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第二章[1]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第二章[1]](https://img.taocdn.com/s3/m/04e33301b52acfc789ebc923.png)
第二节
政治主义理论
一、政治主义理论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认识 (一)政治主义理论的假设 危机未必是坏事,对危机的认识更重要 (二)政治主义理论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认识
四种制度化的语言风格:
1、修辞性的 2、司法性的 3、行政性的 4、讨价性的 语义创造危机。
——埃德尔曼
事件、事故、惨剧、丑闻
二、政治主义理论的公共安 全危机事件管理模式的启示
事前
事后被动响应
全面管理
事中 事后
第一节
工具主义理论
一、工具主义对危机的认识 第一、公共安全危机的对策 第二、公共安全危机的信息 第三、公共安全危机的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可以被认为是危 机事件处置是否成功的关键。
第一节
工具主义理论
一、工具主义对危机的认识 二、从反应到管理的转化
传统:当日常生活中出现危机后,管理 当局是如何组织和管理应对这一事件的,如 何决策应急目标的,如何提出管理模式的。 转化: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更全面关 注。管理部门需要用全新的视角,立体式地 看待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并且科学地从被动 响应转化成主动管理。
第四节
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主要是从宏观的社会因子相 互冲突层面来理解公共安全危机出现的原因, 这一理论尤其对于那些属于公共安全危机范 畴的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社会冲突理论认为,危机的出现是社会各 阶层、各利益集团在矛盾冲突上升到一定阶 段后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社会各阶层占 有的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均衡性是导致危机 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社会冲突理论还 认为,社会冲突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 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 公共安全危机的基本 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工具主义理论 政治主义理论 正常事件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
危机管理 (2)
![危机管理 (2)](https://img.taocdn.com/s3/m/09220f5cbe23482fb5da4c04.png)
风险与危机管理一、名词解释1.危机: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
2.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指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目的。
3.危机决策:危机决策就是要求组织(决策单位和人员)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即在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为避免错失良机,而打破常规,尽快做出应急对策。
4.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人们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连续地认识风险主体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和条件的过程。
内容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
5.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利用概率统计理论,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
6.智囊机构:现代危机决策的智囊机构,是属于一种软科学研究机构。
一般来说,它是由一些具有专门知识的专家、学者按照一定的目标或方式组成的专门输出智力成果的机构,它包括危机管理的各种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7.鸵鸟效应:即不肯承认实际情况或紧张失措,面对危机打击而放弃决策,形成所谓的“世界末日反应”或“第一辆出租车反应”(依据最初的想法和所见行动,正如在叫出租车时,我们总是向看到的第一辆出租车招手一样。
)8.戒严:戒严是针对紧急危险局势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具体讲,所谓戒严,就是“针对国内出现的由于内部或外部原因引起的极其严重的暴力行动,在正常宪法和法律手段难以维护秩序的情况下,为了迅速恢复正常的宪法和法律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地损失,所采取的紧迫而且严厉的对抗手段”。
9.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属于非常态法制,是针对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制定或认可的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5bb35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c.png)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1.1 危机与公共危机1.2 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与挑战1.3 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与原则1.4 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公共危机管理体系2.1 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2.2 危机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能2.3 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与实施2.4 危机管理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第三章:公共危机识别与预警3.1 危机识别的重要性3.2 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3.3 危机监测与信息收集3.4 危机预警信号的分析与处理第四章:公共危机应对策略4.1 危机应急响应的启动4.2 舆论引导与沟通策略4.3 资源调配与力量部署4.4 危机应对的法律依据与措施第五章:公共危机恢复与重建5.1 危机过后的形势评估5.2 危机恢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5.3 危机应对经验的总结与反思5.4 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与持续改进第六章:公共危机心理干预6.1 危机心理的影响与干预必要性6.2 危机心理干预的原则与方法6.3 危机心理干预的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6.4 危机心理干预的案例分析第七章:公共危机中的媒体沟通7.1 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角色与影响7.2 危机沟通的原则与策略7.3 危机中的媒体关系管理7.4 危机沟通案例分析与启示第八章:公共危机中的社会力量参与8.1 社会力量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8.2 志愿者组织的动员与监管8.3 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8.4 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途径与方法第九章:国际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9.1 国际危机管理与合作机制9.2 我国参与国际危机管理的策略与实践9.3 跨国危机管理案例分析9.4 全球性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第十章:公共危机管理的模拟演练与评估10.1 危机演练的目的与意义10.2 危机演练的策划与实施10.3 危机演练的评估与反馈10.4 危机管理培训与教育的重要性第十一章:网络时代的公共危机管理11.1 网络危机的特点与挑战11.2 网络危机的监测与应对11.3 网络谣言的辨识与处理11.4 社交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二章:公共卫生危机管理12.1 公共卫生危机的类型与影响12.2 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流程12.3 疫情信息的公开与传播12.4 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的国际经验第十三章:生态环境危机管理13.1 生态环境危机的成因与影响13.2 生态环境危机的管理策略13.3 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13.4 生态环境危机应对案例分析第十四章:经济金融危机管理14.1 经济金融危机的特点与影响14.2 经济金融危机的预防与预警14.3 危机应对的政策措施与实施14.4 经济金融危机管理的国际协作第十五章:公共危机管理的创新与发展15.1 危机管理技术创新的应用15.2 数据驱动的危机管理与决策15.3 危机管理中的大数据与15.4 未来公共危机管理的趋势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危机与公共危机的定义、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与原则等。
第二章 公共危机管理法制
![第二章 公共危机管理法制](https://img.taocdn.com/s3/m/8ee7ae23cfc789eb172dc8f5.png)
第二章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法律是整个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基础。
危机管理是一种非常态的公共管理,但也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实施。
评价一个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判断其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法律的建设程度是一个首要变量。
在一些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完善、发展阶段处于领先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其相应的法律也比较完善,往往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一、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概述(一)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含义与特点1. 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含义人类生活有正常状态和非正常状态之分,作为调整人类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也包括常态法制和非常态法制。
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属于非常态法制,是关于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作为顶防、调控、处置危机的法律手段,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是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非常规状态下实行法治的基础。
2. 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特点相对于正常状态下的法制,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1)法律内容的综合性由于危机产生的多因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损害程度的多层性、危机性质的差异性、调控任务的多目标性,危机管理法律必然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边缘性。
它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众多领域,涉及治安、刑事、卫生、环保、防震、防洪、消防、市场、劳资、救助、民族、宗教、军事、外交、舆论媒体等多方面内容。
(2)法律适用的临时性一般的法律部门调整的是社会的常态,它经常性地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区域内发挥调整作用;而危机管理法律调整的是社会的非常态,只有在危机有产生的危险性或危机已经爆发的情态下,才在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区域发挥调整作用,但在非危机的正常状态下则不适用,也不能把危机时期建立起来的制度转化为平时的制度。
因此,在平时的正常状态下,应对危机的法制只是有备无患的预备法制,只在危机状态下才会临时启动和实施的特别法制。
企业危机管理与应急响应预案
![企业危机管理与应急响应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b10e3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1.png)
企业危机管理与应急响应预案第一章危机管理概述 (3)1.1 危机管理概念 (3)1.2 危机类型与特点 (3)1.2.1 危机类型 (3)1.2.2 危机特点 (3)1.3 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3)第二章危机预警与识别 (4)2.1 预警系统构建 (4)2.2 危机识别方法 (4)2.3 预警与识别流程 (5)第三章危机应对策略 (5)3.1 危机应对原则 (5)3.1.1 及时响应原则 (5)3.1.2 主动沟通原则 (5)3.1.3 事实为依据原则 (6)3.1.4 保障安全原则 (6)3.2 危机应对措施 (6)3.2.1 建立危机应对组织 (6)3.2.2 制定危机应对计划 (6)3.2.3 启动危机应对流程 (6)3.2.4 加强危机信息管理 (6)3.2.5 建立危机应对资源库 (6)3.3 应对策略实施 (6)3.3.1 及时发布危机信息 (6)3.3.2 实施危机应对措施 (6)3.3.3 加强危机沟通与协调 (7)3.3.4 跟踪危机应对效果 (7)3.3.5 开展危机后评估与总结 (7)第四章应急响应预案制定 (7)4.1 预案制定原则 (7)4.2 预案内容构成 (7)4.3 预案制定流程 (8)第五章应急组织与指挥 (8)5.1 应急组织架构 (8)5.2 应急指挥体系 (9)5.3 应急资源整合 (9)第六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10)6.1 应急处置原则 (10)6.2 救援队伍组建 (10)6.3 救援行动实施 (11)第七章信息沟通与舆论引导 (11)7.1.1 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体系 (11)7.1.2 加强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11)7.1.3 信息传递与反馈 (12)7.2 舆论引导策略 (12)7.2.1 制定舆论引导方案 (12)7.2.2 媒体沟通与合作 (12)7.2.3 网络舆论引导 (12)7.3 信息发布与监控 (12)7.3.1 信息发布原则 (12)7.3.2 信息发布渠道 (13)7.3.3 信息监控与评估 (13)第八章危机恢复与重建 (13)8.1 危机恢复原则 (13)8.2 恢复计划制定 (13)8.3 重建与发展 (14)第九章危机管理与应急响应培训 (14)9.1 培训内容设置 (14)9.1.1 危机管理基本理论 (14)9.1.2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 (14)9.1.3 应急响应预案与实施 (15)9.1.4 危机沟通与媒体应对 (15)9.1.5 法律法规与政策要求 (15)9.2 培训方式与方法 (15)9.2.1 理论授课 (15)9.2.2 模拟演练 (15)9.2.3 实地考察 (15)9.2.4 互动交流 (15)9.3 培训效果评估 (15)9.3.1 培训效果评估指标 (15)9.3.2 评估方法 (16)9.3.3 评估结果应用 (16)第十章危机管理与应急响应预案评估与改进 (16)10.1 预案评估方法 (16)10.1.1 文档审查 (16)10.1.2 演练评估 (16)10.1.3 专家评审 (16)10.1.4 案例分析 (16)10.2 预案改进措施 (16)10.2.1 完善预案内容 (16)10.2.2 优化组织结构 (17)10.2.3 加强资源配置 (17)10.2.4 提高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17)10.3 持续优化与更新 (17)10.3.2 及时修订 (17)10.3.3 加强培训与演练 (17)10.3.4 借鉴先进经验 (17)第一章危机管理概述1.1 危机管理概念危机管理,顾名思义,是指企业在面临各种危机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处理和化解的过程。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0e2ab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1.png)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1.1 危机与公共危机1.2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与特征1.3 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1.4 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第二章:公共危机类型与级别划分2.1 公共危机的类型2.2 公共危机的级别划分2.3 我国面临的公共危机现状及挑战2.4 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公共危机事件第三章: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构建3.1 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3.2 危机预防与预警机制3.3 危机应对与处置机制3.4 危机过后重建与恢复机制3.5 案例分析:我国某地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第四章: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与责任4.1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4.2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4.3 企业与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4.4 公民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4.5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与企业共同应对公共危机第五章:公共危机管理策略与方法5.1 公共危机沟通与信息发布5.2 媒体与网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5.3 公共危机心理干预与抚慰5.4 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5.5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策略与方法第六章: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6.1 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危机管理6.2 国际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6.3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模式与机制6.4 我国参与国际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与挑战6.5 案例分析:国际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与合作第七章:公共危机管理的伦理与道德考量7.1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伦理问题7.2 危机决策的道德原则与方法7.3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平与公正7.4 危机中对人权与自由的保护7.5 案例分析: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伦理争议与解决第八章: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与政策依据8.1 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8.2 公共危机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8.3 危机状态下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审查8.4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法律责任与追究8.5 案例分析:公共危机管理法律纠纷的处理第九章: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创新与应用9.1 科技创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9.2 危机管理与科技发展的关系9.3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9.4 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作用9.5 案例分析:科技创新助力公共危机管理第十章:公共危机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新时代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10.2 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10.3 面向未来的公共危机管理策略10.4 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培养与教育10.5 案例分析:未来公共危机管理的创新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公共危机的类型与级别划分解析:公共危机的类型繁多,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城市危机管理概述
![城市危机管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97d1fe758fafab069dc02e9.png)
第一节 城市危机管理的含义与性质
一、城市危机管理的内涵 1、对危机管理的集几种界定 • 3)公共关系视阈下的危机管理 • 实质是一种应急性的公共关系 • 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共同体
第一节 城市危机管理的含义与性质
一、城市危机管理的内涵 2、城市危机管理的定义 • 1)翟昆的观点:大城市危机的表现形式 • 市民集体性恐慌 • 族群或阶层冲突 • 社会失衡
1、奥古斯丁的六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危机的避免 危机的避免即预防危机的发生,然而许 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一既简便又经济的办法 。在这一阶段,管理者必须竭力减少风险 ,对于无法避免的风险,必须建立恰当的 保障机制。
1、奥古斯丁的六阶段模式
★第二阶段:危机管理的准备 组织需要为预防工作一旦失效即做好准备 ,包括建立危机处理中心,制定应急计划 ,事先选定危机处理小组成员,提供完备 和充足的通信设施,建立重要的关系等。 在为危机做准备时,需要留心那些细微的 地方,忽略它们任何一方面,其代价都将 是高昂的。 ▲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节 城市危机管理的含义与性质
一、城市危机管理的内涵 2、城市危机管理的定义 • 2)连玉明的观点:“非稳定状态”的危机
频发期 • 危机事件呈高频次、多领域发生态势 • 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主要威胁 • 突发性事件极易被放大为社会危机 • 危机事件国际化程度提高
第一节 城市危机管理的含义与性质
一、城市危机管理的内涵 2、城市危机管理的定义 • 3)姚勤华的观点:危机管理的“初级阶段
举措
第二节 城市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技术
一、城市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 (一)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 • 减缓(缓和) • 预防(准备) • 反应(回应) • 恢复
第二节 城市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技术
医疗机构危机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危机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746425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6.png)
医疗机构危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危机管理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保护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利益,特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包含但不限于医院领导、医疗部门负责人、医师、护士等。
第二章危机管理体系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确保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妥当处理。
第四条危机管理体系应包含:危机应急预案、危机调度机制、危机信息报告制度、危机应对培训和演练、危机评估和改进等内容。
第五条危机应急预案应依据医疗机构的特点和规模,订立相应的预案,明确各级危机应急小构成员、任务和责任。
第六条危机调度机制应确保危机应急小组能够及时到达现场,统筹协调救治资源,调度协调各部门的行动。
第七条危机信息报告制度应规定危机事件信息的报告、收集、记录和报送要求,确保信息流畅、准确及时。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危机应对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应变本领和处理水平。
第九条危机评估和改进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危机管理体系。
第三章危机类型和处理措施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对常见的危机类型进行分类,并订立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十一条常见的危机类型包含但不限于:医疗事故、传染病暴发、设施设备故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第十二条对于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救和处理,并依照规定进行事故调查和报告。
第十三条对于传染病暴发,医疗机构应快速隔离病患,采取有效措施掌控传播,通报相关部门并搭配调查。
第十四条对于设施设备故障,医疗机构应及时维护和修理或更换受损设施设备,确保患者和职工的生命安全。
第十五条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机构应快速启动应急预案,依照相关部门的指示开展工作,做好危机应对。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确保危机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各处理。
第四章危机舆情处理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危机舆情处理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理与危机相关的舆情。
危机传播管理资料整理
![危机传播管理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dac22f3d0d233d4b14e69b1.png)
危机传播管理第一章危机与危机管理1危机:有组织外部环境变化或者内部系统失常造成的可能破坏正常发展秩序和目标,要求做出紧急决策、响应和行动的威胁性时间、状态或结构。
2 危机是一种事件还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形势/情境 /状态。
事件还是状态这是一个涉及危机定位的根本性问题。
危机往往由特定事件引发,其表现形式也主要是威胁性时间,但危机事件不等于危机。
危机的本质组织内部与外部的构成要素、动作规则和发展秩序优常态异化、裂变为威胁体系的过程。
危机带来的不只是一个威胁性事件,而是一种涉及内外部多重利害关系的复杂困境。
相应的,危机管理也不单纯是事件处理—而是对组织威胁性生存环境的修复和改造。
定义为状态的意义:更准确反映危机的本质,有利认识、理解。
明确危机管理的方向。
有利于组织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应对机制,形成战略性危机发展观。
3危机的基本特征:不确定性、紧迫性、威胁性、潜在损害性、破坏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渐进性与紧迫性<量变到质变,分潜伏 /爆发 /处理 /解决四阶段的生命周期>破坏性与建设性 <警钟、疫苗 /时势造英雄;有形损害 / 无形损害 > 个体性与公共性 <控制论其中传播的快、广、变异快 /杂 /多谣言等仨特点 >)4 危险的类型:自然危机与社会危机结构性危机与偶发性危机重大危机与一般危机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利益危机与信仰危机等等从危机的内涵和属性出发,一是人为与非人为的标准;二是内与外的标准人永远是危机管理的核心问题5危机管理是一种情境管理、资源管理、沟通管理、行为管理。
6危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有: 1 预防第一原则 2 制度保障原则 3 全局利益原则 4 积极担责原则 5 诚实守信原则7诺曼·奥古斯丁的危机管理 6 阶段模型:危机的避免、危机管理的准备、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利用危机(循环)8希斯的 4R 模式:减缩、预备、反应、恢复9米特罗夫和皮尔逊的危机管理 5 阶段模式:危机信号侦测、危机准备与预防、危机损失的控制、危机恢复的管理、学习(循环)10危机管理体系的三个核心范畴是:危机管理战略规划、危机预控和危机应急管理危机管理战略规划包括:危机管理思想、危机管理制度、危机管理战术体系3(1 危机发展观的明确+危机管理体系的形成 2 日常化危机管理制度的建立、维护与修正危机管理战术框架的勾画、论证和执行)危机预控包括:风险评估、危机预警、危机应对训练危机应急管理包括:危及决策、策略执行、恢复与评估11 危机的诱因是:外部环境变化(自然& 社会) +组织内部管理不善(观念/战略 /战术)+导火线12 危机还有特殊传播性,大众媒介的渗透性。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f0af7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7.png)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1.1 危机的定义与分类1.2 公共危机的特点与影响1.3 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与目标1.4 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与流程第二章: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构建2.1 危机管理体系的框架与要素2.2 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责2.3 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与实施2.4 危机管理资源的整合与配置第三章:公共危机识别与预警3.1 危机识别的方法与技巧3.2 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与运行3.3 危机监测与信息收集3.4 危机预警信号的判定与发布第四章:公共危机应对与处理4.1 危机应对策略与方法4.2 危机处理流程与步骤4.3 危机沟通与媒体应对4.4 危机处理中的协调与合作第五章:公共危机善后与恢复5.1 危机善后处理的重要性与原则5.2 危机善后处理的程序与内容5.3 危机后的舆论引导与心理干预5.4 危机总结与经验教训的汲取第六章: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基础6.1 危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概述6.2 我国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6.3 危机管理的法律程序与法律责任6.4 法律法规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第七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决策与领导7.1 危机决策的特点与挑战7.2 危机领导力的培养与发挥7.3 危机决策支持系统构建7.4 危机中的决策制定与执行第八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8.1 风险评估的概念与方法8.2 危机风险识别与管理8.3 风险评估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8.4 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的制定第九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资源调配与救援行动9.1 危机资源调配的原则与方法9.2 救援行动的组织与实施9.3 危机资源供给与国际救援合作9.4 救援行动中的志愿者管理第十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科技创新与应用10.1 危机管理中的科技创新10.2 信息技术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10.3 危机管理中的大数据与应用10.4 科技创新在提高危机管理效能的作用与前景第十一章:国际公共危机管理与合作11.1 国际危机管理的框架与机制11.2 国家间危机合作的法律与道德基础11.3 国际危机响应与协调策略11.4 我国在国际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与定位第十二章:特定类型公共危机管理12.1 自然灾害危机管理12.2 公共卫生危机管理12.3 社会安全危机管理12.4 经济危机管理第十三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心理干预13.1 危机心理的影响与干预原则13.2 危机心理干预的方法与技巧13.3 危机中的心理援助与社会支持13.4 危机心理干预的实践案例分析第十四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14.1 危机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与挑战14.2 危机传播的战略与战术14.3 媒体关系管理与合作14.4 危机中的社交媒体运用与网络舆论管理第十五章:公共危机管理的培训与演练15.1 危机管理培训的目标与内容15.2 危机管理演练的设计与实施15.3 危机管理培训与演练的评估与反馈15.4 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与持续改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2. 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和预案制定;3. 公共危机的识别、预警和应对策略;4. 公共危机善后与恢复的处理流程和经验总结;5. 国际公共危机管理与合作的相关机制和策略。
公司危机管理制度大全
![公司危机管理制度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98033e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e.png)
公司危机管理制度大全第一章概述公司危机管理制度是为了应对和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确保公司能够有效应对和化解危机,保护公司的利益和声誉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第二章危机管理组织架构2.1 危机管理团队公司设立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危机管理团队,负责危机的预测、预警、处置以及事后评估工作。
2.2 危机管理职责(1)制定危机管理计划,明确各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
(2)定期组织危机应急演练和培训,保证员工具备应对危机的能力。
(3)建立危机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快速反应和决策。
(4)协调各部门合作,共同应对危机事件。
(5)组织危机后的事后评估和总结,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第三章危机预测与预警3.1 危机预测公司建立危机预测机制,通过市场调研、舆情监测、内部安全隐患排查等方式,及时掌握可能引发危机的因素和趋势。
3.2 危机预警公司建立危机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监测手段,及时发现和识别危机信号,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第四章危机应对措施4.1 事前准备(1)建立应急预案库,包括各类常见危机的预案。
(2)完善物资储备和备用设备,确保应急需求。
(3)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4.2 危机发生时的应急处置(1)及时启动危机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处置工作。
(2)建立有效沟通和协调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协作顺畅。
(3)确保员工和客户的安全,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其权益。
4.3 公关危机管理(1)建立公关危机管理制度,明确危机发生时公关团队的职责和措施。
(2)及时发布危机情况说明,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防止危机扩大化。
第五章事后评估与改进5.1 事后评估危机发生后,公司进行全面评估,总结危机的处理情况、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5.2 改进措施根据事后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危机管理制度,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预防危机的能力。
第六章培训与演练6.1 培训计划公司制定定期的危机管理培训计划,提升员工的危机应对、处理和沟通技巧。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eee8d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f.png)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的定义、特征和类型。
2. 让学生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3. 让学生了解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公共危机的定义、特征和类型。
2. 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3.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危机的定义、特征和类型,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新闻报道或案例引入公共危机管理的话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公共危机的定义、特征和类型,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3. 分析: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4. 讨论:组织学生就案例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2. 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其他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和做法。
第二章:公共危机预警与管理机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 让学生掌握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二、教学内容1. 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新闻报道或案例引入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话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3. 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实际应用。
4. 讨论:组织学生就案例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2. 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最新发展。
第二章 危机管理概述 《危机管理》PPT课件
![第二章 危机管理概述 《危机管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f3672d6137ee06eef918e2.png)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 1、西方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
纵观国外已有的危机管理理论流派,主要可以划 分为如下数派:
系统论 生命周期论 扩散论 危机变化的结构论 全面危机管理论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 1、西方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
我国学者郭际通过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聚 焦于以下内容:
“非典”疫情后,危机管理研究逐渐被我国学界 所重视。
我国学者曾相继提出了 企业危机管理的结构论 公司治理论 和谐管理论
但影响力都有限,没能形成持续性的理论发展。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企业危机管理实践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危机管理的产
业化。 在我国,多数企业长期缺乏危机意识,直至2003
劳伦斯·巴顿出版《组织危机管理》,强调了危机管理预防为主及危 机处置以人为本、关心危机利益群体的观念,该书还涉及非营利机构的危 机管理,促进了危机管理学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诺曼·R·奥古斯丁所著的《危机管理》强调了危机的两面性,即破 坏性与建设性,并提出了危机管理划分的六阶段模型。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本土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才真正兴起,但日本 企业危机管理学者关注的重点在于自然灾害和环保问题引发的企业危机
奥古斯丁-危机管理的六阶段模型
·
危机管理过程
一、危机管理过程的不同模型
罗 伯 特 希 思 的 危 机 管 理 模 型
4R
危机管理过程 一、危机管理过程的不同模型
米特罗夫和皮尔森的危机管理五阶段模型
危机管理过程
二、危机预防与危机处理
本书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预防与危机处理两个过程。 危机预防包括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与演练、危机预 警机制的建立、危机预控措施等,是危机爆发前企业所 采取的行动,旨在消除危机和降低潜在危机的负面影响, 并为危机爆发后的处理工作做好准备。 危机处理则包含危机的事中管理与事后管理。
危机管理与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危机管理与应急预案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4ede91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c.png)
危机管理与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和应急预案,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资产安全,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营,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内全部员工和相关单位。
第三条危机管理和应急预案是企业安全保障工作的紧要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本领,减少损失,保障员工安全的紧要措施。
第四条危机管理和应急预案的目标是:及时识别和评估各种潜在危机,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减少事故损失,最大限度保障员工安全和企业利益。
第五条危机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由企业管理负责人统一领导,相关部门负责帮助实施。
第六条危机管理和应急预案的订立、调整、实施和评估,应当与相关部门紧密搭配,确保相互协作、科学合理、高效运转。
第二章危机管理第七条危机管理包含危机预警、危机评估和危机应对三个环节。
第八条危机预警是指通过对内外部信息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引发重点危机的预兆信号,从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第九条危机评估是指对预警信号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评估,确定危机的性质、规模和影响范围,为危机应对供应科学依据。
第十条危机应对是指在危机发生后立刻采取行动,有效掌控和应对危机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除去危机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第十一条危机预警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管理部门需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取得内外部信息,并进行准确分析,发现危机预兆信号。
第十二条危机评估由危机管理小组负责,危机管理小组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负责对危机预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并确定危机应对的措施。
第十三条危机应对由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应急管理部门需依据危机的性质和规模,组织订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引导相关部门和人员依照预案进行应对行动。
第三章应急预案管理第十四条应急预案是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组织和管理的引导性文件,是应对危机的紧要依据。
第十五条应急预案的订立包含组织机构、职责分工、预警预告、应急处理、信息发布等紧要内容。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3ecffc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c.png)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第一章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是指针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减少或消除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应急管理的重要意义应急管理在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政治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急管理不仅关乎政治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应急管理的基本原理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应对、缓解和恢复。
其中预防是起到事前预防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应对是最小化事故影响和损失,缓解是对事故及其后果进行控制和限制,恢复是对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恢复和调整。
三、应急管理的工作内容应急管理工作包括事前预防计划、应急预案编制、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指挥和危机处理等。
以上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保障公众安全、防范突发事件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应急管理的实践案例应急管理的实践案例不胜枚举,如非典疫情发生时,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并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最终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第二章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指消除或缓解危机对组织生存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过程,包括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危机预警和危机恢复等。
一、危机管理的意义危机管理是维护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它能够保障组织在遭受外部威胁时最大化的保护其生存利益。
二、危机管理的基本原理危机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风险管理、预防危机、危机处理和危机恢复四个方面。
其中,风险管理是基础,预防危机是核心,危机处理是关键,危机恢复是目标。
三、危机管理的工作内容危机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危机管理规划、危机预警、危机评估、危机处理和危机后续跟踪和评估等。
以上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危机管理的实践案例危机管理的实践案例也不少,如某知名企业出现了质量问题,为了保护品牌和形象,企业迅速废掉了所有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并及时回应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最终化解事件的负面影响。
危机处理与安全预防管理制度
![危机处理与安全预防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960d9c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9.png)
危机处理与安全防备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员工的生命安全,加强危机处理与安全防备工作,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员工和管理层,包含但不限于办公场合、生产车间、仓库等。
第二章危机管理第三条危机指突发事件或重点变故,可能对企业产生严重损失、威逼员工安全或影响企业声誉的事件。
第四条危机管理重要包含防备、应对和恢复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五条防备措施包含但不限于: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确保生产设备和操作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2.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应急本领。
3.加强对员工入职前的背景调查,保证员工的良好德行和可靠性。
4.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紧要信息和数据的保护。
第六条应对措施包含但不限于:1.设立危机应对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和应急流程。
2.建立紧急联系方式和应急通讯系统,确保及时沟通和报告。
3.订立应急预案,并依据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进行调整和完善。
4.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业务合作伙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应对危机的联防联控机制。
第七条恢复措施包含但不限于:1.组织全面的事件调查和责任追究,确认事故原因和教训。
2.订立事故事后处理方案,乐观应对财务、法律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3.妥当处理员工心理创伤,供应必需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第三章安全防备第八条安全防备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重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工作:1.安全设施和设备:依据相关法规和标准,配置必需的安全设施和设备,包含消防设施、安全警报系统、监控设备等。
2.安全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自防本领,包含但不限于消防知识、急救知识、安全操作规程等。
3.安全巡检和隐患排查:定期开展安全巡检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环境。
4.安全制度和规范: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岗位责任和操作规范,加强对安全操作的监督和检查。
第九条每位员工都有安全防备的责任和义务,应遵守以下规定:1.每日上班前应检查工作区域的安全情形,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
公司层面危机管理制度
![公司层面危机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5fecc2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1f.png)
公司层面危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加强公司的危机管理本领,提高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本领,保障公司的稳定运营和员工的生命安全,特订立本《公司层面危机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包含管理层、职员及外包人员,是规范公司危机管理行为的紧要依据。
在危及公司生产、安全的突发事件发生时,本制度将引导员工采取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降低风险。
第二章危机管理范围和分类第一节危机管理范围本制度涵盖公司经营中可能面对的各类危机事件,包含但不限于自然祸害、安全事故、金融风险、恶意攻击、法律诉讼、公共卫生事件等。
第二节危机管理分类依据危机事件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将危机管理分为三个等级:1.一级危机:指对公司生产经营等紧要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并可能导致公司短期内无法正常运营的危机事件。
2.二级危机:指对公司生产经营等紧要方面造成肯定程度的影响,并可能导致公司部分业务短时间停止的危机事件。
3.三级危机:指对公司生产经营等紧要方面造成较小的影响,但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开危机进一步发展的事件。
第三章危机管理机构和职责第一节危机管理领导小组1.公司成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危机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由公司高级管理层指派成员并确定组长。
领导小构成员应具备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
2.领导小组负责订立危机管理相关策略、规划和引导文件,帮助落实各级部门的危机管理工作,并定期组织危机防范与应对演练。
第二节部门危机管理责任人1.各部门应指派特地的危机管理责任人(以下简称“责任人”),负责组织和实施本部门的危机管理工作。
2.责任人应定期组织危机应急培训,订立本部门的应急预案,并与领导小组保持紧密沟通,及时汇报和协调处理本部门的危机事件。
第三节员工危机管理意识1.公司将加强员工的危机管理意识培养和教育,提高员工对危机事件的风险猜测和应对本领。
2.全体员工应乐观参加危机防范与应对演练,了解公司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流程,并在发生危机事件时采取相应的行动,搭配公司的危机管理工作。
危机处理与突发事件管理制度
![危机处理与突发事件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0e9173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71.png)
危机处理与突发事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规范企业内部危机处理与突发事件管理工作,保障员工和企业资产的安全,提高应对危机的本领和效率,特订立本《危机处理与突发事件管理制度》(以下简称“制度”)。
第二章危机管理体系第一节危机管理职责1.企业领导层应严格履行危机管理职责,包含但不限于订立应急预案、指定责任人员、调配资源、决策危机处理方案等。
2.危机管理责任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负责订立和实施危机管理措施,并定期组织危机演练。
第二节危机管理流程1.发现危机事件后,相关员工应立刻向上级报告,并依照预先订立的应急预案开展危机处理工作。
2.危机管理团队应快速召开紧急会议,对危机事件进行评估,订立危机处理方案。
3.执行危机处理方案的过程中,要与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协调资源,排出干扰。
4.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要保持对外沟通的透亮度,及时向公众、媒体和相关方面发布信息,防止谣言和恐慌扩散。
第三节应急预案的订立和演练1.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制度,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更新。
2.应急预案应包含但不限于危机处理流程、责任人员名单、资源调配方案、信息发布方式等具体内容。
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及时修订完善。
第三章突发事件管理第一节突发事件的定义和分类1.突发事件指在正常运营过程中蓦地发生的事件,可能对企业造成重点影响,包含自然祸害、网络安全事件、意外事故等。
2.突发事件依照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最为紧急和严重。
第二节突发事件管理流程1.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人员应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并向上级报告情况。
2.企业领导应立刻召开紧急会议,评估事件的影响和紧急程度,并指定责任人员构成突发事件管理团队。
3.突发事件管理团队应对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订立应对措施,并及时组织实施。
4.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突发事件管理团队应保持信息畅通,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布指示和通知。
5.突发事件处理完毕后,应进行事件总结和评估,及时修订应急预案,以提升应对本领。
《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29dfc52a0116c175e0e4823.png)
《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92302课程名称:危机管理英文名称:Crisis Management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管理学二、课程简介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危机无时不在,威胁着企业的生存,一些看上去非常强大的企业特别是新兴企业在遭遇危机后便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无情地垮下去。
而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可以协助企业解决经营领域的危机,有助于扭转企业不利的趋势,化解内外威胁,抓住外在的有利机会,使企业得以长治久安、永续发展。
因此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在现实的企业运作管理中,如何将危险转化成机会,需要用理性的方式去处理才能成功。
企业管理者对危机的管理能力就是用理性与系统的方式去处理危机,将以往的危机处理所运用的经验法则提升到系统的科学法则。
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危机管理的内涵及其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危机的特性和类型,掌握危机处理的计划与程序,掌握危机沟通战略与战术的运用,通过对实际的案例的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一些应急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能力。
In today's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crisis is everywhere, threatening the survival of enterprises. Some seemingly very powerful enterprises, especially emerging enterprises, will collapse like "dominoes" after the crisis. The research of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can help enterprises to solve the crisis in the field of business, help to reverse the adverse trend of enterprises, defus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reats, seize external favorable opportunities, and make enterprises have long-term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crisis managemen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real enterpris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how to turn danger into opportunity needs to be dealt with in a rational way in order to succeed. The ability of enterprise managers to manage crisis is to dealwith crisis in a rational and systematic way, and upgrade the experience rule used in the past crisis management to the systematic scientific rule. Through the teaching, students can systematically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and its basic theor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risis, master the plans and procedures of crisis handling, master the application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tactics,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deal with some emergencies and emergencies quickly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actual cas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既是专业课,也可作为全校选修课程,适合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
危机管理与风险防控制度
![危机管理与风险防控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33cfd0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a.png)
危机管理与风险防掌控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了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规范危机管理与风险防控工作,提高应对危机事件的本领和效率,特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从企业发展规划,并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和危机管理与风险防控的最佳实践。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体员工,包含管理层、岗位员工及实习生等。
第三条定义1.危机:指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财务情形、声誉等造成严重威逼的突发事件或潜在风险。
2.危机管理:指企业为应对和处理各类危机事件所订立的管理措施和行动方案。
3.风险防控:指企业为减少危机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而采取的各项防备和掌控措施。
第二章危机管理第四条危机预警机制1.建立危机预警团队,负责监测和分析内外部风险,及时预警和推送相关信息。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风险监控系统,实时取得市场动态、舆情信息等,提前发现潜在风险。
3.配备专业分析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和猜测,供应科学依据和建议。
第五条危机事件分类与分级1.将危机事件分为四个级别:重点危机、较大危机、一般危机和细小危机,依据事件的影响程度和后果进行分类。
2.设立危机事件应对小组,负责对各级别危机事件进行评估、决策和协调处理。
第六条危机应对与处理1.发生危机事件后,及时成立应急指挥小组,依据事件性质和情况订立应对方案,并及时报告上级领导。
2.各部门应乐观行动,依照应急预案进行任务分工与协作,快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最大程度降低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3.高层领导应自动履行领导责任,做出明确决策,并组织资源、信息和人员协调支持危机应对工作。
第三章风险防控第七条风险识别与评估1.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明确各类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形成风险清单。
2.依据风险清单,订立相应措施,规避或降低风险,并设立相应的掌控指标和预警机制。
第八条内部掌控与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内部掌控制度和流程,确保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
2.定期开展内部掌控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完善和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危机管理中的危机意识:2001年宜宾南门大桥垮塌事件 2001年11月7日,从四川南部宜宾进入云南的咽喉要
道宜宾南门大桥发生悬索及桥面断裂事故,桥两端同时 塌陷,2人死亡2人受伤,造成交通及市外通讯中断。令 人震惊的是,宜宾垮桥事故不是第一次,1997年,穿城 而过的岷江二桥先后垮了两次,致使内宜高速公路延期 建成。南门大桥修好已经10年多了,有关部门从未对此 桥进行过“体检”。在1999年,宜宾一位记者曾对该桥 的安全隐患做过报道,但未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而在垮 桥的前4个月,已发现大桥有裂痕,但相关部门不检修, 致使惨剧发生。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4)决策效果不同 常规决策:备选方案民主筛选,决策环境相对确 定,可利用技术支持程度高,决策信息和监督系 统完善,故决策执行效果可预期。 危机决策:时间有限及高度不确定性,决策者不 能进行深思熟虑的理性推断,只能依靠经验、智 慧及对现实危机态势做出判断,非预期决策,效 果难以预料。
•15.1%的企业存在严重危机
•
---盖洛普(中国),2004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3.危机管理的定义
史蒂文·芬克:对于组织前途转折点上的危机,有计划地消除 风险与不确定性,使组织更能掌握自己前途的艺术。
藤井定美:就是针对那些事先无法预想何时发生,然而一旦 发生却对组织经营造成极端危险的各种事件的事前事后的 管理。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非程序化决策——决策效果难以预测
1985年美国姆邬教灾难事件
姆邬教是美国东部费城的一个黑人教派。早在1978年该教派 就曾经和当局发生冲突,导致一名警官死亡,该组织的九名成 员也以杀人罪被判入狱。七年之后,即1985年5月13日,该组 织再度和警方对峙,双方相持不下。经过一番开火、灌水以及 爆炸物的攻击,警方仍未能把守在一栋加固房子里的教徒驱逐 出来。于是军方用直升机往房子的屋顶上扔下一颗塑料炸弹, 引起一场意外火灾。警察局长和消防局长以为火势可以控制, 不会蔓延。没想到熊熊烈火迅即失控,席卷三个街区,吞噬了 61间房屋,使250人无家可归。那座教徒把守的房子已成一片 火海,只有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得以逃生,在灾后的现场灰烬 中,留下了7具成年人和5具儿童的尸体。
协商程序。 常规决策:广泛、充分民主协商,决策权力分散,体现
民意。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2)约束条件不同 常规决策:面临外界环境相对确定,可通过民意 调查、协商讨论等提前对组织决策环境评估。 危机决策:危机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导致危机 决策外在环境复杂,因而决策要有权变性。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危机决策的约束条件
取得不同的危机管理效果。
• “我们处于一个易受攻击的社会地位,而灾难每年
都似乎在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给予危机管理以迫
切和足够的注意,我们就会失职。关于这一点怎么强
调也不过分。”
•
---[美]萨姆·布莱克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44.2%
• •40.7%
•44.2%的企业存在一般性危机
•40.7%的企业存在较严重的危机
3.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的关系 (1)危机决策的前提:常规决策的失效 (2)危机决策的效果:常规决策的完善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4.我国公共危机决策现状及改进 决策现状: (1)危机决策意识不强 不仅危机发生时,很难在有限时间内作出控制危 机的重大决策,而且,不能真正从危机中吸取教 训,提高危机意识。
•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研究领域•防c.范我意国识企差业,危处机理意策识略普不遍当较。差,
•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2.组织经历危机后的结局 (1)全面崩溃,不复存在(三鹿奶粉) (2)勉强存活,形象受损(埃克森漏油) (3)积极应对,转危为机(沙松冰箱)
• 危机事件发生后,采取不同的危机管理策略,将会
苏伟伦:指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检测、预控、决策和危机处 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 会的目的。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1)企业危机管理 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
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和,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 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乃至变危险为机会。 (2)公共部门危机管理
a.时间紧迫 b.信息有限
•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及时
•信息不准确
c.人力资源紧缺
d.技术支持稀缺
• 1986年前苏联切尔 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由 于缺乏核泄漏方面的知 识和专业人才,最先参 与救援的人员没有采取 任何防护措施,导致很 多人受到核辐射。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3)决策程序不同 常规决策:遵循特定的例行程序和标准化的操作 规程,具备特定的过程,并有历史的习惯、经验 可供决策者借鉴。 危机决策:危机状态的特殊性要求危机决策的程 序在不损害决策合理性的前提下适当简化,需要 依靠决策者的判断和创新能力。
•危机决策与常规决策有 何不同?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二、危机管理:非程序化决策过程
1.危机决策 就是要求组织(决策单位和人员)在有限的时间、
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 即在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为避免错失良机,而 打破常规,尽快做出应急对策。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2.危机决策与常规决策的区别 (1)目标取向不同 管理的目标是控制危机事态蔓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危机决策:迅速决策、当机立断、权力集中、省略民众
就是指发生危机时,公共部门所采取的有助于公民和环境 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通过提高公共部门对危机发生的预见 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处理危机,减少 损失,恢复社会稳定和公众对公共部门的信任。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4.危机管理的特点 (1)管理决策非程序化 (2)高风险性与不确定性 (3)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4)管理工作的动态性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2020/12/10
第二章危机管理概述
•一、危机管理的界定
•1.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早期→军事和外交领域
•a.1986年,史蒂文·芬克: 《危机管理:为不可预见危机 做计划》,建立了较为系统的 危机管理分析框架。
•b.目前,发达国家危机管理已 基本实现产业化,危机咨询、 高校危机管理课程设置等比较 成熟,危机意识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