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建议收藏:初中古诗文学案】

合集下载

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预习学案

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预习学案

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培养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我的预习任务:一、自主预习,我积累:(一)阅读下面的资料,了解文本的有关知识: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

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工诗赋,尤擅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2.《黄鹤楼》选自《全唐诗》,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作品有《崔颢集》。

作者游历到湖北武昌,登临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这首吊古怀乡之作。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3.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

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八年级语

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八年级语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师:“唐代是诗的时代。

”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去感受唐诗独有的魅力。

(板书:唐诗五首)二、出示目标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齐读三、教读《野望》1.了解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课件出示:律诗:近体诗的一种。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课件出示: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部编版八上语文《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部编版八上语文《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体现出空间的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 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 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
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皋( gāo )
徙倚( xǐ )
驱犊( dú )
萋萋( qī )
燕然( yān )
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诗中指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 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 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 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 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 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 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飘飘荡荡的样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 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 云飘飘悠悠。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中,远处烽火台一缕 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 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前线 统帅已在燕然。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诗人以 “蓬”“雁”自喻,抒发了自己被排挤的苦闷和 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2022-202

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2022-202

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唐诗流传至今仍备受推崇。

本教学设计将选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送别》《钱塘湖春行》这五首不同的唐诗,通过诗歌的韵律、构思、意境、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欣赏、感悟文学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优秀文化遗产。

一、教学目标1.掌握五首唐诗的诗名、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2.理解五首唐诗的诗歌韵律、构思、意境和情感;3.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唐诗的感受、理解和思考;4.培养学生欣赏文学、感悟人生的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诗歌韵律、构思、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理解;2.教学难点:五首唐诗中“野望”和“使至塞上”的个别内容理解。

三、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播放关于唐诗和唐代的视频,引导学生快速了解唐代的历史和唐诗的文化价值,构建对唐诗的舒适感和好奇心。

2. 导入(10分钟)介绍五首唐诗的内容简介和背景资料,呈现其独特的诗歌韵律和文学价值。

1.《野望》:作者王之涣,描绘了人们不顾现实,追求虚无、超越的一种情感,表达了作者的说服和警告;2.《黄鹤楼》:作者崔颢,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怀恋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展现了作者的志向和追求;3.《使至塞上》:作者王昌龄,通过描述大漠孤烟的景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4.《渡送别》:作者王之涣,描绘了临别时的悲痛和眷恋,表达了作者对故友的思念和希望;5.《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通过描绘春天的湖光山色和民间生活风情,生动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激赏和对美的赞美。

3. 集中讲解(35分钟)通过PPT和白板等教学工具,详细解读每首唐诗的韵律、构思、意境和情感,并引导学生逐字解读,深入理解。

在讲解每首唐诗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套路:•第一步:点明要解读的细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第二步:分析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第三步:着重解读文本中的诗歌韵律和构思,引导学生理解唐诗的诗歌特色和文学价值。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篇参赛导学案主要围绕《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这五首唐诗展开,旨在通过导入、预习、感受、理解、赏析、比较等高效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导入导入环节是引发学生对唐诗五首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导入。

例如:1. 调查问卷法:在班级中分发问卷,询问同学对唐诗的态度,对五首唐诗的印象、感触等,并组织讨论。

2. 诗歌朗诵法:选择其中一首唐诗,由一位同学进行朗诵,其他同学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示范后,可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表演技巧、鉴赏技巧。

3. 视听配合法:让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视频片段,如“动态唐诗”,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增强对唐诗的感知。

三、预习预习环节是引导学生对唐诗五首的文化内涵、作者背景、意境表达等进行系统学习的环节,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后续的鉴赏和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古诗背景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

这首诗描写了钱塘江山水美景。

这艳丽的景色和这首诗的优美表达,使钱塘江留下了美丽的印象。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唐代大诗人之一,有“山水之祖”之称。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使者独孤信在赵夫人的引领下,骑行在荒凉的边塞上,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达到了另一种境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写诗深受白居易的影响。

这首诗以黄鹤楼上的送别,情景交融,既是形式的表达,也是内心感情的表达。

渡荆门送别:作者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名字中的“之”是辍学后自取的字,他是唐代后期诗坛上的重要人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实用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实用教学设计

八上语文13《唐诗五首》实用教学设计涡阳八中臧文清野望王绩【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初唐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山(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三仕三隐。

实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对于扭转齐梁绮靡诗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

【写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guàn)中以足疾罢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词语释义】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采薇:比喻隐居不仕【诗歌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诗歌赏析】野望(五律)王绩首联叙事抒情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奠定感情基调(点题) (孤寂无依)颔联写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远景静景(静谧、悠闲、恬淡)颈联写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近景动景尾联抒情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孤寂惆怅(典故)(首尾照应,收束全诗)主旨:这首诗融情于景,通过对秋日山野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闲适中流露出彷徨、惆怅、孤寂的情怀。

【课堂检测】1、理解性默写:(1)《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野望》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野望》中使用典故抒发诗人孤独抑郁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八年语文上册教案:2唐诗五首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八年语文上册教案:2唐诗五首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但我发现他们在成果展示环节仍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指导,让他们在课前充分准备,提高展示效果。
最后,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我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包括韵律、对仗、意境等,例如《黄鹤楼》的平仄韵律,对仗工整,以及描绘的壮阔景象。
-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诗人的笔触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其情感,如《使至塞上》中王维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唐诗题材和主题的把握:区分不同题材的唐诗,理解每首诗的主题思想,如《野望》的田园风光与隐逸情怀。
2.教学难点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八年语文上册教案:2唐诗五首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八年语文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唐诗五首”,主要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三首诗。教学内容包括:
1.熟读并背诵《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三首诗。
2.分析三首诗的作者、背景、题材和主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对仗和意境。对于难点部分,如《黄鹤楼》中的平仄韵律和《使至塞上》的边塞意境,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诗人情感。
2.诗词朗读: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通过朗读,让学生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读表演。

【群诗教学设计一等奖】邂逅日暮之美——《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群诗教学设计一等奖】邂逅日暮之美——《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群诗教学设计一等奖】邂逅日暮之美——《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学科课题《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群诗教学设计背景及意图《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三首诗,这篇课文总共有五首唐诗,另外两首诗是《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都是传统名篇,都是唐诗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杰出代表。

之所以整合前面三首诗,是因为这三首诗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写日暮之景,抒日暮之情,画面更加突出,情感更加深沉;后面两首诗节奏更加明快,情感更加喜乐,适合放在一起,探求另一种角度整合教学。

俗话说“江山不幸诗人幸”,中国古时候的诗人因其多灾多难的经历,创作出了太多的充满真挚情感、引人共鸣的千古诗文,或奋发进取、或归隐田园、或独守寂寞、或向贤而生、或明哲保身。

而象征光明的、象征情感的“日月”,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来很多“日月”来,绝无夸张之意。

本科教学设计,也借鉴“拿来”了周忠玉老师《古诗文教学实践13例》的一个设计问题,即“换位探究:如果你是旅游爱好者,你会选择到哪一处去旅游?如果你是绘画或摄影爱好者,你会选择到哪里去写生或摄影?”刚好切合我这节课的主题,这里特别说明感谢!设计理念向青春语文倡导的教法即活法学习,打通文本与生活。

本课三首诗在自然山水中寄寓情怀,用景语诉怀请语,虽有消极思想(在乎教者引导,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不影响审美方面的表达。

唐代格律诗的音律美、图画美、结构美、情感美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因此我希望结合诗歌和图画,景语和请语,具体到景色之暮、理想之暮、人生之暮,来比已求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标预设1.朗读,体会格律之美。

2.思辨,欣赏日暮之美。

3.拓展,感悟情感之美。

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激趣导入同学们,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日暮中的思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日暮中的惆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日暮中的老有所为。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设计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设计学案

唐诗五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八上第13课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八上第13课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唐诗五首》学历案教材单元定位:《唐诗五首》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是歌咏山水的古诗文,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而在唐诗中有大量优美的歌咏山水的篇章,本课的五首律诗或五言律或七言,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各不相同。

《野望》写田园风光,抒孤独彷徨之情;《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使至塞上》绘塞外雄浑壮阔之景象,抒发个人荣辱沉浮的达观之情;《渡荆门送别》写辞亲远游所见景象,抒发对故乡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行》点染西湖早春之气象,表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这些山川风物之灵秀,要品词析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赏析品味诗歌画面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3.知人论世探究诗人灵魂深处情怀学习过程【自主预习】熟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课中学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及诗歌韵味。

学习活动一:默读课后“积累拓展六”,结合唐诗五首,完成以下学习任务,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把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在对应的诗句旁2.圈出押韵的字。

3.根据“一二为平”、“三四为仄”标注出这首诗的平仄,读一读,体会韵律美4.找出找出这几首诗中,你觉得韵律最完美的诗句,你依据的是什么?(可以从用词,用韵,结构等方面说。

)学习活动二:再读五首诗歌,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完成下列连线《野望》雄健辽阔《黄鹤楼》雄浑壮阔《使至塞上》孤独清冷《渡荆门送别》空阔渺茫《钱塘湖春行》喜悦开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通过绘景品词,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活动:请大家关注一下五首诗中的主体色彩词,给每首诗中的写景名句分别扩展一幅画面,并最好加入你的一点感受。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野望》一.作者简介: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

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

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

二.诗歌赏析《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思想情感】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黄鹤楼》一.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二.诗歌赏析《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参考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思想情感】这首七言律诗,写诗人登上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愁绪。

《使至塞上》一.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5.根据语意,写出相关的句子。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
一、原文及翻译
(1)《野望》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
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 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2.对《黄鹤楼》这篇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 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 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是多余的了。
D. 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以“仙”字贯穿全文。
“徙倚欲何依”. (3)结合诗意及作者的感情分析,体现出作者的避世之意的句子是“长歌怀采薇”。 (4)结合诗的内容分析,“望”的宾语(或内容)有: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 禽归。
7.【答案】 (1)世事变化难以预料;长江对岸的汉阳的平野,一棵棵青翠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 非常茂盛。 (2)A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黄鹤楼 【解析】【参考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要整体阅读,把握情感基调,然后看作者选用了 哪些意象,运用了哪些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氛围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不同诗歌文本中诗句情感一致的判断和分析。做这种题首先要熟悉诗歌内容,抓 住句中关键字眼,或回溯诗歌标题及诗文内容等方式去判断。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及蕴含的哲理,朗读并背诵。

2.品味诗句,学习使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悟诗人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爱国热情【学习重难点】1.梳理学习品析诗句,掌握诗歌常见写作方法。

2.领悟诗歌的韵律美,感悟诗人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野望》1.知识链接:①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一般说来,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

(3)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

还讲究平仄。

②作者简介: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③写作背景:隋末大乱,王绩回乡隐居。

唐朝高祖时他被征辟(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出来待诏门下省,当时朝廷每天供给三升好酒。

他发牢骚说“俸禄太低很寂寞,只有三升好酒令人留恋。

”侍中陈叔达听到后特地把三升加到一斗,自此人称“斗酒学士”。

贞观初,他又称病罢归,躬耕东皋。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2.自主学习(一)规范字音皋()徙倚()犊()(二)自由朗读,然后与同桌对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诗句。

(三)整体感知1.读懂诗意2.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3.合作学习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实战演练(1) 《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二、《黄鹤楼》1.知识链接:①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武汉),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12唐诗五首教案王绩《野望》教学设计【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评析】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通过这篇名师导学案,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五首唐诗。

首先是《野望》这首诗。

它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写,描绘的是楼台高耸,山河壮丽,但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场景。

这首诗凝聚了王之涣的豁达心态和旷达情怀,让人在欣赏中感到胸怀丘壑、视野开阔。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思考,楼台高耸,山河壮丽,这些景象在自己心中应该是怎样的形象呢?并尝试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是《黄鹤楼》。

这首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崔颢所作,描写的是吴湖帆在黄鹤楼登高观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的场景。

这首诗动情的描写了思乡之情,表现了崔颢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

同学们可以思考,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站在高处,远望故乡,是否也会感到眼前一亮,心中一片思乡之情呢?再来是《使至塞上》。

这首诗由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描绘了代表帝国春秋时期的使者出使西北边陲的壮丽情景,这首诗以崇高的境界和雄浑的气势,抒发了对中华帝国春秋时期的崇高赞颂和爱国情感。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思考,这充满历史感的场景中,哪些句子是最能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呢?在学完《使至塞上》之后,同学们会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另外两首诗歌,它们分别是《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

《渡荆门送别》由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写,描绘了人们穿过楚汉分界的荆门关,前往边疆,送别亲友的情景。

这首诗感人至深,表达了离别之痛和离情之哀,让人们体会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和情怀。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诗歌。

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预习学案共3篇

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预习学案共3篇

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预习学案共3篇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预习学案1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预习学案唐诗五首,是中国唐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其中的《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学习这五篇诗歌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古文化的背景,通过了解背景和诗歌的内涵,更好地理解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野望》赏析《野望》,首先要关注的是其中所表达的主题。

《野望》具有反映人类生命短暂,无法改变宿命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也为读者展现了实实在在的人世景象之美,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于宏景之美的沉醉之情。

二、《黄鹤楼》《黄鹤楼》通过描绘楼上美景,含蓄表达了诗人家乡之爱。

不仅如此,它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历史长河之感慨。

诗中所起到的催人奋进,激发人心的作用,也是难能可贵的。

三、《使至塞上》《使至塞上》通过描绘塞外苍茫的草原景象,以及表现出诗人对于清风明月,不受世俗机嫌的向往,将诗歌的风格体现得淋漓至极。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渴求心灵自由、远离世态的决心,使人感受到一种追逐自由的情感。

四、《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只有十六岁的李白,因为诗中充满了诗人成熟人生的感慨,让读者感到了深沉而美好的意境。

无论是诗歌的抒情,还是在情理交织之间的表达,都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微入微,读来如同亲眼目睹一般。

诗中所表现的情感,也为随处可见的友情和乡情增添了更多的人性色彩。

五、《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是一篇典型的环湖诗,诗人用的手法是物归原位法,将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娓娓道来,不带苟且,不吝赞美。

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淋漓尽致,渲染出一派万紫千红,一片生机勃勃的场景,相信读者读后,一定也会为这样的美景所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重点
1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难点
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一、赏析《野望》
1 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

唐朝著名诗人。

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2 理解词语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

薄,接近。

徘徊
小牛
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食野菜。

在这里“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水边高地
眺望原野
3 鉴赏诗句
(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明确:叙事兼抒情,总领全诗。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入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诗人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明确:秋野静景。

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明确:秋野动景。

在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4)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明确:以长歌抒苦闷。

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4 体会感情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二、赏析《黄鹤楼》
1 走近作者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 理解词语
2
3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故乡
飘飘荡荡的样子。

3 鉴赏诗句
(1)首联和颔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明确:登临怀古。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

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

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

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明确:描绘所见美景。

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

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

(3)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明确:即景生情。

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

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