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相应的革命时实行的。
本意是说,实行教育,不分等级、种类、国别。
这与他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是一致的。
2、自然后果法:在道德教育方面,卢梭也反对口头说教,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体验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自然后果”法。
3、雄辩术原理:《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培养》,是昆体良的主要著作。
这本书系统的论证了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集中反应了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和特色,主张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作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4、朱子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对于怎样读书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他的弟子辅广始辑,由张洪、齐熙增补而成,归纳朱熹读书法为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它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读书经验,很有见地。
它是我国古代学者论述读书最充分、最系统的,具有经验总结意义,至今仍有研究参考价值。
5、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资产阶级教育理论。
它标榜以“科学”的新方法来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反对传统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其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证论”。
6、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7、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和助产术。
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8、六三三制:又称六三三分段法,它分为三段五级,具体如下:1.初等教育阶段。
0464中外教育简史 名词解释
0464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庠”这种教育机构。
“庠”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3.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后来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考试。
4.学在官府P17: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5.六艺P19: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即礼、乐、射、御、书、数。
又有“大艺”、“小艺”之分。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6.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7.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8.五礼P21: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9.孔子P34: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创始人。
生平主要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
弟子多达3000人,著名的有72人。
10.《论语》:有20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了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1.有教无类P36:由孔子提出的,教育没有类的差别,所有人不论等级、种族、国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一视同仁。
12.学而优则仕P38: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重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网上
★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主要表现为管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还有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3、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4、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存在150年。
期间,不断有众多游学之士慕名而来,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究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5、察举制;是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选士制度。
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它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又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芾淼氖侄巍?6、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
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
7、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
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
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8、“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选士制度。
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
9、束修制: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学生初入学时要带一些酒肉之类的东西拜见教师,仪式非常隆重,这种仪式叫做“束修之礼”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从唐代开始,这种礼仪被朝廷明文规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
10、苏湖教法:又叫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的教育方法。
中外教育简史的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简史的名词解释在中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备受赞誉的名词,这些名词承载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本文将解释一些重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外教育的简史。
1. 德国学派(Dewey)德国学派,以杜威(John Dewey)为代表,是发源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流派。
杜威主张以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来促进学习。
德国学派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2. 小班化教学(Small Class Teaching)小班化教学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模式,通过减少学生数量,提升教学质量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班化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育,让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指导和评估。
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小班化教学已成为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特征。
3. 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制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项目制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学习方式强调跨学科和实际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
4.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是指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并通过线上平台获取教材、资源和作业。
混合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评估手段。
5. 社交学习(Social Learning)社交学习是指在社交环境中进行的学习过程,其中学生通过与他人互动和合作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社交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群体讨论、合作项目和互动游戏等方式来提高学习效果。
中外教育史 名词解释 简答 简述
一、名词解释(6个小题,每题5分,共30分)稷下学宫:春秋战国时齐国政府创办的中国古代最早的议学议政活动中心,始创于齐桓公时期。
因位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地区,故名。
苏湖教法: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郡学、湖州州学任教时创造的教学法。
在“明体达用”的指导思想下实行“分斋教育”——在学校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重基本理论,以学习六经为主,选“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入之;治事斋重研究实际措施,设治民、讲武、堰水(水利)、算历等科,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
清末洋务派专门为培养外交翻译人才而创设的外国语学院。
近代中国第一所外国语学校。
苏格拉底方法:亦称“苏格拉底的辩驳术”。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通过彼此谈话诘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寻求真理的方法。
以“自知其无知”为出发点,对知识的爱、彼此间的谈话为手段,形成概念、求得真知为目的。
史密斯—休斯法案: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拨专款资助各州开展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
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制度化,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开始形成。
《哈多报告》:以W·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受英国工党政府任命对英国初等教育进行调查,在1926—1933年间提出了3次关于发展中等教育的建议的《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书》,史称“哈多报告。
(哈多报告认为,11岁在儿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关键,11岁以后的教育应视儿童的不同能力与需要有所分化,故而应设置学科不同的中等教育学校,对后来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教育改革有重大影响。
)鸿都门学:东汉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在洛阳鸿都门建立的我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学院。
专门招收没有名望的,为士族看不起的平民子弟,毕业以后提拔他们担任重要的官职,以便与士族对抗。
教学的内容则摈弃经学,专门学习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
《学记》:《礼记》篇名。
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的总结。
书中以生动的比喻,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与任务,教育和教学制度,原则与方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中外教育史
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记》2、有教无类3、中国科学社4、《理想国》5、教育心理学化思想6、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宋初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影响。
2、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3、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4、简述英国1870年《初等教育法》。
5、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6、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三、论述(每题10分,共40分)1、论述评孔子的教育思想.2、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3、当代欧美教育思潮有哪些?请对各教育思潮作简要陈述。
4、论述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记》答:《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2、有教无类答:成语,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
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解释二,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3、中国科学社答:中国科学社,原名科学社,是由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等在1915年发起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
1918年迁回国内,1959年停止活动,存在近半个世纪.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中国科学社贡献颇大。
4、《理想国》答:《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简答-简述
一、名词解释(6个小题,每题5分,共30分)稷下学宫:春秋战国时齐国政府创办的中国古代最早的议学议政活动中心,始创于齐桓公时期。
因位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地区,故名。
苏湖教法: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郡学、湖州州学任教时创造的教学法。
在“明体达用”的指导思想下实行“分斋教育"--在学校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重基本理论,以学习六经为主,选“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入之;治事斋重研究实际措施,设治民、讲武、堰水(水利)、算历等科,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
清末洋务派专门为培养外交翻译人才而创设的外国语学院. 近代中国第一所外国语学校。
苏格拉底方法:亦称“苏格拉底的辩驳术”。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通过彼此谈话诘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寻求真理的方法。
以“自知其无知”为出发点,对知识的爱、彼此间的谈话为手段,形成概念、求得真知为目的。
史密斯-休斯法案: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拨专款资助各州开展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
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制度化,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开始形成。
《哈多报告》:以W·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受英国工党政府任命对英国初等教育进行调查,在1926—1933年间提出了3次关于发展中等教育的建议的《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书》,史称“哈多报告。
(哈多报告认为,11岁在儿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关键,11岁以后的教育应视儿童的不同能力与需要有所分化,故而应设置学科不同的中等教育学校,对后来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教育改革有重大影响.)鸿都门学:东汉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在洛阳鸿都门建立的我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学院。
专门招收没有名望的,为士族看不起的平民子弟,毕业以后提拔他们担任重要的官职,以便与士族对抗。
教学的内容则摈弃经学,专门学习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
《学记》:《礼记》篇名.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的总结.书中以生动的比喻,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与任务,教育和教学制度,原则与方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一、名词解释1.产婆术:又称“苏格拉底法”,是指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2.豫时孙摩:所谓“预”,即未发先预之意,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具有超前性,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
所谓“时”,即及时施教,学习和教育应抓住最佳时机,适时而进行。
所谓“孙”,即按照学生的心理顺序和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
所谓“摩”,即要求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察举制:察举制是汉代的主要仕进制度,它是指地方长官依据德行、学问、才能等标准对辖区内的人才进行考察,选取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一种选官制度。
4.三舍法:是王安石主持兴学时实行的一项改革措施。
它是将太学划分为外舍、内舍、上舍,这相当于三个年级。
各舍人数不等,均有定额,其中外舍人数最多,内舍次之,上舍最少。
进入各舍都要通过考试。
上舍生考试成绩又分上、中、下三等,据此可分别全免或部分免除科考而被授予官职。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即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比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再代替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6.要素教育:教育者明确实施教学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并以这些要素作为教学的起点。
7.设计教学法: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负责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责任只是利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选择活动所需要的教材。
8.道尔顿制:该制度将教师改为各科作业室,废除课堂讲授,将学习内容按一定的时间分为作业大纲,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后,自由支配时间,自由学习。
教师只起顾问作用。
二、简答与论述1.罗马帝国学校制度方面的变化第一,一改过去对学校教育不予过问的态度和听任私人办学的现象,明确提出办学要求,加强对学校的监督。
0464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
0464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庠”这种教育机构。
“庠”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3.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后来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考试。
4.学在官府P17: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5.六艺P19: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即礼、乐、射、御、书、数。
又有“大艺”、“小艺”之分。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6.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7.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8.五礼P21: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9.孔子P34: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创始人。
生平主要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
弟子多达3000人,著名的有72人。
10.《论语》:有20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了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1.有教无类P36:由孔子提出的,教育没有类的差别,所有人不论等级、种族、国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一视同仁。
中外教育史
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克己内省克己是传统道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和普遍的教育方式。
是指严格要求、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
内省是指积极开展自我主观思维活动,使个体言行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
2、《劝学篇》3、苏维埃教育总方针是1934年由毛泽东正式提出的,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4、科学主义教育思想5、五项竞技五项竞技最初起源于斯巴达城邦。
斯巴达人利用这种运动来训练士兵,使他们在灵巧、准确、体力、耐力和速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它是古代奥运会上最令人注目、用以确定希腊最佳全能运动员的一项重要竞赛项目。
五项竞技在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代奥运会上成为竞赛项目,包括短跑、跳远、掷铁饼、掷标枪和摔跤。
五项竞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在比赛中设置3名裁判员。
在比赛中,五项竞技的各项运动按下列次序进行:短跑、跳远、掷铁饼、投标枪、摔跤。
6、骑士教育是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
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教育以及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
主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艺。
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赛跑、角力、骑马、击剑等内容的训练,以使身体强壮有力。
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
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么?2、简述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内容。
中外教育简史填空和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简史填空和名词解释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我国古代最为流行的三部儿童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简称三、百、千。
2、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中,历史知识性的蒙书,以《蒙_求》最为流传。
3、康有为认为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摧毁家族制,对儿童实行“公养”、“_公育_”制度。
4、近现代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教会式_5、为了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福禄倍尔为幼儿设计了被称为恩物的一系列玩具。
6、伊拉斯谟斯提出了“事物先于文字”的口号,主张采用直观教具来改进教学。
7、_福禄贝尔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
8、麦克米伦姐妹是英国保育学校的创办人。
9、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_三母_”。
10、_壬戌_学制确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在我国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11、在教学理论上,杜威提出了“从_做_中学”,也就是“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
12、陶行知曾指出,旧时的中国幼稚园害了“三种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和_富贵病__。
13、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来自于三个方面: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_自然教育_。
14、世界上最早推广福禄倍尔幼儿园的国家是_英国_。
15、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是《颜氏家训_》。
16、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主要有三类,即识字类、_训诫类_类和知识掌故类。
17、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儿童道德品质的构成有3个因素:天性、习惯和_理性__。
18、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幼儿教育专著。
19、中国古代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志向,教以_孝悌__,并教育幼儿勤俭耐劳、诚实无欺、行善积德、礼貌谦让等。
20、大约19世纪_80_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
21、民国初年,蒙养园附设于小学和_女子师范_学校内,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自由七艺:称为“la liberalaj artoj”(自由七艺)。
“la liberalaj artoj”的原意是自由人应该具有的学识和应该学习的七门学科,是相对于专业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而言的,即七种人文学科:文法、修辞、逻辑学(合称三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合称四艺)。
现代西方大学的文科设置都受“la liberalaj artoj”的影响。
文学、语言、哲学、历史、数学、科学等学科都普遍作为普通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基础。
3、《雄辩术原理》:作者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全书共12卷,主要探讨有关雄辩术的各种理论问题。
上述各卷系统总结了作者一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罗马教育当时存在的各种弊端,较为全面地提出了雄辩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设想,尤为详尽地阐明了有关教学的理论。
《雄辩术原理》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即雄辩家)作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在一定意义上,德行比才能更为重要。
4、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中外教育史
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名翟。
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收徒讲学,成为儒家的反对派。
主张“兼爱”,即天下人应相爱互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
思想上有唯物主义倾向,但也有宗教迷信成分。
墨子学说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
着作编入《墨子》。
2、学而优则仕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3、万木草堂是维新教育时期建立的学堂,是康有为的讲学之地,1893年选定仰高祠为讲舍,定名为“万木草堂”。
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它继承了传统书院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在形式中注入了新内容。
教学内容沿袭了义理、考据、经世和文字等传统提法,但包括了西方哲学、地理学、数学等学科内容,成为酝酿维新变法理论的场所,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万木草堂是一所旧式学堂向新式学堂过渡的学校。
4、夸美纽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
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主要着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5、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答: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
6、帝国大学1806年成立是法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机构,首脑称总监。
学区进行管理,各行政官员和大学教师由总监任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1、我国古代私学的兴起、特点和意义是什么答:私学的兴起:(1)、士阶层的崛起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是私学的繁荣阶段。
中外学前教育史
期末作业考核《中外学前教育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儿童之家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在这里,蒙台梭利将最初适用于低能儿童的教育方法经过适当修订,运用于正常儿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注意。
2. 南京鼓楼幼稚园1923春,陈鹤琴在自宅厅里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亲任园长.不久又以该园作为东南大学教育科的幼教实验园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开创了幼教科学研究之先河。
3. 《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颜之推所作,共20篇,其中序致、教子、兄弟、治家、慕贤、勉学、涉务诸篇是我们研究颜之推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4. 教育爱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爱大致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对教育对象的真诚的、全身心的、无保留的关心与热爱;其二是提升学童价值,指教育者在奉献一段时日的教育爱后,获得可贵的成果,受教育对象不仅改掉各种不良习气,学会自尊自爱,而且乐于助人,乃至造福人类。
5. 福禄倍尔幼儿园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的勃兰根堡设立一所教育机构,专收3-7岁的儿童,并将在瑞士发明的教材和教具都付诸使用,1840年,福禄贝尔把这所机构命名为“幼儿园”,拟定了幼儿园游戏和作业的内容与方法,引起世人的广泛注意,前往参观的教师络绎不绝。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答:台梭利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去观察、研究“自然的儿童”,真正了解儿童的本来面目,从而揭开生命发展的“秘密面纱”,探讨生命的“深刻真理”。
其次,在真正了解和认识儿童的前提下,教师应成为儿童自我发展的“援助者”、优异环境的“创造者”。
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除了消极的观察,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儿童,但这种引导并不是那种直接教给儿童方法和观念的传统做法,而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作业的教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作业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同时,教师应该阻止儿童的不良行为,免得危及儿童本人和其他儿童的发展。
自考教育学《中外教育简史》部分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自考教育学《中外教育简史》部分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一、名词解释师说: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从教师的作用、任务、择师标准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全面的论述了教师问题。
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
朱子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死后,其学生荟萃其平日指导读书的语录,归纳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条。
《爱弥儿》:《爱弥儿》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一本小说体的教育著作,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
《爱弥儿》指出了怎样培养新社会的,即资产阶级社会的新人道路。
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受教育者的生活分为四个时期:从出生到2岁;2岁到12岁;12岁到15岁;从15岁到成人。
要素教育论:要素是指足以代表人类文化遗产的最宝贵的共同因素,也就是基础知识。
要素主义教育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海军上将里科弗、外交家科南特和历史学家贝斯特,他们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教学方法、教师五方面对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学在官府:奴隶社会这种宫廷设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形,就是后人称谓的“学在官府”或“学术官守”。
它充分说明了西周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具有高度垄断的特征。
活教育理论: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
”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儿童做人。
教育要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内在的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
教育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儿童应该有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陈鹤琴认为,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环境的创设要自然化、艺术化。
中外教育史纲考试复习要点
中外教育史纲一、名词解释1、君子:是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和理想人格。
2、虚壹而静:虚,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新知识的接受;壹,就是专一,不分心;静,就是宁静,不要胡思乱想。
本词就是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3、苏格拉底产婆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
4、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自己去思考问题,即依靠“自知"。
教育者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重在启发学生自己去求取知识,教育者要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后,才能调动他求知的欲望,自觉地追求知识。
5、本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具体的讲,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身体即质料,而灵魂则相当于形式,两者和谐统一。
6、鸿都门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科艺术学校。
这是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
7、蒙学教材:唐宋时期是蒙学教材逐步繁荣时期。
这是时期除沿用前人教材《千字文》外还继承和发展了前人教材编写的经验编写了大量的启蒙课本,例如,唐朝人所编的《太公家教》宋人所编的《三字经》《百家姓》《童蒙训》《少仪外传》等启蒙教材。
8、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分别由当时的理学大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主持。
9、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这种价值的核心在于对人自身的关注,而不再是对神的关注,如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肯定,对人的智慧、能力及其潜力的信念,对人的活动的赞赏,以及对自我的强调。
正是这种新的时代精神,被后人成为“人文主义”。
10、4R:即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和宗教( religion)。
11、导生制:即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在代替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虚壹而静2.庚款留学3.智者4.《教育论》5.公学二、简答题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2、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三、论述题试评 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案一、名词解释1.虚壹而静:是荀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所谓“虚”,就是不要先入为主。
所谓“壹”,就是不能一心二用。
所谓“静”,就是头脑要清醒。
2.庚款留学:是美国为加强对华影响,国会通过将庚子赔款剩余部分本息退换中国,作为中国选送学生留学美国和创办清华学校的费用。
1924年又退还全部庚款用于“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
3.智者:又称诡辩家,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产生于古希腊教育发展的古典时期;他们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他们对西方文化,特别是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教育论》:是英国近代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由《智育》、《德育》、《体育》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四篇教育论文组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
5.公学:英国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以培养一般公职人员为教育目的,后来发展成为为贵族、教士、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它的设施、师资、教育质量要比一般的文法学校要好,收费更高,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以天才教育相标榜。
二、简答题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
有很大进步:(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5)改进了教学方法。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1、稷下学宫:田齐所创设的学宫,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同时出现的,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
它建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闻名于当世,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先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古代文化和教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还可以适当补充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等,使其更加完善)2、“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
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3、(荀子)“性伪之分”: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一是生理本能,二是目视耳见的感知认识能力。
“性伪之合”: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因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认识被掌握之理。
“化性起伪”:通过环境(渐)、教育、个体努力(积)得以实现。
4、“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具体内容可以再适当拓展)5、鸿都门学: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学院,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校。
该校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专门招收有写作、尺牍、辞赋能力及善于书写鸟篆文字的人当学生,均由三公推荐入学,学成之后,任官优厚。
鸿都门学的招生、设置与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
太学是儒士官僚集团的舆论机关,而鸿都门学则是宦官集团所控制的、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
现代中学名词解释中外教育史
现代中学名词解释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史在现代中学里就像是一座神秘又充满宝藏的大房子。
这房子里呀,藏着好多好多关于教育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故事呢。
咱先说中国教育史吧。
中国的教育那可是源远流长,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从古老的时代一直流淌到现在。
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围绕着儒家思想展开的,那时候的学校啊,像私塾,就像是一个个小火炉,先生在里面把儒家经典这些燃料不断地添进去,学生们就在旁边吸收着知识的热量。
你看那些摇头晃脑背诵四书五经的学子,就像在努力储存过冬粮食的小松鼠一样,为的就是有一天能通过科举考试,在社会上有个好前程。
科举考试可不得了,那在当时就像是一座独木桥,无数人挤破头想通过它走向官场的康庄大道。
这种教育体系持续了好长时间,虽然现在科举没了,但它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就像大树的根一样,深深地扎在土里,到现在还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再看看西方教育史呢,就像一片广阔的森林,里面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树木,也就是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古希腊的时候,就有了像柏拉图学园这样的地方,那简直就是智慧的乐园。
哲学家们在里面谈论着哲学、数学、政治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就像一群鸟儿在树林里叽叽喳喳分享着自己找到的最美味的虫子一样。
那时候的教育非常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体育、音乐、哲学都得学,这和咱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点像呢。
后来西方进入中世纪,教育就像是被乌云遮住了阳光,宗教掌控了教育的大权,学校里教的大多是和宗教相关的东西,就像所有的花草都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生长,有点单调。
不过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就像被春风吹过的大地,又重新焕发生机。
人文主义的思潮兴起,人们开始重视人的价值,教育也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
在现代中学里学习中外教育史啊,就像是一次奇妙的旅行。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这对我们理解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呢。
比如说现在的素质教育,我们就可以从古代西方的全面教育理念中找到一些影子,而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品德的重视,也给现代教育很多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
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孟子强调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人性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下,是非之心。
这四种善端视后天“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设科,即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6年,宋明帝立总明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是集藏书,研究,教学为一体的机构。
始于汉文帝,在汉武帝时期得以确立,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任人管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材的补充。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制度,以《三经新义》为科考的标准教材;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③崇宁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
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
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将国子学分为六斋三个等级,东西相向,左“游艺”,右“依仁”为下等;左“据德”右“志道”,左“时习”右“日新”为《小学》及做对子,中两斋学习《四书》和做诗律,上。
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依据升斋考试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
2年,并未曾犯过者,可参加每月一试的私试,实行积分法。
每次考1分,中等者得半分,全年累计8分者可充高等生员。
1286年颁布劝农立社的诏令和《社规》,每50家成为一村社,年高通晓农事者为社长,以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
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
清代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
(2)在教育方法上,主张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3)教学内容上,主张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4)教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
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
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
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
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
这《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
《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以其对为学过程表述的严密逻辑性和程序的一定合理性,对后人的为学、为人产生莫大影响。
大学从年龄阶段来看,是15岁以上的教育;从内容来看,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教育和儒学思想教育。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等的建议,于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员50人,此为汉正式成立太学之始,是汉代最主要的太学的教官称五经博士,太学教学内容是儒家经书,包括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太学传经有遵从“师法”、“家法”的规定。
汉武帝实行设太学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
太学设立以后,有了集中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机构。
朝廷把握教育大权,利用教育这一手段控制着学术的发展方向,这是地主阶级在统治策略上走向成熟的表现。
太学也为有德行才能的士子提供了一个平台,走招生、设置与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
太学是儒士官僚集团的舆论机关,而鸿都门学则是宦官集团所控制的、培植私人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606年)开始设进士科,是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
经过唐代的发展,到宋明而定型,一直沿用到清末。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良知是心的本质,即是非之心。
有了良知便能先验的辨明是非善恶,知道天地一切事物的~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船政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近设船政学堂,又名“求是堂艺局”,是当时中国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
它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外国语学堂,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我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这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
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
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1922年效法美国制定的新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6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三年,其中中等10多年的“六三三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国民主义教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
但它却并非盲从美制,而是中国教育界经过长期酝酿、集思广益的结晶。
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由张百熙拟定的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于1902年为农历壬。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将学校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七级,横的方面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有简易实业学堂,与中学堂平行的有中等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由于1904年为农历癸卯年,所以又称其为“癸个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六级:小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高等教育6至7年;从横的方面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学部为教育部,任命蔡元培为首任教育总长。
1912年7月,即为“壬子学制”。
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令,补充《学校系统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这个学制整个学程为18年,分为三段四级,三个系统。
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共7年。
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只设一级,共4年。
第三段是高等教育,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起点。
壬戌学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随着外国教育理论纷纷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
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因颁布之年是1922年,是旧历壬戌年,故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年学制。
该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
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1932年。
壬戌学制将整个学制系统分为三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缩短了小学年限,设三年制初中,取消了大学预科,设三年制高中,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
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
“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是清末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正式设立。
它是在清末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一部近代学制颁布实施的背景下设立的。
学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
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勤工俭学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引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和科“五四”以后,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参加了这项运动。
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并通过工读实践,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作出了有益的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立于1924年5月,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