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标解读-讲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完整解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完整解读)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指导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法治意识,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律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1. 道德教育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
- 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公德。
2. 法治教育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 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定。
- 学会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益。
- 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 基本的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定。
- 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公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 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 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形成:- 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对法律和道德的尊重和遵守。
- 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 自我认知与自尊自信- 家庭关系与亲情- 友情与交往- 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2. 法治教育- 法律基本概念与规定- 公民权利与义务- 法律保护与维权- 公共安全与规则意识四、教学建议- 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
- 采用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五、评价与反馈- 定期进行课程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 积极听取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以上是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完整解读,希望能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小学思品课标解读讲稿
(二)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 新课标,切实掌握新课标所阐述的教 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标准和 教育实施建议,深刻领会其要求、含 义,做到心中有数。 (三)充分认识“品德与生活(社 会)”这一综合课程的特征,加强自 身文化知识与教学业务的学习,提高 文化与教学水平,做合格的教师。
1、你是否关注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2、你是否关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均衡性和可选择性? 3、你是否关注学生的生活逻辑、成长规律、学习兴趣和 生活经历.? 4、你是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教学过程中你是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 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认知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6、你是否关注发展性评价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 过程?
(二)、教师角色--与新课标同行
1、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2、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3、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 4、由主宰者变为引导者。 5、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 6、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
(三)新课标强调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1、向现代学习方式靠拢 。
主要特征: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 独 立性。--表现为:"我能学"。 个别性。--表现为:" 我会学。" 体验性。--表现为:"我爱学。" 问题性。 --表现为:"我有发现。"
五.如何应对小学新课程“品德与生活 (社会)”的课标变化 (一)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用新的教 育观念武装自己。
1、 树立新的教师观,在思想上实现教师角色的 转换。 2、树立新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 展为本。 3、树立新的课程观,努力实现师生共同创造与 开发课程。 4、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 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详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详解1. 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详细解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标准,以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实施这一课程。
2. 课程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共享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常识。
3. 课程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惯。
3.2 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应该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3.3 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课程应该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惯,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3.4 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3.5 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内容之一。
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应对各种安全风险和紧急情况。
4. 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和法律问题。
-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道德和法律决策的过程。
-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共享精神。
- 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法律和社会的认识。
小学思想品德课标解读课件
在角色扮演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 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学生能 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 己的道德水平。
多媒体资源辅助手段
利用图片和视频
通过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 规范和价值观,如展示优秀品德行为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 生学习和模仿。
利用音频和动画
通过播放音频和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播 放儿歌、童话故事等音频和动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学习道德规范。
PART 05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 互动关系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持续学习
定期参加专业培训、研 讨会,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实践经验积累
跨学科交流
反思与自我评价
参与课堂实践,观摩优 秀教师的教学,总结提
炼自己的教学风格。
拓宽知识面,了解其他 学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提高综合素质。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 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如讨论道德两难 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
角色扮演法实施策略
选择适当角色
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 适合的角色扮演任务,如扮演家 长、老师、同学等角色,体验不
同角色的责任和义务。设Fra bibliotek明确目标在角色扮演前,明确任务目标和要 求,以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完成 任务,如设定解决冲突、沟通合作 等目标。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问题
改进措施
课标解读中对于一些概念和内容的阐述不 够清晰明确,容易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加强对于课标中概念和内容的阐述,尽可 能使用具体、生动的例子进行说明,以便 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2022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传统评价方式局限性分析
1 2 3
单一评价方式
传统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纸笔考试,忽略了其他 形式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 养。
忽视过程评价
传统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表现,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习惯和方法。
缺乏针对性
传统评价方式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试题,缺乏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评价,不能满足学生 的多样化需求。
道德与法治学科自身也在不断发展 完善中,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 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重要意义阐述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 括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公民意识等 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课标的修订有利于完善道德与法治 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 地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对策略探讨
加强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引入更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所学知识。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的育人功能。
突出人文性
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 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
养。
加强实践性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 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
一。
体现综合性
整合多学科知识,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养。
核心任务明确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通过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念和行为习惯。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梳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五大”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
核心素养解读—③法治观念
内涵: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
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主要表现: 01 宪法法律至上 0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03 权利义务相统一 04 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 05 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05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五大”核心理念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 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中的关键作用。
课程实施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 一是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 和启发性相统一。 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 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 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 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三是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五大”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
第三部分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大”核心素养理念 解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五大”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
小学义务教育道德与品质课程标准(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
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实例分析
• 以《尊重他人》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真实的情 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立场,从而理解尊重他 人的重要性。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 小组合作和案例研讨表现,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全面了解学 生对这一主题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04
课程资源与支持
我国小学义务教育道德与品质课程的未来发展展望
01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品 质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02
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
通过道德与品质课程,深入挖掘和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 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3
加强实践性和综合性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 能力。
加强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国内外课程改革都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 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学科融合趋势
跨学科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课程改革都强调学科之间 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元化评价方式
摒弃单一的纸笔考试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 价、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等,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公民。
02 03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应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掌握 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和礼仪,理解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和公民意识,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课程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标解读讲座稿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既是一门经典的课程,也是一门新课程。
说它经典是因为它的前世是由来已久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再到后来的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它的今生就是2016年起在全通行的《道德与法治》课。
它是一门继往开来的,体现国家意志、行使国家使命的综合性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德育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
”她认为德育最具魅力,其主要根据就在于: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
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课标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上,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将这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研读课程标准,选择恰当教法,落实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对《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要求:(1)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探究、有创意地生活”,为儿童形成正确地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时代对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3)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按照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来设计和编写教材。
(引导学生提升生活智慧,让生活更美好! )(4)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学会、热爱生活,为学生形成初步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析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析导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孩子们在学校接受正式教育的早期阶段,对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进行理解和接受的重要过程。
这份解析将深入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标准,以及其在提升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公民素养: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应能理解和接受社会公民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
培养公民素养: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应能理解和接受社会公民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
2. 提升道德认知: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基本的道德规范,明辨是非,对于不公正现象能有独立的见解和立场。
提升道德认知: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基本的道德规范,明辨是非,对于不公正现象能有独立的见解和立场。
3. 增强法治意识:使学生理解和接受法律规则,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增强法治意识:使学生理解和接受法律规则,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二、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包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爱国主义等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
道德教育:包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爱国主义等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
2. 法治教育:包括宪法,公民权利与义务,法律与生活等基础法学知识的教育。
法治教育:包括宪法,公民权利与义务,法律与生活等基础法学知识的教育。
3. 社会实践:通过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
社会实践:通过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
三、课程评价1. 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2. 能力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法律应用能力,公民参与能力等。
能力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法律应用能力,公民参与能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稿 ➢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 充实教学内容; ➢ 拓展教学空间。
修订稿
➢ 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 标的关系;
➢ 创设多元情境,丰富和提升 学生的生活经验;
➢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 考;
➢ 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 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 与伙伴的合作学习与探究
1 强调发挥群体智慧,共同参与。 2 合作学习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层次 3 关注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避免走过场。
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 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 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 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 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与本地学生的现有基础相吻合。把了解 学生作为基础。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地区的学生基础、现 实环境不同,教学目标有所区别。
❖ 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集 中、明确。避免面面俱到,大而空。不同类型的课,目标 有所侧重。
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通过一个个中观、微观教学目标来实现。
课目标
课目标
课目标
课目标
课目标
课目标
课Hale Waihona Puke 标单元目标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
年级
年级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具有指导性,决定教学目标的方向,
辐射本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的制定
❖ 制定教学目标要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在整体把握课程目标 的前提下,定位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和 阶段性。
❖ 从学生发展看,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 与社会的互动中自主建构,自我发展的。
❖ 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看,培养有主见和有独立思考能力 的人是形成创新人格和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自主学习的两种形式 ❖ 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
1 是学生个体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2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 学习的发起者,邀请者。 注意开启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到他所喜欢的学习中来。 ❖ 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要设计富有创造性和思考性的情境活动和探究问题。 ❖ 学习过程的领导者和推进者。
(1)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 欲言,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
(2)给学生以方法和正确的价值引导。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并通过恰当的评价 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 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 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 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 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教学建议”( 三)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 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 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 会的认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对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意义的理解
❖ 从学生个体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加工的对象。 作为独立的人,有着独特的生活感受。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 格,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教学活动的适宜和有效性
适宜: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 象和条件选择活动方式。 ❖ 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现实基础相适宜,符合 学生认知基础和现有能力。 ❖ 与本地的实际条件相适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 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吻合
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 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小学思想品德课标解读
精品
品德与生活(2011版)课标:
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 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 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实验稿)课标: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
发展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2011版)课标:
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 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开展多样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
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 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
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教学建议”( 二)
多样的活动类型 ❖ 互动性活动:交流、讨论、辩论、…… ❖ 实践性活动:参观、调查、访问、践行、体验…… ❖ 模拟类活动: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 ❖ 操作类活动:小制作、画画、图表及撰写报告…… ❖ 查阅类活动:阅读、查找、搜集资料、多媒体……
谢 谢 大 家!
案例 遵守交通规则靠自觉 1. 态度:初步形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
代交通意识。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 能力: 通过运用观察、访问等各种办法搜集、整
理关于交通法规、交通事故的信息;初步具有归纳 能力和调查、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 3. 知识: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与小学生关 系密切的交通规则和常识,明确不自觉遵守交通规 则带来的危害。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教学建议”( 四)
拓展教学时空的概念
❖ 从学习内容的扩展看: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不 仅局限于教科书,而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1 每一个地区都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优势。 2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提高对生活 中各种事物的敏感性。 3 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己去感受、 挖掘、发现生活中的学习资源。
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2011版)课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爱亲敬长”“具有中 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能力与方法目标中提出“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 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的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中降低了一部分知识要求。
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修订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