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论述题汇总
861森林生态学必考论述题
861森林生态学论述题
8.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特征和生态意义: 特征:群落交错区是 2 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 具有相邻群落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即边缘效 应。 生态意义:目前人类正在大范围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形成许多交错带,如工矿的建设 ,土地的开发,这 些新的交错带: ①可以控制不同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 ②有利于对生态系统交错区的生物多样性,能流物流及信息流的研究 ③有助于了解生态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污染物的反应及敏感性 ④有助于掌握在变化的环境中怎样对生态交错地带加以管理
在林分中林木间的竞争,林冠层中优势种减少了其他竞争者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太阳辐射,这种对光的 竞争也影响到根部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能力,也就是说,林木之间的竞争中,根竞争与枝竞争有相互作 用。
861森林生态学论述题
7.通过竞争排斥机制和生态位理论的概念,解释自然群落物种共存的原因:
竞争排斥原理又称高斯假说。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 最后导致一个种占 优势,一个种被淘汰,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
89.演6替1顶级森学说:林生态学论述题
单元顶极论,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假说 (1)单元顶级学说: 代表人物:美国 Clements 克莱门茨 主要观点:一个气候相当一致的区域内,如果给够足够的时间,最终将被一种连续和整齐 一致的植被普遍覆盖着,这就是单元顶级群落,也叫气候顶级群落。在同一个气候区域内, 无论演替初期条件如何,经演替最终都停止在一个最适 应当地气候的群落上,只要气候不变,人为或其他因素不干扰,此群落一直存在,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气候顶级群落,区域内其它生境给予充分的 时间,最终都会演替到气候顶级,且不会出现新的优势种群。 (2)多元顶级论 代表人物:英国 Tansley 坦斯利 主要观点:①如果一个群落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终结了演替过程,就可以称为顶级群落。 ②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聚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级。 ③在一个气候区内,除顶级群落外,还存在同等重要的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等,同时还可能存在一些复合型顶级。 (3)顶级–格局假说 代表人物:美国 Whittaker 怀梯克 主要观点: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 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如气候顶级、土壤顶级等,不是呈离 散状态,而是形成连续的顶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级群落叫做优势顶级。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重点:论述题(3)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重点-论述题(3)1、论述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化。
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捕食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等或其他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逃避被捕食。
蝙蝠能发放超声波,根据回声反射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而一些蛾类能根据其腹基部“双耳”感受的声纳逃避蝙蝠的捕食。
不仅如此,某些灯蛾科(Arctidae)种类能发放超声波对付蝙蝠的超声波,并使其堵塞或失灵。
更有趣的是,为了对付蛾类这种“先进”的防卫系统,蝙蝠还能通过改变频率,避免发放蛾类最易接受的频率,或者停止回声探测而直接接受蛾所产生的声音以发现猎物。
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场真实的“军备竞赛”。
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
捕食者如有更好的捕食能力,它就更易得到后裔,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更有效的捕食。
但过分有效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
2、试述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
地形因子对生物只是起间接的作用,但它可以通过控制光、水、气候、土壤及生物因素发挥其影响。
陆地表面复杂的地形,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
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高度。
(1)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引起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的变化。
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旱生特征;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种类。
(2)坡度的陡缓,控制着水分的运动,控制着物质的淋溶、侵蚀的强弱以及土壤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多少,并影响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形态。
(3)坡位不同,其阳光、水分和土壤状况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来讲,从山脊到坡角,整个生境朝着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A. 环境因素B. 生物个体C. 生物种群D. 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系统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因此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A. 物种多样性B. 群落结构C. 群落动态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特征。
3.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环境污染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4.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A. 温度B. 光照C. 食物D. 空间答案:D解析: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竞争等),空间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
二、判断题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从消费者到分解者,最后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不可逆转。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错误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生物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层面,不仅仅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保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析: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生态学论述题
1. 试述Raunkiaer提出的五类植物生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
答:(1)高位芽植物(P)更新芽高于地面以上25cm处。
包括大高位芽植物(高度超过30m),中高位芽植物(8-30m 的乔木),小高位芽植物(2-8m高的乔木和灌木),矮高位芽植物(低于2m的灌木和草本),藤本高位芽植物,附生植物等。
每类又可分为常绿裸芽、常绿鳞芽和落叶等次一级类型。
如果在生活型谱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反映群落所在地在植物生长季节中温热多湿的特征。
(2) 地上芽植物(Ch)更新芽位于地表不到25cm高处,嫩枝在生长不利的季节仍可保存,为小灌木、半灌木(茎下部木质)或草本。
其中包括常绿性、落叶性等类型的垫状植物。
如果在生活型谱中地上芽植物占优势,反映群落所在地是寒带和高山气候特征。
(3) 地面芽植物(H)在生长不利的季节,地上器官全部或大部分死去。
更新芽贴近地面,被枯死的地被物或土壤上层覆盖保护。
地上部分枝叶伸展或匍匐,或叶聚合呈莲座状。
如果在生活型谱中地面芽植物占优势,反映群落所在地在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特征。
(4)地下芽植物(Cr)冬季所有地上部分和一部分地下茎都死去,更新芽藏在地下(称为地下芽植物G)或水中(水生植物或沼生植物)。
如果在生活型谱中隐芽植物占优势,反映群落所在地是湿、冷的气候特征。
(5) 一年生植物(T)在环境恶劣时地上地下各器官都死去,只留下种子(胚)延续生命。
如果在生活型谱中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反映群落所在地是干旱气候特征。
2.论述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人们应采取的对策。
答: 1.大气圈中增加和减少CO2的途径有6种,分别来自岩石圈风化、水圈释放、生物圈呼吸、化石燃料燃烧、水圈的溶解和生物圈的总光合生产。
2.在这些途径中,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是,化石燃烧和植物总光合生产。
3.所以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大对大气中CO2的吸收利用,同时改进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从而保持大气中CO2基本平衡。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生物群落B 生态系统C 生物圈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涵盖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生物圈。
2、以下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 年龄结构B 出生率和死亡率C 性别比例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主要有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 以上都是答案:E解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4、以下哪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A 热带雨林B 草原C 农田D 荒漠答案:A解析: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5、生物多样性包括()A 遗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二、填空题1、生态因子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答案: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答案: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群落的演替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答案:初生演替;次生演替5、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调节机制主要是________。
答案:负反馈调节三、简答题1、简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如磷循环)。
生态学论述题
1、论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
(1)裸岩:生境恶劣,无水无土壤,光照强烈,温差大。
(2)地衣群落阶段:地衣可忍耐裸岩生境,并以代谢酸和腐殖酸及有机质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
(3)苔藓群落阶段:地衣所创造的生境迎来了苔藓植物,同时苔藓通过竞争又排挤了地衣,苔藓进一步风化岩石,并产生有机质,使土壤更加深厚,肥沃。
(4)草本群落阶段:由于苔藓对环境的进一步改造作用,使得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对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仍进行着改造作用。
(5)灌木群落阶段:当草本群落把环境改造的更好时,需要更优越生境的灌木进入,与草本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
(6)森林群落阶段:灌木群落继续改造环境,使土壤更加深厚,群落内湿度、温度、光照,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乔木生长,导致森林群落出现,由于森林群落于当地大气候最为适应、协调,所以演替停止。
以上每个阶段都有相关的动物参与群落形成,每个群落在为下一群落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越为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2、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
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
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生态学简答与论述
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生物圈:3、尺度:五、简要回答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六、论述题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2、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1-3部分一、名词解释1.环境:2.生态因子:3.生境: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5.限制因子:6.耐受性定律:7.生态幅:8.光周期现象:9.冷害:10.冻害:11.贝格曼规律:12.阿伦规律:13.生物学零度:14.有效积温:15.土壤质地:16.土壤结构:五、问答题1、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2、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3、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六、论述题6、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7、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8、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9、简述高温对植物或动物的影响及对植物或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10、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1、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2、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13、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4. 植物如何从生理上和形态上适应干旱条件。
15. 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16、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17、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有哪些4-7部分一、名词解释1、种群2、生态位3、生命表4、种群分布格局5、异株克生现象6、种群密度7、存活曲线8、出生率9、种群年龄结构10、互利共生11、性比12、生态对策五、简答题1、种群年龄结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2、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3、种群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有哪几种类型4、逻辑斯蒂克方程中修正项1-N/K 的生物学含义是什么5、一般种群的存活曲线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6、何谓竞争排斥原理六、论述题1、试述种群逻辑斯蒂克增长方程的适用条件与局限性。
2、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了解种群间相互作用在农林业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
生态学论述题
四、论述题(2题,每题10分)1. 试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P118①具有一定的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的高度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的外貌特征,如森林、灌丛和草丛。
②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
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捕食者和被食者的关系等。
④形成群落环境:生物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裸地的不同(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
⑤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群落中的物种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和发展(种群构成群落的二个条件)。
⑥一定的动态特征:(体现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⑦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一种群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⑧群落的边界特征:具明显的边界(如陆地环境和水生环境的边界处)和不具明县的边界(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过渡带)。
2. 论述繁殖策略中关于r选择和K选择的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P82表格4-1r-选择: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种群死亡率通常与密度无关,种群内的个体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优点:生殖率高,发育速度快,世代时间短。
因此,种群在数量较低时,可以迅速恢复到较高的水平;后代数量多,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因此,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
缺点:死亡率高、竞争力弱、缺乏对后代的关怀,高的瞬时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因此,种群的密度经常激烈变动。
r-选择者:昆虫、一年生植物如农田杂草等;K-选择: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密度相关的因素,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
生态学论述题
生态学论述题论26论27用效率例。
煤化工。
括核能、(3)论27质,趋势。
(3)(4)水量超过论配,分流失。
下水,恶化,威胁。
(3)漠。
注。
(4)程。
论论30性增加,接近于1程中,(3)加,物增加。
态,论态机制。
平上,变化,两组过程(的。
(3)约。
有害,生相克,论(1)无目标、非中心的自然界在亿万年进化历程中形成了十分是非中心的自我控制。
主要通过各生物种相互(2)多层自然生态系统总是由有垂直分离特性的层系统又由相互联系,但又彼此相对(3)多元重复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有1个以或者说在网在1个或2个组分被破坏的情况下,1个或2个组分可以在功能上给予补偿,从而例如:植物的种子同一食草动物常消费众多的植物种类;同这就使得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之后,仍论33。
论述人类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人为因(1)往往人类一个共。
砍光森林,开垦围湖造田,乱捕滥猎,竭泽而渔从而造(2)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对用之不竭;二是认为自然资源可以无条件更新。
地球上蕴藏的资源的确是丰富的,但不是(3)人类最大限度地生产的策略自然会导(4)经济与生态分离。
人向大自然索取任何东西都是理所当然因而传统的经济学和经济体系中,自然界的服也就是说是免费的,因而许多破坏如捕杀野生动物大象、犀牛、熊猫为着它牙、皮毛等可以获得暴利,采集珍贵的野(5)大自然不但是人还是垃圾场,许多工厂排放污物,使自这种现象用生态经济的概念叫“费用。
这些现象都是个人经济效益越好,社会生论34.论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2)气候变(3)世界生物群落的分(4)由于造成海洋上升流减少,相应可能造成秘鲁、加利福尼(美国)、纳米比亚、索马里、毛里塔尼亚沿海捕(5)全球变暖可能造成某些疾病发病(6)气候变暖将影响食物生产的分布和论35.论述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十大环(1)人口;(2)粮食;(3)污染;(4)酸雨;荒漠化;(6)全球变暖;(7)臭氧层破坏;(8)能(9)资源破坏;(10)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态学基础论述题
生态学基础论述题生态学基础五、论述题1、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全球危机。
答:虽然人类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主人,但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种群,其生存发展必然会受到各种生态因子的制约,如地球、环境和食物等。
人类的无限制发展和对自然界的掠夺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危机,主要包括:(1)环境危机:包括臭氧层消耗、温室效应和气候异常、大气污染和酸雨等一系列问题;(2)资源危机:环境的退化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向贫困,而贫困又成了环境退化的推动因素,因为绝望的人们只有消耗他们所依赖的资源。
目前,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都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3)能源危机:由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能源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限制因子。
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慢慢枯竭,可再生能源使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人口的快速增长使能源问题进一步突出。
另外,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4)粮食危机:虽然近几十年来,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收益,但粮食生产的不稳定和分配的不平衡使得粮食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5)人口危机:目前,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能源和人口五大危机中,其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
人口的过快增长与资源环境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人口增加带来了全球空间的危机、食物的危机。
2、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答: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部分内容。
地质大循环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地质大循环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循环。
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利用。
生物小循环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
生态学考试题(名词解释+论述)
生态学考试题(名词解释+论述)名词解释概念: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特殊、遗传、生理、生态及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的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升至、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适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
6)生态环境: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8)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线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
9)个体: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10)种群: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组合。
11)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备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栖居着的所有咸亨无(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3)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14 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生的位置及其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5)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16)建群种:优势种中起构建群落作用的中称为建群种。
生态学考试论述题重点
生态学考试论述题重点概括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特点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式单向和不可逆的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因为在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的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空气中去,意义.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生态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长功能,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断绝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灭亡。
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失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能量即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当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时候,转化率并非百分之百,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消散于环境中。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发出的光能,倍绿色植物转化为体内的化学能,经食物链再转化为消费者和分解者体内的化学能。
在能流过程中,一部分化学能转变为供生物取食和运动的机械能并进一步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于环境中。
由于能量的转化率不是百分之百,在上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转化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因此,各营养级所能维持的生物量也逐渐减少,营养级的个数一般不超过4到5级论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特征的变化趋势1生物量—由低到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p÷r)--由低到高3总生产量除生物量p除b—由高到低4群落净生产量—由高到低5食物链—有简单到复杂6群落结构—有简单到复杂7物种多样性—由低到高8生物多样性—由低到高9生物与环境物质交换速率—由快到慢10矿质养分循环—由开放到封闭11群落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由低到高12 熵–由低到高13信息—由少到多说明演替的基本类型A按演替的延续时间1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算2长期演替几十年到几百年3快速演替几年到十几年B按演替的起始条件1原生演替起始于原生裸地2次生演替起始于次生裸地c按基质的性质1水生演替起始于水生环境2旱生演替起始于陆地干旱缺水基质D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1内因性演替由于群落本身形成的特有生镜导致不利于自生的发展而有利于新群落的替代2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演替e按群落代谢特征1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导致群落生物量越来越高2异养性演替有机污染的水体重演替过程因微生物的分解而使有机物越来越少论述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1生物的迁移和定居迁移能力强,定居能力强者课成为群落中的一员,反之不能占领环境2群落内部环境变化先期群落创造了群落内环境,为后继群落进入铺平道路,但自己由于不适应而逐渐退出。
生态学论述题+简答+全部名词
生态学论述题+简答+全部名词一、生命起源的最新研究进展如何?答:(一).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关于地球上生命由来问题的最合理的解释是生命的进化起源说或化学进化说,而它又分为4个步骤:①生物小分子的合成如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脂肪酸等的合成。
米勒以后其他学者又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或改用紧外线、射线、高温、强的阳光等作能源,或改换了还原性混合气体的个别成分(如以H2S代替H2O、以HCN代替CH4和H2、或增加CO2、CO等),结果都能产生氨基酸;而用氧化性混合气体代替还原性混合气体进行实验,则不能生成氨基酸。
现在组成天然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除了精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以外,其余的都可用模拟实验的方法产生。
②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可推想,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的生物小分子(单体),经过彼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聚合体)。
但单体变成聚合体必须经过脱水缩合,而在原始海洋中进行脱水缩合显然是个很大的难题。
目前关于氨基酸缩合成多肽,较可信的看法有以下3种:1.美国学者S.W.福克斯等认为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可能被冲到火山附近的热地区,通过蒸发、干燥和缩合等过程而生成类蛋白,类蛋白若被冲回到海洋,就可能进一步发生其他反应。
他们的根据是:将20种天然氨基酸按酸、碱、中性分别混合,在170℃下加热数小时,可以得到具有天然蛋白质某些特性的氨基酸聚合体─类蛋白。
2.另一些科学家如以色列的A.卡特恰尔斯基等认为,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是在某些特殊的粘土上缩合成多肽的。
他们在实验室内先使氨基酸与腺苷酸起作用,生成氨基酰腺苷酸,后者含有自由能,当被吸附在蒙脱土(montmorillonite)等特殊粘土的表面时,就能缩合生成多肽。
英国学者J.D.贝尔纳早在1951年就提出了某些粘土片层间因含有大量的正、负电荷,故可将带电的分子吸附并能成为原始催化中心的理论。
60年代英国学者A.G.凯思斯—史密斯更进一步提出生命起源于粘土的主张。
生态学论述题
论26论27用效率例。
煤化工。
括核能、(3)论27质,趋势。
(3)(4)水量超过论配,分流失。
下水,恶化,威胁。
(3)漠。
注。
(4)程。
论论30性增加,接近于1程中,(3)加,物增加。
态,论态机制。
平上,变化,两组过程(的。
(3)约。
有害,生相克,论(1)无目标、非中心的自然界在亿万年进化历程中形成了十分是非中心的自我控制。
主要通过各生物种相互(2)多层自然生态系统总是由有垂直分离特性的层系统又由相互联系,但又彼此相对(3)多元重复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有1个以或者说在网在1个或2个组分被破坏的情况下,1个或2个组分可以在功能上给予补偿,从而例如:植物的种子同一食草动物常消费众多的植物种类;同这就使得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之后,仍论33。
论述人类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人为因(1)往往人类一个共。
砍光森林,开垦围湖造田,乱捕滥猎,竭泽而渔……从而造(2)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对用之不竭;二是认为自然资源可以无条件更新。
地球上蕴藏的资源的确是丰富的,但不是(3)人类最大限度地生产的策略自然会导(4)经济与生态分离。
人向大自然索取任何东西都是理所当然因而传统的经济学和经济体系中,自然界的服也就是说是免费的,因而许多破坏如捕杀野生动物大象、犀牛、熊猫……为着它牙、皮毛等可以获得暴利,采集珍贵的野(5)大自然不但是人还是垃圾场,许多工厂排放污物,使自这种现象用生态经济的概念叫“费用。
这些现象都是个人经济效益越好,社会生论34.论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2)气候变(3)世界生物群落的分(4)由于造成海洋上升流减少,相应可能造成秘鲁、加利福尼(美国)、纳米比亚、索马里、毛里塔尼亚沿海捕(5)全球变暖可能造成某些疾病发病(6)气候变暖将影响食物生产的分布和论35.论述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十大环(1)人口;(2)粮食;(3)污染;(4)酸雨;荒漠化;(6)全球变暖;(7)臭氧层破坏;(8)能(9)资源破坏;(10)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态学论述题
四、论述题(2题,每题10分)1. 试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P118①具有一定的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的高度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的外貌特征,如森林、灌丛和草丛。
②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
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捕食者和被食者的关系等。
④形成群落环境:生物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裸地的不同(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
⑤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群落中的物种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和发展(种群构成群落的二个条件)。
⑥一定的动态特征:(体现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⑦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一种群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⑧群落的边界特征:具明显的边界(如陆地环境和水生环境的边界处)和不具明县的边界(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过渡带)。
2. 论述繁殖策略中关于r选择和K选择的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P82表格4-1r-选择: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种群死亡率通常与密度无关,种群内的个体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优点:生殖率高,发育速度快,世代时间短。
因此,种群在数量较低时,可以迅速恢复到较高的水平;后代数量多,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因此,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
缺点:死亡率高、竞争力弱、缺乏对后代的关怀,高的瞬时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因此,种群的密度经常激烈变动。
r-选择者:昆虫、一年生植物如农田杂草等;K-选择: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密度相关的因素,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
普通生态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普通生态学简答题4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2007,2009)答: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11描述植物群落中物种组成及数量特征的调查方法(2009)答:①点法:该方法就是用一个个的调查点来确定群落中物种的盖度或者组成。
对于一些没有明显主干的森林群落或者丛生的草本和灌木群落,要调查它们的密度时需要采取点法,通过调查每一类植物的相对数量,从而达到了解盖度、频度和种类成分的目的。
②距离法:也叫线法,是沿着一条固定的线路,调查各种群落参数,如某种林木的优势度,树高,株树等。
在人们的长期野外调查中,总结出很多方便实用的以距离为基础的调查方法。
③样方法和样圆法:也称为面法,就是在有一定大小的面积上来量测个体数量,从而确定某一物种在群落中的密度或者组成。
12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蒂增加模型,它们在人口预测、自然资源管理上有哪些应用价值?(2009,2012)答:⑴比较:①群指数增长模型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②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③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曲线呈“J”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增长曲线呈“S”型。
生态学基础论述题
生态学基础五、论述题1、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全球危机。
答:虽然人类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主人,但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种群,其生存发展必然会受到各种生态因子的制约,如地球、环境和食物等。
人类的无限制发展和对自然界的掠夺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危机,主要包括:(1)环境危机:包括臭氧层消耗、温室效应和气候异常、大气污染和酸雨等一系列问题;(2)资源危机:环境的退化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向贫困,而贫困又成了环境退化的推动因素,因为绝望的人们只有消耗他们所依赖的资源。
目前,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都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3)能源危机:由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能源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限制因子。
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慢慢枯竭,可再生能源使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人口的快速增长使能源问题进一步突出。
另外,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4)粮食危机:虽然近几十年来,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收益,但粮食生产的不稳定和分配的不平衡使得粮食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5)人口危机:目前,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能源和人口五大危机中,其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
人口的过快增长与资源环境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人口增加带来了全球空间的危机、食物的危机。
2、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答: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部分内容。
地质大循环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地质大循环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循环。
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利用。
生物小循环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如地形因子;
(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
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
2、试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 1)整体观和综合观 。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
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 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 整体性观 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观点, 他要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 体来对待, 注意其整体的生态特征。 一般来说, 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 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 但由于长期以来, 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 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 环境等生存危机, 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 性的研究, 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 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 但人类仍然离不开 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一般说来, 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
的升高而加快, 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 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
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 甚至造成死亡。 此外, 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
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
如引起湿
度、降水、 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
这是温度对生
物的间接影响。
7、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 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
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此外,水有较大
要了解树林 20 米高度以上的温度情况的。此外,即使生物是处于同一地区、同一季节和同
一天气类型之中, 但由于小环境的不同, 它们实际上是受到彼此不同的小气候影响而生活在
完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例如,在严寒季节,即使雪被上的气温是零下
60- 70 度,雪被下
土壤表面的气温仍维持在 10- 20 度;雪上生活的动物忍受着低温,而雪下生活的动物,实
(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
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 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
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 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
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
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
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 即光周期现象。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
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
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6、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 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 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
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 不可缺少; 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 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
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
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生物的小环境。 显然, 研究生活在地表凋落物层的甲虫, 是没有必
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化。 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捕食பைடு நூலகம்
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或其他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猎物常具保护
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逃避被捕食。
蝙蝠能发放超声波, 根据回声反射来确定猎物的位置; 而一些蛾类能根据其腹基部“双
耳”感受的声纳逃避蝙蝠的捕食。不仅如此, 某些灯蛾科 ( Arctidae )种类能发放超声波对
设:
( 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
( 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 是“ J”字型,而是“ S”型。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 :( 1)曲线渐近于 K 值,即平衡密度; ( 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 5 个时期:
( 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 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 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
K/ 2 时),密度增长最快;
( 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 K/ 2 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 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 K 值而饱和。
13、论述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
付蝙蝠的超声波, 并使其堵塞或失灵。 更有趣的是, 为了对付蛾类这种“先进”的防卫系统,
蝙蝠还能通过改变频率, 避免发放蛾类最易接受的频率, 或者停止回声探测而直接接受蛾所 产生的声音以发现猎物。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场真实的“军备竞 赛”。
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 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 捕食者 如有更好的捕食能力, 它就更易得到后裔, 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更有效的捕食。 但过分有效 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 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 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 物过捕。
生态学论述题
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
?
( 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
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
剖学结合。
( 2)研究范围的扩展 。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
14、论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 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 ( 2)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
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 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 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
子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 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 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
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
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能力差。 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
另一方面为适应潮湿土
壤而根系不发达, 没有根毛, 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 以保证根部取得氧气。
( 2)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
面是减少水分丢失: 如植物叶面积很小, 成刺状、 针状或鳞片状等。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
整个生境朝着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
( 4)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地的光照强度、气候、土壤按一定规律发生变化,并对生
物的类型和分布产生相应地影响。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带谱越复杂、越完整,
其中包括的动植物类型也越多。
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
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
代化测试技术、 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 进一步丰
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 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
植被类型也可分为 3 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及干旱荒漠区。
8、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
3 种类型。
( 1)湿生植物还可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
发达,叶片极薄,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防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的
际上是生活在类似南方的小气候中, 它们是因为有了适宜的雪下小环境, 才能在冬季寒冷的
地区生活下来。植被个体表面不同部位也存在着不同的小环境。
5、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
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
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 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
3 个基
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
适范围内, 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在水分不足时, 可以
的贮水绢织。还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
( 3)中生植竹—中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
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
9、试述土壤微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
它们分解有机物质, 释放出养分, 促透±壤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