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合集下载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的学习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并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1.导入生活化,诱发学习动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天,猴妈妈拿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她把3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让3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2份、3份、4份. 话音刚落,三只小猴瞪大了眼睛望着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了,分得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 猴妈妈看透了孩子们的心思,笑着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想想你们就知道了. ”这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然后取其中的2份、3份、4份进行比较.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2.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我们可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都买过吃过,我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山楂(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或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练习生活化,体验、感悟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一种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数学时,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才能促使孩子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可能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太阳()从西边落下.(2)鸟()生活在水里.(3)一个星期()有7天.(4)明天()下雨.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二、让生活数学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让生活数学化.1.一日活动“数学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 在学生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学生来学校后,引导他们说说每个班有多少人,每班来了多少人,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当学生在玩耍时,可以引导他们数数参加每个项目的人数,通过统计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还可以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学生在玩彩纸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分类等,学生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家庭生活“数学化”学生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运用谈话、午间、放学时间请学生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用电、用水量,这些内容拓展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3.社会生活“数学化”社会生活“数学化”,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外出参观,我们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并对每辆车车轮的不同数目进行统计;进入菜场就让学生尝试着帮菜农算钱;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 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其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文档资料

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文档资料

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 学生比较形象、 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 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 算方法, 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 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 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 一上课教 师故作惊奇地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 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 够不着, 他就跳起来很吃 力地够着拿, 还是够不着。 老师微笑着说: “还是让我来拿吧。 ” 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 也拿不到, 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 因为老 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 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 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 老师根据 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 边,再次比高矮, 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师总结: 看来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 较矮,谁比较高,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 体现了新理 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 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 情感。
总之,数学教学中我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我时刻记住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 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例,不断地自 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观念的转变、知 识的更新、 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 使 所教的小学课堂变为学生善思的场所,提高能力的主阵地。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例谈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例谈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例谈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应试教育观点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而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今天的知识学习和储备是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服务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所以我们要认真展开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乐生活”。

“百分数”是小学数学中学习的一种数,也是我们生活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数,它最能体现生活于数学之间的鱼水关系。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节课中是如何体现数学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模拟现实情境中体悟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所以教师应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在“百分数的意义”课堂教学中,我在讲台上摆出了伊利酸酸乳、三一牛奶、天友炼乳三种牛奶,然后请两名学生担任超市营业员,我以消费者的身份来购买牛奶,请两名“营业员”给我推荐一种牛奶。

两名“营业员”从价格、数量、口味上给我推荐了伊利酸酸乳。

接着我请两名“营业员”从营养的角度(蛋白质指标)给我推荐牛奶。

两名“营业员”才拿起牛奶,仔细阅读上面各项营养指标。

然后我把三种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写在黑板上:伊利酸酸乳2.5克三一牛奶2.3克天友炼乳4克。

我引导全班同学讨论,在讨论没有结果的时候,我出示第二组数据。

牛奶总重量:伊利牛奶250克、三一牛奶100克、天友炼乳100克。

数据的出现,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快通过已有的知识求出了各种蛋白质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

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分数改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最后比较出了三种牛奶营养成分的高低,从而得出应向消费者推荐哪一种牛奶。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最新资料推荐------------------------------------------------------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我们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核心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想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关键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欲望。

因此,数学学习要回归于儿童的生活,要在学习中时时关注儿童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经历了什么?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创1/ 11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抽象出数学知识。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

学习了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长度单位;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方的和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圆形物体的圆心。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其基本理念是: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并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善于挖掘教材,让数学凸显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能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玩具店一角挂图说:“玩具店又新进了一批玩具,如果你有钱你最想买什么?”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聪聪跟你一样想买这辆36元的赛车,可只有8元,他还要攒多少钱才能买?谁来帮帮聪聪。

生:我来帮聪聪,他可以用“36-8”就知道还要攒多少钱。

师:到底还要攒多少钱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棒来摆一摆,可同桌交流。

学生都摆开了,与同桌交流了自己的摆法,通过自己动脑筋汇报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

在帮助聪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体会到了数学就在现实生活中,扎根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学习和探索数学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我们往往对生活中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在生活中感受过的,那种想了解它的愿望非常强烈,然而,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生活中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生活数学”情境,为学生展现生活化的课堂,具体有以下两种方法:1.模拟生活假设情境在课堂中模拟生活,也就是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空间。

论文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论文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贾改玲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们用小石子,小树枝,贝壳,或在树干,兽骨上刻画,或用绳子打结来记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千多年以前,中国人用算筹记数,算筹是一种计算工具,每一根都是长度在10厘米左右的小棍子,一般用竹子做成。

分为纵式,横式两种记数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约在14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算盘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时至今日,还在广泛应用。

从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源于生活。

此外,世界各国数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这就是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古时候,印度人把一些横线刻在石板上表示数,一横表示1,二横表示2……后来,他们改用棕榈树叶或白桦树皮作为书写材料,并把一些笔画连了起来,例如,把表示2的两横写成Z,把表示3的三横写成3等。

可见国外的数学萌芽也是从生活开始的。

记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

”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数学教学高于生活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前人总结的方法,规律,要在数学教学中传承,所以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数学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可求知识的脑海。

把生活带进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把生活带进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么发现? 学 生 自然 会 发 现 所 做 的 三角 形 又 能 够 完 全 重合 。 此 时 教 师 启 发 学 生 总 结 出“ 角边角 ” 这个条件 , 通 过 让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既 活 跃 了课 堂 气 氛 , 又 激 发 了 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 使 抽 象 的 数学知识蕴含于简单实验中 . 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 加 深 了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理解 和构 建 。 四、 注重 应 用 过 程 。 让 数 学 回归 生 活 生 活本 身 就 是 一 个 广 阔 的 数 学课 堂 ,生 活 中存 在 大 量 的 数学现象。捕捉生活现象 , 精选生活素材 。 巧 妙 地 把 数 学 知 识 和 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紧 密 地 联 系 起来 ,用 生 活 经 验 和 熟 悉 素 材 在 数 学 知识 和 学 生 之 间 架 起 一 座 沟 通 的 桥梁 ,让 学 生 沿 着 这 座 桥 学 习数 学 知识 , 掌握数学方法 , 感 受 数 学 学 习 的意 义 , 体 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 从 而使 枯 燥 的数 学 内 容焕 发 出 生 命 活 力 。 例如 : 学 习了“ 直角三角形 ” 后, 鼓励学生说 出测量 山高 、 河 宽 的方法和步骤 ; 学 习了圆的知识后 , 让学生 想办法找 出盆底 、 锅盖 等物体 的圆心等 ; 学 习 了“ 垂线 段最短 ” 后, 利 用 体 育 活 动 时 间让 学 生 跳 远 , 并 测 出 自 己跳 远 的 成 绩 : 学 了“ 相 似 三 角 形” 后, 把 学生带到操场上 , 让 学 生 测 量 旗 杆 的 高 度 等 。通 过 这些实践活动 , 学 生不 仅 增 长 了 知识 , 而 且 锻 炼 了能 力 。从 而 激 发 起 学 生 的 学 生 兴 趣 ,更 好 地 使 学 生 理 解 和 掌 握 所 学 的 知识 。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这些理论的阐述正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体现,它详细地告诉我们,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等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构建“高效优质”课堂。

一、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是生活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寻找数学。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寻找数学。

仔细观察身边的生活时,他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

让我们翻开学生的数学日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竟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今天。

大舅妈带我去买衣服。

大舅妈给我买了一套衣服,要45元。

大舅妈给卖衣服叔叔55元,那位叔叔找回10元。

我想到了:‘55—45=10元’。

我这时又对舅妈说:50元就够了,因为50-45=5元,不用给55元。

舅妈和叔叔都笑了,夸我真聪明。

我今天真高兴。

我在买衣服过程中用到了我学到的数学知识。

真好!”2、巧设情境感悟数学。

“生活为源”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一、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数学可以说无处不在.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估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开学学校要发书本,自己要买文具、教辅用书等,知道单价和数量,可以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总价;妈妈买菜,知道带的钱和单价,估算买多少菜,等等. 把生活中学生形成的估算技巧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把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二、精选生活素材,获取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识,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本书有36页,还剩15页没看,求这本书有多少页”时,学生要通过逆向思维,然后用加法来解决. 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析想象、独立思考、组织交流,在交流中适时进行“生活化”的点拨:“随手拿出一本书,边一页一页地翻阅,边说已经看了36页,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15页没看,怎么能知道这本书有多少页呢?”稍停片刻,用强调的稍带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和剩下的两部分页数合拢成整本书. 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展现了生活画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顿悟,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四、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等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学生学了“有余数除法”后,我们开展“亲子营”活动,要求本班每名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 班级将为大家准备一份点心:“每人一袋牛奶、一盒面包(爸爸妈妈吃大面包,大面包每盒4块装;小朋友吃小面包,小面包每盒5块装). 请大家算一算,自己所在的小组(各组学生数在14人到16人之间)至少要买几盒大面包?几盒小面包?几袋牛奶?”学生对于这一仿真性的探究任务倍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了解本组人数;根据大、小面包的不同包装标准,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每组须买面包的盒数;对不能整除时所出现的商几余几作出合乎生活实际的灵活处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五、学会运用数学,享受生活乐趣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现代的数学教学理念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数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学习了“统计与简单的数据分析”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运用,可以统计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和总人数,也可以统计班上同学的爱好、喜欢什么东西、喜欢什么颜色、喜欢看什么电视;还可以统计家里每月的用水、电的情况. 在学习了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到超市去帮妈妈买点东西,算一算用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在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出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课桌的面积、卡片的面积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所能呈现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数学课堂教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因此,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象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

师: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

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

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课教学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课教学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课教学【摘要】数学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好数学有助于学生智力与能力的提升。

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体会数学美,追逐数学美。

【关键词】小学数学师生关系学习兴趣一、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

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

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

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

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变“学会”为“会学”1、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数学贴近生活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使用意识。

一、将“多彩生活”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

学生其实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实现教学环境的开放和师生角色的开放,打破过去“师授生听”的传统模式,这就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因而主动参与。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尤其在新课导入时,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数学回归生活 提高教学质量

让数学回归生活 提高教学质量

让数学回归生活提高教学质量【摘要】教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生活联系教学质量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更充满着数学,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教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数学和生活联系的必要性1.1 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的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学龄期儿童。

他们的理解能力受到年龄的制约。

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虽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但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数学学科的许多定律、法则都是在无数次的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

对于学生来说过多的机械背诵和记忆,会使他们厌倦,同时会使思维受到禁锢。

将数学内容还原于生活,有助于学生探究和寻找规律,而且将抽象的公式、定律和法则具体化,形象化,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2 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可见,新课标非常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结合。

2.利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来提高教学质量2.1 在课上体验——在生活中抽象数学,因此,它有时也是枯燥的、有难度的。

怎样让数学回归生活

怎样让数学回归生活

怎样让数学回归生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现实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

”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

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

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

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

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数学回归生活 激发学生应用意识

让数学回归生活 激发学生应用意识

让数学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应用意识【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培养具有数学应用意识的人才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这项工作不是一踟而就,需要我们长期的培养和学生自身的实践。

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谈自己的初浅做法,希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关键词】:回归生活应用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具体的、有实际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应用意识就是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时,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会想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它。

新编的人教版教材把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始终。

如在各章的章头图或阅读材料中都提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数学研究“殿堂”,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让数学回归生活,促使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一、加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大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讲授数学概念或数学规律,而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中的实际背景,和学生一起通过探究活动,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

这样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或数学规律是由实际问题需要而产生的,并不是凭空捏造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对话就会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如八年级“平移”一课,在教学中就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滑滑梯、地砖的铺设、电梯的上下运动等引出平移这一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得出平移的性质,并运用平移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装饰图案问题,学生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平移,只要不断移动带有图案的模板,就可形成一幅幅漂亮的图案。

这样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浅谈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摘要:数学是一种实用工具,如果不将它还原于生活,那它最终免不了渐渐被人所遗弃的命运。

显然,教学中应适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体验到人的生活实践是离不开数学的。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在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都少不了学习,也少不了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可见,数学是生活的缩影,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存于现实世界中的,离开了现实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显然,教育者如果能和学生一同走近生活,去体验学习、去体会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把数学变成枯燥的运算,冷冰冰的数字。

这样,学生会更热爱数学,更愿意去探寻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那么,数学也就会因走进生活而显得更加精彩了。

一、数学就在身边,捕捉生活现象学习数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研究者。

”而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的强烈。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就要灵活地驾驭课堂,而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老师要做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桥梁,要善于从生活中去采撷数学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知识,学习数学。

1、巧寻素材。

孩子们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或熟知的事物。

那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

从而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知识。

学习“数据的代表”时,如何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呢?我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

首先请文娱委员唱支歌,随后请四名小组长和教师一起按百分制打分,由此引入求平均数问题教学。

这样设计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并能通过学习自发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有效地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拥抱知识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拥抱知识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拥抱知识【摘要】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性的学科,我们想要将数学的抽象性转换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数学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学会学以致用,将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难题,在生活中实现数学的用处,体现数学的价值.【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学以致用;创设生活情景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且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正由于它的这个特点,使得很多学生对其掌握能力并不是很好,且学生容易因为其抽象性而产生畏惧心理. 怎么样才能够更好地消除学生这种畏惧心理呢?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学好数学信心是十分重要的途径. 而如何做到这些呢?笔者以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认为,让数学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气息,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方法,且也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动力所在. 知识源于生活,也应该用于生活,数学也是一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地将生活中的生动事例与数学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一、创设生活情景,融入生活气息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则是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桥梁.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更加关心,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将学生置于生活环境之中,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则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以及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模式,让知识回归生活,生动有趣.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景呢?1.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生活气息在创设生活情景中,教师担任的是情景的设计者,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生活气息,灵活地将其设计成为一个生动的生活情景. 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小挑战,情景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还应该要善于观察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平移”这一课时,笔者就联系生活实际中一些典型的平移的例子,如把粉笔盒从桌子的这一边平移到那一边,那么粉笔盒的各个点、面自然也会移到相应的位置上,而粉笔盒的每一个平面,都作为一个整体沿同一个方向移了一定的距离. 通过这样形象的例子,学生们则更容易理解平移的含义.2.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的环境氛围,引导他们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今后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在往昔的教学模式中,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得教学内容十分抽象,以致学生感觉枯燥沉闷. 在现今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简单的概率应用”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如探讨日常我们使用的抽签、抓阄等方式的合理性.二、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除了创设生活情景外,我们还可以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切身地体会学习. 知识是源于生活的,我们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还应拓宽眼界,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即是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活动,另外一种则是课后的实践活动. 然而课后的实践活动往往是学生们自己去实践的,因此其效率不及课堂上的实践活动. 因此,笔者建议,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开展课堂上的实践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笔者在初三的数学教学中,则会经常创造这样的条件,开展实践活动课. 在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往往都充满了热情,气氛也往往比课堂上的活跃很多. 笔者在上完“图形与证明”这一章节后,往往就会带领着学生一起去广场,或者建筑物较多的地方,让学生自己找出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矩形,哪些是菱形,哪些是正方形等等,并让他们自己证明. 这样的形式与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张张图形的图片更加的直接形象,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生活,更加深入地去探讨问题,例如,这个设计为什么用的是三角形,为什么不用圆形等等问题. 又如在学习“统计的简单应用”后,笔者又带着学生们再次走进了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有一次,笔者将学生带到附近的广场,让学生统计在某一个时间段中广场上男女老少的人数,并根据这些统计结果进行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 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三、结束语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魅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实现数学的价值.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活跃课堂上的教学气氛,还能够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热情,自主地去研究数学,运用数学.【参考文献】[1]马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程晓亮,刘影.数学教学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

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

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数学生活”,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以此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数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实现“让数学走进生活”。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途径。

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例如:在数学“加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创设这样的情景:营业员原有113元,一个顾客买了59元的商品,顾客付给营业员60元,营业员找给顾客1元,营业员现在有多少元?让学生轮流当营业员,开展小组活动,把枯燥乏味的简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

接着让学生讨论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法简算的过程,理解了简算的算理,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去学。

二、改变例题形式,引导学生大胆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对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具体感知,切身体会的数学事实,如教学“简单分数加减法”时,我把例题这样进行改编,孙悟空摘了一个大西瓜,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2/5,沙和尚吃了这个西瓜的1/5,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板书。

①猪八戒和沙和尚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②猪八戒比沙和尚少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或沙和尚比猪八戒少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③沙和尚再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与猪八戒同样多?④它们吃完后还剩几分之几?……我及时抓住学生激情高涨这一时机,依次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身边喜欢的事物引入课,激发学生大胆想。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服务于数学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服务于数学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服务于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最终又回归生活,用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为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必须领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研究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一、在生活中发现并运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眼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捕捉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看到大街上的建筑物,观察它们是由哪些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没有对称性。

走进超市,从超市购物架的实物引出数学问题,架上的实物可以怎样分类,价格多少,买几样东西需要多少钱。

乘公交车自己购票。

观察自己在教室里的方位,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前后左右各是谁。

每天观察钟表,,记下一天的作息时间,还可以用数学模具自己拨一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

二、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在小学数学中,如果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数学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科,对于他们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运用数学,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教师,要因地制宜,根据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如在学习《数的顺序比较大小》一课时,教师安排这样的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讲秩序、将规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安定有序,做事情才不会影响他人。

生活中的数也是这样的,他们有大小、有顺序、各有不同却又互相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多年数学教学中,对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问题,我有几点心得体会,现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

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创设生活情景,培养浓厚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
息。

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要充分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把
教学内容生活化。

这样,学生很容易地学会了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设计生活化的探索过程。

现代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而且更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才能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但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践、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为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必须做好数学教学科学性和生活性的有机结合,把探索过程生活化。

通过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深不可测的,不仅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3.进行生活化的练习设计。

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和“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了合作意识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使数学学习活动向社会拓展、向生活延伸。

4.创设生活化问题的情境。

数学起源于问,问题
是创新的基础。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了让学生客观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认识人民币》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买玩具”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思维特别活跃。

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学习体验,又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了“三步计算应用题”后,我上了一节《我们去秋游》的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自己选择秋游地点,
并设计一套秋游方案,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最后,学生送上来的秋游方案,令我大开眼界,不光计算准确,而且还考虑到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到的。

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
数学、实践数学,让学生在富于弹性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与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只有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从而提高学习数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