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和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1.《雅典宪章》(1933年) • • • 背景: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代表人是柯布 西耶,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运用了近代理性主义的观念。 思想基础: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机制是衡量一切 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思想方法: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可自动地解决城 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1)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 •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第一环是整个城市中心: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
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城市核心只有一个,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 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①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②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绝对君权时期的社会与城市(城市放射轴线)
社会和政治背景:17世纪开始,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 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城市格局特点:以最强盛的法国巴黎为例,体现古典主义思潮,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的
基本思路: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 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更具有独立性,这对于强调工业发展的国家和城
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第二讲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 要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第二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
第三节
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古典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1.古希腊(城市公共场所)
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
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 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统。
凯文· 林奇提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项基本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点和地标。 雅各布斯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应具备三个条件:街道必须是安全的、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和街道本身特别是人 行道上必须不停地有使用者。
•
街道的生命力源于街道生活多样性,要做到多样性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作为整体的空间形式来保证、沿着街道的
美国的普尔曼1881年在芝加哥南部所建的城镇最为典型。
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
• • •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 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万人,超过这一规 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
城市化进程主要有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 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
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城堡。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中世纪欧洲城市格局特点: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文艺复兴的社会与城市(古典广场)
社会和政治背景: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
城市格局特点: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广
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是那个时期的典范。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快速扩张,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 的关注。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这些讨讠寸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 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 充分准备。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③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 会相互毗临);
④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2)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 根据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合理性来组织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伊萨德认为决定土地租金的要素:与中心商务区的距离、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以及降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中世纪的社会与城市(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
社会和政治背景: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 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
地连接在一起;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城市两侧建造了两个森林公园,城市中配置了大面 积的公共开放空间。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Baidu Nhomakorabea规划理论的发展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4.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实践:英国公园运动—西谛
5.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奥姆斯特德—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一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实践:凯伯里——模范城镇 Bournville (伯明翰);莱佛—— Port Sunlight (利物浦附近)。
•
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四、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发展
城市发展理论
• •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 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城市化发展 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 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 思想内涵: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 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
•
功能分区及其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
社会和政治背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城市格局特点: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
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在米利都城得到了最为完整的体现。 2.古罗马(炫耀和享乐) 社会和政治背景: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1.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 • • •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理论的基础。 韦伯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区域因素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两项聚集因素指生产区位的集中。 廖土在区位理论中第一个引入了需求作为主要的空间变量。
•
伊萨德从制造业出发组合了其他的区位理论,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的思考,希望形成统一的,一般化的区位理论。
4.格迪斯(生物学家)的学说
•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 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形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勒·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 • 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具有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
宪章》(1933年)之中。
柯布西耶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其它理论 1.索里亚· 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
•
• •
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使达到运输经济,耗时最少。
城市结构: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2.戈涅的工业城市
•
• •
目的: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3.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以上) 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也称稳定阶段。
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1)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3)城市发展的社会学理论;(4)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四、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的“乌托邦”概念,是通过对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架构,提出了理想 的社区和城市模式。代表人物一一欧文,傅里叶。 2.法律实践——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前清理法》《工人住房法》。
3.行政实践——巴黎改建。豪斯曼对巴黎进行了全面改建:以道路系统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将塞纳河两岸地区紧密
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
(3)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埃涅尔认为交通运输是城市有机体内富有生机的活动的具体表现之一。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并且改善市中 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4)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 • 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认为,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道路系
• 原则: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
•
•
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的协
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 的最经济使用。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1.《雅典宪章》(1933年) • • • 背景: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代表人是柯布 西耶,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运用了近代理性主义的观念。 思想基础: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机制是衡量一切 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思想方法: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可自动地解决城 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1)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 •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第一环是整个城市中心: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
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城市核心只有一个,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 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①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②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绝对君权时期的社会与城市(城市放射轴线)
社会和政治背景:17世纪开始,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 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城市格局特点:以最强盛的法国巴黎为例,体现古典主义思潮,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的
基本思路: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 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更具有独立性,这对于强调工业发展的国家和城
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第二讲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 要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第二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
第三节
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古典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1.古希腊(城市公共场所)
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
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 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统。
凯文· 林奇提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项基本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点和地标。 雅各布斯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应具备三个条件:街道必须是安全的、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和街道本身特别是人 行道上必须不停地有使用者。
•
街道的生命力源于街道生活多样性,要做到多样性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作为整体的空间形式来保证、沿着街道的
美国的普尔曼1881年在芝加哥南部所建的城镇最为典型。
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
• • •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 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万人,超过这一规 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
城市化进程主要有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 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
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城堡。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中世纪欧洲城市格局特点: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文艺复兴的社会与城市(古典广场)
社会和政治背景: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
城市格局特点: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广
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是那个时期的典范。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快速扩张,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 的关注。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这些讨讠寸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 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 充分准备。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③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 会相互毗临);
④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2)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 根据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合理性来组织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伊萨德认为决定土地租金的要素:与中心商务区的距离、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以及降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中世纪的社会与城市(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
社会和政治背景: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 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
地连接在一起;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城市两侧建造了两个森林公园,城市中配置了大面 积的公共开放空间。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Baidu Nhomakorabea规划理论的发展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4.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实践:英国公园运动—西谛
5.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奥姆斯特德—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一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实践:凯伯里——模范城镇 Bournville (伯明翰);莱佛—— Port Sunlight (利物浦附近)。
•
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四、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发展
城市发展理论
• •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 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城市化发展 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 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 思想内涵: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 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
•
功能分区及其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
社会和政治背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城市格局特点: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
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在米利都城得到了最为完整的体现。 2.古罗马(炫耀和享乐) 社会和政治背景: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1.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 • • •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理论的基础。 韦伯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区域因素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两项聚集因素指生产区位的集中。 廖土在区位理论中第一个引入了需求作为主要的空间变量。
•
伊萨德从制造业出发组合了其他的区位理论,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的思考,希望形成统一的,一般化的区位理论。
4.格迪斯(生物学家)的学说
•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 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形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勒·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 • 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具有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
宪章》(1933年)之中。
柯布西耶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其它理论 1.索里亚· 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
•
• •
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使达到运输经济,耗时最少。
城市结构: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2.戈涅的工业城市
•
• •
目的: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3.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以上) 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也称稳定阶段。
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1)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3)城市发展的社会学理论;(4)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四、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的“乌托邦”概念,是通过对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架构,提出了理想 的社区和城市模式。代表人物一一欧文,傅里叶。 2.法律实践——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前清理法》《工人住房法》。
3.行政实践——巴黎改建。豪斯曼对巴黎进行了全面改建:以道路系统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将塞纳河两岸地区紧密
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
(3)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埃涅尔认为交通运输是城市有机体内富有生机的活动的具体表现之一。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并且改善市中 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4)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 • • 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认为,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道路系
• 原则: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
•
•
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的协
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 的最经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