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后作业(一) 人民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

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

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

以上史实说明当时()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人民版-高三历史复习习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版-高三历史复习习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铜川月考)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A、B、C 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

答案 D2.(基础精典)“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增强,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遵循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他们在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其实质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故选B。

答案 B3.(教考网)《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

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

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

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④相权的不断加强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的变化,“悉由吏部”中的“吏部”是指六部中的吏部,③正确;④与题干无关,排除。

答案 A4.(福州月考)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后作业(一)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后作业(一)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后作业(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解析:选C。

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可知,周分封同姓亲族到各地,以维护其统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排除A项;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可知,受封的是同姓的亲族,排除B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而非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排除D项.2.《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材料中的通假字“畔"通“叛”.材料中周初出现与周王室对立的叛军势力,这表明周初政治统治尚不稳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分封制受到冲击和挑战,B项正确。

3.下面分别是商、周疆域简图。

该图表明当时( )A.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完善B.早期华夏文化核心区形成C.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解析:选B。

商周时期,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A项错误;华夏文化的核心区主要是陕西、河南等黄河流域,图示符合这一态势,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在战国时期萌芽,形成于秦朝,故C项错误;商周属于华夏文明,非少数民族地区,且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还没有开始封建化,故D项错误。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课后作业: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课后作业: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解析:选C。

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可知,周分封同姓亲族到各地,以维护其统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排除A项;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可知,受封的是同姓的亲族,排除B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而非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排除D项。

2.《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材料中的通假字“畔”通“叛”。

材料中周初出现与周王室对立的叛军势力,这表明周初政治统治尚不稳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分封制受到冲击和挑战,B项正确。

3.下面分别是商、周疆域简图。

该图表明当时()A.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完善B.早期华夏文化核心区形成C.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解析:选B。

商周时期,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A项错误;华夏文化的核心区主要是陕西、河南等黄河流域,图示符合这一态势,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在战国时期萌芽,形成于秦朝,故C项错误;商周属于华夏文明,非少数民族地区,且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还没有开始封建化,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模块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模块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1、秦统一天下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 )A.定期朝觐皇帝B.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3、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4、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人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之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A.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5、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6、秦朝法律《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

这一做法( )A.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C.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D.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7、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记载.只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

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

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巩固君主专制皇权的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8、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进步作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腐败,因而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选A。

答案:A2.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A.建立了皇帝制度B.实现了祖国统一C.实行三公九卿制D.修筑了万里长城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千古一帝”是秦始皇嬴政,他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灭六国、完成统一,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3.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制度形成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朝建立后。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4.“‘(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这一制度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皇帝制 D.郡县制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

从材料中“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获取信息,“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能体现“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排除。

答案:D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A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君主专制;B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体制;C项: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实质是君主专制的表现;D项:既然是君主专制,也就不存在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问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得出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普遍认同的获得”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不相符,故D项错误。

2.(2019届高三·某某质检)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解析:选B 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施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明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各国不再遵守礼器形制要求,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

由“刺举”“公卿……恐惧莫敢犯禁”可知,监察制度具有震慑百官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答案为B项。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一)一、选择题1.“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

”这可以表明()A.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B.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C.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D.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答案:B解析:“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表明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故B项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表述正确,但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3.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

这表明该制度()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 项错误;周代在诸侯中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故C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1.(2018年新课标Ⅰ卷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联系所学知识弄清两个问题:1、唐代的藩镇和藩镇割据两个有联系且有区别的概念。

在唐代,藩镇最初是唐王朝为拱卫边疆而在北方边境建立的军事政治于一体的机关,最高行政长官是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除边疆外于各地新设了众多藩镇,这些强藩镇除河朔三镇外,基本上都听命于唐中央。

唐未黄巢起义后,在全国才普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唐代中后期的财政问题。

唐王朝在平定“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及其后,财源主要仰丈于东南。

分析表2所给的材料,东南型的藩镇向朝廷上贡,中原型和边疆型的少上贡,这些藩镇数量多且在维系唐王朝的统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上贡且割据的主要是河朔三镇。

综观4个选项,最能反映材料旨的是D项。

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正式作为内朝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理解正确是()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工具【答案】D【解析】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答案:D3、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 人民版-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 人民版-人民版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永州二模)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

这说明( ) 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C.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解析:选D。

材料中商王接受方国的贡献后也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王权和神权的关系,排除A项;商朝内外服制度下,方国首领臣服于商王,因而商王与方国首领的地位不可能完全平等,排除B项;商朝内外服制度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比较松散,中央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排除C项。

2.(2020·达州一诊)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 A.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B.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解析:选C。

根据材料“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可知,西周初期统治者在设计分封制之时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故选C项。

3.(2020·百师联盟大联考全国Ⅰ卷)记述出处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吕氏春秋·观世》“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史记·周本纪》于薊,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A.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C.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D.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解析:选D。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

周王此举有利于( )A.强化血缘宗法B.维护尊卑关系C.凸显宗教信仰D.加强文化认同解析:选D 经过周王改造之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关系,说明周王在弱化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表现的是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没有提及尊卑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经过周王改造之后的神成了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其目的在于加强西周各个部族之间的联系,并加强文化认同,故D项正确。

2.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

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 )A.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B.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土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解析:选 C 材料主要论述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各地诸侯进行分封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没有涉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周天子的授土授民仪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即隶属关系,而不是鼓励诸侯开疆拓土,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所示仅是一种仪式,起不到加强管理地方的作用,故D项错误。

3.《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这主要反映了( )A.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C.早期文化充满神秘色彩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得出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故A项正确;礼乐制度不属于封建等级制度,故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早期文化的神秘色彩和百家思想的融合,故C、D两项错误。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教版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教版高

课时作业1 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69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某某市高三二模]面对西周大军兵临城下的危局,商纣王却镇定地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是何能为!”西周初年,统治者明确提出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表明( )A.商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敬天尊祖制B.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人事重于天命C.商朝统治者不认可传统的天命观D.西周统治者接受了儒家民本思想解析:材料中的“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是何能为!”指商纣王认为自己的生命是上天赐予的,又有什么可做呢?“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则是西周统治者认为上天看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所听到的。

由此可见商纣王认可天命,但没有说到他尊祖制,所以A、C错误;西周统治者在天命和人事问题上,人事重于天命,故B项正确。

D项只说到了人事而没有说到天命问题,故错。

答案:B2.[2020·某某市高三模拟]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某某2次;周代记录到某某5次,某某、某某各1次;秦汉记录到某某、某某、某某各3次,某某2次,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内蒙各1次。

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解析:通过商至秦汉时期对瘟疫的记录情况来看,每个朝代所记录的X围比前代更加广阔,结合古代中国发展历程可知,这些地区是逐渐被纳入中国版图的,代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在逐渐形成,A正确;之前南方区域没有记载不代表以前南方没有瘟疫,而且某某在某某、某某北方,B错误;因为所涉及的区域更多,因此记录的次数不代表发生的频率加快,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材料信息不能体现,D 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6甘肃天水调研)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

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

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

《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列举了有关夏、商、周三代最高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一些关系,A、C两项与材料无关,可直接排除;夏、商、周三代时期主要的权利纽带是血缘,故D项表述不正确;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低,所以说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B2.(2016江苏南通一模)“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解析:本题考查秦代政治制度。

材料中关键信息为“守”“尉”“监”,结合材料上下文关系可判断是地方官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材料并不涉及贵族政治问题,故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并没有官员人数与效率的信息,无从判断机构臃肿,故排除D项。

答案:B3.商朝早期,“王位继承兄终弟及比较常见,例如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兄弟4人曾先后为王。

小乙武丁继位后情况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此后,父死子继成为商王继统的常例”。

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反映出( )A.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B.王位世袭制的逐渐完备C.王权的不断加强D.商朝政治的日趋腐朽解析:材料表明,商代的王位继承发生了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成为常例的演变。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1二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题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1二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题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C.文献史料主要用于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2.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

这表明(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3.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交融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4.东夷地区原以游牧为生,兽皮为衣;齐、鲁在此地建国后,“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变其俗,革其礼”;至战国,东夷地区已无异于中原。

这可以佐证西周( )A.井田制度的推广B.分封制度的影响C.礼乐制度的作用D.集权体制的形成5.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

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

这有利于( )A.宗法关系意识逐渐淡出中国社会B.中华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长治久安D.察举的选官制度出现和逐步推行6.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一做法( )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7.秦始皇针对当时社会上“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等措施。

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1一、选择题1.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原有的王号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

特更名号为( ) A.泰皇B.秦王C.始皇帝D.郡王解析: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故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答案: C2.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书绳简策的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

从下图秦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②秦朝实行分封制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④秦朝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A.①② B.①④C.①③ D.③④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秦朝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②错误;廷尉由皇帝任免,④错误,故排除②④。

答案: C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

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材料不能说明( )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解析:御玺专属于皇帝,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提升效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4.(2016·湖北黄石有色一中高一月考)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

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君主专制造成了决策失误有所减少解析:本题材料“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反映了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程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作用之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因此选D项。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试卷(一)(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试卷(一)(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

专题检测试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9·枣庄三中学情调查)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答案为C项。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排除A项;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

2.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种武器)。

这反映了周代( )A.受封诸侯的权利B.分封的对象C.受封诸侯的义务D.分封的目的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亲”“戚”的字义可知,“亲”是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的人,即贵族;“戚”是握有武器掌控军事的人,即“功臣”,故材料反映的是周代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B 项正确。

3.(2018·汾阳一中高一期中)《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答案 A解析分封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三家分晋说明分封制被破坏,A项正确;B、D两项题干无从反映,也不符合史实;C项易误选,原因是对分封制的理解与基于题干表面的认识。

4.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

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

北京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典精讲课后练习一

北京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典精讲课后练习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典精讲题1:据周朝礼制规定,天子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

后来鲁国大夫用六十四人奏乐舞蹈。

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题2: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题3: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题4:据《隋书·百官志下》,门下省置给事郎之职,“置员四人,从五品,审读奏案。

”《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以上材料说明()A.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因权力的分割面临瓦解B.隋唐时期,中央强化了对各部门的监察力度C.门下省取得了三省政治结构中的枢纽地位D.各种权力之间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牵制和监督题5: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

它说明军机大臣职能主要是()A.“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B.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C.与皇帝“共治国事” D.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作业新人教版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作业新人教版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一)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后汉书·祭祀》载:“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

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据此可知( )A.五帝时期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体系B.商周时期监察制度已具备雏形C.上古先贤倡导道德教化、诚信治民D.印玺尚未具备强烈的政治功能2.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出征三苗时誓师说:“济济有群,咸听朕言。

……蠢兹有苗,用天之罚。

”这表明( )A.王位世袭制的确立B.禹君主专制地位的确立C.禹已掌握最高王权D.“禅让”观念的消除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 A.禅让制 B.分封制C.宗法制D.君主专制4.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缴纳贡赋的义务。

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

材料说明西周( )A.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B.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C.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D.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5.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A.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B.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C.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6.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 )A.一夫一妻多妾制习俗长期延续B.“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C.皇位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D.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 )A.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8.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1 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株洲市高三一模]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而到了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

这反映出( )A.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B.商朝政治制度已被西周抛弃C.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D.西周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可知,西周时期开始重视百姓的重要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

西周时期的政治特点仍然是神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A选项排除。

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选项排除。

答案:D2.[2019·合肥市高三模拟]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封到鲁地,三年之后到周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以如此之晚,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所以晚”。

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了周政权的统治区域B.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C.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D.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之主解析:依据材料中“变其俗、革其礼”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促进了周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在传播思想文化方面的作用,并非扩大统治区域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答案:B3.[2019·柳州市高三模拟]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主要体现了( )A.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解析:材料首先说天子诸侯之间基于分封制的权利义务,后说反映宗族观念的宗法原则,故体现了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B项符合题意。

人教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单元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单元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朝人祭祖工具遍及,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外族元勋,固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奠,材料所述现象(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2.(2019福建漳州三模,24)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创建血缘接洽。

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

这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B.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3.(2019安徽黄山二模,24)下表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该历史现象表明了( )君主姓氏姬姓—姬姓姬姓—非姬姓非姬姓—非姬姓战争次数130331328A.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B.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D.方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4.(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

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5.(2019山东聊城二模,25)“秦兼天下,建天子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

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

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6.(2019福建福州二模,25)据史书纪录,汉景帝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对之,汉景帝“默然而沮”。

这一记载说明汉初( )A.官员争权夺利现象严重B.外戚干政局面得到扭转C.中央注重加强地方管理D.君主行使权力受到限制7.(2019甘肃兰州二模,25)唐朝钱粮之事,归尚书省卖力,开元之后,权移他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后作业(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解析:选C。

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可知,周分封同姓亲族到各地,以维护其统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排除A项;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可知,受封的是同姓的亲族,排除B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而非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排除D项。

2.《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材料中的通假字“畔”通“叛”。

材料中周初出现与周王室对立的叛军势力,这表明周初政治统治尚不稳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分封制受到冲击和挑战,B项正确。

3.下面分别是商、周疆域简图。

该图表明当时( )A.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完善B.早期华夏文化核心区形成C.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解析:选B。

商周时期,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A项错误;华夏文化的核心区主要是陕西、河南等黄河流域,图示符合这一态势,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在战国时期萌芽,形成于秦朝,故C项错误;商周属于华夏文明,非少数民族地区,且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还没有开始封建化,故D项错误。

4.周代有谥法之制,贵族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其拟定一称号,如鲁哀公、齐威王等。

嬴政成为皇帝后,不准臣议君,废除了谥法。

嬴政此举意在( ) A.维护皇权独尊B.废除宗法制度C.削弱贵族政治D.强化政权合法性解析:选A。

根据材料“周代有谥法之制,贵族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其拟定一称号……嬴政成为皇帝后,不准臣议君,废除了谥法”可知,嬴政废除谥法就是为了凸显皇权至上,故A项正确;废除谥法与宗法制并没有任何联系,故B项错误;不准臣议君和废除谥法对贵族政治并没有影响,故C项错误;废除谥法制度与政权的合法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5.《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这里提到的九原郡治所位于今天的( ) A.陕西省B.甘肃省C.宁夏回族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解析:选D。

九原郡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取匈奴河南地后置。

治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领九原、临河(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2县。

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后套及其以东至包头市,黄河南岸的伊克昭盟(已撤盟设市,改为鄂尔多斯市)北部,故D 项正确,故A、B、C三项错误。

6.古代中国皇帝“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查以纠之”,为此建立一套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官僚系统。

以下符合此体系的是( )A.秦朝御史大夫、唐朝中书省B.唐朝御史台、明朝内阁C.宋朝参知政事、清朝军机大臣D.秦朝御史大夫、汉朝刺史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这一皇帝控制下的官僚体系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系,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朝的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故选D项。

7.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选D。

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枢纽,所以D项正确。

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尚书省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

8.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下列官职,按其最早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御史大夫②同平章事③卿大夫④司隶校尉A.①④②③B.③①④②C.③④①②D.①③④②解析:选B。

①最早出现在秦朝,②最早出现在唐朝,③最早出现在西周,④最早出现在汉朝,按其最早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①④②。

B项符合题意。

9.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这一评价中肯在( ) 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解析:选C。

材料“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主要强调对人才选拔权回收到中央的作用,没有提到对官僚政治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两种制度在方法上的不同,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可知,科举制把人才选拔权收归了中央,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无法得知是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故D项错误。

10.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

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 )A.中书省与行省制B.中书省与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D.中书门下与枢密院解析:选B。

根据材料“元承宋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元代中书省由宋代中书门下发展而来,枢密院由宋代枢密院发展而来,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创立于元代,排除A项;宣政院创立于元代,排除C项;元代没有中书门下,排除D项。

11.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

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B.确保了中央的决策正确C.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D.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解析:选A。

据材料“‘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可知有利于规范君主执政,故A项正确;“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是对皇帝道德的培养,无法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故B项错误;由“格心之学”“格君心之非”无法确定其一定是心学,故C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明代内阁非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故D项错误。

12.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

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A.C.精干高效D.保密性强解析:选C。

根据表格中军机处人数不断变化可以看出,皇帝可以随时决定军机的权限,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军机大臣人数的变化可以推断机构设置和人数并不确定,故B项错误;综合材料可知历朝军机大臣人数都在六人左右,这反映了清代军机处精干高效,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军机大臣人数变化而不是保密的程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

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

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

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材料二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

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

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的家族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由“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可知,以宗法制为依托;由“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可知,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由“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可知,宋明时期空前强化。

第(2)问,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外部”根据材料二“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概括;“内部”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政治改革的推动、思想解放的潮流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特点:以宗法制为依托;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宋明时期空前强化。

(2)原因: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与发展,传统儒学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政治变革的推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疆域图材料二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三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平定六国后,除夺回河套地区外,秦朝拓展疆域的两个主要区域。

任选其中一个区域,根据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加强对其控制的主要举措。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给中华帝国在政治制度上组装了哪些“硬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