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三角形技巧及练习题

合集下载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典例及练习(含答案)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典例及练习(含答案)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一)相似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节复习的目标是:1。

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根据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求线段的长或两线段的比,了解黄金分割.2. 会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证明,会分线段成已知比。

3. 能熟练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答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题。

4. 能熟练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重点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本节的难点内容是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以及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相似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考试题中时常与四边形、圆的知识相结合构成高分值的综合题,题型常以填空、选择、简答或综合出现,分值一般在10%左右,有时也单独成题,形成创新与探索型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重要知识点介绍: 1。

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 在比例式::中,、叫外项,、叫内项,、叫前项,a b cda b c d a d b c a c ==() b 、d 叫后项,d 叫第四比例项,如果b=c ,那么b 叫做a 、d 的比例中项。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BC,使AC 2=AB ·BC ,叫做把线段AB 黄金分割,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

2. 比例性质: ①基本性质:a b cdad bc =⇔= ②合比性质:±±a b c d a b b c d d=⇒= ③等比性质:……≠……a b c d m n b d n a c m b d n a b===+++⇒++++++=()03。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①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如图:l 1∥l 2∥l 3。

则,,,…AB BC DE EF AB AC DE DF BC AC EFDF===②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经典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及例题解析

经典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及例题解析

经典《三角形》专题训练知识点梳理考点一、三角形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分类.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4、三角形的重要线段①三角形的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三条中线交点叫重心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内心③三角形的高: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三条高的交点叫垂心(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交点的位置不同)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性质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补。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多边形的外角和恒为360°8、多边形及多边形的对角线①正多边形: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②凸凹多边形: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若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若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称这样的多边形为凹多边形。

③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A.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B.n 边形共有2)3(-n n 条对角线。

9、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及外角和①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n ≥3)。

②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三角形 (按角分) 三角形 (按边分)10、平面镶嵌及平面镶嵌的条件。

①平面镶嵌:用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形封闭平面,把平面的一部分既无缝隙,又不重叠地全部覆盖。

②平面镶嵌的条件:有公共顶点、公共边;在一个顶点处各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方法技巧专题练习:三角形中有关角度的计算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方法技巧专题练习:三角形中有关角度的计算

方法技巧专题:三角形中有关角度的计算——全方位求角度,一网搜罗◆类型一已知角的关系,直接利用内角和或结合方程思想求角度1.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是2∶3∶5,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2.在△ABC中,∠A=2∠B=75°,则∠C=________.3.在△ABC中,∠A=3∠B,∠A-∠C=30°,则∠A=________°,∠C=________°.4.如图,已知在△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的度数.◆类型二综合内、外角的性质求角度5.如图,∠B=20°,∠A=∠C=40°,则∠CDE的度数为()A.40°B.60°C.80°D.100°6.如图,在△ABC中,D是BC上的一点,∠1=∠2,∠3=∠4,∠B=40°,求∠BAC的度数.7.如图,AD平分∠BAC,∠EAD=∠EDA.(1)求证:∠EAC=∠B;(2)若∠B=50°,∠CAD∶∠E=1∶3,求∠E的度数.◆类型三在三角板或直尺中求角度8.如图,将一块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矩形直尺的一组对边上,如果∠2=60°,那么∠1的度数为()A.60°B.50°C.40°D.30°第8题图第9题图9.(2016-2017·湘潭市期末)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摆放,图中∠α的度数是()A.75°B.90°C.105°D.120°10.(2016-2017·娄底市新化县期中)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a上,a∥b,∠1=50°,∠2=60°,则∠3的度数为()A.50°B.60°C.70°D.80°11.(1)如图①,有一块直角三角板XYZ放置在△ABC上,恰好三角板XYZ的两条直角边XY,XZ分别经过点B,C.在△ABC中,∠A=30°,则∠ABC+∠ACB=________,∠XBC+∠XCB=________;(2)如图②,改变直角三角板XYZ的位置,使三角板XYZ的两条直角边XY,XZ仍然分别经过B,C,那么∠ABX+∠ACX的大小是否变化?若变化,请举例说明;若不变化,请求出∠ABX+∠ACX 的大小.◆类型四与平行线结合求角度12.如图,已知AB∥CD,∠A=60°,∠C=25°,则∠E等于()A.60°B.25°C.35°D.45°第12题图第13题图13.(2016·丽水中考)如图,在△ABC中,∠A=63°,直线MN∥BC,且分别与AB,AC相交于点D,E,若∠AEN=133°,则∠B的度数为________.◆类型五与截取或折叠结合求角度14.如图,∠ACB=90°,沿CD折叠△CBD,使点B恰好落在AC边上的点E处.若∠A=24°,则∠BDC等于()A.42°B.66°C.69°D.77°第14题图第15题图15.如图所示,一个含60°角的三角形纸片,剪去这个60°角后,得到一个四边形,那么∠1+∠2的度数为()A.120°B.180°C.240°D.300°16.★如图,把三角形纸片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内部A′处,已知∠1+∠2=80°,则∠A的度数为________.【变式题】如图,三角形纸片ABC中,∠A=65°,∠B=75°,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内部C′处,若∠1=20°,求∠2的度数.参考答案与解析1.A 2.67.5° 3.90604.解:设∠A=x,则∠C=∠ABC=2x.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知∠C+∠ABC+∠A=180°,即2x+2x+x=180°,∴x=36°,∴∠C=2x=72°.在△BDC中,∠DBC=180°-90°-∠C=18°.5.C6.解:∵∠1=∠2,∠B=40°,∴∠2=∠1=(180°-40°)÷2=70°.又∵∠2是△ADC的外角,∴∠2=∠3+∠4.∵∠3=∠4,∴∠2=2∠3,∴∠3=12∠2=35°,∴∠BAC=∠1+∠3=105°.7.(1)证明:∵AD平分∠BAC,∴∠BAD=∠CAD.又∵∠EAD=∠EDA,∴∠EAC=∠EAD -∠CAD=∠EDA-∠BAD=∠B.(2)解:设∠CAD=x°,则∠E=3x°.由(1)知∠EAC=∠B=50°,∴∠EAD=∠EDA=(x+50)°.在△EAD中,∠E+∠EAD+∠EDA=180°,即3x°+2(x+50)°=180°,解得x=16.∴∠E=48°.8.D9.C10.C11.解:(1)150°90°(2)不变化.因为∠A=30°,所以∠ABC+∠ACB=150°.因为∠X=90°,所以∠XBC+∠XCB=90°,所以∠ABX+∠ACX=(∠ABC-∠XBC)+(∠ACB-∠XCB)=(∠ABC+∠ACB)-(∠XBC+∠XCB)=150°-90°=60°.12.C13.70°14.C15.C解析:因为∠1=180°-∠AMN,∠2=180°-∠ANM,所以∠1+∠2=360°-(∠ANM +∠AMN).又因为∠ANM+∠AMN=180°-∠A=120°,所以∠1+∠2=240°.故选C.16.40°解析:由折叠的性质得∠AED=∠A′ED,∠ADE=∠A′DE.因为∠1+∠A′EA=180°,∠2+∠A′DA=180°,所以∠1+∠2+2∠AED+2∠ADE=360°,所以∠AED+∠ADE=140°,所以∠A=40°.【变式题】解:如图,因为∠A=65°,∠B=75°,所以∠CEF+∠CFE=∠A+∠B=140°,所以∠CEF +∠CFE+∠C′EF+∠C′FE=280°,所以∠2=360°-(∠CEF+∠CFE+∠C′EF+∠C′FE)-∠1=360°-280°-20°=60°.作者留言: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最新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1)

最新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1)

最新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1)一、选择题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点D,BE平分∠ABC交AC于点E,AD、BE相交于点F,过点D作DG∥AB,过点B作BG⊥DG交DG于点G.下列结论:①∠AFB=135°;②∠BDG=2∠CBE;③BC平分∠ABG;④∠BEC=∠FBG.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角平分线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判定①②正确;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判定④正确.【详解】∵AD平分∠BAC交BC于点D,BE平分∠ABC交AC于点E,∴∠BAF=12∠BAC,∠ABF=12∠ABC,又∵∠C=90°,∴∠ABC+∠BAC=90°,∴∠BAF+∠ABF=45°,∴∠AFB=135°,故①正确;∵DG∥AB,∴∠BDG=∠ABC=2∠CBE,故②正确;∵∠ABC的度数不确定,∴BC平分∠ABG不一定成立,故③错误;∵BE平分∠ABC,∴∠ABF=∠CBE,又∵∠C=∠ABG=90°,∴∠BEC+∠CBE=90°,∠ABF+∠FBG=90°,∴∠BEC=∠FBG,故④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等角的余角相等等知识,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2.∠1与∠2互余,∠1与∠3互补,若∠3=125°,则∠2=()A.35°B.45°C.55°D.65°【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解:根据题意得:∠1+∠3=180°,∠3=125°,则∠1=55°,∵∠1+∠2=90°,则∠2=35°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余角、补角的计算.3.将如图所示的Rt△ACB绕直角边AC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主视图(正视图)是()A.B.C.D.【答案】D【解析】解:Rt△ACB绕直角边AC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是圆锥,主视图是等腰三角形.首先判断直角三角形ACB 绕直角边AC 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几何体是圆锥,再找出圆锥的主视图即可.4.将一副三角板如下图放置,使点A 落在DE 上,若BC DE P ,则AFC ∠的度数为( )A .90°B .75°C .105°D .120°【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30E BCE ==︒∠∠,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AFC ∠的度数.【详解】∵//BC DE∴30E BCE ==︒∠∠∴453075AFC B BCE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板的角度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5.下面四个图形中,是三棱柱的平面展开图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三棱柱的展开图的特点作答.【详解】A 、是三棱锥的展开图,故不是;B 、两底在同一侧,也不符合题意;C 、是三棱柱的平面展开图;D 、是四棱锥的展开图,故不是.【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棱柱的展开图,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常见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特征.⊥,从A地测得B地在A地的北偏东43︒6.如图,有A,B,C三个地点,且AB BC的方向上,那么从B地测得C地在B地的()A.北偏西43︒B.北偏西90︒C.北偏东47︒D.北偏西47︒【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方向角的概念和平行线的性质求解.【详解】如图,过点B作BF∥AE,则∠DBF=∠DAE=43︒,∴∠CBF=∠DBC-∠DBF=90°-43°=47°,∴从B地测得C地在B地的北偏西47°方向上,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方位角,平行线的性质,正确理解角度间的关系求出能表示点位置的方位角是解题的关键.7.下列图形中,是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利用正方体及其表面展开图的特点解题.【详解】解:A、B、D经过折叠后,下边没有面,所以不可以围成正方体,C能折成正方体.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的展开图,解题时牢记正方体无盖展开图的各种情形.8.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将其折成正方体后,则“扫”的对面是()A.黑B.除C.恶D.☆【答案】B【解析】【分析】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详解】解:将其折成正方体后,则“扫”的对面是除.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的相对面的问题.能够根据正方体及其表面展开图的特点,找到相对的面是解题的关键.9.下列图形经过折叠不能围成棱柱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三棱柱的展开图为3个矩形和2个三角形,故B 不能围成.考点:棱柱的侧面展开图.10.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4AB =,7AD =,ABC ∠的平分线BE 交AD 于点E ,则DE 的长是( )A .4B .3C .3.5D .2【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AEB EBC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推出AEB ABE ∠=∠,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4AB AE ==,即可求出DE 的长.【详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 BC∴AEB EBC ∠=∠∵BE 是ABC ∠的平分线∴ABE EBC ∠=∠∴AEB ABE ∠=∠∴4AB AE ==∴743DE AD AE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线段长问题,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是解题的关键.11.某正方体的每个面上都有一个汉字,如图是它的一种展开图,那么在原正方体中,与“国”字所在面相对的面上的汉字是( )A.厉B.害C.了D.我【答案】D【解析】分析: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根据这一特点作答.详解: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的”与“害”是相对面,“了”与“厉”是相对面,“我”与“国”是相对面.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12.如图,直线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两点,EG平分∠AEF,如果∠1=32°,那么∠2的度数是()A.64°B.68°C.58°D.60°【答案】A【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1=∠AEG,再进一步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可得∠AEF的度数,最后再利用平行线性质进一步求解即可.【详解】∵AB∥CD,∴∠1=∠AEG.∵EG平分∠AEF,∴∠AEF=2∠AEG,∴∠AEF=2∠1=64°,∵AB∥CD,∴∠2=64°.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13.如果α∠和β∠互余,下列表β∠的补角的式子中:①180°-β∠,②90°+α∠,③2α∠+β∠,④2β∠+α∠,正确的有( )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互余的两角之和为90°,进行判断即可.【详解】∠β的补角=180°﹣∠β,故①正确;∵∠α和∠β互余,∴∠β=90°-∠α,∴∠β的补角=180°﹣∠β=180°﹣(90°-∠α)=90°+α∠,故②正确;∵∠α和∠β互余,∠α+∠β=90°,∴∠β的补角=180°﹣∠β=2(∠α+∠β)﹣∠β=2∠α+∠β,故③正确;∵∠α+∠β=90°,∴2∠β+∠α=90°+∠β,不是∠β的补角,故④错误.故正确的有①②③.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互余的两角之和为90°,互补的两角之和为180°.14.下列图形中,不是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 由平面图形的折叠及正方体的展开图解题.【详解】解:由四棱柱四个侧面和上下两个底面的特征可知,A ,B ,C 选项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而D选项,上底面不可能有两个,故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四棱柱的特征及正方体展开图的各种情形,难度适中.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连接两点的线段叫两点的距离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④点B在线段AC上,如果AB=BC,则点B是线段AC的中点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直线的性质、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性质以及中点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详解】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正确;②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错误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正确;④点B在线段AC上,如果AB=BC,则点B是线段AC的中点,正确;故选B.16.如图,一副三角尺按不同的位置摆放,下列摆放方式中∠α与∠β互余的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和邻补角的定义对各小题分析判断即可得解.【详解】A、图中∠α+∠β=180°﹣90°=90°,∠α与∠β互余,故本选项正确;B、图中∠α=∠β,不一定互余,故本选项错误;C、图中∠α+∠β=180°﹣45°+180°﹣45°=270°,不是互余关系,故本选项错误;D、图中∠α+∠β=180°,互为补角,故本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余角和补角,熟记概念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7.若∠AOB =60°,∠AOC =40°,则∠BOC等于()A.100°B.20°C.20°或100°D.40°【答案】C【解析】【分析】画出符合题意的两个图形,根据图形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 如图1,当∠AOC在∠AOB的外部时,∵∠AOB=60°,∠AOC=40°∴∠BOC=∠AOB+∠AOC=60°+40°=100°如图2,当∠AOC在∠AOB的内部时,∵∠AOB=60°,∠AOC=40°∴∠BOC=∠AOB-∠AOC=60°-40°=20°即∠BOC的度数是100°或20°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有关计算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图形进行计算的能力,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18.如图,点A、B、C是直线l上的三个点,图中共有线段条数是()A.1条B.2条C.3条D.4条【答案】C【解析】解:图中线段有:线段AB、线段AC、线段BC,共三条.故选C.19.将下面平面图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得到如图所示立体图形的是()A.B.C.D.【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面动成体,所得图形是两个圆锥体的复合体确定答案即可.详解:由图可知,只有B选项图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得到如图所示立体图形.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点、线、面、体,熟悉常见图形的旋转得到立体图形是解题的关键.20.一个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将其折叠成立方体后,“你”字对面的字是()A.中B.考C.顺D.利【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祝”与“考”是相对面,“你”与“顺”是相对面,“中”与“立”是相对面.故选C.考点:正方体展开图.。

初中数学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讲解及习题

初中数学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讲解及习题
因为BD=CD,△ABD和△ADC等底同高,所以面积相等,因此通过作三角形的中线可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2)周长问题:如图所示,AD是BC边上的中线,△ABD和△ACD的周长之差实质上就是AB与AC的差,这也是三角形中线中常出现的问题.
【例10】有一块三角形优良品种试验基地,如图所示,由于引进四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需将这块土地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请你制定出两种以上的划分方案供选择(画图说明).
所以∠DAC+∠C=90°,∠EBC+∠C=90°.
所以∠DAC=∠EBC.
10.三角形中线应用拓展
三角形的中线是三角形中的一条重要线段,它最大的特点是已知三角形的中线,图中一定含有相等线段,由此延伸出中线的应用:
(1)面积问题: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则S△ABD=S△ACD=S△ABC.
9.三角形高的应用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因为三角形的高是通过作垂线得到的,既有直角,又有垂线段,因此它的应用方向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求面积问题,高是垂线段,也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求三角形的面积所必须知道的长度;二是直角,高是垂线段,因而一定有直角,根据所有直角都相等或互余关系进行解题是三角形的高应用的另一方向.
【例7-1】以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吗?
(1)6 cm,8 cm,10 cm;
(2)三条线段长之比为4∶5∶6;
(3)a+1,a+2,a+3(a>0).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判断已知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选择较短的两条线段,看它们的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即可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
方案3:如图(3),分别取BC的中点D、CD的中点E、AB的中点F,连接AD,AE,DF.

《常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常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两直角重合DFB ∠的度数为( )A .145︒B .155︒C .165︒D .175︒C解析:C【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45E ∠=︒,利用补角的定义可求120FBE ∠=︒,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即可求出DFB ∠的度数【详解】解:在DEC ∆中∵90C ∠=︒,45CDE ∠=︒∴45E ∠=︒又∵60ABC ∠=︒∴120FBE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DFB E FBE ∠=∠+∠45120=︒+︒165=︒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互为补角的定义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2.如图,AD 是ABC 的外角CAE ∠的平分线,35B ∠=︒,60=︒∠DAC ,则ACD ∠的度数为( )A .25︒B .85︒C .60︒D .95︒D解析:D【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DAC =∠DAE ,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D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AD 是∠CAE 的平分线,60=︒∠DAC ,∴∠DAC =∠DAE =60°,又∵35B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D =∠DAE−∠B =60°−35°=25°,∴在△ACD 中,∠ACD =180°−∠DAC -∠D =180°−60°−25°=95°.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3.下列长度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3,5B .4,6,11C .5,8,10D .4,8,4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进行分析.【详解】解:A 、2+3=5,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B 、4+6<11,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C 、5+8>10,能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D 、4+4=8,不能够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是看较小的两个数的和是否大于第三个数.4.若多边形的边数由3增加到n (n 为大于3的正整数),则其外角和的度数( ) A .不变B .减少C .增加D .不能确定A 解析:A【分析】利用多边形的外角和特征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因为多边形外角和固定为360°,所以外角和的度数是不变的.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的性质,容易受误导,注意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 5.已知直线//a b ,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放置,顶点A 在直线a 上,斜边BC与直线b交于点D,若135∠=︒,则2∠的度数为()A.35︒B.45︒C.65︒D.75︒C解析:C【分析】如图,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出∠3,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2.【详解】解:如图,∠=︒,∠B=30°∵135∴∠3=∠1+∠B=35°+30°=65°a b∵//∴∠2=∠3=65°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题时注意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应用.6.将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首尾顺次连接,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4、5、6 B.3、4、5 C.2、3、4 D.1、2、3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行分析即可.【详解】D、4+5>6,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B、3+4>5,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A、2+3>4,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D、1+2=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7.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CE 是ABC 的高的是( )A .B .C .D . B解析:B【分析】利用三角形高的定义逐一判断选项,可得答案.【详解】A .CE 不垂直AB ,故CE 不是ABC 的高,不符合题意,B .CE 是ABC 中AB 边上的高,符合题意,C .CE 不是ABC 的高,不符合题意,D .CE 不是ABC 的高,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关键是掌握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垂足与顶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8.设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a ,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b ,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 .a b =B .180a b =+°C .180b a =+︒D .360b a =+︒A 解析:A【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多边形外角的关系即可得出结论.【详解】∵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a ,∴a=(4-2)•180°=360°;∵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b ,∴b=360°,∴a=b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熟知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某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3倍,则此多边形的边数是( )A .5B .6C .7D .8D 解析:D【分析】利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和外角和定理,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根据题意,得:(n-2)×180=360×3,解得n=8.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和外角和定理,利用方程法求边数.10.如图,在ABC 中,70B ∠=,D 为BC 上的一点,若ADC x ∠=,则x 的度数可能为( )A .30°B .60°C .70°D .80°D解析:D【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到∠ADC=∠B+∠BAD ,得到x >70°,根据平角的概念得到x <180°,计算后进行判断得到答案.【详解】解:∵∠ADC=∠B+∠BAD ,∴x >70°,又x <180°,∴x 的度数可能为80°,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如图,点D ,E ,F 分别是边BC ,AD ,AC 上的中点,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3,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__.8【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S △ABD=S △ACD=S △ABCS △BDE=S △ABDS △ADF=S △ADC 再得到S △BDE=S △ABCS △DEF=S △ABC 所以S △ABC=解析:8【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S △ABD =S △ACD =12S △ABC ,S △BDE =12S △ABD ,S △ADF =12S △ADC ,再得到S △BDE =14S △ABC ,S △DEF =18S △ABC ,所以S △ABC =83S 阴影部分.【详解】解:∵D 为BC 的中点,∴12ABD ACD ABC S S S ==△△△, ∵E ,F 分别是边,AD AC 上的中点, ∴111,,222BDE ABD ADF ADC DEF ADF SS S S S S ===, ∴111,448BDE ABC DEF ADC ABC S S S S S ===, ∵113488BDE DEF ABC ABC ABC S SS S S S =+=+=阴影部分, ∴888333ABC S S ⨯===阴影部分, 故答案为:8.【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边长与高线乘积的一半,即S △=12×底×高.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12.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m ,n ,k ,且m 、n 满足2|9|(5)0n m -+-=,则这个三角形最长边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分析】根据求出mn 的长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出k 的取值范围再根据k 为最长边进一步即可确定k 的取值【详解】解:由题意得n-9=0m-5=0解得m=5n=9∵mnk 为三角形的三边长∴∵k 为三角形的最长边解析:914k ≤<【分析】根据2|9|(5)0n m -+-=求出m 、n 的长,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出k 的取值范围,再根据k 为最长边进一步即可确定k 的取值.【详解】解:由题意得n-9=0,m-5=0,解得 m=5,n=9,∵m ,n ,k ,为三角形的三边长,∴414k ≤<,∵k 为三角形的最长边,∴914k ≤<.故答案为:914k ≤<【点睛】本题考查了绝对值、偶次方的非负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根据题意求出m 、n 的长是解题关键,确定k 的取值范围时要注意k 为最长边这一条件.13.如果一个多边形所有内角和与外角和共为2520°,那么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共有_________条对角线11【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再根据从n 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共有(n-3)条对角线即可解答【详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则有(n-2)•180+360=2520解得:n=1414-3=11即从这个多解析:11【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再根据从n 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共有(n-3)条对角线即可解答.【详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则有(n -2)•180+360=2520,解得:n =14,14-3=11,即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共有11条对角线,故答案为11.【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多边形的对角线,得到多边形的边数是解本题的关键.14.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长都是整数,若其中两条高的长分别为4和12,则第三条高的长为_____.5或4【分析】先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结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可得关于h 的不等式组解即可【详解】解: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b 边上 解析:5或4.【分析】先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 ,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222,,412S S S a b c h===,结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可得关于h 的不等式组,解即可.【详解】解: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 ,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那么 222,,412S S S a b c h===, 又∵a-b <c <a+b , ∴2222412412S S S S c -<<+, 即2233S S S h <<,解得3<h<6,∴h=4或h=5,故答案为:5或4.【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面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不等式组.求出整数值后,能根据三边关系列出不等式组是解题关键.15.如图,∠A+∠B+∠C+∠D+∠E+∠F+∠G+∠H的度数为___________.36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解【详解】解:∵∠1=∠A+∠B∠2=∠C+∠D∠3=∠E+∠F∠4=∠G+∠H∴∠A+∠B+∠C+∠D+∠E +∠F+解析:36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解.【详解】解:∵∠1=∠A+∠B,∠2=∠C+∠D,∠3=∠E+∠F,∠4=∠G+∠H,∴∠A+∠B+∠C+∠D+∠E+∠F+∠G+∠H=∠1+∠2+∠3+∠4,又∵∠1+∠2+∠3+∠4=360°,∴∠A+∠B+∠C+∠D+∠E+∠F+∠G+∠H=360°.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以及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正确转化为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关键.16.如图,△ABC 的面积为1,分别倍长(延长一倍)AB ,BC ,CA 得到△A 1B 1C 1,再分别倍长A 1B 1,B 1C 1,C 1A 1得到△A 2B 2C 2.…按此规律,倍长2020次后得到的△A 2020B 2020C 2020的面积为_____.72020【分析】连接AB1BC1CA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可得=7S △ABC 由此即可解题【详解】连接AB1BC1CA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A1BC △A1B1C △AB1C △AB1C解析:72020【分析】连接AB 1、BC 1、CA 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可得111A B C S △=7S △ABC ,由此即可解题.【详解】连接AB 1、BC 1、CA 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A 1BC 、△A 1B 1C 、△AB 1C 、△AB 1C 1、△ABC 1、△A 1BC 1、△ABC 的面积都相等,所以,111A B C S △=7S △ABC ,同理222A B C S △=7111A B C S △=72S △ABC ,依此类推,△A 2020B 2020C 2020的面积为=72020S △ABC ,∵△ABC 的面积为1,∴202020202020A S B C ∆=72020.故答案为:720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求出一次倍长后所得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三角形的面积的7倍是解题的关键.17.ABC 中,,AB AC 边上的高,CE BD 相交于点F ,,ABC 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若=125CGB ∠︒,则CFB ∠=______.1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GBC +∠GCB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C +∠ACB 从而求出∠A 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可得∠AEC=∠FDC=90°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E 解析:1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GBC +∠GCB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C +∠ACB ,从而求出∠A ,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可得∠AEC=∠FDC=90°,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E ,最后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出结论.【详解】解:∵=125CGB ∠︒∴∠GBC +∠GCB=180°-∠CGB=55°∵,ABC 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ABC=2∠GBC ,∠ACB=2∠GCB∴∠ABC +∠ACB=2∠GBC +2∠GCB=2(∠GBC +∠GCB )=110°∴∠A=180°-(∠ABC +∠ACB )=70°∵,AB AC 边上的高,CE BD 相交于点F ,∴∠AEC=∠FDC=90°,∴∠ACE=180°-∠AEC-∠A=20°∠=∠FDC+∠ACE=110°∴CFB故答案为:110°.【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高和角平分线,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题关键.1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11cm,一边长等于5cm,它的周长为______.【分析】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11和5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详解】分两种情况:当腰为11时11+11>511-11<5所以能构成三解析:27cm【分析】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11和5,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详解】分两种情况:当腰为11时,11+11>5,11-11<5,所以能构成三角形,周长是:11+11+5=27cm;当腰为5时,5+5<11,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答案为:27cm.【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把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若∠=︒∠=︒,则3150,222∠=_______.30°【分析】通过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内角度数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详解】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是60°正方形的内角度数是90°正五边形的内角的度数是:(5﹣2)×180°=10解析:30°【分析】通过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内角度数,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详解】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是60°,正方形的内角度数是90°,正五边形的内角的度数是:15(5﹣2)×180°=108°,则∠3=360°﹣60°﹣90°﹣108°﹣∠1﹣∠2==360°﹣60°﹣90°﹣108°﹣50°﹣22°=30°. 故答案是:3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定理的应用,准确分析图形中角的关系式解题的关键.20.如图,ABC ∆的面积是2,AD 是BC 边上的中线,13AE AD =,12BF EF =.则DEF ∆的面积为_________.【分析】直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详解】解:∵是边上的中线∴BD=DC 又∵的面积是2和的高相等∴∵和的高相等∴∴又∴同理: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解析:49【分析】直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详解】解:∵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DC又∵ABC ∆的面积是2,D AB ∆和D A C ∆的高相等∴D DC S =S =1AB A ∆∆∵13AE AD = E AB ∆和BDE ∆的高相等∴E BDE ABD 11S =S =S 23AB ∆∆∆ ∴BDE 2S =3∆ 又12BF EF =,∴1B 3BF E =,同理: DEF BFD BDE 24S =2S =S =39∆∆∆ 故答案为:49.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求三角形的面积,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高相等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三、解答题21.△ABC 中,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AE 是△ABC 的高.(1)如图1,若∠B =40°,∠C=60°,求∠DAE 的度数;(2)如图2,∠B <∠C ,则DAE 、∠B ,∠C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3)如图3,延长AC 到点F ,∠CAE 和∠BCF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求∠G 的度数.解析:(1)10°;(2)∠DAE =12(∠C−∠B);(3)45°. 【分析】 (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得∠BAC =80°,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CAD 的度数,利用三角形的高线可求∠CAE 得度数,进而求解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1)的推理方法可求解∠DAE 、∠B 、∠C 的数量关系;(3)设∠ACB =α,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CAG =12∠EAC =12(90°−α)=45°−12α,∠FCG =12∠BCF =12(180°−α)=90°−12α,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结果.【详解】解:(1)∵∠B =40°,∠C =60°,∠BAC +∠B +∠C =180°,∴∠BAC =80°,∵AD 平分∠BAC ,∴∠CAD=∠BAD=12∠BAC=40°,∵AE是△ABC的高,∴∠AEC=90°,∵∠C=60°,∴∠CAE=90°−60°=30°,∴∠DAE=∠CAD−∠CAE=10°;(2)∵∠BAC+∠B+∠C=180°,∴∠BAC=180°−∠B−∠C,∵AD平分∠BAC,∴∠CAD=∠BAD=12∠BAC,∵AE是△ABC的高,∴∠AEC=90°,∴∠CAE=90°−∠C,∴∠DAE=∠CAD−∠CAE=12∠BAC−(90°−∠C)=12(180°−∠B−∠C)−90°+∠C=1 2∠C−12∠B,即∠DAE=12(∠C−∠B).故答案为:∠DAE=12(∠C−∠B).(3)设∠ACB=α,∵AE⊥BC,∴∠EAC=90°−α,∠BCF=180°−α,∵∠CAE和∠BCF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CAG=12∠EAC=12(90°−α)=45°−12α,∠FCG=12∠BCF=12(180°−α)=90°−12α,∵∠FCG=∠G+∠CAG,∴∠G=∠FCG −∠CAG=90°−12α−(45°−12α)=4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高及角平分线等知识,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能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是关键.22.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E=310°,CF平分∠DCB,FC的延长线与五边形ABCDE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P的度数解析:∠P=25°.【分析】延长ED ,BC 相交于点G .由四边形内角和可求∠G=50°,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可求∠P 度数.【详解】解:延长ED ,BC 相交于点G .在四边形ABGE 中,∵∠G=360°-(∠A+∠B+∠E )=50°,∴∠P=∠FCD-∠CDP=12(∠DCB-∠CDG ) =12∠G=12×50°=25°.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角平分线性质,外角的性质,熟练运用外角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23.在ABC ∆中,已知3,7AB AC ==,若第三边BC 的长为偶数,求ABC ∆的周长. 解析:周长为16或18.【分析】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先确定第三边的范围,再根据第三边BC 的长为偶数求出符合条件的BC 值,即可求出周长.【详解】 解:在ABC ∆中,3,7AB AC ==,∴第三边BC 的取值范围是:410,BC <<∴符合条件的偶数是6或8,∴当6BC =时,ABC ∆的周长为:36716++=;当8BC =时,ABC ∆的周长为:37818++=.ABC ∆∴的周长为16或1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要注意三角形形成的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4.如图,在ABC 中,30A ∠=︒,80ACB ∠=︒,ABC 的外角CBD ∠的平分线BE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E .(1)求CBE ∠的度数;(2)过点D 作//DF BE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F ∠的度数.解析:(1)55CBE ∠=︒;(2)25F ∠=︒.【分析】(1)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角的平分线性质求解即可;(2)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解.【详解】(1)在ABC 中,30A ∠=︒,80ACB ∠=︒,3080110CBD A ACB ∴∠=∠+∠=︒+︒=︒, BE 是CBD ∠的平分线, 111105522CBE CBD ∴∠=∠=⨯︒=︒;(2)80ACB ∠=︒,55CBE ∠=︒,805525CEB ACB CBE ∴∠=∠--︒∠=︒=︒,//DF BE ,25F CEB ∴∠=∠=︒.【点睛】本题考查了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角平分线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熟练并灵活运用这些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5.已知,a,b,c为ABC的三边,化简|a﹣b﹣c|﹣2|b﹣c﹣a|+|a+b﹣c|.解析:﹣2a+4b﹣2c【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值,然后去绝对值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a,b,c为ABC的三边,∴a+b>c,b+c>a,a+c>b∴|a﹣b﹣c|﹣2|b﹣c﹣a|+|a+b﹣c|=|a-(b+c)|-2|b-(c+a)|+ |a+b﹣c|=﹣[a﹣(b+c)]+2[b﹣(c+a)]+(a+b﹣c)=-a+(b+c)+2b-2(c+a)+a+b-c=﹣a+b+c+2b﹣2c﹣2a+a+b﹣c=﹣2a+4b﹣2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绝对值的性质,关键是掌握三边关系定理.26.如图,直线AB与直线MN相交,交点为O,OC⊥AB,OA平分∠MOD,若∠BON=20°,求∠COD的度数.解析:∠COD=70°【分析】利用对顶角相等可得∠AOM的度数,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垂线定义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BON=20°,∴∠AOM=20°,∵OA平分∠MOD,∴∠AOD=∠MOA=20°,∵OC⊥AB,∴∠AOC=90°,∴∠COD=90°﹣20°=70°.【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线,关键是掌握对顶角相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27.如图,已知:点P 是ABC ∆内一点.(1)求证:BPC A ∠>∠;(2)若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40A ︒∠=,求P ∠的度数.解析:(1)证明见解析;(2)110°【分析】(1)延长BP 交AC 于D ,根据△PDC 外角的性质知∠BPC >∠1;根据△ABD 外角的性质知∠1>∠A ,所以易证∠BPC >∠A .(2)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 +∠ACB =140°,由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果.【详解】(1)延长BP 交AC 于D ,如图所示:∵∠BPC 是△CDP 的一个外角,∠1是△ABD 的一个外角,∴∠BPC >∠1,∠1>∠A ,∴∠BPC >∠A ;(2)在△ABC 中,∵∠A=40°,∴∠ABC+∠ACB=180°﹣∠A=180°﹣40°=140°,∵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PBC=12∠ABC ,∠PCB=12∠ACB , 在△PBC 中,∠P=180°﹣(∠PBC+∠PCB ) =180°﹣(12∠ABC+12∠ACB ) =180°﹣12(∠ABC+∠ACB ) =180°﹣12×140° =11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8.观察探究及应用.(1)如图,观察图形并填空:一个四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一个五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一个六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2)分析探究:由凸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_______条对角线,多边形有n个顶点,若允许重复计数,共可作_______条对角线;(3)结论:一个凸n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4)应用:一个凸十二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解析:(1)2;5;9;(2)(n-3);n(n-3);(3)(3)2n n-;(4)54【分析】(1)根据图形数出对角线条数即可;(2)根据所画图形可推导出凸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3)条对角线,进而可得共可作n(n-3)条对角线;(3)由(2)可知,任意凸n边形的对角线有条(3)2n n-,即可解答;(4)把n=12代入(3)计算即可.【详解】解:(1)根据图形数出对角线条数,一个四边形有2条对角线,一个五边形有5条对角线,一个六边形有9对角线;故答案为:2;5;9;(2)∵从凸4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1条对角线,从凸5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2条对角线,从凸6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3条对角线,从凸7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4条对角线,…∴从凸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3)条对角线,若允许重复计数,共可作n(n-3)条对角线;故答案为:(n-3);n(n-3).(3)由(2)可知,任意凸n边形的对角线有条(3)2n n-,故答案为:(3)2n n-.(4)把n=12代入(3)2n n-计算得:1292⨯=54.故一个凸十二边形有54条对角线.【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对角线,解题关键是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

三角形旋转解题技巧初中

三角形旋转解题技巧初中

三角形旋转解题技巧初中篇一:三角形旋转是一种重要的几何变换,可以在解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初中数学中,三角形旋转通常用于解决角度问题和面积问题。

以下是一些初中三角形旋转的解题技巧:1. 了解三角形旋转的性质:三角形旋转后,其顶点的位置不会改变,而边的长度会发生变化。

同时,三角形的面积也可以通过旋转来变化。

2. 利用旋转角求解角度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常常需要求解三角形中的某个角度。

可以利用三角形旋转的性质,将求解的问题转化为已知角度的问题,然后再通过旋转来解决。

3. 利用旋转来解决面积问题:在解决面积问题时,可以利用三角形旋转的性质,将原来的问题转化为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然后再通过旋转来解决。

4. 熟悉三角形旋转的基本公式:三角形旋转的基本公式为:旋转角度=原角度 - 旋转角度,旋转角度=旋转角度 + 原角度。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三角形旋转的问题。

三角形旋转在初中数学中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变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一些问题。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可以逐渐掌握三角形旋转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篇二:三角形旋转是一种重要的几何变换,可以在解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初中阶段,三角形旋转通常作为求解几何问题的一种技巧来介绍。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三角形旋转解题技巧:1. 了解三角形旋转的基本性质:三角形旋转是一个沿固定轴旋转的变换,可以保持不变的性质有面积、周长、对称中心、对称轴等;可以改变的性质有方向、位置、形状等。

2. 利用旋转变换求解几何问题:在初中阶段,常见的利用三角形旋转求解的几何问题有:求解对称轴、对称中心、重心等;将复杂的几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代数问题,从而实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3. 掌握常见的旋转变换公式:在三角形旋转中,存在一些常用的旋转公式,如旋转角度、旋转角度与旋转中心的关系、旋转前后面积的变化等。

熟悉这些公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旋转问题。

4. 实践三角形旋转的技巧:在初中阶段,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来实践三角形旋转的技巧,如求解三角形的重心、对称中心、对称轴等。

解三角形题型及解题方法 初中

解三角形题型及解题方法 初中

解三角形题型及解题方法(初中)在初中数学中,解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三角形的性质、定义、概念、特点和规律等多个方面。

解三角形题型多样,解法灵活,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解三角形的题型及解题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一、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1. 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围成的平面图形。

这三条线段被称为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夹的角被称为三角形的角。

2. 三角形的性质(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即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不变。

(2)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3)三角形具有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边角(ASA)和角角边(AAS)等全等判定条件。

(4)三角形具有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重要的线段。

二、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1. 已知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例1:在△ABC中,已知AB=5cm,AC=3cm,∠BAC=60°,求BC的长。

解法:利用余弦定理,有BC²= AB²+ AC²- 2 ×AB ×AC ×cos∠BAC= 5² + 3² - 2 × 5 × 3 × cos60°= 25 + 9 - 30 × 0.5= 34 - 15= 19所以,BC = √19cm。

技巧:当已知两边及夹角时,通常使用余弦定理求解第三边。

2. 已知三边求角例2:在△ABC中,已知AB=5cm,AC=3cm,BC=4cm,求∠BAC的度数。

解法:利用余弦定理,有cos∠BAC = (AB²+ AC²- BC²) / (2 ×AB ×AC)= (5² + 3² - 4²) / (2 × 5 × 3)= (25 + 9 - 16) / 30= 18 / 30= 0.6所以,∠BAC = arccos(0.6)。

初中数学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30°直角三角形)常考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30°直角三角形)常考题及答案解析

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30°直角三角形)常考题及答案解析1.(2020秋•喀什地区期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B.等腰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C.三角形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个顶点距离相等D.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是其底角的2倍2.(2020秋•顺城区期末)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一边长为4cm,则它的腰长为()A.4cm B.6.5cm C.6.5cm或9cm D.4cm或6.5cm 3.(2017•海南)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4、4、6,在△ABC所在平面内画一条直线,将△ABC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使其中的一个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直线最多可画()条.A.3B.4C.5D.6 4.(2019•白银)定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其一个底角的度数的比值k称为这个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值”.若等腰△ABC中,∠A=80°,则它的特征值k=.5.(2013•凉山州)已知实数x,y满足,则以x,y的值为两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6.(2020秋•五常市期末)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D=AE,BD=CE.(1)求证:AB=AC;(2)若∠BAC=108°,∠DAE=36°,直接写出图中除△ABC与△ADE外所有的等腰三角形.7.(2019秋•龙岩期末)如图,AB=AC,AE=EC=CD,∠A=60°,若EF=2,则DF=()A.3B.4C.5D.6 8.(2006•烟台)如图,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将△BCD沿CD折叠,B点恰好落在AB的中点E处,则∠A等于()A.25°B.30°C.45°D.60°9.(2020秋•慈溪市期中)已知:如图,AB=BC,∠A=∠C.求证:AD=CD.10.(2014秋•青山区期中)已知: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的三边上,分别取点D,E,F,使AD=BE=CF.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11.(2018秋•六合区期中)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BD平分∠ABC交AC于点D,DE ∥BC交AB于点E.(1)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2)求证:AE=AB.12.(2017•裕华区校级模拟)已知,如图,△ABC是正三角形,D,E,F分别是各边上的一点,且AD=BE=CF.请你说明△DEF是正三角形.13.(2012秋•姜堰市校级期中)如图,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AOB=110°,∠BOC =α,将△BO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连接OD.(1)△COD是什么三角形?说明理由;(2)若AO=n2+1,AD=n2﹣1,OD=2n(n为大于1的整数),求α的度数;(3)当α为多少度时,△AOD是等腰三角形?14.(2000•内蒙古)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并且使AE=BD,连接CE,DE.求证:EC=ED.15.(2020秋•连山区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点D,∠A=60°,AD=2,则BD=()A.2B.4C.6D.816.(2020秋•肇州县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B=15°,DE垂直平分AB,交BC于点E,AE=6cm,则AC=()A.6cm B.5cm C.4cm D.3cm 17.(2020秋•朝阳县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11,∠BAC=120°,AD是△ABC 的中线,AE是∠BAD的角平分线,DF∥AB交AE的延长线于点F,则DF的长为()A.4.5B.5C.5.5D.618.(2020秋•抚顺县期末)右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m,∠A=30°,则DE长为.19.(2020秋•宽城区期中)如图,△ABC中,∠C=90°,∠A=3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交AB于E,CD=2,则AD等于()A.10B.8C.6D.420.(2020秋•无棣县期中)如图,在△ABC中,∠C=90°,AC=3,∠B=30°,点P是BC边上一动点,连接AP,则AP的长度不可能是()A.4B.4.5C.5D.721.(2020秋•云县期中)如图,点D是AB的中点,DE⊥AC,AB=7.2,∠A=30°,则DE=()A.1.8B.2.4C.3.6D.4.822.(2020秋•北碚区校级期中)如图,已知∠AOB=60°,P在边OA上,OP=8,点M,N在边OB上,PM=PN,若MN=5,则ON的长度是()A.9B.6.5C.6D.5.523.(2020秋•天宁区校级期中)如图,△ABC中,∠ACB=90°,∠CAB=60°,动点P 在斜边AB所在的直线m上运动,连结PC,那点P在直线m上运动时,能使图中出现等腰三角形的点P的位置有()A.6个B.5个C.4个D.3个24.(2020秋•连江县期中)如图,等边△ABC中,AB=4,点P在边AB上,PD⊥BC,DE ⊥AC,垂足分别为D、E,设PA=x,若用含x的式子表示AE的长,正确的是()A.2﹣x B.3﹣x C.1D.2+x 25.(2020秋•赣榆区期中)如图,在△ABC中,AB=AC=6,∠BAC=120°,AD是△ABC 的中线,AE是∠BAD的角平分线,DF∥AB交AE的延长线于点F,则DF的长是()A.5B.2C.4D.326.(2019秋•勃利县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D是AB上的点,过点D 作DE⊥AB交BC于点F,交AC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CD,∠DCA=∠DAC,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①∠DCB=∠B;②CD=AB;③△ADC是等边三角形;④若∠E=30°,则DE=EF+CF.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7.(2019春•秦淮区期末)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P是三角形内任意一点,D、E、F分别是AC、AB、BC边上的三点,且PF∥AB,PD∥BC,PE∥AC.若PF+PD+PE=a,则△ABC的边长为()A.a B.a C.a D.a2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两个角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底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这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A.1个B.2个C.3个D.4个29.(2020•和平区三模)如图,在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BC中,D为边BC上一点,且BD=CD.点E,F分别在边AB,AC上,且∠EDF=90°,M为边EF的中点,连接CM交DF于点N.若DF∥AB,则CM的长为()A.B.C.D.30.(2020秋•天心区期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B.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C.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相互重合D.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1.(2019春•杏花岭区校级期中)关于等边三角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等边三角形中,各边都相等B.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C.两个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D.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2.(2019•城步县模拟)一个六边形的六个内角都是120°(如图),连续四条边的长依次为1,3,3,2,则这个六边形的周长是()A.13B.14C.15D.16 33.(2018•柳州一模)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60°,∠D=90°,AB=2,则CD长的取值范围是()A.<CD<B.CD>2C.1<CD<2D.0<CD<34.(2018秋•罗庄区期中)如图,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与射线OM交于点A,再以点A为圆心,AO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B,画出射线OB,则∠AOB=()A.30°B.45°C.60°D.90°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专题】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推理能力.【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判断A;根据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判断B;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判断C;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判断D.【解答】解:A.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的高、角平分线和中线不一定互相重合,故本选项符合题意;C.过O作OM⊥AB于M,OQ⊥AC于Q,ON⊥BC于N,∵O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OM=ON,ON=OQ,∴OM=ON=OQ,即三角形的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AB=AC,∴∠B=∠C,∵∠EAC=∠B+∠C,∴∠EAC=2∠B,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是其底角的2倍,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点,能灵活运用知识点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2.【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当4cm为腰长时,当4cm为底边时,分别判断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解答】解:①若4cm是腰长,则底边长为:20﹣4﹣4=12(cm),∵4+4<12,不能组成三角形,舍去;②若4cm是底边长,则腰长为:=6.5(cm).则腰长为6.5cm.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是解此题的关键.3.【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专题】三角形.【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利用4作为腰或底边长,得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即可.【解答】解:如图所示:当AC=CD,AB=BG,AF=CF,AE=BE时,都能得到符合题意的等腰三角形(AD,AE,AF,AG分别为分割线).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应用设计与作图等知识,正确利用图形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4.【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分析】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则可求得底角的度数.从而可求解.【解答】解:①当∠A为顶角时,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度数为:=50°∴特征值k==②当∠A为底角时,顶角的度数为:180°﹣80°﹣80°=20°∴特征值k==综上所述,特征值k为或故答案为或【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要注意到本题中,已知∠A的度数,要分∠A是顶角和底角两种情况,以免造成答案的遗漏.5.【考点】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非负数的性质:算术平方根;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专题】压轴题;分类讨论.【分析】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式求出x、y的值,再分4是腰长与底边两种情况讨论求解.【解答】解:根据题意得,x﹣4=0,y﹣8=0,解得x=4,y=8,①4是腰长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4、4、8,∵4+4=8,∴不能组成三角形,②4是底边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4、8、8,能组成三角形,周长=4+8+8=20,所以,三角形的周长为20.故答案为:20.【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绝对值非负数,算术平方根非负数的性质,根据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0,则每一个算式都等于0求出x、y的值是解题的关键,难点在于要分情况讨论并且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判断.6.【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专题】几何图形.【分析】(1)首先过点A作AF⊥BC于点F,由AD=AE,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DF=EF,又由BD=CE,可得BF=CF,然后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证得AB=AC.(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解答即可.【解答】证明:(1)过点A作AF⊥BC于点F,∵AD=AE,∴DF=EF,∵BD=CE,∴BF=CF,∴AB=AC.(2)∵∠B=∠BAD,∠C=∠EAC,∠BAE=∠BEA,∠ADC=∠DAC,∴除△ABC与△ADE外所有的等腰三角形为:△ABD、△AEC、△ABE、△ADC,【点评】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7.【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数形结合;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过点E作EG⊥BC,交BC于点G,先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再证明∠AFE =90°,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得EG的长,随后利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得DE的长,最后将EF与DE相加即可.【解答】解:如图,过点E作EG⊥BC,交BC于点G∵AB=AC,∠A=60°,∴△ABC是等边三角形,∴∠ACB=60°,∵EC=CD,∴∠CED=∠CDE=∠ACB=30°,∴∠AEF=30°,∴∠AFE=90°,即EF⊥AB,∵△ABC是等边三角形,AE=CE,∴BE平分∠ABC,∴EG=EF=2,在Rt△DEG中,DE=2EG=4,∴DF=EF+DE=2+4=6;方法二、∵AB=AC,∠A=60°,∴△ABC是等边三角形,∴∠ACB=60°,∵EC=CD,∴∠CED=∠CDE=∠ACB=30°,∵△ABC是等边三角形,AE=CE,∴BE平分∠ABC,∴∠ABE=∠CBE=30°=∠CDE,∴BE=DE,∠BFD=90°,∴BE=2EF=4=DE,∴DF=DE+EF=6;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及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相关性质及定理是解题的关键.8.【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先根据图形折叠的性质得出BC=CE,再由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出CE=AE=BE,进而可判断出△BEC是等边三角形,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补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ABC沿CD折叠B与E重合,则BC=CE,∵E为AB中点,△ABC是直角三角形,∴CE=BE=AE,∴△BEC是等边三角形.∴∠B=60°,∴∠A=30°,故选:B.【点评】考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图形折叠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推理能力.9.【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几何图形.【分析】连接AC,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到∠BAC=∠BCA,因为∠A=∠C,则可以得到∠CAD=∠ACD,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到AD=DC.【解答】证明:连接AC,∵AB=BC,∴∠BAC=∠BCA.∵∠BAD=∠BCD,∴∠CAD=∠ACD.∴AD=CD.【点评】重点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10.【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由△ABC是等边三角形,AD=BE=CF,易证得△ADF≌△BED,即可得DF=DE,同理可得DF=EF,即可证得:△DEF是等边三角形.【解答】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C,∵AD=BE=CF,∴AF=BD,在△ADF和△BED中,,∴△ADF≌△BED(SAS),∴DF=DE,同理DE=EF,∴DE=DF=EF.∴△DEF是等边三角形.【点评】此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11.【考点】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几何图形.【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证明即可.(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解答】证明:(1)∵△ABC为等边三角形,∴∠A=∠ABC=∠C=60°.∵DE∥BC,∴∠AED=∠ABC=60°,∠ADE=∠C=60°.∴△ADE是等边三角形.(2)∵△ABC为等边三角形,∴AB=BC=AC.∵BD平分∠ABC,∴AD=AC.∵△ADE是等边三角形,∴AE=AD.∴AE=AB.【点评】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关键是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解答.12.【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根据等边△ABC中AD=BE=CF,证得△ADE≌△BEF≌△CFD即可得出△DEF 是等边三角形.【解答】解:∵△ABC为等边三角形,且AD=BE=CF,∴AE=BF=CD,又∵∠A=∠B=∠C=60°,∴△ADE≌△BEF≌△CFD(SAS),∴DE=EF=FD,∴△DEF是等边三角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全等三角形判定,根据已知得出△ADE≌△BEF≌△CFD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3.【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分类讨论.【分析】(1)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CO=CD,∠OCD=60°,根据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答;(2)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定△AOD是直角三角形,并且∠ADO=90°,从而求出∠ADC=150°,再根据旋转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可得α=∠ADC;(3)根据周角为360°用α表示出∠AOD,再根据旋转的性质表示出∠ADO,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表示出∠DAO,再分∠AOD=∠ADO,∠AOD=∠DAO,∠ADO=∠DAO三种情况讨论求解.【解答】解:(1)△COD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BO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CO=CD,∠OCD=60°,∴△COD是等边三角形;(2)∵AD2+OD2=(n2﹣1)2+(2n)2=n4﹣2n2+1+4n2=n4+2n2+1=(n2+1)2=AO2,∴△AOD是直角三角形,且∠ADO=90°,∵△COD是等边三角形,∴∠CDO=60°,∴∠ADC=∠ADO+∠CDO=90°+60°=150°,根据旋转的性质,α=∠ADC=150;(3)∵α=∠ADC,∠CDO=60°,∴∠ADO=α﹣60°,又∵∠AOD=360°﹣110°﹣α﹣60°=190°﹣α,∴∠DAO=180°﹣(190°﹣α)﹣(α﹣60°)=180°﹣190°+α﹣α+60°=50°,∵△AOD是等腰三角形,∴①∠AOD=∠ADO时,190°﹣α=α﹣60°,解得α=125°,②∠AOD=∠DAO时,190°﹣α=50°,解得α=140°,③∠ADO=∠DAO时,α﹣60°=50°,解得α=110°,综上所述,α为125°或140°或110°时,△AOD是等腰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性质,勾股定理逆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用α表示出△AOD的各个内角是解题的关键,注意要分情况讨论.14.【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压轴题.【分析】首先延长BD至F,使DF=BC,连接EF,得出△BEF为等边三角形,进而求出△ECB≌△EDF,从而得出EC=DE.【解答】证明:延长BD至F,使DF=BC,连接EF,∵AE=BD,△ABC为等边三角形,∴BE=BF,∠B=60°,∴△BEF为等边三角形,∴∠F=60°,在△ECB和△EDF中∴△ECB≌△EDF(SAS),∴EC=E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作出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5.【考点】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计算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分析】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BCD=∠A=60°,再根据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AC、AB的长,然后根据BD=AB﹣AD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ACB=90°,CD⊥AB,∴∠BCD+∠ACD=90°,∠A+∠ACD=90°,∴∠BCD=∠A=60°,∴∠ACD=∠B=30°,∵AD=2,∴AC=2AD=4,∴AB=2AC=8,∴BD=AB﹣AD=8﹣2=6.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6.【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分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EB=EA,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EAB=∠B=15°,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出∠AEC=30°,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计算.【解答】解:∵DE垂直平分AB,∴EB=EA,∴∠EAB=∠B=15°,∴∠AEC=30°,∴AC=AE=3(cm),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17.【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到AD⊥BC,∠BAD=∠CAD,从而可得到∠BAD=60°,∠ADB=9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到∠DAE=∠EAB=30°,从而可推出AD=DF,根据直角三角形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AD的长,即得到了DF 的长.【解答】解:∵△ABC是等腰三角形,D为底边的中点,∴AD⊥BC,∠BAD=∠CAD,∵∠BAC=120°,∴∠BAD=60°,∠ADB=90°,∵AE是∠BAD的角平分线,∴∠DAE=∠EAB=30°.∵DF∥AB,∴∠F=∠BAE=30°.∴∠DAF=∠F=30°,∴AD=DF.∵AB=11,∠B=30°,∴AD=5.5,∴DF=5.5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点,能求出AD=DF是解此题的关键.18.【考点】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推理填空题.【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C,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计算即可.【解答】解:∵∠A=30°,BC⊥AC,∴BC=AB=3.7,∵DE⊥AC,BC⊥AC,∴DE∥BC,∵点D是斜梁AB的中点,∴DE=BC=1.85m,故答案为:1.85m.【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19.【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计算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分析】先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BC的度数,由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交AB于E,垂足为E,可得BD=AD,由∠A=30°可知∠ABD=30°,故可得出∠DBC =30°,根据CD=2可得出BD的长,进而得出AD的长.【解答】解:连接BD,∵在△ABC中,∠C=90°,∠A=30°,∴∠ABC=6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交AB于E,∴AD=BD,DE⊥AB,∴∠ABD=∠A=30°,∴∠DBC=30°,∵CD=2,∴BD=2CD=4,∴AD=4.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0.【考点】垂线段最短;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推理能力.【分析】在Rt△ABC中,利用“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AB的长,由点P是BC边上一动点结合AC,AB的长,即可得出AP长的取值范围,再对照四个选项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在Rt△ABC中,∠C=90°,∠B=30°,AC=3,∴AB=2AC=6.∵点P是BC边上一动点,∴AC≤AP≤AB,即3≤AP≤6.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以及垂线段最短,通过解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求出AB的长是解题的关键.21.【考点】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运算能力.【分析】求出AD的长,再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E=AD,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点D是AB的中点,AB=7.2,∴AD=AB=3.6,∵DE⊥AC,∴∠DEA=90°,∵∠A=30°,∴DE=AD=1.8,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E=AD是解此题的关键.22.【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推理能力.【分析】过P作PC⊥MN于C,先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CM=CN=2.5,再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OC的长,然后由OC+CM求出ON的长即可.【解答】解:过P作PC⊥MN于C,如图所示:∵PM=PN,MN=5,∴CM=NC=MN=2.5,在Rt△OPC中,∠AOB=60°,∴∠OPC=30°,∴OC=OP=4,则ON=OC+CM=4+2.5=6.5,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3.【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几何直观.【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解答】解:如图所示:以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m于点P4,P2,以A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m于点P1,P3,边AC和BC的垂直平分线都交于点P3位置,因此出现等腰三角形的点P的位置有4个,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24.【考点】列代数式;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推理能力.【分析】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BC=AC=4,∠B=∠C=60°,再利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即可.【解答】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C=4,∠B=∠C=60°,∵PD⊥BC,DE⊥AC,∴BD=PB,CE=CD,∵P A=x,∴BP=4﹣x,∴BD=PB=2﹣x,∴CD=4﹣(2﹣x)=2+x,∴CE=1+x,∴AE=4﹣(1+x)=3﹣x,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5.【考点】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推理能力.【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到AD⊥BC,∠BAD=∠CAD,从而可得到∠BAD=60°,∠ADB=9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到∠DAE=∠EAB=30°,从而可推出AD=DF,根据直角三角形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AD的长,即得到了DF 的长.【解答】解:∵△ABC是等腰三角形,D为底边的中点,∴AD⊥BC,∠BAD=∠CAD,∵∠BAC=120°,∴∠BAD=60°,∠ADB=90°,∵AE是∠BAD的角平分线,∴∠DAE=∠EAB=30°,∵DF∥AB,∴∠F=∠BAE=30°,∴∠DAF=∠F=30°,∴AD=DF,∵AB=6,∠B=30°,∴AD=AB=3,∴DF=3,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点,能求出AD=DF是解此题的关键.26.【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分析】由在△ABC中,∠ACB=90°,DE⊥AB,易证得∠DCA=∠DAC,继而可得①∠DCB=∠B正确;由①可证得AD=BD=CD,即可得②CD=AB正确;易得③△ADC是等腰三角形,但不能证得△ADC是等边三角形;由若∠E=30°,易求得∠FDC=∠FCD=30°,则可证得DF=CF,继而证得DE=EF+CF.【解答】解:∵在△ABC中,∠ACB=90°,DE⊥AB,∴∠ADE=∠ACB=90°,∴∠A+∠B=90°,∠ACD+∠DCB=90°,∵∠DCA=∠DAC,∴AD=CD,∠DCB=∠B;故①正确;∴CD=BD,∵AD=CD,∴CD=AB;故②正确;∠DCA=∠DAC,∴AD=CD,但不能判定△ADC是等边三角形;故③错误;∵若∠E=30°,∴∠A=60°,∴△ACD是等边三角形,∴∠ADC=60°,∵∠ADE=∠ACB=90°,∴∠EDC=∠BCD=∠B=30°,∴CF=DF,∴DE=EF+DF=EF+CF.故④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注意证得D是AB 的中点是解此题的关键.27.【考点】平行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多边形与平行四边形.【分析】延长EP交BC于点G,延长FP交AC于点H,证出四边形AEPH、四边形PDCG 均为平行四边形,得出PE=AH,PG=CD.证出△FGP和△HPD也是等边三角形,得出PF=PG=CD,PD=DH,得出PE+PD+PF=AH+DH+CD=AC即可.【解答】解:延长EP交BC于点G,延长FP交AC于点H,如图所示:∵PF∥AB,PD∥BC,PE∥AC,∴四边形AEPH、四边形PDCG均为平行四边形,∴PE=AH,PG=CD.又∵△ABC为等边三角形,∴△FGP和△HPD也是等边三角形,∴PF=PG=CD,PD=DH,∴PE+PD+PF=AH+DH+CD=AC,∴AC=a;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相呼应,每种方法都对应着一种性质,在应用时应注意它们的区别与联系.28.【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三角形.【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的性质即可判断;【解答】解: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②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③有两个角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④底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这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轴对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9.【考点】平行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推理能力.【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边长为2,在Rt△BDE中求得DE的长,再根据CM垂直平分DF,在Rt△CDN中求得CN,最后根据线段和可得CM的长.【解答】解:∵等边三角形边长为2,BD=CD,∴BD=,CD=,∵等边三角形ABC中,DF∥AB,∴∠FDC=∠B=60°,∵∠EDF=90°,∴∠BDE=30°,∴DE⊥BE,∴BE=BD=,DE=,如图,连接DM,则Rt△DEF中,DM=EF=FM,∵∠FDC=∠FCD=60°,∴△CDF是等边三角形,∴CD=CF=,∴CM垂直平分DF,∴∠DCN=30°,DN=FN,∴Rt△CDN中,DN=,CN=,∵M为EF的中点,∴MN=DE=,∴CM=CN+MN=+=,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等.熟练掌握这些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0.【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推理能力.【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逐个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A.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B.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故本选项不合题意;C.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高相互重合,说法错误,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31.【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推理能力.。

解三角形练习题初三

解三角形练习题初三

解三角形练习题初三解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解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解三角形的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巩固和提升解三角形的能力。

练习题一:已知△ABC中,∠A=60°,a=5cm,b=8cm,求c的长度和∠B、∠C的度数。

解答:根据余弦定理,可以得到c的长度:c² = a² + b² - 2abcos∠A= 5² + 8² - 2 × 5 × 8 × cos60°= 25 + 64 - 80 × 0.5= 25 + 64 - 40= 49c = √49c = 7cm对于∠B和∠C的度数,可以使用正弦定理进行求解:sin∠B / b = sin∠A / csin∠B / 8 = sin60° / 7∠B = arcsin(8 × sin60° / 7)∠B ≈ 47.8°由于∠B + ∠C + 60° = 180°,所以∠C = 180° - 60° - ∠B∠C ≈ 180° - 60° - 47.8°∠C ≈ 72.2°练习题二:已知△ABC中,∠A=45°,a=6cm,b=9cm,求c的长度和∠B、∠C的度数。

解答:同样使用余弦定理,可以得到c的长度:c² = a² + b² - 2abcos∠A= 6² + 9² - 2 × 6 × 9 × cos45°= 36 + 81 - 54 × 0.707≈ 36 + 81 - 38.198≈ 78.8c ≈ √78.8c ≈ 8.875cm使用正弦定理求解∠B和∠C的度数:sin∠B / 9 = sin45° / 8.875sin∠B ≈ 9 × sin45° / 8.875∠B = arcsin(9 × sin45° / 8.875)∠B ≈ 30.5°由于∠B + ∠C + ∠A = 180°,所以∠C = 180° - 45° - ∠B∠C ≈ 180° - 45° - 30.5°∠C ≈ 104.5°练习题三:已知△ABC中,a=8cm,b=12cm,c=15cm,求∠A、∠B、∠C的度数。

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解题技巧

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解题技巧

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解题技巧直角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它的应用广泛且重要。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本文将介绍直角三角形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一、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问题中,勾股定理是最常见且重要的定理之一。

勾股定理表达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在解题中,当我们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时,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求解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反之,当我们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时,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求解斜边的长度。

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5,一条直角边长为3,我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计算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根据勾股定理:$$3^2 + x^2 = 5^2$$解方程得到$x$的值,即可求得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二、相似三角形定理在一些应用问题中,我们会遇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比例相等或相似的情况。

此时可以使用相似三角形定理来解题。

相似三角形定理指出,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角相等并且对应边的比例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解题时,如果我们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比例,并且已知一个边长的具体值,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定理计算其他边长的值。

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与直角三角形DEF相似,且已知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长为5,三角形DEF的斜边长为10。

我们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定理计算出直角三角形DEF的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三、特殊直角三角形在应用题中,有时会碰到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如45-45-90三角形和30-60-90三角形。

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有一些固定的边长比例关系,在解题时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关系进行计算。

例如,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等,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45-45-90三角形。

在这种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长度相等,斜边的长度等于直角边的长度乘以$\sqrt{2}$。

同样地,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比为1:$\sqrt{3}$,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30-60-90三角形。

初中数学中考一轮复习专题6 三角形 重点、考点知识、方法总结及真题练习

初中数学中考一轮复习专题6  三角形 重点、考点知识、方法总结及真题练习

A.
B.
【答案】A.
C.
D.
【解析】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故选:A.
知识点 2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不性质
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三角形的腰,第三
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记为”等边对等角“)
2.如图,在△ABC 中,AB=AC.以点 C 为圆心,以 CB 长为半径作圆弧,交 AC 的延长线于
点 D,连结 BD.若∠A=32°,则∠CDB 的大小为 度.
【答案】37 【解析】解:∵AB=AC,∠A=32°,∴∠ABC=∠ACB=74°, 又∵BC=DC,∴∠CDB=∠CBD= ∠ACB=37°.

【答案】40° 【解析】解:∵BO、CO 分别平分∠ABC、∠ACB, ∴∠OBC= ∠ABC,∠OCB= ∠ACB,
而∠BOC+∠OBC+∠OCB=180°, ∴∠BOC=180°﹣(∠OBC+∠OCB)=180°﹣ (∠ABC+∠ACB),
∵∠A+∠ABC+∠ACB=180°,
∴∠ABC+∠ACB=180°﹣∠A, ∴∠BOC=180°﹣ (180°﹣∠A)=90°+ ∠A,
3.如图,在△ABC 中,∠A=36°,AB=AC,BD 平分∠ABC,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


【答案】3
【解析】解:∵AB=AC,∠A=36°∴△ABC 是等腰三角形,
∠ABC=∠ACB=
=72°,
BD 平分∠ABC,∴∠EBD=∠DBC=36°,
∴在△ABD 中,∠A=∠ABD=36°,AD=BD,△ABD 是等腰三角形,

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50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50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50题含答案(单选、填空、解答题)一、单选题1.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C、D是直径AB的同侧圆周上的两点,AC的度数为100°,BC=2BD,动点P在线段AB上,则PC+PD的最小值为()C D RA.R B2.如图,在⊙ABCD中,连接AC,⊙ABC=⊙CAD=45°,AB=2,则BC的长是()AB.2C.D.43.如图点P是⊙BAC内一点,PE⊙AB于点E,PF⊙AC于点F,PE=PF,则直接得到⊙PEA⊙⊙PFA的理由是()A.HL B.ASA C.AAS D.SAS【答案】A【详解】解:⊙PE⊙AB于点E,PF⊙AC于点F,⊙⊙PEA=⊙PFA=90°,⊙PE=PF,AP=AP,⊙⊙PEA⊙⊙PFA(HL);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CD 的顶点A 在y 轴上,已知B(﹣3,0)、C(2,0),则点D 的坐标为( )A .(4,5)B .(5,4)C .(5,3)D .(4,3)5.适合下列条件的ABC ∆中,是直角三角形的共有( )⊙6a =,45A ∠=︒;⊙32A ∠=,58B ∠=︒;⊙2a =,2b =,4c =;⊙7a =,24b =,25c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 【分析】根据构成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条件: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最长边所对的角为直角,判定即可.【详解】⊙6a =,45A ∠=︒,不能判定ABC ∆中是直角三角形;⊙3258A B ︒︒==∠,∠,A B ∠∠=︒+90,是直角三角形;⊙2222222a b c +=+≠,不能判定ABC ∆中是直角三角形;⊙()()22222272425a b c +=+==,是直角三角形;【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构成直角三角形条件的判定,熟练掌握,即可解题.=,点N在CD上,且6.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矩形,点M在BC上,BM CD=与BN交于点P,则:DN CM DM,DM BN=()A2B.C D.27.如图,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5,且AB比AC大1,BC的长为()A.3B.4C.5D.6【答案】A8.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30ABC ∠=︒,若ABC A B C ''△≌△,且点A '恰好落在AB 上,则ACA ∠'的度数为( )A .30°B .45°C .50°D .60° 【答案】D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 C AC '=,从而得到60AA CA ,即可求解.【详解】解:⊙90ACB ∠=︒,30ABC ∠=︒,⊙⊙A =60°,⊙ABC A B C ''△≌△,⊙A C AC '=,⊙60AA C A ,⊙60ACA '∠=︒.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1=30∠︒,2=50∠︒,3=∠( )度A .10B .20C .30D .50 【答案】B 【分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出⊙2的同位角,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如图:⊙⊙2=50°,直尺的两边互相平行,⊙⊙4=⊙2=50°,⊙⊙1=30°,⊙⊙3=⊙4-⊙1=50°-30°=20°.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0.在ABC 中,若90A C ∠+∠=︒,则( ).A .BC AB AC =+B .222AC AB BC =+ C .222AB AC BC =+D .222BC AB AC =+【答案】B【分析】由⊙A +⊙C =90°可得⊙B =90°,于是可确定AC 是Rt⊙ABC 的斜边,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得答案.【详解】解:⊙⊙A +⊙C =90°,⊙⊙B =90°,⊙AC 是Rt⊙ABC 的斜边,222【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由题意确定AC 是Rt ⊙ABC 的斜边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直线AB CD ∥,AE CE ⊥于点E ,若140EAB ∠=︒,则ECD ∠的度数是( )A .120°B .130°C .150°D .160° 【答案】B 【分析】延长AE ,与D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AFC 的度数,再利用外角的性质求出⊙ECF ,从而求出⊙EC D .【详解】解:延长AE ,与D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AB ⊙CD ,⊙⊙A +⊙AFC =180°,⊙⊙EAB =140°,⊙⊙AFC =40°,⊙AE ⊙CE ,⊙⊙AEC =90°,而⊙AEC =⊙AFC +⊙ECF ,⊙⊙ECF =⊙AEC -⊙F =50°,⊙⊙ECD =180°-50°=130°,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外角的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和正确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F AC ⊥,垂足分别是E 、F ,下面给出的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有( ).距离相等的点到DE 、DF 的距离也相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答案】D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知AD⊙BC ,BD=DC ,得到AD 上的点到B 、C 两点的距离相等,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可知DE=DF ,根据HL 证直角三角形全等,得到AE=AF ,从而得到AD 平分EDF ∠,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AB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AD⊙BC ,BD=DC ,⊙AD 上的点到B 、C 两点的距离相等,⊙⊙正确;⊙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F AC ⊥,⊙DE=DF ,⊙EDA=⊙FDA ,⊙AD 平分⊙EDF ,⊙⊙正确;在直角△AED 和直角△AFD 中,AD AD DE DF=⎧⎨=⎩ ⊙⊙AED⊙⊙AFD ,⊙AE=AF ,⊙AD 平分⊙BAC ,又⊙AD 是BAC ∠的平分线,⊙到AE 、AF 距离相等的点到DE 、DF 的距离也相等,⊙⊙、⊙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和性质,角平分线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对条件的合理利用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BO 、CO 分别平分⊙ABC 、⊙ACB ,OD ⊙BC 于点D ,OD =2,⊙ABC 的周长为28,则⊙ABC 的面积为( )A .28B .14C .21D .7在BOD 和△OEB OBE BO ∠=∠∠==BOD △≌△OE =OD =21122AB OE BC OD AC OF ++ )AB BC AC OD ++ 282⨯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关键是根据条件构造适合角平分线性质定理条件的辅助线.14.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E垂直平分CD,垂足为点E,则BAD∠=()A.100°B.120°C.135°D.150°【答案】B【分析】直接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C=AD,再利用菱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答案.【详解】解:⊙AE垂直且平分边CD,⊙AC=AD,⊙四边形ABCD是菱形,⊙AD=DC,⊙ACB=⊙ACD,⊙⊙ACD是等边三角形,⊙⊙ACD=60︒,⊙⊙BCD=120︒.⊙⊙BAD=⊙BCD=120︒,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ACD是等边三角形是解题关键.15.如图中字母A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为()【详解】试题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解答.解:根据勾股定理以及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知: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所以A=289﹣225=64.故选D.16.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c,且满足22-=-,则这个三角形是()()2a b c abA.等边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答案】C【分析】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化简已知等式,再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得.【详解】由22a b c ab-=-得:222()2-+=-,a ab bc ab22即222a b c,+=,,a b 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解题关键.17.如图,⊙ABC的两边AB和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D,E,若⊙BAC+⊙DAE=150°,则⊙BAC的度数是()A.105B.110C.115D.120【答案】B【分析】根据垂直平分线性质,⊙B=⊙DAB,⊙C=⊙EAC.则有⊙B+⊙C+2⊙DAE=150°,即180°-⊙BAC+2⊙DAE=150°,再与⊙BAC+⊙DAE=150°联立解方程组即可.【详解】⊙⊙ABC的两边AB,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D,E,⊙DA=DB,EA=EC,⊙⊙B=⊙DAB,⊙C=⊙EAC.⊙⊙BAC+⊙DAE=150°,⊙⊙⊙B+⊙C+2⊙DAE=150°.⊙⊙B+⊙C+⊙BAC=180°,⊙180°-⊙BAC+2⊙DAE=150°,即⊙BAC-2⊙DAE=30°.⊙由⊙⊙组成的方程组150230BAC DAEBAC DAE∠+∠=︒⎧⎨∠-∠=︒⎩,解得⊙BAC=110°.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得到⊙BAC和⊙DAE的数量关系.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4)、P(﹣1,0),B为y轴上的动点,以AB为边构造⊙ABC,使点C在x轴上,⊙BAC=90°,M为BC的中点,则PM 的最小值为()A B C D【答案】C【分析】作AH⊙y轴,CE⊙AH,证明⊙AHB⊙⊙CEA,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E =2BH,求出点M的坐标,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用x表示出PM,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答即可.【详解】解:如图,过点A作AH⊙y轴于H,过点C作CE⊙AH于E,则四边形CEHO是矩形,⊙OH=CE=4,⊙⊙BAC=⊙AHB=⊙AEC=90°,19.如图,在ABC 和ADE 中,36CAB DAE ∠=∠=︒,AB AC =,AD AE =.连接CD ,连接BE 并延长交AC ,AD 于点F ,G .若BE 恰好平分ABC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ADC AEB ∠=∠B .//CD ABC .DE GE=D .2BF CF AC =⋅ 【答案】C 【分析】根据SAS 即可证明DAC EAB △≌△,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即可一一判断【详解】,,36AB AC AD AE CAB DAE ==∠=∠=︒DAC EAB ∴∠=∠AB AC=∴∠=ABCBE平分∴∠=ABEDAC△≌△∴∠ACD∴∠=ACDAD AE=∴∠=ADE∠=DGE∠即ADE∴≠DE GE∠=ABCCFB∴∠=∴=BC BF∴△∽△ABCBF CF∴=AB BC=AB ACBF CF∴=AC BF2=BF CF故答案选:【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20.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是AB边的中点,过D作DE⊙BC于点E,点P是边BC上的一个动点,AP与CD相交于点Q.当AP+PD的值最小时,AQ 与PQ之间的数量关系是()A.AQ=52PQ B.AQ=3PQ C.AQ=83PQ D.AQ=4PQ⊙MN =PE ,ND =PC ,在△DNQ 和△CPQ 中,NDQ QCP NQD PQC DN PC ∠=∠⎧⎪∠=∠⎨⎪=⎩,⊙⊙DNQ ⊙⊙CPQ ,⊙NQ =PQ ,⊙AN =NP ,⊙AQ =3PQ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轴对称最短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对称找到点P 位置,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属于中考常考题型.解两条线段之和最小(短)类问题,一般是运用轴对称变换将处于直线同侧的点转化为直线异侧的点,从而把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转换,再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确定方案,使两条线段之和转化为一条线段.二、填空题21.在Rt⊙ABC 中,⊙C =90°,若a =6,b =8,则c =________.【答案】10【详解】根据勾股定理2223664100c a b =+=+=c 为三角形边长,故c=10.22.在半径为5的圆中,弧所对的圆心角为90°,则弧所对的弦长是________.【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半径和圆心角求弦长,难度不大,掌握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3.在ABC 中,AB AC =,CD 是AB 边上的高,40ACD ∠=︒,则B ∠的度数为______.【答案】65︒或25︒【分析】分两种情况:当D 在线段AB 上时,根据题意,得出90ADC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50A ∠=︒,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出B ACB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得出B ∠的度数;当D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根据题意,得出90ADC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50A ∠=︒,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出B ACB ∠=∠,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出B ∠的度数,综合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当D 在线段AB 上时,⊙CD 是AB 边上的高,⊙90ADC ∠=︒,又⊙40ACD ∠=︒,⊙180904050A ∠=︒-︒-︒=︒,⊙AB AC =,⊙B ACB ∠=∠,⊙218018050130B A ∠=︒-∠=︒-︒=︒,⊙65B ∠=︒;如图,当D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时,⊙CD 是AB 边上的高,⊙90ADC ∠=︒,又⊙40ACD ∠=︒,⊙180904050DAC ∠=︒-︒-︒=︒,⊙AB AC =,⊙B ACB ∠=∠,又⊙2DAC B ACB B ∠=∠+∠=∠,⊙250B ∠=︒,⊙25B ∠=︒,综上所述,B ∠的度数为65︒或25︒.故答案为:65︒或2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边对等角、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解本题的关键在熟练掌握相关的性质定理,分类讨论.24.如图,分别以等边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为圆心,以边长为半径,在另两个顶点间作一段圆弧,三段圆弧围成的曲边三角形称为勒洛三角形.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则勒洛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25.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的高与它的边长的比值为___________.【详解】解: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26.在Rt⊙ABC中,⊙C=90°,⊙A=30°,BC=2,则AC=_______ .27.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90∠=︒,2A==,BC=CD=AD AB∠的度数为________.ABC28.如图,在O 中,弦2BC =,点A 是圆上一点,且30BAC ∠=︒,则O 的半径是________.【答案】2【分析】连接OB ,OC ,先由圆周角定理求出BOC ∠的度数,再由OB OC =判断出BOC 是等边三角形,故可得出结论.【详解】解:连接OB ,OC ,⊙30BAC ∠=︒,⊙260BOC BAC ∠=∠=︒,⊙OB OC =,⊙BOC 是等边三角形,⊙2OB BC ==.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圆心角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9.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 和10cm ,那么它的周长等于___________cm .【答案】25【分析】分5cm为腰和10cm为腰,两种情况求解.【详解】解: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10cm,当腰长为5cm时,三边长分别为5cm,5cm,10cm,+,因为55=10所以三角形不存在;当腰长为10cm时,三边长分别为5cm,10cm,10cm,+>,因为51010所以三角形存在;++=,所以三角形的周长为5101025(cm)故答案为:25.【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周长的分类计算,正确进行分类和判定三角形的存在性是解题的关键.30.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周长为15,则该三角形的腰长是______.31.如图,⊙O的半径为5cm,△ABC内接于⊙O,BC=5cm,则⊙A的度数为_____°.【答案】3032.如图,AD 、AE 分别是⊙ABC 的角平分线和高,⊙B =60°,⊙C =70°,则⊙EAD =______.【答案】5︒【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求解.【详解】解:由题意可知,⊙B =60°,⊙C =70°,所以18013050A ∠=-=°,所以25BAD ∠=°,在三角形BAE 中,906030BAE ∠=-=°,所以⊙EAD=5°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属于对角平分线和角度基本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进行变换求解.33.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分别在边AB、BC 上,且⊙EOF=90°,则S四边形OEBF⊙S正方形ABCD=___.34.图1是一个闭合时的夹子,图2是该夹子的主视示意图,夹子两边为AC,BD (点A与点B重合),点O是夹子转轴位置,O E⊙AC于点E,OF⊙BD于点F,OE=OF=1cm,AC=BD=6cm,CE=DF,CE:AE=2:3.按图示方式用手指按夹子,夹子两边绕点O转动.(1)当E,F两点的距离最大值时,以点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的周长是_____cm.(2)当夹子的开口最大(点C与点D重合)时,A,B两点的距离为_____cm.35.如图,直线L 1、L 2、L 3分别过正方形ABCD 的三个顶点A 、D 、C ,且相互平行,若L 1、L 2的距离为1,L 2、L 3的距离为2,则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__.AED DFC ≌,从而可得度.【详解】如图,过D ⊙123////L L L⊙13,EF L EF L ⊥⊥⊙AED DFC ≌1,DE CF AE DF ===22AD AE ED =+=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与平行线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判定定理、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36.正方形ABCD 中.E 是AD 边中点.连接CE .作⊙BCE 的平分线交AB 于点F .则以下结论:⊙⊙ECD =30°.⊙⊙BCF 的外接圆经过点E ;⊙四边形AFCD 的面积是⊙BCF⊙BF AB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_____.(请填写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易证BCF GCF ≅37.菱形ABCD中,AD=4,⊙DAB=60°,E、F、G、H分别是AD、AB、BC、CD上的点,且DH=FB,DE=BG,当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时,DH=____.38.已知菱形ABCD中,AC=6cm,BD=4cm.若以BD为边作正方形BDEF,则AF=__cm.⊙如图1,正方形BDEF在点A一侧时,延长CA交EF于点M.39.如图,正方形ABCD中,2AB=,AC,BD交于点O.若E,F分别是边AB,BC上的动点,且OE OF∆周长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则OEF40.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3cm ,BD ,AC ⊙CD ,⊙O 是△ABD 的外接圆,则AB 的弦心距等于_____cm .【答案】116##516【分析】设AC、BD的交点为G,作圆的直径AN,连接BN,过点O作OF⊙AB于点三、解答题41.如图,AD⊙BC,⊙BAC=70°,DE⊙AC于点E,⊙D=20°.(1)求⊙B的度数,并判断⊙ABC的形状;(2)若延长线段DE恰好过点B,试说明DB是⊙ABC的平分线.【答案】(1)⊙ABC是等腰三角形,⊙B=40°;(2)见解析.【详解】分析:(1)、根据Rt⊙ADE的内角和得出⊙DAC=7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C=70°,从而根据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出答案;(2)、根据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定理得出DB为顶角的角平分线.详解:解:(1)⊙DE⊙AC于点E,⊙D=20°,⊙⊙CAD=70°,⊙AD⊙BC,⊙⊙C=⊙CAD=70°,又⊙⊙BAC=70°,⊙⊙BAC=⊙C,⊙AB=BC,⊙⊙ABC是等腰三角形,⊙⊙B=180°-⊙BAC-⊙C=180°-70°-70°=40°.(2)⊙延长线段DE恰好过点B,DE⊙AC,⊙BD⊙AC,⊙⊙ABC是等腰三角形,⊙DB是⊙ABC的平分线.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属于基础题型.明确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定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42.如图,小雪坐着轮船由点A出发沿正东方向AN航行,在点A处望湖中小岛M,测得小岛M在点A的北偏东60°,航行100米到达点B时,此时测得小岛M在点B的北偏东30°,求小岛M到航线AN的距离.Rt BDM 中,12BD MB ==2MD MB =答:小岛M 到航线【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向角问题,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含43.如图,BD 是⊙ABC 的高,AE 是⊙ABC 的角平分线,BD 交AE 于F ,若⊙BAC =44°,⊙C =80°,求⊙BEF 和⊙AFD 的度数.【答案】⊙BEF=102°;⊙AFD=68°【分析】根据BD是⊙ABC的高,A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得⊙ADB=90°,⊙BAE=⊙EAD=2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BEF和⊙AFD的度数.【详解】解:⊙BD是⊙ABC的高,AE是⊙ABC的角平分线,⊙BAC=44°,⊙C=80°,⊙⊙ADB=90°,⊙BAE=⊙EAD=22°,⊙⊙CBA=180°﹣44°﹣80°=56°,⊙⊙BEF=180°﹣22°﹣56°=102°,⊙AFD=180°﹣90°﹣22°=68°.【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掌握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44.(1)如图,90∠=∠=︒,O是AC的中点,求证:OB ODABC ADC=.(2)解方程:2430-+=.x x⊙()()130x x --=,即10,30x x -=-=,解得:121,3x x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解题的关键.45.如图,点E 在边长为10的正方形ABCD 内,6AE =,8BE =,请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AEB S =四边形ABCD =10ABCD ⨯AEB S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熟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解题的关键.46.图(a )、图(b )是两张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方格纸,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请在图(a )、图(b )中,分别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所画图形各顶点必须与方格纸中的小正方形顶点重合.具体要求如下:(1)画一个底边长为4,面积为8的等腰三角形;(2)画一个面积为16的等腰直角三角形.47.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DC,在四个论断“EA=ED,EF⊙AD,AB=DC,FB=FC”中选择二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构成真命题(补充已知和求证),并进行证明.已知、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证明、.【答案】见解析【分析】已知:EA=ED ,EF⊙AD ,AB=DC ,求证FB=FC .想办法证明EF 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即可.(答案不唯一)【详解】已知:如图,EA=ED ,EF⊙AD ,AB=DC ,求证FB=FC .理由:延长EF 交BC 于H .⊙EA=ED ,EF⊙AD ,⊙AH=HD ,⊙AB=DC ,⊙BH=CH ,⊙FH⊙BC ,⊙FB=FC .故答案为EA=ED ,EF⊙AD ,AB=DC ;FB=FC ;延长EF 交BC 于H .⊙EA=ED ,EF⊙AD ,⊙AH=HD ,⊙AB=DC ,⊙BH=CH ,⊙FH⊙BC ,⊙FB=FC .【点睛】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开放性题目.48.如图,已知60AOB ∠︒=,OC 平分AOB ∠,CD ⊥OA 于点D .(1)实践与操作:作O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OA于点E;(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连接CE,若DE的长为1,求OC的长.(1)解:如图所示,49.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度,△ABC的三个顶点的位置如图所示,A(-2,3),B(-3,1),C(-1,2),现将△ABC平移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单位长度.(1)请画出平移后的A B C '''(点B C ''、分别是B 、C 的对应点);(2)写出点A B C '''、、三点的坐标;(3)求A B C '''的面积. 【答案】(1)画图见解析 (2)A '(1,1),B '(0,-1),C '(2,0)(3)1.5【分析】(1)根据所给的平移方式作图即可;(2)根据平移方式即可求出A 、B 、C 对应点A B C '''、、三点的坐标;(3)用A B C '''所在的正方形面积减去周围三个小三角形面积即可得到答案. (1)解:如图所示,A B C '''即为所求;(2)解:⊙A B C '''是△ABC 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的,A (-2,3),B (-3,1),C (-1,2),⊙A '(1,1),B '(0,-1),C '(2,0);(3)50.如图1,Rt⊙ABC中,⊙ABC=90°,P是斜边AC上一个动点,以BP为直径作⊙O交BC于点D,与AC的另一个交点为E(点E在点P右侧),连结DE、BE,已知AB=3,BC=6.(1)求线段BE的长;(2)如图2,若BP平分⊙ABC,求⊙BDE的正切值;(3)是否存在点P,使得⊙BDE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CP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完整版)初中数学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讲解及习题

(完整版)初中数学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讲解及习题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三角形(1)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构成:如图所示,三角形ABC 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①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②角: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③顶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3)表示:三角形用符号“△”表示,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注:顶点A 所对的边BC 用a 表示,顶点B 所对的边AC 用b 表示,顶点C 所对的边AB 用c 表示.(4)分类:①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②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如下:破疑点 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关系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即等边三角形是底边和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例1】 如图所示,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分别表示出来,并写出它们的边和角.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定义及构成得出结论.解:图中有三个三角形,分别是:△ABC ,△ABD ,△ADC .△ABC 的三边是:AB ,BC ,AC ,三个内角分别是:∠BAC ,∠B ,∠C ; △ABD 的三边是:AB ,BD ,AD ,三个内角分别是:∠BAD ,∠B ,∠ADB ; △ADC 的三边是:AD ,DC ,AC ,三个内角分别是:∠ADC ,∠DAC ,∠C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用字母表示:a +b >c ,c +b >a ,a +c >b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用字母表示为:c -b <a ,b -a <c ,c -a <b .(2)作用:①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已知两边的三角形中可以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②根据所给三条线段长度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三边关系得出的理论依据.破疑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即a+b>c,c+b>a,a+c>b三个不等式同时成立.【例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单位:厘米)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2,3.5 B.4,5,9C.5,8,15 D.6,8,9解析:选择最短的两条线段,计算它们的和是否大于最长的线段,若大于,则能构成三角形,否则构不成三角形,只有6+8=14>9,所以D能构成三角形.答案:D3.三角形的高(1)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2)描述方法:高的描述方法有三种,这三种方法都能得出AD是BC边上的高.如图所示.①AD是△ABC的高;②AD⊥BC,垂足为D;③D在BC上,且∠ADB=∠ADC=90°.(3)性质特点:①因为高是通过作垂线得出的,因而有高一定有垂直和直角.常用关系式为:因为AD是BC边上的高,所以∠ADB=∠ADC=90°.②“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当是锐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内部;当是直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直角顶点上;当是钝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外部.如图所示.破疑点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例3】三角形的三条高在().A.三角形的内部B.三角形的外部C.三角形的边上D.三角形的内部、外部或边上解析: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但有三种情况:当是锐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内部;当是直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直角顶点上;当是钝角三角形时,这点在三角形外部,所以只有D正确.答案:D4.三角形的中线(1)定义: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2)描述方法:三角形中线的描述方法有两种方式,如图.①直接描述:AD 是BC 边上的中线;②间接描述:D 是BC 边上的中点.(3)性质特点:①由三角形中线定义可知,有中线就有相等的线段,如上图中,因为AD 是BC 边上的中线,所以BD =CD (或BD =12BC ,DC =12BC ). ②如下图所示,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每条边上各有一条,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不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破疑点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 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例4】 如图,AE 是△ABC 的中线,EC =6,DE =2,则BD 的长为( ).A .2B .3C .4D .6解析:因为AE 是△ABC 的中线,所以BE =EC =6.又因为DE =2,所以BD =BE -DE =6-2=4.答案:C5.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定义: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描述方法:角平分线的描述有三种,如图.①直接描述: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②在△ABC 中,∠1=∠2,且D 在BC 上;③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3)性质特点:①由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可知,有角平分线就有相等的角,如上图中,因为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所以∠1=∠2(或∠1=∠2= ∠BAC ,或∠BAC=2∠1=2∠2).②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不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这个交点都在三角形内部.解技巧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例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平分三角形内角的射线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②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而高是直线;③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线、高和角平分线;④三角形的中线是经过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直线.A.③④B.③C.②③D.①④解析: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并且它们都是线段,不是射线或直线,因此只有③正确,故选B.答案:B6.三角形的稳定性(1)定义:三角形的三边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就确定不变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2)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指的是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不变,这说明一个三角形确定后它的附属性质也不变,这不同于四边形,因而在实际生活中,都是用三角形做支架的.【例6】在建筑工地我们常可看见如图所示,用木条EF固定矩形门框ABCD的情形.这种做法根据().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三角形的稳定性D.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解析:这是三角形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C正确.答案:C解技巧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问题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原型,说明这样做的道理,一般较为简单.7.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是三角形中最基本的三边关系.这里的“两边之和”指的是“任意两边的和”,满足这一关系是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的前提.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运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已知两边的情况下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二是根据所给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解技巧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①当线段a,b,c满足最短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最长的线段时就可构成三角形;②已知两条线段,可根据第三条线段大于这两边之差,小于这两边之和,来确定第三条线段的取值范围.【例7-1】以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吗?(1)6 cm,8 cm,10 cm;(2)三条线段长之比为4∶5∶6;(3)a+1,a+2,a+3(a>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判断已知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选择较短的两条线段,看它们的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即可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解:(1)因为6+8>10,所以长为6 cm,8 cm,10 cm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2)设这三条线段长分别为4x,5x,6x(x>0),因为4x+5x大于6x,所以三条线段长之比为4∶5∶6时,能组成三角形;(3)因为a+1+a+2=2a+3,当a>0时,2a+3>a+3,所以a+1,a+2,a+3(a>0)长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例7-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 cm和8 cm,则此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第三条边的长x应大于已知两边之差且小于已知两边之和,所以3 cm<x<13 cm.答案:3 cm<x<13 cm8.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也是应用最多的图形,因此画出它们高、中线、角平分线经常用到,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1)高的画法:类似于垂线的画法,用三角板过某一顶点向对边或对边延长线画垂线,交对边于一点,所得到的垂线段就是这条边上的高.(2)中线的画法:取一边中点,连接这点和这边相对的顶点的线段,就是所求中线.(3)角平分线的画法:类似于画角平分线,作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交对边于一点,这点和角的顶点之间的线段就是所求的角平分线.9.三角形高的应用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因为三角形的高是通过作垂线得到的,既有直角,又有垂线段,因此它的应用方向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求面积问题,高是垂线段,也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求三角形的面积所必须知道的长度;二是直角,高是垂线段,因而一定有直角,根据所有直角都相等或互余关系进行解题是三角形的高应用的另一方向.解技巧巧证直角背景下两锐角相等图形中含有高时,经常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来证明角相等,这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规律.【例8】如图(1),已知△ABC,画出△ABC中,BC边上的高、中线和∠BAC的平分线.图(1) 图(2)分析:因为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都是描述性定义,它们的定义就蕴含了它们的画法,根据总结的画法画出图形即可,如图(2).解:画法如下:(1)过A作BC的垂线,垂足为D,AD即为BC边上的高;(2)取BC的中点E,连接AE,AE即为BC边上的中线;(3)作∠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F,连接AF,AF即为△ABC中∠BAC的平分线.【例9】如图,在△ABC中,AD,BE分别是边BC,AC上的高,试说明∠DAC与∠EBC 的关系.分析:因为有三角形中的高就有垂直、直角,所以∠ADC,∠BEC都是直角.根据小学所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所以∠DAC+∠C=90°,∠EBC+∠C=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出∠DAC=∠EBC.解:∠DAC=∠EBC.因为AD,BE分别是边BC,AC上的高,所以∠ADC=90°,∠BEC=90°.所以∠DAC+∠C=90°,∠EBC+∠C=90°.所以∠DAC=∠EBC.10.三角形中线应用拓展三角形的中线是三角形中的一条重要线段,它最大的特点是已知三角形的中线,图中一定含有相等线段,由此延伸出中线的应用:(1)面积问题: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则S△ABD=S△ACD=12S△ABC.因为BD=CD,△ABD和△ADC等底同高,所以面积相等,因此通过作三角形的中线可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2)周长问题:如图所示,AD是BC边上的中线,△ABD和△ACD的周长之差实质上就是AB与AC的差,这也是三角形中线中常出现的问题.【例10】有一块三角形优良品种试验基地,如图所示,由于引进四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需将这块土地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请你制定出两种以上的划分方案供选择(画图说明).分析:根据三角形中线将三角形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特征,先把原三角形分为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然后再依次等分.解:答案不唯一,如方案1:如图(1),在BC上取点D,E,F,使BD=DE=EF=FC,连接AD,AE,AF.方案2:如图(2),分别取AB,BC,CA的中点D,E,F,连接DE,EF,DF.方案3:如图(3),分别取BC的中点D、CD的中点E、AB的中点F,连接AD,AE,DF.方案4:如图(4),分别取BC的中点D、AB的中点E、AC的中点F,连接AD,DE,DF.11.等腰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最大的特点是两条边相等,所以反映在三边关系中,就是底与腰的关系:①只要两腰之和大于底就一定能构成三角形;②在等腰三角形中,底的取值范围是大于0且小于两腰之和.因为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所以在涉及等腰三角形问题时,只要不明确哪是底,哪是腰,就必须分情况讨论,并且要验证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2 cm 和5 cm,它的周长是多少?情况一:当腰是2 cm底是5 cm时,因为2+2<5,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所以此等腰三角形不存在;情况二:当腰是5 cm底是2 cm时,5+2>5,所以此等腰三角形存在,此时周长为12 cm.解技巧利用三边关系求等腰三角形的边长根据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结合底和腰的关系先判断等腰三角形是否存在是求解的前提.【例11-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 cm和9 cm,则腰长为__________.解析:两种情况,一是腰长为6 cm时,底边就是9 cm,此时6+6>9,此三角形存在,所以腰长可以是6 cm;二是腰长为9 cm,此时9+6>9,此三角形也存在,所以腰长也可以是9 cm,故腰长为6 cm或9 cm.答案:9 cm或6 cm【例11-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4 cm,(1)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腰长;(2)若其中一边长为6 cm,求其他两边长.分析:(1)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利用周长作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通过求方程的解从而求出答案;(2)因为题目中没有说明这条边究竟是腰还是底边,要分两种情况考虑,并且计算结果还要注意检查是否符合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解:(1)设底边长为x cm,则腰长为2x cm,根据题意,得x+2x+2x=24,解得x=4.8,所以腰长为2x=2×4.8=9.6(cm).(2)当长为6 cm的边为腰时,则底边为24-6×2=12(cm).因为6+6=12,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所以6 cm长为腰不能组成三角形,故腰长不能为6 cm.当长为6 cm的边为底边时,则腰长为(24-6)÷2=9(cm),因为6 cm,9 cm,9 cm可以组成三角形,所以等腰三角形其他两边长均为9 cm.12.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易错点分析在本节内容中,易错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它们都有长度,这与前面所学的垂线是直线、角平分线是射线容易混淆.(2)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时易出错,如下图三种画法都是错误的.三种情况错误的原因都是对三角形的高的定义理解不透彻.图1中BE不垂直于边AC,错因是受锐角三角形的影响,误认为高的垂足必落在对边上;图2错在没有过点B画AC 的垂线段;图3错在把三角形的高与AC边上的垂线混淆,把线段画成了射线.正确的作法是过点B向对边AC所在的直线画垂线,垂足为E.因为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所以垂足落在CA 的延长线上,如下图所示:(3)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出错,只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构成三角形,才能进行其他运算,这是前提.特别是等腰三角形在没指明哪是底哪是腰时更易出错,一定要分类讨论,且必须考虑“不同情况下是否能构成三角形”.【例12-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射线B .三角形的高是一条垂线C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D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都在三角形内部解析:A ,B ,D 都是错误的,A 选项一个角的平分线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有本质区别:角的平分线是射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三角形的高也是线段,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画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以及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但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所以D 也是错误的.只有C 正确.答案:C【例12-2】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为12 cm 和15 cm 两部分,求三角形的底边长.分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锐角三角形,如图(1)所示,这时AB +AD =15 cm ,BC +CD =12 cm ;另一种是钝角三角形,如图(2),这时AB +AD =12 cm ,BC +CD =15 cm.图(1) 图(2) 解:(1)当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时,因为D 是AC 的中点,所以AD =12AC =12AB ,所以AB +AD =AB +12AB =15,解得AB =10(cm).所以AC =10 cm ,所以底边BC =15+12-10×2=7(cm),此时能构成三角形,且底边长为7 cm.(2)当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时,AB +AD =AB +12AB =12,解得AB =8(cm),所以AC =8 cm ,所以BC =15+12-8×2=11(cm).因为8+8>11,所以能构成三角形,此时底边为11 cm.答:底边的长为7 cm 或11 cm.。

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的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的技巧及练习题附答案
A.3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DE=∠ACD,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BAC=∠ACD,然后求出AC.
【详解】
解:∵DE⊥AC,
∴∠ADE+∠CAD=90°,
∵∠ACD+∠CAD=90°,
∴∠ACD=∠ADE=α,
∵矩形ABCD的对边AB∥C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画出图形,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即可.
【详解】
如图,∠C=90°,∠A=α,BC=a,
∵cotα ,
∴AC=BC•cotα=a•cotα,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应用,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是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余弦是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正切是对边与邻边的比;余切是邻边与对边的比;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解题关键.
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B的坐标是(0,4),点D的坐标是(8 ,4),点M和点N是两个动点,其中点M从点B出发,沿B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到点A后停止,同时点N从点B出发,沿折线BC→CD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如果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则另一点也停止运动,设M,N两点的运动时间为x,△BMN的面积为y,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过点B作BM⊥EA的延长线于点M,过点B作BN⊥CE于点N,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可求出BM,AM,CN,DE的长,再结合CD=CN+EN−DE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
解:过点B作BM⊥EA的延长线于点M,过点B作BN⊥CE于点N,如图所示.
在Rt△ABE中,AB=10米,∠BAM=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如图,在矩形 中, 将其折叠使 落在对角线 上,得到折痕 那么 的长度为()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度,由折叠的性质,AF=AB=3,则CF=2,设BE=EF=x,则CE= ,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x的值,得到BE的长度.
【详解】
解:在矩形 中, ,
【详解】
∵BE=CF,
∴BE+EC=EC+CF,
即BC=EF,且AC = DF,
∴当BC = EF时,满足SSS,可以判定△ABC≌△DEF;
当AC//DF时,∠A=∠EDF,满足SAS,可以判定△ABC≌△DEF;
当∠C =∠F时,为SSA,不能判定△ABC≌△DEF;
当∠BAC =∠EDF时,满足SAS,可以判定△ABC≌△DEF,
5.如图,在△ABC中,∠C=90°,∠A=30°,以点B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的画弧,分别交BA,BC于点M、N;再分别以点M、N为圆心,大于 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BP交AC于点D,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BP是∠ABC的平分线B.AD=BDC. D.CD= BD
【答案】C
初中数学三角形技巧及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在△ABC中,点D为BC的中点,连接AD,过点C作CE∥AB交AD的延长线于点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D≌△ECDB.连接BE,四边形ABEC为平行四边形
C.DA=DED.CE=CD
【答案】D
【解析】
Hale Waihona Puke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B=∠DCE,∠BAD=∠E,然后根据AAS证得△ABD≌△ECD,得出AD=DE,根据对角线互相平分得到四边形ABEC为平行四边形,CE=AB,即可解答.
①∠C=∠B;②∠D=∠E;③∠EAD=∠BAC;④∠B=∠E;其中错误的是()
∴∠B=90°,
∴ ,
由折叠的性质,得AF=AB=3,BE=EF,
∴CF=5 3=2,
在Rt△CEF中,设BE=EF=x,则CE= ,
由勾股定理,得: ,
解得: ;
∴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所学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正确求出BE的长度.
【详解】
解:由折叠的性质可知;DC=DE,∠DEA=∠C=90°,
∵∠BED+∠DEA=180°,
∴∠BED=90°.
又∵∠B=30°,
∴BD=2DE.
∴BC=3ED=24.
∴DE=8.
故答案为8.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翻折的性质、含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根据题意得出BC=3DE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B=48°,
由折叠的性质得:∠D'=∠D=48°,∠D'EC=∠DEC=180°﹣∠D﹣∠ECD=107°,
∴∠AEC=180°﹣∠DEC=180°﹣107°=73°,
∴∠D'EA=∠D'EC﹣∠AEC=107°﹣73°=34°.
故选:B.
【点睛】
可得③⑤正确,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11.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个筝形,其中AD=CD,AB=CB,詹姆斯在探究筝形的性质时,得到如下结论:①AC⊥BD;②AO=CO= AC;③△ABD≌△CBD,
8.如图,在 中, , ,按以下步骤作图:
①分别以 , 为圆心,以大于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相交于点 和 .
②作直线 交 于点 ,交 于点 ,连接 .若 ,则 的值为()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垂直平分线的作法得出PQ是AB的垂直平分线,进而得出∠EAB=∠CAE=30°,即可得出AE的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DC=150°,∠ADB=∠DBC,进而得出∠ADB的度数,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AD∥BC,∠C=30°
∴∠ADC=150°,∠ADB=∠DBC
∵∠ADB:∠DBC=1:2
∴∠ADB= ×150°=50°,故选D.
【点睛】
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解析】
【分析】
根据作图过程和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
由作图过程可得:CD=CD,DF=EF,CD=CK
所以,是等腰三角形的有△CDK,△CDE,△DEF;△CDF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故选:A
【点睛】
考核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是关键.
17.如图,已知AE=AD,AB=AC,EC=DB,下列结论:
【详解】
设AC=b,BC=a,分别在直角△ACE与直角△BC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到:
两式相加得:
根据勾股定理得到斜边
故选:D.
【点睛】
考查勾股定理,画出图形,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AD∥BC,∠C =30°,∠ADB:∠BDC= 1:2,则∠DBC的度数是( )
A.30°B.36°C.45°D.50°
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属于常考题型,熟练掌握上述基本知识是解题关键.
4.如图,折叠直角三角形纸片的直角,使点C落在AB上的点E处,已知BC=24,∠B=30°,则DE的长是()
A.12B.10C.8D.6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DC=DE,∠DEA=∠C=90°,在Rt△BED中,∠B=30°,故此BD=2ED,从而得到BC=3BC,于是可求得DE=8.
【详解】
解: , ,
, ,

即 ,所以①正确;
在 和 中,

,所以②正确;

∵∠AFD=∠MFB,

,所以③正确.
故选: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中,选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16.如图,经过直线AB外一点C作这条直线的垂线,作法如下:
(1)任意取一点K,使点K和点C在AB的两旁.
15.如图: , , , ,连接 与 交于 ,则:① ;② ;③ ;正确的有()个
A.0B.1C.2D.3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垂直的定义得到 ,则 ,于是可对①进行判断;利用“ ”可证明 ,于是可对②进行判断;利用全等的性质得到 ,则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和对顶角相等得到 ,于是可对③进行判断.
【详解】
∵CE∥AB,
∴∠B=∠DCE,∠BAD=∠E,
在△ABD和△ECD中,
∴△ABD≌△ECD(AAS),
∴DA=DE,AB=CE,
∵AD=DE,BD=CD,
∴四边形ABEC为平行四边形,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判定,解题的关键是证明△ABD≌△ECD.
(2)以点C为圆心,CK长为半径作弧,交AB于点D和E.
(3)分别以点D和点E为圆心,大于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
(4)作直线CF.
则直线CF就是所求作的垂线.根据以上尺规作图过程,若将这些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其中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为()
A.△CDFB.△CDKC.△CDED.△DEF
【答案】A
9.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用直尺和圆规作∠BAD的平分线AG交BC于点E,若BF=6,AB=5,则AE的长为()
A.4B.8C.6D.10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设AG与BF交点为O,∵AB=AF,AG平分∠BAD,AO=AO,∴可证△ABO≌△AFO,∴BO=FO=3,∠AOB=∠AOF=90º,AB=5,∴AO=4,∵AF∥BE,∴可证△AOF≌△EOB,AO=EO,∴AE=2AO=8,故选B.
【详解】
由题意可得出:PQ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E=BE,
∵在△ABC中,∠C=90°,∠CAB=60°,
∴∠CBA=30°,
∴∠EAB=∠CAE=30°,
∴CE= AE=4,
∴AE=8.
故选D.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根据已知得出∠EAB=∠CAE=30°是解题关键.
由AAS证明△ABF≌△DEF,得出对应边相等AF=DF,BF=EF,即可得出结论,对于①②④不一定正确.
【详解】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AB=CD,即AB∥CE,
∴∠ABF=∠E,
∵DE=CD,
∴AB=DE,
在△ABF和△DEF中,
∵ ,
∴△ABF≌△DEF(AAS),
∴AF=DF,BF=EF;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在△ABD与△CBD中,

∴△ABD≌△CBD(SSS),
故③正确;
∴∠ADB=∠CDB,
在△AOD与△COD中,

∴△AOD≌△COD(SAS),
∴∠AOD=∠COD=90°,AO=OC,
∴AC⊥DB,
故①②③正确;
故选D.
3.如图,在▱ABCD中,E为边AD上的一点,将△DEC沿CE折叠至△D′EC处,若∠B=48°,∠ECD=25°,则∠D′EA的度数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