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3年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优秀教案(全册)
2023年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优秀教案(全册)1. 教案概述本文档为2023年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的优秀案例,包含全册内容。
这些教案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教案特点- 清晰明了的教学目标:每个教案都明确列出了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个课时的重点是什么。
-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案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 良好的教学流程:每个教案都根据科学教学规律设计了合理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研究和理解科学知识。
- 注重实践与应用: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
3. 教案内容本文档包含了一年级上册所有科学课程的教案。
具体内容如下:- 单元一:科学与我(包括认识科学、观察、实验)- 单元二:昆虫的特点(包括昆虫的外形、行为、生活性)- 单元三:变化(包括天气变化、物体变化、季节变化)- 单元四:植物的生长(包括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过程)- 单元五:动物的特征(包括动物的食性、栖息环境、特殊特征)- 单元六:循环与变化(包括水的循环、物质的变化)4. 教案评价这些教案经过全面的评审,并被评为2023年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优秀教案。
它们的设计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并适用于一年级学生的研究。
通过使用这些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研究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5. 使用须知请教师们在使用这些教案时注意以下事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案内容和教学方法;- 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确保学生的安全;- 随时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调整。
6. 结语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优秀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科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希望这些教案能为教师们带来启示和帮助,为学生们的科学学习创造一个积极、有趣的环境。
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部编版)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一年级科学教学进度表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1.《我们知道的植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2.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板书设计:1.我们知道的植物绿色、有叶子、能生长、开会、结果有生命、需要水、阳光……水培土培教后反思:2.《观察一棵植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板书设计:2.观察一棵植物根、茎、叶教后反思3. 《观察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最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1.整体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
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4.小结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6.保护感官(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
整理材料、下课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
部编版(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第9条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与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
《上学路上》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中的第四课。
本单元的内容是入学适应教育。
针对儿童开始上学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材从儿童实现学生身份认同、建立新的同伴社交群体、了解和熟悉新生活中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成人群体、认识与熟悉自己的求学之路这四个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儿童以积极的心态顺利开启自己的小学生活。
这一课以上学路上必须遵守的交通法规为法治教学点,引从学生生活最常见的角度——上学路上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大家自己的上学路线及其标志性建筑物。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信号”,了解交通“信号”的含义;懂得在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人们为了维护交通安全作出的努力,从而感受上学路上的温暖,并感恩于生活中得到的关心与爱护。
【学情分析】一年级新生入学不久,学生活动力特别强,活泼好动,特别是男孩子,又跑又叫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习惯还处于自由散漫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上学的意义,引导学生适应并喜欢上学。
2.过程与方法:教育学生有礼貌、爱惜新书。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成为小学生角色的变化,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体会成为小学生角色的变化,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愉悦。
【教学难点】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对校园生活充满期待。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上学啦,真高兴(一)时光流逝,回顾成长1.导入:同学们,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大家的照片,你们想看一看吗? 2.PPT出示学生照片。
一年级上学期《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一、课程背景《科学实践活动》是一年级上学期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科学的内涵和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了解科学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科学实践活动》全册共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两个课时,具体内容如下:单元一:科学探究入门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科学探究的过程单元二:观察与描述1. 观察的基本方法2. 描述物体和现象单元三:探究与发现1. 探究问题的提出与解决2. 实验设计与操作单元四:生活中的科学1.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 生活中的科学实验单元五:自然与环境1. 自然环境中的科学现象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单元六:生物与生命1.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2.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单元七:科学与技术1. 科技的发展与创新2. 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单元八:综合实践活动1. 科学实验实践活动2. 科学探究报告撰写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活动的内涵。
2.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讨论,提高学生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2. 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学习成果,如实验报告、探究报告等。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科学实践活动》教材2. 实验器材:显微镜、望远镜、实验仪器等3. 教学课件:PPT、视频、图片等4. 网络资源:相关科学网站、论文、资讯等七、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1.整体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
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4.小结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6.保护感官(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
整理材料、下课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
2020年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学设计第一学期道德与法治科一年级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由于一年级小朋友刚刚上学,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很陌生,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
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通过学习,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教材共设计了《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
每个单元四课,共计16课,基本上可以按照一周完成一课的进度安排。
前三个单元的主题是沿着“去上学—在学校—回到家”这一日常生活的叙事逻辑展开;第四单元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天气变化的生活现实,以及在这段自然时间内的社会时间和心理时间组织与安排的。
本册教材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三、教学目标1.理解学生的身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校生活,克服不良情绪。
2.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自己成长的变化。
对比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不同,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3.认识同学,结交新朋友,初步体会友谊;能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
4.爱惜学习用品,珍惜学习生活。
5.认识学校的教工人员,将他们的工作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产生感激之情。
知道向他们问候和求助的用语及基本方式。
6.了解和感受不同的上学路,清楚要遵守的交通规则;知道要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体会上学路上的温暖,学会感恩。
7.了解学校空间布局;知道在学校活动的注意事项;寻找自己在学校喜爱的空间,建立与学校的感情。
8.尊敬国旗,学会唱国歌。
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学校生活。
知道规则在学校生活中的作用并自觉遵守。
热爱集体,乐于与他人合作,生活中有自己的创意。
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身体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了解身体的基本功能2. 奇妙的自然界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自然界中的规律学习生活中的科学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了解身体的基本功能。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自然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和协调作用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存智慧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护身体、保护自然的意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模型动植物标本生活用品模型2. 学具:彩笔、画纸观察记录表常见生活用品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观察周围的同学,了解大家的长相和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位吗?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呢?2. 新课内容:(1)我和我的身体讲解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学生互相观察,指出彼此的身体部位例题讲解:如何保护我们的眼睛?随堂练习:画一画自己的身体部位(2)奇妙的自然界展示动植物标本,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讲解动植物的生存智慧例题讲解:为什么鸟儿会飞?随堂练习: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介绍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讲解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例题讲解:如何保持个人卫生?随堂练习:设计一份生活习惯调查表,调查家人的生活习惯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六、板书设计1. 我和我的身体:身体部位:头、颈、躯干、四肢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2. 奇妙的自然界:动植物:蝴蝶、蚂蚁、兔子、大树生存智慧:适应环境、互相合作科学知识:影子、静电、浮力生活习惯:个人卫生、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自己的身体部位图,并标注每个部位的作用。
观察家附近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生存智慧。
设计一份生活习惯调查表,调查家人的生活习惯,并提出改进建议。
2. 答案:身体部位图:见附件观察记录表:见附件生活习惯调查表:见附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对教学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
部编本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非表格版)
部编本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非表格版)我们知道的植物【科学概念目标】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
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
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
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
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2. 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3. 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
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
2023年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与技术教案(全册)
2023年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与技术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生命种子课时1:种子的种类和生长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不同的种子,了解种子的不同特征;通过播种、观察、记录的活动,初步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
内容安排1. 导入:介绍孩子们今天将要研究的主题——“种子的种类和生长”,并用带领孩子们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
2. 实验探究:通过布置种子比对实验、播种实验等互动实验,让孩子们猜想种子的不同特征并加深对种子不同特征的认知。
3. 讨论总结:带领孩子们讨论记录种子的生长变化、萌发的时间和方法,并总结不同种子的发芽情况以及发芽所需的条件。
课时2:昆虫和植物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搜集图画资料和播放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蜜蜂是从花中采集花蜜而得到的食物,也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内容安排1. 导入:通过儿歌《蜜蜂和花儿》的导入,让孩子们认识蜜蜂、采花和蜜蜂对植物采花的意义。
2. 观察探究:通过视频片段,展示蜜蜂在采花的过程中,对花儿的造访和采集方式,让孩子们了解花和蜜蜂的互动关系。
3. 讨论分享:通过分组合作和分享,了解各组图片的有关信息,掌握有关知识。
课时3:空气和风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介绍空气的性质和风的产生,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风的作用。
内容安排1. 导入:通过提问“我们呼吸的是什么?”来介绍空气的概念,并引导孩子们了解空气的性质。
2. 实验探究:通过抽气球实验,让孩子们做出一些有趣的发现,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气体的压缩性、弹性等性质。
3. 讨论总结:通过展示图片和讨论,让孩子们了解风的产生,以及风的作用。
第二单元:活动物体课时4:动物和运动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动物的运动特点及原因,发展孩子的动物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安排1. 导入:通过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的展示,引导孩子们感受不同动物的动态、闻声辨别出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2. 活动体验:进行观察游戏、模仿游戏、身体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孩子们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特点和惯。
【部编】2018年新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版,26页)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科学概念目标】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
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
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
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
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2. 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3. 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
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
2023年新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2023年新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认识科学教学目标- 认识科学的概念和作用- 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科学的概念和作用- 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定义和作用。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4. 小结:归纳总结科学的定义、作用、研究方法和过程。
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或科技馆,进一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以及拓展活动的积极程度,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课:社会生活教学目标- 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掌握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规则-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 社会生活的概念和内容- 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规则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场景。
2. 提问: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概念和内容进行讨论。
3. 观察实例:选择几个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4. 分享讨论: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社会生活现象,讨论其规律和影响。
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或市场,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规则。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以及拓展活动的参与度,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 (继续编写其他教案内容)。
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第一课:磁力- 教学目标:- 了解磁力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研究磁铁的吸引和排斥作用;- 掌握磁力的运用。
- 教学内容:- 磁力是什么;- 磁铁的吸引作用;- 磁铁的排斥作用;- 磁力的运用。
- 教学步骤:1. 通过观察磁铁吸引小铁片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吸引作用。
2. 利用两个磁铁相互接近时的排斥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排斥作用。
3. 引入磁铁的运用,例如使用磁铁拾取铁屑等。
4.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磁力的应用场景。
- 教学辅助工具:- 磁铁- 小铁片- 铁屑- 实物和图片第二课: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水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研究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规律;- 掌握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验观察方法。
- 教学内容:- 水的三态变化;- 温度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影响;- 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 教学步骤:1. 介绍水的三态变化,让学生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
2. 进行实验观察,通过改变水的温度来观察水的相变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教学辅助工具:- 温度计- 水-- 实物和图片第三课:昆虫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 研究昆虫的不完全变态;- 掌握昆虫的生长变化实验方法。
- 教学内容:- 昆虫的生长变化;-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 昆虫的生长变化实验方法。
- 教学步骤:1. 介绍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
2. 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形态,引导学生了解不完全变态的特点。
3. 进行昆虫生长变化的实验,通过观察触角或鳞片的脱落现象来了解昆虫的生长变化。
4. 引导学生回顾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并思考昆虫的生长变化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 教学辅助工具:- 昆虫标本- 实物和图片...继续编写其他科学教案内容,直至完成全册的科学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教育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教育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体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不同的物体。
- 培养学生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触摸不同物体。
- 用语言描述物体。
教学难点- 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头、金属、塑料等。
- 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不同物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外观和材质。
2. 观察和触摸:给学生发放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了解物体的特点。
3. 描述物体: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手中的物体,如颜色、形状、材质等。
4.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5. 总结:通过观察和触摸,我们认识了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了它们的特点。
第2课:物体的形状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不同的物体形状。
- 培养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形状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触摸不同物体形状。
- 用语言描述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 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不同物体的形状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形状。
2. 观察和触摸:给学生发放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了解物体的形状特点。
3. 描述物体形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手中的物体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4.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状。
5. 总结:通过观察和触摸,我们认识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了它们的形状特点。
第二单元:我们和我们的家庭第3课:我们的家庭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
-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关注和热爱。
教学重点- 观察和描述家庭情况。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是什么,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掌握科学常识,了解天气、季节、动物和植物等;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4.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是什么a. 介绍科学的定义和意义;b. 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科学;c. 鼓励学生提出对科学的问题和疑惑。
2. 天气与季节a. 介绍不同天气和季节的特点;b. 带领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并记录;c. 引导学生讨论天气与季节的关系;d.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测量温度、观察云的变化等。
3. 动物的分类和特点a. 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外貌特征;b. 引导学生将动物进行分类,并给出简单的分类标准;c.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d. 进行观察实验,例如观察昆虫的变态过程。
4.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a. 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外观特征;b. 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观察实验它们的繁殖方式;c. 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d. 培养学生的爱护植物的意识,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科学实验器材,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并让学生自由提问关于科学的问题。
2. 学习科学是什么:a.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探讨科学的定义和意义;b. 利用图片、故事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c. 让学生组织语言,回答提出的问题,并将关键点总结在黑板上。
3. 天气与季节:a. 利用图片、实物等展示不同的季节变化和天气现象;b. 引导学生讨论每个季节的特点,例如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等;c. 指导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如测量温度、观察云的变化等;d. 学生分组进行天气预测实验,根据观察现象给出天气预测。
4. 动物的分类和特点:a.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观察不同的动物;b. 引导学生根据外貌特征将动物进行分类,并讨论分类的依据;c.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d. 进行昆虫的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昆虫的变态过程。
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人教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掌握上册科学课程的内容,培养对科学的基本认识和兴趣。
教学大纲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科学1. 探索物体的属性(内容: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等)2. 探索物体的用途(内容:物体的功能及用途)3. 感知物体的特征(内容:触摸、看、听、闻)第二单元:动物的特征1. 认识常见的动物(内容:动物的名称、外貌特征等)2. 了解动物的生活性(内容:动物的食物、栖息地、行为等)3. 观察动物的运动方式(内容:动物的步态、移动方式等)第三单元:植物世界1. 认识常见的植物(内容:植物的名称、外观特征等)2. 探索植物的生长环境(内容: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状况)3. 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内容:植物的繁殖器官、繁殖方式等)第四单元:天空中的科学1. 认识太阳和月亮(内容:太阳和月亮的特征及作用)2. 探索天空中的星星(内容:星星的形状、颜色及分布规律)3. 了解天气现象(内容:晴天、雨天、雪天等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第五单元:人体健康1. 认识人体器官(内容:头部、手部、脚部等器官的名称及功能)2. 培养健康的生活惯(内容:饮食、运动、休息等健康生活的重要性)3. 探索身体的感觉(内容: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作用)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动物等来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属性。
2.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来研究科学原理和知识。
3. 对话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4. 游戏法:通过游戏和趣味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情况。
2. 通过问题回答和互动交流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基于学生的作业和参与度来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总结本教案涵盖了一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结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认识种子教学目标:- 了解种子的形态和特征- 掌握种子的发芽过程教学内容:1. 种子的形态和特征- 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种子的壳和里面的胚芽2. 种子的发芽过程- 湿润环境对种子的影响- 种子吸收水分后的变化- 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教学步骤:1. 导入: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种子并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入新知: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3. 向导教学:讲解种子的构造和发芽过程,并配以动画、实物等形式进行示范。
4. 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自种植种子的方式,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
5. 总结归纳:让学生归纳种子的形态和特征,以及发芽过程中的变化。
6.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种子的传播方式,例如通过风、水、动物等。
教学评估:- 学生能准确描述种子的形态和特征- 学生能正确叙述种子的发芽过程第二课:动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 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掌握动植物的基本需求教学内容:1. 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初生期、幼年期、成年期- 植物的种子发芽和生长- 动物的出生、长大和繁殖2. 动植物的基本需求- 光线、温度、水分、空气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入新知:介绍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并鼓励学生描述自己身边观察到的现象。
3. 向导教学:讲解动植物的种子发芽、生长和动物的出生、长大过程,配以实物和讲解视频进行示范。
4. 操作实践: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提醒他们关注光线、温度、水分和空气等因素。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需求,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6.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
教学评估:- 学生能按顺序叙述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学生能正确列举动植物的基本需求...(继续编写其他课程教案,直至全册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1.整体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
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4.小结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6.保护感官(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
整理材料、下课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
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
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
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猜一猜:哪根棒更长?(教师两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让学生判断哪根棒更长?)2.怎么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
(二)新课学习1. 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1)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块积木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2块,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2块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较的灵活性2.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较物品(1)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2)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3.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
4.找我们自己的不同和相同(1)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再找相同(例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
(2)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例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三)整理材料、下课第3课给物体分类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
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科学探究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二)新课学习1.认识分类(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
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
(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
(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2.分类练习(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
(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第4课让我们发现更多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根据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
2.科学探究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较,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
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
3.科学态度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又新颖的作品4.STSE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积木,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建筑图片,积木搭建作品图片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家玩过积木吗?我们前面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类方法后,今天进行搭建积木,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发现。
(二)新课学习1.探索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1)每个小组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积木(2)明确问题——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3)学生猜想(4)讨论,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种形状的积木、另一种不同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比一比哪种形状更容易搭起来。
(5)学生进行搭建,求证推测是否正确。
(6)将容易搭的积木挑选出来,思考:“这些容易搭的积木有什么特点?”(7)小结:四四方方、表面平平的积木更容易搭。
2.试一试:我们组的积木可以搭多高?(1)要求:不但想办法往高搭,还要能用上更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块。
(2)小组分工合作,交待注意事项。
(3)总结和鼓励(三)介绍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四)整理材料,下课。
第二单元探访大自然1课初识大自然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
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
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
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1)阅读。
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
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三)下课2课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2.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STSE乐于参与考察活动观察仔细认真。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
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1.明确考察对象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