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2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 变面积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变面积显示 波形+变密度显示
2020/5/7
27
2 地震剖面
20波20形/5显/7 示
变面积显示
变2变8密密度度显显示示
1 地震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2020/5/7
波形+变面积显示
29
2 地震剖面
2020/5/7
因而,它们的叠加结果——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子波组, 其波组特征(相位个数,哪个相位最强等),也一定具 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过程。
2020/5/7
15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地震道f(t)是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纵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2020/5沿/7任意方向切出的垂直剖面
52
2020年5月7日10时
53
27分
2020年5月7日10时
干扰波由非激发干扰n0(t),噪音背景n1(t)及规则干扰 N(t)叠加而成,即:
n(t) n0 (t) n1(t) N (t)
规则干扰分两类:
一类与地质结构有关,称第一类规则干扰N1(t),包括多次波, 反射-折射波,转换波,断面波,绕射波,伴随波,折射波,瑞雷
波,勒夫波,斯通利波等,这类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有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
是一组相邻反射波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2020/5/7
25
2 地震剖面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7课地震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7课地震构造解释

1
2
盆地基底面
1
铲式正断层与滚动背斜地震剖面 -1
铲式正断层与滚动背斜地震剖面 -2
泥 岩 与 薄 皮 正 断 层 的 发 育 模 式
铲式扇断阶带
? 各个断阶面上的产状依次变陡
盆地基底面
4 3
2 1
5 3
2 21 1断阶带凸起正断层牵引构造
(2)薄皮(盖层滑脱)伸展构造 的主要构造样式
1. 基本特征 2. 共生构造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7课
王英民 2005年5月13日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 3.4.1 构造样式的概念与意义 ? 3.4.2 水平伸展构造 ? 3.4.3 水平收缩构造 ? 3.4.4 水平走滑构造 ? 3.4.5 垂直升降构造
3.4.1 构造样式的概念与意义
? 构造样式( structure style)是指在剖面形态、平面 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 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的 一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
? 构造样式强调:
?①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上有密切联系的相关构 造变形的组合;
?②在同一应力环境下所产生的构造变形的组合 ; ?③多种相关构造的有机组合体。
Harding T P(1979) 和Lowell J D(1985)
? 样式((style)一词,原来是建筑学的术语,用来描述 具有时代风格和地域风格的建筑群 .引入地质学后, 构造样式用以表示具有时代风格和地域风格的构造 组合 .就象一种速记符号便于在地质学家之间进行交 流,因此也属于比较构造学范畴 .构造样式与形成盆 地的地球动力学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分类为伸展 构造样式、压缩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 3大系统, 然后按其卷入深度进一步划分为基底变形和盖层变 形。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7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7

三、 逆牵引现象
• 地质上的逆牵引现 象一般发育在古隆 起周围大型断层的 下降盘。 • 当地层岩性具有一 定的弹性时,受断 层上下盘错动的引 力影响,往往在下 降盘产生这样的逆 牵引的现象。
逆牵引构造在剖面上识别的主要依据
• 相似性好,无论在纵向或横向剖面 上,相邻剖面都有较明显的反映。 • 断层两盘产状不协调; • 构造高点深、浅层有偏移,构造高 点的连线与断层线平行; • 构造幅度深层小、中层大; • 断层落差大小与构造幅度成正比。
二、 超覆、退覆和尖灭
• 超覆和退覆一般发育于盆地边缘和斜 坡带; • 超覆是水进时新地层依次超越老地层, 沉积范围扩大所造成的; • 退覆则是在水退时新地层的沉积范围 依次缩小而形成的。
超覆和退覆的剖面特征 • 超覆:不整合面之上的地震反射波依次被
不整合面的反射波同相轴所代替;
• 退覆:则是不整合面以上的上覆地层内部,
较新地层的反射依次被下伏较老地层反 射所代替。 • 时间剖面上超覆与退覆点附近常有同相 轴分叉合并现象。
上 超
T1’
T1 T2 Tr
退 覆
上 超
上 超
T3 T4
上 超
④下第三系地层不整合圈闭
尖灭岩性尖灭,超覆尖灭,退覆 尖灭,不整合尖灭等。 时间剖面上总的表现形式是反射同 相轴往某一方向合并靠拢,相位减少。
我国一些油田的典型牵引地质模型
逆牵引地震剖面
四、古潜山
古潜山是指不整合面以下的古地 形高。在重、磁、电等普通物探资料 上表现为明显的异常。在一定条件下 能形成圈闭,如我国的华北油田就是 以古潜山为主体的油气藏。
1. 地震剖面上识别古潜山的标志
• 古潜山的顶面是一个不整合面,物性差 异大且变化也大,反射能量强,具有不 整合面反射波特点; • 低频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 • 水平叠加剖面上常伴有大量的绕射波、 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异常波的出 现,剖面特征比较复杂; • 大部分地区古潜山内部难得追踪到品质 较好的反射同相轴。

地震的名词解释

地震的名词解释

地震的名词解释地震,是一种由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壳,由多个板块组成。

当这些板块因地球内部构造变化而发生移动时,就会产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破坏性和威力。

1.地震的发生原因地球内部的板块相互作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地球内部的岩石不断运动、变形并释放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可以发生在地球各个地方,但在板块边界附近和构造活跃区域更加频繁。

2.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种。

2.1 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地震,又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滑坡地震等。

-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板块相互挤压、滑动或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 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活动区域,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 滑坡地震:由于岩石崩塌滑落、山体滑坡而引起的地震。

2.2 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地震,主要包括地下核试验、深部岩石爆破、水库蓄水、地下开采等。

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长期积累可能会对地球地壳造成影响。

3.地震的测量和预测地震测量是用来记录和研究地震的工具和方法。

地震仪、地震台、地震图等设备和记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和研究中。

地震预测则是试图在地震发生前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虽然目前地震预测的准确度仍然有限,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历史地震记录和地壳运动等数据,正在不断努力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4.地震的危害和应对地震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道路破坏、水源短缺、通信中断等。

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并需要进行有效的应对和灾后重建。

为了减轻地震的危害,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包括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地震演练和教育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采取,可以降低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5.地震对于地球科学的意义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信息来源。

地震产生的震波传播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的特性。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PCA OPTIONAL)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西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2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2

tmin =
2 L + h2 + h V
当激发点移动时, 当激发点移动时,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在测线上的位置 不变,仍位于绕射点在测线上的投影 点 不变,仍位于绕射点在测线上的投影R’点。但此整条绕射波时 距曲线将沿t轴平移,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保持不变。 距曲线将沿 轴平移,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保持不变。 轴平移 点界面RS的反射波和 ③绕射波与反射波是有一定联系的。在M点界面 的反射波和 绕射波与反射波是有一定联系的。 点界面 R点的绕射波是同时到达的。并且可以证明这两条时距曲线在 点的绕射波是同时到达的。 点的绕射波是同时到达的 M点是相切的。 点是相切的。 点是相切的 这表明整条绕射波时距曲线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上方。 这表明整条绕射波时距曲线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上方。一 般情况下,测线不一定与断棱垂直, 般情况下,测线不一定与断棱垂直,此时的断棱绕射波时距曲 线的特点就同测线方向与断棱走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 越大 越大, 线的特点就同测线方向与断棱走向之间的夹角 有关。α越大, 有关 时距曲线弯曲程度越大,即测线与断棱正交时, 时距曲线弯曲程度越大,即测线与断棱正交时,绕射波时距曲 线最陡,测线与断棱平行时,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最缓。 线最陡,测线与断棱平行时,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最缓。
河口连片三维南北向775测线 河口连片三维南北向775测线 775
T1 T6 Tg1
Tp
Tg2
Tr
垦东10三维南北向670测线 垦东10三维南北向670测线 10三维南北向670
T1'
T1 T2 Tr
4. 波组对比
• 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 波组:
产生的反射波组, 产生的反射波组,一般是由某一反射标 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波组组成, 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波组组成,能连 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 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 出现的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资料普遍,花费 很少,可以灵活 调整,实现较好 的标定效果,因 此最为常用。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AC
SP ILD
地震 子波
- +
反射系数 贡献分析
合成地 震记录
井 旁 地震道
TI
气 油
TII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华东)
相位对比
• 在剖面内进行反射波对比时,优先选择振幅强、连 续性好的同相轴进行对比追踪。
(华东)
波组对比 • 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
波组,一般是由某一反射标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 波组组成,能连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 各波出现的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
• 波系对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
(华东)
§2.2 反射波对比
• 反射波对比就是在地震资料(一般是剖面)内对比 解释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 • 对比原则: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界面或薄层组的反射 波在相邻地震道上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 –同相性; –时差变化规律;
(华东)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华东)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的任务是:
①确定标准反射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研究地层的 厚度变化及其接触关系; ②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 ③确定断层的存在及其性质、断距和断面产状; ④了解盆地基底的埋藏深度、即沉积岩的厚度; ⑤划分盆地内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局部构造;
这是由于断层的错动引起 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 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 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 有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 面中都应有所反映。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 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 地质意义。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面与刂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 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其形状仍然是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曲线的极 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相切。
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2-1 50Hz和20Hz的地震响应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 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质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
2)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 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

地震解释7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地震解释7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瞬时相位
瞬时相位的余 弦
基于分贝的反 射强度
反射强度的中 值滤波能量
反射强度基于 分贝的能量
平均振动路径 长度
特定能量与有 限能量之比
第一个谱峰值 频率
第二个谱峰值 频率
第三个谱峰值 频率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针对地震属性技术研究隐蔽型油气藏中岩性的纵横 向变化、砂体的纵横向分布、流体及油气水界面的 变化特征,针对隐蔽型油气藏储层的层位属性提取 分析,针对地震属性与隐蔽型油藏特征参数之间的 表征关系研究,TS2A的地震属性分类:

油气地质解释或油藏数值模拟
解 释
主要内容
一.地震属性的概述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三.地震属性的提取 四.地震属性的优化分析 五.地震属性的模式识别 六.地震属性的时移分析 七.应用实例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Taner的两分法(1994):
几何属性-反射结构
物理属性-反射特征
同相轴的中断 同相轴的连续性 同相轴的协调性
特定能量与有限 能量之比
相邻峰值振幅之 比
自相关峰值振幅 之比
目标区顶-底振幅 比
目标区顶-底频谱 比
正负振动之比
相关KLPC之比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Quincy Chen的分类(基于储层特征,1997):
亮不 含 薄 地 灰 构 岩
点整 油 储 层 岩 造 性
与合 气 层 不 与 不 尖
暗圈 异
连 碎连 灭
相关极大值
相似系数
瞬时真振幅乘以瞬时 相位的余弦 反射强度 基于分贝的反射强度
反射强度的中值滤波 能量
反射强度基于分贝的 能量 反射强度的斜率
滤波反射强度乘以瞬 时相位的余弦 平均振动能量 复合包络差值 主功率谱 主功率谱的中心 有限频率带宽能量 特定频率带宽能量

地震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地震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f.预测特殊岩性的存在及其分布规律; g.尽可能进行储层预测描述; h.构造分带分析以及圈闭优选;
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一、地震地质综合标定 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三、地震地质层位解释 四、断层解释 五、时间切片生成及应用 六、相干体技术 七、断层平面组合及空间组合 八、地震地质相互结合、相互校验 九、地震属性分析 十、全三维解释技术
利用块移动工具分析同沉积断层
渤海盆地第三系拉张式构造模式
中国西部挤压式构造模式
要对地震剖面上的构造和断裂作出合理可靠的解释,在一定程 度上还决定于解释人员对工区有关褶皱、断裂等构造模式的掌 握程度。如我国东部渤海盆地第三系拉张式构造模式,由于受 拉张应力的作用,断裂通常表现为正断层。在我国西部,一般 表现为挤压式构造模式,由于构造受挤压作用,断裂通常表现 为逆断层。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检查之二——与工区内平均速度对比法
某工区内井的时深关系与平均速度(红色)对比图
合成地震记录提取其时间-深度对,与工区的平均速度曲 线相对比,应比较一致。
不同时深关系控制下的合成记录对比
时深关系畸变 错误时深关系
正确时深关系
不同时深关系曲线对比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检查之三——剩余记录法
地震资料解释可分为三个阶段:
构造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 造解释为主,即利用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 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
地层岩性解释—出现在70年代后期,这一阶段包括两 部分内容:一是地震地层学解释,即根据地震剖面特征、 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 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二是地震岩性学解 释,它是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提取一系列地震属 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研究特定 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名词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构造: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解除关系等。

2. 地震地层学:根地震政剖面特征、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

3. 地震岩性学: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提取一系列地震属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研究特定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

4. 垂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者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地震勘探上的垂向分辨率一般在1/4波长到1/8波长之间。

5. 横向分辨率:是指在地震记录或者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够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通常由第一菲涅尔(Fresnel )带的大小来确定,其半径R 为:6. 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标反射层。

它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的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是生、储油层。

7. 波组:是指三四个数目不等的同相轴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反射波组合,或指比较靠近的若干界面所产生的反射波组合。

8. 波系: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系列成为波系。

9. 标定:广泛意义来说,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如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10. 层位标定: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意义,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等,并把这些已知的地质含义向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延伸的过程。

11. 全三维解释:使用自动拾取,体元追踪、层面切片等分析和解释手段,并以垂直剖面和水平切片的解释为辅助方法,在与三维相干体等不连续性分析相结合,结果用三维可视化等的一整套解释流程,也有人称之为地震数据体的“真”三维解释。

12. 三维相干体技术:利用相邻道数据间的相思程度,实际上就是利用相邻道间不连续性来判断、分辨断层级油气藏的一种方法。

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及地质解释介绍

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及地质解释介绍
➢ 取数据;对所选的作图层位,按数据点间隔距离和测线交 点处取等t0值或深度值(包括层位的数据、断点有关数据, 尖灭、超复点数据等),在构造主要部位及特征点附近应 加密取值点。
➢ 标注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 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标注方法如下左图。
➢ 标注断点;断距不大时,只标注断层上盘位置,断距较 大时,上下盘位置都标注。此外,还要标注断层落差及 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标注方法如下右图
➢ 图4-1 是地下的一个穹隆构造和该构造顶面的等深图或构造图. ➢ 一条深度剖面只能表示该剖面的地下构造形态; ➢ 图4-2 把四条剖面上的同一反射层(T)的深度,按一定间距展布在
测线平面图上,然后绘出等深线,就得到了构造图.
2.地震构造图的分类
➢ 地震构造图按作图等值线性质可分两大类:
➢ ① 等深度构造图(深度等值线表示)
✓正断层,上、下盘断层线间错开,出现空白;
✓逆断层,上下两盘断层线间等深线出现叠掩;
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在构造图都表现为标准层向某方 向的缺失。
可用多层构造图的闭合来判断地层间的关系,如下图, 可明显看出两个界面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且第二层 往北不整合尖灭。
二、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d)给出了三条测线偏移后D点位置的 变化情况:在测线B,D点位置不 变;测线A,D点偏移到D′,测线 C,二维偏移后D点偏到D〞,并不 是反射点的正确位置。应当沿垂 直于测线C的方向再偏移一次,才 能从D〞最后偏移到正确位置D′。
6.勾绘等值线
➢ 按规定线距(根据t0或h值),勾圆滑曲线;原则:从简单到复 杂,由底到高,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低点),再绘构 造细节,复杂时以断块为单位绘制。

地震相解释和构造解释

地震相解释和构造解释

设计的内容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并标识断层,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并且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根据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

地震相解释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实验一、地震构造解释一、实验目的学会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

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和断层解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以及根据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

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地质意义和盆地内生储盖组合。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以Discovery软件为解释平台进行以下实验:1 利用Discovery 中模块建立中国的工区和Seisvision模块加载数据。

2断层的剖面解释并结合相干体切片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

根据断层的识别标志进行断层的识别,并结合相干体提高断层识别准度(期间常见的问题: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方向断层往往不闭合,解决办法是要根据两个方向综合判断断层。

)3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的识别及追踪对比。

4 等T0构造图的绘制。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5)断面波、绕射波。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1)单一同相轴的基本追踪对比方法★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相邻记录道同一界面反射波同相轴波形特征相似,即振幅、周期、相位数等相似,它们在空间上是逐渐地变化的。

(2)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同相轴的组合。

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2)求水平偏移距离和真深度H
• •
均匀介质情况下: OO′ = h 0 sin ϕ h = h 0 cos ϕ 连续介质情况下: OO′ = R 0 ⋅ sin ϕ h = Z 0 + R 0 sin ϕ
均匀介质
连续介质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3) 空间校正数据表的制作

地震构造图
查明地下地质体构造形态的变化,要把剖面和平面结 合起来进行空间解释,基本成果就是地震反射层构造图。
一、地震构造图及种类
1.什么是构造图
用等值线(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地质符号(断层、尖灭 超复等)直观地表示地下某一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的一种平 面图件。


是地震勘探最终图件,是为钻探提供井位的主要依据。
上、下盘产状有关。 正断层,上、下盘断层线间错开,出现空白; 逆断层,上下两盘断层线间等深线出现叠掩;
构造图制作步骤

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在构造图都表现为标准层向某方向的缺失。 可用多层构造图的闭合来判断地层间的关系,如下图,可明显看出 两个界面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且第二层往北不整合尖灭。
构造图制作步骤
构造图制作步骤 6.勾绘等值线

按规定线距(根据t0或h值),勾圆滑曲线;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由底到高 ,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低点),再绘构造细节,复杂时以断块为单 位绘制。
注意:

1)平面图所表示的构造特征应与剖面图一致,如构造形态、范围、 高点位置、幅度、构造间的相互关系等应符合。 2)勾绘构造等值线应符合构造规律: ① 单斜层时,不 允许多线、缺线 (右图)。
地震构造图
二、构造图的绘制

地震构造解释课件

地震构造解释课件

总结词
多学科数据融合与信息提取是地震构造解释中的重要 手段,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详细描述
在地震构造解释中,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等多种学科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 来源不同,格式多样,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矛 盾。因此,如何有效地融合这些数据和信息,提取出 有用的地质信息,是震构造解释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之一。需要采用先进的数据融合技术和信息提取方法 ,以提高数据和信息的利用效率和解释精度。
态可分为背斜和向斜等。
节理是指岩层或土体在地震作 用下发生的裂隙,根据节理的 走向可分为走向节理和倾向节
理等。
地震构造的形成机制
地震构造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地下水 位变化、岩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下水位的变化也会影响岩层的稳定 性,进而影响地震构造的形成。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受到挤压或 拉伸作用,产生应力集中,当应力超 过岩层的强度时,就会发生断裂或变 形,形成地震构造。
某盆地复杂地质体地震构造解释实例
总结词:综合分析
详细描述:该案例以某盆地复杂地质体为例,阐述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地震构造解释的方法。通过对地震、钻井、测井 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揭示了盆地内的构造格局、岩性分布和油气聚集规律,为盆地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地震构造解释可以识别出圈闭的反射特征,如断层、背斜和向斜等,从而判断其 封闭性能和油气聚集的可能性,为后续的资源评估和钻探提供依据。
04 地震构造解释的 难点与挑战
复杂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特征识别
总结词
复杂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是地震构造解释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地质体内部结构复杂,反射特征往往难以准 确识别。
地震构造解释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 构造解释
• 岩性解释与储层预测
• 地震属性 • 三维可视化
构造解释
•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
•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 水平剖面成图
• 叠偏剖面成图
二维解释
地震解释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解释之前需要收集资料,熟悉资料, 了解该区和邻区的地质、地震、钻井 等资料及成果报告。
解释的主要步骤有:层位标定、断层和 层位解释、勾绘等 T0 图、空间归位、
不串层,不串相位,断点把握准,水平、叠偏对照。经过精细解 释,在查明小断层、小断块、小构造及复杂的隐蔽油气圈闭中都
能见到良好的效果。
二维解释
二 . 二维解释中的主要问题
1 、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2 、闭合差校正 3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及成图 4 、作图和空间归位
二维解释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方法步骤:
1. 数据准备,主要是地震剖面、VSP 和钻井资料,包括声波曲线、井 径、岩性、电阻率、自然伽玛等,VSP 资料主要有走廊迭加、上行 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同时还应搞清极性、相位、(小 相位或零相位)、子波及子波的频带宽度、波形。 2. 利用合成记录或VSP 资料进行层位标定。最简单的方法是 a 根据VSP 一次下行波初至点标定。注意一次下行波的极性代表 VSP 的极性,和SEG 正常极性相反。 b VSP 上行波剖面与时间剖面波组对应关系标定。 c 走廊迭加插入到时间剖面中标定。(注意极性) d 利用合成记录标定,也包括各种测井曲线经过时深转换后与时 间剖面的对应关系。 e 利用多种资料综合桥式标定。
二维解释
做好叠后处理工作,建议用以下步骤: 1)要加载纯波带 2)做好振幅一致性处理,对浅层、平层即时解释,初步了解闭合差。 3)针对目的层,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尤其注意使用典型反射层 的解释成果。 4)进行剩余相位校正处理。 5)选择处理好的过井剖面作为标准剖面,以标准剖面为基准作全 区资料平衡和其他目标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目标评价。 • 以构造样式为主线,进行地震构造解释学习,便于
将复杂的地质对象梳理出头绪,增强实际分析能力。
3.5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3.5.1 构造样式的概念与意义
3.5.2 水平收缩构造
3.5.3 水平伸展构造 3.5.4 水平走滑构造
3.5.5 垂直升降构造
3.5.2
水平收缩构造
(1)逆冲断层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②盲冲断层(blind thrust)
如果逆冲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其位移逐渐减小以致
在某个构造层内部地层中尖灭,这种样式的逆冲断层 称为盲冲断层。
断层传播褶皱
断尖点
盲冲断层
这是铲式逆断层还是盲冲断层?
盲冲断层与露出冲断层、埋藏冲断层
露出冲断层
地表面
沉积盖层 角度不整合面 准沉积基底
埋藏冲 断层
“人”型;
4)组合顺序
• 由上到下
• 由新到老
• 由大到小——控盆、控凹、控洼
• 由主到次
断层在平面连接时不允许穿越无断点显示的测线;优先考虑大断 层的优势走向;
断层在平面连接时不允许穿越无断点显示的测线
优先考虑大断层的优势走向;
优先考虑大断层的优势走向;
断层在平面连接时不允许穿越无断点显示的测线
• 构造样式是各类盆地中构造组合的几何形态表达, 正确的构造样式分类可为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提供构造
模型。
• 构造样式研究是油气田构造研究中重要的基础内容 之一。它不仅涉及对含油气盆地性质、类型及其动力学 的分析与认识,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时空演化的判识和分
析;而且直接关系到油气藏的圈闭类型、成藏条件及勘
3.4.2 地震剖面 上轴面的确定
3.4.3
在褶皱成像差部位的构造解释
褶皱的陡翼和断层部位都可能造成地震成像差,该如何区分二者?对于平行褶皱可根 据轴面的解释进行判断。
3.4.3
在褶皱成像差部位的构造解释
3.5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3.5.1 构造样式的概念与意义
•3.5.2 水平收缩构造
的相关构造变形的组合;
–②在同一应力环境下所产生的构造变形的组合;
–③多种相关构造的有机组合体。
Harding T P(1979)和Lowell J D(1985)
• 样式((style)一词,原来是建筑学的术语,用 来描述具有时代风格和地域风格的建筑群。
• 引入地质学后,构造样式用以表示具有时代风格和地 域风格的构造组合.就象一种速记符号便于在地质学家 之间进行交流,因此也属于比较构造学范畴。
(1)非平行褶皱:地层厚度在各倾角域或跨越轴面时发生变化,其轴面并不等分翼间 角。,同时,轴面的方位受地层厚度变化大小的控制,其地层厚度变化可能是沉积时就存 在的,也可能是在未成岩期的岩层内的塑性流动造成的。
(2)平行褶皱:地层厚度在各倾角域或跨越轴面时保持不变,其轴面等分两翼的夹角。 通常出现在层面滑动为主的变形地层中。
构造样式的分类
• 首先根据位移场可分为四大类:①水平伸 展;②水平收缩;③水平走滑(水平扭
动);④垂直升降;
• 进而在每个大类中可根据基底—盖层关系分 为两个亚类:①盖层滑脱(薄皮构造),② 基底卷入(厚皮构造); • 最后再根据几何形态划分出各种具体类型。
构造样式的分类
主要的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的研究意义
What makes an expert effective at interpreting seismic images?
邀请了184位专家进行了一个剖面的解释,解释五花八门,仅有三分之一得到了比较靠谱的答案。仅有18个人也采用了几何平衡 分析法和沉积演化可行性分析的方法。采用这种分析方法和可以得到正确结果的可能性比不采用高3倍。
逆冲断层的主要类型
铲式逆断层
蛇头背斜逆断层
断弯背斜
前缘向斜
后缘向斜
平面式高角度逆冲断层和反铲式逆冲断层
顺层滑脱逆断层
断尖点
①铲式逆冲断层 (listric thrust)
“铲式逆冲断层即断层面在剖面上呈上陡 下缓的产状,向深部逐渐变为近水平的拆离或 滑脱逆冲断层。
铲式逆断层
(2)逆冲断层的识别和解释方法
(3)逆冲断层的相关褶皱
(4)收缩构造的主要构造样式
(1)逆冲断层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按照库仑—摩尔破裂准则和 安德森断层模式,逆冲断层 形成时的应力状态是主压应 力轴为水平方向且与逆冲断 层走向垂直相交、主张应力 轴为垂直方向、中间应力轴 为水平方向且与断层走向一 致,逆冲断层角度一般为 30°±。由于岩层能干性的 差异、地层中孔隙流体对局 部应力状态的影响等原因, 逆冲断层角度并非总是呈 30°±。
(4)同相轴突然拐弯
(5)相邻两组同相轴走向不一致
振幅切片与相干切 片的对比
3.4 褶皱解释
• 3.4.1 褶皱的地震表现
• 3.4.2 地震剖面上轴面的确定
• 3.4.3 在褶皱成像差部位的构造解释
3.4.1
褶皱的地震表现
根据倾角域或跨越轴面时地层的厚度是否出现变化,可将褶皱分为两种类型。
2)背景地质特征
• 构造背景:区域大断层一般平行于区域构造 走向; • 地层产状:同一断块内,地层倾向的变化一 般是有规律的;
• 沉积相带:区域断层两侧沉积有明显差异,
而不同剖面上特征相似。
3)平面地质特征
• 断层在平面连接时不允许穿越无断点显示的 测线; • 经组合后剩余的孤立断点应是断距较小,延 伸较短,数量最少;否则应重新考虑组合方 案。 • 当两条断层相交时,要考虑它们互相切割的 关系,要按照断裂发生的次序划分出主干断 层和派生断层,常见的组合有“X”型、“y”型、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7课
王英民
2012年
3.3.3 典型断层解释
偏移剖面上断点的确定
有绕射波时断点的确定
有断面波时断点的确定
典型断层解释
基底
课堂练习:断点的确定
3.3.4 断层平面组合
断层平面组合的基本原则
1)断层剖面特征 2)背景地质特征 3)平面地质特征
4)组合顺序
1)断层剖面特征 • 断层性质:同一断层在相同的剖面上所反映的 断层性质相同(正、逆、平移); • 断层产状;同一断层的断面产状基本一致或有 规律变化; • 断达层位:同一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所 断开的地层层位基本上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 断距大小:同一断层各断点断距大小相近或沿 断层走向逐渐变化; • 断层组合:相同的断层组合,其主干断层一般 应组合在一起,如y”型断裂;对雁列式组合要 注意断层顺序的交替;
•3.5.3 水平伸展构造 •3.5.4 水平走滑构造
•3.5.5 垂直升降构造
3.5.1
构造样式的概念与意义
• 构造样式(structure style)是指在剖面形态、平 面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 造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 的一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 • 构造样式强调: –①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上有密切联系
盲冲断层
3.3.5 水平切片上的断层解释

在三维地 震解释时,应 同时考虑断层 在剖面和平面
上的特征进行
综合解释。
振幅剖面与振幅水平切片的对应关系
(1)同相轴中断、和错开是最明显的断层标志
(1)同相轴中断、和错开是最明显的断层标志
(2)同相轴错开,但 不是明显中断
(3)振幅发生突变,即 在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宽 度发生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