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选读》的内容。

先秦诸子的很多学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孔子也不例外。

本文通过对选文的学习,领悟孔子理想人格、仁德。

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体贴他人,即学会:“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

你自己向往、渴求的事,也希望别人得到——这就是整个的律法。


本节课试图通过选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做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阅读选文,领悟“仁德”内涵
2、“仁德”具体表现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爱人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让学生初步明白孔子的“仁”学思想,明白“仁”学思想蕴含和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4、反思自己在与别人交往是存在的问题。

(二)方法与过程
选文为语录体散文,文字浅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自主学习,阐发感想,讲述故事切身体会“仁”中克己复礼的现实意义。

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
2、在人际交往中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增强人文修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难点:初步掌握领会“仁”的思想四、教学过程。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文题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

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

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目标锁定】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病”“举”以及词类活用现象,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孔子思想人格的核心“仁”的内涵,并思考“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目标达成】一、语基梳理1.字音字形①雍.( ) ②皋陶..( ) ③譬.( )④弘.毅( ) ⑤枉.( )2.通假举要①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__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③知.者利仁:____________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天下归.仁焉:____________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③使民如承.大祭:____________④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____________⑤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归⎩⎪⎨⎪⎧秦伯归.女五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臣请完璧归.赵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②事错误!③举错误!(3)词类活用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__________②不仁者远.矣:__________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_④不可以长处乐.:__________⑤仁者安.仁,知者利.仁:__________⑥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4)古今异义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设计意图
1、 导学
引领
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问题,引
起思考,激发兴趣。
2、 多元Leabharlann 互动(一)师生互动
(二)问题探究:
1、.什么是仁
2、怎样才能达到仁
3、施仁之后会怎样
4、古今中外关于仁爱、博爱的故事
引导学生课下
搜集资料,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
的习惯,互相交
流经验。
3、 体系
构建
本课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从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课题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班级
课型
新授课




知识技能
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过程方法
同学间相处,要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关心别人,在具体行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人生的意义。
板书
设计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措 施
内 涵 仁 效 果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教学
反思
同角度思考质疑,进入更高的境界。
学会一种方法
更新一种态度
体会一种人生
4、 对点
集训
让学生意识到爱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
爱的能力,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从
培养学生
爱的能力
而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和谐共存。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 总结
提升
课堂小结
促进理解
加深印象
6、 布置
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的句子。
情感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

2.理解论语中仁——恕、礼、勇和孝的内涵,并联系现实生活。

3.辩证的看待孔子仁与礼、爱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梳理课文,全面了解“仁”的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生活,用“仁”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从“仁”字的甲骨文中分析“仁”的内涵:仁,亲也。

从人,从二。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状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有“仁”。

2.第二、第五则材料,都是从哪个角度写孔子的仁的?结合生活实例谈你的体会。

明确:第二、第五则从“恕”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仁,属于道德范畴,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例很多,例如:不喜欢被人嘲笑,因此也不要嘲笑别人等。

3.孔子除了回答什么是仁,也回答了如何能达到仁。

①第一则从哪个角度阐释仁?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仁与礼二者关系的看法。

材料:孔子非常强调礼治,在政治方面,他要求统治者齐民以礼,要求人人守礼。

先秦人所谓礼有两个含义,一是社会制度,如赋税、等级制度等,二是婚丧等仪式,孔子所谓礼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的是维护分封、世袭、等级制度。

这三种制度确定了贵族有种种特殊权利,孔子基本上都予以肯定。

——高亨《孔子思想三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明确:这则孔子从政治统治角度阐述仁,并回答如何达到仁。

引高亨对孔子仁与礼的评价与借《论语。

八佾》中的一则,穿插孔子的礼制观念。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孔子的仁与礼。

孔子通过以仁复礼的思想某种程度上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应辩证的看待,他的仁礼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问题属于开放式回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②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否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明确:此问意在让学生结合实际,从小处观照自己的言行。

③对于资质较高的颜渊,孔子做出了克己复礼的以为仁的解释和四个非礼的要求,对于资质平庸的樊迟,孔子又是如何解释仁的?明确:重点分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一句,材补充料:孔子所讲的爱,是一种封建意识形态,是和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第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N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理解和体谅父母,懂得感恩,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2、能力:体验换位思考的感受,指导平时的修身养性与行为实践。

3、知识: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需要理解、尊重、宽容。

二、教学准备:1、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预设一些矛盾事例,组织学生分析和演练。

2、情境导入环节事先请两位同学用小品表演的方式准备。

三、教学流程:(一)情境表演:一位学生配音,一位学生表演:细雨淅沥,秋风瑟瑟。

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

我一瞧,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

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学生观看的同时,思考:这个小品表演告诉我们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归纳: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

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是一个很平常也很容易避免的问题,但往往大家都不注意,我们在抱怨别人的同时,是否想到自己在不经意间也作出了让别人抱怨的事。

其实,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的课题。

(板书,导入新课)(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互动1、理解至理名言:2、你有没有过类似的小品表演中的行为?可以敞开心扉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先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总结: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让更多的孩子学会了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从自己的需求考虑,而忽视N 了他人的感受,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人与人之间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论语》中的一段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趁机导入今天的新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环节二:新课讲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一:设疑启思多媒体播放案例:某班一度流行给同学起外号,那些难听的外号一旦落到谁的头上,谁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心里有一种羞辱感。

其实,谁都不愿意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即使那些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

问题: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别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得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二:情景表演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之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

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找学生分别饰演小乔、小乔的父母、小乔的同学,分为家里和学校两个场景进行表演。

表演完后,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论语》中有另外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发展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的意义和内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在当今时代的价值4.文化传承与理解:吸收先人智慧,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教学难点】吸收先人智慧,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解析目标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

但是从文字结构上看,“仁”就是“亻”旁加“二”,“二”有“多”的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

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仁”的倡导者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是如何解说“仁”的。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和第五则,师纠正读音。

2.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孔子与自己的哪四位弟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谈话?预设:颜渊、仲弓、樊迟、子贡;仁3.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疏通文本,深挖内涵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重点字词,疏通文意2.学生按照问题提示,结合注释,分组学习并展示成果。

(1)孔子认为什么是“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做到“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3)孔子认为施“仁”后会如何呢?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学生按照问题提示,结合注释,分组学习并展示成果。

(1)孔子认为什么是“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做到“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3)孔子认为施“仁”后会如何呢?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孔子论仁预设:第一则“颜渊问仁”(1)克己复礼(2)为仁由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天下归仁焉预设:第二则“仲弓问仁”(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1.2 引导学生关注《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1.3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字面意思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第三章:案例分析与讨论3.1 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3.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第四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4.1 教师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互动4.2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情境下的道德选择第五章:拓展思考与实践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意义5.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策划一项道德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慈善捐助等5.3 各小组汇报实践活动计划,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通过导入、理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拓展思考与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观看相关视频6.1 教师播放一部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片段6.2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人物如何践行这一道德原则6.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视频内容的讨论和分析第七章:小组讨论与分享7.1 教师提出一些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7.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7.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分享8.2 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8.3 学生提交心得体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9.1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讨论进行小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9.2 教师布置一道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练习9.3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第十章:课程反思与评价10.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教学设计说明: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解析: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让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并应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原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重要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第四章:培养同理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同理心的含义。

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同理心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同理心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培养同理心。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其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5.2 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

2.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阐述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儒家思想,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原文: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解释其含义。

3. 阐述儒家思想: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价值观。

4.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其现实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翻译能力: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的翻译准确度。

3. 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论语》文本:《论语》原著或简译本,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思想的学术论文、书籍或视频资料,用于教师备课和课堂拓展。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主要学习第1、2、4、5、7、8、9则章节课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2.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字词,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积累。

【教学重难点】领悟“仁”的思想,把握文本内涵,探讨“仁”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律己、待人的态度决定着我们能否和他人和谐相处。

“引入话题”中给我们列举了四位伟大的外国学者的相关表述,如果要总结起来,大抵就是推己及人。

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孔子对这种道德也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清楚的表述。

先秦诸子的许多学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儒家也不例外。

孔子的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那究竟什么是仁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孔子对“仁”是怎样解说的。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1.读课文,正字音樊迟(fán)皋(gāo)陶(yáo)取譬(pì)枉(wǎng)伊尹(yǐn)集体诵读,体会文意。

2.文言字词积累(1)天下归仁焉:称许(2)请问其目:详情,条目(3)回虽不敏:资质愚钝(4)请事斯语矣:从事、实行(5)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字(6)其恕乎:大概(7)尧舜其犹病诸:大概;尚且;担忧(8)能近取譬:比方(9)士不可以不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10)死而后已:停止(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3.掌握通假字(1)问知。

子曰:“知人。

”“知”通“智”(2)举直错诸枉“错”通“措”(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4)知者利仁“知”通“智”4.掌握字词的特殊用法和文中的特殊句式(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2)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3)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4)何谓也:宾语前置句(5)选于众:状语后置句(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5.学生疏通自主文意,老师点拨。

三、作业布置1.疏通文意,整理归纳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项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教导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并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理论解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的解析,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

2.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应用。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体会和心得。

第三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高其道德素养。

3.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不同角色在面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3.3 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第四章: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4.1 课堂讲解讲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品质。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4.3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5.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精神;(3)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掌握孔子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孔子思想体系;(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3. 教学素材:准备好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文本: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4. 案例分析: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5.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_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_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同学各方面的力气,从而使同学获得良好的进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了解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良后果;3、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4、知道相互支持的具体表现及要求;二、力气目标1、学会表达自己的宽容;2、学会助人、乐于助人;三、德育目标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关怀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相互支持的重要性难点: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宽容课时支配: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开放话题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幽默隽永的妙语箴言。

这些格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熟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发觉这句话的被人们熟知和推崇的程度。

它告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当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苦痛、灾祸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但是现实生活中真刚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简洁做的事情,今日,我们就一起来领悟和实践前贤的至理名言。

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同学沟通)二、师生互动,开放活动【老师提问】:有谁情愿依据动画片意境编个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孙叔敖的人,小时候,他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赶快把蛇杀死并且深深地埋起来。

当时传奇见到这种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孙叔敖哭着告知妈妈。

妈妈问他:“那条蛇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怕它再害别人,已经把它杀死埋起来了。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内容:(共五则)第一课时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5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问知。

子曰:“知人。

”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1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 、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1 、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 、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1 、翻译选段。

2 、整理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1 、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

2 、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并且引导学生要摒弃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3. 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1)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

语文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语文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要点: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一、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仁”“如何才能达到仁”“为何这样做就可以够达到仁”。

二、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咱们的生活)教学进程:一、导入掀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咱们看到了一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可谓“万世师表”。

走近他,咱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贵,和善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咱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下面,咱们未来了解一下仁说的提倡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讲解的。

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一、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樊迟 fán 皋陶gāo、yáo 弘毅hóng 枉 wǎng学生集体朗诵。

(活跃课堂气氛)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诵来完成。

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高声读,就可以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

“疯狂语文”,让咱们一路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咱们的享受。

二、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______________赞许(2)为仁由己______________靠(3)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详情(4)回虽不敏______________资质愚钝(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实行(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字(7)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担忧(8)能近取譬______________例如(9)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理想远大,意志顽强(10)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停止(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_____贫困(12)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 实现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六、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能够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
落实背诵,活跃课堂气氛
尽量使用实例,整体感知文本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修改意见
复习导入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新课教学
一、学生集体背诵。
二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五、“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仁”学。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能够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以前注重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内容:(共五则)第一课时
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
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
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
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翻译选段。

2、整理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1、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

2、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并且引导学生要摒弃不
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
(1)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

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6)樊迟未达达:明白,理解。

(7)问知知通智。

(8)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
文言句式:
(1)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2)选于众状语后置句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
(4)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翻译:
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古文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有一天
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行仁,完
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合
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
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古文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如同
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
庄重。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
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
天尤人。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文今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拿终身去实践
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古文今译]孔子说:“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
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5、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
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
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没有明白。

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
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
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
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那些不讲究
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

明确:“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
符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
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乐”等
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
而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

3、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
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
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
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

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

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三、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

围绕什么是“仁”,孔子既从肯定的方面作答,又从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诉人们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从如何对待别人的角度作答,从而使人们对“仁”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

(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

选文第1则中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中的“一日”两字值得反复体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何况追求仁德呢?
四、联系实际,深化孔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举例:比如,公交车上让座的例子;为四川赈灾捐款的目的等等。

五、课堂小结
用于丹《论语》心得中话作结。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今天所学的选段,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在《论语》书中找到关于“仁”的思想的语句,翻译,全面理解“仁”的学说。

板书:
克己复礼
对己谨慎无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爱人
对人
知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