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活动在北京市朝阳区进行,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关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信息,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概括。
一、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1. 社会救助的种类呈现多样化趋势现今社会,社会救助的种类越来越多,例如医疗救助、低保救助、临时救助等。
这些救助不仅覆盖了因为生活失去财产、工作丧失收入等多种原因需要救助的人群,而且满足了不同需求等层次的需求,这也为更多人得到正确的救助提供了可能。
2. 社会救助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在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中,扶助对象已经从原来贫困、特困人口逐渐扩大到了各个阶层,社会救助体系的主体也从政府逐渐扩大到慈善组织、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元性的主体。
这么多主体的参与,使资源分配得到了更加全方位的利用,而且也能够有效判断和解决社会救助方向和质量等问题。
3. 社会救助资金呈现稳中有增趋势在全国范围内,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越来越高,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扶助力度。
例如,国家各级社会救助机构在近几年均在资金方面进行了大力投入,相比于以前,政府对社会救助中困难群众的资金扶持力度显著增强。
这一点表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点任务,政府也在不断加强资金投入。
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1. 社会救助资金过于集中化对于社会救助资金的投放,各级政府都存在着资金过于集中化的问题,一些地区的社会救助资金过多地聚集在大城市,而少一些人口较少的农村和小城市,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地域性对比,同时对简单以“明确贫穷”为标准的低保标准确立过于简单也会导致隔离,存在一定的依据与精确性上的问题。
2. 社会救助标准过低社会救助标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不少社会救助标准不够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不足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在小城镇地区,由于标准过低,很多困难群众无法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扶持。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引言社会救助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旨在帮助那些经济困难且无法自给自足的人群。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必须面对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目前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现存问题1. 救助标准不明确目前,各地方在设定救助标准时存在巨大差异。
有些地方标准过低,导致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无法获得资金支持;而另一些地方标准过高,则可能造成浪费和滥用。
2. 实施机构和程序复杂繁琐当前社会救助涉及到多个部门和行业,其实施机构众多且程序复杂繁琐。
这使得有需要的人们面临较高的门槛以及信息获取难题。
3. 资金不足与分配不公平由于国家财政压力增加以及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导致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并经常出现浪费等情况。
此外,部分地区和人群的资金分配不均衡,造成了社会救助资源的浪费。
4. 滥用和舞弊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缺乏监管和追责机制,社会救助容易被滥用和渗透。
一些个体或团体虚报贫困状况、利用假借等手段获取不当利益。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获得应有的援助。
三、对策分析1. 提升救助标准确定性与公平性政府应建立统一、科学、合理的救助标准,并确保其落实到位。
同时,在设定标准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消费水平、居民收入差异等进行相应调整。
2. 简化程序与加强协同管理政府可以在改善信息互通交流机制基础上,整合相关部门和机构职能以简化申请程序,并提供在线申请服务以提高效率。
此外,建立协同管理机制来促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配合工作也是必要的。
3. 加大对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监督力度完善资金投入和使用的监管机制,严格审查救助项目,增加对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
同时,建立严厉的追责制度以防止贪污和浪费现象,并公开相关信息以提高透明度。
4. 加强预防与打击滥用舞弊行为政府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估和审核体系,并引入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等来减少滥用社会救助资源的行为。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并提供相应举报渠道以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救助管理中来。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重要制度,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对策建议来改善。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覆盖范围狭窄的问题。
现行救助制度主要关注特定的群体,如城乡低保对象、孤儿和老人等,而对其他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的关注不够。
应当拓宽救助范围,包括贫困劳动力、特困群体等,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的覆盖体系。
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目前,救助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预算,但由于财政压力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导致救助资金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建立社会救助基金,通过社会捐赠和投资收益等方式增加救助资金来源。
在救助标准方面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当前救助标准多数是固定的,不考虑地区差异和实际需求,导致一些地区的救助标准过低,难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根据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物价水平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救助标准。
第四,救助体系运行不够高效和便捷。
目前,救助流程复杂,需求者难以及时得到帮助。
应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共享和管理效率,加快救助流程,并建立便捷的救助申请和受理机制。
第五,社会救助存在着问题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当前,对社会救助的监督和评估不够科学和完善,导致救助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要加强对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促进救助工作的有效运行。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有一定的问题存在,但可以通过拓宽救助范围、增加救助资金、调整救助标准、优化救助流程和加强监督评估等措施来改善。
只有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对现行社会救助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对现行社会救助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救助工作,是党和政府惠济民生的重要途径。
然而,如何去发展好、促进好和实现好社会救助工作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尚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
近年来,九龙坡区民政局率先在全市探索建立了《九龙坡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绩效评估办法(试点)》,创新了全国社会救助保障体系,荣获重庆市民政局2010年社会保障政策创新一等奖。
现以城乡低保为代表的社会救助保障政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城乡低保政策绩效的评估办法、现实价值论述如下:一、城乡低保基本情况九龙坡区坚持以改善民生为主线,把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作为执政为民,为民解困的服务宗旨,坚持民政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民政事业各项工作综合评定,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
目前该区总人口80.62万人(农业20.64万人,城镇居民59.97万人),低保人员共25463人(农村低保8029人、城市低保17434人),占总人口比例3.2%,其中农村低保占农业人口比例为3.9%,城镇低保占城镇居民比例2.91%。
为保障城乡困难群众不因物价上涨而生活受到大的影响,政府利用节日等方式,适时进行了物价上涨补差,低保人均补差水平呈上升趋势。
至2011年春节,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达260余元,人均享受低保全额标准达89.7%;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达120余元,人均享受低保全额标准的80%,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有了一个基本保障。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现时的社会救助政策存在城乡低保标准低于区域GDP经济增速、家庭收入测算不科学和低保对象“福利依赖性”较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救助工作机制不配套目前,通行的社会救助标准较少考虑到家庭支出等其他因素,救助标准适时调整的动态机制滞后,保障标准与同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不同步的现象。
对特殊个体救助、专项救助的办法机制不健全。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政策和法律的规定,向那些因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原因导致根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程度的人,提供各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
目前在我国存在的社会救助的工程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
一、我国社会救助的开展及现状____成立后,救助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成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在广阔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化,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依靠集体经济组织来给予保障。
其中包括“五保户”制度。
城市居民根本上被安排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在方案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比拟好的保障,但是总体生活程度并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开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讨论得比拟多的是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农村。
这些改革努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大多数政策措施目前还在实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人。
改革开放政策施行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
1985年,为了施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确定了以人均年收入200元为贫困线。
当时,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25亿人。
经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人。
1991年,考虑到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的变化,为了更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将贫困线进步到300元,按这样的口径统计,当时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6000万人。
到1993年制定八七扶贫攻关方案时,又再次将贫困线进步到400元。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8065万人。
在整个方案施行期间,扶贫攻关成效卓著,1996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6000万人,到1998年又减少到5000万人,到1999年底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多万人。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完善。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1、挤占财政支出。
社会救助应当是政府除了承担其他职能之外最为优先的职能之一,但却往往被财政支出的限制所挤占。
对策建议:增加社会救助经费,并优化财政预算安排,将救助资金的比例占到更多。
2、救助标准不平衡。
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救助标准存在巨大差距。
现行救助标准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不公平性。
对策建议:开展有关救助标准研究,进一步细分救助对象,提高财政对社会救助的投入水平,并逐步实现农民和城镇居民一致的救助标准。
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执行过程中的审查不严。
在现行的执行规定中,如果审查不严,就会导致救助资金被滥用。
对策建议:严格执行救助政策,对救助对象进行准确认定,保证救助对象符合政策标准。
2、参保难度大。
一些人在救助之前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导致他们难以获得救助资金。
对策建议:补齐社会保险制度缺陷,完善社会保险参保机制。
三、社会安全问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性有待加强。
救助资金现阶段的放管不必要流程繁琐、监管不到位,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风险。
对策建议:通过加强监管、优化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等多种方式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性。
2、保障服务水平低。
提供的服务有限、效率不高、体验感差的问题仍然存在。
缺乏支持救助的服务、相关信息技术也令人担忧。
对策建议:持续提高社会保障质量和效率,拓展社会保障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品质。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运营、提升质量和效率、加强监督等多种手段加以优化,才能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惠民政策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社会救助工作是指国家或社会组织向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救助的工作。
这项工作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救助对象数量庞大,财政压力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失业人员、低收入群体等救助对象增多,使得社会救助工作所需资金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财政压力不断加大。
2. 救助标准不统一:由于各地的社会救助标准不同,导致救助对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有些群体可能因救助标准过低而无法获得应有的帮助,有些群体则可能因标准过高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 救助覆盖范围有限:社会救助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救助覆盖范围相对较小,救助体系还不够全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
4. 救助机构管理存在缺陷:社会救助机构的管理存在缺陷,有些机构的职责和责任不够明确,救助对象的信息不够完整、准确,还有一些救助机构存在腐败等问题。
二、对策探讨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力度,同时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先保障困难群体的生活基本保障问题。
2. 统一救助标准: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救助的监管,统一救助标准,防止标准过低或过高造成的浪费或不公平现象。
3. 完善救助体系:政府应该逐步完善救助体系,提高救助覆盖范围,特别是加强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救助工作,保障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
4. 加强救助机构管理:政府应该加强对救助机构的管理,加强机构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对腐败行为的打击。
总之,社会救助工作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现有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并不断完善救助体系,加强对救助机构的管理,尽力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和救助需求。
社会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社会救助是指为了解决困境中的个人或家庭所提供的社会福利措施。
然而,在社会救助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限制了人们获得应有的救助,使他们难以摆脱困境。
本文将探讨社会救助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改善现状。
二、问题分析1. 资源分配不均社会救助资源的分配不均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一些地区,由于财政预算不足或不合理的分配政策,一些困境中的人们无法获得足够的救助。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救助资源的供给常常无法满足需求,导致一些人们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2. 救助标准不合理社会救助标准的不合理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救助标准通常是根据收入、财产、家庭人口等指标来确定的,然而,这些指标未能充分考虑到个人的特殊情况。
因此,一些人因为个人特殊情况的存在而无法满足救助标准,无法获得应有的救助。
3. 办事流程复杂社会救助的办事流程复杂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需要申请社会救助的人们常常需要填写大量的申请表格和提供各种证明材料,这对于一些困境中的人们来说,可能是一项巨大的负担。
此外,办事流程的繁琐还导致一些人放弃了救助申请,使其无法获得应有的帮助。
三、对策建议1. 改进资源分配机制为了解决救助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救助事业的投入,并优化资源配置。
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资源分配计划,确保救助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到每一个有需要的人身上。
政府还可以加强与志愿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合作,共同承担社会救助责任,形成多方合力,加大救助力度。
2. 调整救助标准针对救助标准不合理的问题,政府应该考虑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救助标准。
除了收入、财产等常规指标外,还应该考虑到家庭成员的状况、患病情况等因素,确保每一个有需要的人都能够获得应有的救助。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定期评估和调整救助标准,确保其与社会发展和通货膨胀率相适应。
3. 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为了解决办事流程复杂的问题,政府可以推行“一窗受理”制度,以减少救助申请过程中的繁琐环节。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社会救助是国家对最基本民生的保障之一,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减轻社会压力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面临的经济、社会、人口等多重问题,使得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更加紧迫。
本文将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做法成效近年来,我国政府着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就是2015年颁布实施的《社会救助法》。
该法将社会救助的对象范围扩大到了“经济困难、生活无着落或无法自理”的人群,对救助赡养、临时救助等内容进行了明确,为实现现代化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国各地也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完善,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建立“救助对象一张网”、“扶贫搭台、普惠上台”、“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管理系统”等,有效解决了各种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救助的规范化、精准性、实效性。
二、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困难问题尽管在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完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问题。
1.体制机制不完善。
社会救助制度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目前仍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协调、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制约了救助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2.资金保障不充分。
社会救助是一项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但受财政预算等方面的限制,又由于财务效益不明显等原因,资金保障不充分,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中的社会救助工作仍然存在不平衡现象。
3.应用科技不充分。
社会救助与现代科技融合应用不够紧密,导致办理救助手续过程繁琐、现场检查难以及资金管理的滞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助的质量和效率。
三、对策建议要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完善,必须解决以上提到的困难问题。
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实施力度:1.强化组织领导和协作机制。
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的协调机制,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健立社会救助机构,建立救助工作的数据库,使基层工作站、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紧密联合,形成合力。
社会救济制度分析:现状、问题与对策
社会救济制度分析:现状、问题与对策学校:山东财经大学专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制度分析: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制度安排,它是社会成员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原有的社会救助凸显出了诸多不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一个牢固的社会安全网,已成为了市场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当代中国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实践中的缺陷和不足,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制度。
关键词:社会救济制度分析改革保障一、我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我国自建国50来,社会救济制度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体系,而是非常分散,甚至可以说应急性规定比较多,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够看到,国家对于社会救济一直是非常重视的,不仅制定了大量法规政策规范社会救济事业,而为社会救济投入了大量才力和物力,保障了那些处于生活困境的人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城市大量流落街头的难民、灾民、无业人员等贫困人口,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发布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1950年6月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同年7月劳动部发布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拨出大量粮食和经费,对不同情况的人员给予不同的救济。
1952年全国152个城市经常得到救济的有120余万人,冬季期间达到150余万人,占各城市人口的20%-40%.从1953年到1957年国家支付城市社会救济费1亿多元,救济1000多万人。
在农村,1950年到1954年国家发放10亿元的救灾救济款及大量的救济物资,救济灾民和孤老病残人员。
[1]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在城市形成了就业与保障一体化的保障制度,农村生活困难的农民由生产队给予补助。
在这个时期,社会救济主要面向城乡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没有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社会成员,社会救济费由国家承担。
社会救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救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社会救助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政府角度来说,社会救助工作是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之一。
经济发展使得社会上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也让贫困的人群更加突出。
因此,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减轻贫困人口的生活压力,成为了许多现代管理的新特点。
然而,随着国家的各种改革都在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问题所在也愈加显而易见。
本文将从社会救助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入手,分析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增强社会救助工作的措施。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漏洞社会救助制度存在一些漏洞从而导致部分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没能及时得到救助,使得救助体系不完善。
目前在城市和乡村的贫困人口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享受到政府的救助。
有一些人由于没有正常的户籍获得生存的保障工具,许多低保户未能如期享受救助,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残疾人等被遗忘在生活之外。
对策: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强现有制度的完善,确立救助标准,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社会救助。
此外,可以针对不同的特殊人群制订实行更有针对性的救助计划,同时优化户籍管理、加强信息核查等,构建更为严密的低保发放机制和长效保障机制。
二、救助体系的不足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面、定期、稳定的救助制度,各种集中力量解决个别问题的案例比比皆是。
由此,救助问题频频提出,而得到的解决措施则并不尽人意。
另外,救助机构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漏洞,使得救助机构内部存在不协调的现象,而使需要救助的人感到心寒。
对策:应加强社会救助服务资源的整合与调配,从救助程序、资金拨付、监督、举报等方面对救助机构进行监管和协调,有效提高全面建立定期稳定救助体系的可靠性和公信力。
三、救助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与其他领域相比,社会救助工作属于人民生活有效服务的范畴,因此人员素质和服务态度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但是,由于工作环境复杂,考核标准不统一,加之职业道德素质不够,导致一些救助人员操作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和进步。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和改进。
本文就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问题一: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明确的规定和细则,导致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较大的漏洞和问题。
社会救助制度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也不够完备,无法完全覆盖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体和个体。
由此,导致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群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救助。
对策建议:一、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立法工作,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职责和权限,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
二、加大对社会救助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救助的知晓率和覆盖率,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群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援助。
问题二:救助标准过低、救助覆盖面不够广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救助标准相对较低,很难满足受助人基本的生活需求。
与此救助覆盖面也不够广泛,只覆盖了部分低收入和困难群体,而一些特殊群体和个体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救助,这对他们的生活和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对策建议:一、合理提高社会救助制度的救助标准,使之与实际生活成本相匹配,能够满足受助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基本权益。
二、扩大社会救助制度的救助覆盖范围,确保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群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援助和救助,特别是一些特殊困难群体和个体。
问题三: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效率较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不够紧密,信息共享和流通不够通畅,导致救助工作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和管理。
与此救助工作的效率也较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为受助人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问题四:社会救助工作缺乏专业人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相对不足,导致救助工作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受助人在得到救助时往往无法得到专业和及时的帮助。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成效1.促进贫困群体脱贫。
各级政府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手段,加大对贫困家庭和人口的救助和扶持力度,积极推动精准扶贫、稳定脱贫。
2.提高残疾人、孤儿、失独家庭等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
政府加大对这些群体的生活保障、医疗保健、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
3.加强救助体系的建设。
政府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通过建立社会救助法规、完善救助标准、推广共同扶贫等措施,不断提高救助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救助对象的受益水平。
二、困难问题1.救助标准不够细化。
当前的救助标准仍然比较简单,仅仅是基于地区和户口等因素给出的标准。
对于不同的家庭情况、收入水平、生活需求等,救助标准不能够给予更多的考虑和细化。
2.救助金额度低。
当前,不少救助对象仍然无法获得足够的救助金。
在平衡基础公共服务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上,政府需要加大救助金额度的投入,逐步提高救助金的标准和质量。
3.救助体系协调不畅。
各个部门在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中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
因此,救助体系运行效率不高、资源不能够很好地配置和使用等情况时有发生。
三、对策建议1.细化救助标准。
政府可以根据救助对象的个人和家庭情况,建立更为详细的救助标准,如根据年龄、性别、家庭人口等划分标准,制定不同的救助额度。
这可以为救助对象提供更加精准的救助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救助的需求。
2.提高救助金的标准和质量。
政府可以加大对救助金的投入,增加经费,提高救助金的额度和覆盖范围,保证救助对象得到更多的救助金。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救助金使用管理的监督,避免救助金浪费和滥用,保证救助对象的利益。
3.加强协调机制。
政府应建立协调机制,让各部门和组织分别承担不同的救助任务和职责,保证各方面的协作,提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这也使得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愈发突出。
本文将就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现状问题1.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不高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不高,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覆盖率更低。
许多农村老年人没有任何养老保障,一旦年老或生病无法工作就会陷入困境。
2.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医疗保障范围狭窄、报销比例低、报销程序繁琐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不少农村居民在生病时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医疗费用也成了他们的重大负担。
3.社会救助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救助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对于孤寡老人、残疾人和贫困户的帮助不足。
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怀和支持。
4.制度运行效率低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相对较低,存在着审核不严格、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这导致了一些人员虚报冒领、资金浪费等问题。
二、对策建议1.加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力度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可以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覆盖范围、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等途径来加强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力度。
2.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可以适当增加医疗保障报销比例、扩大医疗保障范围、简化报销程序等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3.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为了改善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可以加大对于孤寡老人、残疾人和贫困户的社会救助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保障水平。
4.提高制度运行效率为了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可以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和管理,严格审核社会保障人员的资格,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综合性的措施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的问题。
我国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但是,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仍存在一些问题:1. 救助标准低:部分地区的救助标准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无法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需求。
2. 救助范围窄:当前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贫困人口和特困人员,农村贫困人口和失业人员等其他群体得到的关注较少。
3. 救助方式单一:目前主要采取直接给予物质救助的方式,缺乏对受助人员的培训和帮扶,不能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4. 救助管理不规范:部分地区存在救助资金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资金流失和浪费。
二、对策建议1. 提高救助标准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线,并将其作为社会救助的底线。
同时,可以探索建立差别化补贴机制,针对特殊群体给予更高的救助标准。
2. 扩大救助范围应当将救助范围扩大到农村贫困人口、失业人员等其他群体,特别是对于一些因疾病、意外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人员,应当及时给予帮助。
3. 多元化救助方式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的救助方式,包括物质救助、精神慰藉和技能培训等。
同时,可以加强对受助人员的帮扶和引导,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4. 规范管理机制应当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合理、规范、透明。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其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具体措施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应当适度增加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并且将其纳入年度预算计划中。
同时,可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扩大救助资金来源。
2. 完善社会救助法律法规应当加强社会救助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权益。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当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受助人员信息的全面、准确、及时记录和管理。
同时,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着覆盖面不足、资金来源单一和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扩大救助覆盖面,增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并加强管理机构的建设。
这些对策可以有效提升社会救助制度的效率和公平性。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社会救助制度更加完善,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更全面、及时的支持。
【关键词】我可以为您提供与这篇文章相关的关键词,包括: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资金来源、管理机构、扩大覆盖面、多元化资金来源、加强管理机构建设、总结分析、展望未来。
希望这些关键词能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文章撰写和组织。
如果您需要其他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
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弱势群体生活基本权益而建立的制度体系,对于促进社会平等和公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急需进行改革和完善。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覆盖面不足,仍有一部分弱势群体无法获得有效救助,导致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无法获得保障。
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而且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可持续性和多元化,容易导致财政压力和救助不足。
社会救助管理机构建设不健全,缺乏专业化和规范化,导致救助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影响了救助工作的实效性。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行改善和完善。
通过扩大救助覆盖面、多元化资金来源、加强管理机构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帮助和保障。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问题意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覆盖面上存在不足的问题。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社会救助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层社会救助逐步扩展到城乡低保、特困救助、临时救助、低收入困难群众帮扶与救助等业务,社会救助工作日益完善;但从基层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社会更加公平的实现。
一是资金来源单一,救助广度深度受限。
近几年来政府和慈善方面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虽然逐年见长,但是需救助的人员涨幅大于资金投入的涨幅,加之社会救助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筹资渠道少、数量小,来源较为单一;由于资金少,救助标准仍然较低,被救助对象生活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标准制定固化,救助公平公正受限。
将家庭收入作为主要的确认标准,没有考虑家庭的刚性支出,致使许多家庭收入高于救助标准,但家庭刚性支出过大的群众无法享受国家应有的救助;将有无赡养人作为特困供养的确认标准,缺不考虑赡养人的赡养能力,造成一些有子女,但子女物质条件不高或者赡养能力差的老人无法纳入政府救助范围。
三是项目实施单一,救助体系完善受限。
我国当前虽然建立了以生活救助为主,生产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和灾害救助等社会救助为辅的基本体系,但在具体实施中主要还是单一的生活救助,重在保障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其他专项救助仍“徒有其表”,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进一步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下列三点建议:一是扩宽筹资渠道,增强救助的广度深度。
建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募捐,把社会救助的“蛋糕”做大,提高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对象接受救助后生活能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科学制定标准,强化救助的公平公正。
建立复合型的救助标准,改变单一的以家庭收入,赡养人情况为主的救助标准,根据家庭实际收入情况建立复合型的救助标准,实现“应保尽保”更加公平公正。
三是全面实施救助,完善救助的体系建设。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实施救助工作,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和更多得困难现象得到救助,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
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存问题及建议——基于宣城市的实践
构建城乡 社会救助体系 现存问 题及建议
基 于 宣城 市 的 实践
汪恭 礼
( 宣城市宣州 区委政策研究室 , 安徽 22 0 ) 4 00 内容提要 : 本文结合 宣城 市社会救助情况 , 分析 了当前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 并对如 何 适应 社会 发展 的 需要 , 开发 、 整合 和 引导社 会救 助 资 源 , 完善 城 乡社会 救助 体 系, 出 了 提 相关的对策建议。
等为主要内容 , 慈善救助 、 临时救助为补充 的城乡 社会救助网络 , 实现了城 乡社会救助均衡发展 , 初
步织就 了一张保护 困难群体 的全方位全 网。
( ) 乡低 保规 范运行 , 障标 准和补 差 水平 一 城 保 普遍提 高
保资金 86 . 万元 ,全年月均保障 83 1 , 539 8 89 人 占 农业人 口 3 9 共计 支 出低保资金 89 . 万元 , . %, 8 302
三农聚焦
人均年补差 达 9 9 ( 4 元 含物价上涨补贴 ) 。基本做 到保 障人数不受 限制 , 保障资金足额配套 , 保障标 准量力而行 , 补差标准分类按季打卡发放 , 保障覆
盖率 达 10 0 %。
城 乡医疗救助工作试点 ,0 5 20 年在全市全 面推 开 ,
20 07年将城 乡医疗救助列入民生工程 ,扩大救助 范围, 增加救助 病种 , 改变救 助方式 , 简化救 助程 序, 提高救助时效 , 力缓解 困难群 众看病难 、 致 看 病贵问题。 一是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 宣城市 市级财政每年安排 的医疗救助资金不少 于上 年度 省级财 政补助 资金总量 的 2 %; 县 、 、 0 各 市 区每年
关 键词 : 乡社会 救 助体 系 城 体制 机 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构建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根据省减灾委关于在全省开展“减灾救灾系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局专题调研,安排部署,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务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为做好减灾防灾工作提供新思路、新举措、新见解。
为此,通过走访群众、代表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就全区的防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位于**西北部,东以**为界,分别与**区**乡和**区**乡接壤,西南**水与**区、**市隔河相望,北面和西北面为**,隔河与**市、**区相对。
全区总面积495平方公里,东西长38.85公里,南北宽22.6公里。
跨北纬30°35′—30°47′,东经113°35′—114°17′。
境内有**山、**山、**山、**等山丘岗坡,有**、**、**、**等河流湖泊34处。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约占1%,大多为平原地带,最高处为**山,山顶海拔71米,最低处西湖湖底海拔19米,东湖湖底海拔15米。
辖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在17℃—19℃。
季节平均温度:春季3—5月16.1℃,夏季6—8月27.4℃,秋季9—11月17.9℃,冬季12月至次年2月4.9℃,最高温度达到39.4℃。
年平均无霜期为240天,年降雨量平均为1198毫米,降雨日为124天,雨量最多出现在3——8月,占全年降雨量7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区的防灾救灾体系在长年的工作积累和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
(一)投入不足资金渠道单一
我区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建设、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
主要是因为我区防灾减灾经费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由于防灾减灾的资金投入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建设体系的发展推广滞后。
另外,我区对相对应的防灾减灾中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发展相对缓慢,如我区大部分以农渔业为主的基本设施还不十分先进,就走马岭街道办事处金松大队来说,全队居民几乎有一半以上是由渔民包养鱼塘组成,鱼塘的排水设施基本上处于老化阶段,道路因为大队经费不足,施修力度有限,泥泞不堪。
电线杆等基础设施等建立在水塘傍边,长期受池水侵泡均有倾斜、倒塌、老化趋向。
除了严重影响当地群众正常农作物耕种,灾害来临时的抵抗能力相对十分低下。
正因为如此,导致基本设施的陈旧严重影响灾害来临时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低,影响了全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
(二)防灾减灾科技人才匮乏
我区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区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性应用人才。
另外,我区防灾减灾基层队伍大多兼职,不十分稳定,就我区目前的情况,救灾信息员除局专业部门和局领导担当之外,其他各个地方街道办事处的灾害信息员均由各个街道办事处民政科科长担当,协
调管理防灾减灾,由于民政队伍的不稳定带来防灾减灾队伍的不稳定。
由于经费的问题,没有有效的组织在一起学习和考核,专业性不强,是我区基层防灾减灾基层人员最大的问题。
2013我区响应省市的号召,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系统知识并在市民政学校学习与考核,对相应的专业性知识取得了相对应的资格认证。
但是通过学习和考核,基层干部和基层人员也看到自身专业性的不足,需要专业性的学习,加强防灾减灾的专业化建设。
(三)科普宣传力度不够
我区主要对防灾减灾的宣传主要利用街道办事处民政科对群众日常开展防灾减灾知识,“5.12”宣传日在区内开展防灾减灾民众宣传,相对现在日益紧张的防灾减灾工作,还是缺乏宣传力度的。
就我区在各个街道办事处走访和对受灾重点的受灾户进行询问,一些受灾家庭对相应的防灾减灾知识不了解,群众的知识普及与掌握也各不一样。
城镇比农村的防范意识高30%左右,成年比少儿、青少年的防范意识高25%左右,对区内不同的科普力度和数据研究可以表明,我区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最终影响我区防灾减灾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思考和建议
良好的防灾救灾体系和防灾救灾措施是维护我区民众基本民生民济的最大屏障。
从我区实地查看、走访群众、代表座谈,不难发现我区作为城乡结合地区防灾救灾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考察、走访、座谈,对我区的这些问题有一些思考和建议,建议如下:
(一)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区财政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增加专业工作人员经费等。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减灾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政府增加防灾减灾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例如甘肃就在《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提升农业抗灾水平——关于甘肃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思考》中着重提出,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专题研究,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通过加强学科建设,系统地对甘肃农业灾害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通过科学的统计类比和模拟试验,针对甘肃不同区域、不同灾害类型和发生程度,选育储备具有良好抗灾性能的作物、畜禽等品种,设计科学合理的农业制度及防灾减灾技术路线。
当前应重点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二)提高全区防灾减灾科技人才
通过区内组织对防灾减灾专业化性学习、考核,对专业性人才进行业务提高和业务绩效考核,通过财政鼓励对高素质业务性人才进行鼓励,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也有助于留住专业性人才。
鼓励防灾减灾的新科研成果与我区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我区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
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
就这点建议在我区初显成效, 2013年我区组织179人参加灾害信息员的学习和考核,系统培训救灾防灾的专业知识、加强学习遇到灾情的应急措施、考核防灾减灾应对救急知识等,使我区在防灾减灾工作人员对相应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增强了专业知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能。
(三)加强全区的防灾减灾教育和知识普及
做好长期防灾减灾工作意识,从民众抓起。
知识和教育的途径不能紧限于教育和“5.12”灾害日和学校的宣传。
这方面在日本就做到的比较突出,很值得借鉴,如在日本,媒体在普及防震减灾常识方面就发挥了自身优势。
图书馆和书店均有通俗易懂的防灾减灾常识读本,均由媒体出版社编辑出版。
比如一本是日本广播协会(NHK)相关出版社的《我家的防灾对策》,另一本是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的《震灾对策要领》。
两本书的页数都不超过80页,内容生动活泼,简明扼要。
NHK电视台还定期播放防震减灾节目,因为电视对少年儿童来说效果更好,也有利于学校组织收看。
这样容易扩大公众的知识普及率和让公众学习在灾害来临时学会做好紧急措施。
方便下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