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结精要
高考重点地理考点归纳整理
高考重点地理考点归纳整理高考地理重点知识归纳总结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二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11太阳辐射能量的核聚变反应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考试是中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之一,涉及到地理学科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关于2024年高考地理科目的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大气层结构与功能:大气的成分、结构、各层的特点和功能,如对地球的保温、阻挡宇宙射线等。
2. 气候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如温度、湿度、降水、气压等;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等。
3.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水循环过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4.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的分类、特点和利用;土地利用方式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5. 岩石和地貌:地壳构造、岩石类型、地貌类型及其形成。
6.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的分类、分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评价与调控。
7.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证据和意义;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变化与规律、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等;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和影响。
2.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模与结构、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3. 工业化与工业区域: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区域的特点和区域分布。
4. 交通发展与交通网络: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交通网络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5. 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要素、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6. 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与联系:城乡发展差异、城市与农村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7.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影响。
三、地理方法与技巧知识点:1. 地图的绘制与使用:地图的分类、地图元素和地图投影的选择和使用。
2. 地理统计与图表分析: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图表的绘制和分析。
3. 实地考察与调查:地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实地调查的方法和过程。
4. 借助现代技术的地理研究: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5. 地理问题的解决与评价: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地理现象的评价和应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版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2.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方向通常以北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对地理事物的说明。
3. 地图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自然地图展示自然环境要素,如地形图、气候图;社会经济地图展示人类活动,如工业图、人口分布图。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对流层是天气现象的主要发生层。
-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各气候类型有其独特的温度、降水特征。
2. 水文循环- 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是地球上水资源更新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途径。
- 河流的流域、水系、水文特征等。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作用等。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迁移、结构(年龄、性别、职业)。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以及农业的区位因素。
- 工业类型:重工业、轻工业,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3. 交通与贸易- 交通方式:陆路、水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布局与影响。
- 贸易模式:国内贸易、国际贸易,贸易路线与贸易伙伴。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捕捉、存储、分析、管理和展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3. 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地面定位和导航的技术。
五、环境与发展1.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2. 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高考地理考试是中国高考中的一门科目,占据一定的分值比例。
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备考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合梳理高考地理知识点,帮助考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以提高考试成绩。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地理位置和地貌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约东经73°33'到135°05',北纬3°51'到53°33'之间。
地貌:中国地貌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丘陵、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沿海等。
2.气候和水文气候:中国地处亚洲的东部,气候带划分明显,分为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水文: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湖泊较多,有洞庭湖、太湖、青海湖等。
3.地震和火山地震: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主要有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
火山:中国火山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昆仑山、长白山等。
4.资源和环境问题资源:中国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金属等。
环境问题:中国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退化等。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人口与城市人口:中国人口众多,现有人口超过13亿,但存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城市:中国城市发展迅速,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
2.交通与通讯交通:中国交通发达,主要有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多种交通方式。
通讯:中国通讯技术先进,移动通讯普及度高,网络通信跨越城乡。
3.文化与旅游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如儒家文化、唐诗宋词等。
旅游:中国拥有世界上众多的旅游胜地,如长城、故宫、丽江古城等。
4.区域差异与城乡发展区域差异: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如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富裕,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城乡发展: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迅速,农村经济相对滞后。
三、地理学科方法和研究内容1.地理学科方法地理学科方法包括观察、实地考察、制图、统计和模型等。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精选16篇)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精选16篇)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篇1世界各大区域沙漠分布:一、东亚:中国西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二、南亚: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处:印度沙漠(塔尔沙漠);三、中亚:1、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卡拉库姆沙漠;2、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部地区;3、哈萨克斯坦西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和中东部一小部分;四、西亚:1、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2、沙特阿拉伯境内大部分地区:北部内夫得沙漠、南部鲁卜哈利沙漠;五、非洲:撒哈拉沙漠(世界上的沙漠);六、大洋洲:澳大利亚西部维多利亚大沙漠;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篇2(1)水土流失问题(2)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1)自然原因: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②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③降水量大并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破坏了植被。
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②开矿。
③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的后果(危害):①使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
②下游河床抬高,降低泄洪能力。
③湖泊淤积,库容减少,降低蓄洪标准。
(3)干旱缺水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②华北地区春旱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春季雨带未到达,降水稀少;b: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人为原因:小麦返青,需水量大。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篇3(一)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着制约作用。
(二)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据有关资料,了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2、正确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应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三)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轴倾斜与季节变化- 时区与日界线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种类与用途- 比例尺、地图符号与注记- 地图的定向与解读3. 地图的制作与应用- 遥感与GIS技术- 地图的投影与变形- 地图的解读与分析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 气候类型与分布-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2.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 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湖泊、地下水与冰川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结构与板块构造- 内外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 - 地震、火山与地质资源4. 生物地理与生态系统- 生物分布与环境适应-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迁移与结构-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 人口问题与城市环境2. 农业地理与粮食安全- 农业类型与农业区位- 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 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3. 工业地理与经济活动-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 工业结构与产业链-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4. 交通运输与物流- 交通网络与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物流系统与供应链管理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与应用- 遥感平台与传感器- 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 遥感在地理信息获取中的应用2. GIS技术与应用- GIS的基本原理与功能- 空间数据分析与建模- GIS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3. 互联网与地理信息- 互联网地图服务- 大数据与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五、地理实践与案例分析1. 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实地考察与调查- 地理实验与数据分析- 地理研究性学习项目2. 地理案例分析- 国内外地理现象案例- 地理问题的多角度分析- 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请根据实际需要,将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扩展和深入分析,确保覆盖所有相关的知识点。
同时,应定期更新内容以保持信息的时效性。
高考地理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考地理知识点详细总结高考地理知识点详细总结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比例尺表示地图与实际地面的距离关系,地图符号和颜色用于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地图可以获取方向、比例、地形、气候等信息,需要掌握地图的基本符号和解读方法。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大气层的组成,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2. 水文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3. 地貌学:地壳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山脉、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的形成与特征。
4. 土壤与植被: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植被分布的地理环境因素。
5. 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自然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可持续利用。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
2. 农业与工业:农业的分类与分布,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对环境的影响。
3. 交通运输与贸易: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
4. 文化与旅游: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5. 区域发展与合作: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合作与全球化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
五、地理实践与案例分析1. 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地考察的方法与技巧,地理实验的设计。
2. 地理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地理竞赛与研究:参与地理奥林匹克竞赛,进行地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六、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1. 地理学的科学方法:观察、分类、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思维方法。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
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二、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三、日照图中图图转换过程中的注意点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
归纳起来主要有:(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
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3篇).doc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3篇)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篇1)1、以书本为“本”,紧扣教材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地理规律与区位原理的归纳。
应掌握的主要原理和规律是: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
2、通过读图训练,加强区域定位:读图能力的高低,是地理考试成败的关键。
所以考生要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形态、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
特别要对考纲要求的世界地理的主要国家,以及中国主要区域重点复习。
把高中系统地理和初中区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手不离图,最好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到地图上。
3、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考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但要防止“题海”战术。
教师应该精选资料,让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
4、关注时事热点:农业、能源、交通、金融与贸易等焦点问题。
这些都会成为地理命题的背景材料而应该加以重视。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篇2)——自然地理部分第一单元地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高考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高考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总结1、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2、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5、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8、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9、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10、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11、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12、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13、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14、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15、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特征的缩略表示。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3.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
4.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识别图例,了解地图所表达的信息。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结构。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类型与分布:寒流、暖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等。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4.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
- 气象灾害:洪水、干旱、台风。
- 灾害预防与减灾措施。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
-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
- 交通运输地理:交通网络、物流分布。
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生态破坏。
- 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功能与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与在地理中的应用。
五、地理实践1. 地理实验:- 气象观测、土壤分析等。
2. 地理调查:- 社区调查、环境评估等。
3. 地理研究:- 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与解释。
六、地理学科思想方法1. 地理空间思维:- 空间分析、地理模式识别。
2. 地理综合分析:- 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考量。
3. 地理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1. 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采用“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关注以下“3条线”,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结构化,从而达到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
(1)知识线a)以某种具体物质为线索。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重要化合物——主要性质——应用——对环境影响。
其中对“性质”的复习应归纳为:物质类属的通性、氧化性、还原性、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等方面。
“应用”则包括:物质制备、物质检验、物质的分类提纯、环保科研中的应用等。
b)以某种元素为线索。
元素——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盐,掌握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c)以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线索。
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及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方法线化学反应类型讲清反应规律: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复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时,应按反应类型注重讲清化学反应的规律,避免因死记硬背化学反应方程式而产生对化学方程式恐惧、混乱、乱用、误用等问题.常见物质间的反应规律有: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元素周期规律。
(3)价值线a)无机物在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价值。
b)无机物及性质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联系价值。
c)无机物及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价值。
2. 抓好“三个结合”,进行横向联系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密切联系,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要将这三块内容穿插其中,使元素及其化合物与理论、实验、计算融为一体。
(1)与基本理论结合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等理论加深理解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又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灵活运用。
(2)与实验结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必须结合一些典型实验进行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与计算结合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将定性深化为定量是必不可少的,与计算结合,既巩固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高考地理知识要点简结
高考地理知识要点简结一1、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2、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球面上两点距离的计算在经线上每1个纬度实地距离为111.1千米,在纬线上经度相差1度为111千米×cos该纬线纬度。
4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5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6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7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
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8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二1、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3、纬线和纬度,连接东西的线,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0°-30°、30°-60°、60°-90°。
4、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
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5、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6、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7、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8、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9、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10、东西方向的判断相对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三地形区界线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最全面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最全面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2020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知识涉及理解和记忆性的内容较多,因此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非常重要。
下面是地理高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大家!地理高考知识点1一、荒漠化1.概念: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发生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质上是土地退化。
2.表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林地的退化,导致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
2.干旱特征的成因: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3.西北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地球与地理坐标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
经度和纬度的定义和作用
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二、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环流系统和风力带
气候因素和气候类型
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问题
三、地球的水圈
水圈的组成和分布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及其利用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全球水资源问题与解决措施
四、地球的岩石圈和地貌
岩石圈的组成和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地震、火山和地壳变动各种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五、地球上的人口与城市
人口数量、分布和变化
城市发展的影响和规律
城市化的机会与挑战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
六、地球资源与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资源开发的利弊和可持续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七、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地理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地理技术在环境保护和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八、地理学科与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和研究方法
地理学科的发展与价值
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地理学科对人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结语
通过对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及其各个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对地理学科在高考中的考查。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是为了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和对世界的认知。
希望同学们能够善于总结归纳,掌握地理知识,做好备考准备,取得优异成绩。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上)1. 地球运动地球的运动有自转和公转两种。
自转是指地球在地轴上的自转,每24小时一周,是我们日夜交替的基本原因。
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动的运动,每年绕行一周,是造成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2.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和人为形成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峡谷、河流、湖泊等。
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形成的地形类型,包括冰川地貌、岩溶地貌、火山地貌、河流地貌、海洋地貌等。
3.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气象特征,包括气温、降水、湿度、气压等因素。
气候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寒温带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等。
4.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指由于气象因素引起的灾害,包括龙卷风、暴雨、干旱、洪水、雾霾等。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包括加强气象监测、实施预警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5.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面积扩大的过程。
城市化带来了城市规划、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实施智能交通、推动环保产业等。
6. 资源资源是指人类所需的自然物质和能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7. 人口人口是人类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的数量和分布状况。
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包括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
应对人口问题,需要加强生育政策,提高教育水平,扩大就业岗位等。
8.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关系的学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方面的问题。
经济地理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差异和区域发展,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
9.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
高考地理必考总结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考总结知识点地理是高考科目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考生在备考期间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考地理必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 自然地理知识点1.1 地球与地理网格- 地球的形状与尺度:地球近似为椭球体,分为两极、赤道和中纬度区。
- 经纬度系统:经度是东西方向上的线,纬度是南北方向上的线;经纬度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1.2 大气环流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等。
- 气候与季风:气候是指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特征,地球上形成的不同气候与季风有关。
1.3 水资源与水循环- 水资源与分布: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较少,其分布受到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 水循环与水的变化: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水体之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等。
1.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与分布:不同地区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污染和合理利用资源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人文地理知识点2.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数量和分布受到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差异很大。
- 城市化与城市系统: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系统是指各个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
2.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与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其农业类型和区域差异较大。
- 工业类型与布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类型各不相同,工业布局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2.3 交通与通信- 交通网络与发展:交通发展促进了区域的联系和经济的繁荣,不同地域的交通网络发展水平不同。
- 通信技术与信息社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2.4 区域合作与全球化- 区域合作组织与合作模式:为应对全球化挑战,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组建区域合作组织实现互利共赢。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是一门涉及环境、地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掌握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考中,地理也是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
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地理知识,本文将对地理高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1.大气与水的循环(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风的形成与分类(3)云的分类与形成过程(4)降水的类型与分布规律(5)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2.地球的内部结构与板块构造(1)地球的内部结构(2)板块构造理论与板块运动(3)板块边界与地壳活动3.地貌与地理环境(1)平原地貌、高原地貌、山地地貌、盆地地貌(2)河流地貌、河谷地貌、冲积地貌(3)海岸地貌、海洋生态系统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1.人口与城市(1)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2)城市化与城市体系(3)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2.农业与工业(1)农业类型与农业区划(2)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3)工业化与工业发展3.交通与通信(1)交通运输方式与通信设施(2)交通路网与物流运输(3)信息化与通信技术发展三、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1.我国自然地理环境(1)地理分区与自然条件(2)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3)气候与自然灾害2.我国经济地理格局(1)经济发展区域与分工(2)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产业转型(3)资源依赖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3.世界地理格局(1)世界地理位置与地缘政治(2)发展中国家与欠发达国家(3)全球化与地方发展四、地理学科方法与技巧1.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1)地图的种类与制图方法(2)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2.地理研究方法与调查技巧(1)地理实地考察与调研(2)科学实验与统计分析方法3.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1)地理与历史、政治、经济等学科的关系(2)地理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应用领域的关系综上所述,地理高考知识点的总结归纳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本文提供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不仅要牢记基本概念和理论,还要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意义。
高考文综总结之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课件
高考地理总结精要一、地球专题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东西经-——东(西)经度的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反)。
南北纬——北纬的度数向北增大东(西)半球——从20°W向东至160°E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方向—A在B的什么方向,分清出发点B与目的地A,看纬线的位置定南北(上北下南),看经线的位置关系(经度差小于180°度)4.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区时的计算: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地方时的计算:找出已知的经度与时间,经度差=东边地点的经度-西边地点的经度(不跨180°经线计算,东经度为正,西经度为负值),时间差=经度差÷地球自转角速度15°/时或1°/4分,注意加减行程时间根据东早西晚。
结果若小于0,则应加24小时,日期变为昨天。
④地方时的判断方法: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12:00,其对应经线上的时间为0时。
昼半球中点经线上的时间是12时,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是指0度经线的地方时,太平洋标准时是指120W的地方时。
⑤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跨过它时日期应加上1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有三处并不完全重合),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跨过它时日期应减去1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总结精要(一)
一、地球专题
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 1 小时,经度相差1°;纬
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一一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lllcos g
km(血为纬度)。
东西经-——东(西)经度的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反)。
南北纬——北纬的度数向北增大
东(西)半球——从20° W 向东至160° E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方向一A在B的什么方向,分清出发点B与目的地A,看纬线的位置定南北(上北下南),看经线的位置关系(经度差小于180°度)
4. 有关时间计算:
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十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②区时的计算: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 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③地方时的计算:找出已知的经度与时间,经度差=东边地点的经度-西边地点的经度
(不跨180°经线计算,东经度为正,西经度为负值),时间差=经度差十地球自转角速度
15° /时或1° /4分,注意加减行程时间根据东早西晚。
结果若小于0,则应加24小时,日期变为昨天。
④地方时的判断方法: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 00,昏线与赤道
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12:00,其对应经线上的时间为0
时。
昼半球中点经线上的时间是12 时,北京时间是指120E 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是指0 度经线的地方时,太平洋标准时是指120W 的地方时。
⑤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 跨过它时日
期应加上1 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有三处并不完全重合),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跨过它时日期应减去1天。
注意今天与昨天范围的描述。
6 •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
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 © =V赤道cos© =1670cos © km/h ;③
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7. 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 )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线上h=0。
,昼半球h > 0°,夜半球h v 0。
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8. 昼夜长短计算:
弧比法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 /时;
日出日落法---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 小时;
纬度法-- 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
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12月22日20N —10时47
分
40N —9时09分,60N —— 5时31分。
9. 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
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0. 常见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1)、极点:一天中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
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
到23.5o间变化。
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
(2)、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和66.5°间变化。
(3)、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
11 .太阳回归运动轨迹图
1)、等值等距规律——地球上同一地区在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出日落
方位值的同一值会出现两次(等值),而且同一值出现的日期与二分二至中的任意一天的距
离等长。
2)、二分二至的日期与直射点位置
12. 赤交角的变化与五带
13. 地球公转轨迹图判断依据: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一致,地轴北轴倾向太阳一夏至日,夏至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14•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地势、天气、气候、空气质量、季节昼长。
15•卫星发射中心的选择因素一一纬度、气候、昼夜、人口。
16•回收场的选择因素一一地形、气候、河流、人口、交通。
二、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 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 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
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 地形剖面图的读图方法:起点、终点、高点、低点的海拨高度,其次为坡度的变化。
4. 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5. 等高线与地形状态:山脊一一等高线向海拨低处突出(等值线向低值方向突出处为高值
区),山谷等高线向海拨高处突出(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6 .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差值计算公式)(n-1)d w" h v (n+1)d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7.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
入才会较少。
&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
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
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9•水库:①•选在河流,②坝址——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
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
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
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坝高——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⑤坝长一一工程量的大小。
10.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11.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12.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3.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4.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
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5.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
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
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 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 米之间的地形
为丘陵,注记在500 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
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