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 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案
“导--学--悟”高效课堂学案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小组号:_________等级:_________ _ __月__日第周
课题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标
展示
1.了解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2.了解岳飞抗金的英勇事迹,知道宋金议和的内容及影响
九、教后记: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与西夏的和平交往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④使北宋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下列各项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北宋、辽、西夏B.北宋、西夏、辽C.辽、北宋、西夏D.辽、西夏、北宋
3.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是()
二、小组合作
1.西夏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2.澶渊之盟的内容及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3.宋夏和议的内容和影响如何?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A.战争频繁,冲突不断B.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C.时战时和,以和为主D.闭关锁国,互不往来
4.10世纪初,定都上京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鲜卑B.契丹C.党项D.蒙古

2020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设计

2020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契丹族和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内蒙古宝山壁画《仕女出游图》。

这是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古墓中发现的古代壁画,请同学们根据壁画内容猜一猜这幅壁画绘制的时间和地点(《仕女出游图》展示了典型的唐代绘画风格,地点为中原地区,如洛阳、西安等)。

这是现收藏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宝山壁画墓主人下葬的时间为923年。

那时候,为什么距离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遥远的内蒙古会出现唐代艺术风格的壁画?那时候,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那是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

新课讲授契丹族与党项族1. 阅读课本(P.33---34),出示出示图片:《北宋形势图(1111年)》,(1)在图中标注契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在图中标注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契丹族建立辽政权:时间:10世纪初,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辽政权的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时间:11世纪前期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西夏的发展: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展示《北宋建立形势图》)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当时与之并立的政权还有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二、讲授新课(一)崛起与并立1.契丹的兴起与政权建立(1)、多媒体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1)请问这首诗歌描写的是哪一少数民族?(2)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生活情景?(预计效果,学生回答:契丹;游牧、狩猎)(2)、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契丹族的活动区域与契丹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即时训练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A.金B.西夏C.辽D.蒙古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战争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

同学们,学习历史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观看历史纪录片,去博物馆,查阅历史资料等,要想学好今天的历史课,首先要做到仔细看,仔细听,下面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个小短片来感受今天所讲的内容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播放小视频过渡:那这样一个金戈铁马,群雄逐鹿的时代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板书: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进入新课】第一幕 崛起与分立板书:1、 (1游牧、渔猎(2)契丹族的发展隋唐时,游牧的契丹族与汉朝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唐末,北方汉人带去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开始筑房屋、城池(3)辽的建立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

2、 (1从事游牧,不重视农业,无文字(2)党项族的发展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较多。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辽、北宋、西夏等政权并立的史实:掌握各个政权的建立者、建立时间与都城;了解辽宋战争、澶渊之盟与宋夏和战的情况。

2、学习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等史实,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习重点:1.契丹的兴起2.辽和北宋的关系学习难点:对澶渊之盟的理解【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知识填空A.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背景:隋唐时期,____________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发展:____________末年,北方汉人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____和生活方式。

(3)建立政权:①____________初,____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____________。

②影响: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____________,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发展: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建立西夏:①概况:____________前期,_______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________。

②建制:订立____________、军制和____________,鼓励垦荒,发展____________,创制____________。

B.辽与北宋的和战1.背景:____________时,占领____________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和:____________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______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3.战:(1)____________时期,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________政策。

(2)澶渊之盟:____________时,澶州之战(____________主站)宋军取胜,签订澶渊之盟,辽朝____________,宋朝给辽朝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认识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认识。

但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国家关系,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关系,探讨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的图片、地图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国家并立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我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和和平相处,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教师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课件。

2.图片、地图:收集与辽、西夏、北宋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3.音频、视频资料: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音频、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4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讲述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与斗争,展现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状况,认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有所认识。

但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对于它们之间的并立与斗争可能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理解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状况,认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状况,它们之间的并立与斗争。

2.教学难点: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资料:关于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文献、论文等。

4.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辽、西夏与北宋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强邻之一:
辽时间:地点:人物:10世纪初上京阿保机
民族:契丹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 与北宋并立西夏、辽, 他们的关系如何? 展示: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达到“课伊始, 意境生”的效果。

二、教师引领, 合作探究:
1、 强邻之一 : 辽
⑴辽的建立
教师: 建立辽的民族是契丹, 你知道契丹是如何兴起的吗?
学生:阅读课本, 契丹兴起与强大的情况。

教师强调:接受汉族文化, 学会农耕, 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补充: 阿保机的生平, 帮助学生了解该人物。

总结: 阿保机的贡献:
强调: 辽先于北宋而建立
⑵澶州之战
北宋
西夏

帮助学生了解其人。

理解“宋夏和议”对双方的影响。

严重削弱了双方的实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唐朝的历史。

他们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但可能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和参与讨论,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对于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对于这些关系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和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3.小组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辽、西夏和北宋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和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局面,掌握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纷争和互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其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互动,以及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氛围。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辽、西夏和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掌握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背景,引发学生对封建社会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关注。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资料,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教案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教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老师归纳: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目标预览·明方向新课探知·展身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兴起。

①____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_和生活方式。

(2)发展: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_____、冶铁和纺织等产业。

(3)建国:10世纪初,___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4)强大: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_____,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起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2)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_____称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巩固政权:元昊仿效_____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背景:辽太宗时,占领___________,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和战:宋太祖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_____宋太宗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_政策 宋真宗战争辽军大举攻宋,宰相_____力劝皇帝亲征,宋军打退辽军 议和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_____影响“_________”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1.战争:_____称帝后,多次攻打北宋。

2.影响:连年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困苦。

3.和谈: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_____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一言辨异】北宋和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漫画说史】澶(ch 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人物、事件、地点较多,需要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细节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关系。

3.讲授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辽、西夏与北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五代十国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与发展,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

2.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3.史料:辽、西夏与北宋相关的历史资料。

4.课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辽、西夏与北宋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2.呈现(10分钟)介绍辽、西夏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docx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docx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吋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 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屮,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展示内蒙古宝山壁画《颂经图》。

这是考古学者在一座古墓中发现的古代壁画,请大家根据画面内容猜一猜这幅壁画绘制的时间和地点。

导入新课这是现藏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宝山壁画,墓主下葬的时间为923年(展示唐至宋更替图)o 那个时期,为什么距离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很遥远的内蒙古地区会出现唐代艺术风格的壁画?那个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与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密切相关。

1.辽和北宋的关系(1)契丹族的兴起展示材料,提出问题:通过材料,契丹族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片,思考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

探究新知(授新课)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分析历史地图和图片,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理解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地理环境。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学生对于历史地图和图片的解读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课件。

2.历史图片和地图。

3.教学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2.呈现(15分钟)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3.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例如,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判断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顺序;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地理环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契丹兴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实2.知道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掌握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3.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学习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学习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联系日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____和生活方式。

2.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________,国力不断增强。

3.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有所发展。

4.11世纪前期,___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史称。

5.仿效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6.(1)辽太宗时,占领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时,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3)宋太宗时,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政策。

(4)时,签订“”,辽朝退兵,宋朝给辽。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局面。

7.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宋给西夏岁币。

此后,宋夏兴旺。

二、合作探究你对于“澶渊之盟”有何看法?三、练习巩固1.建立了契丹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元昊B.赵匡胤C.松赞干布D.耶律阿保机2.下列选项中属于契丹族建立政权措施的是()①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②创制文字③统一契丹各部④订立“澶渊之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下列选项不属于党项族首领元昊的治理措施的是()A.发展农牧经济B.创制西夏文字C.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D.与北宋联姻4.辽大举进攻北宋时,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下,亲征前线抵抗辽军的皇帝是()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仁宗5.在中国的历史上,“澶渊之盟”使中国北方出现了一段和平的时期,那么这一盟约订立的双方是()A.南唐和辽B.北宋和辽C.北宋和西夏D.西夏和辽6.辽、宋、西夏之间时战时和,下列对发生的这些战与和的说法错误的的是()A.北宋送给西夏“岁币”B.北宋对西夏称臣C.签订停战协议后双方撤军,各守疆界D.北宋送给辽“岁币”7.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二单元宋太祖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_____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7第课宋太宗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_政策目标预览·明方向
战辽军大举攻宰____力劝皇帝亲宋军打退辽
议辽与宋议辽军撤宋朝给____宋真宗
影________”后很长时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
1.战争:_____称帝后,多次攻打北宋。

新课探知·展身手2.影响:连年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困苦。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3.和谈: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_____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 1.契丹族兴旺。

兴起。

(1)【一言辨异】北宋和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时期①____,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争,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和生活方式。

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_北出长城②唐朝末年,
北方汉人纷纷避乱,【漫画说史】
,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冶铁和纺织等产业。

_____:9(2)发展澶(ch 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世纪初:10,___________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建立政权统一契丹各部,,建国(3)每年送给辽岁币,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_____,创制,国力不断增强。

:(4)强大尚往来,通使殷勤。

:
党项族2.
起源(1)原属羌族的一支。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世纪前期:11建立政权(2),_____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称帝还,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_____:(3)巩固政权元昊仿效制度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史料实证】 1.占领,辽太宗时,___________,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背景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 2.和战——苏辙《栾城集》
生产有所恢复和,宋辽两国进入和平相处的时期。

宋辽边境安定,“澶渊之盟”以后:解读
(1)时长百年之久。

结合上图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

发展。


民安居乐业,不兴战事。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北宋末年, 【因果探源】都城民族建立者政权建立时期北宋与辽、西夏达成和议的意义; 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提示:(1)东京A;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2); (3)使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上京
B
有利于国家统一。

(4)促进民族融合,课堂探究·培素养兴庆府C
【情景再现】【战争与和平】
唐朝灭亡后,将近百年的五代十国乱象令生灵涂炭。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横扫天材料二
含泪归顺宋王下……宋太宗利用呼延赞智取北汉大将杨继业。

刚烈猛将跟随北汉王,时间916年923年936年947年947年后979年1004年女中豪杰佘太君带领儿媳们披挂出征……《杨家将》的故事就朝。

……当辽军再度犯境, 是在宋辽关系的基础上虚构的……耶律阿北宋辽大举才到中天万国明。

”似乎是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多次对协助石保机建进军幽攻辽,进攻北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

气魄很大,中原用敬瑭灭灭后晋事件
立契丹州北宋后唐兵宋战败国
(2)通过材料二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这种局面带来怎样的危害?
材料三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议和。

这使得宋和【崛起与并立】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一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在战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是怎样处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的。

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处理方式?(提示:从利弊两个方面谈看法)
【交融与发展】
材料四
契丹略与汉同。

契丹的乳酪等饮食文化、契丹服饰传入中原;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与汉族通婚……
(4)材料四反映了这一时期什么现象?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什么感悟?
【感悟提升】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战争,绝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虽是兄弟民族之争,但也存在着正义与非正义之别,无论哪一方,只要是以劫掠为目的而发动的战争,就是非正义的。

当今社会,各民族
之间要相互团结,共同发展,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答案------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7一、契丹族与
党项族1.(1)隋唐生产技术(2)农耕(3)耶律阿保机(4)文字
2.(2)元昊(3)唐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 燕云十六州
2. 使节防御寇准岁币澶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 元昊
3. 西夏
材料题
(1)
(2)答:辽与中原政权进行了长达近百年的征战。

危害:长期的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3)答:方式:议和。

看法:一方面带有屈辱性,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另一方面能带来相对和平,促进经济发展。

(意思相近即可) (4)答:现象:民族交融。

感悟:辽、北宋、西夏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契丹、党项、汉族等既有军事上的战争和对峙,也有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交流,各个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