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热处理工艺学课件-第03章珠光体转变
珠光体的晶体结构
渗碳体呈短棒状或颗 粒状,其晶体结构为 复杂的正交结构。
渗碳体和铁素体间 以特定的晶体学关系 相间排列,形成层状 结构。
铁素体呈长条状,其 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 结构。
珠光体的特性
珠光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 度,因此钢的强度和硬度主要取 决于珠光体组织的数量和形态。
珠光体的层状结构使其具有良好 的塑性和韧性,有利于钢的切削
04
珠光体转变的影响因素
合金元素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珠光体转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奥氏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珠光体的 形核和长大过程。
例如,一些合金元素(如铬、镍、锰等)能够提高奥氏体的稳定性,使珠光体转变 温度升高,转变孕育期延长。
另外一些合金元素(如钨、钼、钒等)则降低奥氏体的稳定性,使珠光体转变温度 降低,转变速度加快。
石油化工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许多设备和管 道都需要能够承受高温和腐蚀的金 属材料,珠光体转变能够提高金属 材料的耐腐蚀性和强度。
珠光体转变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变动力学
计算材料学
珠光体转变是材料科学中的重要相变 过程,研究珠光体转变的相变动力学 有助于深入了解材料的性能和行为。
利用计算机模拟珠光体转变的过程, 可以预测材料的性能,为新材料的开 发提供指导。
在转变完成后,冷却速率对珠光体的形貌和晶体学取向也有影响。在缓 慢冷却条件下,珠光体容易形成片层较厚、晶体学取向较差的组织。
05
珠光体转变的研究进展
新型珠光体转变的研究
新型珠光体转变的发现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新型珠光体转变,这 种转变具有不同于传统珠光体转变的特点和机理。
新型珠光体转变的特性
合金设计
第三章珠光体转变
2、珠光体的形成机理 (1)形核
γ(0.77%C) → α(~0.02%C) + cem(6.67%C) (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 (复杂单斜)
条件:同样需要满足系统内的“结构起伏、成分起伏和 能量起伏”。 部位:晶核多半产生在奥氏体的晶界上(晶界的交叉点 更有利于珠光体晶核形成),或其它晶体缺陷(如位错) 比较密集的区域。
c)表示由晶界长出的渗碳体片,伸向 晶粒内后形成了一个珠光体团。
其中a)和b)为离异共析组织。
3.2.3 粒状珠光体形成机制
1) 粒状珠光体的形成 特定条件是:奥氏体化温度 低,保温时间较短,即加热 转变未充分进行,此时奥氏 体中有许多未溶解的残留碳 化物或许多微小的高浓度C的 富集区,
其次是转变为珠光体的等温 温度要高,等温时间要足够 长,或冷却速度极慢,这样 可能使渗碳体成为颗粒(球) 状,即获得粒状珠光体。
对奥氏体施加等向压应力,有降低珠光体形成温度、 共析点移向低碳和减慢珠光体形成速度的作用。这与 等向压应力下原子迁移阻力增大,C、Fe原子扩散、晶 体点阵改组困难有关。
3、特殊形态的P
当钢中含有一定数量 的合金,形成碳化物 时形态多样。
片状--粒状--针状—纤 维状
3.1.2珠光体的晶体结构
1、位向关系
通常珠光体均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核, 然后向一侧的奥氏体晶粒内长大成 珠光体团,珠光体团中的铁素体及 渗碳体与被长入的奥氏体晶粒之间 不存在位向关系,形成可动的非共 格界面,但与另一侧的不易长入的 奥氏体晶粒之间则形成不易动的共 格界面,并保持一定的晶体学位向 关系。在一个珠光体团中的铁素体 与渗碳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晶体学 位向关系,这样形成的相界面,具 有较低的界面能,同时这种界面可 有较高的扩散速度,以利于珠光体 团的长大。
3 珠光体转变2
转变速度:取决于形核率和长大速度
1、珠光体的形核率和长大速度
分析 分析
过冷度增大:
•相变驱动力增大,I,G增大
•P片间距减小,G增大 •T降低, I,G减小 I和G都随T的降低而先增大后减小,极大值在550C左右。
T一定时,随转变时间的延长,P形核率增大, 长大速度基本不变
材料的力学性能:受外力作用时反映出来的性能。
主要有: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弹性
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可分为:
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屈服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等。
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而不被破坏的能力。
硬度:材料抵抗更硬物体压入其内的能力,硬度高耐磨性高。
常用的硬度指标: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显微)硬度。
2、珠光体转变动力学图
动力学特点:
珠光体转变有孕育期
550°C 等 温 时 的 孕 育 期最短 转变开始和结束时转变 速度较小,中段时间转
变加快,转变量50%时
转变速
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素体的 转变动力学曲线也呈“C”曲线, 在珠光体转变曲线的左上方,
随碳含量增加而移向右下方。
二、铁素体加珠光体的力学性能
对于亚共析钢,随冷却速度增大、或随钢中碳含量增高,则
先共析铁素体量减少,珠光体的量增多。
铁素体+珠光体的性能取决于:铁素体及珠光体的相对量、 铁素体晶粒大小、珠光体片层间距及铁素体化学成分等。
•屈服强度: 主要取决于铁素体晶 粒尺寸、珠光体量
•塑 性: 随珠光体量的增多而 降低,随铁素体晶粒 的细化而升高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一)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N 及线长大速度G1、形核率N 及长大速度G 与转变温度的关系过冷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动力学参数-N 和G 与转变温度之间都具有极大值和特征。
0.78%C 、0.63%Mn 钢珠光体的成核率和晶体长大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产生上述特征的原因,可以定性地说明如下: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过冷度增大(转变温度降低),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由能差增大。
但随着过冷度的增大,原子活动能力减小,因而,又有使成核率减小的倾向。
N 与转变温度的关系曲线具有极大值的变化趋向就是这种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性相变,所以珠光体的形成过程与原子的扩散过程密切相关。
当转变温度降低时,由于原子扩散速度减慢,因而有使晶体长大速度减慢的倾向,但是,转变温度的降低,将使靠近珠光体的奥氏体中的C 浓度差增大,亦即C r-cem 与C r-a 差值增大,这就增大了C 的扩散速度,而有促进晶体长大速度的作用。
共析钢(0.78%C 、0.63%Mn )的成核率(N ) 和晶体长大速度(G )与转变温度的关系从热力学条件来分析,由于能量的原因,随着转变温度降低,有利于形成薄片状珠光体组织。
当浓度差相同时,层间距离越小,C原子动力距离越短,因而有增大珠光体长大速度的作用。
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长大速度与转变温度的关系曲线也具有极大值的特征。
2、形核率N和长大速度G与转变时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等温保持时间对珠光体的长大速度无明显的影响。
当转变温度一定时,珠光体转变的形核与等温温度有一定的关系,随着转变时间的延长形核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急剧下降到零,即所谓的位置饱和。
(二)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一般都是用实验方法来测定的。
由于其形状具有字母“C”的形状,通常称为C曲线,或TTT(Time 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曲线。
1、C曲线的建立以共析碳钢C曲线的建立过程,说明建立C曲线的建立过程。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片状珠光体形成时碳的扩散示意图
14 Yuxi Chen Hunan Univ.
片状珠光体中渗碳体的分枝长大 原因:塞积位错 体扩散机制:碳原子在奥氏体中 的扩散。
界面扩散机制:650oC以下珠光 体相变主要是通过母相与珠光体 的界面扩散进行。
15
Yuxi Chen Hunan Univ.
具有B1结构的第二相能有效促进晶内形核
奥氏体化温度低,慢速冷却至Ar1点以下,未溶 解的残余粒状渗碳体便成为现成的渗碳体核。
18 Yuxi Chen 18 Hunan Univ.
片状渗碳体加热过程中有可能自发地发生破裂 和球化,这是因为片状渗碳体的的表面积大于 同样体积的粒状渗碳体,从能量角度考虑,渗 碳体的球化是一个自发过程。
低温球化退火工艺。
34 Yuxi Chen Hunan Univ.
第四节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形核率I 长大速度v
1、珠光体的形核率与 长大速度
珠光体形核率I 及线长 大速度v与转变温度之间 的关系曲线均为具有极大 值的下凹曲线。
35 Yuxi Chen Hunan Univ.
随转变温度降低,过冷度增大,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 由能差增大,相变驱动力△Gv增大,使临界形核功W 减小,上式中的第二项将增大,即使形核率增大。 随转变温度降低,原子扩散能力减弱,由于 Q基本不 变,上式中的第一项将减小,使形核率减小; 综合作用结果,导致珠光体的形核率对转变温度有极 大值。
24 Yuxi Chen Hunan Univ.
1、先共析转变
亚共析钢——先共析铁素体 亚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后 被冷却到GSE 区,将有先 共析铁素体析出。 随温度降低,铁素体析出 量增加,到T2温度时,先 共析相停止析出。 碳含量越高,冷却速度越 大,先共析铁素体量越少。
共析钢加热时,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过程_概述说明
共析钢加热时,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过程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共析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
在制备和加热过程中,共析钢的组织会发生相变现象,其中最主要的转变是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
这个转变过程对于共析钢的性能和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机理和控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共析钢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过程。
首先,我们将概述共析钢珠光体和奥氏体之间的相变关系,并介绍组织特点和相变规律。
其次,我们将探讨影响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因素,包括加热温度、合金元素等。
最后,我们将详细介绍珠光体到奥氏体转变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机制。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总结并分析共析钢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过程,并提出相关实验方法与控制策略。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我们将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共析钢相变行为的控制与应用提供参考。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第二部分内容,即“2. 共析钢的珠光体与奥氏体转变过程”。
2. 共析钢的珠光体与奥氏体转变过程2.1 共析钢的组织特点与相变规律共析钢是一种由珠光体和奥氏体组成的复合材料。
珠光体是一种具有层状结构的晶体,具有优异的韧性和强度;而奥氏体则是一种具有六角紧密堆积结构的晶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磁性。
在共析钢中,珠光体和奥氏体之间存在着相变现象,主要表现为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降温时则呈反向转变。
这种相变过程对于共析钢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在许多工业应用中都需要进行控制和调控。
2.2 加热过程中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加热过程中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受到多个因素影响。
首先,温度是影响转变过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加热可以促使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更快速。
其次,共析钢的化学成分也会对相变过程产生影响。
一些合金元素的加入可以降低转变温度和提高转变速率,从而改善共析钢的性能。
此外,晶体缺陷、应力状态以及加热速率等因素也会对珠光体到奥氏体的相变行为产生影响。
热处理工艺学珠光体转变
5
§3-2 珠光体形成机制
珠光体形成的热力学
转变驱动力:自由焓差
转变条件:GP<GA 片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
领先相:亚共析钢-铁素体;过共析钢- 渗碳体;共析钢-铁素体或渗碳体
无论哪一相领先,有未溶渗碳体存在时, 促进P形成,铁素体的存在影响不大
课件
6
片状珠光体形成机制
课件
7
共析成分奥氏体在700℃等温转变过程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课件
1
前言
A在低温下为不稳定组织,当钢冷时,先沿GS、 ES析出先共析铁素体和先共析渗碳体,同时A 成分向共析成分靠拢,在低于A1时,发生共析 转变
冷速不同,过冷度不同,Fe、C原子的活性不 同,转变机制不同
高温转变(缓冷):珠光体转变
中温转变(中速):贝氏体转变
低温转变(快速):马氏体转变
奥氏体化温度较高,渗碳体充分溶解→保温时 间短,A不均匀→高碳区形成粒状渗碳体
课件
10
加热在A1以下的球化过程
胶态平衡理论-自发过程
第二相颗粒的溶解度(S)与 其曲率半径(r)有关
S1 r
C
C%↑ C%↓ C%↑
课件
11
晶体缺陷的影响
课件
12
§3-3 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
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类似于共 析钢的珠光体转变,不同之处在于: 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 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 伪共析转变 重点:魏氏组织
T
|G
P
-G
A
|
S0
,
dC dx
I ,V
T D I ,V
τ↑→I很快饱和,饱和后降为0
τ对V无关, τ一定时,V一定
第十六章珠光体
第一节 珠光体的组织与晶体结构
珠光体形成时,新相(铁素体和渗碳体)与母 相(奥氏体)之间有着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使新 相与母相在界面处能较好地匹配。其中铁素体和奥氏 体的位向关系为:
(110)γ∥(112)α [112]γ ∥ [110]α
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素体中和奥氏体的位向关系为: (111)γ∥(110)α [110]γ ∥ [111]α
④奥氏体晶粒大小及均匀程度:基本上不影响间距。
第一节 珠光体的组织与晶体结构
下表所列数据表明,当奥氏体晶粒度由2级减 小到8~9级时,珠光体片层间距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但影响了珠光体团的大小。
0.78C%,0.63Mn%钢奥氏体晶粒度对珠光体层间距离的影响
奥氏体化参数 奥氏体晶粒度级数 相变温度/℃
珠光体团——若干具有大致相同位向的铁素体 和渗碳体组成的一个晶体群,也称“珠光体晶粒”。
第一节 珠光体的组织与晶体结构
Fe3 C
S0ααα Nhomakorabea珠光体片层间距
原奥氏体晶界
珠光体团
珠光体团
第一节 珠光体的组织与晶体结构
三维珠光体如同放在水中的包心菜
根据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大小不同,又细分为 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三种。
P中的Fe3C与转变前产生的Fe3C在组织上常常是连 续的;而P中的α与转变前产生的α不连续;
奥氏体中的未溶Fe3C有促进P形成的作用,而先共 析α的存在对P形成无明显影响。
第二节 珠光体的形成机理
合金元素对珠光体
形成的领先亦有一定的
影响除了Ni、Mn降低A1 点外,其他合金元素均
提高A1点,而几乎所有 的合金元素都使钢的共
碳原子扩散的结果是导致铁素体前沿奥氏体的碳 浓度Cγ-α降低,渗碳体前沿奥氏体的碳浓度Cγ-c升高, 破坏了T1温度下奥氏体与铁素体核计渗碳体界面碳浓 度的平衡。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18
Cγ -α Cγ -k
图3-4 珠光体形成时碳的扩散
19
③ 珠光体的横向生长:
Fe3C的横向生长使周围奥氏体产生贫碳区, 当碳浓度下降到Cα-k时,在Fe3C两侧通过 点阵重构,形成两小片铁素体。同样,铁 素体的横向生长也将产生富碳区,这又促 使渗碳体片的形核生长。如此协调地交替 形核生长,从而形成铁素体、渗碳体片相 间的层片组织。
9
原因:
③ΔT 愈大,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能 力愈小,扩散距离变短。另外, ΔGV 会变大,可以增加较多的界面能,所 以 S0 会变小。
原奥氏体晶粒大小对 S0 无明显影 响。但原奥氏体晶粒越细小,珠光体 团直径也越细小。
10
1.4 珠光体的力学性能
1)一般规律
珠光体的强度、硬度高于铁素体,而低于贝 氏体、渗碳体和马氏体,塑性和韧性则高于 贝氏体、渗碳体和马氏体。 适于切削加工或冷成型加工。
27
3.2 亚共析钢中的先共析铁素体形态
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的晶核,一侧为共格,另 一侧为非共格。 (1)形成温度较高时,非共格晶界易迁移,向奥 氏体晶粒一侧长成球冠状。
① 若原奥氏体含碳量较高,析出的铁素体量较少, 则铁素体易长成网状。 ② 若原奥氏体含碳量较低,析出的铁素体量较多, 且单位体积排出的碳原子较少,非共格界面更 易迁移,铁素体长入奥氏体呈块状分布。
G * Q N C exp( ) exp( ) RT RT T G * , Q
(3 3)
形成温度较高时,扩散较易,形核功起主导 作用,由于温度降低,A与P间的自由能差增大, 故形核率增加。至一定温度时,扩散起主导作 用,温度降低,扩散困难,形核率下降。
35
~550℃
第3章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珠光体转变重点:1、掌握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2、了解珠光体的形成机理;3、掌握珠光体的力学性能。
难点:1、珠光体的形成机理;2、珠光体的力学性能。
意义:* 钢中的珠光体转变,即冷却时由奥氏体(γ)向珠光体(α+Fe3C)的转变。
是典型的扩散型相变。
(γ→α+Fe3C)是最具代表性的共析相变,在热处理实践中极为重要。
共析相变是一种典型的平衡转变,其转变产物为符合状态图的平衡组织,无论是金属材料还是陶瓷材料都可发生共析相变。
* 研究珠光体转变的规律,不仅与为了获得珠光体转变产物的退火、正火、索氏体化等热处理工艺有关,而且与为了避免产生珠光体转变产物的淬火和等温淬火等热处理工艺也有密切的联系本章主要讨论钢中珠光体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形成过程、转变速度、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3-1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珠光体:共析钢加热至A化后缓慢冷却,在稍低于A1温度时A将分解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
转变温度:珠光体转变是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A l以下比较高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转变,共析钢约在A1~550℃温度之间发生,又称为高温转变。
按渗碳体的形态,珠光体分为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两种。
一、珠光体形态1、片状珠光体――是由片层相间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片组成。
片状珠光体是由一层铁素体与一层渗碳体交替紧密堆叠而成的。
在片状珠光体组织中,一对铁素体片和渗碳体片的总厚度称为“珠光体片层间距”,以S。
表示,如图3-2a)。
S。
是用来衡量珠光体组织粗细程度的一个主要指标。
若干大致平行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片组成一个“珠光体晶粒”或“珠光体团”,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珠光体团如图3-2b)。
根据珠光体片间距大小不同,可将珠光体分为三种。
* 珠光体* 索氏体* 屈氏体形态如图3-3所示。
2、粒状珠光体α珠光体团原奥氏体晶界工业用钢中也可见到如图3-4所示的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粒状渗碳体的组织,称为“粒状珠光体”或“球状珠光体”,一般是经过球化退火或淬火后经中、高温回火得到的。
原理第6.1讲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b)亚(过)共析钢先共析相的析出 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如图5中合金Ⅰ或Ⅱ)奥氏体化后冷却到先共析铁素 体区或先共析渗碳体区时,将有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析出。析出的先 共析相的量决定于奥氏体碳含量和析出温度或冷却速度。 碳含量愈高(或愈低),冷却速度愈大、析出温度愈低,则析出的先共析 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的量就愈少。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片状渗碳体球状化的主要原因是: 成分不均匀,存在高碳区和低碳区,直接在高碳区形成渗碳体晶核。 对于未熔渗碳体,已非片状或网状。第二相颗粒在基体中的溶解度与其曲 率半径有关。粒子的半径愈小,在母相中的溶解度越大。
获得粒状珠光体的关键:控制奥氏体化温度,在A1点以下较高温度范围内 缓冷。
第三章
(c)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珠光体转变
(d)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化学成分的影响
碳含量和合金元素的影响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 应力和塑性变体转变
对于亚共析钢,碳含量增加,先共析铁素体的孕育期增长,析出速度减慢; 珠光体转变的孕育期亦随之增长,转变速度减慢。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在亚共析钢中,当奥氏体晶粒较细小,等温温度较高或冷却速度较慢时, Fe原子可以充分扩散,所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一般呈等轴块状。
第三章
能沿奥氏体晶界呈网状析出。
珠光体转变
在亚共析钢中,当奥氏体晶粒较粗大,冷却速度较快时,先共析铁素体可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在亚共析钢中,当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中 时,先共析铁素体有可能呈片(针)状,沿一定晶面向奥氏体晶内析出, 此时铁素体与奥氏体有共格关系。
5.消除方法
第3章 新3-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二.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研究
珠光体形核率和长大速度与转变温度的关系
共析钢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N和 长大速度G与温度的关系
形核率N与转变温度的关系
在均匀形核条件下,珠光体的形核率N与转 变温度T之间有如下关系:
N = Ce
形核率N和长大速度G与转变时间的关系
当转变温度一定时: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N与等温时间的关系是 随着转变时间的延长,形核率逐渐增加, 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急剧下降到零,即所 谓的位置饱和。 等温保持时间对珠光体的长大速度无明显 的影响。
3.3.2 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IT图)
1. IT图的建立 金相法、硬度法、膨胀法、磁性法和电阻 法等。
二.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 特点
转变开始之前有一个孕育 期。 温度一定时,转变速度随 时间延长有一极大值。 随转变温度的降低,珠光 体转变的孕育期有一极小 值,在此温度下,转变最 快。 合金元素的影响很显著。
3. 亚(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共析钢珠光体等温动力学图 (IT图)
图3.17 亚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第3章 珠光体转变
第3节 珠光体转变的动力学
3.3.1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 及线长大速度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N及线长大速度 及线长大速度G 3.3.2 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IT图) 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 图 3.3.3 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N及线长大速度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 及线长大速度G 及线长大速度
图3.18 过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3.3.3 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1. 碳含量的影响 2. 奥氏体成分均匀性和过剩相溶解情况的 影响 3. 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 4. 原始组织的影响 5.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6. 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
珠光体转变1
珠光体转变珠光体转变是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A 1以下比较高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转变,共析碳钢约在A 1~500℃温度之间发生,又称高温转变。
珠光体转变是单相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新相的机械混合物的相变过程,因此珠光体转变必然发生碳的重新分布和铁的晶格改组。
由于相变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铁、碳原子都能进行扩散,所以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型相变。
珠光体转变在热处理实践中极为重要,因为在钢的退火与正火时所发生的都是珠光体转变。
退火与正火可以作为最终热处理,即工件经退火或正火后直接交付使用,因此在退火与正火时必须控制珠光体转变产物的形态(如片层的厚度、渗碳体的形态等),以保证退火与正火后所得到的组织具有所需要的强度、塑性与韧性等。
退火与正火也可以作为预备热处理,即为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这就要求退火或正火所得组织能满足最终热处理的需要。
另外,为使奥氏体能过冷到低温,使之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必须要保证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不发生珠光体转变。
为了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就必须对珠光体转变过程、转变机理、转变动力学、影响因素以及珠光体转变产物的性能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珠光体……Pearlite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 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铁碳合金冷却到Ar 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一、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一)珠光体的组织形态珠光体是过冷奥氏体在A 1以下的共析转变产物,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通常根据渗碳体的形态不同,把珠光体分为片状珠光体、粒状(球状)珠光体和针状珠光体,其中片状和粒状珠光体是两种常见的珠光体组织。
1、片状珠光体渗碳体呈片状,是由一层铁素体和一层渗碳体层层紧密堆叠而成。
(1)珠光体团片层排列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体团、珠光体领域或珠光体晶粒。
第四章 珠光体转变
(2)在A1以上的奥氏体形成过程中,未转变的片状渗碳体 也会按照上述机制溶断、球化。
32
3、高温回火
对马氏体或贝氏体进行高温回火,析出的细小弥散的碳
化物不断聚集粗化,最后可以得到球状珠光体组织。
原始片状珠光体组织细小,可以加快碳化物的球化过程。
33
4、形变球化
若在稍高于临界点Ar3 施加大应变量形变,形变后等温
图3-7 片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9
• 均匀奥氏体冷却至Al以下时,首先在奥氏体晶界上产生一 小片渗碳体晶核,核刚形成时呈片状。
• 这种片状珠光体晶核,按非共格扩散的方式不仅向纵向方
向长大,而且也向横的方向长大。 • 珠光体形成时,纵向长大是依靠渗碳体片和铁素体片的协 同长大进行,连续向奥氏体中延伸,而横向长大是渗碳体 片和铁素体片交互形成。
43
三、钢中的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工业上将具有先共析片(针)状铁索体或针 (片)状渗碳体加珠光体的组织,都称为魏氏组织。前 者称为α-Fe魏氏组织,后者称为渗碳体魏氏组织。 α-Fe魏氏组织中的先共析铁素体是在原奥氏体晶粒 内部呈片(针)状分布的。
1、魏氏组织的形态和分布
先共析渗碳体在奥氏体晶粒内部呈针状析出。
P
Fe3C Fe3C α Fe3C
a
b
c
图3-10 过共析钢中的几种反常组织
25
(3)台阶机制长大
共析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与母相的相界面是由连续的 长大台阶所整合的。界面迁移依赖台阶的横向运动。
图3-11 珠光体转变时各相界面位置示意图
26
图3-12 珠光体长大台阶形成F/C阶梯
27
概述3. 珠光体转变
钢的平衡组织
二、伪共析转变 伪共析转变的条件 : 偏离共析成分奥氏体快速 冷 至 E’SG’ 线 以 下 不 发 生 先共析相的析出而转变为 珠光体,称为伪珠光体。 亚 (过)共析钢奥氏体化 后,以较快的速度冷却到 ES 延长线 SE‘ 与 GS 延长线 SG’ 以下,发生珠光体转 变,称为 伪共析转变 ,产 物称为伪共析组织。
3.2.2 片状珠光体的领先相
一、珠光体形成的两个基本过程
珠光体转变过程包括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
( 1 )通过碳原子的扩散使奥氏体分解为 高碳的Fe3C和低碳的F; (2)通过铁原子的扩散发生晶体结构的 改组。过程如下( A冷至Ar1 以下 ):
A
→ P(F
+
Fe3C)
面心
0.77%
体心
0.0218%
2.网状F的析出
当转变温度较高,或冷速较大、奥氏体晶 粒粗大时,Fe自扩散能力下降,F易沿晶界析 出并连成网状。此时晶内碳浓度不断升高, 达 伪共析成分时转变为珠光体。
3.片状F的析出
当转变温度较低, 奥氏体中成分均匀,晶 粒粗大时,F向与其有 位向关系的奥氏体中长 大,就使得同一晶粒中 F呈片状且相互平行。 通常将这种先共析铁素 体称为魏氏组织铁素体。
3.2.3 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
一、先共析相的析出条件 Fe-Fe3C相图中GS、ES线的延长线SG’、SE’具有 一定的意义,GSG’ 、ESE’线把相图分成四个区:
GSE以上为A区 GSE’以左为先共析F析 出区 ESG’以右为先共析 Fe3C析出区 E’SG’以下为伪共析P 析出区。 右图为先共析相及伪 共析组织形成范围
重点内容:
珠光体(P)的形态: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珠 光体片间距及其与过冷度的关系。 珠光体形成的两个基本过程、热力学、形成机制 碳的扩散过程(片状珠光体的长大机制)、片状 珠光体转为粒状珠光体机制 亚 ( 过 ) 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先共析相的析出条 件、形态 共析钢珠光体转变动力学图的分析、非共析钢与 共析钢珠光体转变动力学图的异同。影响珠光体转 变动力学因素 珠光体的力学性能、影响力学性能的因素、片状 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在力学性能的差异。
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对比
一、组织形态1、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共析碳钢加热到均匀的的奥氏体化状态后缓慢冷却,稍低于温度将形成珠光体组织,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其典型形态呈片状或层状。
片状珠光体是由一层铁素体与一层渗碳体交替堆叠而成。
片状珠光体组织中,一对铁素体和渗碳体片的总厚度,称为“珠光体片层间距”。
工业上所谓的片状珠光体,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明显看出铁素体与渗碳体呈层状分布的组织形态,其片层间距约在0.150.45之间。
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在退火状态下,珠光体中的铁素体位错密度小,渗碳体中的位错密度更小,片状珠光体中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交界处的为错密度高,在每一片铁素体中还有亚晶界,构成许多亚晶粒。
工业用钢中,也可以见到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粒状渗碳体组织,称为“粒状珠光体”或“球状珠光体”,一般是经球化退火处理后获得的。
2、马氏体的组织形态a、板条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是低、中碳钢,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等铁系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
因其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成群的板条组成,故称为板条状马氏体。
又因为这种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位错,通常也称它为位错型马氏体。
板条状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如图所示),其中A为板条束,成不规则形状,尺寸约为20—35μm,是由若干单个马氏体板条所组成。
一个板条束又可分成几个平行的像图中B那样的区域,呈块状。
块界长尺寸方向与板条马氏体边界平行,块间成大角晶界。
每个块由若干板条组成,每一个板条为一个单晶体。
板条具有平直的界面,并接近于奥氏体的,为其惯习面,相同惯习面的变体平行排列构成板条束。
现已确定这些稠密的板条被连续的高度变形的残余奥氏体薄膜()所隔开。
相邻板条一般以小角晶界相间,也可成孪晶关系,成孪晶关系时条间无残余奥氏体。
透射电镜观察证明,板条马氏体内有高密度位错。
有时也会有部分相变孪晶存在,但为局部的,数量不多。
板条状马氏体的显微组织构成随钢和合金的成分变化而改变。
在碳钢中,当碳含量小于0.3%时,原始奥氏体晶粒内板条束及束中块均很清楚;碳含量在0.30.5%,板条束清楚,块不清楚;碳含量升高到0.60.8时,板条混杂生成的倾向性很强,无法辨识束和块。
热处理原理之珠光体转变
34
㈡ 亚共析钢珠光体转变产物的力学性能 主要取决于其组织形态
先共析F与P 的相对量
先共析F的 晶粒大小
P的片间 距离
钢中的碳含量、奥氏体化温度及冷却条件
第五章 珠光体转变
1
5.1 研究珠光体型相变的意义
珠光体是渗碳体和铁素体片层相间、交替排列形 成的机械混合物。用符号P表示(Pearlite)。
铁素体 渗碳体
奥氏体
含碳量
0.0218% 6.69%
0.77%
晶体结构 体心立方 复杂斜方 面心立方
珠光体转变是单相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
两个新相的机械混合物的相变过程,因此珠光体
珠光体形成时,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的位向关系
有两种类型。
第一类
(001)cem∥(2-1-1)α [100]cem∥[01-1]α [010]cem∥[111]α
第一类位向关系是珠光体晶核在有先共析渗碳体存
在的奥氏体晶界上产生时测得的;
25
第二类 (001)cem∥(52-1-)α [100]cem∥[131-]α 相差2°36´ [010]cem∥[113]α 相差2°36´
系统自由能变化
均匀形核: G V GV s V
非均匀形核: G V GV S V Gd
结果是相变驱动力过小而相变不易进行。 可见,S与ΔT必然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
14
③ 片状珠光体的分类
通常所说的珠光体,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清楚分 辨出片层状态的一类珠光体,而当片间距离小到一 定程度后,光学显微镜就无法分辨不出片层的状态 了。根据片间距离的大小,通常把珠光体分为普通 珠光体P 、索氏体S和屈氏体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一)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N 及线长大速度G1、形核率N 及长大速度G 与转变温度的关系过冷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动力学参数-N 和G 与转变温度之间都具有极大值和特征。
0.78%C 、0.63%Mn 钢珠光体的成核率和晶体长大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产生上述特征的原因,可以定性地说明如下: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过冷度增大(转变温度降低),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由能差增大。
但随着过冷度的增大,原子活动能力减小,因而,又有使成核率减小的倾向。
N 与转变温度的关系曲线具有极大值的变化趋向就是这种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性相变,所以珠光体的形成过程与原子的扩散过程密切相关。
当转变温度降低时,由于原子扩散速度减慢,因而有使晶体长大速度减慢的倾向,但是,转变温度的降低,将使靠近珠光体的奥氏体中的C 浓度差增大,亦即C r-cem 与C r-a 差值增大,这就增大了C 的扩散速度,而有促进晶体长大速度的作用。
共析钢(0.78%C 、0.63%Mn )的成核率(N ) 和晶体长大速度(G )与转变温度的关系从热力学条件来分析,由于能量的原因,随着转变温度降低,有利于形成薄片状珠光体组织。
当浓度差相同时,层间距离越小,C原子动力距离越短,因而有增大珠光体长大速度的作用。
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长大速度与转变温度的关系曲线也具有极大值的特征。
2、形核率N和长大速度G与转变时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等温保持时间对珠光体的长大速度无明显的影响。
当转变温度一定时,珠光体转变的形核与等温温度有一定的关系,随着转变时间的延长形核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急剧下降到零,即所谓的位置饱和。
(二)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一般都是用实验方法来测定的。
由于其形状具有字母“C”的形状,通常称为C曲线,或TTT(Time 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曲线。
1、C曲线的建立以共析碳钢C曲线的建立过程,说明建立C曲线的建立过程。
(1)试样,φ10×2mm小圆片;(2)每个试样都具有相同的原始组织状态;(3)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奥氏体化(具有相同的奥氏体状态);(4)选择一系列转变温度;(5)在每一个选定的温度下确定一系列等温时间;(6)到达规定的等温时间后,迅速将试样投入到盐水中冷却到室温;(7)对每个试样都进行金相组织观察,确定其转变量;(8)作出相应的曲线图。
2、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的特点(1)珠光体形成初期有一孕育期。
所谓孕育期是指等温开始至发生转变的这段时间。
(2)当等温温度从A 1点逐渐降低时,相变的孕育期逐渐缩短。
温度下降到某一温度(碳钢约为550℃)时,孕育期最短,该点称这为C 曲线的鼻子点。
温度再降低,孕育期反而增加。
(3)从整体来看,当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时,随着时间的增长,转变速度增大,在转变量为50%时,转变速度达到极大值。
但转变50%以后,转变速度又逐渐降低,直至转变完成。
3、亚(过)共析钢珠光体等温形成图对于亚共析钢,在在珠光体等温形成图的左上方,有一条先共析铁素体析出线,如图所示。
这种析出线,随着钢中碳含量的增高,逐渐向右下方移动。
共析钢的珠光体形成动力学图与此相似,对于过共析钢,如果奥氏体化温度在A cm 点以上,在等温转变过程中,于珠光体形成曲线的左上方有一条先共析渗碳体析出线,如图所示。
这条析出线,随着钢中碳含量的增高,逐渐向左上方移。
(三)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如前所述,珠光体的转变量决定于成核率和晶体长大速度。
因此,凡是影响珠光体成核率和晶体长大速度的因素,都是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钢本身内在的因素,如化学成分、组织结构状态等;另一类是外界施加因素,如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等。
1、钢的内在因素(1)碳含量的影响一般认为,在亚共析钢中,随着钢中碳含量增高,过冷45钢(0.44%C,0.22%Si,0.66%Mn,0.15%Cr,0.02%V )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T10钢(1.03%C,0.17%Si,0.22%Mn,0.07%Cr, 0.10%Ni )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奥氏体在珠光体转变区的先共析铁素体析出的孕育期增长,析出速度减慢,珠光体形成的孕育期随之增长,形成速度也随之而减慢。
C曲线右移。
这是由于在相同的条件下,随着亚共析钢中碳含量的增加,获得铁素体晶核的机率减少,铁素体长大时所需扩散离去的C量增大,因而使铁素体析出速度减慢。
一般认为,由于铁素体的析出,使奥氏体中与铁素体交接处的C浓度增高,为珠光体的成核与长大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在亚共析钢中铁素体也可作为珠光体的领先相,所以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促进了珠光体的形成。
因此,当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素体孕育期增长且析出速度减慢时,珠光体的形成速度也随之而减慢。
过共析钢,当加热温度在A cm以上使钢完全奥氏体化的情况下,过共析钢中碳含量越高,提供渗碳体晶核的机率越大,C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增大,则先共析渗碳体析出的孕育期缩短,析出速度增大。
珠光体形成的孕育期随之缩短,形成速度随之而增大。
当钢中的碳含量高于1%时,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如果加热温度在A C1~A cm之间,加热后所获得的组织是不均匀的奥氏体加残留渗碳体。
这种组织状态,具有促进珠光体的晶核形成和晶体长大的作用,使珠光体形成的孕育期缩短,转变速度加快。
因此,对于相同碳含量的过共析钢,不完全奥氏体化常常比完全奥氏体容易发生珠光体转变。
高碳工具钢制件淬火,应该注意珠光体形成的孕育期很短、转变速度很快这一特性。
基于此因,对于高浓度渗碳、碳氮共渗钢件淬火,表层容易出现屈氏体(黑色组织的一种)。
(2)合金元素的影响合金钢中的珠光体转变,与碳素钢中的情况相似。
因此,研究合金钢中的珠光体转变,实质上就是讨论合金元素对Fe-C 合金珠光体转变的影响。
1)合金元素对珠光体转变影响的规律合金元素对奥氏体-珠光体平衡温度(A 1)和共析碳浓度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除Ni 、Mn 降低了A 1点之外,其它常用合金元素都提高了A 1温度。
几乎所有合金元素皆使钢的共析碳浓度降低。
合金元素的加入,改变了奥氏体-珠光体平衡温度,如果转变温度相同,则过冷度就不同。
因此,不同的合金钢,在相同的温度下形成珠光体的层间距离是不同的。
各类钢中合金元素对珠光体形成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常见合金元素对共析温度(A 1)及 共析点(S )碳量的影响Mo显著地增大了过冷奥氏体在珠光体转变区的稳定性,即增长了相变孕育期和减慢了转变速度。
Mo特别显著地增大在580~600℃温度范围内的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在共析钢中加入0.8%Mo,可以使过冷奥氏体分解完成时间增长28000倍。
在含Mo的共析钢中,Mo含量小0.5%时,形成的碳化物是渗碳体型的,而含量大于0.5%时,形成的碳化物是特殊碳化物M23C6。
由于这种碳化物要共析钢中加热时很难完全溶解,在这种情况下,Mo对珠光体形成时减小长大速度的作用反而减小。
为了提高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钢的Mo含量一般应低于0.5%。
W的影响与Mo相似,当含量按重量百分率计算时,其影响程度约为Mo的一半。
Cr的影响,表现在比较强烈地增大过冷奥氏体在600~650℃温度范围内的稳定性。
Ni、Mn都有比较明显提高过冷奥氏体在珠光体转变区稳定的作用。
Si对过冷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速度影响较小,稍有增大过冷奥氏体稳定性的作用。
Al对珠光体转变的影响很小。
V、Ti、Zr、Nb、Ta等在钢中形成难溶的碳化物。
如果,这些元素在加热时能够溶入奥氏体中,则增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但是,即使加热到很高温度,这类碳化物仍然几乎不能完全溶入奥氏体中。
因此,当钢中加入强烈形成碳化物元素,奥氏体温度又不很高时,不仅不能增大甚至会降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B元素很特别。
一般认为,钢中加入微量的B (0.0010~0.0035%,实际上有效B含量比此量还低),可以显著降低亚共析钢中过冷奥氏体在珠光体转变区析出铁素体的速度,对珠光体的形成也有抑制作用。
随着钢中碳含量的增高,B增大过奥氏体稳定性的作用逐渐减小。
一般认为,钢加入微量的B能够降低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速度的原因,主要是由于B吸附在奥氏体晶界上,降低了晶界的能量,从而降低了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成核率。
B对先共析铁素体长大速度并不发生明显影响,而且B还有增大珠光体长大速度的倾向。
因此,B能延迟过冷奥体分解的开始时间,但对形成珠光体的完了时间则影响较小。
为了保持B对珠光体转变的有益作用,必须使B富集在奥氏体晶界上,如果活泼的B元素与钢中的Fe或残留的N、O,化合成稳定的夹杂物,或者由于高温奥氏体化,使B向奥氏体晶粒内扩散,而使晶界的有效B减少,这样都使B的有益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钢中的合金元素对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影响示意图Co降低过冷奥氏体在珠光体转变区的稳定性,缩短珠光体转变的孕育期,加速珠光体的转变。
合金元素对珠光体转变的影响可用下图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合金元素充分溶入奥氏体中的情况下,除Co以外,所有常用合金元素皆使珠光体的鼻子右移,先共析铁素体的鼻子右移。
除Ni以外,所有的常用合金元素皆使这两个鼻子移向高温区。
2)合金元素对珠光体转变产生影响的原因合金元素对珠光体转变所产生影响的原因,至今仍未彻底搞清楚,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合金元素自扩散的影响为了完成合金奥氏体的共析分解,除了碳的扩散之外,合金元素也需要进行扩散再分配。
扩散结果,在珠光体中形成碳化物的区域,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含量增加,而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则减少。
铁素体区域的情况则与此相反。
由于合金元素具有较低的扩散速度(其扩散系数为C在奥氏体中扩散系数的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因而增长了过冷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孕育期和降低了形成速度。
②合金元素对碳扩散的影响合金元素对珠光体转变的影响,是通过合金元素改变了C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而起作用的。
降低C扩散系数的将增大珠光体转变的孕育期和降低转变速度,反之则缩短孕育期和增加转变速度。
③合金元素改变了γ→α转变速度合金元素的加入,可以改变γ→α的同素异构转变速度,改变α-Fe的临界形核功,因此,对珠光体的转变产生相应的影响。
④合金元素改变了临界点合金元素的加入,将改变临界点的位置,并使其成为一个温度范围。
这样一来,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不同成分的钢其过冷度就不同,对珠光体的转变产生不同的影响。
⑤合金元素对γ/α相界面的拖曳作用合金元素的加入,将对γ/α相界面产生拖曳作用,从而降低γ/α相界面的移动速度,进而降低珠光体的形成速度。
(3)奥氏体成分均匀性和过剩相溶解情况的影响钢件在实际加热条件下,奥氏体常常处于不太均匀的状态,有时还可能有少量渗碳体微粒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