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科学,通过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会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会上升。
供求关系的理解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
二、成本与效益成本与效益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成本是指为生产或购买商品或服务所付出的资源,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效益是指从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收益。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比较成本和效益。
只有当效益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做出相关的选择。
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的最高价值的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做出选择,而选择一种行为就意味着放弃其他行为。
机会成本的概念提醒我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放弃的机会成本,以便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四、边际效益递减原理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是指随着某种行为的增加,其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少。
换句话说,每增加一单位的行为,所获得的额外效益会逐渐减少。
这个原理在很多经济活动中都有应用,比如生产中的劳动力增加、消费中的商品购买等。
了解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五、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等。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干预来修正市场的不完善。
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六、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GDP)的长期增加。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增加劳动力和资本投资等因素,以实现长期的经济繁荣。
经济学原理知识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模块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项目一认知经济学基础知识——带你步入经济学殿堂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2、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3、物品: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有害物品;4、自由物品: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5、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特点:有用性;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经济物品相对于自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价格为正;6、有害物品: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7、稀缺性: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8、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产的所有区域;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9、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10、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一种资源用来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实质上是指选择的代价,即“选择成本”;11、生产可能性: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12、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达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还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于过度的问题;13、资源配置是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4、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各种商品或劳务,并分给不同的人,以使人类无限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的一门学科;1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对象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价格理论;研究方法:个量分析;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16、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方法:总量分析;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17、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目标相同;二者研究的都是基本经济问题;二者相互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区别外大都相同,都属于实证经济学;18、基本分析方法:成本收益法;规范经济学定性;实证经济学定量;项目二认知万千世界的供与求——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需求: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于每一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2、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3、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的购买力下降,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需求量增加;4、替代效应: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时,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的替代商品;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品转而购买该商品;5、供给: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所有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卖的商品量;6、供给定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随价格的上涨而增加,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供给量与价格存在同方向变化的关系;7、均衡价格:在市场中形成需求和供给相对平衡的市场价格,这时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均衡价格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形成的;8、需求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的需求量对影响需求量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弹性系数=需求量的变化率/价格的变化率9、需求价格弹性分类:完全无弹性,需求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缺乏弹性,需求富有弹性;项目三:认知消费者行为理论——学会理性消费1、基数效用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效用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2、用基数效用论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商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用公式表示:PxQx+PyQy=M;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是既定的,购买x与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超过收入的购买是无法实现的,而小于收入的购买也达不到既定收入时的效用最大化;Mux/Px=Muy/Py=Mum是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即所购买的x与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1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Y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时,总效用的增加量;用MU表示;MU=总效用的增加量/商品消费量的增加量;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商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5、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的商品购买组合是一种最佳的,不应再做调整的,相对稳定的商品组合;单位货币边际效用相等;6、序数效用论:效用是消费者个人的“偏好”,物品的效用可根据消费者对其偏好程度来排列;即可用序数词第一,第二.......来说明效用;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7、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同一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8、消费可能线预算线,支出线: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收入约束9、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消费时尚,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从这个社会来看,影响消费者偏好的是消费时尚与广告,但从个人来看,消费者的偏好要受个人立场和伦理道德观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要定位于某一群体消费者,根据特定群体的爱好来开发产品.3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项目四认知生产理论——确定企业的适度规模1、生产函数:描述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依存的关系函数;2、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会使总产量绝对减少;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即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重大变革;3、边际产量:指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4、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则: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即生产资源分配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使用上,以达到产量最大化及利润最大化;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佳的要素投入量,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和价格的比例相等,即使每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相等,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项目五认知成本与收益分析——探知企业经营目的1、会计成本: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可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2、机会成本: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该资源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上所获得的最大收入;机会成本经济总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会计成本=显性成本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3、TC:总成本;FC固定成本;VC可变成本;MC边际成本TC=FC+VC;AFC=FC/Q;AVC=VC/Q;ATC=TC/Q;SAC=AFC+AVCMC=△TC/△Q;4、短期成本的种类: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5、利润最大化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厂商应该选择最佳的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PP=△TC/△QMP边际产量项目六认知市场结构理论——确定企业决策项目七认知分配理论1、洛伦斯曲线: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2、基尼系数:根据洛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应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月小,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项目八街头路灯谁来管——认知市场失灵中政府的角色1、市场失灵:又称为市场失效或市场缺陷;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条件的某些限制,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况;广义的市场失灵则包括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2、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干预方式:法律手段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法,司法;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价格管制政策;行政手段;计划指导;3、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效应,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会对社会的其他人员产生影响;4、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如果一项经济活动对于那些没有付费的人产生有利影响时,即一种商品的社会收益大于其个人收益;5、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如果一项经济活动导致人们不能补偿其成本时,即一种商品的社会成本大于个人成本时;6、公共物品:指那些市场不能提供的、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国防、教育、广播等;项目九认知国民收入核算理论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2、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国国境以内在一年内创造出来的净增加值;3、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值;4、国民收入:NI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生产要素因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所挣得的收入,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是从NDP国内生产净值中减去折旧和间接税而得到的;NI=NDP-间接税=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企业利润5、个人收入PI:指的是要素所有者在国民收入核算期间实际拿到手的收入,是个人从各种不同来源取得的实际收入的总和;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从个人收入中扣除个人向政府交纳的税金和非税支付;7、认知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支出法:国民收入=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出口-进口GDP=C+I+G+X-M收入法: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增值法:项目十认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从总需求方面:国民收入=消费+投资2、从总供给方面:国民收入=消费+储蓄3、消费函数:表示消费C与收入Y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4、平均消费倾向APC:指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或总收入中总消费所占的比重;APC=C消费/Y收入5、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每一单位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MPC=△C/△Y6、节约的悖论:按传统的观念,节约本来是一种美德,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是好的,而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则恶的;但按上述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水平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却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因而是恶的;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就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因而是好的;仅适用于各种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7、乘数K:又称倍数,在西方经济学中它常用表示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是国民收入增量△Y与引起这种增加的总需求增量△AD这二者之间的比率;适用于各种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K=△Y/△AD8、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MPC的高低: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越多,从而总需求越大,国民收入增加得也越多;△Y国民收入增量,△I投资增量, △C消费增量;投资乘数:K=△Y/△I;△ Y=△I+△C;K=1/1-MPC项目十一认知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1、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而引起的失业;2、失业:是指劳动力没有就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工作岗位的一种状态;3、结构性失业:指因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经济结构变化所造成的失业;4、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非志愿失业;5、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相对幅度的普遍持续上涨;6、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1)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着;2)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3)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4)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5)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通货膨胀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价格水平的上升是不平衡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发生了相对变化,就会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那些在通货膨胀期间价格上升快于成本上升的行业得到扩张;而价格上升慢于成本上升的行业会相应收缩;在通货膨胀中,各行业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与成本上升往往具有盲目性,因而会扰乱价格体系,引起资源配置的失调,降低整个经济的效率;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总水平的影响: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会不变,或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项目十二:认知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1.经济周期:也称为商业周期,是指一国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扩张和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体现为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活动;。
经济学原理整理范文
经济学原理整理范文1.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认为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
因此,面临稀缺性资源时,人们需要做出选择,并对资源进行有效分配。
2.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认为做出其中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就是机会成本。
人们需要权衡不同选择的机会成本,以进行最佳决策。
3.边际分析原理:边际分析原理指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应该考虑到每个选择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只有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决策才是最优的。
4.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认为,个体和国家应该专注于仅仅对其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生产和贸易,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5.供需原理:供需原理认为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是由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决定的。
当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时,价格会上涨;当需求减少或供给增加时,价格会下降。
6.边际效用原理:边际效用原理认为人们对于每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意味着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为每一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支付同样的价格。
7.非理性行为原理:非理性行为原理指出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可能受到情绪、偏见、错误的推理和有限的信息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8.信息不对称原理:信息不对称原理认为在经济交易中,买方和卖方对于信息的获得和理解可能不对称。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的失灵和资源的浪费。
9.资本积累原理:资本积累原理认为投资和积累资本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资本积累,人们可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10.外部性原理:外部性原理指出一些经济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到与该活动无关的第三方。
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如环境保护活动带来的全社会的利益;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污染排放带来的社会成本。
11.公共物品原理:公共物品原理认为一些物品或服务不可能被排他性地提供给个体,每一个人的消费并不排斥其他人的消费。
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可能无法提供这些公共物品,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和提供。
经济学原理的核心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的核心知识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科学,它探讨了个体、企业和政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决策的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经济学原理中的核心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市场上商品和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劳动力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劳动力数量。
供求关系的平衡点称为市场均衡,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消费者和生产者达到了最大化的福利。
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每次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时所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认为,当消费者获得更多的产品或服务时,他们对每一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满足程度递减。
边际效用分析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遵循最大化满意度的原则。
三、成本与效益成本与效益是经济决策的核心考虑因素。
成本是指生产或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资源和机会成本,而效益是指通过生产或购买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利益。
经济决策通常会考虑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权衡关系,以确定最优的决策方案。
四、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的成本。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一种决策可能意味着放弃其他的选择,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
了解机会成本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权衡不同选择之间的利弊,使决策更加理性和有效。
五、弹性在经济学中,弹性用于衡量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
常见的弹性概念包括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供给弹性。
了解不同变量的弹性有助于理解市场对价格和需求变化的反应,从而预测市场的变化趋势。
六、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一个市场上竞争程度的特征和条件。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和运作方式有助于理解商品和劳动力的定价机制以及市场效率水平。
七、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行为。
经济学原理 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1.机会成本:指在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2.供需平衡:市场上供求双方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即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
3.边际效用: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对个体满足程度的额外增益。
4.成本效益分析:对决策进行评估时,将决策带来的效益与成本进行比较。
5.机会成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一种活动必然意味着放弃其他活动的机会成本。
6.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或产生不公正结果的情况。
7.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一定资源限制下,经济体能够生产的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最大组合。
8.效用理论:经济学中用于衡量个人主观满意程度的理论。
9.弹性:衡量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变化的敏感程度。
10.货币供应:特定时间和地点上可用的货币数量。
11.劳动力市场:买卖劳动力的市场,涉及雇主和劳动者之间
的交易。
12.消费者需求: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13.生产者供给:生产者愿意出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14.需求弹性: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15.供给弹性: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16.GDP(国内生产总值):国家所有市场交易价值的统计数据,表示国家总体经济活动水平。
17.通货膨胀:货币的普遍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的持续上涨。
18.后果不对称:经济决策的结果不仅影响决策者自身,还会
对其他人产生外部性影响。
19.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管理经济
活动的政策。
20.贸易保护主义:通过限制进口和促进本国产业发展来保护
本国利益的政策。
经济学原理 - 简明易懂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原理 - 简明易懂的经济学基础知识1. 引言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分配和个体行为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学科。
它提供了理解经济活动和决策背后的原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生产、消费和政府等各方面的运作。
2. 基本概念在进一步探讨经济学原则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这就导致资源稀缺性。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来满足不同需求之间的权衡。
•机会成本:当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了其他可能性。
这些被放弃的部分即为机会成本,也就是我们放弃得到的最高价值替代品。
•效率与公平:经济学追求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分配的平衡。
效率指资源以最有效、最优化的方式利用;而公平涉及收入分配、社会正义等因素。
3.供需关系该部分介绍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以及供需曲线的解释和相关概念:•需求:指市场上买家愿意购买一种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与价格成反比关系,即价格上升则需求下降,反之亦然。
•供应:指市场上卖家愿意出售一种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应与价格正比关系,即价格上升则供应增加,反之亦然。
•均衡: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达到市场均衡。
这时候没有货物积压也没有过多需求。
4.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资源(劳动、资金等)的影响程度:•边际收益递减:当我们增加一单位资源时,最初会看到效益递增;随着资源继续增加,效益递减并最终趋于平稳。
•边际成本:指为了使用或获得更多资源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东西。
决策者通常会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来做出最优决策。
5.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经济学中的核心原则之一是考虑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有以下几个要点:•机会成本:如前所述,机会成本是我们做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替代品的价值。
•比较优势:指一个人、公司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方面相对于其他可替代者更具竞争力。
6.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解释了市场无法完全有效运作的情况:•外部性:指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对除买卖双方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大一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归纳
大一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归纳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对于大一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大一经济学原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供给曲线表示不同价格下供给的数量关系。
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需求曲线表示不同价格下需求的数量关系。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价格的形成,市场上的价格将围绕着供求平衡点波动。
二、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上不同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分布情况。
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四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卖方和买方,每个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力;在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卖方存在,该卖方控制着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价格制定;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市场上存在少数几个主要卖方,它们对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市场上存在多个小型卖方,它们之间通过产品差异化和广告等手段进行竞争。
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经济决策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机会。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做出一种选择时,就必然会放弃其他选择,所放弃的选择即为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导着个人和企业在做出决策时要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四、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边际效益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所带来的额外效益,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所需付出的额外成本。
边际效益递减是指当增加生产或消费的数量时,边际效益逐渐减少。
理性的决策者应该在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做出决策,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五、弹性弹性是指某一经济变量对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
常见的弹性有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
价格弹性指的是商品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收入弹性指的是商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交叉弹性指的是一种商品需求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经济学原理知识总结
经济学原理知识总结八、生产者理论a、生产成本与收益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品所获得的货币量。
总成本:企业用作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隐性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减至总成本,包含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财务会计利润:总收益减至总显性成本。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递增:一种资金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减少而增加的特征。
例如:因为超过了劳动力与设备的最佳配比点,工人越多,每个新增工人的产量就越小。
成本的各种衡量指标固定成本(fc):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主要存有厂房设备和管理人员的工资。
气门成本(vc):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所有的vc就是每单位上mc的加和,即为分数)主要指原材料、能源和工人的工资等。
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除以产量。
另一种表示方法:avc+afctc=tvc+fc平均值固定成本(afc):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afc=fc/q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总可变成本(tvc)=mc加和=avc*q边际成本(mc):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总成本变动量/产量变动量)atc、avc和mc的交点:mc达到最低点后上升,先交avc于最低点,再交atc于最低点(为什么??)平均成本告诉我们,如果总成本在所生产的所有单位中平均分摊,普通一单位产量的成本。
边际成本告诉我们,多生产一单位产量引起的总成本变动。
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值总成本,平均值总成本就上升;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值总成本,平均值总成本就下降。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于有效规模点。
一个典型企业的成本曲线的关键特征:p2851)随着产量增加,边际成本最终要上升。
2)平均总成本曲线是u形的。
3)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值总成本曲线在平均值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平行。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经济学原理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原则,通过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是指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的经济现象。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必须进行选择。
稀缺性原理强调了经济活动中的选择和机会成本的概念。
人们需要根据资源的有限性和其它条件进行有效的决策,以最大化资源的利用价值。
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人们因选择某种经济活动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
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是一种隐性成本,它并不会直接产生现金流,但却是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人们需要权衡不同的选择,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经济活动,以最大化总体利益。
三、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的投入,所产生的额外产出或收益。
边际效应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决策。
通常情况下,在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下,继续增加投入可能会导致总体效益的减少。
四、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需求表示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供给表示生产者愿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上涨;当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下跌。
市场均衡的条件是需求与供给相等,这时价格稳定。
五、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参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
生产要素不同的组合和配置会影响到产出和效益。
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关键。
六、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时出现的偏差或失败。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产品、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
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和管理来修正市场情况,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
七、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和变化。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精排版)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4.平等:经济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6.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
7.边际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10.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11.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2.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3.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群体)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4.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
15.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6.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二、经济学十大原理(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人们如何相互影响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贸易和相互依赖性可以是互利的)。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协调经济活动)。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经济中的平等程度)。
(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一国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根源)。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货币量增长是通胀根源)。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一、要点1.模型一,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30个经济学常识
30个经济学常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说明了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的。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规律说明了当消费一种商品的数量逐渐增加时,对每一个新增单位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选择某种事物而放弃的另一种事物的价值。
4.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必须投入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
5.生产可能性边际:生产可能性边际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时,同时放弃生产其他商品的最大数量。
6.边际生产率:边际生产率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出量。
7.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生产一个额外单位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
8.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的变化而改变的成本,变动成本是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9.弹性概念: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10.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寡占市场等。
1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雇主与雇员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市场。
12.物价水平:物价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物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1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通货紧缩是指持续下降。
14.货币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媒介、交换手段和价值储藏等职能。
15.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整个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16.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出现了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不够有效。
17.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供给给一人即可供给所有人共同享用的物品。
18.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是指消费者在有限的预算下追求最大满足,利润最大化是指企业追求最大利润。
19.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是指政府为确保公民基本生活而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社会保险是指在意外事故或疾病等情况下提供经济帮助的制度。
20.贸易壁垒:贸易壁垒是指对外贸易实施的限制措施,包括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等。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大一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大一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的基础。
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掌握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点,对于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大一经济学原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帮助大家全面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一单位增加或减少对个人或企业的总效用的影响。
在做决策时,个人或企业会考虑某种行为的边际效用是否能够超过其边际成本,从而确定是否进行这种行为。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追求某种利益而放弃的最高的替代品利益。
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个人或企业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到放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4.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个人或国家在某种活动上相对于其他个人或国家的成本更低。
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益处。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和更好的福利。
5.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是指为了多生产或多消费一单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产品数量。
边际收益是指多生产或多消费一单位产品所能带来的额外收益。
在决策时,个人或企业会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判断是否应该进行某项活动。
6.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供求关系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
在市场均衡下,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市场均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当市场不处于均衡状态时,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调整,最终趋于均衡状态。
7.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商品或服务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根据价格弹性的不同,可以将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分为弹性需求和非弹性需求。
弹性需求指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较高,而非弹性需求则指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较低。
本文介绍了大一经济学原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供求关系、边际效用、机会成本、比较优势、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市场均衡和价格弹性。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经济学原理是我们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的基础,因此掌握经济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备考并掌握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它反映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
供和求的变化会影响市场价格和数量,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的运行。
2.成本与效益:成本与效益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是指在做出决策时,通过比较行动的利益和成本,选择最优的方案。
通常情况下,在决策时,成本和效益应该达到平衡。
3.边际原理:边际的意思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或消费,会带来的额外效益或成本。
边际原理是指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决策应该基于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
4.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放弃做某件事情所付出的代价。
在做出决策时,我们应该也考虑机会成本,因为机会成本同样是一种成本,并会影响我们最终的利润。
5.货币价值:货币价值是指货币的购买力。
货币价值的变化会影响整个市场的价格和经济运行。
货币价值通常受到持续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6.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没有按照供求关系的平衡点运行。
市场失灵通常是由于存在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等因素。
7.生产与消费:生产与消费是经济学的另外两个核心概念。
生产是指生产和供应商品和服务的过程,而消费是指消费和使用这些商品和服务。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成本和效益,并采取最优的决策方案。
以上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知识点。
掌握这些知识点后,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希望大家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继续深入学习经济学的更深层次内容。
经济学10大原理
经济学10大原理
1. 放弃其他的选择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 人们面临有限的资源,
需要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决策,并选择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项。
2. 比较优势原理 - 个人、团队或国家应该专注于他们擅长的事物,并通过交换与他人分享这些产品或服务,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和效率提高。
3. 供求平衡原理 - 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供应减少;当需
求减少时,价格下降,供应增加。
供求的平衡决定了价格的制定和市场的走势。
4. 投资与效率增长原理 - 投资于资本、技术和教育等方面可以
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
5. 激励原理 - 个体的行为受到激励的驱动,人们会根据激励来
做出选择和决策,支配着市场行为和经济活动。
6. 机会成本原理 - 做出某种选择时,必然会放弃其他的选择,
这些放弃的选择所带来的成本就是机会成本,需要在决策中考虑。
7. 外部性原理 - 经济活动可能会对除参与者之外的人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称为外部性。
当外部性存在时,市场不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政府干预。
8. 市场失灵原理 - 市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达到最优状态,导致资源未能有效配置,需要政府干预以改善市场效率。
9. 政府作用原理 - 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是提供公共产品、管理市场失灵并纠正不公平现象,以及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10. 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原理 - 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率可能会导致不公平,追求公平可能会牺牲效率。
需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做出权衡,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大一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大一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是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第一步。
在大一的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经济学的定义与分支学科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稀缺资源的分配与利用的社会科学。
它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主要分支学科。
二、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指的是市场上各个厂商或个体愿意以一定价格提供的商品数量;需求指的是市场上各个消费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的商品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和销售量。
三、市场机制与价格调节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和分配资源的一种机制。
根据市场机制,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将下降;当需大于供时,商品价格将上升。
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起到了有效的调节作用。
四、成本与效益成本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资源支出。
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效益是指消费商品能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
在经济学中,我们要通过比较成本与效益来作出最佳的决策。
五、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边际效益指的是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消费对满足感的增加量。
边际成本指的是生产或消费额外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成本。
在经济学中,我们要以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点作为最优选择。
六、效率与公平效率是指资源的最佳利用程度,包括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
公平是指资源的合理分配,使每个人都能获得一定的福利。
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原则。
七、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等情况。
政府干预可以纠正市场失灵,包括征税、补贴和设立法规等手段。
八、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总结的过程。
国民经济核算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收入分配、储蓄投资和国际收支等指标。
九、货币与银行货币是指一种可以用来购买商品或偿还债务的交换媒介。
银行是处理货币和金融业务的机构。
货币和银行在现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
(完整版)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用油的所有物品与劳务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3.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4.平等:讲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6.理性人:能系统而由母的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7.编辑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9.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10.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11.市场势力:单个人或者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12.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动数量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毛衣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二章要点1.循环流向图,见书20。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觉得这,家庭和企业组成,2.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3.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标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出。
大炮与黄油4.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影响5.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6.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实证表述:描述性的,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二,规范表述: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1.某种物品与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的市场3、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的两个特征: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买者与卖者众多以至于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此时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4、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由他决定价格5.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6.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7.需求曲线: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8.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的总和9.需求变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为去求增加,向左移动为需求减少10.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价格11.影响需求的因素: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12.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该种物品的数量13.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减少14.供给变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为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为供给减少15.影响供给的因素:投入品的价格,技术,预期,卖者数量16.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一,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两者都移动;二,确定曲线移动方向;三。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1.供需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其中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权益。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机会成本,以便取得最大的效益。
3.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额外产出。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边际效益,以便获得最大的效用。
4.货币和金融:货币是经济交易的媒介。
货币的功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
金融是指货币和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
5.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长期持续增长的过程。
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资源的积累和创新。
6.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8.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和微观干预来影响经济运行。
宏观调控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微观干预包括价格管制和市场监督等。
9.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福利。
10.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经济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福利经济学包括效率分析和公平分析。
11.劳动市场:劳动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的市场。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情况。
12.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资本的交易市场。
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
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反映了资本回报的预期和市场信心的变化。
13.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研究价格形成和价格变动的原因。
价格理论包括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
14.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指在已知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程度。
经济学原理的重要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的重要知识点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是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制定经济政策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原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对经济学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求关系描述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情况。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在一定价格下出售的商品和服务数量,需求则是买方愿意在一定价格下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数量。
供求关系的平衡点就是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在这一点上达到最稳定。
2.边际效用原理边际效用原理是指人们对一件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满足程度递减。
也就是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对每一单位的满意度会递减。
这个原理在消费者行为和生产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帮助人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倾向于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追求更多的高级需求。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决策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经济学中,人们面临有限的资源和多个选择,因此在做决策时必须权衡不同的选择和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资源配置和效率的原则。
4.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收益递减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增加一单位输入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逐渐减少的情况。
这个原理在生产决策和资源配置中有很大的应用。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种植者在每一块土地上增加的投入越多,边际收益逐渐减少。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引起。
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影响有助于政府和其他类型的组织干预以改善资源配置。
6.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是一种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
货币在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交易和经济增长。
然而,货币供应过度增长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
7.弹性弹性是描述商品或服务需求或供给对于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可以帮助解释市场的行为和预测市场的反应。
例如,对于价格不敏感的商品,需求弹性较低,而对于价格敏感的商品,需求弹性较高。
经济学原理 七
经济学原理七
在经济学中,有七个重要的原理,这些原理是经济学家们对经济现象和行为的分析和解释。
这七个原理包括稀缺性原理、机会成本原理、边际原理、供需原理、效益原理、激励原理和制度原理。
稀缺性原理是指资源有限而需求是无限的,因此我们需要面临选择和权衡。
机会成本原理指的是为了得到某个东西,我们必须放弃获取其他东西的机会成本。
边际原理是指人们在决策时会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只有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会做出决策。
供需原理是指市场价格和数量的调节机制,当供应增加或需求减少时,价格下降;当供应减少或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
效益原理是指人们的购买决策通常是基于边际效用,即满足需求或享受福利的程度。
激励原理是指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当激励改变时,人们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
制度原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对经济活动的规则和制度设计,这些规则和制度的良好设计能够促进经济的有效运行。
每个原理都是经济学的基石,通过分析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行为,从而为制定经济政策和做出个人和企业决策提供指导。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经济学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如何选择和配置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它关注个体、市场和国家的决策行为,以及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效率。
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由于资源稀缺,人们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资源配置,以满足各种需求。
稀缺性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人们为了获取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人们需要考虑放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以评估选择的效果和效益。
3.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消费或其他决策所带来的变化效果。
经济学研究边际效应以帮助人们做出决策,从而达到最大化效益。
4. 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资源的分配是否能够最大化社会福利。
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效率提升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市场上售卖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需求是指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2.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供求关系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整供求关系,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机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市场均衡。
四、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DP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用于衡量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状况。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它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对消费、投资和债务等方面产生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模块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项目一认知经济学基础知识——带你步入经济学殿堂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
、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2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3、物品: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有害物品。
自由物品: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 4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5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特点:有用性;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经济物品相对于自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价格为正。
6、有害物品: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7、稀缺性: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
8、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产的所有区域。
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
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
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9、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10、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
(一种资源用来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实质上是指选择的代价,即“选择成本”。
11、生产可能性: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生产可能性曲线:、12.资源问题;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达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还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于过度的问题。
13、资源配置是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各种商品或劳务,并分给不同的人,以使人类无限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的一门学科。
1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对象)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解决的问题)。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
16、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方法: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17、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目标相同;二者研究的都是基本经济问题;二者相互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区别外)大都相同,都属于实证经济学。
18、基本分析方法:成本收益法;规范经济学(定性);实证经济学(定量);项目二认知万千世界的供与求——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需求: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于每一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2.变化,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
3、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的购买力下降,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需求量增加。
4、替代效应: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时,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的替代商品;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品转而购买该商品。
5、供给: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所有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卖的商品量。
6、供给定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随价格的上涨而增加,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供给量与价格存在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7、均衡价格:在市场中形成需求和供给相对平衡的市场价格,这时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
均衡价格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形成的。
8、需求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的需求量对影响需求量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弹性系数=需求量的变化率/价格的变化率9、需求价格弹性分类:完全无弹性,需求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缺乏弹性,需求富有弹性。
项目三:认知消费者行为理论——学会理性消费1、基数效用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效用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
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
2、用基数效用论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商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用公式表示:Px*Qx+Py*Qy=M;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是既定的,购买x与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
超过收入的购买是无法实现的,而小于收入的购买也达不到既定收入时的效用最大化。
Mux/Px=Muy/Py=Mum是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即所购买的x与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1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Y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时,总效用的增加量。
用MU表示。
MU=总效用的增加量/商品消费量的增加量。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商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5、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的商品购买组合是一种最佳的,不应再做调整的,相对稳定的商品组合。
单位货币边际效用相等。
6、序数效用论:效用是消费者个人的“偏好”,物品的效用可根据消费者对其偏好程度来排列。
即可用序数词(第一,第二.......)来说明效用。
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7、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同一)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8、消费可能线(预算线,支出线):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收入约束)9、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10、(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11、(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消费时尚,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从这个社会来看,影响消费者偏好的是消费时尚与广告,但从个人来看,消费者的偏好要受个人立场和伦理道德观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要定位于.?根据特定群体的爱好来开发产品,某一群体消费者.如果一种.(3)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12、消费者愿意支,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只要不相,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因此付的价格就低了.,生,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同,.产不同的产品项目四认知生产理论——确定企业的适度规模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生产函数:描述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1、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依存的关系函数。
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效益递减规律)2、最初这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会使总产量绝对减少。
即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重大变革。
3、边际产量:指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则: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4、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即生产资源)分配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使用上,以达到产量最大化及利润最大化。
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佳的要素投入量,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和价格的比例相等,即使每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相等,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
(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项目五认知成本与收益分析——探知企业经营目的1、会计成本: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
可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
机会成本: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该资源在其他可、2能的用途上所获得的最大收入。
机会成本(经济总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会计成本=显性成本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总成本;FC固定成本;VC可变成本;MC边际成本TC、3.TC=FC+VC;AFC=FC/Q;AVC=VC/Q;ATC=TC/Q;SAC=AFC+AVCMC=△TC/△Q;4、短期成本的种类: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5、利润最大化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佳的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
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P*P=△TC/△Q)MP边际产量项目六认知市场结构理论——确定企业决策项目七认知分配理论1、洛伦斯曲线: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基尼系数:根据洛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应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
2、基尼系数月小,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项目八街头路灯谁来管——认知市场失灵中政府的角色1、市场失灵:又称为市场失效或市场缺陷。
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条件的某些限制,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况。
广义的市场失灵则包括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
2、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干预方式:法律手段(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法,司法);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价格管制政策);行政手段;计划指导;3、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效应,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会对社会的其他人员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