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
这首词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深度表达。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
从文学角度来看,《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词中通过对月夜的描写和对亲人千里之外的感叹,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
苏轼的诗词造诣深厚,他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将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出他卓越的艺术才华。
从情感表达方面来看,《水调歌头》是苏轼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
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这种孤独的情境和对胞弟的思念之情相互交织,形成了这首词的情感基调。
词中表达的思念之情,是作者对胞弟的深厚感情的体现,同时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和反思。
从思想价值角度来看,《水调歌头》也是苏轼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但同时,他也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是苏轼诗词的重要特点之一。
从文化意义方面来看,《水调歌头》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之作。
它不仅对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宋代社会、文化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情感和思想价值。
通过对其深入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作品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标签宋词精选、宋词三百首、月亮、初中古诗、高中古诗、怀人、豪放、中秋节、祝福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精心整理“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
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
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赏析一】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
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
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
【赏析二】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
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
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
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
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注释]水调歌头: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丙辰:熙宁九年(1076)。
子由:苏轼弟,名辙,字子由。
绮户:雕花的门窗。
婵娟:美女。
此处指月里嫦娥,用以代指月亮月色美好。
[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中秋节祝福语】水调歌头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秋词之一,是古代大诗人苏轼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整理收集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一、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译文及解释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水调歌头》原文应该怎么去品味赏析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欢迎参考阅读!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不胜: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把,握着(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
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
苏轼水调歌头古诗词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古诗词赏析苏轼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文化名人,他的诗词作品广为流传,其中《水调歌头》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以婉约、细腻、含蓄的笔触描绘了别离之情,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下面是对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七绝词,它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以望舒的方式叙述了一个离别的场景,情感的表达真实而深入。
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直接揭示了诗人目睹离别之情的现场。
明月作为一个恒久不变的自然现象,与离别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而“把酒问青天”则意味着诗人对天地万物的呼唤,抒发内心的苦痛和无奈。
随后的几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表达出诗人对离别的困惑和茫然无措。
诗人并不知道眼前的离别是天意还是凡人之事,尤其是对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也一无所知。
接下来的几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离别的恐惧之感。
诗人希望通过乘风归去,但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的寒冷,这里寓意着过去的荣华富贵,同时也是对未来的迷茫。
随后的几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通过起舞弄清影,诗人在表达对离别人的思念之余,也展示了自己内心的纵情欢乐。
然而,“何似在人间”则表明诗人认为人间的乐趣和欢愉都无法与天堂相比。
接下来一段描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描绘了远离家园后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眠之夜。
通过对于离别之情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痛苦的情感。
最后一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对离别之情的总结。
诗人认为离别本就是人生的常态,不应该有恨,而是应该淡然面对。
同时也暗示了悲欢离合的必然性,像是在提醒人们要坦然面对离别的现实。
《水调歌头》通过苏轼婉约细腻的笔触,成功地揭示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感与心理变化。
这首词不仅流传至今,而且被音乐家改编为歌曲,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婉约、细腻、含蓄的笔触描绘了别离之情,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初中八年级语文古诗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⑥【注释】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美丽的月光。
【简析】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古诗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
古诗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苏轼写的水调歌头诗词较为有名的共有三首,分别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三首诗词赏析如下:第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言】《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翻译】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首著名长调。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苏轼词作中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水调歌头进行详细的赏析,以揭示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思想价值。
一、词人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成就极为卓越,诗、词、散文均有卓越的成就,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的词作风格豪放、意境深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背景介绍这首水调歌头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正赶上中秋这一不眠之夜而又“大醉”,于是他“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词前小序交待了作词的时间和缘由。
三、词文赏析1.词牌与题目水调歌头是词的一种形式,属于长调。
这首词的题目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点明了作词的时间、原因和背景。
2.词意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词以问句开头,表达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通过“把酒问青天”的描绘,展现出词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洒脱的气质。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继续对明月进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词描绘了词人想要乘风归去,但又担心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心理。
这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两句词描绘了词人舞动清影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也表现了他超脱尘世的理想追求。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几句词描绘了明月照在朱阁、绮户上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月光的赞美和向往。
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对月亮圆缺变化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感慨人生中有许多遗憾和无奈,但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态度。
水调歌头苏轼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苏轼诗歌鉴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全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通过由幻想飞升到留恋人世的思想感情的抒写,突现出词人对人间的热爱,又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进而提出“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表现了词人对分隔异地的亲人的深切思念。
词篇风格爽朗,转折灵动,语言自然,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作品原文水调歌头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⑵,欢饮达旦⑶,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⑸。
不知天上宫阙⑹,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⑺,又恐琼楼玉宇⑻,高处不胜寒⑼。
起舞弄清影⑽,何似在人间⑾。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⑿。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⒁。
但愿人长久⒂,千里共婵娟⒃。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⑵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⑶达旦:到天亮。
⑷子由:苏轼弟弟苏辙的字。
⑸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⑹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⑺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到天上去⑻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宫。
⑼不胜(shè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⑽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弄,玩弄,欣赏。
清影,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⑾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一说何时。
⑿“转朱阁”三句: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词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qǐ)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⒀“不应有恨”二句:(月亮)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精心整理“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
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
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赏析一】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
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
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
【赏析二】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
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
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
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
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精心整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苏轼简介: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祭等。
也是中秋词中最着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赏析二】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欢迎大家阅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非常有浪漫色彩的,她非常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与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气质非常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圍、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苏轼的一首佳作。
从历史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方面,我们可以对这首词进行以下解析:一、历史背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这首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二、作者当时的境遇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已经离开了朝廷,被贬到密州。
虽然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词的热情,但是他的境遇已经大不如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他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词的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是整首词的开篇,通过提问“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对于中秋佳节的期待和对于月光的赞美。
同时,“把酒问青天”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慨和对于未来的思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和神秘感,通过提问“今夕是何年”,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的感慨和对于生命的思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通过描写作者想要乘风归去,但又担心高处不胜寒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琼楼玉宇”也象征着华丽、高贵的生活,与下文“人有悲欢离合”相呼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是整首词的结尾,通过祝愿亲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但愿人长久”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未来的期待。
四、总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美丽和神秘感,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宋词中的佳作之一。
《水调歌头》全诗赏析
《水调歌头》全诗赏析《水调歌头》全诗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全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译文】夕阳下卷起锦绣般的窗帘,快哉亭前江水与碧空相连。
知道您为了接待我,专门建筑了这座亭台,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的和红的油漆,色彩犹新。
常记得从前在平山堂上,倚枕斜躺着,观赏江南空蒙的山色、迷茫的夜景,和消逝在烟雨迷茫中的孤鸿。
这时候,我能感受到醉翁名句山色有无中那种山色空蒙,时隐时现的佳境。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
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
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赏析一】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十一月,章森奉命出使金国,为金主完颜雍祝寿。
作者对此深感耻辱,在友人章森出发之前,慨然以词相赠。
上片为友人壮行。
不见南师久,暗含对朝廷不思北伐的不满。
漫说北群空,强调宋朝有人才。
当场以下,以国家与民族的奇耻大辱激励章森,希望他能不辱使命,做个堂堂正正的汉使。
下片抒发作者胸中的感慨。
尧之都以下五句,以连珠式的排句喷薄而出,二十字一气贯注,痛切呼唤千古不灭的民族之魂。
这几句犹如奇峰拔地而起,犹如利剑猛然出鞘,慷慨激昂,使人投袂而起,充分揭示了全词的主题。
结句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痛快淋漓地倾泻了豪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此词既批判了昏庸的朝廷,又赞许鼓励友人的出使,还鞭挞了敌人的罪恶。
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水调歌头》复习及中考试题精选备课人:邵秀娟高景涛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四、诗歌赏析(一)、选择题1、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____B_____A、欧阳修B、苏轼C、陆游D、辛弃疾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号:( A )A、东坡居士B、青莲居士C、稼轩居士D、易安居士3.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有( B )A、李煜B、辛弃疾C、柳永D、李清照4.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A、欧阳修B、王安石C、苏轼D、辛弃疾5.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首词的主题是:( B )A、羁旅行愁B、望月怀人C、悲悼故国D、忧时伤事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出世思想与入世思想矛盾的语句是(B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D、月有阴晴圆缺(二)、赏析题1.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
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现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
8、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9、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14、给加点的字注音。
(1)宫阙(qùe)(2)琼楼(qióng)(3)绮户(yī)(4)婵娟(chān juān)15、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
(1)(2)(3)(三)、问答题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
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
“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
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中考练习题】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5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化用杜甫《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但不能透露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