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诊断疾病的步骤知识讲解
临床医学中的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医学中的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在临床医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们为医生提供了确定病症、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
疾病诊断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确定其所患疾病的过程。
而鉴别诊断则是在确定一个病症的前提下,通过与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进行区分,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一、疾病诊断的步骤疾病诊断一般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 病史采集:医生首先与患者沟通,了解其主诉、病史、既往史和家族史等情况。
这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可能患有的疾病范围,从而指导后续的检查和诊断。
2. 体格检查: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查看患者的外貌、触觉、听觉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发现一些体征,进一步确定疾病的可能性。
3.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可以选择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直接、客观的病情信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4. 辅助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活检、内镜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患者患有的病变,对诊断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5. 制定诊断: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初步的诊断,并与患者进行沟通。
由于每个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可能各不相同,所以疾病诊断的步骤可能会因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不同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检查手段来确定诊断结果,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诊断策略。
二、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在确定一个疾病的诊断结果后,有时还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排除与该疾病相似的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在于避免疾病的漏诊和误诊。
如果医生只关注一个疾病,而忽略了其他相似疾病的可能性,就容易导致诊断的不准确,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鉴别诊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比较临床特征:医生可以通过比较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区分不同的疾病。
不同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可能有所差异,医生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和医学知识,从中发现规律,进而判断出最可能的诊断结果。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知识
临床思维方法
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 临床诊断的几种思维方法 诊断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 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诊断思维误区—常见诊断
失误的原因
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
临床实践
✓ 病史采集 ✓ 体格检查 ✓ 诊疗操作
科学思维
✓ 对临床问题比较、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 各种临床问题的属性范围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 ✓ 任何仪器不能替代
带有主观臆断的成份 只能为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
提供依据 为确立和修正诊断奠定基础
诊断疾病的步骤
搜集临床资料 分析、评价、整理资料 对疾病提出初步诊断 确立及修正诊断
确立及修正诊断
初步诊断后给予必要的治 疗
客观细致的病情观察 某些检查项目的复查 必要的特殊检查 查阅文献,开展讨论
临床思维方法
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 临床诊断的几种思维方法 诊断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 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诊断思维误区—常见诊断失误的原
因
诊断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象与本质 主要与次要 局部与整体 典型与不典型
✓ 年老体弱患者 ✓ 疾病晚期患者 ✓ 治疗的干扰 ✓ 多种疾病的干扰 ✓ 婴幼儿 ✓ 器官移植者 ✓ 医生的认识水平
2型糖尿病 脑梗塞后 急性心肌梗死 高血压病 肝硬观点,有何结构异常? 从生理的观点,有何功能异常? 从病理生理的观点,提出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可能性 考虑几个可能的致病原因 考虑病情的轻重 提出1-2个特殊的假说 检验该假说的真伪,权衡支持与不支持的症状体征 寻找特殊的症状体征组合,进行鉴别诊断 缩小诊断范围,考虑诊断的最大可能性 提出进一步检查及处理措施
分析、评价、整理资料
病史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不可单靠某项检查结果诊断疾病 注意点
✓ 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 ✓ 误差大小 ✓ 有无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 ✓ 结果与其他临床资料是否相符,如何解释
诊断疾病步骤与临床思维方法药学医学资料【43页】
系统性
主要指所就诊疾病的起因、发生发展、演变以及 诊治经过。系统性是疾病发展的一条纵线。特别 是慢性疾病系统性问诊相当重要。
举例:男性患者,5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五年 ,活动后气促两年,一周前受凉后发热、咳嗽加 重,咳脓痰,气喘,嗜睡,下肢浮肿。有吸烟史 三十年,每天2包。
特殊性 临床上同一疾病不一定表现相同;不同疾病可能 有相似临床表现,应认真加以鉴别和区分,既掌 握共性又须关注个体的特殊性。
如伤寒患者不一定所有伤寒的症状都表现出来如 稽留热、相对缓脉、玫瑰疹、白细胞减少、嗜酸 性细胞缺乏、肥达氏反应阳性
先进性 检查项目选择得当往往能立即得出正确的诊断
或有助诊断的确立。
•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2、左肾结石
诊断书写要求:
病名要规范,书写要标准 选择好第一诊断 不遗漏其他疾病的诊断 多个诊断时排序应合理(主要、急性、原发、本
科病排在先)
岳阳楼记
翻译
•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 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 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 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 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 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 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 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 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 晴多变,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 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 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 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 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 所不同吧?
•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 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这是为
疾病诊断四步法(实用总结)
疾病诊断四步法(实用总结)疾病的诊断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面对的重要任务,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诊断不仅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还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本文将介绍一种实用的疾病诊断四步法,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第一步: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是诊断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主诉、病因、病程以及既往史、家族史等信息。
在采集病史的过程中,医生应该注意询问重点问题,排除干扰因素,以便正确判断病情。
此外,医生还应该注意患者的非言语表达,比如面容表情、姿态等,从中获得更多的线索和信息。
第二步: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步骤,通过仔细观察、触诊、叩诊和听诊等手段,对患者的身体各系统进行系统的评估。
医生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体格检查,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上及下”的原则,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同时,医生还应该注意患者的反应和体征的复杂性,避免遗漏或错误判断。
第三步: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检验、影像学、生物物理检查等方法获取更多的客观数据,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疾病的诊断。
在选择和解读辅助检查结果时,医生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等,以避免误诊或漏诊。
第四步:诊断和治疗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医生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诊断应该基于科学的依据和医学知识,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并提供充分的解释和建议给患者。
治疗方案应该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和协商。
总结:疾病诊断是医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治疗的基础。
本文介绍了一种实用的疾病诊断四步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诊断治疗。
遵循这种方法,医生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最后,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诊断不是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医生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知识水平。
人卫版第九版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内容课件PPT
第十页,共十九页。
7. 症状或体征原因(yuányīn)待诊诊断
➢ 有些疾病一时难以明确诊断(zhěnduàn),临床上常常用主要症状或体征的原因待诊作为临时诊 断(zhěnduàn),如发热原因待诊、腹泻原因待诊、黄疸原因待诊、血尿原因待诊等
➢ 不少(bù shǎo)疾病有不同的分型与分期,其治疗及预后意义各不相同,诊断中亦应予以明确
如大叶性肺炎可有逍遥型、休克型 传染性肝炎可分甲、乙、丙、丁、戊、己、庚等多种类型 肝硬化有肝功能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之分
➢ 对疾病进行分型、分期可以充分发挥其对治疗选择的指导作用
第八页,共十九页。
5. 并发症的诊断(zhěnduàn)
➢ 并发症(complication)是指原发疾病的发展或是在原发病的基础上产生和导致机体脏器 的进一步损害
➢ 虽然与主要(zhǔyào)疾病性质不同,但在发病机制上有密切关系。
第九页,共十九页。
6. 伴发疾病诊断
➢ 伴发疾病或并存病(comorbidities)是指同时(tóngshí)存在的、与主要诊断的疾病不相关的 疾病
第六页,共十九页。
3.病理生理(shēnglǐ)诊断(pathophysiological diagnosis)
➢ 是疾病引起的机体( jītǐ)功能变化,如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等
➢ 它不仅是机体和脏器功能判断所必需的,而且也可由此作出预后判断和劳动力鉴定
第七页,共十九页。
4.疾病( jíbìng)的分型与分期
第五页,共十九页。
2.病理解剖诊断(zhěnduàn)(pathological anatomy diagnosis)
➢ 对病变部位、性质、细微结构变化的判断,如二尖瓣狭窄(xiázhǎi)、肝硬化、肾小球肾 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最新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提纲
一、诊断疾病的步骤 二、临床诊断思维的特点 三、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 四、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五、判断诊断正误的标准 六、常见诊断失误原因 七、临床诊断的内容和书写要求
一、诊断疾病的步骤
(一)搜集临床资料 (二)分析、评价、整理资料 (三)提出初步诊断 (四)确立及修正诊断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 **5/15/2021 8:39:46 P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1.5.15**May-2115- May-21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Saturday, May 15,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5.1521.5.15** May 15, 2021
三、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
(一)顺向思维法 (二)逆向思维法 (三)肯定之否定法 (四)否定之否定法 (五)差异法 (六)经验再现。
对照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条件
(一)顺向思维法
是对一般比较典型的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是以病人的典 型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为依据,直接作出诊断。(直接诊 断法)。
(二)逆向思维法
当代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曾经说过:“临床医师在 诊治每一名患者时应当谨慎严肃,时刻警惕着自己的 判断或措施是否尽职、是否有疏漏或缺失,其心情就 像古人所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著名血液病专家邓家栋教授指出:“能不能成为 好的临床医生、成为出色的专家,关键在于有没有科学 的临床思维方式。”
被后人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 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医学家就是哲学家”。
是根据病人的病史及体征的某些特点,可能为某范围内的 某些疾病,然后根据进一步检查或辅助检查,否定其中的大部 分,筛选某种或几种疾病。此种思维方法是对较疑难的病例常 用的方法。(排除法)
临床诊断的关键步骤与技巧
临床诊断的关键步骤与技巧临床诊断是医生判断疾病的过程,准确的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临床诊断的关键步骤与技巧,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一、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是临床诊断的第一步,它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生活史等内容。
医生应有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仔细询问病情发展过程和伴随症状,并关注患者过去的病史以及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的发生。
在病史采集中,还需注意细节的询问,如过去用药史、过敏史等,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检测体征是否异常的重要手段。
医生需要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和听诊等方法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例如,检查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生命体征,观察皮肤、眼底、口腔和呼吸道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通过体格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病情的临床表现,有助于缩小诊断范围,提高诊断准确性。
三、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是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获取更多疾病相关的信息。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体液、组织等的化验与检测,如血液生化、细胞学检查、病原学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超声等,能够直观地显示内脏器官的形态和病变情况。
通过辅助检查,医生可以获取到更全面和准确的疾病信息,从而帮助确定诊断的方向和范围。
四、临床推理临床推理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医生需要将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并运用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行推理。
在推理过程中,医生需要考虑常见疾病和罕见疾病的可能性,进行鉴别诊断。
关键是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如排除法、比较法、鉴别法等,将可能性逐步缩小,最终确定一个最有可能的诊断。
五、诊断评估诊断评估是对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的过程。
医生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评估诊断的合理性和一致性,并与临床表现相匹配。
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可考虑进一步的检查或咨询其他专科医生。
病人病程讲解
病人病程讲解病人病程是指病人从发病到康复或恶化的全过程,包括各种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等内容。
病人病程的记录和讲解对于医务人员和病人本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病人病程的讲解进行详细说明。
1. 病症及初步诊断病人病程的第一步是对病症进行描述和初步诊断。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病人的主诉和病史、体格检查结果等,初步判断疾病的可能性。
例如,病人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时,医生可能会初步诊断为呼吸道感染。
2. 病情观察及诊断确立在初步诊断的基础上,医务人员会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观察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检查措施,以确立最终诊断。
例如,对于病人可能患有肺部感染的情况,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胸部X光检查、血液检查等,以确定病情。
3. 治疗方案制定在完成诊断后,医务人员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医生会解释治疗方案的目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副作用,以使病人了解治疗进程。
4. 治疗过程及效果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治疗反应,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并定期进行效果评估。
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饮食控制。
5. 康复及追踪随访对于康复阶段的病人,医务人员会对其进行随访,并提供相应的康复指导。
随访内容可能包括药物使用情况、生活质量评估等。
医生会详细讲解病人康复期间的注意事项,并鼓励病人积极配合康复措施。
总结:病人病程讲解是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重要沟通环节,能够帮助病人了解自身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治疗方案,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医务人员应该注重病人病程讲解的形式和内容,以确保病人能够充分理解,并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同时,病人也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指导,共同推动疾病的康复。
医院疾病诊断流程说明
医院疾病诊断流程说明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医院疾病诊断流程也逐渐完善。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疾病诊断的流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医院的诊断过程。
一、病人就诊病人就诊是诊断流程的第一步。
当病人感到身体不适或出现症状时,他们会前往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在医院,病人需要填写相关的个人信息表格,并等待医生的接诊。
二、病史询问医生接诊后,会进行病史询问。
医生会询问病人的症状、病情发展情况以及过去的病史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病情,并提供后续诊断的线索。
三、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
医生会通过观察、触摸、听诊等方式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检。
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体征,并进一步指导后续的诊断和治疗。
四、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是诊断流程中的关键环节。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手段,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生化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多的客观数据,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
五、初步诊断在收集了病史、进行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后,医生会进行初步诊断。
初步诊断是医生根据现有的信息和经验,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和归纳。
初步诊断有助于医生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并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六、进一步检查在初步诊断后,如果医生仍然存在疑虑或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他们可能会要求病人进行更加详细的检查。
这些检查可能包括病理检查、内窥镜检查、活检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获取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七、终诊与治疗在完成所有必要的检查后,医生会进行终诊。
终诊是医生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对病情进行最终的判断和诊断。
在确诊后,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向病人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
八、随访与复查治疗结束并不代表诊断流程的结束,医生通常会要求病人进行定期的随访和复查。
随访和复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监测病情的变化。
总结:医院疾病诊断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包括病人就诊、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终诊与治疗以及随访与复查等环节。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思维方法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二、鉴别诊断 三、进一步检查 四、治疗原则
❖先考虑器质性疾病 ❖先考虑可治性疾病 ❖实事求是对待客观现象 ❖以病人为整体,抓准重点及关键的临床现象
临床思维的误区
➢病史资料不完整,不确切,失真 ➢观察不细致,检查结果误差大 ➢先入为主,主观臆断 ➢医学知识不足,缺乏临床经验 ➢其他 病情不典型,诊断条件不具备,社会原因
临床诊断的 内容和格式
分析检查结果时注意: 假阳性和假阴性 误差 影响结果的因素(标本采集、饮食、患者状态) 结果与临床资料是否相符
提出初步诊断
病史资料 医学知识 →可能性疾病→鉴别诊断→初步诊断 临床经验
★ 初步诊断有主观臆断的成分
建立及修正诊断
初步诊断正确与否需在实践中验证 验证方法:1 进一步观察病情
2 复查一些检查项目 3 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 4 治疗中观察病情变化
体格检查
全面 有序 体格检查 重点 有意义的阳性和阴性体征 规范 正确 ★ 同时要核实并补充病史资料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在病史和体格检查基础上选择必要 的相关检查
选择时要考虑:目的 时机 敏感 性和特异性 安全性成本与效果
分析评价整理资料
分析、评价、整理→获得的临床资料:真实性、 系统性和完整性,才可作为诊断依据
应注意的问题
现象与本质 现象能反映本质,二者统一 主要与次要 主要资料与次要资料 局部与整体 局部病变与全身改变 典型与不典型 临床表现典型或不典型及不典型的
因素
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先考虑常见病与多发病 考虑当地流行和发生的传染病与地方病 尽可能用一种疾病解释多种临床表现
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诊断的内容
✓病因诊断 ✓病理解剖诊断 ✓病理生理诊断 ✓疾病的分型与分期 ✓并发症 ✓伴发疾病
《诊断学》 第一章 诊断疾病的步骤
第一章诊断疾病的步骤诊断疾病的程序,应有四个步骤:①搜集临床资料;②分析、评价、整理资料;③提出初步诊断;④确立及修正诊断(图6-1-1)(一)搜集临床资料1.病史症状是病史的主体。
症状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与演变情况,对于形成诊断起重要作用。
详尽而完整的病史大约可解决近半数的诊断问题。
但症状不是疾病,医生应该透过症状这个主观感觉异常的现象,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来认识和探索客观存在的疾病特点。
病史采集要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病史要反映出疾病的动态变化及个体特征。
2.体格检查在病史采集的基础上,应对病人进行全面、有序、重点、规范和正确的体格检查,所发现的阳性体征和阴性表现,都可以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体格检查结合病史资料大约可解决半数以上的诊断问题。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核实和补充病史资料,因此,应边查边问,边查边想,使获得的资料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无疑会使临床诊断更准确、可靠。
在选择检查时应考虑①检查的意义;②检查的时机;③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④安全性;⑤成本与效果分析等。
(二)分析、评价、整理资料对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所获得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是非常重要但又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疾病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病人因受神经类型、性格特点、文化素养、知识层次、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所述病史常常是琐碎、凌乱、不确切、主次不分、顺序颠倒、甚至有些虚假、隐瞒或遗漏等现象。
因此,医生必须对病史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使病史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的病史,才能为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果必须与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切不可单靠某项检查结果诊断疾病。
由于检查时机和技术因素等影响,一两次阴性结果往往不足以排除疾病的存在。
因此,在分析评价结果时必须考虑:①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②误差大小;③有无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④结果与其他临床资料是否相符,如何解释等。
疾病诊断的流程
疾病诊断的流程引言:疾病诊断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和合理处理。
本文将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等方面,详细介绍疾病诊断的流程。
一、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是诊断的第一步。
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主诉、病程、既往史、家族史等信息,以获取疾病的初步线索。
医生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并针对性地提问,确保获取准确和充分的病史。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的重要环节。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皮肤、眼底、呼吸、心率等指标,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发现一些病理体征,如黄疸、水肿、杂音等,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线索。
三、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根据病情的不同,医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辅助检查方法,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可以提供血液、尿液等生化指标,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程度和类型。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可以提供人体内部的影像信息,帮助医生发现病变部位和病变类型。
四、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是诊断的最后一步。
医生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医生需要将可能性较大的疾病进行排除,最终确定患者的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医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医生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结:疾病诊断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它需要医生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等多个环节,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在疾病诊断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倾听患者的叙述,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并进行鉴别诊断,最终确定患者的诊断。
疾病诊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医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医生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
疾病诊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状况,因此,医生在进行疾病诊断时应严谨认真,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临床诊断的步骤与思维方法
例如:减少,WBC增多,AST,ck-mb增高, 心电图改变,B超有结石,CT,MRI,内镜,造影等.
诊断步骤2
综合分析、评价、整理资料,对疾病的 主要临床表现及特点、疾病的演变情况、 治疗效果等有清晰的认识,为提出初步 诊断打下基础。
诊断步骤3
作出初步判断:注意以下问题: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例如:右心衰)
(2)共性与个性 (例如,三种黄疸) (3)现象与本质 (例如:腹部移动性浊音) (4)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例如:糖尿病皮
肤感染,皮肤感染引起全身反应.)
诊断的原则
建立诊断时的原则(1)最好能用一个 主要疾病来解释全部临床表现,但也不 能牵强附会。(2)当诊断出现几个可 能时,应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及当时流 行病的,但也不可忽略少见病。(3) 如遇器质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难以鉴别 时,应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
诊断的步骤与思维方法
诊断就是把问诊,体格检查,实验检查 及其他各项检查所得的资料,经过分析, 综合,推理和判断作出的结论。
诊断的过程是认识疾病的客观过程。 诊断疾病经过三个步骤:1调查研究,
收集临床资料。2分析、整理资料。3形 成初步判断。4确立及修正判断。 正确的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条件。
伴发症:指同时存在,但与主病发病机理无关的 疾病.如冠心病与甲癣/过敏性鼻炎.
有些疾病一时查不清,难以作出诊断,临床上可 根据其主要症状/体征暂写某症状待诊.例如:发 热待诊,腹痛待诊等.
诊断书写方式
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分清主次排列: 先写主要疾病: 再写并发症:在发病机理上与主病有关的疾
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多有其特点 和规律。
医生通过问诊找出病人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 及演变规律,以此根据医生具有的医学基础 和临床知识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
诊断步骤与方法讲义
诊断步骤与方法讲义
一、步骤
四个步骤:
1.搜集临床资料(问诊很重要)
搜集临床资料包括病史
全身体格检查和重点部位的体检
实验室及特检
2.分析、评价、整理资料
怎么分析?从症状出发进行鉴别?从体征出发?从实验室出发?
怎么评价?程度?
怎么整理?从哪方面整理?
3.提出初步诊断
诊断依据
1.一般信息
2.主诉
3.体格检查尤其是阳性体征
4.实验室检查
5.特殊检查
鉴别诊断: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
4.确定和修正诊断
临床思维方法
几种常用的思维方法:
1.推理演绎、归纳、类比(鉴别诊断)
2.根据线索去寻找
3.根据表现去对照
4.经验
基本原则
1.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
2.当地流行的传染病地方病
3.一元论
4.首先考虑器质性
5.可治性
6.实事求是
7.抓关键、重点。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手段:问诊 体格检查 特殊化验与检查
要求:真实性 系统性 完整性
第一章 诊断疾病的步骤
1、病史:全面系统,真实可靠;
能反映疾病的进程和动态; 具体病历应抓其特征; 能解决约半数以上诊断问题;
2、 体格检查
全面系统重点深入; 边查边问,边想边查, 验证核实,融会贯通; 可解决大部分临床诊断;
3、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根据:病史询问 体格检查 化验、器械检查结果 治疗经过
结合:已学的理论知识 已往的临床经验
归纳临床特点 初步诊断
三、确立及修正诊断
根据初步诊断安排必要的治疗,客 观细致的观察病情,选择必要的检查项 目,以确定、补充、修正或排除诊断。
进一步检查 诊断性治疗
最后确诊 (注意检查的针对性)
临床思维方法
内因:免疫,遗传,代谢等 外因:外伤,感染,中毒,理化,环境因素等
如:风湿性心脏病,结核性脑膜炎,先天性丙种 球蛋白缺乏症,血友病等。 病因诊断说明疾病的本质,对疾病的发展, 转归,预防和治疗有指导意义,因而是最重 要的临床诊断。
2. 病理解剖诊断:对病变部位、性质、细微结 构变化的判断。如肝硬化。
• 搜集临床资料、综合病因、诊断治疗过程均 应符合三维性原则。
• 要求:优化临床医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目 前存在“人文社会科学缺乏症”,心理学知 识贫乏);加强三维临床判断的理论实践研 究。
对于疾病的诊治过程三个基本定律:
1.诊断: 先考虑常见病后考虑少见病
2.鉴别诊断: 用考虑的诊断来演绎临床所见到的症状的全过程, 如果出现不能解释的现象,就应该考虑是否为其 他诊断
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部署检查应注意的问题:
✓ 检查的意义; ✓ 检查的时机; ✓ 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 ✓ 检查的利弊及安全性如何? ✓ 成本效果分析。
如何正确地诊断疾病
如何正确地诊断疾病疾病的诊断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通过综合分析和判断,确定患者所患疾病的过程。
一个正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如何正确地诊断疾病。
一、患者病史的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病史是正确诊断疾病的基础。
医生在诊断之前,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疾病的起病时间、病程、症状的轻重和变化等。
同时,要了解患者的个人病史、家族病史、用药史等,以便寻找病因和确立诊断。
在收集病史的过程中,医生还需注意患者的主诉。
主诉是指患者自身感到不适或发生的症状,是疾病的首发症状。
通过仔细听取患者主诉,并与其他相关信息相结合,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疾病可能的原因和性质。
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体格检查是诊断疾病的另一重要手段。
通过仔细观察和检查患者的体征,医生可以直接获取患者的体格信息,从而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医生要注意全面、细致、系统地观察。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步态、呼吸等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全身性疾病;通过检查患者的皮肤、黏膜、淋巴结等可以发现一些特殊的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的选择与应用实验室检查是辅助医生诊断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提供一些客观的指标,有助于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
例如,对于怀疑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可以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原体检测等检查;对于怀疑肿瘤的患者,可以进行血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四、影像学检查的应用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疾病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状态,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范围。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医生发现一些肿瘤、骨折、脑梗塞等疾病。
五、诊断思维的重要性正确的诊断需要医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要善于通过分析和推理,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本质特征。
疾病诊断四步法(实用总结)
疾病诊断四步法(实用总结)疾病诊断实质:通过准确获取病史及体征及有目的的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后,与我们掌握的疾病谱的疾病对号入座的过程。
第一步:在诊室内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同时据生命体征评估病情危重程度。
①询问病史:现病史:询问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患者的情况从而推断可能的诱因,询问症状(或体征)出现的时间、部位、性质及其演变过程,询问伴随症状的特点及变化;以及外院的检查诊断治疗及效果。
自发病以来,神志/精神、睡眠/食欲/大小便、体重/体力改变。
既往史:往往和现病史有关联。
系统回顾(防止漏掉阳性症状)、个人史/婚姻及月经生育史、及家族史(往往能提供诊断线索,尤其对于疑难病例)。
②体格查体:要仔细全面查体,准确掌握就诊时及就诊过程中患者体征变化,同时注意生命体征(血压、心律、呼吸、血氧、意识、血糖)识别出重症患者。
③床旁快速检查:根据病史及体征选择快速床旁辅助检查,用于确诊疾病及准确评估生命体征。
第二步:综合分析获得的病史/体格检查/床旁辅助检查资料:如果能确诊就直接确诊,如果不能确诊应根据目前的资料大致确定是什么病因性质和什么器官系统疾病,划定我们所掌握的疾病谱中的最可能疾病的范围(一般先考虑常见病再考虑少见病),根据考虑到的可能的疾病有目的开具相应的辅助检查,安排生命体征稳定者出诊室进一步检查,危重者抢救室生命支持同时床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注:综合分析的过程:就是叙事串联的过程,就是从发病前开始,看看能不能把症状,体征,检验及治疗等的整个过程用一条线索/用一种疾病全部能合理串联起来,如果能串联起来基本上就能确诊了,如果不能完全串联起来那就进一步观察及检查补充线索直到完整串联,做好整个疾病的叙事过程)。
第三步:再次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与我们所掌握的疾病谱中所考虑到的疾病进行对号入座从而确诊,如不能与我们所考虑的疾病对号入座,有可能因为:①目前疾病在我们掌握的疾病谱中:但是因疾病早期症状会表现不典型影响确诊,随着疾病的发展会逐渐出现新的典型表现,以帮助确诊,所以应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随时进行复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是医生将所获得的各种临床资料经过分析、评价、整理后,对病人所患疾病提出的一种符合临床思维逻辑的判断。
如果这种逻辑判断符合疾病的客观存在,诊断就应该是正确的,如果不符合客观存在,则诊断就是错误的。
诊断疾病是医生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之一。
诊断疾病的过程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也是医生认识疾病、认识疾病客观规律的过程。
只有正确地诊断,才可能有正确和恰当的治疗。
能否正确及时地诊断疾病,反映了医生的水平、能力和素质。
(一)搜集临床资料
1病史
症状是病史的主体。
症状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与演变情况,对于形成诊断起重要作用。
详尽而完整的病史大约可解决近半数的诊断问题。
但症状不是疾病,医生应该透过症状这个主观感觉异常的现象,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来认识和探索客观存在的疾病特点。
病史采集要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病史要反映出疾病的动态变化及个体特征。
2体格检查
在病史采集的基础上,应对病人进行全面、有序、重点、规范和正确的体格检查,所发现的阳性体征和阴性表现,都可以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体格检查结合病史资料大约可解决半数以上的诊断问题。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核实和补充病史资料,因此,应边查边问,边查边想,使获得的资料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无疑会使临床诊断更准确、可靠。
在选择检查时应考虑①检查的意义;②检查的时机;③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④安全性;⑤成本与效果分析等。
(二)分析、评价、整理资料
对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所获得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是非常重要但又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疾病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病人因受神经类型、性格特点、文化素养、知识层次、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所述病史常常是琐碎、凌乱、不确切、主次不分、顺序颠倒、甚至有些虚假、隐瞒或遗漏等现象。
因此,医生必须对病史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使病史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的病史,才能为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果必须与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切不可单靠某项检查结果诊断疾病。
由于检查时机和技术因素等影响,一两次阴性结果往往不足以排除疾病的存在。
因此,在分析评价结果时必须考虑:①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
②误差大小;③有无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④结果与其他临床资料是否相符,如何解释等。
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分析、评价和整理以后,医生应对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特点、疾病的演变情况、治疗效果等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为提出初步诊断打下基础。
(三)对疾病提出初步诊断
在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以后,结合医生掌握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将可能性较大的几个疾病排列出来,逐一进行鉴别,形成初步诊断。
初步诊断带有主观臆断的成分,这是由于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医生只发现了某些自己认为特异的征象。
由于受到病情发展的不充分,病情变化的复杂性和医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影响,这些征象在诊断疾病中的作用常常受到限制,这是导致临床思维方法片面、主观的重要原因。
因此,初步诊断只能为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提供依据,为确立和修正诊断奠定基础。
(四)确立及修正诊断
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初步诊断是否正确,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验证。
因此,提出初步诊断之后给予必要的治疗;客观细致的病情观察;某些检查项目的复查以及选择一
些必要的特殊检查等,都将为验证诊断、确立诊断和修正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临床上常常需要严密观察病情,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解决问题,或是开展讨论等,这在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修正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诊断疾病不能撒大网。
必须按照诊断疾病的步骤进行,这种认识疾病的程序不能遗漏,不能跨越,一般不容颠倒。
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这种思维程序应该成为医生自觉的临床实践活动和临床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