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的基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民间,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年闹灾荒,许多动物家里都没有粮食了。一天,野鸡到田鼠家去借粮食。野鸡对田鼠说:“猫扛,我家没粮食了,借一点儿给我吧。”田鼠生气地说:“尾巴长长,来到门前喊猫扛。家中有粮也不借,打你一个耳光让你脸盘红堂堂。”结果野鸡不但没有借到粮食,还被打红了脸。后来,鹧鸪也到田鼠家去借粮食。它对田鼠说:“中管,我家没粮食了,借一点儿给我吧。”田鼠高兴地说:“尾巴短短,来到门前喊中管,家中无粮也要借,好话心中暖。”这个故事其实是要告诉人们,我们说话的时候,要根据交际的目的和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适当的话语,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语言必须适应题旨情境,这就是修辞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则。野鸡对田鼠采用了一个带有揭短性质的称呼,违反了修辞的基本原则,田鼠对它当然就不客气了。鹧鸪则选择了一个令对方乐于接受的称呼,遵守了修辞的基本原则,田鼠心中高兴,当然愿意把粮食借给它了。这就是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益。
在修辞活动中,语言环境即语境的作用非常重要。有时候,它能限定词语的含义,有时能增加词语的含义,有时还能改变词语的含义。例如,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家人给老太太做寿,客人们自然都说了许多吉祥如意的话语。但有位客人一上来就说了这么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这家人一听气坏了,正要发作,那人又加了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这家人顿时转怒为喜。不料那人又说了一句“儿孙个个
都成贼”。这家人刹时又变了脸色。那人再补上一句“偷来蟠桃奉至亲”。于是主家个个喜上眉梢。在这位客人所说的这段顺口溜中,第一句和第三句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骂人的话,但在加上第二和第四句后,都改变了原来的意义而变成颂扬的话语了。语境还能使一些话语产生某种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却是消极的。例如,探视病人常常会带上一些水果。在很多地方喜欢带上苹果,因为苹果营养丰富,而且“苹果”的“苹”与“平安”的“平”谐音,兼有祝愿平安之意。但在上海看病人却不能带苹果,因为在上海话中“苹果”与“病故”音近,在病人住院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容易令人联想到那个不祥的字眼。因此,在言语交际中,一定要注意使言语适应当时当地的语言环境。否则有可能影响交际目的,甚至有可能出毛病。
适应题旨语境,已经是公认的修辞的最基本的原则。但某些时候,某些话语是否适合当时的语境就有可能出现分歧了。举个实例来说吧。以下是著名修辞学家王希杰先生的一段话:
任何社会都需要修辞家,修辞家是很受社会欢迎的,因为他们和谐人际关系,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请看国外的一些高速公路上的布告吧:
①你打算怎样?是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开车活到80岁,还是相反?(丹麦)
②阁下,驾车时速不超过30英里,你可以欣赏本地魅力景色;超过60英里,请到法院做客;超过80英里,欢迎光临本市设备最新
的医院;上了100英里,请君安息吧!(马来西亚)
③如果汽车会游泳的话,请照直开,不必刹车。(美国)
④这里的警察喜欢酒味,他会劝每一位过路的司机顺便到他管辖的地段,一道享受一下威士忌的酒香。(美国)
这些告示比“严禁超速行车!”效果好多了。
(《修辞学导论》10-11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王希杰先生是著名的修辞学家,他对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过,他在这段话最后的评论未必服众。诚然,这段话中所引的外国的四则布告字面上都很幽默风趣,但是,这样的文字用在高速公路上效果会好吗?众所周知,高速公路上的车辆都在高速行驶,驾车司机根本不可能在瞬间看清和看完这些布告上的字。就拿其中的第三则来说吧,如果这则警示语设在水边急弯处,那么等司机看完这些文字反应过来再采取措施的话,汽车就只能到水里“游泳”去了。实际上,高速公路上的警示牌和警示语都非常简洁、醒目,能让司机一目了然。而且很多是用驾驶员熟知的通用的图形来表示。最高和最低限速则直接用阿拉伯数字加上相应的图标标明,同时用不同而且显眼的颜色加以区分。这样便于司机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置动作。试想,就算外国人天性幽默,也不至于在这种场合拿生命攸关的事情来开玩笑吧。我们认为,上面那些布告用语用在高速公路上显然是不合适的,更不要说有好的效果了。当然,如果其中的第①、②、④条用在上高速公路之前的驾驶员的休憩处,那倒是别有一番情趣,而第③
条如果真要放在高速公路的转弯处,那只会变成请司机去拜见阎罗王的介绍信了。
要想欣赏既幽默,又实用的告示语,下面倒有几例:
肯尼亚天然动物园的“游人须知”规定:“凡向鳄鱼池内掷物者须自己负责拾回。”
美国一家客房告示:“请勿在床上吸烟,否则落地的灰烬可能就是你自己。”
法国一私家花园的警示牌:“如果你被园内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公里,驾车半小时到达。”
伦敦某宾馆在所有浴室里贴上告示:“尊敬的客人,请把你的歌声藏在心里,因为我们的墙壁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厚实。”
(王瑛《有趣的告示》,《文摘报》1997年4月20日)
上面几则告示所在的环境才容许读者在告示牌前以从容的心态来解读幽默话语中的警示信息。
再回到原来的话题。
修辞怎样才能做到适应题旨情境呢?不少专家提出,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就是得体。什么叫得体?张志公先生在《修辞是一个过程》中写道:“所谓得体,就是在这样的场合,同这样有关系的一些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又说:“所谓得体,就是在真实的、实事求是
的前提之下,根据具体的场合、具体的对象,采取恰当的说法,表现出自己一种应有的修养,一种比较高尚的思想精神面貌,这就是得体。”
要做到得体,按照李名方先生的归纳,大致包括五个要素,可以略称为“五合”。以下分而述之。
一是合境,就是适合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言语环境相统一的语境。宏观的语言环境包括社会社会制度、政治气候、时代潮流、人文状况等。微观的言语环境即特定的话题制约下的交际环境。语境不同,说的话自然不同,话的说法也会不同。只有适合具体语境的语言才能在交际对象的文化心理上产生呼应和沟通,收到预期的效果。譬如,有这样一个故事:
(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诰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新唐书?孟浩然传》)
孟浩然是与诗仙李白同时代的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李白曾赞扬孟浩然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其才学之好,甚至好到连唐玄宗听说王维私邀他进入内署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兴冲冲地召见他,而且立马问起他的诗来。照理说,这正是孟浩然仕进的天赐良机,没想到他踌躇满志地对着唐玄宗朗诵的是他的《岁暮归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