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辨证论治思路的思考

合集下载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人,我深深感到中医学习是一门挑战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我有了许多体会和感悟,下面就与大家分享几点。

1. 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中医学中,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些方药的组成和用法,还要深入了解病因病机、证候辨析及治则治法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都是中医学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我们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中医学理论。

因此,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尤其要强化病理学、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等方面的学习。

2. 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学习中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同样重要的是实践层面的技能掌握。

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将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相关技能。

比如,通过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每个疾病治疗的具体前景、药物的剂量和作用,同时还能了解因人而异的辨证施治方法等。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全面掌握中医学的知识和技能。

3. 重视体验中医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要有体验、实际感受的环节。

比如,进行身体诊断,学习调制中药等在动手操作中更能摸索到技巧,理解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个人认为,在学习中一定要进行实践体验,例如亲身体验中药对身体的影响等,这样才能将知识更好地内化,形成自己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推广发扬中医文化。

4. 善于总结和反思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吸收知识,掌握技能,但对于所学东西的记忆、巩固和提高都需思考与总结。

每学完一章或者一块内容,都要给自己进行一个小的及时反思,并做出总结。

例如,对于中医本经、中药方剂的学习,应该及时归纳整理,列出重点,此后学习时细细品味总结,反复演练。

同时,要保持对学习过程的认真反问和思考,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学习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思维方法论。

总之,中医学习是一门历史悠久、系统完整的学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还需综合运用各类所学知识,在不断总结反思中加强自我意识的提醒和自我修正,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就,更快更好地掌握中医学。

中医辨证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中医辨证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和掌握直接关系着后续学科 的学习 和掌 握 , 也直接 关系着临
者 在讲 授“ 肝病辨证 ” 节之前 , 向学 生提 问 , 病辨证 临 一 常 肝 床上热证多 。 抑或 寒 证多 ?实证 多 , 或 虚证 多? 为什 么? 抑
如学生不能正确回答 , 者会进 行引导 : 笔 肝脏在 生理 上阳常 有余 , 阴常不足 , 阳盛或阴虚则热 , 而 故热证多 ; 主疏泄 。 肝 若 情志刺激 , 肝失疏泄 , 则肝气郁滞 , 肝郁又可化 火 , 火上炎 , 肝 进 一步肝 阳上亢 。 实证 多。从肝脏 的生理 出发 。 故 推测其病 理变化 。 经过这样 的讲解 , 学生们 易于理解和掌握 , 对于其它
( 编辑
雪松 )
中医辨证 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
何建成 上海 中医药大学 2 10 0 23
关键词 中医辨证学
教学方法 思 考
中图分类号 :44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1 55 20 )7 87 0 G 2. A 10 —78 (060 一O 6 — 2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 是基础理论 与临
表 3 。
重大改革 , 医学 教育 目的所在 , 是 是社会 价值需要 所 向。实 践证 明 , 虽然笔者在教改 中积 累了一 定的经验 。 由于 此项 但 工作 开展时 间尚短 , 加之技能考核改 革是一项复杂 的系统工 程 , 目前还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 : 内容 及其 评价指标 、 所以 考核
评价标准还需 进 一步 完善 ; 生技 能 考核 尚不 能 分 阶段进 学
表 3 实验组学生对加强 实践技能考核的评价[ ( ) n %)
行, 还没有与实验课 、 临床见习课紧密联 系起 来 ; 备条件 不具

中医课感悟(实用20篇)

中医课感悟(实用20篇)

中医课感悟(实用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课感悟(实用20篇)通过分析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辩证思维方法,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中医辩证法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与方法之一,它强调通过观察、辨别疾病的病机、病因和病理变化,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哲学辩证法则是哲学领域中的一种思维方法,强调通过对矛盾的认识、把握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等来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无论是中医辩证法还是哲学辩证法,它们都注重对复杂现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中医辩证法通过对疾病症状、体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来综合判断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哲学辩证法也通过对事物的全面剖析,探究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规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此外,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都强调研究问题的动态过程。

中医辩证法通过对疾病的演变过程的观察和分析,把握疾病的发展轨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哲学辩证法也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强调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和把握。

它们都认为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只有把握住这种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虽然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应用领域和具体方法还是有所不同。

中医辩证法主要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观察症状,辨析病机,确定治疗方案。

而哲学辩证法则更多地应用于解决社会、思维等领域中的问题,通过对矛盾的辨析,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综上所述,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虽然在具体应用领域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体现了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论,通过对复杂问题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和解决。

这两种辩证方法在不同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用于引导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和逻辑结构。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本节)1.3 目的1.4 总结2.中医辩证法2.1 概述2.2 要点12.3 要点22.4 要点33.哲学辩证法3.1 概述3.2 要点13.3 要点23.4 要点34.比较与对比4.1 相似之处4.2 差异之处4.3 对比结论5.结论5.1 总结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的重要性5.2 对两者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5.3 结论总结本文将首先在引言部分对中医辩证法和哲学辩证法进行概述,在介绍了两者的基本概念和背景之后,会阐述文章的结构框架。

中医辩证思维

中医辩证思维

中医辩证思维中医辩证思维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学科,历经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辩证思维。

中医辩证思维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指南,是中医学的灵魂和核心。

中医辩证思维指的是以辩证法为基础的思考和分析方法。

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它强调的是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重视事物间的对立、矛盾和统一。

中医辩证思维是基于辩证法的思考方法,用以指导中医诊疗。

中医辩证思维强调病证的整体性认识。

在中医看来,疾病是由于人体的整体失衡而导致的。

因此,中医辩证思维注重探究病证的本质和根源,是一种以整体分析为主的思维方法。

中医辩证思维中的辨证也即是对病证的整体判断和分析,这种整体性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中医辩证思维强调病证间的对立和矛盾,并寻求统一。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阴阳的失衡所导致的,因此中医辩证思维中的对症下药就是针对病证矛盾的调节和统一。

中医辩证思维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找到治疗病证的根本原则,使中医能够真正地治疗疾病,而非仅仅是解决一些表面症状。

中医辩证思维是中医之所以成为一门医学奇迹的原因之一。

中医辩证思维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由此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辩证思维不断演进和完善,成为今天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总之,中医辩证思维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是中医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医辩证思维的独特性和实用性使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在深入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注重对中医辩证思维的广泛研究和认识,积极对中医辩证思维进行应用和推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如何发展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如何发展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如何发展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辨证论治,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辨证论治,不仅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所在。

那么,这一思想是如何发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呢?要探讨辨证论治思想的发展,首先得追溯到中医的起源。

在古代,人们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积累了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

最初,可能只是对一些简单症状的观察和处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有了对疾病本质的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为中医诊断学奠定了基础。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脉象、症状等方面的论述,初步形成了中医诊断的理论框架。

例如,通过对脉象的描述和分析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这便是辨证论治思想的萌芽。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将辨证论治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以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六经辨证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人体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将外感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证候特点和治疗方法。

这种以证候为核心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为后世辨证论治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到了隋唐时期,中医诊断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详细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使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则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方法,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手段,以准确判断病情。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医学流派纷呈,学术思想活跃。

如刘完素倡导的“火热论”,强调从火热的角度辨证论治疾病;张从正主张的“攻邪论”,注重通过祛邪来治疗疾病;李东垣的“脾胃论”,则从脾胃的角度阐述了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朱丹溪的“滋阴论”,重视滋阴降火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

这些不同的学术流派和观点,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涵,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中医在治疗疾病中的意义

中医在治疗疾病中的意义

中医在治疗疾病中的意义中医在治疗疾病中的意义导语: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中医在治疗疾病中的意义,通过对其深度和广度的评估,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和认识中医的价值。

一、中医的理念和核心思想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它强调人体的内外平衡,以及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

这种整体观念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医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综合考虑,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

2. 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认为阴阳是宇宙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两个极端。

这种观念在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医生分析疾病的性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3. 中医的经络学说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系统,即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道,中医通过调理经络,调整体内的阻滞和不平衡,以促进健康。

这种观念为中医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针灸、推拿等特殊疗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医的疗法和治疗方式1. 中药疗法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是由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制成的,具有多种功效和疗效。

中医通过对疾病的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配伍,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另一种特殊疗法。

通过在人体穴位上刺激,调整经络和气血的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既可以对症治疗,也可以起到调理和预防的作用,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3. 推拿和按摩疗法推拿和按摩是中医另一种重要的疗法。

通过对患者的手法按摩,调整人体的经络和气血,舒缓身心,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这种疗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个芳龄段的人群。

三、中医在治疗疾病中的意义与思考1. 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在治疗疾病中的意义不可忽视。

中医七年制学生中医复杂性辨证思维培养的思考

中医七年制学生中医复杂性辨证思维培养的思考

辨》等经典的 学习,开展 原创思维研 究,建 立中医临床 复杂性辨证 思维体 系,建立起 苻合 中医药特 点的中医人 才培养模 式,推 动 中医
药的创新与发展 。
关键 词 :中医学教 育;中 医复杂性辨证 思维;理论探 讨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1 3 . 0 6 9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一 1 3 — 0 0 9 %0 2
中医临床知识 与技 能 ,同时也 具有 丰富 的中药炮制 知识
[ 2 ] 李凯. P B L教学法在 中药炮制学教 学 中的尝试 与探讨 E J ] . 中国中 医药现代 远
程教育 , 2 0 1 2 , 1 0 ( 2 3 ) : 7 7 .
和技能的高级 中医药全 面人才 ,充 实 中医临床 队伍 ,不
第 1 1 卷第 1 3期 ・ 总第 1 6 5期 2 0 1 3年 7月 ・上 半 月 刊

以上是笔者关于 中医专业 开设 《 临床 中药炮制 学 》的不 成熟考虑 ,还望与同道共 同探讨 。
参 考文 献
[ 1 ] 张振凌. 中医专业 应 当开设《 临床 中药炮制 学 》 L J ] . 中 医药学 刊 , 2 0 0 6 , 2 4 ( 2 ) :
34 6 _ 3 47 .
做到 了因材施教 的效果 ,即发挥 了 中医临床专业 学生 的 中医思 维优 势 ,又 提 高 了学 生 学 习 《 临床 中药炮 制 学 》 的兴趣 ,做到 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 。
综上所述 ,《 临床中药炮制 学》应 当是 中医临床各专

中医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心得体会范文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我曾经深入研究和学习了中医,通过实践和思考,我对中医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强调的“整体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每个人的身体具有独特的体质和状态,治疗应当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仅仅治疗其中一个器官或症状。

这种整体观念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疾病的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病因和病理变化的根源,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其次,中医强调的“阴阳调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中医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二元对立统一、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也都存在阴阳之分,平衡则健康,失衡则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不仅要恢复阳气的活力,还要调养阴元的平衡。

这种平衡的观念启示我们应当保持生活、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平衡,避免过度或不足,保持身体的健康。

再次,中医强调的“辨证论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症状、检查脉象、问诊等方式,辨析疾病的病机病位,然后根据病机病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确定治疗的重点和方向。

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病人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病而治,避免一刀切的治疗方法。

最后,中医强调的“预防为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注重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还提供了许多预防保健的方法,如针灸、按摩、饮食调养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健康状况,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通过学习和实践中医,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不仅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更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和心态。

中医临床思维培养与技巧

中医临床思维培养与技巧

中医临床思维培养与技巧中医临床思维是指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理论和经验,通过细致的观察、辨证论治等方法来判断和诊断疾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的思维方式。

在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过程中,中医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并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首先,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关键是熟悉中医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理论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础,中医师需要掌握中医经络学、气血理论、阴阳理论等基本知识,了解经络、脏腑、气血等概念的意义和相互关系,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判断疾病的病机和辨识病情。

其次,中医师需要提高观察病人的能力。

观察是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环节,中医师需要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以及症状表现等方面来判断病情。

观察需要细致而全面,要注意病人的神色、呼吸动作、表情等微妙的变化,以及病人周围环境的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辨识病机。

再次,中医师还需要提高辨证能力。

辨证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中医师需要根据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苔等信息,将其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进行辨识病机。

辨证需要综合运用中医四诊方法,包括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闻诊(听取病人的自述症状)、问诊(询问病人的病史和症状)以及切诊(触摸病人的脉象)。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判断,中医师才能准确辨证,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师还需要注重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

沟通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础,中医师需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病人的意见和需求,理解病人的心理和生理状况,从而更好地把握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沟通过程中,中医师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情绪的控制,以及对病人的尊重和关心,提高病人的信任和合作度。

最后,中医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中医临床思维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医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师还需要反思和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加强对疾病和临床案例的思考,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辩证论证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的体现,通过对疾病的全面观察和分析,以及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中医上,辩证论证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治疗方法和哲学体系。

辩证论证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它强调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引起的,而治疗应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疾病的治愈。

因此,辩证论证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够帮助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因,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辩证论证的核心理念是“辩证”,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在中医中,疾病被认为是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结果,而患者的症状也是疾病状态的反映。

因此,辩证论证通过分析病情的矛盾和变化,找出病因,寻求治疗的方法和措施。

辩证论证在中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医医生可以观察到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细微迹象,从而进行辩证分析。

在治疗方面,辩证论证还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等,以及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总之,辩证论证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

通过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和疾病的多因素影响,辩证论证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辩证论证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将为中医辩证论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从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进行展开,结构如下:1. 引言:通过对中医上的辩证论证进行简要概述,引导读者对该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正文:2.1 中医的基本概念:首先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医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等内容,为后续介绍辩证论证打下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

•仁心雕龙•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陈智慧\张哲、裴宇鹏\张会永2,李芹2,孟晓媛\段阿里\杨关林|,刘继东1T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 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110032 )摘要: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方法在探索中取得系列成果,证候疗效评价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同,但个体化辨证论治指导下的处方用药如何进行群体化的临床疗效评价仍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辨证方法的主观性导致在中医专业医生缺位条件下难以开展辨证论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的有效推广应用。

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或许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医原创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恰当融合可能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中医药;辨证诊断;疗效评价;人工智能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603504,No.8150346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N〇.2013CB531704 )Reflections on the study of TCM clinical diagnosis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under thebackground of new eraCHEN Zhi-hui1,ZHANG Zhe1,PEI Yu-peng1,ZHANG Hui-yong2,LI Qin:,MENG Xiao-yuan1,DUAN A-li1,YANG Guan-lin1,LIU Ji-dong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 h e n y a n g 110847, China; :T h 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Liaon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 h e n y a n g 110032,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T C M)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 f m o d e r nresearch of T C M. 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of T C M research m e t h o d s h ave had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a n d s y n d r o m e curativeeffect evaluation is b e c o m i n g m o r e a n d m o r e attention a n d recognition. H o w e v e r, h o w to evaluate the g r o u p efficacy u n d e rthe b a c k g r o u n d of th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based o n s y n d r o m e differentiation w h i c h is un d e r the guidance of prescription medicine, is still the m a i n p r o b l e m s at present. T h e s y n d r o m e differentiation m e t h o d of subjective cau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absence of professional doctor of T C M i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w h i c h largely limits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 C M. In the n e wera,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m a y provide a n e w opportunity for the modernization a n 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 C M, a n d the proper integration of original thinking of T C M a n d A I m a y provide n e w ideas for the clinicaldiagnosis a n d efficacy evaluation research of T C M in the n e w era.K e y W O r d S 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iation diagnosis; Efficacy evalu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 h i n a (No.81603504, N o.81503468), National K e y Basic ResearchP r o g r a m of C h i n a (973 P r o g r a m) (N〇.2013C B531704)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提高中医药核心竞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 创新方法与技术是目前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工程 技术难题m。

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

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

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
中医药是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的西医不同,它强调以养生、调摄、疏解为主,兼顾预防和治疗,以体内自然协调状态
为目标,通过调节阴阳,调理气血、活血祛瘀、疏肝理气等各种中医手段
来调节和改善人体虚实状态,达到调节体内生理功能和改善人体健康水平
的目的。

中医药能改善身体状况,减少病情,改善人体机能,这是它的优势,比西医更加全面。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也很独特,既抗病也建设身体,把保健、急症治疗、慢性病治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治疗,而且中医药更加注重对疾病本身的同
时保护和调节脏腑机能,这使得中医药能很好的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让
病人获得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尽管中医药有着很多优势,但也需要持续地开展科学研究,树立中医
药的科学思想,提升中医药的科学性,进一步发挥其作用。

未来,中医药
将在宣传、研究、和技术等方面继续发展,成为一种护理、建设和保健的
重要手段,为人们提供更优质健康服务。

名词解释中医临床思维

名词解释中医临床思维

名词解释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中医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根据中医药学的
理论知识和经验思考、分析患者的症状、体质、环境等因素,以及疾
病的特征、发展规律,而选择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的一种思维模式。

医生使用中医临床思维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也就是说,医生通过收集病史、查房、观察舌脉、诊断肢体位置等方式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

结合经方、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分析病情,判断病因,做出较为准确的
诊断。

在确定了辨证论治的方案后,医生需要设计具体的记录方案,
记录治疗方法、用药等内容。

第二步:个性化治疗
中医临床思维认为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且病情也不尽相同。

因此,对于同一疾病,医生采用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

在治疗的时候,医生需要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结合治疗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第三步:中西医结合
中医临床思维强调中西医结合。

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充分利用
西医影像技术和实验室检查,结合中医的诊断方法和疗法。

既能够充
分利用西方医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又能够使治疗更加综合、具体。

第四步:持续性治疗
中医临床思维强调持续性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治疗,对患者的病情动态进行跟踪和管理,不断地进行病情调整,有效控制病情,减少病情复发的风险。

总之,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核心,是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只有具备临床思维的中医医生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将中医药学推向更高的层次。

中医辨证思维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思维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思维在临床中的应用一、前言中医辨证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什么是辨证思维、辨证思维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提高辨证思维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什么是辨证思维1. 辨证思维的概念辨证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是指通过对病人病情进行全面分析,运用中医理论和经验,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和规律,进而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

2. 辨证思维的特点(1)从整体出发:强调对人体整体状态进行分析;(2)动态观察:强调随时观察病情变化;(3)个性化治疗:强调因人而异,针对性治疗;(4)防患于未然:强调预防为主。

三、辨证思维在临床中的应用1. 诊断与治疗在诊断时,通过全面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各方面信息,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势,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在治疗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理论和经验,综合运用针灸、中药、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实现个性化治疗。

2. 预防与保健辨证思维在预防与保健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对人体整体状态进行分析,发现身体存在的亚健康状态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理和预防。

3. 评估与预后辨证思维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在治疗后也能够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预后判断。

通过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和治疗效果等指标,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加强保健措施。

四、如何提高辨证思维1. 学习中医理论辨证思维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的,因此学习中医理论是提高辨证思维的前提。

要注重理论学习,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经典著作,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的内涵。

2. 实践经验积累辨证思维需要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

通过实际操作,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辨证思维模式。

3. 多角度观察辨证思维需要多角度观察病情。

要从身体、心理、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观察,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

4. 善于思考辨证思维需要善于思考。

要注重分析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中医毕业论文 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思考

中医毕业论文 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思考

中医毕业论文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思考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思考近年来,中医学领域的研究日趋深入,其中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研究备受关注。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概念、研究方法、应用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对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进行思考。

一、概念说明1.证素的定义证素是中医学上对某个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表现等要素的综合归纳。

它既是疾病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医治疗的依据。

2.证素辨证的意义证素辨证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资料,对疾病的证素进行准确定位和深入分析,从而为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证素辨证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疾病的阴阳属性、病机病位,并合理选择药物治疗。

二、研究方法1.临床经验积累通过临床实践,中医医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证素辨证经验。

这种经验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患者访谈等方式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2.文献研究中医学古籍中记载了丰富的医案和辨证经验,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家对于证素及其辨证的见解,为现代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3.调查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病例分析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证素及其辨证的特点和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三、应用前景1.临床实践指导基于证素及其辨证的研究成果,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这对提高中医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2.个体化治疗证素及其辨证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不同个体患者的不同证素特点,从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研究方法创新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思考不断推动中医学的发展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研究方法的创新。

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可以更加全面地研究证素及其辨证的规律和特点。

总结起来,证素及其辨证的研究在中医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中医学古籍的研究、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证素及其辨证的知识,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准确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特点及其不足之处

辨证论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特点及其不足之处

辨证论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特点及其不足之处杜雨茂一、辨证论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特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贯穿于临床各科,有效地指导着各科的医疗实践。

这种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学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的指导下,通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

它把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和方、药、针灸等与临床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早在公元二、三世纪期间就逐渐形成了以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和八法(汗、吐、下、和、清、温、消、补)为基本纲领的辨证论治体系。

以后又在此基础上,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逐渐发展为脏腑、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四大辨证论治纲领,以广泛应用于外感、内伤等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所必须熟悉和掌握的基本知识。

它处处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兹就管见所及,扼要叙述其特点于下:(一)对于疾病和病人作具体的分析、具体的对待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上下内外各个器官、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紧密联系,而且也认识到人生活在宇宙间,他与自然界周围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辨证论治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在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等方面,也非常重视病人机体的内在联系和病人本身与其周围环境、气候等的相互关系。

因此辨证论治就要求在诊断和治疗每一病症时,首先要考虑到“人、地、时、病”等四个方面,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所谓“人”,就是先要了解病人身体的素质如何。

是素体强盛(健康壮实)或虚弱(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缺乏锻炼,或营养较差,或罹患大病之后,致体质较弱);是偏寒的阴性体质,还是偏热的阳性体质。

因中医学认为机体内在的因素在发病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有“病之阴阳,因人而异”和“邪从人化”之说。

这种认识对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1957年我地流行性感冒流行期间,我们在基层搞防治工作中发现有的一家数口人同时患流感,症状虽大体相似,但按中医辨证,往往有的属风寒表证,有的属风热表证,治法就不能一致,如曾诊治姚某一家四口人,同时罹患流感,开始未详加辨证,都给予辛凉解表剂“银翘散”加味,结果服药后,其中三人获得治愈,而这个家庭的主妇病情非但未解反而有加重趋势,复诊时仔细诊察,发现其恶寒发热无汗,头疼,周身困痛,脉浮紧,舌苔白润,乃属于风寒表证,询其平素外感亦多如此,因而改用辛温解表的荆防败毒散加桂枝,三剂而愈。

“辨病为先,辨证为次”

“辨病为先,辨证为次”

“辨病为先,辨证为次”是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_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经历了形成、发展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也是人们对疾病、证候、治疗等认识深化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随着西医学对传统中医学的不断渗透和结合,传统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近几十年来,中医学者在临床实践中从开始辨证论治为主,向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模式转变。

但不同学者对辨证、辨病的先后主次仍存在不同看法。

一些人认为,看病只管辨证,不辨病,更不看西医理化检查结果。

作为现代中医,个人认为辨病为先,辨证为次才是现代中医应具备的临床思维模式。

1 辨病的首要地位传统中医学非常重视病的理解,疾病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脏腑功能失衡,人与环境不相适应,人体由健康状态变为疾病状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由发生到发展到康复或死亡的一个过程。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

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辨病着眼于疾病整个过程的病理演变,有助于从整体、宏观水平认识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邪正关系及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1.1 历代医家辨病为先中医学在对疾病认识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辨病的或多或少的思考。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编写体例充分说明张仲景已认识到辨病的首要地位,重视辨病为先,基本确立了辨病为先的原则,奠定了在辨病的前提下进行辨证论治的思想。

《伤寒论》以六经病分类,先列总纲,再按具体病名分类,最后才详细地论述脉证、传变、预后等,并提出具体的治疗原则、方药等,完全在辨病前提下进行辨证论治。

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太阳病定义,即辨病为先。

太阳病下又分中风、伤寒及温病三种不同的疾病。

在辨太阳病的基础上再论述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不同证型的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同样创立了以病为纲,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病证结合诊疗体系。

原书各篇名都以病名分篇的编写体例编写,在明确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以脏腑经络辨证作为辨证方法,确立了病名诊断在内科杂病中的纲领地位,如“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从临床疑难病看中医辨证施治及思考

从临床疑难病看中医辨证施治及思考

2 老 年 慢 性 咳 喘— — 中 医辨 治 慢 性 咳 喘 不 得 卧 卧 则 喘 是 中医 内 科 常 见 多 发 病 , 发 于秋 多 冬季节 , 以老 年 人 多 见 , 易 复 发 , 难 根 除 , 及 多 种 急 慢 性 极 终 涉 病 , 但 是 肺 系 疾 病 主 要 证 候 之 一 , 可 因 它 脏 病 变 亦 影 响 于 不 但
1 脂 肪 肝 — — 中医 辨 治
肺所致 , 临床 众 医 多 责 之 于 肺 肾 气 虚 十 之 八 九 , 在 证 治 其 不 但 以为 然 , 《 经 》 :五 脏 六 腑 皆令 人 咳 ” 有 “ 有 非 时 之 如 内 云 “ 和 外
感 , 有 绞 固 之 痰 ” 说 ,伏 痰 ” 宿 伏 于 肺 , 加 外 感 , 食 劳 肺 之 “ 内 复 饮 欲久 病 等 致 痰 阻 气 道 , 失 宣 发 , 节 失 职 ; 脉 上 通 于 肺 受 肺 调 心 阻 , 气贯心肺失利而致心喘 ; 宗 由此 可 知 人 是 一 个 整 体 , 一 脏 有 有 病 影 响 它脏 。 自然 界 对 人 生存 提 供 先 决 条 件 , 自然 界 有 春 夏
“ 守 病 机 、 司 其 属 ” 经 反 复 推 求 , 得 所 属 , 一 些 虽 经 现 谨 各 , 求 使 代 检 查 手 段 也 不 能 得 出 确切 结论 和 明 确 诊 断 的 疑 难 病 症 , 中 经
医辨 治 大 多患 者 可 获 满 意 疗 效 , 大 节 约 了患 者 经 济 和 时 间 , 大 缩 短 了治 疗 环 节 及 病 程 , 举 证 如 下 引及 思 考 。 现
辛辣 , 卧 厌 动 , 形 肥 体 壮 , 湿 酿 热 蕴 , 及 脾 胃 , 运 失 喜 似 其 伤 健 司 , 湿 脂 浊 绞 织 凝 固 阻 塞 脉 络 ; 肝 气 不 舒 , 郁 不 达 , 气 痰 ② 木 肝 乘 脾 、 失 健 运 、 湿 内 生 、 泄 失 常 , 滞 日久 , 致 血 瘀 , 脾 痰 疏 气 必 肝 体循环受阻 ; 母病及子 、 ( ) 不 足或大病 后 肾水 ( 血) ③ 肾 母 精 精

精确辨证的思路与方法

精确辨证的思路与方法

精确辨证的思路与方法中医如何精确辨证?精确辨证的内容和思路方法、程序如何?如何从辨析病因、病位、病性、现证?辨证论治的过程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辨证和论治。

因此要遵循完整的辨证论治程序才能更好地避免遗漏,准确地辨证和选择治疗方法以及处方选药治疗疾病。

一个完整的辨证过程,应该是根据患者的发病致病原因、发病时间和过程,了解详细的现病史,以及患者的体质状况、既往病史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完整收集望、闻、问、切的四诊资料,根据患者的这些资料,首先详细取分析病因,也就是辨因诊断;搞清楚了病因之后,就知道了是外邪侵袭还是内生病邪的侵害。

知道了病邪的性质后,就知道它将会带来气血津液哪方面的变动,也就是分析疾病的动因,详细了解气血津液变化过程及传变过程,这就是对动因的辨析过程;明白了动因,就明白了动因传变的过程,是循经络向内外传变,还是从一个脏腑到达另一个脏腑,此时就需要根据脏腑-经络-经筋-皮部的辨证方法,来讨论分析病位变化及现证病位;辨清病位之后,就要考虑病邪传变是会在什么地方导致什么样的变化,也就是在不同的病位之处,将会发生寒热虚实的变化,这就可以依据八纲辨证的方法来分析疾病的病性。

此时这个辨证过程还没有完全完结,还有一步,就是分析外在环境现状的影响了,这在古人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体现因时和因地制宜的因素。

至此,对一个来诊的患者,就搞清楚了他的病因、动因、病位、病性、外在环境。

那下一步自然就容易确定如何来论治来选法选药了。

那一个完整的论治过程又是如何呢?根据辨证获得的对病人现状的认识,就可以讨论分析治法(对因、对证、对症),确定治疗原则了。

此时需要考虑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标治本的层次方法顺序了。

如果确定了治标治本的先后和重点,就可以据此来讨论治疗的方法了。

是选择针灸还是推拿,还是其他外治方法,还是使用方药,抑或是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

选择好了合适的治疗方法,就可以根据治法原则来分析方药选择和组成(君臣佐使)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候分型的现状: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纷繁不一,各执一是。 以慢性心衰的分型为例:
(一)对证候分型的反思
“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把心衰分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 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痰 饮阻肺;阴竭阳脱等七种证型。
(一)对证候分型的反思
《中西医临床心血管病学》分为心肺气虚; 痰饮射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肺肾 阳虚;水气上泛;心肾气阴两虚,痰饮 壅塞三焦;心肝气虚,水血瘀阻;心阳 虚脱,湿浊壅盛等六型。

阴虚

心 阳虚
• 本虚
气虚

血虚

五脏虚




• 标实 气滞

水饮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气阴两虚
气虚
阳虚
气血两虚
痰瘀 气滞血瘀
病机特点——病位在心,广涉五脏 (互为因果)
心脾相关 心肺相关 心肝相关 心肾相关
(1)心脾相关
血的生成与运行:心主血,脾生血; 心主血,脾统血。
慢性心衰的中医证候分型不下数十种。
(一)对证候分型的反思
对证候分型的评价
(1)不能全面反映疾病、病证的发生、发展、转归等 规律,不利于主动把握病情。 (2)证型简繁不一,难于把握。 (3)不符合中医临床思维特点。
历代医家的临床思维特点:从病证出发,紧紧抓住 证候的发展变化,病机转归,灵活应变,处方用药。
态度:
“中医处方,西医灵魂”的现象不可取,不反对某些 西医治疗思路对中医临床治疗作有益补充,但必 须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这是保持 和发扬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二、紧扣病机,把握病情
慢性心衰可分属“心悸”、“怔忡”、 “喘咳”、“痰饮”、“心痹”等病 证范畴。
病机特点——本虚标实
走出误区,拨正思路 紧扣病机,把握病情 随机应变,法无常法
走出误区,拨正思路
当前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主要思路是: 辩证分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单方验方:一病一药,一病一方。 按西医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策略组方。
(一)对证候分型的反思
证候分型的肇始:始于建国后创 办高等中医教育之时。
以线性思维替代中医的非线性思维,以证型替代对 病证的病机转归的分析,以固化替代灵活。 (4)证候分型不应成为中医临床思维的主流。
(二)药单方验方的取舍
单方验方中蕴藏着许多医家的宝贵经验及民 间的有效单方验方。 现存的近十万首方剂,均可视作验方。 以辨证论治的思路规范使用,克服单方验方 的局限性。
对中医辨证治疗思路的思考
——从中医治疗心衰谈起
严世芸
• 中医临床治疗思路,是中医学界长期关注的领域。
• 近几十年来,中医药界对慢性心衰进行了大量临 床、临床基础及药理研究,并随着西医对慢性心 衰发病机理认识和治疗策略的发展变化,对中医 药治疗慢性心衰的思路产生了深刻影响,已形成 了一种思维定势。而这种类似的情况,在中医临 床中,随处可见。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以中医治疗慢性心衰作 为切入点,对中医临床治疗思路进行反思和探讨, 是很有必要的。
(一)对证候分型的反思
《今日中医内科》分为: 阳衰气脱;气虚血滞;阴阳俱虚;营卫 受损;阴竭阳绝等五型。
李氏分为五种证型: 以心悸为主者,属气阴两虚,血脉不和; 以肿胀为主者,属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以喘息为主者,属肺肾两虚,水湿上泛。
(一)对证候分型的反思
陈氏分为五种证型:心气不足,心阴亏 损;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气虚血 瘀,痰湿阻滞;痰饮阻肺,水湿不 化,气道不利;阴阳俱虚,阳气欲脱。
心藏神,肾藏精:精为神之宅,神为精之象,积 精全神,精血互相资生;心主血,肾藏精, 精血互相资生。
中医病证的病因病机具有以下特点:
(1)标本兼备,整体分析
(2)结合证情,动态把握
(3)个性共性,全面结合
(4)指导治疗,灵活变化
中医药学的非线性特点,不仅表现在中医基本 理论方面,更突出的表现在从病机变化出发 的临床思维方面。《内经.至真要大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例如:慢性心衰近年报导,所谓中医治疗,90%是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显而易见,它是西 医“强心利尿”的翻版。
又如:近年西医提出了“舒张性心衰”的学说以 后,有报导就生搬硬套提出:收缩性心衰以气 虚,阳虚为主;舒张性心衰以血瘀、痰阻为主, 多见实证,少见虚证。
再如,当慢性心衰心肌重塑学说提出,并反 对长期使用正性肌力药之后,有人就通过 所谓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提出大剂量党参、 黄芪、附子治疗慢性心衰,其死亡率比常 规剂量明显增高。
病理:肺气不足,宗气虚弱——循行瘀阻;
心气不足——血行不畅,阻滞肺络。
(3)心肝相关
血液运行调节:心主血,肝藏血。 心气心血不足——血运受阻——肝无所藏—
—肝血虚; 肝血不足——所生不足——心血损; 情志活动调节:心主神明,肝主疏泄。
(4)心肾相关
心肾阴阳关联:心主火,阳中之阳;肾主水,阴 中之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真阴真 阳之所寄。水火相济,水升火降,交泰之势。
当前在科技招标指南、药证的引导下及受西 医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一病一方一药,令人 担忧的是,它正在逐步替代中医的辨证思维。
(三)对“中医处方,西医灵魂”思路的质 疑
在当今这种思路具有普遍性,正在侵蚀中医队伍的治 疗思路。
这种思路的特点: (1)临床证候收集不注重中医辨证的要求。 (2)没有中医的病机分析,以西医的发病机理,治疗 策略和治疗方案为依据,确定所谓中医治则治法。 (3)以中药的现代药理选药组方。 长此以往,中医的临床思维特色将逐步淡化、消 失,中医将名存实亡,所存的是西药药理的天然药物。
三、随机应变,法无常法
协调阴阳,和于术数 (1)“和”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准则。 (2)协调阴阳气血,是中医的治疗大法。
脾气与心气关系密切: 《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 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 脉而行呼吸焉。” “心火生胃土,命火生脾土”。“脾胃为后天之本”。
病理上痰瘀相关。
(2)心肺相关
气血相互作用——心主血,肺主气,《素问·灵兰 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者——辅助君主。 治节——助心行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