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资料
人文地理高三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高三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相互关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地理是必学内容之一。
下面对人文地理高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人口与城市化1. 人口数量与分布- 世界人口总量及其分布情况- 中国人口总量及其分布情况- 世界和中国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内部人口流动与外部人口迁移的概念- 内部人口流动的类型和原因- 外部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3.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城市化的定义及阶段- 城市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城市体系的结构和特征二、经济地理1. 农业地域格局- 世界农业地域分类- 中国农业地域分类- 农业地域类型与分布规律2. 工业地域格局- 世界工业地域分类- 中国工业地域分类- 工业地域类型与分布规律3.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中心地带、城市边缘带和城市外围带的特征与功能- 城市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及其类型- 城市环境保护措施- 城市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 资源与能源问题- 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及其影响 - 能源的分类和分布- 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的对比四、文化地理1. 宗教与文化- 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影响力-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2. 城市与文化- 城市的文化特征与功能- 城市规划对文化的影响- 城市的文化传承和保护3. 区域文化差异- 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 区域文化的特征与表现形式- 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以上人文地理高三知识点的总结,可以更好地掌握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为高考复习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了解人文地理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和环境的影响。
高中人文地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一、人口与城市1. 人口数量与分布:主要包括人口数量的测算、人口分布规律以及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等。
2.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现象,以及城市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变化。
3. 城市规模与城市体系:研究城市的规模结构、城市系统和城市功能等。
4.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了解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方法,以及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方向。
二、经济地理与农业地理1. 经济地理: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变、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 农业地理:研究农业的发展形态、农业区位选择原则、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3. 城市化与工业化:学习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经济、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
三、文化与环境1. 文化地理:研究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统,以及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旅游地理:研究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选择及旅游影响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四、城市与区域规划1. 城市规划:学习城市规划的概念、原则、方法和实践,以及城市规划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 区域规划:研究区域发展的规划理论和实践,以及区域规划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 城市设计:了解城市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实践,以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的关系。
五、地理信息系统(GIS)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
2. GIS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了解GIS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的基本流程。
3. GIS应用与分析:研究GIS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和分析方法。
以上只是高中人文地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和实践。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点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其中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地球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讨人类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以下就是一些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点。
一、人口与城市1.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数量和面积之比,而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意味着聚居的人口多个区域内,反之亦然。
2.城市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城市应运而生的一系列经济现象被称为城市化。
城市化通过城市面积、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的数量来表示。
3.城市人口流动:城市人口流动主要包括迁入和迁出。
迁入的原因很多,包括工作机会和高质量的生活条件。
迁出原因则包括自然灾害、政治原因等等。
二、经济地理1.地域经济:地域经济是根据各个地理位置优势不同,发挥各个地域生产所特有的优势,以及在地域内协调推动经济发展。
2.发展阶段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是指通过分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诸多因素,如产业、技术和贸易等,来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
三、环境变化1.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大气层的温度、降雨量、风力等因素变化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倾向于导致极端气象现象,如洪水、干旱和海平面升高等。
2.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的是在保证资源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实现自然资源的利用价值。
四、文化地理1.文化类型:文化类型指由某一地区的文化环境和历史遗留物所决定的文化类型。
文化类型可能包括风俗、语言和宗教等方面。
2.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指各种文化元素(如文化价值观念、技艺、传统艺术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间的流动与传递。
以上就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也是理解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基础。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要点梳理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要点梳理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的要点进行梳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一、人口地理1.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人口的密度和人口分布规律: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随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存在差异。
- 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类型:人口迁移包括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化)、城市间的迁移(区域人口重心的变化)以及国际间的迁移(移民)等。
2.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城市化的表现和影响: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面积扩大的过程,对人口、经济、环境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 城市体系和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包括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等,城市规模由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程度和城市功能等因素决定。
3. 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增长与发展:人口增长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如何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
- 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城乡规划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城市与乡村1.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特征:城市区域具有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建筑物高密度等特点。
- 乡村特征:乡村地区人口稀少、经济以农业为主、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等。
2. 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关系- 城市对乡村的影响:城市对乡村的资源吸纳、劳动力的吸引、市场的扩大等有着重要影响。
- 乡村对城市的影响:乡村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等资源对城市起着重要支撑作用。
三、经济地理1.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地理:农业地理研究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农作物类型、农田分布、农业发展模式等。
- 工业地理:工业地理研究工业的空间布局、产业链的形成等,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分布特点。
2.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区域差距主要受制于自然、人文和经济等因素。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一、我国疆域之最
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
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
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领土的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领土的最南端:4。
N附近的曾母暗沙。
领土的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会合处。
领土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上。
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
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
跨经度最广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二、运用歌诀记忆我国邻国和34个省级行政区
(1)邻国:
朝鲜、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
塔吉克连阿富汗,巴、印、尼、锡和不丹,
缅甸、老挝和越南,十五邻国紧相连,
日、菲、马、印尼、文莱,隔海相望也不远。
(2)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
四江三海两宁甘,两湖两广两河山,
云贵川藏福吉安,新建琼渝港澳归、。
2024年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与城市1.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 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2. 城市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城市规模的度量和分类- 城市结构的特点和类型- 城市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原因和影响3. 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城市问题的种类和原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二、农业与农村1. 农业资源和农业类型- 农业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农业类型的划分和特点- 农业资源和农业类型的关系和影响2.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问题-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点- 农业问题的种类和原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3. 农村发展和农村问题- 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农村问题的种类和原因-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三、工业与城市1. 工业发展和工业体系- 工业发展的过程和影响- 工业体系的分类和特点- 工业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关系和影响2. 工业化的模式和路径-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模式和路径- 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3. 城市工业化和城市问题- 城市工业化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四、交通与通信1. 运输方式和运输网络- 运输方式的分类和特点- 运输网络的组成和特点- 运输方式和网络的影响和发展趋势2. 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 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特点- 信息网络的组成和特点- 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3. 交通运输和通信建设- 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交通运输建设的问题和挑战-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五、资源与环境1.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人文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2. 能源资源和水资源- 不同种类的能源资源和特点-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能源和水资源的问题和挑战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原因- 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六、地理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1. 地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地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影响2.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在决策和规划中的应用3. 地理技术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技术在资源调查和评价中的应用- 地理技术在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 地理技术在灾害预测和应对中的应用以上是____年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文地理高一必背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高一必背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究的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相干系。
在高一阶段进修人文地理,我们需要精通一些必备的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人口地理1. 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干系,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例如城市人口密集区、农村人口稀疏区等;2. 人口变动: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流淌对地理的影响,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 人口政策: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包括规划生育和人口流淌管理等,以及对人口政策的理解和看法。
二、城市地理1. 城市进步: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城市功能的分布,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2. 城市规划: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以及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和看法;3. 城市问题:了解城市面临的挑战,如人口过剩、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以及对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三、农业地理1. 农业进步:了解农业的进步历程和不同类型的农业,如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2. 农田规模:了解不同地区的农田规模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对农田规模的理解和看法;3. 农业问题:了解农业面临的挑战,如粮食安全、农药污染、农田退化等,以及对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四、产业地理1. 产业结构:了解不同地区的产业分布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2. 区域进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进步水平宁产业集聚区的特点,以及对区域进步的理解和看法;3. 产业转移: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对产业转移的理解和看法。
五、交通地理1. 交通网络:了解不同地区的交通网络和交通方式,如公路、铁路和航空等;2. 交通通道:了解不同地区的交通通道和交通枢纽的位置和作用;3. 交通问题:了解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交通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对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六、文化地理1. 文化传承: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承和文化景观的保卫,如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 文化多样性: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的现象,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看法;3. 文化冲突:了解文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对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全面梳理汇编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全面梳理汇编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聚落、文化、经济和社会活动。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人文地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全面梳理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国家与国境国家是由一定领土范围内的人民所组成的政治实体。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与其国境密切相关。
国境包括陆地国界和海洋国界两部分。
1.陆地国界陆地国界是指国家之间在陆地上的分界线。
常见的陆地国界有自然界线和人工界线两种。
(1)自然界线:以自然地理要素,如山脉、河流、湖泊等为国界。
(2)人工界线:通过协商、划界等方式人为划定的国界。
2.海洋国界海洋国界是指国家之间在海洋上的分界线。
常见的海洋国界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
(1)领海:指国家从基线向外划定一定范围的海域。
(2)毗连区:两个相邻国家的领海直接相连的海域。
(3)专属经济区:国家拥有的那部分连续的、延伸至海上的自然延伸区域。
(4)大陆架:陆地延伸至海洋底部的部分。
二、城市与城市规模分类城市是人类聚居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心,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对象。
城市按规模可分为几类。
1.超大城市超大城市是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通常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大城市大城市是人口在100万至1000万之间的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和文化实力。
3.中城市中城市是人口在50万至100万之间的城市,在地方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4.小城市小城市是人口在10万至50万之间的城市,主要以服务业为主。
5.小城镇小城镇是人口在1万至10万之间的城镇,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形态。
三、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特定地理区域中的常住人口总数。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区域上的空间分布特征。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通常用人口总数除以面积来计算。
2.人口分布的类型(1)集中分布:人口在特定区域集中分布,如城市、沿海地区等。
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的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与尺度
2. 经纬度与地球坐标
3.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时区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5.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
6. 中国地形地貌
二、人口与城市
1. 人口与人口问题
-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 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
2. 城市与城市化
- 城市体系与等级结构
- 城市规模与城市扩张
- 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与农村
1.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位
2. 中国的农业区域分异
3. 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
4. 农业与农民问题
- 农村人口与农民收入
- 农村发展与农村改革
四、工业与能源
1. 工业区位与分布
2. 工业体系与工业布局
3. 工业化进程与产业转移
4. 能源资源与能源消费
5.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五、交通与通信
1. 陆地交通与水路交通
2. 空中交通与管道交通
3. 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
4. 信息通信技术与全球化
六、商贸与服务业
1. 商贸流通与商贸区位
2. 商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3. 旅游业与旅游资源
4. 中国的商贸与服务业
七、区域可持续发展
1.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 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
3. 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八、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地理
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2. 全球化与地区差异
3. 一带一路与中国的对外战略
4.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参与
以上是高三地理文科复习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1500字)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将对人文地理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人口地理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人口分布特点有: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即人口多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即人口向城市聚集;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是人口密集区。
2. 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在高考中一般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来衡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10。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等。
人口控制是指通过计划生育、改善生活条件等手段限制人口增长,以达到调整人口结构、降低负担的目的。
3. 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永久性移动。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而暂时性地改变所在地的现象。
常见的人口迁移类型有农村向城市的农民工流动、跨国移民、人口集聚地和人口离散地之间的人口迁移等。
人口迁移和流动对原地和目的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4.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生育率下降、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科技进步、社会福利提高等。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健康、养老制度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城市地理1.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复杂的居住地。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体现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
城市化的原因包括农村人口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人口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城市对外发展的需求等。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高中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人口地理学1.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是指在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内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而人口迁移则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流动。
人口分布和迁移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人口增长与控制:人口增长率是指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
人口增长受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差异较大。
如何控制人口增长成为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城市地理学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也受到充分的关注。
2. 城市结构与功能区划:城市结构包括城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和城市外围区等不同部分,每个部分有不同的功能。
通过功能区划,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经济地理学1. 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地区不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差异较大,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等。
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
2. 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所不同,包括传统的农业型经济、工业型经济和现代的服务业型经济等。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文化地理学1.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地区和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和习惯。
文化传播是指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传播和交流过程,如语言、宗教、传统节日等。
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对文化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2.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差异较大,城市文化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筑、艺术、娱乐等方面,而乡村文化则更注重传统的农耕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高考地理人文知识点
高考地理人文知识点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活动。
本文将针对高考地理人文知识点进行论述,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人口与人口问题1.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密集地区与人口稀少地区的分布规律;人口迁移的原因、形式和影响。
2. 人口增长与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调整的问题。
二、城市与工业1.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城市体系的层次和结构。
2. 工业地域与区域发展:工业地域的布局与特点;工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影响。
三、农业与农村1. 农业地域与农业发展:不同农业区的特点和区域差异;农业发展的因素和政策。
2. 农村地域与农村发展:我国农村的地域分布和不同类型的农村聚落。
四、旅游与文化1. 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旅游资源的种类和特点;旅游开发的影响和问题。
2. 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冲突与发展。
五、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资源利用和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
2.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不同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灾害类型和防灾减灾措施。
六、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1. 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 可持续城市与乡村建设:建设生态城市和宜居乡村的重要性和具体举措。
在准备高考地理考试时,除了对上述人文地理知识点的掌握,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综合应用。
通过模拟题、历年真题的练习,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并提升解题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地理背景,培养对于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总之,高考地理人文知识点的复习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考生们应该注重对人文地理的系统学习,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人口与城市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亚、巴基斯坦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阶段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10、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①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促进力量。
②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边贸发展的云南德宏模式;靠资源开发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东北模式。
11、城市地域结构12、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第八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②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靠天吃饭);密集农业(劳动密集与资金密集型)③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考虑市场需求量,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2、农业的主要区位: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3、农业地域类型:①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②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③大牧场放牧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④乳畜业(靠近市场)⑤混合农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4、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南方:水土流失(水热充沛)华北: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东北: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5、我国农作物分布:①东耕西牧;②南蔗北菜;③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④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⑤温带水果---苹果、梨、桃⑥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⑦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6、①原料指向型工业: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②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欧美在中国建芯片厂(汽车厂)③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7.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高中人文地理的知识点归纳
高中人文地理的知识归纳1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②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③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④粮食问题: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尤其是中非、西非、东非地区,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
⑤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⑥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⑦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a.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畜牧业。
b.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半干旱、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c.农耕区畜牧业牧业主要是利用农作物秸杆、加工副产品和部分粮食,饲养猪、牛、羊和家禽。
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沿海四大海域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大陆约有2000万公顷水面,其中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d.水产业分为天然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
e我国水产品总量中,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多;在海产品中以天然捕捞为主;在淡水产品中以人工养殖为主。
2、工业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②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③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④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高中人文地理的知识归纳2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①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
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②世界人口的分布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知识归纳
地理人文地理知识归纳专题一:人口的变化一.人口自然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人口自然增长的模式:②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型到现代型过渡。
③中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到现代型过渡。
整个世界:由传统型到现代型过渡。
3.不同国家面对的人口问题:①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影响: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过快或者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影响:就业压力大,环境问题突出,不利于发展,生活水平上升缓慢。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人口空间变化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4)个人因素2.人口对迁出入地的影响:(1)迁入地,有利影响:对于边疆地区,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改变经济落后状况。
对城市地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可能造成环境问题,给城市环境带来压力。
(2)迁出地,有利影响:加强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不利影响:造成人才与劳动力流失。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1)环境的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其重要指标是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条件,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经济发展度(正相关)(4)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性①不确定性———制约因素不确定②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比较稳定3.人口的合理容量特点:是一个难以确定的“虚数”。
专题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2.典型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扇形模式:交通成因。
同心园模式:各功能区不断的侵入和迁移。
多核心模式: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张,低价或河流,地形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口与环境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2) 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城市地域结构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集中式: 1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 2 节省市政投资 3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组团式: 1 用地较为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2 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条带式或放射状: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道路发展而形成。
1 这种类型的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而且运距很长。
2 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及其特点(1)住宅区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发展趋势和特点:大城市为了疏散过密的人口和工业,在距母城比较远的交通干线兴建卫星城,在母城上班,生活在卫星城。
(2商业区区位:区位需求是有便捷的交通(3)工业区特点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运输量大)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原因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上海中心商务区的形成)。
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通达度。
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和宗教信仰,欧洲和北美表现尤其明显。
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订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4、城市的布局形式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类。
在我国,中小城市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有些大城市为了解决市区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城市布局。
5、功能区的合理布置A靠近交通便捷地区B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分布在城内居民区;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与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远离水源地且布局在河流下游)C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D留有发展余地三文化与文化景观1、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具有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态。
(如:技术、道路、农田、城乡等)精神文化: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
(如:纪念碑、学校雕塑、马列主义思想等)2、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1)文化景观的空间性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每个文化景观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2)文化景观的时代性3、文化景观与环境(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物质文化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文化景观指示自然环境时有一定的局限性(2)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文化景观也是人文社会环境的一面镜子。
(公交汽车站牌)4、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案例(1)西双版纳傣家竹楼: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高温、多雨、潮湿、多虫兽),也记录了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
(2)黄土高原窑洞:反映了该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和黄土深厚且直立性强的地理环境状况。
(3)北京四合院:反映出华北平原冬季寒冷干燥、多大风的气候特征及中国古代长幼、尊卑贱地位的差异。
(4)龙门石窟:反映了北魏至唐代中原地区的宗教信仰和造像艺术水平。
(5)宁夏的清真寺:反映了回族等民族的宗教(伊斯兰教)文化特点和民族间文化交融的特点。
(6)中国虫神庙:反映了明代虫灾多发区的分布情况和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虫神信仰情况。
5、文化扩散类型传染扩散:某种文化扩散现象通过已接受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
(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本贵族学者向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等级扩散: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扩散。
(国家的方针政策逐层传达、苏格兰威士忌酒从乡村流入城市等)刺激扩散: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他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
(滑旱冰、佛教传入西藏发展为喇嘛教)迁移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
(阿拉伯文化的传播、中国学者在国外传播儒学)四旅游活动与环境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的主体旅游资源:旅游的客体旅游业:旅游媒介2、旅游活动的作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交流);扩大交流。
3、旅游业的特点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资金需要量少;劳动力需要量大;技术限制较小;人员培训期短4、旅游资源的特性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5、旅游资源的价值①美学价值: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
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形象美是核心。
②科学价值:夏威夷火山、东非大裂谷、喀斯特地貌、泰山、庐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
③历史文化价值。
④经济价值。
6、旅游景观的欣赏(1)选择观赏位置千峰万壑——远眺俯视(武陵源群峰)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江河湖海——较高的亭台楼阁上远望俯视湖沼池塘——低临水面欣赏山水组合景观——乘船观两岸风景(2)把握观赏时机把握季节(北方景色大部分宜夏季观赏);把握天气(云海——雨过天晴);把握时间(青海湖观鸟、钱塘江大潮)(3)抓住景观特点——了解园林景观的特点主配;层次;框景;借景(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5)以情观景综合感受;发挥想像;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7、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②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③对背景环境的破坏④对文物古迹的破坏⑤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8、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重点)①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②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③交通位置及通达④地区接待能力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8、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安徽黄山。
五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1、二战后世界局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缩短世界距离,加强了全球联系);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发达国家: 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学技术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
加上政局动荡,南北差距扩大。
4、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基本实体(国土面积、位置、资源、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5、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途径①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③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不结盟,不争霸,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6、主要区域经济集团欧盟:1948年“荷比卢经济联盟”;1952年“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33年“欧洲联盟”,是世界最早的区域化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始运转,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成为和欧盟抗衡的共同市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我国在1991加入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
7、世界经济南北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的原因(1)发展中国家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和资金,从而对发达国家形成依赖,容易受其控制。
(2)由于生产规模小、水平低、基础差,发展中国家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在产品交换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等价状态。
(4)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沉重,有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给经济发展带来困难。
(5)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给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市场设置门槛。
附: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俄罗斯和越南。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
至2009年1月止共有27个成员国,他们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六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
按投入多少分:密集农业、粗放农业按用途分为:商品农业和自给农业2、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3、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粮食种植规模变化)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