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3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秋兴、登高(其一、二)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奔放磅礴的气势和宏伟豪迈的情感基调。
2、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白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一、解读诗歌。
如果大家不了解什么叫做“困顿”,就一起来读读杜甫的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公元766和767年。
765年的5月,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家人又出发了。
他打算坐船先到夔州(奉节附近),再向荆州。
船过眉州(今眉山市)、嘉州(今乐山市)、渝州(今重庆),孤舟千里,顺江而下,走了四个月。
眉山乐山风光好,他多半滞留过,却没有留下一首诗,可见心情郁闷。
他瞄准郁闷写诗,留给我们的是千古名篇《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杜甫的自画像。
叹息的声音是巨大的,如明月掷入大江。
古人针对这类大情绪发明了一个词,叫浩叹。
杜甫在夔州待了两年,没钱,走不动。
他种地卖药糊口,全家总动员,能填饱肚子,只是不停地换地方,两年搬了五次家。
大儿子宗文非常能干,养了六十多只乌鸡。
杨氏种莴苣,却长出一地野苋菜。
杜甫醉后骑马逞能,从白帝城驰下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坠下马来。
杜甫缓得一口气,投入生活的热情立见高涨。
他在夔州写了四百多首诗,各种体裁都有。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课时设计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节课,全课时为40分钟。
二、课程目标1、理解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2、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杜甫的三首诗歌:《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
2、教师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一、热身(5分钟)1、播放音乐:唐代乐曲《阳春白雪》。
2、请同学快速朗读《春望》。
二、教学(25分钟)1、导入(5分钟)请同学口头说说他们对杜甫的认识和他的代表作品。
2、讲解分析方法(5分钟)教师讲解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教学杜甫诗歌(15分钟)教师依次讲解《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三首诗歌。
讲解时,教师要突出诗歌的感情、意象和声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主题和思想。
三、归纳(5分钟)1、教师总结三首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的前进方向。
2、让同学们总结课堂所学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作业(5分钟)请同学每人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课是一堂鉴赏杜甫诗歌的课,内容紧凑,设计得当。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和探讨鉴赏方法,使学生对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组合使用了听、说、读和写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思考、交流和写作中逐渐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展示了如何鉴赏杜甫的诗歌。
教师的讲解探讨方法很直观,涵盖了诗歌的表达方式、意象和声音等多个方面,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交流和总结所学,同时写作作业梳理课堂所得,使得课堂效果得到了优化。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杜甫的三首著名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深入解读诗歌内容、结构和意义,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年级的语文课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掌握杜甫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三首杜甫的诗歌的内容和意义;3. 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杜甫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第二步:学习第一首诗歌1. 分发第一首诗歌的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标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包括诗歌的背景、结构和修辞手法。
4. 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学习第二首诗歌1. 重复第二步的步骤,学习第二首诗歌。
2. 学生可以与第一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第四步:学习第三首诗歌1. 重复第二步的步骤,学习第三首诗歌。
2. 学生可以与前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三首诗歌的共同主题和不同表达方式。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三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以及杜甫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写作,表达对杜甫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提出对自己写作的改进意见。
五、教学辅助手段和资源1. 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杜甫的诗歌课文,用于学生阅读和分析;3. 分组讨论和小组写作的工具。
六、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和表演的积极性;2. 学生的书面作业,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的表达;3. 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包括对自己写作的改进意见。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四、阅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学生自学)1.学生依照《登高》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独立完成《秋》《咏》两首诗作的学习2.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评价总结五、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点(教给方法:三首诗作对比分析,找出内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点,然后总括。
人教版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格一课堂教学方案课题杜甫诗歌三首1人教版高中语文2人教版高中语文 3人教版高中语文4人教版高中语文 5节:课时:备课人:二次备课人:6人教版高中语文赠送:教师高效教学的诀窍高效教学,具体应该怎么说呢?我们很难精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但大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它。
学生、家长甚至是那些教学水平般的教师亲临高效教学的现场时,都能立刻感受到它。
但是,能感受到并不代表能在实践中亲自做到,尽管水平一般的教师也能够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体会到高效教学的魅力,但他们却无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高效。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但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却不得要领,有劲使不出来。
如果这些教师能够掌握教学的快窍,他们同样也能高效地教学。
毕竟,教师们都有一颗上进的心。
今天我的目的就是要加深教师对于高效和低效两种教学方法的认识。
这点十分重要,只有认识到了,才能在实践中分清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不同人教版高中语文7今天,我们首先对下面所列的典型教学方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看看它们是属于高效教学法,还是属于低效教学法。
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测试:1.讲课时的开场白是:“打开教材,翻到第×页。
”(低效)2.在课堂上尽量多用体验式教学法。
(高效)3.和学生建立起愉快、轻松的师生关系。
(高效)4.高度依赖书本。
(低效)5.把课本当做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来用。
(高效)6.多微笑。
(高效)7.大部分时间都显得很严肃。
(低效)8.教学实践中大量罗列文字。
(低效)9.处理学生问题时,声调提高并且表现出失望沮丧的情绪。
(低效)10.任何时候都表现得冷静、专业。
(高效)11.在课堂上多次进行有组织的讨论活动。
(高效)12.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高效)13.测试中出现的题目不超出课堂教授的内容。
(高效)14.测试中出现令学生感到束手无策的题目。
(低效)15.和学生陷入激烈的争吵。
(低效)16.私下里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杜甫诗三首》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选取了杜甫三首代表作《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展示了杜甫诗歌中的豪放与激情,以及哀怨与乐观并存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他对社会现实的探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特点和主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杜甫《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三首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主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解读杜甫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并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中的三首诗歌:《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
2.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和好奇心。
•分析法:逐行或逐句分析诗歌,解读其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互相交流,拓宽思路。
•归纳法: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杜甫的诗歌特点,梳理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杜甫的肖像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杜甫的认知和兴趣,以及对古代诗人的好奇心。
2. 分析《登高》(30分钟)(1)朗读和感受首先,请学生自行阅读《登高》,然后按照节奏逐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豪放和壮丽。
(2)诗歌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3. 分析《月夜忆舍弟》(30分钟)(1)朗读和感受让学生自行阅读《月夜忆舍弟》,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诗歌,让全班感受诗歌中的哀怨和离别之情。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及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坚守理想的高尚品质,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领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视频,引出杜甫这位生活在唐朝动荡时期的伟大诗人。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其家族世代为官。
他年轻时游历四方,希望能一展抱负,但仕途坎坷。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历经战乱,生活困苦,却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
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被后世誉为“诗史”。
2、诗歌创作背景(1)《秋兴八首(其一)》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 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本篇文章旨在分享一份《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本次教学设计以“感受杜甫诗意”为核心,注重学生对杜甫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感受其内在情感。
2.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词汇运用等语言技能。
3.通过三首诗的分析,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多维度的解读,加深学生对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的理解。
4.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艺情趣。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节课:杜甫的人生经历在第一节课中,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资料的介绍,向学生展示杜甫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而感受杜甫诗歌的内在情感。
在展示中,老师可以穿插一些优美的杜甫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杜甫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以下问题:1.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2.杜甫早年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经历。
3.杜甫创作的思路和创作风格。
第二节课:《春夜喜雨》在第二节课中,老师让学生阅读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进一步感性地理解杜甫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意境。
在阅读之前,老师先简单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对诗歌内涵的关注。
然后,老师通过一些问题的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构思以及情感表达,如:1.诗歌中雨声、吟哦、霁后景象的描绘和有情人独自听雨的情景表现。
2.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天街夜归子规声,秦岭雪深马hoofing”一句的寓意。
通过这样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课:《登高》在第三节课中,老师再次让学生阅读杜甫的另一首著名诗歌《登高》。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同样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的思考。
然后,老师针对诗歌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手法等方面展开解读,引导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
人教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5课《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过程与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秋兴八首(其一)》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2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格一课堂教学方案课题杜甫诗歌三首3人教版高中语文2人教版高中语文 3人教版高中语文4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 5赠送:教师高效教学的诀窍高效教学,具体应该怎么说呢?我们很难精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但大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它。
学生、家长甚至是那些教学水平般的教师亲临高效教学的现场时,都能立刻感受到它。
但是,能感受到并不代表能在实践中亲自做到,尽管水平一般的教师也能够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体会到高效教学的魅力,但他们却无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高效。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但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却不得要领,有劲使不出来。
如果这些教师能够掌握教学的快窍,他们同样也能高效地教学。
毕竟,教师们都有一颗上进的心。
今天我的目的就是要加深教师对于高效和低效两种教学方法的认识。
这点十分重要,只有认识到了,才能在实践中分清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不同6人教版高中语文今天,我们首先对下面所列的典型教学方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看看它们是属于高效教学法,还是属于低效教学法。
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测试:1.讲课时的开场白是:“打开教材,翻到第×页。
”(低效)2.在课堂上尽量多用体验式教学法。
(高效)3.和学生建立起愉快、轻松的师生关系。
(高效)4.高度依赖书本。
(低效)5.把课本当做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来用。
(高效)6.多微笑。
(高效)7.大部分时间都显得很严肃。
(低效)8.教学实践中大量罗列文字。
(低效)9.处理学生问题时,声调提高并且表现出失望沮丧的情绪。
(低效)10.任何时候都表现得冷静、专业。
(高效)11.在课堂上多次进行有组织的讨论活动。
(高效)12.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高效)13.测试中出现的题目不超出课堂教授的内容。
(高效)14.测试中出现令学生感到束手无策的题目。
(低效)15.和学生陷入激烈的争吵。
(低效)16.私下里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
(高效)17.当众令学生难堪。
(低效)18.详细地准备教学细节,以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日期 2014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教学年级高中2014 年上期科目语文课题教学班级高中 13 级05.06 班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律诗的一般特点,熟悉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感悟杜甫的积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会文本所表现出的情感。
2.分组讨论,疏通大意,探讨诗歌的手法和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寄托于诗歌中深沉的感情,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杜甫诗积沉郁顿挫的风格,作者于诗歌中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步骤及要点:一、导入说说你眼中的杜甫。
二、自主学习部分(1)、明确教学目的。
1.了解杜甫,了解律诗的基本特点。
2.理解诗歌的深沉感情。
3.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共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一、导入语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元曲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唐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中国的诗歌成就推向历史的顶峰。
李白、杜甫的成就又标志着唐诗的鼎盛。
如果说,盛唐的礼赞一半来自李白的话,那么,哭唐的泪水,则有一半源于杜甫。
就让我们走进杜甫的诗歌,走进杜甫的灵魂深处,走进历史的那份沉重。
(板书:杜甫诗三首)二、学习目标1.初步把握鉴赏诗歌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2.多读诗歌,试着理解杜甫后期诗作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3.掌握通过赏析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作者介绍1.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2.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3.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4.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这三首诗就是他漂泊西南的11年间写就的伤感之作。
四、初读诗歌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三首诗,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每首诗的情感,整体感知。
五、品读诗歌以登高为例重点讲解。
1、提问:初读咱总结出《登高》这首诗的情感可以用这一“悲”字来概括,那么诗人所悲何事呢?过渡到对这首诗后两联的学习。
你能总结出这四句诗中作者悲伤的事由吗?放手自由的让学生发挥想象去寻找,去品味,咀嚼。
接着抛出古人罗大经对这两联的解读。
再读,体会杜甫诗歌“沉郁”的诗风。
2、提问:人这一生,有这么一种或两种愁苦已使人痛苦不堪了,更何况老诗人重重悲情一齐袭来呢?那么诗歌的前两联有没有对这些悲情的体现?过渡到对前两联的学习。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教学步骤:一、导入: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的: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教案标题: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杜甫的三首诗,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2. 《登高》、《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三首诗的文本分析和理解。
3. 杜甫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的探讨。
4. 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的分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
第二步:文本分析(15分钟)1. 分发《登高》、《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三首诗的文本给学生。
2. 学生阅读诗歌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歌中的文化内涵是什么?3. 学生交流讨论他们的答案。
第三步:主题和表达方式的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他们的观点。
3.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并进行全班讨论。
第四步:意象、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的分析(15分钟)1. 通过诗歌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并尝试解释其意义。
3. 教师提供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释。
第五步: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资源:1. 杜甫的三首诗的文本。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学生讨论和分享的工具。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书面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文章或写一首仿杜甫风格的诗歌。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阅读更多的杜甫诗歌,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化展览或演出,加深对于杜甫和他时代文化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材依据:1.人教新课标教材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
二、设计思想: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这首诗情景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3.情感目标: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教学重点:1.体会本诗情与景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在诗中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统一。
六、教法选择:搜集资料,了解背景知识;阅读品味,读悟结合;质疑思辨,合作探究。
联系生活,巩固体验。
七、学法指导:感知-理解-应用-迁移八、教学准备:九、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1.走近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他的一生大致经历过这样几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与李白结为朋友,后又遇高适,三人同游。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丽人行》(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月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
2.杜甫的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㈡创设情景,自读自悟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他死时59岁)2..教师范读本诗,指导学生朗读。
(律诗的朗读要点)㈢读读议议,披文入情。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站在诗人的角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1.题解:2.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解析: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3.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解析: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
“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4.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解析: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
故对菊掉泪。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5.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解析: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
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㈣、赏析本诗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2.颔联: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尾联:写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结束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兼备,浑然一体。
㈤小结本课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㈤作业设计1.书面作业:背诵这首诗,并尝试默写。
2.课外练习:精析精练。
课后思考:杜甫的炼字意识。
附: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总第22课时)一、设计思想: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3.情感目标:如何正确对待命运中的不公平与挫折。
三、教学重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四、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五、教法选择:搜集资料,了解背景知识;阅读品味,读悟结合;质疑思辨,合作探究。
联系生活,巩固体验。
六、学法指导:诵读-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七、教学准备:八、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1.杜甫的《咏怀古迹》组诗。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从四川经过三峡,到湖北荆州路途上。
属于杜甫晚年的作品。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对此,晚年作者也时有愤激之情。
关于王昭君,学生可以自己谈谈。
㈡创设情景,自读自悟1.教师范读本诗,指导学生朗读。
(律诗的朗读要点)字音:壑(hè)冢(zhǒng)省(xǐng)2.学生朗读本诗,注意律诗诵读的节奏与平仄、韵律。
㈢读读议议,披文入情。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站在诗人的角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注释,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的内容。
示例: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只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㈣、赏析本诗1.赏析诗歌的语言: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昭君一生的悲剧)问:这一联中的那一个字用得很好,为什么?明确:“赴”在这里的意思是“奔向,投向”。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2.颔联:一去..青冢向黄昏。
(再写不幸,兼写帝王昏庸)..紫台连朔漠,独留问题:⑴释“连”“向”“青冢”“紫台”分析:“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⑵“一去”与“独留”分析:“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对比鲜明。
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
“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
3.颔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空归月夜魂。
(讽刺汉元帝的昏庸)...,环珮思考:⑴“春风面”和“环佩”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触觉感受与视觉感受)。
“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部分代整体,取相关性)⑵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明确:正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深深同情,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讽刺。
4.尾联:千载琵琶..曲中论。
(昭君的千载遗怨)..作胡语,分明怨恨思考:⑴为什么这首诗中乃至了“琵琶”这一意象?明确: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⑵如果诗眼出现在本联中,那么什么是这首诗诗眼呢?明确:怨恨㈤合作探究: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怨恨,那么昭君怨恨什么呢?讨论:一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夜魂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一,独,环)二恨:二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
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讨论:诗人是借昭君的“怨恨”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愤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