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分析

合集下载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一、绪论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海洋中的(海水、营养盐、生物),海底的(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海口的(河口、海岸带),海面的(大气边界层)。

特点:特殊性和复杂性、综合性,海洋中的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作为自然系统的多层次耦合性。

研究内容:海水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的基础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关海洋军事活动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

海洋科学的发展史:第一阶段:海洋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第三阶段:现代海洋科学时期;最后,海洋科学的未来。

二、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地表陆海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地球上海洋相互连通,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海洋不仅面积超过陆地,其深度也超过陆地高度。

3000m以上深海洋占其总面积的75%;而高度不足1000m 的陆地占其总面积的71%。

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而陆地平均高度只有875m。

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球表面将被约2646m 厚的海水均匀覆盖。

海洋的划分: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分为主要部分——洋和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

(大)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54 个海,其面积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一、简述《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认为“海洋科学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1.海洋科学发展史、研究海洋的意义以及海洋未来的发展趋势。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是生命的守护神,它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探索其奥秘的文明史;海洋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强大压力,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海洋这一巨大宝库,积极采取合理的方法对海洋进行研究与开发,同时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的基本状况,我国海洋的现状。

2.地球上海洋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自然效应,地球的结构、海与洋定义及特征,地球上三大洋情况分述。

我们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海洋主要有连续性、广大性等特点,用海和洋的基本特征来区分海和洋,地球上洋和海的基本分布。

3.海底的一些基本知识,主要有海底地貌构造及其历史演化,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海底地貌现象的地质解释。

这些知识主要是与地质、地貌有关,对于研究海底有很大作用,便于分析海洋上的一些情况。

4.海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海水运动。

海水基本的物理性质,海水的运动形式,世界洋流的分布情况及运动情况,水团。

5.海洋的化学资源及生物资源。

海水的组成和特性、海水中的化学反应,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化学环境及保护及海洋生物的分类系统。

6.海洋高新技术及海洋法与海洋权益。

(二)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我是软件专业的学生。

我对这门课程很感兴趣,以前就对地理方面的知识特别好奇,这次是学习海洋中的地理,以前很少涉及,所以听得比较认真。

我们专业平时就是编代码,每周四上这选修课,看看地图,学习些海洋知识,为平淡无奇的代码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颜色,很不错的。

老师讲的很详细很清楚,还拿当天的天气举过例子进行讲解,还预测了转天的天气,果然,转天就如老师所测,我对这事记忆犹新。

如果结合我们专业谈谈体会的话,我感觉,应该让大神们编个程序来精准地预测天气或者测试海洋中的元素的含量什么的,貌似这个难度挺大的,有好多意外因素的干扰呢。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中各种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上70.8%的海水。

海洋是环境的产物,能量和物质通过海面、海底和沿岸带的边界传递,也可以通过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水的引力传递。

海水是混合溶液,包括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和悬浮无机物。

海洋的形态具有广漠而有垠、深又浅、连通又阻隔等固有特性。

海洋学的研究对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

海洋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也是运输和贸易的中介。

海洋对气候环境有影响,包括环流向高纬输送热量和对气温起调节作用。

海洋与气体之间也有相互作用。

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赤潮、海冰、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和海底地震等。

此外,排污与海洋自净能力之间也存在关系。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海洋中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锰结核、金刚石、重晶石、金和锡等。

海洋中的化学资源包括大量的无机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大约有26万种,其中海洋动物约16万种,海洋植物约10万种。

为了发展近岸养殖业,我国利用近海15米以内的滩涂,可供养殖2000万亩,自1989年以来已经养殖了634万亩。

其中对虾养殖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海洋捕捞对海洋生态环境有着适度和过度的影响。

海洋药物的提取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同时也在进行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研究。

海洋动力资源包括潮汐、波能、海流和温差。

潮能发电的潜力达到了10亿千瓦,我国已经建有乳山和江夏的潮能发电站。

波能的压力达到了30-50吨/m2,但由于空间分散、时间间断和破坏力大等原因,波能的开发还面临一些挑战。

挪威的XXX的MOW电站在1985年开始运行,但在1988年被冲毁。

苏格兰的Dounreng电站也在安装过程中被摧毁。

海流的能量最低,而温差则难度较大。

海洋资源的利用还包括军事、航运、港口工程和油气开发。

军事利用主要包括作战、布雷和潜艇等方面。

海洋航运的运输量很大,而且航道不需要维护。

《海洋科学导论》笔记

《海洋科学导论》笔记

《海洋科学导论》笔记一、海洋科学概述海洋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海洋的科学。

它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科学的研究目标是揭示海洋的奥秘,了解海洋的生态环境,以及探索人类与海洋的相互作用。

二、海洋的物理性质1. 地球上的海洋:地球表面的海洋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平均深度约为3700米。

海洋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至99%。

2. 洋流:洋流是海洋中大规模的水流,它们的形成受到地球自转、温度、盐度、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洋流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3. 潮汐:潮汐是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引起的海平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

潮汐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三、海洋的化学性质1. 溶解气体:海洋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有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

这些气体的含量和比例对海洋的化学性质和生态系统的运行都有重要影响。

2. 盐分:海洋中含有大量的盐分,主要是氯化钠。

盐分的分布和变化对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有重要影响。

四、海洋的生物性质1.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海洋中的小型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动物。

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2. 鱼类:鱼类是海洋中的脊椎动物,种类繁多。

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之一。

3. 珊瑚礁:珊瑚礁是海洋中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由珊瑚虫和其他生物共同构成。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对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人类与海洋1. 资源开发: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等。

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不断排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包括塑料垃圾、油污、有毒化学物质等在内的污染物已经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1、大地水准面:全球静止海面是既不考虑地表海陆差异、也不考虑陆、海地势起伏时的海面,在海洋中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它在大路上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延伸的假想“海面”,两者统称大地水准面。

2、海与洋的区别:①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的影响,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②海:是边缘部分,深度较浅,温度、盐度等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

3、大陆边缘:①稳定型大陆边缘:没有活火山,极少有地震活动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组成;②活动性大陆边缘:可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

4、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5、沙坝—泻湖发育的过程:①海湾泻湖:初期发育阶段,此时滨外沙坝尚在水下或不连续,所以与海洋联系密切②半封闭泻湖:滨外沙体变大,潮流通道联系不畅而形成,可以有淡水注入,使盐度降低;③封闭泻湖:泻湖完全被沙坝阻隔,与海洋联系基本断绝而形成,只有暴风浪时海水才可以越过沙坝进入泻湖;④埋藏泻湖:封闭泻湖进一步演化为滨海沼泽,植物丛生,并为后期的河流冲击物所覆盖而形成。

6、大洋沉积物类型:①远洋粘土:因其颜色主要呈褐至红褐色,又称粘土或红粘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它覆盖了洋底总面积的49.1%。

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布局限。

②钙质生物沉积:指含碳酸钙大于30%,而陆源粘土、粉砂含量小于30%的远洋粘土。

③硅质生物沉积:指含生物骨屑50%以上、硅质生物遗骸大于30%的远洋粘土。

④陆源碎屑沉积物⑤火山碎屑沉积物7、水分子的缔合:各水分子之间因极性又互相结合,形成比较复杂的水分子,但水的化学性质并未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水分子的缔合8、等温压缩:若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得以维持其水温不变,则称为等温压缩。

9、绝热变化:由于海水的压缩性,当一海水微团作铅直位移时,因其深度的变化导致所受压力的不同,将使其体积发生相应变化。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一、绪论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海洋中的(海水、营养盐、生物),海底的(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海口的(河口、海岸带),海面的(大气边界层)。

特点:特殊性和复杂性、综合性,海洋中的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作为自然系统的多层次耦合性。

研究内容:海水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的基础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关海洋军事活动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

海洋科学的发展史:第一阶段:海洋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第三阶段:现代海洋科学时期;最后,海洋科学的未来。

二、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地表陆海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地球上海洋相互连通,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海洋不仅面积超过陆地,其深度也超过陆地高度。

3000m以上深海洋占其总面积的75%;而高度不足1000m 的陆地占其总面积的71%。

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而陆地平均高度只有875m。

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球表面将被约2646m 厚的海水均匀覆盖。

海洋的划分: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分为主要部分——洋和附属部分海、海湾和海峡。

(大)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54 个海,其面积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611海洋科学导论

611海洋科学导论

611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及其相关环境和资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611海洋科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方面的科学。

它涉及海洋的物理特性、化学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海洋地质等方面的研究。

海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借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二、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

海洋物理学主要研究海洋的运动和动力学特性,包括海洋流、海洋波、海洋循环等;海洋化学主要研究海洋的化学成分和化学过程,包括海洋盐度、海洋酸化等;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洋地质学主要研究海洋地质过程和地质构造。

三、海洋科学的重要性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库之一,对调节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海洋科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系统,还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海洋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科学在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海洋科学研究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和创新,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海洋科学还需要关注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些全球性挑战提供科学支持。

611海洋科学导论是一门介绍海洋科学基本概念、研究领域、重要性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海洋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为未来的海洋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绪论海洋学(oceanography): 海洋学是研究在海洋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发生、发展和演化及它们及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研究的对象: 地球上70.8%的海水属地学分支。

海洋学的特征:1.海洋是环境的产物在地球上, 通过能量、物质的相互传递及环境相互作用。

传递方式:通过边界: 海面、海底和沿岸带。

不通过边界: 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水的引力。

A)海水特性:混合溶液: 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2.海洋形态的固有特性:(1)广漠而有垠:占地球表面积70.8%, 被陆地分隔。

(2)深又浅:两层含义。

其一指海洋平均深度为3800米, 最深为11034m(陆地海拔最高为8848米), 但地球半径为6371千米, 因此海洋只是地球上一薄层;其二指海洋垂直尺度及水平尺度比为10-3的量级, 因此海洋中海水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3)连通又阻隔:各大洋水域连成一体, 可以充分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北半球陆地几乎连成一体, 阻挡了北冰洋及其他大洋的水交换, 使北冰洋底层水无法流出进入其他大洋。

其他大洋底层水均来自于南极大陆附近的边缘海。

海洋学研究意义1.海洋及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1)是蛋白质主要来源;运输和贸易的中介—航运(密度大);国际冲突的焦点…2)影响气候环境:①环流--向高纬输送热量;②对气温起调节作用(海水热容量大)3)海—气相互作用:4)海洋灾害: 风暴潮、赤潮、海冰、海水倒灌、海岸侵蚀、海底地震等5)污染: 排污及海洋自净能力关系。

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动力资源1)矿产资源石油: 半数以上在海底。

估计海洋石油储量为(1100-2500亿吨), 我国大约100亿吨。

锰结核:年再生1000万吨, 可提炼锰、铁、铜、镭等。

此外,金刚石、重晶石、金、锡都在矿砂中找到。

2)化学资源大量无机盐: 海水中含80多种元素。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是以海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它与陆地科学、大气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共同构成了当今科学技术体系的基础。

在地球上,从远古到今天,海洋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这个地球上,海洋对于生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海洋也可以孕育新的生命。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海洋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高,其资源也越来越多,如果再不好好利用的话,那么只能够被淘汰。

因此,必须发挥好海洋科学的作用,才能够使得沿海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而海洋污染问题则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每年都有很多污水流入大海,造成了严重的海洋污染。

而且,近几年来,还有越来越多的污水流入海洋,导致海洋动植物受到严重破坏,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首先,我们必须对我国海洋的污染情况加以了解,对海洋污染的原因也要充分认识。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并且随意排放,使得海洋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不少水产品都受到了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导致海洋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还有,船舶和航运事故等也会给海洋带来污染。

由于污染范围较广,所以要对各种污染情况进行全面治理。

第二,要严格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

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海洋知识,提高公民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并建立起长效机制。

对于已经造成的海洋污染,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海洋环境继续遭到破坏。

如今,不少沿海城市都推行了“退养”政策,不仅可以降低渔民的损失,还能够减轻海洋污染,不过,要想彻底根除海洋污染,仅靠“退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加强监督和管理。

人类最大的生存威胁就是气候变暖。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海洋科学专业导论总结作为一名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了海洋科学专业导论之后,对于海洋有了更多的了解。

现在的时代,人口很多,资源却很少,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因此,众多的有识之士把目光看向了海洋。

海洋的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又分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南冰洋。

但是,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极不均匀,又称为“陆半球”和“水半球”。

另外,海洋中海水的形成与地球物质整体演化作用有关。

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海水因地球排气作用不断积累增长,最初的原始海洋体积可能有限,深海大洋的形成也要晚些。

海水的化学成分,一是来源于大气圈中或火山排出的可溶性气体,二是来自陆上和海底遭受侵蚀破坏的岩石,受蚀破坏的岩石为海洋提供了钠、镁、钾、钙、锂等阳离子。

这些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足够的营养,让它们生存下去。

有人说:“海洋是人类的第二个粮仓。

”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海洋生物自身蕴含的营养能为人类提供生命所需的能量,就算耕地减少,粮食总产量也减少,人类也可以从鱼类、虾类、藻类、贝类中获取足够的营养成分。

而且,世界四大渔场有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他们的成因源于海洋中的海流。

北海道渔场是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而成,北海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而成,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相汇而成的,秘鲁渔场是由秘鲁寒流的上升流而形成的。

这四大渔场的形成皆因海流带来的丰富的营养物质,为鱼类、贝类提供食物,也为周边的渔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好。

在海底,拥有巨大的能源,例如,石油、天然气。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陆地资源逐渐枯竭的今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深海大洋。

海底世界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锰结核、深海油气,还有热液矿床,以及当前最炙手可热的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合物的储量极为巨大。

据估计,把人类已经用掉的和还没有开发石油、煤、天然气加在一起,还赶不上天然气水合物中有机碳总含量的一半。

海洋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海洋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海洋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综合性科学,涉及海洋地质、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以及海洋资源等多个方面。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环境。

了解海洋科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地球的自然环境,还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海洋科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1. 海洋地质海洋地质是研究海洋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历史的科学。

海底地质构造是研究海洋地壳和地幔结构的科学。

海底地形是研究海底的地形特征的科学。

地球化学是研究海水和海底沉积物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科学。

海洋磁性是研究海底的地磁特征的科学。

2. 海洋物理海洋物理是研究海洋的物理特性和规律的科学。

海洋动力学是研究海洋水流、潮汐和波浪等动力学过程的科学。

海洋热力学是研究海洋的热量传输和温度分布的科学。

海洋光学是研究海洋水体中的光传播和吸收过程的科学。

海洋声学是研究海洋中声波传播和反射等现象的科学。

3. 海洋化学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水中化学成分和化学过程的科学。

海水成分是研究海水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分布和浓度的科学。

海洋化学循环是研究海水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的科学。

海洋污染是研究海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和影响的科学。

海洋生态化学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4. 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是研究海洋生物种类、分布和生态学特征的科学。

海洋生态系统是研究海洋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

海洋生物资源是研究海洋中各种可利用的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科学。

海洋保护是研究海洋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科学。

5.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是研究海洋中各种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开发利用的科学。

海洋石油是研究海洋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科学。

海洋矿产是研究海底矿物资源的分布和勘探开发的科学。

海洋渔业是研究海洋中各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

海洋科学导论——整理后.

名词解释第一部分名词解释:潮汐: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叫做潮汐现象,习惯上把海面铅直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称为潮流。

平太阳日:天文学上假定一个平太阳在天赤道上(而不是在黄道上)作等速运行,器速度等于运行在黄道上真太阳的平均速度,这个假想的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平太阳日。

风暴潮:是来自海上的一种巨大的自然界的灾害现象,系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招致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

朔望月:月球从新月(或满月)位置出发再回到新月(或满月)位置的时间间隔,叫做朔望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固体物质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岩层,是一个力学概念,具有力学上的统一性和实在性,可以对机械应力作出刚性反应。

海底峡谷:主要在大陆坡上,头部多延伸至陆坡上部或陆架上,甚至接近海岸线,谷轴弯曲,支谷汊道甚多,形似陆上的峡谷。

天然气水合物:是近20年发现的一种新型海底矿产资源,它是由碳氢气体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冰晶状固体化合物。

一般在温度小于4o C、有机质较丰富、压力较大的沉积物中形成。

对流层的气温分布特征:温度随着高度降低,大气的铅直混合强;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热带(赤道)辐合带(ITCZ):是赤道低压带两侧南北半球信风形成的气流辐合带。

季风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海陆温度对比的季节性强变化和地球上行星风系的季节性南北移动所致。

东亚季风的主要特征:冬季盛行东北气流,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盛行西南气流,天气炎热、湿润、多雨。

台风: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流,是达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

ENSO事件: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紧密相关。

其中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

赤潮: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期末总结

海洋科学导论期末总结

海洋科学导论期末总结随着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海洋科学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海洋科学导论课程作为海洋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对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研究方法和未来展望等内容的学习,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海洋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期的海洋科学导论课程,从海洋科学的定义、内容和重要性开始,逐渐展开了对海洋科学各个方面的讨论。

首先,我们学习了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海洋科学是一门研究海洋领域的学科,包括海洋地球科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是海洋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海洋自身的特性和变化。

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海洋科学的发展历史。

从古代人们开始航海探索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科学也随之不断发展演变。

从过去的航海时代到现代的遥感技术、无人潜水器等先进的探测仪器,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对海洋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一些重大的海洋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比如地球上70%以上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海洋中的丰富生物资源等。

这些都为进一步研究海洋科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海洋科学导论课程还涉及了一些研究海洋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掌握这些方法和技术对于进行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学习了海洋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如实地考察、实验研究、数据分析与建模等。

同时,也了解到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海洋科学。

在学习海洋科学导论课程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一些当前海洋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比如,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这些问题既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未来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海洋科学的前沿动态,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总的来说,海洋科学导论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和认识海洋科学的机会。

611海洋科学导论

611海洋科学导论

611海洋科学导论导言: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及其相关领域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海洋科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发展历程以及其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海洋科学的定义海洋科学是对海洋及其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学科。

它包括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物理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海洋科学旨在揭示海洋的起源、演化、变化规律,为人类认识和利用海洋提供科学依据。

二、海洋科学的研究内容1. 海洋物理学:研究海洋的物理性质和过程,包括海洋的水文、海流、海洋波浪等。

2. 海洋化学:研究海洋中的化学成分和变化规律,包括海水的组成、溶解物质、营养盐等。

3. 海洋生物学:研究海洋中的生物种类、分布、数量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4. 海洋地质学:研究海洋底部的岩石、地形、地貌以及海底地震、地热等地质现象。

5. 海洋工程学:研究海洋工程技术和方法,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

三、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海洋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过海洋是地球上的一部分,但对海洋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表面观察阶段。

直到18世纪末,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对海洋进行深入研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海洋科学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海洋科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四、海洋科学的重要性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0%以上,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海洋不仅对地球的气候、气象等起着重要影响,还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库。

海洋科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海洋科学还与气象、地质、生物等学科相互交叉,对于人类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611海洋科学导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今年,我选修了由海洋学院开的选修课海洋科学导论,我是海洋学院大二的学生,本来,上半年我就选了这门课,但很不幸的是没有选上,不过,所幸,这次我选上了这门课,学习了海洋科学导论,我已经对海洋科学了解了个大概,以下是我在学习完海洋科学导论后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一、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学习的感受。

海洋科学导论主要讲了关于海洋的一些专业性知识,其中重点讲了我国在海洋科学领域的现状,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陆地疆域,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其中,东海的钓鱼岛群岛领土主权争端与南海领土主权争端一直是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东海被称作“第二个中东”,其能源储量惊人,同时又是我国向东进入太平洋的交通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南海领土争端涉及国家多、利益广,是非常棘手的一片海域。

我国的海上运输船只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进而到达欧洲、非洲等地,南海是必经之地,所以南海是我国不可丢失的重要领土。

相对于陆地面积,我国的海洋面积要小很多,但是在当下,海洋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海洋被称作生命的摇篮和守护神。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蓝藻,就诞生在海洋里。

海洋不仅有数量庞大的生物资源,也有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人类生产生活必须的燃料资源,并且还有锰结核等储量巨大的金属资源。

由于海洋的重要性已被人类所认知,因此探索海洋、发展海洋事业就迫在眉睫。

基于此,上世纪70到90年代,一个年轻的学科——海洋科学诞生,并一直发展至今。

海洋科学现有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四大基础学科。

1、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

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

611海洋科学导论

611海洋科学导论

611海洋科学导论导论是一门学科的入门,是学习和研究该学科的基础。

611海洋科学导论作为一门本科导论课程,是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本文将从海洋科学导论的定义、研究内容、学科特点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海洋科学导论的定义海洋科学导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海洋科学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海洋科学导论,学生将了解海洋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海洋科学导论的研究内容海洋科学导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海洋科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海洋科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和主要学派,使学生了解海洋科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里程碑。

2. 海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介绍海洋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使学生对海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探讨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包括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4. 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介绍海洋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使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有所了解。

5. 海洋科学的研究方法:介绍海洋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数值模拟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海洋科学导论的学科特点海洋科学导论作为一门导论课程,具有以下学科特点:1. 综合性:海洋科学导论涉及海洋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

2. 基础性:海洋科学导论作为一门导论课程,是学习和研究海洋科学的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3. 系统性:海洋科学导论以系统的方式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对海洋科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4. 实践性:海洋科学导论通过实验、观测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海洋科学研究内容: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

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海洋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

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海洋学研究意义: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1、地球外部圈层(1)按自然地理学观点,地球外部分为五大圈层,从外到内:a、大气圈b、水圈——97%集中于海洋 2%以固态水存在c、生物圈——渗透在另三大圈层内部d、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部分e、人类圈(智能圈)(2)按环境学观点第五圈层为土壤层(3)按大气科学的观点,第五层为冰雪圈,冰雪圈可包含在广义水圈中2、地球内部圈层海洋的划分1、洋:辽阔连续巨大的咸水体;全球共4个,远离大陆;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水深>2000m,平均3000m;底质为红粘土和软泥;有独立的潮汐与洋流系统;温、盐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平均盐度35,年变化小。

2、海:陆地边缘的咸水小水体;全球共54个,靠近陆地;占海洋总面积的9.7%;水深<2000m;底质:陆沉积;无独立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是大洋传入;温、盐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

3、海湾——外宽内窄,洋或海伸进大陆的一部分。

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杭州湾大潮,最大潮差可达8.9m。

4、海峡——两块陆地之间形成的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的分类1、陆间海:大陆之间的,面积深度较大。

例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2、内海: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

世家海和波罗的海。

3、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

如东海、日本海。

南大洋: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称为南大洋,又名南极水域。

2.3 海底的地貌形态海岸带: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相互交界的一个地带(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海岸线:陆地与海面的交线。

近期大潮平均高潮面与陆岸的交线。

海岸动力学:下界浅海波浪对海底开始起作用的地方,上界最高潮位激浪还能作用到的上限。

潮间带:高潮时的海岸线与低潮时的海岸线之间的带状区域。

一、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架: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

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大陆坡: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

大陆隆:大陆隆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于水深(2000~5000m )处。

大洋盆地:又称大洋床,是海洋的重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占海洋面积的72%以上。

二、活动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最大特征是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

(1)岛弧亚型大陆边缘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其组成单元除大陆架和大陆坡外一般缺失大陆隆,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

这类大陆边缘的岛屿在平面分布上多呈弧形凸向洋侧,故称岛弧,大都与海沟相伴存在。

(2)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太平洋东侧的中美-南美洲陆缘,高大陡峭的安第斯山脉直落深邃的秘鲁-智利海沟,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形成全球高差(15km 以上)最悬殊的地带。

2.3.3 大洋底:位于大陆边缘之间的大洋底是大洋的主体,由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两大单元构成。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

(2)海底高原:海底高原又叫海台,是大洋盆地中近似等轴状的隆起区,其边坡较缓、相对高差不大,顶面宽广且呈波状起伏。

(3)海山:大于1 000m者称为海山(4)深海平原:大洋盆地底部相对平坦的区域是深海平原2.4 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大陆漂移: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海底扩张: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这就是海底扩张。

海底扩展移动的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

板块构造2.5.1 滨海沉积一、海滩沉积作用波浪控制,沉积特点:海滩沉积物的粒度变化较大,可从粉砂到巨砾,而以砂、砾为主。

沉积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变化与波能强弱有关。

在横向上粗颗粒多分布于破波带,由此向岸、向海均变细。

在纵向上颗粒沿海岸线递变,波能强处颗粒粗,如岬角处往往发育砾石滩;波能弱处颗粒细,如岬角间的海湾则发育沙滩。

(典型的海滩剖面分为后滨(平均高潮线至特大高潮线)、前滨(平均高、低潮线之间)、内滨(平均低潮线至破波带)和滨面(破波带与内陆架之间)四带二、潮坪沉积潮汐动力控制,沉积特点:平行等深线的带状形式被反复搬运、沉积。

(1)高潮坪是以悬浮载荷为主的搬运沉积带,主要是由粉砂和粘土等细粒物质组成的泥质沉积;(2)中潮坪则是床沙及悬浮载荷共存的过渡搬运沉积带,主要是砂质和泥质混合过渡沉积物。

(3)低潮坪是以床沙载荷为主的搬运沉积带,堆积成具有多种交错层理的潮坪砂体;三、沙坝—泻湖沉积体系定义:泛指近海与海岸线延伸方向平行分布的一系列沙坝和沙岛。

被沙坝从毗邻海域隔离出来,仍与海洋沟通或有沟通的浅水域称为泻湖控制因素:泻湖一般为低能环境,波浪、潮流的作用都不强,仅潮流通道口附近的潮流较强。

沉积特点:泻湖沉积的组成有碎屑物质和化学沉淀物,以碎屑为主,主要来自障壁、外滨,部分来自陆地。

热带海岸泻湖可能全由碳酸盐质的生物碎屑组成,高盐泻湖中可形成石膏、岩盐等化学沉淀物。

四、河口湾沉积定义:河口湾是与开阔海洋自由沟通的半封闭沿岸水体,与河流相接并被径流所淡化,上限为潮流界或沉积物进行双向搬运的上界。

河流作用区:搬运、扩散碎屑物质的主要营力为径流,潮流作用很弱。

其沉积物以边滩相为主,由交错层状砂和粘土透镜体组成;另外还有河道沉积(砂、粘土互层并含砾石)以及沼泽沉积(富含有机质的粘土及粉砂)。

河口环流作用区:径流量与潮流量之比为0.05~1.0,细粒物质的扩散依赖于河口环流。

该作用区的沉积相以潮道相为主,由纹层状粉砂、粘土组成,夹砂质透镜体,向海方向生物扰动程度增大;另外还有由砂组成、偶含泥砾、具波痕构造的沙滩相,由纹层状泥和砂组成、具生物扰动构造的潮坪相以及由富含植物碎屑的粘土组成的沼泽相。

海洋作用区:其营力有河口环流、潮汐、波浪和沿岸流,入口处的潮汐和波浪作用最强,而携带悬移质的河口湾则由较深的潮道中注入外海。

潮道中的沉积物为粗砂,浅滩沉积物为中细砂,两者都具有小型交错层。

五、三角洲沉积作用定义: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砂等物质在滨海(湖)地带形成的堆积体,由陆上和水下两部分构成,河口水流:决定三角洲发育和沉积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河口水流。

近河口区的沉积物是砂、粉砂和粘土的混合物,以砂为主;远离河口的地带主要是粘土落淤,砂和粉砂含量甚少。

影响三角洲发育和沉积物分布的自然因素还有径流量和输砂量、潮汐和潮流、波浪等。

2.5.2 大陆架沉积(1)残留沉积:残留沉积以砂为主,大都分布在外陆架,现代沉积速率低的内陆架上也有分布。

(2)现代沉积:现代沉积物大都分布于内陆架,向海变薄,外陆架很少分布。

(3)准残留沉积(变余沉积):2.5.3 大陆坡-陆隆沉积:连续过程包括水柱中的沉降作用、浑水羽状流和底层流作用。

不连续过程则包括浊流、碎屑流、滑动等方式。

2.5.4 大洋沉积:(1)远洋粘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它覆盖了洋底总面积的49.1%。

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布局限。

(2)钙质生物沉积,主要集中在南北纬60°之间。

(3)硅质生物沉积,太平洋赤道带、环北极的不连续带和环南极的连续带一:滨海砂矿,可分为三大类:非金属砂矿,重金属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钛矿)二:石油和天然气(中海油)三:磷钙石和海绿石,储量为千亿砘。

1:磷钙石,又称磷钙土,是一种富含磷的海洋自生磷酸盐矿物,这是制造磷肥,生产纯磷和磷酸的重要原料。

分布:大陆边缘磷钙石(主要开采),大洋磷钙石。

形态:磷钙石结核(最为重要),磷钙石砂,磷钙石泥。

2:海绿石(硅酸盐,铁,钾,铝等),分布于30米到3000米,分布在大陆边缘和大洋,制造磷肥,主产纯磷和磷酸的重要原料四:锰结核和富钴结核:1锰结核(铁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组成,一些微量元素),储量为15~30×1011t ,存在于深海3000米左右,难开采,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其次印度洋和大西洋(量少)。

2:富钴结壳(锰,钴等沉积物),化合物钴是战略物资,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

分布于水深不足2000米的半深水区,形态:壳状沉积物,不规则,含钴(Co)2%。

五:海底热液硫化物,130多处海底热液活动区。

分为两种类型:层状重金属泥和块状多金属硫化物,前者以红海最典型,称为“红海区”,后者主要产生于洋中脊的裂谷带,称“洋中脊型”。

六:天然气水合物,“海冰”冰晶状固体化合物,成份为甲烷(96.5%)水(3.5%);条件为低温高压。

若充分分解,1m3的天然气水合物可释放150m3的甲烷气,是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0多多倍。

第三章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3.1 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水的反常密度变化:水分子的缔合的原因。

水分子缔合成分子晶体,其晶格排列松散,体积增大,故密度减小。

t < 4 ℃时有利于分子的缔合。

0 ℃水结冰时,水分子全部缔合成一个巨大的分子晶体,体积增大,密度减小,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0 ℃—4 ℃升温过程中,较大的缔合分子离解为较小的缔合分子,体积收缩,密度增大。

盐度:1千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总克数氯度:一千克海水中,将溴和碘以氯代替后所含氯的总克数称为氯度。

标准海水:用AgNo3的浓度,为此需要配制一种标准溶液,来校准硝酸银的浓度,为此配制一种准确知道其氯度值的“标准海水”,作为国际统一标准来校准硝酸银溶液的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