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章台夜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合集下载

韦庄《章台夜思》赏析

韦庄《章台夜思》赏析

【韵译】长夜中清彻的琴瑟撩⼈幽怨;好象风⾬绕弦⽆尽凄楚悲哀。

孤灯之下听到楚地号⾓凄怆;西边⼀钩残⽉巳经落下章台。

韶花宛若芳草经秋业已衰落;当年深交⽼友也都绝迹不来。

寄给亲眷家书正愁难以发出,尽管传书秋雁⼜从北塞南回!【评析】 这⾸五⾔律诗是怀⼈思乡之作,⼤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联借清瑟以写怀。

泠泠⼆⼗五弦,每⼀发声,恰似凄风苦⾬,绕弦杂沓⽽来。

长夜漫漫,枯坐⼀室的诗⼈谛听着这样凄神寒⾻的⾳乐,怎不倍感哀怨呢?瑟是古代的⼀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

相传“泰帝使素⼥⿎五⼗弦瑟,悲,帝禁不⽌,故破其瑟为⼆⼗五弦”(《汉书·郊祀志》)。

古诗中,瑟是⼀个常见意象。

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

如钱起《归雁》“⼆⼗五弦弹夜⽉,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乐魅⼒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

古代别离、⾏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

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瑟之神话,即湘江⼥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瑟。

朱光潜先⽣说“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怨”“哀”⼆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孤灯”“楚⾓”“残⽉”“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

上句是写诗⼈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听到苍凉悲切的“楚⾓”声,可以想见其内⼼该是怎样的酸楚!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的乡愁。

唐诗中,“⾓”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

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连江渚上的⼤雁都不忍闻此⾓声⽽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样的,这⼀联竭⼒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径直以实景烘托——“残⽉下章台”,写⼀钩残⽉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

诗⼈望⽉怀⼈,多么渴望能与亲⼈故旧团聚啊!残⽉未圆,更增⼏许凄凉。

这⼀联对仗⼯稳,⽤词平易⽽有余味。

“章台”是唐诗之通⽤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

韦庄——《章台夜思》

韦庄——《章台夜思》

韦庄——《章台夜思》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作者小传】: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乾进士,此前曾漫游各地。

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

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

终于蜀。

他的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

韦庄传(录自《十国春秋》)韦庄字端己,杜陵人。

唐臣见素之后也。

曾祖少微,宣宗中书舍人。

庄疏旷不拘小节,幼能诗,以艳语见长。

应举时,遇黄巢犯阙,著《秦妇吟》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人称为‘秦妇吟秀才’乾宁元年,登进士第。

为判官,晋轶秩左补阙。

高祖为西川节度副使,昭宗命庄与李洵宣谕两川,遂留蜀。

同冯涓并掌书记,文不加点,而语多称情。

时有县令扰民者,庄为高祖草牒曰:‘正当凋□(鹱,内加祭)之秋,好安凋□(鹱,内加祭);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一时以为口实。

寻擢起居舍人。

天复间,高祖遣庄入贡,亦修好于梁王全忠。

谈言微中,颇得全忠心。

随使押牙王殷报聘。

昭宗既遇弑,全忠遣告哀使司马卿宣谕蜀土,兴元节度使王宗绾驰驿上白。

高祖颇内怀兴复;庄以兵者大事,不可仓卒而行,乃为高祖答宗绾书曰:‘吾蒙祖上恩有年矣,衣襟之上,宸翰如新;墨诏之中,泪痕犹在;犬马尚能报主,而况人之臣子乎!自去年三月东还,连贡二十表,而绝无一使之报,天地阻隔,叫呼何及?闻上至毂水,臣僚及官僚千余人,皆为汴州所害。

至洛,果遭弑逆。

自闻此诏,五内糜溃,方枕戈待旦,思为祖上报仇,今使来,不知以何宣告。

’且令宗绾以此意谕之。

卿乃惶惧而返。

明年高祖立行台于蜀,承制封拜,以庄为宣抚副使。

未几,梁篡唐改元,庄与诸将佐诣高祖劝进曰:‘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也。

’于是帅吏民哭三日拥高祖即皇帝位。

进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

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庄所定。

顷之,梁复通好高祖,推高祖为兄,庄得书笑曰:‘此神尧骄李密之意也。

韦庄《章台夜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韦庄《章台夜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韦庄《章台夜思》阅读练习及答案韦庄《章台夜思》“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全诗翻译赏析章台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词语解释】遥夜:长夜。

弦:琴弦。

章台:指长安。

殊:绝。

乡书:家书。

(1)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

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2)瑟:古代弦乐器。

多为二十五弦。

弦乐器,这里指乐声。

清瑟,即凄清的瑟声。

遥夜:长夜。

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3)楚角:楚地吹的号角。

其声悲凉。

(4)下:落下。

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

(5)芳草:这里指春光。

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

云:助词,有“又”义。

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

(6)殊:竟,尚。

(7)乡书:指家书,家信。

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8)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

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连上两句是说,我写的家书,已无法寄回去了,因秋雁南回,无雁可托。

译文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诗文解释】清越的瑟声在埋怨漫长的夜晚,缭绕的弦声在风雨中哀鸣。

孤灯下听到楚地的号角声,残月已经下落到章台后面。

芳草已经快衰败了,老朋友还没有来。

家书没有办法寄到,秋天的大雁又飞回南方去了。

【赏析】《章台夜思》是一首思乡诗。

全诗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晚秋夜景图:长夜萧条,瑟声忧怨,孤灯残月,芳草迟暮,故人难见,乡书不达,秋雁南飞。

这样的一个秋夜,诗人身在他乡,各种愁思一起涌上心头,怎能不愁肠百结。

“芳草已云暮”,诗人借芳草迟暮喻指美好年华的消逝,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应当说全诗除了乡思之外,作者还是有其它感慨的。

章台夜思阅读理解题答案

章台夜思阅读理解题答案

章台夜思阅读理解题答案《章台夜思》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章台夜思》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章台夜思》阅读原文章台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章台夜思》阅读题目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6分)9.诗题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见一个“思”字,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5分)《章台夜思》阅读答案8.(6分)“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声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

(2分)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奠定了深夜思乡的凄凉的感情基调。

(2分)9.(5分)同意。

(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

(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

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

(2分)《章台夜思》阅读译文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章台夜思》阅读赏析这是一首思乡诗。

全诗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晚秋夜景图:长夜萧条,瑟声忧怨,孤灯残月,芳草迟暮,故人难见,乡书不达,秋雁南飞。

这样的一个秋夜,诗人身在他乡,各种愁思一起涌上心头,怎能不愁肠百结。

“芳草已云暮”,诗人借芳草迟暮喻指美好年华的消逝,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应当说全诗除了乡思之外,作者还是有其它感慨的。

《章台夜思》原文及赏析

《章台夜思》原文及赏析

《章台夜思》原文及赏析《章台夜思》是晚唐诗人韦庄的一首五言律诗: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意境营造:◆音乐渲染:首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诗人以凄清的瑟声起笔,在漫长的夜里,瑟声如怨如诉,仿佛风雨绕弦,给人一种哀怨、凄凉的感觉。

这种以音乐来营造氛围的手法,将读者迅速带入到一种孤独、悲伤的情境之中,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景象烘托:颔联“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进一步通过“孤灯”“楚角”“残月”“章台” 等意象,层层渲染出夜的孤寂和凄凉。

孤灯独坐,本就形单影只,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更添酸楚。

残月西沉,清冷的月光洒下,使整个画面更加落寞。

这些景象相互交融,烘托出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苦。

情感表达:◆思念故人:颈联“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点出了诗人思念的对象—— 故人。

“芳草已云暮” 用芳草的凋零来比喻美好时光的消逝,暗示诗人年华渐老。

而故人久久未来,让诗人感到失落和怅惘,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期盼。

◆思乡之苦:尾联“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

诗人想写家书寄给家乡的亲人,但山长水远,又恰逢秋雁南回,无雁可托,使他的思乡之情无法传递,更增添了几分悲苦。

艺术手法:◆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多个富有深意的意象,如瑟、孤灯、楚角、残月、芳草、秋雁等,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的景象,更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感染力。

◆结构严谨:全诗结构严谨,前两联着重蓄势,通过对夜听瑟声、楚角声以及夜景的描写,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后两联则一吐衷肠,直接抒发诗人的思乡之苦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总的来说,《章台夜思》是一首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的怀人思乡之作。

诗人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写,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章台夜思》翻译赏析2篇

《章台夜思》翻译赏析2篇

《章台夜思》翻译赏析《章台夜思》翻译赏析2篇《章台夜思》翻译赏析1原文:章台夜思朝代:唐朝作者: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译文及注释:译文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

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注释(1)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

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2)瑟:古代弦乐器。

多为二十五弦。

弦乐器,这里指乐声。

清瑟,即凄清的瑟声。

遥夜:长夜。

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3)楚角:楚地吹的号角。

其声悲凉。

(4)下:落下。

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

(5)芳草:这里指春光。

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

云:助词,有“又”义。

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

(6)殊:竟,尚。

(7)乡书:指家书,家信。

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8)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

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连上两句是说,我写的家书,已无法寄回去了,因秋雁南回,无雁可托。

赏析: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

秋夜一片凄凉,诗人在孤灯下想念着老朋友,满腹愁肠,家书无法寄到,更加重了忧伤的情绪。

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

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

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

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

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和《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章台夜思(韦庄)原文及赏析

章台夜思(韦庄)原文及赏析

章台夜思(韦庄)原文及赏析韦庄是唐代文学家,他的诗文以豪放、奔放为特色,而《章台夜思》也是他的一首代表作。

下面是《章台夜思》的原文及赏析。

《章台夜思》原文:秋思夜多,楚天涯,千里楼台,月照高楼。

连山尽作秋色,层波空语东流。

一行行窗户,窥月光,共长空,鹤路穿云远,暮云生岘首,重吟云路暗,久情銮舆晚,此生恋欢颜,怕道归休。

寒鸦栖木徒依沼,流水泻浪仍经洲,百里愁眉上,知堪几时收?残更残雨无寥天,西风两岸鹳翅寒。

望断秋夜愁侵梦,强披寒霜上御坛。

《章台夜思》是一首切实抒发了诗人秋夜寂寥思念之情的诗。

诗以夜思之情为主线,通过描写楚天之遥和月光的高楼,展现了秋思的深沉和萧索之感。

秋天的山川尽染金黄,波澜层层如鳞,流水东去,数行窗户透出月光,照亮长空。

诗人感叹鹤路穿云远,暮云重重遮住路途,自己长久地吟诵在云路之暗中,暮色笼罩的归程在夕阳残暮时恍若渺茫。

他留连此生恋欢颜,却害怕良辰美景过于短暂,行将回归寻常。

无奈的寒鸦唇齿轻抵木枝,流水浪花如潮再次触岸,百里愁眉间盈满忧愁,却不知何时才能安心。

夜深天寒,更加残露急雨,寥寥星光难以挽留晨曦。

西风呜咽着寂寥的曲调,两岸孤雁展翅凌冽。

诗人望向远方,秋夜的愁思渐渗透入梦境,寒霜披于他的肩头,踏阶而上。

整首诗的描写处处流淌着寂寥的秋意,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眷恋和对过去的思念。

无论是楚天之遥,还是流水东去,都成为诗人思念的象征。

同时,诗人以寒鸦栖木、流水泻浪来形容自己的苦闷和愁叹,细腻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悲伤和失落。

技法上,《章台夜思》运用了对景描写,通过描绘楚天涯和千里楼台,将秋意和离愁恰如其分地融合。

在描绘月色和景物时,使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诗情更加鲜活。

另外,诗人通过运用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感,使整首诗表达更加准确。

总的来说,《章台夜思》通过秋天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秋思的忧愁,展现了他对远方和过去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既有细腻的描写,又有豪放的意境,准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章台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章台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章台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五言律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

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苦,绕弦杂沓而来。

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必会倍感哀怨。

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

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郊祀志》)。

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

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

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

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

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鼓瑟之神话,即湘江女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

朱光潜先生说写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

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其内心当是很酸楚的。

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

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

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

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

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

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

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

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

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

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

章台夜思阅读理解题答案

章台夜思阅读理解题答案

章台夜思阅读理解题答案《章台夜思》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章台夜思》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章台夜思》阅读原文章台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章台夜思》阅读题目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6分)9.诗题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见一个“思”字,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5分)《章台夜思》阅读答案8.(6分)“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声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

(2分)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奠定了深夜思乡的凄凉的感情基调。

(2分)9.(5分)同意。

(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

(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

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

(2分)《章台夜思》阅读译文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章台夜思》阅读赏析这是一首思乡诗。

全诗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晚秋夜景图:长夜萧条,瑟声忧怨,孤灯残月,芳草迟暮,故人难见,乡书不达,秋雁南飞。

这样的一个秋夜,诗人身在他乡,各种愁思一起涌上心头,怎能不愁肠百结。

“芳草已云暮”,诗人借芳草迟暮喻指美好年华的消逝,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应当说全诗除了乡思之外,作者还是有其它感慨的。

《章台夜思》的原文及赏析

《章台夜思》的原文及赏析

《章台夜思》的原文及赏析《章台夜思》的原文及赏析《章台夜思》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

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

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章台夜思》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句】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出处】唐·韦庄《章台夜思》【意思】长夜中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好象风雨绕弦无尽凄楚悲哀。

孤灯之下听到楚地号角凄怆;西边一钩残月巳经落下章台。

【全诗】《章台夜思》[唐]·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鉴赏】这首诗当是诗人寄给在越中家属的。

当时正值晚唐诸侯割据,战乱纷起,故末两句说“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全诗抒发的是因战乱纷争,羁旅他乡,有家难归的深沉哀痛。

首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凄清的琴瑟之音伴随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如怨如诉,似在埋怨这漫长的黑夜。

一个“怨”字,一个“哀”字堪称点睛之笔,烘托出一个凄清冷寂的典型环境,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

颔联:“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二句承上,诗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鲜明形象:驿馆内,夜阑人静,桌上一盏油灯泛着淡黄色的微光,在窗外不时袭来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一弯残月清冷的光射进屋内。

“孤灯”“残月”倍增羁旅他乡、有家难归的无限哀怨。

【作者简介】韦庄(约836─910),唐末五代诗人、词人。

字端己,谥文靖。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

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

公元880年(广明元年)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

后逃至洛阳,赴润州入周宝幕府,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江南避乱生涯。

公元894年(乾宁元年)进士及第,历任拾遗、补阙等职。

公元901年(天复元年)入蜀任王建掌书记。

韦庄《章台夜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韦庄《章台夜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韦庄《章台夜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韦庄(836—910,或谓847、851、857、860生),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僖宗中和三年(883),在洛阳应举作成《秦妇吟》,一时传诵,人号“《秦妇吟》秀才”。

屡试不第,流落江南达十年之久。

昭宗乾宁元年(894),始登进士第,先后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

光化三年(900),选杜甫、王维等一百五十人诗为《又玄集》。

次年,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唐亡,劝王建称帝,国号蜀,以功拜相。

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谥文靖,故世称“韦文靖”。

生前由其弟韦蔼将其作品编成《浣花集》,世又称“韦浣花”。

韦庄工诗,今存三百余首,多怀古伤时感旧之作,诗风清丽飘逸,感慨顿挫。

韦庄尤善词,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为“花间派”代表词人。

存词五十多首,清简劲直而不浅露,笔直而情曲,辞达而感郁,对后世影响很大。

【原文】章台夜思清瑟怨遥夜 [1] ,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 [2] ,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 [3] ,故人殊未来[4] 。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5] 。

【注释】[1]瑟:一种弦乐器。

清瑟:凄清的瑟音。

遥夜:长夜。

[2]楚角:楚地的角声。

[3]云:语助词,无义。

《左传•僖公十五年》:“岁云秋矣。

”暮:晚,迟,此有衰意。

芳草已暮:喻指年华已逝。

[4]故人:指夜思之人。

殊:犹,还。

[5]乡书:家书。

古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韦庄家在长安,秋雁南回而不北飞,故曰“不可寄”。

【译文】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解读】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灵王造。

《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以诸侯落之。

”即此。

故址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

韦庄《楚行吟》“章华台下草如烟”,陈子昂《度荆门望楚》“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均指此。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韦端己年谱》定韦庄游鄂(湖北),在昭宗大顺元年(890)秋,并引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诗“八月中秋月正圆”为证。

《章台夜思》原文及翻译

《章台夜思》原文及翻译

《章台夜思》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章台夜思》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一、《章台夜思》原文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二、《章台夜思》原文翻译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三、《章台夜思》作者介绍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

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

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年近六十时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时,召韦庄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年),韦庄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

天祐四年(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举荐张道古等忠直文人。

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宰相),卒谥“文靖”。

宋代张唐英撰《蜀梼杌》曾高度评价:“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其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

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

《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韦庄《章台夜思》唐诗译文及鉴赏答案

韦庄《章台夜思》唐诗译文及鉴赏答案

韦庄《章台夜思》唐诗译文及鉴赏答案《章台夜思》由韦庄创作的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章台夜思》作者: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章台夜思》【注解】(1)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

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2)瑟:古代弦乐器。

多为二十五弦。

弦乐器,这里指乐声。

清瑟,即凄清的瑟声。

遥夜:长夜。

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3)楚角:楚地吹的号角。

其声悲凉。

(4)下:落下。

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

(5)芳草:这里指春光。

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

云:助词,有“又”义。

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

(6)殊:竟,尚。

(7)乡书:指家书,家信。

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8)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

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连上两句是说,我写的家书,已无法寄回去了,因秋雁南回,无雁可托。

《章台夜思》【韵译】长夜中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好象风雨绕弦无尽凄楚悲哀。

孤灯之下听到楚地号角凄怆;西边一钩残月巳经落下章台。

韶花宛若芳草经秋业已衰落;当年深交老友也都绝迹不来。

寄给亲眷家书正愁难以发出,尽管传书秋雁又从北塞南回!《章台夜思》【评析】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

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

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怎不倍感哀怨呢?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

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

章台夜思韦庄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章台夜思韦庄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章台夜思韦庄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章台夜思韦庄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5分
9、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出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


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

6分章台夜思韦庄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8、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澈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

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9、同意。

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出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
“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

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
“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
不来,乡思难寄。

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

章台夜思韦庄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在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夜听瑟声,接着写听到悲凉的楚角,勾动了游客怀“思”。

诗的后半,即为所“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
不来,乡思难寄。

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秋思不断。

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
人肠断。

古诗赏析《章台夜思》韦庄唐诗宋词

古诗赏析《章台夜思》韦庄唐诗宋词

古诗赏析《章台夜思》韦庄唐诗宋词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注释
(1)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

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2)瑟:古代弦乐器。

多为二十五弦。

弦乐器,这里指乐声。

清瑟,即凄清的瑟声。

遥夜:长夜。

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3)楚角:楚地吹的号角。

其声悲凉。

(4)下:落下。

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

(5)芳草:这里指春光。

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

云:助词,有又义。

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

(6)殊:竟,尚。

(7)乡书:指家书,家信。

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8)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

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连上两句是说,我写的家书,已无法寄回去了,因秋雁南回,无雁可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庄《章台夜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
练附答案
导读:【原文】:
章台夜思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
遥夜:长夜。

弦:琴弦。

章台:指长安。

殊:绝。

乡书:家书。

【翻译】:
清怨的瑟音响起在迥远的夜空,萦绕着弦索,似可闻风声悲啊雨声哀。

孤灯相对,偏又闻楚地悲凄的画角;残月一钩,渐渐坠落在楚王行宫章华台。

芳草渐黄啊岁时渐晚,旧日的相知,你究竟为何还未来。

写就了乡书,我不知向何处寄送;只见那行秋雁,又开始南回。

【赏析】
《章台夜思》是一首思乡诗。

全诗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晚秋夜景图:长夜萧条,瑟声忧怨,孤灯残月,芳草迟暮,故人难见,乡书不达,
秋雁南飞。

这样的一个秋夜,诗人身在他乡,各种愁思一起涌上心头,怎能不愁肠百结。

“芳草已云暮”,诗人借芳草迟暮喻指美好年华的消逝,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应当说全诗除了乡思之外,作者还是有其它感慨的。

秋夜一片凄凉,诗人在孤灯下想念着老朋友,满腹愁肠,家书无法寄到,更加重了忧伤的情绪。

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阅读训练】: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4分)
2.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

(5分)
【参考答案】
1.(4分)“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声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

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奠定了深夜思乡的凄凉的感情基调。

(3分)
2.(5分)同意。

(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

(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

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

(2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