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名士看鲁迅面对传统文化的矛盾——由《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起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58f8131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b.png)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
鲁迅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
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总页数】1页(P1-1)
【作者】鲁迅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从魏晋名士看鲁迅面对传统文化的矛盾——由《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起
2.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3.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4.鲁迅治学方法浅探--以《中国小说史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例5.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
之关系》得到的教改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_高中作文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_高中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af497203d8ce2f00662393.png)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感谢您的阅读!读罢此文,不得不对当代大师鲁迅的文笔及思想的深度所佩服,古代的文学要只研究起来是很困难的,尤其是魏晋这两个朝代,记载的史料少所以对于当时一些文人雅士所处的环境等资料所掌握的也便少了。
这样给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鲁迅能够用他的视角与理解、感悟写出这般深刻的见解实属难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文中多次触及酒。
酒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之地位。
与其说文化中处处皆可见酒的影子,不如说是酒孕育了文化,是酒升华了文化。
魏晋史里不也都飘出酒香了吗?一回头,看到曹操正在军帐里用手抓起那一大碗或是一大壶的酒开怀畅饮,随后可想到他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转过身,便听见竹林里溢满了酒的醇香,心不必多虑,必是那七贤在大赋诗词,交流心得了。
若这还不够确凿的话,你不妨去看看那大街上的一位汉子,他披头散发不修仪表,那件麻衣上住满了虱子,此时他正从容不迫地摘下头巾往那酒坛子里一浸,尔后一提起让那头巾上的酒顺着巾尾流入嘴巴,脸上是那样陶醉的神情,其实你也根本不会想到这位衣冠不整的汉子便是那位带你去过桃花源里的陶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恐怕也是灌上酒后才有的。
像这样的文人雅士在魏晋时期并不少见,他们把酒的味道喝出了一种意境:大度、从容。
酒一直是贯穿着中华的泱泱文化的。
到了唐宋之时,可以说是酒的巅峰之季,也正是中华的文化巅峰之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喝出的是英雄气概,悲凉而激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品出来的是苦闷中的超脱;“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千金散尽换酒饮的李白在借酒浇愁发泄心中的愤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离别在即的恋恋之苦,是难言的牵挂。
如这般的喝酒,喝的是一种相互感化的心境。
它就如同一个披着桃花源般传奇的梦幻,寄托着人们对单纯幸福的渴望。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248afde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4.png)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的论断,对于那个时代的学者来说是十分具有独到见解的,这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将我国传统的‘知人论世说’与近代新引进的科学方法,如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结合起来,将魏晋文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文人与酒的关系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为后来者开了无数法门”(梁怀超,《阮籍、陶渊明与酒》)。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全面的眼观看问题。
”我们似乎可以把鲁迅先生的研究方法是对唯物辩证法之联系的观点的一种实际运用。
我们通读全文可知对于魏晋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的解析,作者无不与当时的政治政策、形势,社会心理,时代风尚等等因素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解读。
例如,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汉末魏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动乱的年,崇尚刑名之学、推行名法之治是统治阶层的一个必然选择,所以,曹操在《以高柔为理曹椽令》中说:“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拔乱之政,以刑为先。
”史籍多称“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
”鲁迅先生把汉末魏初文学的“清峻”特征的形成就是放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加以阐释,他说:“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方法是很严的,因为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在这里,鲁迅先生,关于“清峻”的解读,是渗透了诸多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的结果。
对于“通脱,华丽,壮大”等的解读作者也都是这样做的。
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嵇康、阮籍等人表面上看起来是礼教的破坏者,但他们内心“实在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这一观点,对我感触很深,从这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魏晋人物的精神与内心有着多么深刻的洞见,这是他综合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社会心理等因素的成果。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参考模板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参考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c6eb172d1f34693dbef3e5d.png)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姓名:崔文文学号:2012504008班级:汉语言文学二班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在我的印象里魏晋名士大多以麈尾为手中所持雅器,以清谈玄论展现风流,把纵酒放诞引为时尚,倾慕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美。
总之,他们大多是违礼、放诞、率真旷达的名士,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仙人的感觉。
但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我对魏晋名士有了新的见解。
文中提到魏初的文中有“清俊、通脱、华丽、壮大”的特色。
解释的说,就是有简约严明、随心随性、辞藻华丽、意境广阔的特点。
从这些特点来看与魏晋风度又有了很多方面的联系。
而饮酒与吃药又是形成魏晋风度的原因之一。
“貌似不可思议,被寻章摘句的烦琐经学和礼教传统包裹的汉代,居然尾随了一批玄谈、饮酒、弹琴、啸歌、率性放诞的魏晋名士。
他们把眼光从对现世功名的汲汲渴求转放到了自然山川之美的欣赏赞美上,从对礼法纲常的讲究转到了对自我内心声音的探求。
名利从来不是目的,声名也罢钱财也罢,都是一种道具,有更好,没有也可,最重要的是智慧的通透、生活的艺术、对死生的看穿,如此审美地度过一生。
”————摘自《魏晋风度的到来与逝去—新视野中国史期末论文》借这篇论文我将引入对魏晋风度的一些见解。
我认为这些名士们都有着一些有待我们探究的共性。
下面我想结合饮酒与吃药谈谈魏晋文人的特点。
首先是从违礼的特点来说。
在魏晋时期,传统礼教收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纵情越礼、毁坏礼制在魏晋名士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他们的行为往往违背传统的秩序规范,以极端怪异的举止夸张的反抗常识以及规范,他们表现了一种不受约束、自由无为的生活状态。
而书中首先以曹操为例,引入封建礼教。
曹操因为不孝的罪名杀了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又写曹操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写出曹操行为的不一,一面重视礼教,一面为了私欲遵守封建礼教,而后又以吃药后居丧无礼来表明他们的不拘礼教。
在文章的结尾揭示了魏晋名士的毁坏礼教只是表面,实则太相信礼教。
鲁迅魏晋风度及药与酒之关系讲了读后感
![鲁迅魏晋风度及药与酒之关系讲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6a633b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3.png)
"在潜入鲁迅的著作,学习魏和晋的风格后,我被他们如何把精致与深思熟虑融合在一起,真的被吹走了。
鲁迅的故事和散文,真正讲的是
人的经验和社会问题。
而魏国和晋国时期又带回了比较精致和优雅的
写作风格,注重儒学。
这就像在他们的写作中将大脑和美丽融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一个真正迷人和发人深思的阅读"。
除文学和知识分子外,引起我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鲁迅的著作和魏
晋时期的著作中反复出现的医学与酒的关系主题。
鲁迅一贯将饮酒作
为社会衰落和道德衰落的象征,强调饮酒过度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破
坏性影响。
同样,魏国和晋国也十分重视饮酒中必须保持节制和平衡,承认饮酒具有加强社会互动和培养亲切感的潜力。
这种对酒精的视角
的对比反映了人类经历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阅读增加了一层亲切性
和反省性。
历经魏和晋风格的历程及其与鲁迅作品中药酒主题的交织,一直是感
官的启蒙式。
它使我深为钦佩我国文学遗产的复杂和丰厚,同时更深
刻地理解这些杰作的产生所在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挑逗性的主题和精
细巧妙的语言和风格给我的灵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让我进一步
探索我国文学和知识传统繁华的挂毯。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38350d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1.png)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郑家健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1927年9月间,鲁迅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所做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献。
它在探讨鲁迅的思想发展尤其是鲁迅与传统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学术意义。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形成三个相对明确的解读方向。
一,人们由此探讨鲁迅思想、创作与魏晋文学的历史关系;二,由于这篇演讲发表在1927年9月间的广州这一特殊的历史时空体,加上鲁迅在后来致陈睿的书信(1928年12月30日)中也说过:“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
”
【总页数】3页(P141-143)
【作者】郑家健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从魏晋名士看鲁迅面对传统文化的矛盾——由《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起
2.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3.
鲁迅治学方法浅探--以《中国小说史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
例4.论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注释及其修订5.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得到的教改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0e8e2b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4.png)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时期的文化以其独特的风度和文学风格而闻名,这种风度体现在他们的文章、诗歌和书信中。
同时,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医药和酿酒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药物和酒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魏晋风度与文章、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感悟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魏晋风度在文章中的表现。
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其清新、自然、含蓄的风格而著称,这种风度体现在他们的文章和诗歌中。
在魏晋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们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生、世界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他们也善于运用对比和对立的手法,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深度。
这种风度在魏晋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其次,我们来看看魏晋时期的药物和酒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魏晋时期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医学家对药物的研究和运用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药物被广泛运用于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魏晋时期的酿酒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
人们在饮酒的同时,也常常会赋诗作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酒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媒介。
最后,我们来谈谈魏晋风度与文章、药及酒之间的关系。
魏晋风度在文章中的表现与药及酒有着密切的联系。
魏晋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思考,这与当时人们对药物和酒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药物和酒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思考人生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魏晋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作者在饮酒之后的豪情壮志,或者在药物的滋补之后的清新自然。
药物和酒成为了魏晋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密切相连。
魏晋文章及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文章及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d62cc6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8.png)
魏与晋文学的关系与医药与酒文化魏和晋文学以其优雅精致的风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独特的时期。
这种文学传统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品味和哲学思想,也为魏,晋时期的文学与医酒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在魏王朝和晋王朝,文学精英经常与医学和酗酒的世界交汇。
陶ian和陆安池等许多当时著名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成就卓著的诗人,而且对传统中药和酒精饮料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文学,医学,酒的这种交汇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给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留下了持久的印记。
魏语和晋语文学中文学,医学,酒类交织最突出的例子之一是"养生"的概念(阳生)。
这一整体的健康与福利方针是当时的文艺界所倡导的,他们认为通过食用药用草药和精美葡萄酒来培育身体和心灵,应该补充文学和艺术事业的追求。
以著名诗人陶元明为例,以其在自然界的宽容,酗酒,达乌瓦特的实践"奢侈生活"而著称,这在他的著名诗歌"桃花泉"中明显可见。
在魏书和晋书文学中对酒的文学描写中,也发现了"营养生活"的概念。
酒特别常被描绘为文学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象征追求快乐,自由和自我表达。
鲁安池是竹园七贤会的领军人物,因对酒的热爱和他非常规的生活方式而庆祝,这违背了当时的规范。
他的诗歌经常表达一种解放感和超越感,灵感来自酒精的沉醉效应。
饮酒与魏和晋文学中的文学创作实践密切相关。
该时期的许多诗人和作家通过饮酒寻求灵感和启蒙,认为酒能释放他们的创造力和洞察力。
这种酒精和文学灵感之间的通联体现在竹园七贤会主办的传说中的葡萄酒聚会的传闻中,其中的文学讨论和诗歌成分因大量的葡萄酒而火上浇油。
然而,魏国与晋国文学与医药酒文化的关系,并非没有其复杂性和矛盾。
虽然时间的利拉蒂支持追求愉悦和自我沉浸,但他们也敏锐地意识到酒精消费的潜在危险和过度。
诗人陆安池在著名的散文"酒的记载"中,对酗酒的危害提出警告,主张酒类消费要温和,体现了对酒中沉浸的伦理道德影响的细微理解。
论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注释及其修订
![论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注释及其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286fa7017c1cfad6185fa77b.png)
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20年5月,第50卷第3期,May,2020,Vo*50,No.3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丈学研究鲁迅研究专题论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注释及其修订鲍国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摘要:1958年至2005年间各版《鲁迅全集》中的注释,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增删修订,这不仅有赖于学术研究的深入,还显示出与现实政治的纠葛。
本文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注释为中心,考察《鲁迅全集》注释因时因势而生成和流变的动态过程,揭示注释中史料的钩沉、知识的考辨、事实的厘清与价值的宣扬等各个层面的因素,力图呈现《鲁迅全集》注释背后的学术与政治。
关键词:《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注释;修订中图分类号:1210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kt.xdxbsk.2020-03-004对于《鲁迅全集》的研究,数十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大热点。
研究者首先从史料入手,还原不同版本《鲁迅全集》的出版背景和过程,概括其编辑特色,主要成果有叶淑穗、张小鼎《浩大的工程卓越的劳绩一纪念三八年版〈鲁迅全集〉刊行四十周年》(《出版研究》1978年第12期)、刘运峰《195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和出版》(《中国出版史研究》2017年第3期)、黄海飞《如何把关一林默涵批校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六卷清样初探》(《文艺争鸣》2019年第6期)等。
其中,几位曾参与各版《鲁迅全集》编辑的学人和出版人的文字,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尤为可贵。
如王士菁《一个无私的忘我的人一纪念雪峰同志》(《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荣太之《〈鲁迅全集〉的注释出版及其他》(《鲁迅研究动态》1981第5期)、王锡荣《〈鲁迅全集〉的几种版本》(见唐弓叟等著:《鲁迅著作版本丛谈》,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王仰晨《略谈新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出版》(《出版工作》1984年第1期)、王仰晨《鲁迅著作出版工作的十年(1971—1981)》(《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11期)、张小鼎《鲁迅著作出版史上的三座丰碑一二十世纪〈鲁迅全集〉三大版本纪实》(《出版史料》2005年第2期)、张小鼎《〈鲁迅全集〉四大版本编印纪程》(《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2期)、朱正《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4期)、张小鼎《体现新世纪学术水平的〈鲁迅全集〉一浅谈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几个特色》(《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3期)、王世家《〈鲁迅全集〉第七卷校勘札记》(《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6期)、李文兵《关于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统稿工收稿日期:2020-02-20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三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天津鲁迅研究史》(TJZW16-007)结项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鲍国华,男,天津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鲁迅研究(-32-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作》(&新文学史料》2019年第2期)等。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aeb707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f.png)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魏晋时期的文化与风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中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更是令人深思。
魏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因素与思想观念。
这个时期的人们多以士人为主,讲究文人风度。
文人风度是指士人在言谈举止、生活态度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素质。
在魏晋时期,这种风度开始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马融是魏晋时期的一位知名文人,他在文章中表达了对药与酒的热衷。
在他的文章中,药与酒往往被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的象征。
马融认为,药物能够延缓人的衰老,增加人的寿命,为人带来健康和活力。
而酒则能够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放松身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他在《草堂集》中写道:“百年能到三五日,终日醉卧不百夕。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药与酒的痴迷与追求。
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将药与酒作为达到人生境界的一种手段。
在另一位魏晋文人陶渊明的作品中,也能够看到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联。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享有盛名的文人,他以饮酒与种田为乐,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与生活情趣的作品。
他的诗词中常常描绘田园生活与酒宴欢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种以田园生活和酒宴为题材的作品,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于自然与宴饮的追求与渴望。
陶渊明非常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与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
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在魏晋时期不仅仅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魏晋时期,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与养生,药物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药物被使用于养生与治疗疾病,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酒则成为了人们社交娱乐的一种形式。
人们在宴会上饮酒作乐,举杯畅饮,以酒会友,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纽带。
读《魏晋风度与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读《魏晋风度与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df2b47ef5335a8102d220f0.png)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一篇演讲稿。
首先看题目,很长,分开看。
魏晋风度,其实语出于此,一般理解为魏晋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所以这个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
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表明这篇文章是以“药”和“酒”作叙述引线来讲魏晋文学史,进而刻画出一种特殊政治生态和生活方式下的时代精神。
在文章开头,鲁迅先生明确指出研究中国文学的历史,“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随后开始结合魏晋历史进行阐述。
引出曹操,然后发表了对其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这是对曹操历史作用的极大肯定,也由此谈到历史上史书客观性的不足。
在曹操的影响下,那个时期的文学形成了“清峻”的风格和“尚通脱”的特点。
而后,由曹操曹丕引出“建安七子”中的孔融。
身为政治家的曹操不满艺术家孔融的多处“讥嘲”,借故把他杀了。
对此。
崇尚“思想通脱”的鲁迅先生也表达了对曹操的不满。
虽然讲的是文学史,但鲁迅先生花了很多笔墨来写“药”与“酒”,并以此作为叙述引线。
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
刚开始吃“五石散”的何晏是为了治病,但竟没有想到吃“五石散”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上行下效,方成时尚。
然而后期那些末流大都只会吃药,不会做文章。
阮籍和嵇康本人反对旧礼教,行文慷慨激昂,思想新颖。
然而因为自己生于乱世,不得已而为之,故不希望自己的后代也像自己一样。
鲁迅先生指出,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飘逸及坏脾气都是吃药或饮酒造成的,后来人的跟风,大多与理论的提倡无关。
其实一切源于正始时期政治现实的残酷,司马家族一方面屠杀异己分子,另一方面掩盖自己行为,制造舆论,提倡儒家礼法。
在此背景下,文学变化重大,建安文学中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由此消失。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_作文素材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_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c14e366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8.png)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_作文素材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读后感题目有些长,不过,如果你读过鲁迅先生的演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就会觉得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其实还是蛮好看的,呵呵。
坊间曾有传言:中学生有“三大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虽说言语有揶揄之意,但也流露出孩子们在学习语文时一肚子的苦衷。
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江月,很想说说我们当老师的感受,那就是:中国文言之美,微言大义、音律华美、韵味无穷,可以说非大声诵读无以明志,非反复咀嚼无以致远;而每当我们读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也一定是正襟危坐、凝神默想的,其语言之简约之凝练之深刻之巧妙颇耐人寻味,能让我们透过他冷峻的面容慢慢看到他埋藏在深处的滚烫、坦诚甚或有些激愤的心。
(“民族魂”鲁迅)言归正传,我们还是说说鲁迅的“失恋”吧。
先来读读鲁迅先生写的这首诗《我的失恋》吧: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1/ 3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上面为首段,第二第三段内容形式大致相同,不再赘引,最后一段比较有特点,摘引如下: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据说,这首诗是讽刺徐志摩一类诗人的)有人疑惑了:吓!这是鲁迅的诗吗?鲁迅的诗不应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样的爱憎分明、正气凛然吗?鲁迅的诗不应该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那样的痛定思痛、沉郁悲愤吗?其实不然,鲁迅诗歌虽数量不多,但这首拟古的新打油诗还是比较有特点的。
它基本上模仿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的格式,不同的是加入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世俗之风,尤其在结尾处笔锋一转,嘲讽了当时一些人因标榜“爱情至上”而表现得矫情甚至“若失恋毋宁死”的低迷颓废的人生观,按照鲁迅先生的原话来说,就是“看见当时2/ 3‘阿呀,阿唷,我要死了’这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做一首‘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
鲁迅与鱼肝油及药与酒之关系
![鲁迅与鱼肝油及药与酒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03f6997bb4cf7ec4afed065.png)
鲁迅与鱼肝油及药与酒之关系作者:仝冠军来源:《出版广角》2015年第13期逛各种论坛时,常见到用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做题目的帖子,有的题目直接写作“据说题目越长越能引人注目”之类。
这类帖子多是“灌水帖”,因此题目长的我一般不看。
不过鲁迅有一篇题目很长的文章,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却值得一读再读。
有人从文章中读出了研究文学作品及文学史的“知人论世”方法论——“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有人从文章中获得了对历史人物的新见解,如鲁迅称曹操为英雄,论陶渊明之不忘世事等。
其中最有趣的,其实莫过于鲁迅对药对酒的描述,以及他对当时世风、文风转变的影响。
鲁迅去世时,蔡元培的挽联是:“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在鲁迅看来,魏晋时期的名士喜欢服药喝酒清谈,因此一般人便模仿起来,但他们只学其皮毛却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名士们的内心世界,因此,“社会上便很多了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在文学上也这样,嵇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
鲁迅一生最恨空谈,在此文中,他将空谈与饮酒并列,将之作为空头文学家的某种标签。
鲁迅在文章中还说:“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了事。
”因此在生活中,鲁迅是极少饮酒的,最起码是不爱饮酒的。
在给许广平的信中,鲁迅说:“其实我并不很喝酒,饮酒之害,我是深知道的。
现在也还是不喝的时候多,只要没有人劝喝。
”“我在北京,太高兴和太愤懑时就喝酒。
这里虽仍不免有小刺激,然而不至于‘太’,所以可以无须喝了,况且我本来没有瘾。
”但是在交际场合,鲁迅并不禁酒。
关于这一点,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有一段有趣的文字,大概可以作为他此种行为的某种注解:“(一生纵酒、放任自流的阮籍)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有人要你饮酒,即使不愿饮也不要坚决地推辞,必须和和气气地拿着杯子。
从《世说新语》中的“酒与“药看魏晋名士
![从《世说新语》中的“酒与“药看魏晋名士](https://img.taocdn.com/s3/m/8d7d418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9.png)
从《世说新语》中的“酒与“药看魏晋名士——魏晋名士及其“洒脱”人生简析摘要:魏晋名士指的是生活与三国、两晋晋时期的名士。
此间名士迭出,形成一个非常活跃、影响极大的阶层,虽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仍在流动变化之中,但具有一些比较一致的特征,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里显得特别突出,且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风度”或曰“魏晋风流”,至今人们对此并不感到陌生。
而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对于文人学士来说,天下愈乱,愈见士至;天下越黑,越见士节。
汉末魏晋名士正是处在天下大乱且黑暗的历史时代,故名士之宏志、气节也更加张扬或也更隐晦。
魏晋名士实际上是一批生活于魏晋期间的精神贵族,是高扬生命意识、崇尚清逸自然、具有非凡才情、洞识人生玄理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自觉追求完美的人格,表现出与世俗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他们自建安至东晋末年的两百余年中,在混乱黑暗的社会中闪出耀眼亮丽的色彩,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①关键词:酒、药、魏晋名士、魏晋风度①周海平著,《魏晋名士人格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一、学术史回顾关于魏晋风度,学术史上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其中罗宗强先生在他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是从玄学这个思想领域对魏晋士人的心态以及作为作出的探讨;范子烨先生的《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则是全方位的解读了那个时代的文人生活和文化现象;而余英时先生则是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从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上用了三章(这三章分别是: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主要探讨的就是魏晋时期的士人及魏晋时期的思想与文化;再者如王晓毅先生所著《中国文化的清流》,又是从政治史的角度将魏晋风度的内在精神做出了阐释。
由于魏晋时期文化的大繁荣和魏晋士人之独特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者进行研究,对于前人之探索与研究自己了解的还太少,但感觉对于魏晋风度和魏晋名士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文化史和思想史方面,对于他们的放诞不羁和潇洒风流的生活态度虽然都有提及,但没有集中阐述,特别是对“酒”和“药”这两个在魏晋士人生活乃至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色还没有较为全面的探讨。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60c30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5.png)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①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
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②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③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
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3e0a76fd31b765ce0508149a.png)
血泪交织的挽歌——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提起魏晋风度,不了解的人总觉得那时候的文人学士是很飘逸和自由的,但是现实是残忍的,对那时的文人学士来说那是一场华丽的梦魇。
宗白华曾说过“魏晋时期,堪称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
”最近有幸读了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这篇文章据《鲁迅日记》为1927年7月23日广州市教育局所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
当时正是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四一五”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鲁迅的许多学生也被杀,为了表示抗议,鲁迅已坚决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
当时他在广州的处境也很危险,按林语堂的说法,国民党政府请鲁迅公开演讲,也有窥测他的态度的用意,鲁迅则在这次演讲中曲折地对国民党暴政作了揭露和讽刺。
首先我先大概介绍一下这篇文章,鲁迅先生的这一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从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开始一直到晋末。
在时间主线索中又穿插从文章风格写到“建安七子”,然后引出何晏服五石散,接着又伸展到“竹林七贤”与酒。
全文语言不乏幽默,结构紧凑,明朗,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状况,给我们阐述了当时的行文风格,文人吃药和嗜酒的原因。
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有很多自己独特的观点,我挺赞同的,因为他是立足当时的社会融合自己冷静的分析,如在文章的第3段“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画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从《三国演义》隐士形象看魏晋风度
![从《三国演义》隐士形象看魏晋风度](https://img.taocdn.com/s3/m/fa6c583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1.png)
从《三国演义》隐士形象看魏晋风度
车孟杰
【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1)005
【摘要】《三国演义》在描述壮阔恢宏的战争场景之余,塑造出了一群清高洒脱、任情适性、追求本色、崇尚自然的隐士人物形象.虽然这些隐士在小说中着墨不多,
而且他们作为人物形象出现在小说中又都是为描写政治和战争服务,但是他们的言
谈举止、容貌服饰和居所环境都蕴含着形成于魏晋时代的特有文化现象——魏晋
风度,不仅为小说文本注入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张力,也成为后世了解魏晋文化的一扇
窗口,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车孟杰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从魏晋名士看鲁迅面对传统文化的矛盾——由《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起 [J], 杨舒雯
2.《三国演义》与“魏晋风度”的关系探析 [J], 徐彦峰
3.从《世说新语》中王徽之的形象看魏晋风度 [J], 左攀峰
4.《三国演义》与“魏晋风度”的关系探析 [J], 徐彦峰;
5.从王徽之的形象看魏晋风度 [J], 左攀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魏晋名士看鲁迅面对传统文化的矛盾——由《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起摘要:在“五四”时期,鲁迅是作为彻底批判传统的战士形象出现的,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被民众誉为“民族魂”。
实际上,在鲁迅的思想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深刻矛盾的。
从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着手,将鲁迅与魏晋名士阮籍、嵇康比较,以从中分析他的全盘性反传统的立场与他选择地接受了一些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与文化质素的事实,两者之间存有无可疏解的基本矛盾。
关键词:鲁迅;阮籍;嵇康;传统文化;矛盾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作了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学术思想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一份极具思想价值的资料,从这一演讲中可以探析鲁迅思想中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
鲁迅被誉为“民族魂”,另一方面,作为“五四”新文化的代表性人物,鲁迅也以批判中国文化传统而被人所知。
“在鲁迅的心灵中,作为一项他‘意缔牢结’所信誓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与他对于中国传统中一些优美质素的真切而具体的了解,是同时并存的。
因此,他的意识之中存有沉重的思想矛盾与精神上的紧张。
”[1]486的确,在鲁迅的思想深处,饱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既爱又恨的感情。
鲁迅非常喜爱魏晋文学,而在魏晋的作家中,又尤其推崇孔融、阮籍、嵇康等魏晋名士。
在这篇演讲中,鲁迅也着重谈及阮、嵇二人。
其实,鲁迅与阮籍、嵇康之间是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的,深知鲁迅为人的许寿裳曾说:“鲁迅对于汉魏文章,素所爱诵,尤其称许孔融和嵇康的文章……就因为鲁迅的性质,严气正性,宁愿覆折,憎恶权势,视若蔑如,坚贞如白玉,凛凛焉劲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类似的缘故。
”[2]41曹聚仁也称鲁迅是“千百年后的嵇康、阮籍的知己”。
正因如此,将鲁迅与阮籍、嵇康比较,以从中管窥鲁迅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
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正如鲁迅在演讲开始所说,魏晋时期,社会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朝野无序,社会一片黑暗。
魏晋士人空怀一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之心,满眼看到的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夷与血腥,他们开始审度自身的生存状况,开始关注生死无常,生命意识开始觉醒。
在阮籍、嵇康的作品中,对于人生的忧患意识和眷恋也是一项重要的表现内容,如在阮籍的《咏怀诗》中,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的诗句,嵇康也哀叹“人生寿促,天地长久”,将短暂有限的人生与长久无限的宇宙天地相比较,凡世所看重的一切名利和欲望在时间的永恒面前皆不足贵,这是对生命悲剧意识的自觉体认和展现。
相比阮籍、嵇康,鲁迅的生命意识和对人的觉醒既有继承更有创新。
首先,鲁迅也非常重视人的生命,他曾将中国文化描述为“吃人”的文化,但鲁迅认为的中华文明“吃人”的本质是对于广大人民的思想和精神的虐杀和麻醉,从这一点看,鲁迅相对于阮籍、嵇康的生命意识是有所升华的,他关注的生命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更是精神层面的,是人的真正的意识觉醒。
他痛斥“吃人”的封建礼教,使得苟且偷生于其中的人忘却了反抗,人被奴役的时间越久,就越容易忘却自己根本上是人的属性,他强调唤回人的尊严与价值。
只有拥有了个体的独立价值和尊严,整个民族思想文化素质才会提高,“通过个性解放,达到整个社会群体从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牢笼中解放出来的终点,是一条历史的必由之路”[3]176。
所谓“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臣之事君,当如地之事天”,儒家树立的道德伦理体系形成了自上而下严密的专制体系,同时也形成了民族及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士族经世致用的观念。
然而,在频繁易代的魏晋时期,历经军阀混战的生死灾难之后,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使得士族开始怀疑自己所信奉的礼教,曾经建功立业以光宗耀祖的信念不断动摇。
当时的士人们已然对旧礼教大失所望,他们急切需要用新的思想去思考现实和自身的命运出路,在这时出现了一种崇尚虚无,任情而行的新风尚,魏晋玄学产生了,以重感情、重生命、重尊严的人格追求来反衬名教的虚伪。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大都“薄周礼而非汤武,越名教而任自然”,“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鲁迅用“药”、“酒”两种意象描述魏晋士人的放达与通脱,他们在反抗礼教的同时表露自己的真性情。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裸饮,曾发出“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
诸君何为入我裈中”的狂放之辞,这是对礼法的嘲讽。
阮籍更甚,“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这才是一颗赤子之心,在他看来,喝酒吃肉与否,跟对母亲的感情毫无关系,反而是礼教中所规定的繁文缛节,包装了哭亲的形式,并非是真正对死者的悼念,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悲痛。
同时,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在今天依然可以看作是嵇康不肯与当权者为伍的有力证明。
显然的,鲁迅对权贵的冷嘲热讽与放浪不羁的个性无不受到阮、嵇二人的影响,他作的这个演讲就是一次全篇无一处提及政治,却全篇都在对当下政治做着借古讽今的批判,连鲁迅也在演讲后致友人的信中说道:“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4]307,当时国民党政府疯狂逮捕共产党员和工人群众两千余人,杀害一百余人,鲁迅对此非常愤怒,逢七月,国民党政府管辖下的广州教育局打着学术的旗号,邀请国内知名的学者参加演讲会,大倡反共言论,鲁迅便借此机会,做了这一篇含沙射影、借古讽今的演讲。
同时,鲁迅对传统的反叛精神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他曾写过一篇关于长城的杂文,在文中他提到:“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
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长城作为中华名族精神坚忍不拔的象征,不知被多少人歌颂过,而鲁迅却独具眼光,拥有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见解,就发表独到见解这一行为本身而言,足可看出其犀利的眼光及勇于反叛、创新的勇气。
同时,在文章中,鲁迅也形象地运用“古砖”、“新砖”、“包围”等词语含沙射影地将传统文化予以批判。
二、面对传统文化的矛盾然而,正如鲁迅演讲中所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漏于知人心”。
阮籍、嵇康等名士虽表面上蔑视礼教、标新立异,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是笃信礼教的,“魏晋时代……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他们放浪形骸的行为背后有着深深的哀伤,“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洒脱豁达,不为凡事所累,但在他做给他儿子看的《家诫》中,他却逐条告诫儿子为人处世的小心谨慎,阮籍也曾告诫他的儿子不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原来,嵇、阮二人的行为或许并不为他们自己所选择,而应是被迫的无奈之举,他们不满于当权者将礼教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们不满于专制统治者借用礼教之名义任意残害杀戮知识分子,在无计可施甚至对社会绝望的处境下,他们只能将自我放逐于政治社会之外,表面潇洒放诞,内心却痛苦不堪。
目光再推移到一千七百年后的历史,面对中国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五四”新文化的代表和精神象征,鲁迅曾这样概括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
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
”[4]313因此,“保存旧文化,是要中国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苦下去,苦下去。
”[4]313很显然,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是非常强烈的。
但是另一方面,鲁迅作为一个“刨根掘坟”的先行者,为何又被公认为“民族魂”呢?在鲁迅的思想深处,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扎根,成为一种可以称之为“集体无意识”的潜在力量,支配着他的思想和行动:“(鲁迅)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中,潜在于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文化人格精神,不是作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而只是作为一种内在心理力量或精神力量而作用于自觉意识的层次的,因而倒是奇妙地变成了推动参与批判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力,成了使自己都无法抗拒的心理内驱力。
”[5]46在鲁迅的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所具有的儒家“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等优良品质,同时也具有中国历史上为民族壮烈牺牲的思想。
“传统的确是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就先于我们,而且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东西,是我们存在和理解的基本条件。
因此,不仅我们始终处于传统中,而且传统始终是我们的一部分”。
[6]129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鲁迅是“介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过渡性人物”,这特殊的“中间”地位使他的思想矛盾成为必然,他“在”而“不属于”两个社会,他是现代知识者“天然的孤独者与反叛者”。
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时,鲁迅似乎陷入了一种可怕的悖论中,“他的全盘性反传统的立场与他选择地接受了一些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与文化质素的事实,两者之间存有无可疏解的基本矛盾。
”[1]494他的思想在两者的矛盾中不断撕扯,但是他对中国未来的悲观并没有因为他接受了一些传统道德价值与文化质素而稍有改观,“因为他在中国人做得到的范围内看不到有什么资源可以使得他们能够改善自己,并克服中国传统严酷的恶劣影响。
”[1]494于是,鲁迅在他的矛盾中,成为被关在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勇敢呐喊的第一人。
参考文献:[1]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整理古籍和古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3]林非.鲁迅和中国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4]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孔范今.悖论与选择[M].北京:明天出版社,1992.[6]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