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读鉴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走进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读鉴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设想】1、多媒体辅助教学2、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品读鉴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 走进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反复吟诵,感知内容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四、结合注释,品味赏析1.结合注释背景,从重点字词、内容、修辞、情感、写法等角度2.例:“八月”交代了诗人望洞庭湖正值秋季,湖水上涨,“平”字看出湖水与岸齐平,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无边。
(重点字词)颔联使用夸张的手法写了洞庭湖水汪洋浩荡、波涛汹涌的气势(修辞)五、发挥想象,巧绘诗境发挥想象,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联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
六、走进诗人,体会思想1.赏读《田园作》2.体会诗人思想七、情感朗读,畅谈收获1.配乐情感朗读2.总结收获八、作业布置1、搜集孟浩然的其他作品,尝试赏析。
2、以《我眼中的孟浩然》或《孟浩然,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350左右的片段。
【板书设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写景壮阔活力身在田园心系朝堂抒情出仕引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2. 能够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
3.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学会珍惜自然美景。
二、教学重点
1.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 能够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
1.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 能够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并能够灵活运用文学常识加以解释。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教师出示一张洞庭湖的照片,引导学生进行话题讨论,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对洞庭湖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备好学习本文的心理状态。
2. 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本文的背景,然后播放有关洞庭湖的影片,让学生们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使学生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并且更加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3. 教师按照精读、泛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精讲,让学生们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能够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4. 对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们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5.教师分组讨论,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让学生们灵活运用文
学常识加以解释,并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本节课堂的学习,已掌握文章。
课堂达到了预期效果。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领会诗歌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变化入手,欣赏古典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3)启发学生关注自然,珍惜友情,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2)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3)诗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解析和意境的领会。
(2)诗人情感变化的把握和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湖光、秋月等。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如欣喜、敬重、思念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歌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按照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把握能力。
4. 学生对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的全文、作者简介、洞庭湖图片等。
4. 网络资源:关于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预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精华。
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诗歌朗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有一首诗,前人是这样评价的:此诗,人知其雄大,不知其温厚。
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文学常识1.关于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
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代表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
2.写作背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求取,谋取,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1.欣赏情境课文,读准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读懂诗歌重点词解释:涵虚:指水映天空。
虚: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圣明:太平盛世济:渡。
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与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欣赏唐诗的艺术魅力,探究唐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3.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写诗体验”,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文字组织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评价和诗歌主旨,出能够合理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掌握读诗的技巧和方法,发掘唐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反思一下,你们对诗的看法是什么?你们喜欢诗吗?为什么?2.讲授请同学们听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请学生先自读再集体朗读。
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及主题,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诗中的洞庭湖,建安城和丞相张说;(3)诗中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4)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3.学生阅读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将其分成以下4个部分,分别为“洞庭湖的景色”,“建安城的遗址”,“丞相的史事”和“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并在各自的阅读笔记中进行记录。
4.学生互动请学生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共同探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交换意见和体验,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5.口头表达练习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以“望洞庭湖”的体验为基础,试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出一个自己的小诗歌,或者是一个小故事(150-250字)。
6.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就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交流分享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及创作的过程中的感悟和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请同学参考教材或其他课外读物,找出另外两首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相似或相反的唐诗,并结合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写一篇比较文章,说明其异同、端倪和特点通过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了古人对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与表达方式。
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和知识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2.主题: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如“诗中的意象分析”、“修辞手法运用”等。
3.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成果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
2.强调本诗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古韵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维
本案例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互动
(二)讲授新知
1.介绍诗人背景: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强调他与张九龄的友谊,以及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诗词解析:逐句解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从诗中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和政治抱负的表达。
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富含诗意、意境深远的古诗。本诗通过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张九龄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政治抱负的期许。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的韵味,理解诗人的情感,本教学案例将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课程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品味诗词美的同时,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篇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的认识。
(5)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的诗歌。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课程目标•了解唐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特点•学会欣赏、分析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唐诗•能够写出自己的感性领悟和理性思考教学重难点•掌握唐诗赏析的基本方法•分析课文中的词语、表达和意境•提高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讲述唐代诗人笔下的那些情感和景象•提出问题:什么使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二、欣赏(10分钟)•向学生介绍杜甫的《望岳》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著名的登高诗,并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历史背景和意境,并朗读出来三、分析(25分钟)•分配一些关键词语,让学生分组,并分析解释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解释杜甫的“岳阳楼”和《望岳》中的“备战回南巡”,以及《登鹳雀楼》中的“气吞万里如虎”•讨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富有感染力的描述词和形象的描绘,以及诗歌的多重含义四、背诵(10分钟)•向学生讲解背诵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如发音、停顿和语音节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背诵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一部分或全部五、写作(20分钟)•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话写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并分析原诗的构思和用词•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性领悟和理性思考六、总结(5分钟)•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著名的唐诗歌的印象和感受,并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出总结课后作业•完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课中的课后习题和阅读材料•背诵整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尝试将其自己的语言中译出来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意图是要带领学生了解和欣赏唐代诗歌的美和特点,并使他们掌握唐诗赏析的基本方法、提高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自己的语言中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出色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且在课后完成了任务和作业。
然而,一些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与理解还处于浅层次,对于一些关键词和词组的含义掌握还不够熟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
(3)了解诗人背景,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文化遗产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意象分析。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生僻字词释义、意象分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简介、时代背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对洞庭湖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释义问题。
3. 诗歌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分析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和节奏。
(2)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学生准确地背诵诗歌。
(2)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境,写下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2.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学会运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及反思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情感态度与方法: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过程:(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三)学习《渔家傲》: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第1篇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3.教学内容分析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
杜少府:名不详。
少府:唐人对县尉的尊称。
蜀川:犹言蜀地。
又作“蜀州”。
《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
垂拱二年为公元六八六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4.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6.教学课时:1课时7.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
(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
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
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
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反思
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反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唐代孟浩然的诗歌,描绘了洞庭湖美丽的景色以及诗人对张丞相的赞颂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教学反思:
背景介绍:在教学开始前,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背景,包括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重点词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讲解和学习一些关键词汇,比如“洞庭湖”、“张丞相”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古文赏析:针对古文的特点,教学应该注重对文言文的解读和赏析。
可以通过解释句子结构、用词的含义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境。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朗诵等方式,深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可以通过讨论诗人对景色和人物的赞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美和人情之感的体验。
写作训练: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或自由发挥,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感受。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化背景:涉及到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以适度介绍唐代社会文化,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语境中。
跨学科链接:可以结合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知识,拓展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学科综合: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对诗歌的全面理解。
通过以上的教学反思,可以更全面地促进学生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同时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说课稿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张九龄援引,入朝为官,一展抱负的心愿。
整首诗既展现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又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这首诗位于八年级上册的古诗词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古代诗词,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但对于诗歌中深层的情感和艺术手法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但对于古典文学的兴趣可能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比兴等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感受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说课稿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说课稿《<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干谒诗,诗人借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出仕、一展抱负的心愿。
本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但对于诗歌中深层的情感和艺术手法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但在学习中可能会缺乏耐心和细心。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洞庭湖的壮观景象;体会诗人委婉含蓄的干谒之情。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
2、提问法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材简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求得进身机会而写的一种类似于自荐信的诗歌,往往十分含蓄地向达官贵人呈献,展示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孟浩然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名句。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兴趣,尝试用“唱诗”新方法进行诗歌背诵。
.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方法,学会收集诗歌有关资料。
.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才华”教育。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方法。
.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才华”教育。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方法。
【教学设想】.自主学习赏析写景抒情诗歌基本方法:朗读——收集——品味——想象——联想.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诵导入.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
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
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多媒体播放古诗《寻隐者不遇》配乐朗诵。
.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生自由谈对“隐者”认识。
.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诗歌。
.请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配乐朗诵和歌唱。
[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背景画面,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启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出示目标.尝试用“唱诗”新方法背诵诗歌。
.学会用赏析写景抒情诗歌基本方法自主学习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情感态度与方法: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
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
[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
[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教学反思:
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的学习有如下几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课堂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听众”,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
2.教师的教学重心由“教”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学”,由传统的“授之于鱼”变为“授之于渔”,教与学互利互惠。
3.教学中,我设置了课堂“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这一环节,我认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法宝就是同步练习与自我测评,通过练习和测评提高学生的学而致用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得到肯定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