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口腔科病人护理概述
合集下载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概述共54页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概述共54页](https://img.taocdn.com/s3/m/ded0b6ef58fb770bf68a556c.png)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概述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54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54
口腔科病人护理概要PPT课件
![口腔科病人护理概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fc3c18011ca300a7c3903b.png)
第9章 口腔科病人护理概 述
1
学习目标:
说出口腔科病人的常见症状
掌握口腔科病人检查的常用器械和方法
了解口腔科感染控制的特点和防护措施
掌握口腔科的常规护理工作程序
2
第1节 口腔科护理的角色 一、护士是医师的好帮手 二、护士是病人的好朋友 三、护士是扩展业务的好助手
3
第2节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评估及 常用护理诊断
一、护理评估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评估是确 定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的依据。
(一)口腔科病人常见症状
1.牙痛 (口腔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特点:自发痛、激发痛、咬合痛等
疼痛的程度有剧痛、隐痛、延缓痛。
常见病因如下:
(1)牙体牙髓病及根尖周疾病
(2)牙周组织疾病
(3)邻近组织疾病的影响
(4)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影响
(3)污染的口腔医疗器械:
25
2.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2)间接接触:
(2)经空气传播:
(3)污染的碎屑飞溅:
(4)水传播:
3.易感人群:
26
3.控制感染的方法
控制感染的原则
控制感染源,在牙科环境和牙科手术中
将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最低水平;
的人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
此外,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在国内的感染
率也逐渐上升。
其次是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呼吸道合胞
1
学习目标:
说出口腔科病人的常见症状
掌握口腔科病人检查的常用器械和方法
了解口腔科感染控制的特点和防护措施
掌握口腔科的常规护理工作程序
2
第1节 口腔科护理的角色 一、护士是医师的好帮手 二、护士是病人的好朋友 三、护士是扩展业务的好助手
3
第2节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评估及 常用护理诊断
一、护理评估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评估是确 定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的依据。
(一)口腔科病人常见症状
1.牙痛 (口腔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特点:自发痛、激发痛、咬合痛等
疼痛的程度有剧痛、隐痛、延缓痛。
常见病因如下:
(1)牙体牙髓病及根尖周疾病
(2)牙周组织疾病
(3)邻近组织疾病的影响
(4)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影响
(3)污染的口腔医疗器械:
25
2.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2)间接接触:
(2)经空气传播:
(3)污染的碎屑飞溅:
(4)水传播:
3.易感人群:
26
3.控制感染的方法
控制感染的原则
控制感染源,在牙科环境和牙科手术中
将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最低水平;
的人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
此外,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在国内的感染
率也逐渐上升。
其次是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呼吸道合胞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0729053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7.png)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1页
第一节 牙体硬组织病人护理
一.龋病: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各种原 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 性破坏一个疾病。
龋病发展到比较严重程度,可引 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牙槽脓肿等, 影响整个身体健康。所以,早期检验、 早期发觉、早期治疗,在预防和保健 方面都有着主要意义。
• 复诊时,取出失活剂,帮助医生冲洗髓 腔,遵医嘱准备充填材料。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20页
卫生宣教
利用病人就诊机会,向病人讲 解牙髓炎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目 标,以及牙病早期治疗主要性。 如牙髓死亡,牙体将失去代谢而变 性,使其变脆而易折,极易造成牙 齿缺失。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21页
二. 楔状缺损
力也需要一定时间。这种破坏过程是由
表向里迟缓进行。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3页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4页
护理评估
• 健康史 • 症状与体征 浅龋、中龋、深龋 • 社会及心理原因 • 辅助检验 X线检验、透照检验、
牙髓活力测验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5页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6页
护理诊断
• 组织完整性受损: 由龋坏造成牙体 组织 缺损所致。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2页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细菌:细菌存在是龋病发生主要条件。 无菌动物或未与细菌接触人体牙齿是不
会发生龋齿。
• 食物:食物与龋病关系十分亲密。许多 调查材料都说明龋病发生与进食蔗糖量
直接相关。
• 宿主:宿主概念是指人体,尤其是牙齿 对龋病敏感性或抗龋能力。
• 时间:龋病发病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一定 时间才能完成。龋斑从形成到含有致龋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1页
第一节 牙体硬组织病人护理
一.龋病: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各种原 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 性破坏一个疾病。
龋病发展到比较严重程度,可引 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牙槽脓肿等, 影响整个身体健康。所以,早期检验、 早期发觉、早期治疗,在预防和保健 方面都有着主要意义。
• 复诊时,取出失活剂,帮助医生冲洗髓 腔,遵医嘱准备充填材料。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20页
卫生宣教
利用病人就诊机会,向病人讲 解牙髓炎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目 标,以及牙病早期治疗主要性。 如牙髓死亡,牙体将失去代谢而变 性,使其变脆而易折,极易造成牙 齿缺失。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21页
二. 楔状缺损
力也需要一定时间。这种破坏过程是由
表向里迟缓进行。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3页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4页
护理评估
• 健康史 • 症状与体征 浅龋、中龋、深龋 • 社会及心理原因 • 辅助检验 X线检验、透照检验、
牙髓活力测验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5页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6页
护理诊断
• 组织完整性受损: 由龋坏造成牙体 组织 缺损所致。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
第2页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细菌:细菌存在是龋病发生主要条件。 无菌动物或未与细菌接触人体牙齿是不
会发生龋齿。
• 食物:食物与龋病关系十分亲密。许多 调查材料都说明龋病发生与进食蔗糖量
直接相关。
• 宿主:宿主概念是指人体,尤其是牙齿 对龋病敏感性或抗龋能力。
• 时间:龋病发病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一定 时间才能完成。龋斑从形成到含有致龋
口腔科手术后护理概述
![口腔科手术后护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2b98e4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e.png)
儿童口腔科手术后的饮食注意事 项: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儿童口腔科手术的特点:手 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
儿童口腔科手术后的心理护理: 安抚儿童情绪,减轻恐惧和焦虑
感
老年人口腔科手术后护理
老年人身体机 能下降,恢复 速度较慢,需
要特别关注
老年人口腔科 手术后可能出 现的并发症包 括:出血、感
染、疼痛等
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保持口腔卫生,避免感染
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止痛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刺激性 食物和烟酒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术后饮食:遵循医 生建议,避免刺激
性食物
口腔卫生:保持口 腔清洁,避免感染
药物使用:按照医 生处方,按时服药
老年人口腔科手 术后护理要点包 括:保持口腔清 洁、避免刺激性 食物、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等
老年人口腔科手 术后可能出现的 心理问题包括: 焦虑、抑郁等, 需要给予心理支
持和疏导
孕妇口腔科手术后护理
孕妇的特殊性:怀孕期间, 孕妇的身体状况和生理变 化会影响口腔科手术后的 护理
手术前的注意事项:孕妇在 进行口腔科手术前,需要向 医生详细说明自己的怀孕情 况,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手 术方案和护理计划
复查目的: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 出现的并发症, 确保手术效果
复查注意事项: 保持口腔卫生, 避免刺激性食物, 按时服药,如有 不适及时就诊。
常见口腔科手术
2
后的护理要点
拔牙手术后护理
术后24小时内避免刷牙和 漱口,以免破坏血凝块和 影响伤口愈合。
术后24小时内可以冰敷, 减轻肿胀和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专业《五官科护理学》 护理专业《五官科护理学》
第9章 口腔科病人护理概述
井冈山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 制作
第1节 口腔科护理的角色
现状:人们对口腔科保健服务的平台的要求也 越来越高 口腔科护士在口腔科服务中的作用和角色 : 是医师的好帮手 是患者的好朋友 是扩展业务的好助手
第2节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评估及常 用护理诊断
一、护理评估
(一)口腔科病人常见症状
1. 牙痛: 特点有:自发痛、激发痛、咬合痛等 程度有:剧痛、隐痛、延缓痛 常见病因有: 牙体牙髓病及根尖周疾病 牙周组织疾病 邻近组织疾病的影响 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影响
2. 牙龈出血 病因分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 全身因素 :凝血功能障碍 ,高血压等 局部因素:牙龈炎和牙周炎、坏死性龈炎、 不良修复体刺激 3. 牙齿松动 常见为牙周炎、根尖周炎致牙齿松动,也见 于颌骨内囊肿及肿瘤所波及的牙位
4. 口臭 局部因素:口腔卫生差,牙龈炎、牙周炎 , 龋齿等 全身因素:消化系统疾病、肝炎 等 味觉异常:患者自觉有口腔异味,但他觉无 异味 5. 张口受限 感染 ,组织损伤,肿瘤等
(二)口腔科检查
口腔检查主要考虑局部情况 ,还要考虑与 口腔疾病有关的全身情况
1.环境:注意椅位、光源、防止交叉感染等 1.环境:注意椅位、光源、防止交叉感染等
第3节 口腔科诊疗的感染控制与常 规工作程序
一、口腔科诊疗的感染控制
许多病原体都可能在口腔医疗中传播 患者和医务人员是感染疾病的高危人群 加强口腔科感染管理是防止患者和医务人 员在口腔诊疗过程感染的重要措施 口腔护理工作在感染控制中其关键作用
(一)口腔科常见感染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率逐年增高 乙肝病毒(HBV):感染基数大 乙肝病毒(HBV):感染基数大 结核分枝杆菌:有复苏趋势 真菌、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
二、口腔科护理的常规工作程序
1. 开诊前准备 (1)清洁诊室环境 (2)消毒治疗台及管路 (3)覆盖无法清洗且易污染的设备 (4)检查所有器械的消毒状况 (5)准备充足器械及感染控制材料
2. 分诊 对病人初步问诊后分诊,优先安排急、重 症及年老体弱、残疾人就诊,维持候诊秩 序,做好候诊宣教 3. 诊疗前 所需器械摆设到位 ,病历及X线片放置在医 ,病历及X 师可见的清洁区内
2.器械 :最基本的器械是口镜、探针和镊子(多用 2.器械 一次性检查盘)
3. 椅位 检查上颌牙时,要将椅背后仰,灯光直射 至牙面 检查下颌牙时,要使下颌平面与地面大致 平行,椅被与座位平面大体垂直,但略向 后仰
4. 常用检查方法 (1)一般检查法:先对大体作一般性观察 ①问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 药敏史 ②视诊:首先检查不适部位 ,其次检查颌面 部、下颌运动、颌骨、牙齿及牙弓、口腔 黏膜、修复体等。 ③探诊: 用探针确定病变部位、范围、疼痛 反应等
(8)开口度检查
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离约2~3cm 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离约2~3cm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离约1~2cm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离约1~2cm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离不足1cm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离不足1cm 张口过度:开口度超过4.5cm 张口过度:开口度超过4.5cm
(4)牙齿的检查 先检查主诉部位,对主诉牙进行视、探、扣 诊,并检查牙周情况和松动度等 (5)颌面部检查 进行视、触、探诊,观察表情和意识、颜面 部外形轮廓、皮肤色泽等改变,并了解病 变范围、大小、形态、浸润深度、硬度、 温度、动度、有无触痛,波动感等
(6)颞下颌关节的检查 视诊:认真观察,对比面部两侧发育状况、 协调性、对称性、颏部中点是否正中位 触诊:检查髁突的活动度,有无弹响及摩擦 音,有无压痛等 (7)牙合关系检查 检查咬合关系是否协调,正中接触是否平衡
(六)自我形象紊乱(body (六)自我形象紊乱(body image disturbance) disturbance) (七)知识缺乏(knowledge deficit) (七)知识缺乏(knowledge deficit) (八)疼痛(pain) (八)疼痛(pain) (九)焦虑(anxiety) (九)焦虑(anxiety) (十)潜在的并发症(potential complication) (十)潜在的并发症(potential complication)
④叩诊:从两侧正常牙位开始叩诊,逐渐至 可疑患牙 ⑤触诊:了解病变的硬度、范围、形状、活 动度、有无触痛、波动感等 ⑥冷热诊:冷诊法可直接用冷水或无水乙醇; 热诊法一般用热牙胶测试 ,确定牙髓反应 ⑦X线检查: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2)口腔前庭的检查 检查部位包括:口唇、颊、牙龈黏膜、唇颊 沟、系带、腮腺及其导管口 注意观察:色、形、质、活动度的改变;有 无糜烂、瘘管、溢脓等 (3)固有口腔的检查 重点观察硬腭、软腭、舌、口底、口咽部黏 膜的颜色有无改变,有无裂缝、瘢痕、溃 疡、水肿、肿胀等
4. 治疗中 (1)适时穿戴口罩、手套、面罩。 (2)给患者围上围兜,必要时给于眼罩,调 整椅位 5. 治疗后 及时进行清理,提供下一位患者所需器械
6. 开诊结束后 根据诊室使用器械量先行清洗、打包,灭菌 消毒。 管路消毒,防水放气,拆下滤网,彻底清洗。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口腔科护理在口腔日常诊疗工作 中所扮演的角色;介绍了口腔科病人的常 见症状及其病因,以及进行系统口腔检查 的方法。同时,对口腔科诊疗感染的控制 进行了系统介绍,最后简单介绍了口腔科 护理工作的常规程序
(9)涎腺检查 视诊 :了解形态变化,同时观察导管口有无红肿, 分泌物的性质 触诊:了解导管的质地,有无导管结石 探诊:用钝头探针探测涎腺导管或注入造影剂及药 物
二、常用护理诊断
(一)营养失调(trophic disorder) (一)营养失调(trophic disorder) (二)有感染的危险(risk infection) (二)有感染的危险(risk of infection) (三)口腔黏膜改变(altered (三)口腔黏膜改变(altered oral mucous membrane) membrane) (四)体温过高(hyperthermia) (四)体温过高(hyperthermia) (五)语言沟通障碍(impaired (五)语言沟通障碍(impaired verb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二)口腔医疗中的感染传播
1. 感染源 (1)患者与病原携带者及医务人员 (2)口腔门诊污染的环境 (3)污染的口腔医疗器械
2.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间接接触 (2)经空气传播 (3)污染的碎屑飞溅 (4)水传播 (5)易感人群
3. 控制感染的方法 原则: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 易感者 (1)对患者的评估 (2)个人防护 (3)无菌技术
第9章 口腔科病人护理概述
井冈山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 制作
第1节 口腔科护理的角色
现状:人们对口腔科保健服务的平台的要求也 越来越高 口腔科护士在口腔科服务中的作用和角色 : 是医师的好帮手 是患者的好朋友 是扩展业务的好助手
第2节 口腔科病人的护理评估及常 用护理诊断
一、护理评估
(一)口腔科病人常见症状
1. 牙痛: 特点有:自发痛、激发痛、咬合痛等 程度有:剧痛、隐痛、延缓痛 常见病因有: 牙体牙髓病及根尖周疾病 牙周组织疾病 邻近组织疾病的影响 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影响
2. 牙龈出血 病因分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 全身因素 :凝血功能障碍 ,高血压等 局部因素:牙龈炎和牙周炎、坏死性龈炎、 不良修复体刺激 3. 牙齿松动 常见为牙周炎、根尖周炎致牙齿松动,也见 于颌骨内囊肿及肿瘤所波及的牙位
4. 口臭 局部因素:口腔卫生差,牙龈炎、牙周炎 , 龋齿等 全身因素:消化系统疾病、肝炎 等 味觉异常:患者自觉有口腔异味,但他觉无 异味 5. 张口受限 感染 ,组织损伤,肿瘤等
(二)口腔科检查
口腔检查主要考虑局部情况 ,还要考虑与 口腔疾病有关的全身情况
1.环境:注意椅位、光源、防止交叉感染等 1.环境:注意椅位、光源、防止交叉感染等
第3节 口腔科诊疗的感染控制与常 规工作程序
一、口腔科诊疗的感染控制
许多病原体都可能在口腔医疗中传播 患者和医务人员是感染疾病的高危人群 加强口腔科感染管理是防止患者和医务人 员在口腔诊疗过程感染的重要措施 口腔护理工作在感染控制中其关键作用
(一)口腔科常见感染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率逐年增高 乙肝病毒(HBV):感染基数大 乙肝病毒(HBV):感染基数大 结核分枝杆菌:有复苏趋势 真菌、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
二、口腔科护理的常规工作程序
1. 开诊前准备 (1)清洁诊室环境 (2)消毒治疗台及管路 (3)覆盖无法清洗且易污染的设备 (4)检查所有器械的消毒状况 (5)准备充足器械及感染控制材料
2. 分诊 对病人初步问诊后分诊,优先安排急、重 症及年老体弱、残疾人就诊,维持候诊秩 序,做好候诊宣教 3. 诊疗前 所需器械摆设到位 ,病历及X线片放置在医 ,病历及X 师可见的清洁区内
2.器械 :最基本的器械是口镜、探针和镊子(多用 2.器械 一次性检查盘)
3. 椅位 检查上颌牙时,要将椅背后仰,灯光直射 至牙面 检查下颌牙时,要使下颌平面与地面大致 平行,椅被与座位平面大体垂直,但略向 后仰
4. 常用检查方法 (1)一般检查法:先对大体作一般性观察 ①问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 药敏史 ②视诊:首先检查不适部位 ,其次检查颌面 部、下颌运动、颌骨、牙齿及牙弓、口腔 黏膜、修复体等。 ③探诊: 用探针确定病变部位、范围、疼痛 反应等
(8)开口度检查
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离约2~3cm 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离约2~3cm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离约1~2cm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离约1~2cm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离不足1cm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离不足1cm 张口过度:开口度超过4.5cm 张口过度:开口度超过4.5cm
(4)牙齿的检查 先检查主诉部位,对主诉牙进行视、探、扣 诊,并检查牙周情况和松动度等 (5)颌面部检查 进行视、触、探诊,观察表情和意识、颜面 部外形轮廓、皮肤色泽等改变,并了解病 变范围、大小、形态、浸润深度、硬度、 温度、动度、有无触痛,波动感等
(6)颞下颌关节的检查 视诊:认真观察,对比面部两侧发育状况、 协调性、对称性、颏部中点是否正中位 触诊:检查髁突的活动度,有无弹响及摩擦 音,有无压痛等 (7)牙合关系检查 检查咬合关系是否协调,正中接触是否平衡
(六)自我形象紊乱(body (六)自我形象紊乱(body image disturbance) disturbance) (七)知识缺乏(knowledge deficit) (七)知识缺乏(knowledge deficit) (八)疼痛(pain) (八)疼痛(pain) (九)焦虑(anxiety) (九)焦虑(anxiety) (十)潜在的并发症(potential complication) (十)潜在的并发症(potential complication)
④叩诊:从两侧正常牙位开始叩诊,逐渐至 可疑患牙 ⑤触诊:了解病变的硬度、范围、形状、活 动度、有无触痛、波动感等 ⑥冷热诊:冷诊法可直接用冷水或无水乙醇; 热诊法一般用热牙胶测试 ,确定牙髓反应 ⑦X线检查: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2)口腔前庭的检查 检查部位包括:口唇、颊、牙龈黏膜、唇颊 沟、系带、腮腺及其导管口 注意观察:色、形、质、活动度的改变;有 无糜烂、瘘管、溢脓等 (3)固有口腔的检查 重点观察硬腭、软腭、舌、口底、口咽部黏 膜的颜色有无改变,有无裂缝、瘢痕、溃 疡、水肿、肿胀等
4. 治疗中 (1)适时穿戴口罩、手套、面罩。 (2)给患者围上围兜,必要时给于眼罩,调 整椅位 5. 治疗后 及时进行清理,提供下一位患者所需器械
6. 开诊结束后 根据诊室使用器械量先行清洗、打包,灭菌 消毒。 管路消毒,防水放气,拆下滤网,彻底清洗。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口腔科护理在口腔日常诊疗工作 中所扮演的角色;介绍了口腔科病人的常 见症状及其病因,以及进行系统口腔检查 的方法。同时,对口腔科诊疗感染的控制 进行了系统介绍,最后简单介绍了口腔科 护理工作的常规程序
(9)涎腺检查 视诊 :了解形态变化,同时观察导管口有无红肿, 分泌物的性质 触诊:了解导管的质地,有无导管结石 探诊:用钝头探针探测涎腺导管或注入造影剂及药 物
二、常用护理诊断
(一)营养失调(trophic disorder) (一)营养失调(trophic disorder) (二)有感染的危险(risk infection) (二)有感染的危险(risk of infection) (三)口腔黏膜改变(altered (三)口腔黏膜改变(altered oral mucous membrane) membrane) (四)体温过高(hyperthermia) (四)体温过高(hyperthermia) (五)语言沟通障碍(impaired (五)语言沟通障碍(impaired verb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二)口腔医疗中的感染传播
1. 感染源 (1)患者与病原携带者及医务人员 (2)口腔门诊污染的环境 (3)污染的口腔医疗器械
2.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间接接触 (2)经空气传播 (3)污染的碎屑飞溅 (4)水传播 (5)易感人群
3. 控制感染的方法 原则: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 易感者 (1)对患者的评估 (2)个人防护 (3)无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