(企业管理战略)区域不均衡发展资料

合集下载

区域市场差异分析与企业区域战略的优化

区域市场差异分析与企业区域战略的优化

区域市场差异分析与企业区域战略的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区域市场之间的差异也日益凸显。

企业在制定区域市场策略时,必须充分了解和分析不同区域市场的差异,并根据差异性优化企业的区域战略,以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和盈利能力的增长。

一、区域市场差异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包括GDP总量、人均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

企业需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调整产品价格、品牌定位和服务水平,以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需求。

2.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差异各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

企业需要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包括宗教信仰、传统习俗、饮食习惯等,并结合市场需求开发符合当地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产品,以增加消费者认同感和购买意愿。

3. 市场竞争格局差异不同区域市场的竞争格局存在差异,包括竞争对手数量、市场集中度、渠道结构等方面。

企业需要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和评估,确定适合的竞争策略,如差异化竞争、成本领先或专注战略等。

二、企业区域战略的优化1. 定位策略的优化企业需要根据区域市场差异重新调整产品或服务的定位,精确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并塑造与当地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品牌形象。

通过准确定位,企业能够提高竞争力,并有效占领目标市场。

2. 渠道布局的优化针对不同区域的市场特点和消费习惯,企业应合理规划和优化渠道布局。

根据市场需求和渠道效益,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如直销、代理商、电商平台等,并建立强有力的渠道管理体系。

3. 产品策略的优化企业可通过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的产品策略优化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具体措施包括产品开发、改良或定制,以提供更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此外,企业还应关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包装等方面的优化,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

4. 市场推广策略的优化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的差异,企业在市场推广策略上需要进行针对性调整。

有效的推广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传递产品信息、树立品牌形象,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冲动。

8404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8404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导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都在加速发展,但是区域之间的差异依然很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带来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原因分析自然因素首先,自然因素是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例如气候、地理位置、资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南方地区气候较为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和渔业的发展,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煤电等重工业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南北两个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

社会因素其次,社会因素也是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例如,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人才的分布不均,从而影响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再比如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动,而这些劳动力的流进流出也影响了区域的经济结构。

此外,政策的影响也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因素。

例如,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会造成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其他地区因为政策没跟上而面临着困难。

历史和文化因素还有历史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地区的文化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景和特色。

这些历史和文化因素的不同,导致各地区发展的经济方式和发展策略也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形成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分化。

对策建议建立区域协同发展体系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首先,要建立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将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推动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序竞争和统一规则。

这样可以最大化地优化各个地区的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更好地实现集约化和高效化的组织,达到推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目标。

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信息交流其次,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信息交流。

现代科技的进步无疑为各个领域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各个地区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各地区之间的协作和交流,为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加强政策引导和政策实施此外,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政策实施。

区域经济不均衡的原因与解决策略

区域经济不均衡的原因与解决策略

区域经济不均衡的原因与解决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不均衡问题愈加严重。

本文将从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两个角度去探讨在中国发生区域经济不均衡的原因,然后分析一些解决方案,旨在提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有效策略。

一、经济因素造成的区域经济不均衡在经济因素方面,区域经济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禀赋不同,也就是各地经济发展的基础差异。

这会导致一些地区已经进入了经济增长的快车道,而一些地区却仍然陷入了低速增长或者无增长的困境。

具体有这几方面问题。

1.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不同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往往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例如,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离海岸线近,交通便利,且多数港口都开发完善,因此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然而,西部内陆省份的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交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经济发展难以取得很好的成效。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增加财政投资,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吸引外来投资,改变当前的发展格局。

2. 资源禀赋不同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也是造成区域经济不均衡的因素之一,这包括了自然资源如矿产、水资源、绿色能源、土地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资源的分布不同,会对地方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西部地区拥有很多的矿产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发挥其优势,将会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

然而,西部地区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有限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使得开发这些资源的成本较高,在竞争环境下也难以取得竞争优势。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合理利用地方资源是解决区域经济不均衡的重要一步,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经济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 产业结构不同产业结构的差异也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可能不同,有的地方可能更多是以农业、服务业为主,有的则是更多地依靠工业生产。

一些地方的经济基础薄弱。

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

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分析

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分析

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显现,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种不均衡的发展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也使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变得愈发困难。

本文将分析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或政策扶持等因素,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和经济机会,进而引领了较快的发展。

而其他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或政策支持不足,发展滞后,形成了发展的鸿沟。

例如,一些沿海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得到了更多的海洋资源和经济活动,而内陆地区则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相对落后。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配置直接影响了区域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其次,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传统上,工业化和城市化往往是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过度依赖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张又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社会不平等等。

在这种模式下,一些经济活动中心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脆弱的农村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则面临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因此,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不到位也是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在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对于落后地区的关注和支持不够,导致了发展不平衡。

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包括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也使得落后地区在吸引投资和发展产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是关键。

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

通过在落后地区引入优势产业和技术,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其次,加大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经济发展的使用注意事项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与不协调问题

经济发展的使用注意事项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与不协调问题

经济发展的使用注意事项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与不协调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协调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解决这一问题,合理使用经济发展策略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针对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与不协调问题,探讨经济发展的使用注意事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往往源于基础设施的差异。

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步骤。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确保各个地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支持。

二、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分布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各个产业,可以有效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引导大型企业投资于欠发达区域、支持中小企业在发展较好的地区壮大等,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尤为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以缩小区域间的人力资源差距,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四、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的跨区域流动和应用,促进区域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五、加强政府协调与引导政府在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政府应加强协调与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的地区协调机制,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安排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确保各地区的利益得到兼顾,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六、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信息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信息通信技术的投资,提高信息通信设施的覆盖率,并积极推动各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同时,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14890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14890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及政策建议前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仍不稳定。

在经济发展中,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极为突出。

笔者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经济政策的建议。

原因分析地理位置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主要原因是它的地理位置更具优势,与外部市场接洽更为紧密。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缺乏良好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其经济发展缓慢。

政府应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打通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资源禀赋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人力资源、能源、交通等重要的生产要素。

一些地区天然资源富集、人才济济、交通运输便利,比如北京、上海和广州,因而在经济发展上处于较为优势的地位。

这些地区可参照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进一步强化教育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等要素的建设,以利于提升其经济竞争力。

政策不均衡地方政策不完善也是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些地方政策比较落后,无法有效调节经济发展。

同时,基于现实利益诉求,政府往往会优先支持已经相对较发达的地区,这会导致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政府应该落实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原则,以真正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均衡。

政策建议加强交通建设政府在改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方面应该加强对交通建设的投资。

加强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海运运输的资源投资,促进内陆地区快速通往沿海地区,保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

细分产业规划政府应细分产业规划,鼓励地方发展特色产业和支持重点企业的发展,避免大量重复投资,减少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浪费。

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改善它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拉近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尤其是农村地区,政府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促进其农业、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融合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当今社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

它不仅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每个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从地理角度来看,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显著。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水力等,这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发展经济的先天条件不足。

例如,我国的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更便捷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吸引大量的投资和人才,从而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政策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家在不同时期会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这直接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设立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给予了这些地区特殊的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贸易便利化等,使得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在政策支持方面相对较弱,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

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网络密集,通信技术发达,能源供应充足,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集聚创造了良好条件。

而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交通不便、通信不畅、能源短缺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差异同样不容忽视。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相对较为优化,以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为主导,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

而中西部地区往往以传统产业为主,如农业、资源型产业等,产业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导致这些地区人口密集,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增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这一问题给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探讨一些解决策略,旨在促进更加均衡和协调的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等因素,一些地区拥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从而形成了发展优势。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早期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与此相对比的是,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等原因,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区域发展不平衡与政府政策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取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过分依赖投资和土地开发等短期利益。

这种情况下,资源倾斜到少数地区,导致整体的不平衡发展。

相反,一些地区因为环保和资源保护等政策限制,导致其发展受到阻碍。

此外,教育和科技水平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平衡分布,导致了创新和科技产业的集聚在少数地区。

这不仅加剧了区域间的差距,也使得其他地区难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建设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关键。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其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有助于打破地理障碍,促进地区间的互联互通。

其次,要加强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发展的支持。

一味扩大大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容易造成资源过度集中,而中小城市和农村承载着大量的人口和资源潜力。

通过引导和吸引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和公共服务,可以加快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另外,要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提升其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有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的均衡发展。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区域协调和统筹。

政府需要制定整体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资源和产业的合理布局,避免过分的资源倾斜和环境破坏。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如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如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如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常见的现象。

这些差异可能包括人口结构、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地区差异导致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即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而其他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发展战略。

首先,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和鼓励内部投资是解决地区差异的一种常见方法。

政府可以给予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一定的税收减免、资金扶持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投资和落户。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交通、通信、供水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其次,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还需要实施产业转移和优化布局战略。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一些地区的产业相对发达,而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较为滞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企业将产业转移到相对滞后的地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此外,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是解决地区差异的关键。

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而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也存在差异。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同时,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解决区域差异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创新中心和科研基地,吸引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落地,促进科技创新的跨地区合作,可以推动地区间的经济协同发展。

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加大力度打击盗版和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促进创新和知识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最后,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促进地区差异解决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积极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项目,鼓励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互动。

通过区域性一体化的措施,促进资源的共享、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实现地区间的互补发展,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均衡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这给经济社会带来了许多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如何协调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不平衡发展的原因1. 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造成了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能源和矿产资源,使得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而另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等因素,导致经济相对滞后。

2. 政策导向和产业结构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产业结构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有些地区通过政策扶持和优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政策支持和投资,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受限。

3. 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也是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一些大城市由于聚集了大量资源和人口,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系。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外流,资源匮乏等原因,发展相对滞后。

二、协调发展的策略1. 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政策、项目支持力度,通过产业转移和科技创新等方式,推动其经济发展。

2. 跨区域合作与互补区域间的合作与互补可以促进不平衡发展的协调。

不同地区可以通过资源互补、产业合作、共享公共设施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3. 教育与技术培训教育与技术培训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技术培训的推广,可以提升人才素质,增加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建立健全的区域规划体系建立健全的区域规划体系,有助于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有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增长。

三、案例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也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协调问题。

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摘要>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

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运用。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

它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征。

而区域发展战略是战略中的一种,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抉择和谋划。

它的核心是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

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1.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不平衡发展战略是指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和暂时的状态。

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

没有高差的地方的水是静止的,没有活力的,而有高差地方的水是汹涌澎湃的,充满活力的。

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就必须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发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由于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帝王将相为了追求享乐,一般都将精力和财力投往都城以及能为国家创造积累财富的地方,再加上当时世界动荡不安,战火绵绵,对于那些边远地区发展的投入少之又少。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剥削,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依附关系束缚了落后地区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调控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调控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调控策略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这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

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利于发展海洋经济;而中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适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经济。

这种自然资源的差异导致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形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

另外,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土地贫瘠,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而长三角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因素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这导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快速,而西部地区发展滞后。

人口因素与城市化水平紧密相关。

大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地区。

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金,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人口聚集导致的问题,政府可以实施培育新兴城市的战略,鼓励人口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推动城镇化进程。

同时,加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

三、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特区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流入沿海地区,助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小,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政策因素导致的不平衡问题,政府应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鼓励跨省市间的合作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腾飞,而一些内陆地区的经济却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发展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造成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资源配置和贸易往来,因此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一些沿海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经济环境,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迅猛。

而一些内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狭窄和资源匮乏,经济发展受到相当大的制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发展的劣势地位。

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导致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时间较晚,使得一些内陆地区错过了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无法借助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机遇迅速发展。

相反,一些历史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与内陆地区明显的发展差距。

这种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一大障碍。

政策落实不到位也是造成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地方政府的权力较大,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导致了一些地区产业发展不够均衡。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集中投资和资源到某些产业领域,而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导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进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政府政策的一些偏向性和不公平性也会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为了解决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改革。

要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发展沿海经济和内陆经济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互补,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要加大对一些发展滞后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金融投入,为内陆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并提高其竞争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均衡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均衡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均衡发展策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显现。

虽然整体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积极向好的,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却令人担忧。

这种区域差异可能导致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甚至阻碍国家发展的整体进程。

然而,通过采取均衡发展策略,我们可以促进区域差异的减少,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区域间的资源分布不均。

某些地区可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石油、煤炭等,这使得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有利位置。

而其他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瓶颈显著。

此外,人力资源、科技水平和基础设施的差异也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为了解决区域差异,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质的基础设施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吸引投资和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其次,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和科技的投入。

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技术培训,可以为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通过减税、补贴等措施,吸引企业向这些地区投资,提升其竞争力。

另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这种合作可以包括不同地区的产业合作、科研合作以及人才交流等方面。

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的共同繁荣。

此外,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应注重区域发展的均衡性。

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来引导和推动区域的均衡发展,如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和补贴力度,加大对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纠正。

总结起来,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均衡发展策略的实施,才能够减少区域差异,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参与和推动这一进程,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国家繁荣与人民幸福的目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综述

2 . 进行 区别 性管理
由 于 大部 分 的 茶 企 业 部处 于 茶 叶 的 原 产 地 , 并且都位于农村地 区。 所
用, 从而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肆■
参考 文献
[ 1 】 陈志军 . 集团公司创 业导 向、人力资源管 理系统 强度与 自主创 新能力
以, 茶 企 业 所 招 聘 的 工 作 人 员 都 以 农 民工 为主 , 此 类 人 员 长 期 受 到 村 社 文

( 1 ) 区 域 重 点 发 展 战略 理 论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东 西 方 的 经 济发 展 一 直 是 不 同 步 的 。由 于

区域经 济发展的历史和现 状
地理 , 文 化 等诸 多 因 素 的 干扰 , 不止经济, 还 有 科学 技 术 水平 也 有 一 定 的 差
距。 首先 要 承 认 这 些 差 距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 然 后 分析 造 成 这 些 差距 的原 因 , 合
1 . 历史
在新 中国成 立之初 , 经 济不平 衡并 没有那么 明显 。 后 来 根 据 政 策 的 要求, 开放了沿海的几个城 市为经济特区 , 利 用 沿 海 的 便 利 将 中 国 少 数 区 域 的经济发展了起来 。 后 来 也 是 在 政 策 的 指 导下 有开 放 了 许 多 经 济 特 区 。
2 . 区域 非均衡 发展 战略 理论
在我国改革开放 的初期 , 国 家 由于 没 有 经 验 , 没 有 好 的办 法 ,所 以 决 定 开 放 经 济 特 区 来 进 行 实 验 实 验 的 结 果 在 实 验 之 处 是 没 有人 可 以 预 测 的, 但 是 会 造 成 区 域 经 济 的 不 平 衡 是肯 定 的 , 但 这 种 不 平 衡 带 来 的 是 经 济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均衡发展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均衡发展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均衡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区域发展差距也日益凸显。

在我国,就有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另一些地区则在飞速发展。

这种地区之间的差异和不均衡是导致许多社会问题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资源禀赋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

一些地区由于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就会比其他地区具有更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其次,历史遗留问题也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曾经经历过长期的战争、破坏和文化断层的地区,往往在发展起来时会遇到新的困难。

同时,制度和政策的不完善也会阻碍经济发展。

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念过于片面,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失去长期的可持续性。

然而,无论经济发展的差异如何,我们都必须努力实现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区域均衡发展可以带来诸多好处。

首先,它有助于缓解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压力。

如果只有少数城市获得了高速发展,大量人口都会聚集在这些城市,形成严重的城市病。

而如果实现了区域均衡发展,人们就可以更加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机会,分散城市人口,降低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其次,它有助于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如果只有一些地区发展起来,那么这些地区所创造的价值也难以实现最大化。

只有通过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才能让更多的人、企业和地区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吸纳更多的就业和财富。

最后,它有助于促进社会平等。

区域均衡发展是一种促进资源公平分配和社会公正的方式。

如果只有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得很好,另一部分地区却发展缓慢,那么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也会加大。

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需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

第一,政府应该改变过去追求单一的经济发展目标,而是应该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富民利民的目标。

政府应该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战略,促进多种经济形态的发展,使得所有人都能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

第二,政府应该重视区域之间的合作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

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经济差距的日益显现,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这违背了我国和谐发展战略,因此我们要寻求解决方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差距;经济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一)地理位置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 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 ,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而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适宜发展农业和养殖业,同时水路交通便利,便于物流畅通和发展对内对外商业贸易。

东部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尽管矿产资源比东部地区丰富许多,但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交通极为不方便,这就潜移默化中限制了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中、西部地区虽然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基地,但是东部向中、西部高价输出制成品,而中、西部则向东部提供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

这种产业布局和区位分工决定了中、西部与东部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交换,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使中西部蒙受巨大损失。

(二)人口素质的原因。

( 1 )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上自领导、下到一般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非中西部地区可比拟。

东部地区较早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

而中西部地区人们远离沿海,信息闭塞,造成人们的观念受到的禁锢要比内地和沿海多得多,极大地制约了人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颢瀚,又名张曾芳,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兼职教授。

著有《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对策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论》、《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础》、《韩国文化模式与现代化》等,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工作之余毕十年精力主持编纂完成《古诗词赋观止》一书。

记者:中央确定了下世纪中叶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区域差距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

区域差距是否具有必然性呢?张颢翰(以下简称张):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区域间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决定的。

各个地区之间,由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交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产业基础等差异,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基础和条件,由此必然形成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记者:既然区域间不平衡是一种必然现象,那么我国这种不平衡状态是否会长期存在?今后发展的差距是否会不断扩大?张:首先,区域间不平衡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表现。

近现代各国经济的发展一般都经过工业化起步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两个区域,不平衡发展一般会有扩大趋势。

但是这里的扩大是共同发展基础上的相对差距扩大,不是绝对差距扩大。

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基本属于这种情况。

处在加速发展与稳定发展阶段的地区之间,两者的差距可能逐步缩小,西方发达国家多经过了这一阶段,我国尚未进入这一阶段。

其次应看到不同体制、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对区域差距的不同影响。

在单一市场机制下,由于市场以效益为导向,落后地区的投资效益相对较低,单纯的市场调节必然加剧不平衡。

在单纯的计划体制下,通过行政的强制手段,一味追求平均,一平二调,可以解决不平衡问题,但其结果是抑制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比较适合的方式是以效益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进行适度的调控,使不同地区能够在不平衡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记者:在不平衡中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比较具体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能否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张:区域的发展从地域结构上看也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发展问题,作为西部地区在发展战略上应当注重加强城市的中心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在一个大的区域中的增长极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推动作用。

其次应当从不同层次区域中心功能的角度加强县城与乡镇的建设,加速中西部县、镇的发展,使大、中城市依托小城镇对四周形成梯度辐射传导。

就中西部的差距来看,主要在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问题。

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农村的城镇化,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乡镇企业发展。

记者:有人提出乡镇企业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现在进行的企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将成为历史,您如何看这个问题?张:我以为,在我国发展总体进程中,乡镇企业是一个与中国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

我国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在农村实现现代化就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实现农村这“两化”需要长期的巨大的投资,依靠城市积累投资似不可能,只能主要依靠农村自己。

由于产业投资效益的差别,要在我国多数农村推进“两化”的实现,就不能忽视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反哺,对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内在关联和长期支持,是城市经济无法取代的。

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并注重体制上的不断更新与技术上的创新,是一个与农村现代化并行的过程,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乡镇企业才有可能成为历史。

记者:在区域共同发展中,政府担负着重要职能,政府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张:各级政府有不同职能,中央政府在制定全国宏观战略和政策时,应当对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放开搞活,以增强发展能力,并以此作为对中西部地区支持的经济基础。

中央对中西部地区,应在基础建设与发展教育等方面重点支持,在财税政策上适度倾斜,重在提高中西部的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苛求缩小差别。

对于中西部地方政府来说,我以为应当在发动、助动、制动和主动上下功夫。

发动就是制定好本地区发展规划,注重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引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助动就是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战略政策的实施中积极推进;制动就是对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和现象要及时制止和控制;主动就是在推进本地区发展中,政府应积极主动地出主意、想办法,走在群众前面。

江苏省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推进后进地区发展;云南省实施全省农业科技电脑专家系统,推进农业科技发展,都产生了显著效益。

在后进地区发展中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掘两种资源潜力,发挥两种资源效益。

记者:何谓“两种资源”?张:从广义上看,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都可以作为资源看待和利用,这些资源有自然性资源,有社会性资源;有有形资源,也有无形资源。

前者可以包括土地、矿产和劳动力等,后者可以包括科技、文化、观念和体制、政策等。

如何充分发掘这两种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在制定发展战略中,后进地区注意到了如何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性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还不够;科技、文化、观念、体制和政策这些无形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更加长久地发挥作用,目前尚未从资源角度引起重视。

后进地区的文化观念一般较落后,需要开发,需要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体制的改革可以解放生产力,大有开发潜力;中央给予后进地区许多政策,是无成本资源,可以利用,特别是这些政策可以转化为本地区的具体政策,变为无成本的“再生资源”,可以大力挖掘利用。

两种资源都有极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过程中,关键是要解放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制度创新,注意发挥优势与特色,不断开拓、开放。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一种规律现象。

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系统本身就是一种非平衡态系统。

由于某些区域在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等方面存在着禀赋上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初始条件本身就是不均衡的。

在此认识基础上,西方学者提出了一系列非均衡理论,如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农的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事实上,地域较大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似乎找不到均衡发展的先例,象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样的强国,也都是从非均衡发展开始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也选择了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在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使东部沿海地区得到率先发展,其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历史性的。

但在这一过程中,区域经济差距被人为拉大,并且超出了“适度”的范围,协调发展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也是非均衡发展的第二部战略。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区域经济的势能一旦形成,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的难度将会变得很大。

这些年国家在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上不可谓不重视,但并无大的起色。

究其原因,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在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是阻碍经济协调发展的隐性因素,其影响具有持续性。

因此,我们在平衡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此问题应有充分的认识和积极的对策。

所谓“路径依赖”,又可称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特征,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路径依赖问题首先由保罗·大卫在1985年提出,而后W·马兰·阿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技术演进中的路径依赖的系统思想。

后来,道格拉斯·诺斯将前人有关这方面的思想拓展到社会制度变迁领域,从而建立起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

其主要思想是制度变迁如同技术演进一样,也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

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强化。

所以,“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主观抉择,是各种制度模式和经济运行方式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是经济发展中的内生变量,经济发展是制度的函数,各要素之间只有通过制度才能发挥作用。

制度是最重要的要素,直接决定其他要素的配置和整体效益。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国内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表面上看是经济上的差距,实质上却是制度上的差异(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通过区域制度的非均衡性安排来实现的。

这种非均衡发展的结果,拉大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差距,更是制度变迁路径和速率上的差距。

这种差距的形成对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持续的:首先,在初始条件上,以吴越文化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和制度条件率先进行了制度的转型,这种制度创新的初始选择在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下使之迅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形成了创新和发展互动的路径依赖惯性特征。

通过这些制度创新活动,不仅获得了制度和市场优势,形成先入为主的市场地位,而且还获得了市场知识和思想观念创新的“累积效应”。

而内陆地区由于受地理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在缺乏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压力和内生性制度需求的情况下,制度被长期锁定,形成了对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惰性特征。

这种初始状态下的制度选择所导致的两种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区域制度环境的差异将不断拉大,难以逆转。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落后恰好是经济落后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最难改变的因素。

第二,关于报酬递增来源的理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要素投入减少但产出依然递增的解释。

若按照报酬递减的理论,那些经过几百年发展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应该受到要素投入的限制。

但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经济仍然在增长,而且与不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在拉大。

从中国的地区差异看,沿海发达地区继续作为全国的经济增长引擎处于领先地位。

因此,报酬递增是发达经济保持优势地位的理论依据,以此为基础的增长理论也可以称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学”。

因此,报酬递增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之一。

造成报酬递增的原因可以通过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来解释。

人们观察到,在产出的增长中有越来越大的一个部分不能由投入的有形要素所解释,经济学家把这个部分称作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

一个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起的作用越大,其可持续性就越强。

全要素生产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来源应当是制度的创新。

报酬递增规律告诉我们,区域经济可以通过对制度的不断创新来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制度创新导致报酬递增这种良性循环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路径依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