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全章教案)
相似三角形全章教案
4.1比例线段(1)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值。
3.能根据条件写出比例式或进行比例式的简单变形。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例2根据条件判断一个比例式是否成立,不仅要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要运用等式的性质等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1.如果两个数的比值与另两个数的比值相等,那么这四个数成比例。
2.a 、b 、c 、d 四个实数成比例,可表示成a:b =c:d 或a b =cd ,其中b 、c 叫做内项,a 、d 叫做外项。
3.基本性质:a b =cd <=>ad =bc(a 、b 、c 、d 都不为零)重要方法:1.判断四个数a 、b 、c 、d 是否成比例,方法1:计算a:b 和c:d 的值是否相等;方法2:计算ad 和bc 的值是否相等,(利用ad =bc 推出a b =cd )2.“a c =b d <=>a b =cd ”的比例式之间的变换是抓住实质ad =bc 。
3.记住一些常用的结论:a b =c d =>a +b b =c +d d ,a b =a +cb +d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举例说明生活中大量存在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
如:照片、放电影中的底片中的图与银幕的象、不同大小的国旗、两把不同大小都含有30°角的三角尺等。
2、美丽的蝴蝶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长度之比约为0.618.一些长方形的画框,宽与长之比也设计成0.618,许多美丽的形状都与0.618这个比值有关。
你知道0.618这个比值的来历吗?说明学习本章节的重要意义。
3.如何求两个数的比值? 二、自学新课,探究结论 阅读思考题(1)什么是两个数的比?2与—3的比;—4与6 的比。
如何表示?其比值相等吗?用小学学过的方法可说成为什么?可写成什么形式?(2)比与比例有什么区别?(3) 用字母a,b,c,d 表示数,上述四个数成比例可写成怎样的形式?你知道内项、外项和第四比例项的概念吗?回答(1)2:(—3)=—23 ;—4:6=—46 =—23 ;2—3 =—46 ,2,—3,—4,6四个数成比例。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27章 相似 全章教案 7相似三角形的判定(HL)
第3页 共3页D C B A HGF ED C B AFEDCA(第7节)相似三角形的识别(hl )目标:通过推论论证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识别方法证明等积式和相似三角形。
重点:定理的推导与应用难点: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过程复习:回顾: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练习1:已知如图,∠ABC=∠CDB=90°且AC ∥BD ,如果AC=13,BC=12求:BD 的长 解:∵AC ∥BD ∴∠ACB=∠CBD又∵∠ABC=∠CDB=90°∴△ABC ∽△CDB ( )∴BDDB BC CB AC 121213==即 ∴13144=BD*练习2:如图所示,三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矩形(1)计算AC 、AF 、AG 的长度 (2)证明△ACF ∽△GCA 解:(1)根据题意AB=BC=1,BF=2,BG=3 在Rt △ABC 中,21122=+=+=BC AB AC 在Rt △ABF 中,54122=+=+=BF AB AF 在Rt △ABG 中,109122=+=+=BG AB AG (2)在△ACF 和△GCA 中∠ACF=∠GCA∵2:2:=CG AC ,2:22:1:==AC CF ∴AC :CG=CF :AC∴△ACF ∽△GCA ( )方法2.(三边对应成比例……)新课:探究:在Rt △ABC 和Rt △DEF 中,∠C=∠F=90°,若DF AC DE AB =,是否可以推证Rt △ABC ∽Rt △DEF 证明:在Rt △ABC 和Rt △DEF 中 ∵∠C=∠F=90°∴222AC AB BC -= ,222DF DE EF -=第3页 共3页E D CBA设k DFACDE AB ==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 、EF ∴AB=k ·DE ,AC= k ·DF 再证DEABEF BC =∴()222222222222222222k DFDE DF DE k DF DE DF k DE k DF DE AC AB EF BC =--=-⋅-⋅=--= ∵BC >0,EF >0 ∴k EF BC = 即 EF BC DF AC DE AB == ∴Rt △ABC ∽Rt △DEF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图形的相似全章自制简易教案
图形的相似全章自制简易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2. 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包括对应边的比例关系和对应角的相等关系。
3. 学会运用相似图形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的面积、周长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 学会使用画图工具,如直尺、圆规等,绘制和识别相似图形。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2.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似图形的概念: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相似图形的定义,即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图形。
2. 相似图形的性质:讲解相似图形的性质,包括对应边的比例关系和对应角的相等关系。
3. 相似图形的判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4. 相似图形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相似图形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的面积、周长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 相似图形的判定和应用。
难点:1. 理解和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2. 运用相似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相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和相关图形,用于讲解和练习。
3. 画图工具:直尺、圆规等,用于学生绘制和识别相似图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和相关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相似性。
2. 讲解:使用PPT和教学素材,详细讲解相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3.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相似图形解决数学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相似图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相似图形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 第27章《相似》全章导学案(共13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相似》全章导学案第1课时图形的相似知识点1:相似图形的概念【例1】下列图形不是相似图形的是( C )A. 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不同尺寸的照片B. 用放大镜将一个细小物体图案放大过程中的原有图案和放大图案C. 某人的侧身照片和正面照片D. 大小不同的两张同版本中国地图,1. 如图1-27-68-1,用放大镜将图形放大,这种图形的改变是( A )图1-27-68-1A. 相似B. 平移C. 轴对称D. 旋转知识点2:相似图形的识别【例2】下列四组图形不是相似图形的是( D ),2. 观察下列各组图形,其中不相似的是( A )知识点3:比例尺的计算【例3】在一幅比例尺是1∶1 000 000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2 cm,则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3. 要建一个长40 m,宽20 m的厂房,在比例尺是1∶500的图纸上,长要画cm( B )A. 5B. 8C. 7D. 6知识点4:画相似图形【例4】如图1-27-68-2的左边的格点图中有一个四边形,请在右边的格点图中画出一个与该四边形相似的图形.图1-27-68-2略.,4. 图1-27-68-3中的三角形称为格点三角形,请画出一个与图中三角形相似的格点三角形.图1-27-68-3略.A组5. “相似的图形”是指( A )A. 形状相同的图形B. 大小不相同的图形C. 能够重合的图形D. 大小相同的图形,6. 对一个图形进行放缩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 图形中线段的长度与角的大小都会改变B. 图形中线段的长度与角的大小都保持不变C. 图形中线段的长度保持不变、角的大小可以改变D. 图形中线段的长度可以改变、角的大小保持不变7. 如图1-27-68-4,下面选项中的四个图形与其相似的是( C )图1-27-68-4A B C D,8. 下列各组图形相似的是( B )B组9. 下列各组图形一定相似的是( C )A. 两个菱形B. 两个矩形C. 两个正方形D. 两个等腰梯形,10. 给出下列几何图形:①两个圆;②两个正方形;③两个矩形;④两个正六边形;⑤两个等边三角形;⑥两个直角三角形;⑦两个菱形. 其中,一定相似的有①②④⑤.(填序号)11. 在比例尺是1∶1 000 000的地图上量得广州到深圳的距离是16 cm,广州到深圳的实际距离是160km.,12. 两地实际距离为2 000 m,图上距离为2 cm,则这张地图的比例尺为( D )A. 1 000∶1B. 100 000∶1C. 1∶1 000D. 1∶100 000C 组13. 在比例尺是1∶25 000 000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长4.2 cm ,如果一列直达火车以每小时175 km 的速度从上海开出,经过几小时可以到达北京?解:由题意,得 4.2×25 000 000=105 000 000(cm)=1 050(km). ∴1 050÷175=6(h).∴经过6 h 可以到达北京.,14. 下面四个图案:不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和矩形,其中每个图案花边的宽度都相同,那么每个图形中花边的内外边缘所围成的几何图形不一定相似的是( D )第2课时 相似多边形及其性质知识点1:成比例线段【例1】下列各组中的四条线段成比例的是( A ) A. a =2,b =6,c =4,d =12 B. a =4,b =6,c =5,d =10 C. a =2,b =3,c =2,d = 3D. a =2,b =3,c =4,d =1,1. 以下列长度(同一单位)为长的四条线段中,不成比例的是( C ) A. 2,5,10,25 B. 4,7,4,7C. 2,12,12,4 D. 2,5,2 5,5 2知识点2: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例2】如图1-27-69-1,四边形CDEF 与四边形C ′D ′E ′F ′相似,求未知边x ,y 的长度和角β的度数.图1-27-69-1解: x =12,y =20,β=80°.,2. 如图1-27-69-2的两个五边形相似,求未知边a ,b ,c ,d 的长度.图1-27-69-2解: a =3,b =4.5,c =4,d =6. 知识点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例3】如图1-27-69-3,一个矩形广场的长为100 m ,宽为80 m ,广场外围两条纵向小路的宽均为1.5 m ,如果设两条横向小路的宽都为x m ,那么当x 为多少时,小路内、外边缘所围成的两个矩形相似?图1-27-69-3解:当100-1.5×2100=80-2x 80时,小路内、外边缘所围成的两个矩形相似.解得x =1.2.答:当x 为1.2时,小路内、外边缘所围成的两个矩形相似. ,3. 如图1-27-69-4,矩形A′B′C′D′在矩形ABCD 的内部,AB ∥A′B′,AD ∥A′D′,且AD =12,AB =6,设AB 与A′B′,BC 与B′C′,CD 与C′D′,DA 与D′A′之间的距离分别为a ,b ,c ,d ,a =b =c =d =2,矩形A′B′C′D′∽矩形ABCD 吗?为什么?图1-27-69-4解:不相似,理由如下: ∵AD A′D′=128=32,AB A′B′=62=3, ∴AD A′D′≠AB A′B′. ∴不相似.A 组4. 下列线段成比例的是( C ) A. 1,2,3,4 B. 5,6,7,8 C. 1,2,2,4 D. 3,5,6,9,5. 下列各组中的四条线段成比例的是( A ) A. 1 cm,2 cm,20 cm,40 cm B. 1 cm,2 cm,3 cm,4 cm C. 4 cm,2 cm,1 cm,5 cmD. 5 cm,10 cm,15 cm,20 cm B 组6. 如图1-27-69-5的相似四边形,求未知边x ,y 的长度和角α的大小.图1-27-69-5解:x =632,y =27,α=88°.,7. 如图1-27-69-6,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A′B′C′D′相似,且AD =BC ,DC ∥AB ,∠A =∠B ,∠A′=65°,A′B′=6 cm ,AB =8 cm ,AD =5 cm ,试求:四边形ABCD 各角的度数与A ′D ′,B ′C ′的长.图1-27-69-6解:四边形ABCD 各角的度数分别为∠A =65°, ∠B =65°,∠C =115°,∠D =115°,B′C′=A′D′=154cm .8. 在一张由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纸上,一个多边形的一条边由原来的1 cm 变成了4 cm ,那么这个多边形的另一条边由原来4 cm 变成了( C )A . 4 cmB . 8 cmC . 16 cmD . 32 cm ,9. 已知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 1B 1C 1D 1相似,四边形ABCD 的最长边和最短边的长分别是10 cm 和4 cm ,如果四边形A 1B 1C 1D 1的最短边的长是6 cm ,那么四边形A 1B 1C 1D 1的最长边的长是 15 cm .C 组10. 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按照如图1-27-69-7的方式扩大,使他们的对应边之间的距离均为1,得到新的三角形和矩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27-69-7A . 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B . 新矩形与原矩形相似C . 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新矩形与原矩形都相似D. 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新矩形与原矩形都不相似,11. 如图1-27-69-8,已知矩形ABCD 与矩形BCFE 相似,且AD =AE ,求AB ∶AD 的值.图1-27-69-8解:依题意,得 AB AD =BC BE ,即AB AD =AD AB -AD . ∴AB AD =1ABAD-1. 解得AB ∶AD =1+52(负值已舍去).第3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简单性质知识点1: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例1】如图1-27-70-1,已知△ADE ∽△ABC ,AD =2,BD =3. (1)写出这对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比例式; (2)求△ADE 与△ABC 的相似比.图1-27-70-1解:(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为∠A 与∠A ,∠ADE 与∠ABC ,∠AED 与∠ACB ;对应边的比例式为AD AB =AE AC =DEBC .(2)25.1. 如图1-27-70-2,已知△OAB ∽△OCD ,且DC ∥AB ,请写出这对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比例式.图1-27-70-2解: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为∠A 与∠C ,∠B 与∠D ,∠AOB 与∠COD ;对应边的比例式为OA OC =OB OD =AB CD .知识点2:相似三角形简单性质的直接运用【例2】如图1-27-70-3,已知△ABC ∽△DEF ,求未知边x ,y 的长度.图1-27-70-3解: x =6,y =72. ,2. 如图1-27-70-4,△ABC 与△DEF 相似,∠B ,∠E 为钝角,求未知边x ,y 的长度.图1-27-70-4解: x =12,y =7或x =967,y =647.知识点3:相似三角形简单性质的综合运用【例3】如图1-27-70-5,D ,E 分别是AC ,AB 边上的点,△ADE ∽△ABC ,且DE =4,BC =12,CD =9,AD =3,求AE ,BE 的长.图1-27-70-5解:∵△ADE ∽△ABC , ∴AE AC =AD AB =DE BC. ∵DE =4,BC =12,CD =9,AD =3,∴AC =12. ∴AE =4,AB =9. ∴BE =AB -AE =5.3. 如图1-27-70-6,AC =4,BC =6,∠B =36°,∠D =117°,且△ABC ∽△DAC. (1)求∠BAD 的大小; (2)求DC 的长.图1-27-70-6解:(1)∵△ABC ∽△DAC , ∴∠DAC =∠B =36°, ∠BAC =∠D =117°.∴∠BAD =∠BAC +∠DAC =153°. (2)∵△ABC ∽△DAC , ∴AC DC =BC AC. 又∵AC =4,BC =6,∴DC =83.A 组4. 已知△ABC ∽△A 1B 2C 2,如果∠A =40°,那么∠A 1等于( A ) A. 40° B. 80° C. 140° D. 20°,5. 要制作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框架,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 cm,6 cm 和9 cm ,另一个三角形的最短边长为2.5 cm ,则它的最长边为( C )A. 3 cmB. 4 cmC. 4.5 cmD. 5 cmB 组6. 如图1-27-70-7,在△ABC 中,点D 在BC 边上,△ABC ∽△DBA . 若BD =4,DC =5,则AB 的长为 6 .图1-27-70-7,7. 如图1-27-70-8,在正方形网格中有两个相似三角形△ABC 和△DEF ,则∠BAC 的度数为( D )图1-27-70-8A . 105°B . 115°C . 125°D . 135°8. 如图1-27-70-9,已知△ABC ∽△AED ,AD =5 cm ,AC =10 cm ,AE =6 cm ,∠A =66°,∠ADE =65°,求AB 的长及∠C 的度数.图1-27-70-9解:∵△ABC ∽△AED ,∠ADE =65°,∴∠C =∠ADE =65°,AD AC =AEAB.∴510=6AB. 解得AB =12(cm ).,9. 如图1-27-70-10,已知△ABC ∽△DEC ,AC =3 cm ,BC =4 cm ,CE =6 cm ,求AD 的长.图1-27-70-10解:∵△ABC ∽△DEC , ∴AC DC =BC EC. ∵AC =3 cm ,BC =4 cm ,CE =6 cm , ∴3DC =46. ∴DC =92(cm ).∴AD =3+92=152(cm ).C 组10. 如图1-27-70-11,点C ,D 在线段AB 上,△PCD 是等边三角形,且△ACP ∽△PDB .(1)求∠APB 的大小.(2)说明线段AC ,CD ,BD 之间的数量关系.图1-27-70-11解:(1)∵△PCD 是等边三角形, ∴∠PCD =60°.∴∠A +∠APC =60°. ∵△ACP ∽△PDB. ∴∠APC =∠PBD. ∴∠A +∠B =60°. ∴∠APB =120°.(2)∵△ACP ∽△PDB ,∴AC PD =PCBD.又∵PC =PD =CD ,∴CD 2=AC·BD.11. 如图1-27-70-12,AD ∥BC ,∠ABC =90°,AB =8,AD =3,BC =4,点P 为AB 边上一动点,若△P AD 与△PBC 是相似三角形,求AP 的长.图1-27-70-12解: ∵AD ∥BC ,∠ABC =90°, ∴∠A =180°-∠ABC =90°. ∴∠PAD =∠PBC =90°. AB =8,AD =3,BC =4, 设AP 的长为x ,则BP 的长为 8-x .若AB 边上存在点P ,使△P AD 与△PBC 相似,则分下列两种情况. ①若△APD ∽△BPC ,则AP ∶BP =AD ∶BC ,即x ∶(8-x )=3∶4.解得x =247;②若△APD ∽△BCP ,则AP ∶BC =AD ∶BP , 即x ∶4=3∶(8-x ).解得x =2或x =6.综上所述,AP =247或AP =2或AP =6.第4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平行线法知识点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例1】如图1-27-71-1,在△ABC 中,DE ∥BC ,若AD AB =13,AE =1,则EC 等于( B )图1-27-71-1A . 1B . 2C . 3D. 4 ,1. 已知l 1∥l 2∥l 3,直线AB 和CD 分别交l 1,l 2,l 3于点A ,E ,B 和点C ,F ,D. 若AE =2,BE =4,则CFCD的值为( B )图1-27-71-2A . 12B . 13C . 23 D. 34知识点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平行线法【例2】如图1-27-71-3,DE 是△ABC 的中位线. 那么△ADE 和△ABC 是否相似?说明理由.图1-27-71-3解:△ADE 和△ABC 相似. 理由如下: ∵DE 是△ABC 的中位线, ∴DE ∥BC.∴△ADE ∽△ABC. ,2. 如图1-27-71-4,已知AB ∥CD ∥EF ,请你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图1-27-71-4解:△AOB ∽△DOC , △AOB ∽△FOE ,△DOC ∽△FOE.知识点3: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例3】如图1-27-71-5,DE ∥BC ,且AD =3,AB =5,CE =3,求AE 的长.图1-27-71-5解:AE =4.5.,3. 如图1-27-71-6,AB 与CD 相交于点O ,AC ∥BD ,AO BO =35,AC =9,求BD 的长.图1-27-71-6解:BD =15.A 组4. 如图1-27-71-7,AD ∥BE ∥CF ,直线m ,n 与这三条平行线分别交于点A ,B ,C 和点D ,E ,F ,已知AB =5,BC =10,DE =4,则EF 的长为( C )图1-27-71-7A . 12B . 9C . 8 D. 4,5. 如图1-27-71-8,AB ∥CD ,AD 与BC 相交于点O ,若AO =2,DO =4,BO =3,则BC 的长为( B )图1-27-71-8A . 6B . 9C . 12D . 15 B 组6. 如图1-27-71-9,已知DE ∥BC ,AE =50 cm ,EC =30 cm ,BC =70 cm ,∠A =45°,∠C =40°,求:(1)∠AED 和∠ADE 的度数; (2)DE 的长.图1-27-71-9解:(1)∠AED 和∠ADE 的度数分别为40°,95°.(2)DE =1754cm.,7. 如图1-27-71-10,在▱ABCD 中,点E 在DC 上,若EC ∶AB =2∶3,EF =4,求BF 的长.图1-27-71-10解:BF 的长为6. C 组8. 如图1-27-71-11,用三个完全一样的菱形ABGH ,BCFG ,CDEF 拼成平行四边形ADEH ,AE 与BG ,CF 分别交于点P ,Q . 若AB =6,求线段BP 的长.图1-27-71-11解:由菱形的性质可知,AD =3AB =18,DE =6. ∵BP ∥DE ,∴△ABP ∽△ADE. ∴BP DE =AB AD ,即BP 6=618. 解得BP =2.,9. 如图1-27-71-12,E 是▱ABCD 的边BC 延长线上一点,AE 交CD 于点F ,FG ∥AD 交AB 于点G.(1)填空:图中与△CEF 相似的三角形有 △DAF ,△BEA ,△GFA ;(写出图中与△CEF 相似的所有三角形)(2)从(1)中选出一个三角形,并证明它与△CEF 相似.图1-27-71-12解:(2)略.第5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三边法和两边及其夹角法知识点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边法【例1】如图1-27-72-1,O 为△ABC 内一点,点D ,E ,F 分别为OA ,OB ,OC 的中点,求证:△DEF ∽△ABC.图1-27-72-1证明:∵D ,E ,F 分别是OA ,OB ,OC 的中点,∴DE =12AB ,EF =12BC ,DF =12AC ,即DE AB =EF BC =DFAC.∴△DEF ∽△ABC.,1. 如图1-27-72-2,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那么△ABC 与△A 1B 1C 1是否相似?为什么?图1-27-72-2解:相似. 理由如下:∵AB =5,AC =10,BC =5, A 1B 1=2,A 1C 1=2,B 1C 1=10, ∴AB A 1B 1=102,AC A 1C 1=102,BC B 1C 1=102.∴AB A 1B 1=AC A 1C 1=BCB 1C 1. ∴△ABC ∽△A 1B 1C 1.知识点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边及其夹角法【例2】如图1-27-72-3,D ,E 分别是△ABC 两边AB ,AC 上的点,AD =3,BD =5,AE =4,EC =2. △ADE 与△ACB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图1-27-72-3解:相似.理由如下:∵AD =3,BD =5,AE =4, EC =2, ∴AD AC =34+2=12,AE AB =43+5=12. ∴ AD AC =AE AB .∵∠A =∠A ,∴△AED ∽△ABC.,2. 如图1-27-72-4,AB·AE =AD·AC ,且∠1=∠2,求证:△ABC ∽△ADE.图1-27-72-4证明:∵AB·AE =AD·AC ,∴AB AD =ACAE.又∵∠1=∠2,∴∠2+∠BAE =∠1+∠BAE ,即∠BAC =∠DAE. ∴△ABC ∽△ADE.知识点3: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例3】如图1-27-72-5,D 是△ABC 的边AB 上的一点,BD =43,AB =3,BC =2.(1)△BCD 与△BAC 相似吗?请说明理由;(2)若CD =53,求AC 的长.图1-27-72-5解:(1)△BCD ∽△BAC. 理由如下:∵BD =43,AB =3,BC =2,∴BD BC =432=23,BC BA =23. ∴BD BC =BC BA. 而∠DBC =∠CBA ,∴△BCD ∽△BAC.(2)∵△BCD ∽△BAC ,∴CD AC =BCBA ,即53AC =23.∴AC =52.,3. 如图1-27-72-6,已知四边形ABCD ,∠B =∠ACD ,AB =6,BC =4,AC =5,CD =7.5.(1)证明:△ABC ∽△DCA ; (2)求AD 的长.图1-27-72-6(1)证明:∵AB =6,BC =4,AC =5,CD =7.5, ∴AB CD =BC AC =45且∠B =∠ACD. ∴△ABC ∽△DCA.(2)解:∵△ABC ∽△DCA , ∴AC AD =BC AC =45. ∴5AD =45. ∴AD =254.A 组4. 如图1-27-72-7,根据所给条件,判断△ABC 和△DBE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图1-27-72-7解:△ABC ∽△DBE.理由如下: ∵AC DE =BC BE =AB DB =12, ∴△ABC ∽△DBE.,5. 如图1-27-72-8,AC =20,BC =10,EC =16,CD =8,证明:△ABC 和△EDC 相似.图1-27-72-8证明:∵AC EC =2016=54, BC CD =108=54, ∴AC EC =BC CD. 又∵∠ACB =∠ECD , ∴△ABC ∽△EDC. B 组6. 如图1-27-72-9,点D ,E ,F 分别是△ABC 的三边BC ,CA ,AB 的中点. 求证:△DEF ∽△ABC .图1-27-72-9证明:∵点 D ,E ,F 分别是△ABC 的三边BC ,CA ,AB 的中点, ∴EF ,FD ,DE 为△ABC 的中位线.∴EF =12BC ,FD =12AC ,DE =12AB.∴EF BC =FD AC =DE AB =12. ∴△DEF ∽△ABC.,7. 如图1-27-72-10,AD ,BC 交于点O ,AO·DO =CO·BO ,求证:△ABO ∽△CDO.图1-27-72-10解:∵AO·DO =CO·BO , ∴AO CO =BO DO. 而∠AOB =∠COD , ∴△ABO ∽△CDO.C 组8. 如图1-27-72-11,在正方形ABCD 中,P 是BC 边上的点,BP =3PC ,Q 是CD 的中点. 求证:△QCP ∽△ADQ .图1-27-72-11证明:∵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CD =BC ,∠C =∠D =90°. ∵BP =3PC ,Q 是CD 的中点,∴CP =14BC ,CQ =DQ =12CD .∴CP ∶DQ =CQ ∶DA =1∶2.∴△QCP ∽△ADQ .,9. 如图1-27-72-12,四边形ABEG ,GEFH ,HFCD 都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AEF 与△CEA 相似吗?为什么?图1-27-72-12解:△AEF 与△CEA 相似.理由如下: 由勾股定理,得AE =AB 2+BE 2=2a. ∴AE EF =2a a =2, EC AE =2a 2a = 2. ∴AE EF =EC AE. 又∵∠AEF =∠CEA , ∴△AEF ∽△CEA. 第6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两角法知识点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角法【例1】如图1-27-73-1,在△ABC 中,AC >AB ,点D 在AC 上(不与A ,C 重合),∠ABD =∠ACB ,求证:△ABD ∽△ACB.图1-27-73-1证明:∵∠BAD =∠CAB ,∠ABD =∠ACB , ∴△ABD ∽△ACB.,1. 如图1-27-73-2,DE ∥AB ,AD ∥BC ,求证:△EAD ∽△ACB.图1-27-73-2解:∵DE ∥AB , ∴∠BAC =∠DEA. ∵AD ∥BC , ∴∠C =∠DAE.∴△EAD ∽△ACB.知识点2: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例2】如图1-27-73-3,在△ABC 中,D ,E 分别是边AB ,AC 上一点,且∠AED =∠B. 若AE =5,AB =9,CB =6.(1)求证:△AED ∽△ABC ; (2)求DE 的长.图1-27-73-3(1)证明:∵∠AED =∠B ,∠A =∠A , ∴△AED ∽△ABC.(2)解:∵△AED ∽△ABC , ∴AE AB =DE CB. ∵AE =5,AB =9,CB =6,∴59=DE6.解得DE =103.∴DE 的长为103.,2. 如图1-27-73-4,AB ,CD 相交于点O ,且∠C =∠B ,若AC =4 cm ,AO =3 cm ,BD =8 cm.(1)求证:△AOC ∽△DOB ; (2)求OD 的长.图1-27-73-4(1)证明:∵∠C =∠B ,∠AOC =∠DOB ,∴△AOC∽△DOB.(2)解:∵△AOC∽△DOB,∴ACDB=OAOD,即48=3OD.解得OD=6(cm).∴OD的长为6 cm.知识点3:圆中的相似三角形【例3】如图1-27-73-5,⊙O的弦AB,CD交于点P,连接AC,BD,求证:△BDP ∽△CAP.图1-27-73-5证明:∵∠A与∠D都为所对的圆周角,∠B与∠C都为所对的圆周角,∴∠A=∠D,∠B=∠C.∴△BDP∽△CAP.,3. 如图1-27-73-6,延长圆内接四边形ABCD的边AD和边BC,相交于点E,求证:△ABE∽△CDE.图1-27-73-6解:∵四边形ABCD为⊙O的内接四边形,∴∠ADC+∠B=180°.又∵∠ADC+∠EDC=180°,∴∠B=∠EDC.∵∠E=∠E,∴△ABE∽△CDE.A组4. 如图1-27-73-7,AB∥DE,AC∥DF,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求证:△ABC∽△DEF.图1-27-73-7证明:∵AB∥DE,AC∥DF,∴∠B =∠DEF ,∠ACB =∠F. ∴△ABC ∽△DEF.,5. 如图1-27-73-8,在△ABC 中,∠A =30°,∠C =90°,BD 平分∠ABC. 求证:△ABC ∽△BDC.图1-27-73-8证明:∵∠A =30°,∠C =90°, ∴∠ABC =90°-30°=60°. ∵BD 平分∠ABC ,∴∠DBC =12∠ABC =30°.∴∠A =∠DBC. 又∵∠C =∠C , ∴△ABC ∽△BDC. B 组6. 如图1-27-73-9,在△ABC 和△ADE 中,∠BAD =∠CAE ,∠B =∠D. (1)△ABC 与△ADE 相似吗?为什么?(2)已知AB =2AD ,BC =8 cm ,求DE 的长.图1-27-73-9解:(1)△ABC ∽△ADE.理由如下:∵在△ABC 和△ADE 中,∠BAD =∠CAE ,∴∠BAD +∠DAC =∠CAE +∠DAC ,即∠BAC =∠DAE. 又∵∠B =∠D ,∴△ABC ∽△ADE.(2)由(1)知,△ABC ∽△ADE ,则AB AD =BCDE .∵AB =2AD ,BC =8 cm ,∴2AD AD =8DE.解得DE =4(cm ),即DE 的长是4 cm . ,7. 如图1-27-73-10,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 求证: (1)△ACD ∽△ABC ;(2)△CBD ∽△ABC .图1-27-73-10证明:(1)∵CD 是斜边AB 上的高, ∴∠ADC =90°. ∴∠ADC =∠ACB. ∵∠A =∠A , ∴△ACD ∽△ABC.(2)∵CD 是斜边AB 上的高, ∴∠BDC =90°. ∴∠BDC =∠ACB. ∵∠B =∠B ,∴△CBD ∽△ABC. C 组8. 如图1-27-73-11,在△ABC 中,AB =AC ,∠A =36°,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1)△ABC 与△BDC 相似吗?请说明理由; (2)求证:AD 2=AB ·CD .图1-27-73-11(1)解:相似. 理由如下: ∵在△ABC 中,AB =AC , ∠A =36°,∴∠ABC =180°-36°2=72°.∵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CBD =12∠ABC =36°.∴∠CBD =∠A .又∵∠C =∠C , ∴△ABC ∽△BDC . (2)证明:∵△ABC ∽△BDC , ∴BC DC =ACBC. ∴BC 2=AC ·CD . 由题意,可得BC =BD =AD . 又∵AB =AC ,∴AD 2=AB ·CD .,9. 如图1-27-73-12,△ABC 内接于⊙O ,∠BAC 的平分线分别交⊙O ,BC 于点D ,E ,连接BD .(1)求证:△ABD ∽△AEC ;(2)试写出图中其他各对相似三角形.图1-27-73-12(1)证明:∵AD 平分∠BAC , ∴∠BAD =∠DAC. ∵∠D =∠C , ∴△ABD ∽△AEC.(2)解:△AEC ∽△BED , △BED ∽△ABD.第7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简单性质与判定的综合习题课知识点1:求线段的长【例1】如图1-27-74-1,AD 与BC 交于O 点,∠A =∠C ,AO =4,CO =2,CD =3,求AB 的长.图1-27-74-1解:∵∠A =∠C , ∠AOB =∠COD , ∴△AOB ∽△COD. ∴AB CD =AO CO , 即AB 3=42. ∴AB =6. ,1. 如图1-27-74-2,在△ABC 中,点D 在AB 边上,∠ABC =∠ACD , AD =2,AB =5. 求AC 的长.图1-27-74-2解:∵∠ABC =∠ACD , ∠A =∠A ,∴△ABC ∽△ACD.AD AC∵AD =2,AB =5, ∴AC 2=5AC .∴AC =10.知识点2:证明角相等【例2】如图1-27-74-3,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AC ,AB 上,已知AE·AB =AD·AC ,求证:∠B =∠ADE.图1-27-74-3解:∵AE·AB =AD·AC ,∴AE AC =AD AB . ∵∠A =∠A , ∴△ADE ∽△ABC.∴∠B =∠ADE. ,2. 如图1-27-74-4,在△ABC 中,D ,E 分别为BC 边上的两点,且AC AD =AB DE =BCAE,求证:∠B =∠AEB.图1-27-74-4证明:∵AC AD =AB DE =BC AE, ∴△ABC ∽△DEA. ∴∠B =∠AED.知识点3:证明等比式 【例3】如图1-27-74-5,已知CD ⊥AB ,BE ⊥AC ,证明:AD AE =ACAB.图1-27-74-5解:∵CD ⊥AB ,BE ⊥AC , ∴∠ADC =∠AEB =90°. ∵∠A =∠A , ∴△ADC ∽△AEB .AE AB,3. 如图1-27-74-6,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F 为AD 上一点,CF 的延长线交BA延长线于点E . 求证:DC BE =DFBC.图1-27-74-6证明:∵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B =∠D ,BE ∥CD. ∴∠E =∠ECD. ∴△DCF ∽△BEC. ∴DC BE =DFBC .知识点4:证明等积式【例4】如图1-27-74-7,在△ABC 中,∠ADE =∠ABC ,BD ,CE 交于点O. 求证:AE·AB =AD·AC.图1-27-74-7证明:∵∠A =∠A ,∠ADE =∠ABC , ∴△ADE ∽△ABC.∴ AE AC =AD AB . ∴AE·AB =AD·AC.,4. 如图1-27-74-8,在Rt △ABC 中,∠ACB =9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证明:AC 2=AB ·AD .图1-27-74-8证明:∵在Rt △ABC 中,∠ACB =9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 ∴∠ADC =∠ACB =90°. ∵∠A =∠A ,∴△ACD ∽∠ABC . ∴AC AB =AD AC . ∴AC 2=AB ·AD .知识点5:证明线段平行或垂直【例5】如图1-27-74-9,AB 与CD 相交于点O ,OA =3,OB =5,OD =6,OC =185.求证:AC ∥BD .图1-27-74-9证明:∵OA =3,OB =5,OD =6,OC =185,∴OA OB =OC OD =35. 而∠AOC =∠BOD , ∴△AOC ∽△BOD. ∴∠A =∠B. ∴AC ∥BD.,5. 如图1-27-74-10,在△ABC 中,∠C =90°,D ,E 分别为AB ,BC 上的点,且BD·AB =BE·BC. 求证:DE ⊥AB.图1-27-74-10证明:∵BD·AB =BE·BC ,∴BD BC =BE BA. 又∵∠DBE =∠CBA , ∴△BDE ∽△BCA. ∴∠BDE =∠C =90°,即DE ⊥AB .知识点6:圆中的相似三角形【例6】如图1-27-74-11,点A ,B ,C ,D 为⊙O 上的四个点,,AC 交BD 于点E ,CE =4,CD =6.(1)求证:△CDE ∽△CAD ; (2)求AE 的长.图1-27-74-11(1)证明:∵, ∴∠BAC =∠CAD =∠CDE. ∵∠ACD =∠DCE , ∴△CDE ∽△CAD.(2)解:∵△CDE ∽△CAD , ∴CE CD =CD CA ,即46=6CA . 解得CA =9.∴AE =AC -CE =9-4=5.,6. 如图1-27-74-12,AB 是⊙O 的直径,PB 与⊙O 相切于点B ,连接PA 交⊙O 于点C ,连接BC.(1)求证:∠BAC =∠CBP ; (2)求证:PB 2=PA·PC.图1-27-74-12证明:(1)∵AB 是⊙O 的直径,PB 与⊙O 相切于点B , ∴∠ACB =∠ABP =90°.∴∠BAC +∠ABC =∠ABC +∠CBP =90°. ∴∠BAC =∠CBP.(2)∵∠ABP =∠PCB =90°,∠P =∠P , ∴△ABP ∽△BCP . ∴PB P A =PC PB . ∴PB 2=P A ·PC .A 组7. 如图1-27-74-13,在△ABC 中,DE ∥BC ,DE BC =25,AD =4,求BD 的长度.图1-27-74-13解:BD =6.,8. 如图1-27-74-14,在Rt △ABC 中,∠C =90°,AB =10,AC =8,E 是AC 上一点,AE =5,ED ⊥AB ,垂足为D . 求BD 的长.图1-27-74-14解:BD =6.B 组9. 如图1-27-74-15,AB 是⊙O 的直径,CD ⊥AB 于点D ,AD =9 cm ,DB =4 cm ,求CD 和AC 的长.图1-27-74-15解:如答图27-74-1,连接BC. ∵AB 是⊙O 的直径,CD ⊥AB ,可得△ADC ∽△CDB ,△ADC ∽△ACB.由△ADC ∽△CDB ,得CD BD =ADCD,即CD 2=AD·DB =36. 解得CD =6(cm).答图27-74-1由△ADC ∽△ACB ,得AC AB =ADAC,即AC 2=AB·AD =117. 解得AC =313(cm ).∴CD 的长为6 cm ,AC 的长为313 cm. ,10. 如图1-27-74-16,AD 是△ABC 的高,AE 是⊙O 的直径,且△ABC 三个顶点都在⊙O 上,求证:AB ·AC =AE ·AD .图1-27-74-16证明:如答图27-74-2,连接CE. 由圆周角定理可知,∠B =∠E. ∵∠ADB =∠ACE =90°, ∠B =∠E ,∴△ADB ∽△ACE .答图27-74-2∴AB ∶AE =AD ∶AC. ∴AB·AC =AE·AD.C 组11. 如图1-27-74-17,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D ,E 分别为AC ,BC 上的点(D ,E 与顶点不重合),∠BDE =60°.(1)求证:△ABD ∽△CDE ;(2)设CD =x ,BE =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y 的最小值.图1-27-74-17(1)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 ∴∠A =∠C =60°. ∵∠BDE =60°,∴∠ADB +∠CDE =120°. ∵∠ABD +∠ADB =120°, ∴∠ABD =∠CDE. ∵∠A =∠C , ∴△ABD ∽△CDE.(2)解:∵△ABD ∽△CDE ,∴AD CE =ABCD.∴CE =x(4-x)4 =-14x 2+x.∴y =4-CE =14x 2-x +4.∵y =14(x -2)2+3,∴y 的最小值为3. ,12. 如图1-27-74-18,在△ABC 中,∠C =90°,BC =16 cm ,AC =12 cm ,点P 从点B 出发,沿BC 以2 cm /s 的速度向点C 移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1 cm /s 的速度向点A 移动.若点P ,Q 分别从点B ,C 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 s ,当t 为何值时,△CPQ 与△CBA 相似?图1-27-74-18解: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当CP 和CB 是对应边时,△CPQ ∽△CBA ,∴CP CB =CQCA ,即16-2t 16=t 12. 解得t =4.8;②当CP 和CA 是对应边时, △CPQ ∽△CAB ,∴CP CA =CQCB ,即16-2t 12=t 16. 解得t =6411.综上所述,当t =4.8 s 或6411s 时,△CPQ 与△CBA 相似.第8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点1: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例1】在一张由复印机复印出来的纸上,一个多边形的一条边的长由原来的1 cm 变成4 cm ,那么它的周长由原来的3 cm 变成( B )A . 6 cmB . 12 cmC . 24 cmD . 48 cm ,1. 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的比为1∶4,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为( B ) A . 1∶2 B . 1∶4 C . 1∶8 D . 1∶16知识点2: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例2】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之比是1∶4,那么它们的对应中线之比是( B ) A . 1∶2 B . 1∶4 C . 1∶8 D . 1∶16,2. 若△ABC ∽△DEF ,且相似比为2∶3,则它们对应边上的高之比为( A )A . 2∶3B . 4∶9C . 3∶5D . 9∶4知识点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例3】已知△ABC ∽△DEF ,且相似比为1∶2,则△ABC 与△DEF 的面积比为( A ) A . 1∶4 B . 4∶1C . 1∶2D . 2∶1,3. 如图1-27-75-1,已知△ADE ∽△ABC ,且AD ∶DB =2∶1,则S △ADE ∶S △ABC=( D )图1-27-75-1A . 2∶1B . 4∶1C . 2∶3D . 4∶9知识点4:利用相似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性质计算【例4】如图1-27-75-2,已知DB =2AD ,EC =2AE. (1)求证:△ADE ∽△ABC ;(2)若△ABC 的周长为27 cm ,求△ADE 的周长.图1-27-75-2解:(1)证明略.(2)△ADE 的周长为9 cm.,4. 如图1-27-75-3,在△ABC 中,DE ∥BC ,AD BD =32,S △ABC =25.(1)求证:△ADE ∽△ABC ; (2)求S △ADE 和S 四边形DBCE 的值.图1-27-75-3解:(1)证明略.(2)S △ADE =9,S 四边形DBCE =16.A 组5. 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之比是1∶3,那么它们的对应中线之比是( A ) A. 1∶3 B. 1∶4 C. 1∶6 D. 1∶9,6. 如图1-27-75-4,已知△ABC ∽△DEF ,AB ∶DE =1∶2,则下列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D )图1-27-75-4A .BC DF =12B . ∠A 的度数∠D 的度数=12C . △ABC 的面积△DEF 的面积=12D . △ABC 的周长△DEF 的周长=12B 组7. 若相似三角形△ABC 和△A′B′C′的面积比为1∶4,则它们的相似比为( C ) A . 1∶4 B . 1∶3C . 1∶2D . 1∶1,8. 如图1-27-75-5,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且AE AB =AD AC =12,则S △ADE ∶S 四边形BCED =( C )图1-27-75-5A . 1∶3B . 1∶2C . 1∶3D . 1∶49. 已知△ABC ∽△A′B′C′,AD 是△ABC 的中线,A′D′是△A′B′C′的中线,若AD A′D′=12,且△ABC 的周长为20 cm ,求△A′B′C′的周长.解:△A′B′C′的周长是40 cm .10. 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5,12,13,与其相似的△A′B′C′的最大边长为26,求△A′B′C′的面积.解:△A′B′C′的面积是120.C 组11. 如图1-27-75-6,在△ABC 中,DE ∥BC ,S 1表示△ADE 的面积,S 2表示四边形DBCE 的面积,若D 是AB 边的中点,则S 1∶S 2= 1∶3 ;若S 1=S 2,则AD ∶AB = 22.图1-27-75-6,12. 如图1-27-75-7,在矩形ABCD 中,以对角线BD 为一边构造一个矩形BDEF ,使得另一边EF 过原矩形的顶点C.(1)设Rt △CBD 的面积为S 1,Rt △BFC 的面积为S 2,Rt △DCE 的面积为S 3,则S 1 = S 2+S 3;(填“>”“=”或“<”)(2)若CE =3,DE =4,求S 2的值.图1-27-75-7解:(2)S 2=323.第9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1)——高度与河宽问题知识点1:利用相似测量物体的高度【例1】如图1-27-76-1,利用标杆BE 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已知标杆BE 高1.2 m ,测得AB =1.6 m ,BC =12.4 m. 求建筑物CD 的高.图1-27-76-1解:建筑物CD 的高是10.5 m . ,1. 图1-27-76-2是小明测量某古城墙高度的示意图,点P 处放一水平的平面镜,然后,后退至点B ,从点A 经平面镜刚好看到古城墙CD 的顶端C 处,已知AB ⊥BD ,CD ⊥BD ,且测得AB =1.2 m ,BP =1.8 m ,PD =12 m ,求该古城墙的高度.图1-27-76-2解:该古城墙的高度是8 m .知识点2:利用相似测量河的宽度(测量距离)【例2】如图1-27-76-3,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点A ,再在河岸的另一边选定点B 和点C ,使得AB ⊥BC ,然后选定点E ,使EC ⊥BC ,确定BC 与AE 的交点为点D ,若测得BD =180 m ,DC =60 m ,EC =50 m ,你能知道小河的宽是多少吗?图1-27-76-3解:由题意,可知△ABD ∽△ECD , ∴AB EC =BD CD ,即AB 50=18060. ∴AB =150(m ).∴小河的宽是150 m .,2. 如图1-27-76-4,为了估计河的宽度,我们在河对岸选定了一个目标点O ,在近岸取点A ,C 使O ,A ,C 三点共线,且线段OC 与河岸垂直,接着在过点C 且与OC 垂直的直线上选择适当的点D ,使OD 与近岸所在的直线交于点B. 若测得AC =30 m ,CD =120 m ,AB =40 m ,求河的宽度OA .图1-27-76-4解:∵AB ⊥OC ,CD ⊥OC , ∴AB ∥CD.∴△OAB ∽△OCD. ∴OA OC =AB CD , 即OA OA +30=40120. ∴OA =15(m ).故河的宽度OA 为15 m.A 组3. 已知某一旗杆的影子长6 m ,同时测得旗杆顶端到其影子顶端的距离是10 m ,如果此时附近的一棵小树影子长3 m ,那么小树高是( A )A. 4 mB. 5 mC. 8 mD. 20 m,4. 如图1-27-76-5,A ,B 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 外取一点C ,连接AC ,BC ,在AC 上取一点E ,使AE =3EC ,作EF ∥AB 交BC 于点F ,量得EF =6 m ,则AB 的长为 24 m .图1-27-76-5B 组5. 如图1-27-76-6,小明家的窗口面对大楼,相距AB =80 m ,窗高CD =1.2 m ,小明从窗口后退2 m ,眼睛从点O 处恰好能看到楼顶M 和楼底N ,求大楼的高度.图1-27-76-6解:由题意,知AB =80 m ,CD =1.2 m ,OA =2 m , ∵CD ∥MN ,∴△OCD ∽△OMN. ∴CD MN =OA OB , 即1.2MN =22+80. ∴MN =49.2(m ).答:大楼的高度为49.2 m .,6. 如图1-27-76-7,小明为了测量楼MN 的高度,在离MN20 m 的A 处放了一块平面镜,小明沿NA 后退到点C ,正好从镜中看到楼顶M ,若AC =2 m ,小明的眼睛离地面的高度BC 为1.8 m ,请你帮助小明计算一下楼房的高度.图1-27-76-7解:∵BC ⊥CA ,MN ⊥AN , ∴∠C =∠N =90°.根据题意,可知∠BAC =∠MAN , ∴△BCA ∽△MNA. ∴BC MN =AC AN . ∴1.8MN =220. 解得MN =18(m ). ∴楼房的高度为18 m .C 组7. 如图1-27-76-8,小明同学用自制的直角三角形纸板DEF 测量树的高度AB ,他调整自己的位置,设法使斜边DF 保持水平,并且边DE 与点B 在同一直线上. 已知纸板的两条边DF =50 cm ,EF =30 cm ,测得边DF 离地面的高度AC =1.5 m ,CD =20 m ,求树高AB .图1-27-76-8解:∵∠DEF =∠DCB =90°,∠D =∠D , ∴△DEF ∽△DCB. ∴BC EF =DC DE. ∵DF =50 cm =0.5 m ,EF =30 cm =0.3 m ,AC =1.5 m ,CD =20 m , ∴由勾股定理求得DE =0.4 m . ∴BC 0.3=200.4. ∴BC =15(m ).∴AB =AC +BC =1.5+15=16.5(m ).,8. 如图1-27-76-9,李华晚上在两根相距40 m 的路灯杆下来回散步,已知李华身高AB =1.6 m ,灯柱CD =EF =8 m .(1)若李华距灯柱CD 的距离DB =16 m 时,求他的影子BQ 的长; (2)若李华的影子PB =5 m ,求李华距灯柱EF 的距离.图1-27-76-9解:(1)∵AB ∥CD ,∴△ABQ ∽△CDQ. ∴AB CD =BQ DQ ,即1.68=BQ 16+BQ . ∴BQ =4(m ). ∴他的影子BQ 的长为4 m .(2)∵AB ∥EF ,∴△ABP ∽△EFP. ∴AB EF =PB PF ,即1.68=5PF . ∴PF =25(m ). ∴BF =PF -PB =20 m .∴李华距灯柱EF 的距离是20 m .第10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2)——盲区及其他问题知识点1:作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例1】如图1-27-77-1,一位同学在某一时刻测得直立的标杆高为1 m 时,影长为1.2 m ,他立即又测量建筑物的影子,因建筑物AB 靠近另一个建筑物CE ,所以AB 的影子没有完全落在地上,一部分影子落在墙上,他测得地上部分的影子长BC 为7.2 m ,又测得墙上部分的影子高CD 为1.2 m ,请你帮他计算建筑物AB 的高度.图1-27-77-1解:如答图27-77-1,过点D 作DH ⊥AB 于点H ,则DH =BC =7.2 m ,BH =CD =1.2 m .∵在某一时刻测得直立的标杆高为1 m 时,影长为1.2 m ,答图27-77-1∴AH HD =11.2,即AH 7.2=11.2. ∴AH =6.∴AB =AH +BH =6+1.2= 7.2(m ).答:建筑物AB 的高度为7.2 m . ,1. 如图1-27-77-2,现要测量旗杆的高CD ,在B 处立一标杆AB =2.5 cm ,人在F 处,眼睛为E.标杆顶点A 、旗杆顶点C 在一条直线上. 已知BD =3.6 m ,FB =2.2 m ,EF =1.5 m. 求旗杆的高度.图1-27-77-2解:如答图27-77-2,过点E 作EH ∥FD 分别交AB ,CD 于点G ,H. ∵EF ∥AB ∥CD , ∴EF =GB =HD.∴AG =AB -GB =2.5-1.5= 1(m ),EG =FB =2.2(m ),GH =BD =3.6(m),CH =CD -1.5.答图27-77-2又∵AG CH =EG EH ,∴1CD -1.5=2.25.8. ∴CD =4322(m ).∴旗杆的高度为4322m .知识点2:运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解决实际问题【例2】如图1-27-77-3是一个照相机成像的示意图,如果底片AB 宽40 mm ,焦距是60 mm ,求所拍摄的2 m 外的景物的宽CD .图1-27-77-3解:CD =43m .,2. 如图1-27-77-4是步枪在瞄准时的示意图,从眼睛到准星的距离OE 为80 cm ,步枪上的准星宽度AB 为0.2 cm ,目标的正面宽度CD 为50 cm ,求眼睛到目标的距离OF .图1-27-77-4解:眼睛到目标的距离为200 m.A 组3. 如图1-27-77-5是一个照相机成像的示意图. 如果像高MN 是35 mm ,焦距是50mm ,拍摄的景物高度AB 是4.9 m ,那么拍摄点L 离景物有 7 m.,图1-27-77-54. 如图1-27-77-6,放映幻灯片时,通过光源,把幻灯片上的图形放大到屏幕上. 若光源到幻灯片的距离为30 cm ,到屏幕的距离为90 cm ,且幻灯片中的图形的高度为7 cm ,则屏幕上图形的高度为( C )图1-27-77-6 A . 6 cm B . 12 cm C . 21 cm D . 24 cmB 组5. 如图1-27-77-7,一条河的两岸有一段是平行的,在河的南岸边每隔5 m 有一棵树,在河的北岸边每隔50 m 有一根电线杆,小丽站在离南岸15 m 的点P 处看北岸,发现北岸相邻的两根电线杆恰好被南岸的两棵树遮住,并且在这两棵树之间还有四棵树,求河的宽度.图1-27-77-7解:如答图27-77-3,过点P 作PF ⊥AB ,交CD 于点E ,交AB 于点F ,设河宽为x m.答图27-77-3∵AB ∥CD ,∴△PDC ∽△PBA. ∴PF PE =AB CD . ∴15+x 15=5025.解得x =15.答:河的宽度为15 m .6. 如图1-27-77-8,有一路灯杆AB(底部B 不能直接到达),在灯光下,小华在点D 处测得自己的影长DF =3 m ,沿BD 方向到达点F 处再测得自己的影长FG =4 m . 如果小华的身高为1.5 m ,求路灯杆AB 的高度.图1-27-77-8解:∵CD ∥EF ∥AB , ∴△CDF ∽△ABF , △EFG ∽△ABG . ∴CD AB =DF BF ,FE AB =FG BG. 又∵CD =EF ,∴DF BF =FGBG.∵DF =3 m ,FG =4 m ,BF =BD +3,BG =BD +7,∴3BD +3=4BD +7. 解得BD =9(m ). ∴BF =12(m ). 由CD AB =DF BF ,得1.5AB =312.解得AB =6(m ). 则路灯杆AB 的高度是6 m . C 组7. 如图1-27-77-9,要在一块△ABC 的纸片上截取正方形DEFG 模型. 其中,G ,F 在BC 边上,D ,E 分别在AB ,AC 边上,AH ⊥BC 交DE 于点M ,若BC =12 cm ,AH =8 cm ,求正方形DEFG 的边长.图1-27-77-9解:设正方形边长为x cm .由相似可得DE BC =AMAH,∵BC =12 cm ,AH =8 cm , AM =(8-x)cm , ∴x 12=8-x 8.解得x =4.8. ∴正方形的边长是4.8 cm . ,8. 如图1-27-77-10,△ABC 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边BC =120 mm ,高AD =80 mm ,要把它加工成长方形零件PQMN ,使长方形PQMN 的边QM 在BC 边上,其余两个顶点P ,N 分别在AB ,AC 边上,求这个长方形零件PQMN 的面积S 的最大值.图1-27-77-10解:设长方形零件PQMN 的边PN =a ,PQ =x ,则AE =80-x. ∵PN ∥BC ,∴△APN ∽△ABC. ∴PN BC =AE AD. ∴a 120=80-x 80. 解得a =120-32x. 所以长方形PQMN 的面积S =xa =x ⎝⎛⎭⎫120-32x =-32x 2+120x =-32(x -40)2+2 400. 当x =40时,S 值最大,S 最大值=2 400(mm 2).∴这个长方形零件PQMN 的面积S 的最大值是2 400 mm 2.第11课时 位 似知识点1:位似图形及其性质【例1】若两个图形位似,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 . 每对对应点所在的直线相交于同一点 B . 两个图形上的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 C . 两个图形上的对应线段必平行D . 两个图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1. 下列关于位似图形的4个表述:①相似图形一定是位似图形,位似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②位似图形一定有位似中心;③如果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且每组对应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④位似图形上任意两点与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 正确的有( B )A . 1个B . 2个C . 3个 D. 4个知识点2:位似图形的画法【例2】如图1-27-78-1,以点O 为位似中心,把△ABC 缩小为原来的13.。
第二十七章相似全章讲学稿
27.1.1图形的相似(一)一、学习目标:1.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理解相似图形概念.2.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确定线段的比.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相似图形的概念与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难点:成比例线段概念. 三、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观察右边几组几何图形, 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图形定义:这种形状相同的图形叫 .2.对上题中的3组相似图形,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做由另一个图形 或 得到。
练一练:1.在下面的图形中,形状相似的一组是()2.下列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的是( )A .任意两个菱形B .任意两个正三角形C . 两个等腰三角形D .两个矩形(二)探究新知: 问题:如图在矩形ABCD 中,边AB=2cm , BC=3 cm ,这两条线段的比= . 归纳:1.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 的比.例1 一张桌面的长a =1.25m ,宽b =0.75m , 那么长与宽的比:a b = (1)如果 a =125cm ,b =75cm , 那么长与宽的比:a b = (2)如果a =1250mm ,b =750mm , 那么长与宽的比:ab=小结:⑴上面分别采用m 、cm 、mm 三种不同的长度单位,求得的a b的值是 的,所以说,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 ,但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必须 (2)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2.成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 ,b ,c ,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即:a c bd=(或::a b c d =),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或者说四条线段a ,b ,c ,d 成比例,【注意】 比例线段是四条线段之间的特殊关系; 3.比例的基本性质:若四条线段满足:a c b d=(或::a b c d =),则有 ,即比例内项之积等于比例外项之积。
练一练: 1.已知32=y x ,则______=+y y x ,______=+yx x ,______=+-yx y x ;2.若43=-yy x ,则______=yx ;若045=-y x ,则x ∶y = 。
第27章 相似教案
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图形的相似》是继“轴对称、平移、旋转”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对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让学生理解图形相似的概念,让学生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图形相似与图形全等等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全等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研究相似比研究全等更具一般性,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是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搭建了一个平台,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还会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有着承上启下、贯穿始终的作用.课题27.1 图形的相似授课人素养目标1.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相似图形的识别方法.2.了解成比例线段的含义,会判断四条线段是不是成比例线段.3.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会计算和相似多边形有关的角度和线段的长.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特征.2.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中的“对应”关系.教学难点能利用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1.什么是全等形?全等形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2.下面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形?如何判断?通过复习全等形的概念和判定,为本节课相似形的学习做铺垫.同时,通过欣赏、识别生活中的全等图片,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中的美.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1.欣赏下面各组图片:(1)在空中不同高度飞行的两架型号相同的直升机;(2)大小不同的两个足球;(3)汽车和它的模型.2.你能看出上面各组图片的共同之处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听.通过对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观察和欣赏,从实际模型中抽象概括得出数学概念,自然地引出课题,使学生初步感受相似,同时进行美育渗透.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相似图形的定义问题:(1)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2)观察上述图片,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能给出相似图形的定义吗?(4)全等图形一定相似吗?相似图形一定全等吗?(5)你能归纳全等图形和相似图形之间的关系吗?(6)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相似图形的例子吗?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串下积极思考回答,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最后课件展示探究结论.【结论】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全等图形是相似图形的一种特殊情况.2.探究成比例线段的概念问题:(1)把九年级数学课本的两个邻边看作两条线段AB和CD,那么什么是这两条线段的比?1.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在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分析、探究,根据图形特点归纳出相似图形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历相似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2.学生在教师提转化,培养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25页练习第2题)如图,图形(a)~(f)中,哪些与图形(1)或(2)相似?解:图形(d)和图形(1)相似,图形(e)和图形(2)相似.通过经历对例题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相似图形的基本特征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感?说给老师或同学听听.(2)教师与同学聆听部分同学的收获,解决部分同学的疑惑.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27~28页习题27.1第1,3,5,6题.学生在反思中整理知识、梳理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学习的经验,养成系统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板书设计27.1 图形的相似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在思考中,学生总结出当求证的两个比例式的线段不在同一基本型的时候应该怎样解题,并且掌握中间比的找法.对于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比例式问题,需要“透析”题目中的条件和证明方法.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上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比较理想,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27.2 相似三角形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在学生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课时首先利用“如果两个多边形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引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即三个角分别相等,三条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于相似三角形是否存在较为简便的方法.接下来教材编写者通过一个“探究”,由学生动手测量来探究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继而将其应用于三角形中,得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这一基本事实的推论,是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的基础.课题27.2.1 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相似比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本事实以及利用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3.会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来解决问题.4.通过探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个基本事实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能把一个稍复杂的图形分成几个基本图形,锻炼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教学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理解.教学难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灵活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变形.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问题1:根据所学相似多边形的知识,你能给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吗?问题2:如果相似比为1,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问题3:判定三角形全等,我们并不是验证六个条件,而是利用了几个简便的判定定理,那么判定三角形相似我们又能找到哪些简便的方法呢?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写法.问题2、3让学生理解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况,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我们探索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提供方向指导.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问题:如图,一组等距离的平行线截直线a所得到的线段相等,那么在直线b上所截得的线段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做如下总结:一组等距离的平行线在直线a上所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直线b上所截得的线段也相等.以上结论是平行线等分线段的基本事实,讨论的是平行线截得线段相等的情况,如果截得的线段不相等呢?通过展示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学习新知做铺垫.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图1如图1,三条平行直线l1,l2,l3在直线AE上截得的线段AC,CE的长度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同样在直线BF上截得的线段BD,DF的长度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刻度尺先测量线段的长度,然后寻找线段AC,CE,BD,DF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实际验证后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由l1∥l2∥l3,ACCE=23,BDDF=23,可得ACCE=BDDF=23.仿照上例分析,可得结论:由l1∥l2∥l3,可得ACAE=BDBF=23.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总结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然后师生共同进行1.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推理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其中运用了先猜想、再测量、最后论证的方法,用语言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进行总结,使结论的得出有一定的层次性,也使学生在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时确定了一种思想方法.推理论证.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基本事实,教师板书基本事实.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2.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推论教师将图1中的某些直线进行平移变换,使其出现图2、图3所示的位置关系,对学生提出问题:图2 图3根据基本事实补全下列比例式: 由图2,得AC CE =BD DF ,AC AE =BD BF ,CE AE =DFBF ;由图3,得AC CE =BD DF ,AC AE =BD BF ,CE AE =DFBF.解答本题应关注线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列比例式时上与下的对应关系应展现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教师应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指导学生对比例式进行变形训练,进而总结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位置规律,如上下=上下,上全=上全,下全=下全等. 教师对于图形作进一步变化:对于以上两个练习,只保留如图4所示的部分,那么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式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图4教师在由一般到特殊的演化过程中,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延伸到三角形中,当三角形中出现平行线时,使三角形的各边之间存在比例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3.探究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组内讨论解答,教师适时指导:2.本环节是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变式与延伸,这部分内容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探究、总结、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的重要性,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的理解与记忆. 3.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动手实践、总结归纳、实践应用等环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模式.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的对比理解,更能加深印象.如图5,在△ABC中,D为AB上任意一点,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1)△ADE与△ABC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吗?(2)分别度量△ADE与△ABC的边长,它们的边长是否对应成比例?图5(3)△ADE与△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移动DE的位置,你的结论还成立吗?思考:当DE∥BC时,△ADE与△ABC相似,可以用什么语言来概括呢?你能进行证明吗?总结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思考:一条直线截三角形两边延长线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吗?请对比图6、图7两个图形,分析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图6 图7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31页练习第1题)如图,AB∥CD∥EF,AF与BE相交于点G,且AG=2,GD=1,DF=5,求BCCE的值.解:∵AB∥CD∥EF,∴BCCE=ADDF.又AD=AG+GD=3,DF=5,∴BCCE=35.【变式训练】1.如图,若l1∥l2∥l3,则ABAC=(PG)PH=DE(DF).本环节所设置的例题和变式非常具有代表性,既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内容及其推论,又灵活地运用转化思想实现了运用“中间比”的性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2.如图,已知AD ∥BE ∥CF ,它们依次交直线l 1,l 2于点A ,B ,C 和点D ,E ,F ,且AB =6,BC =8. (1)求DEDF的值;(2)当AD =5,CF =19时,求BE 的长.解:(1)∵AD ∥BE ∥CF ,∴DE DF =AB AC =66+8=37.(2)过D 点作DM ∥AC 交CF 于M ,交BE 于N ,求出MF =14. ∵NE ∥MF ,∴NE MF =DE DF =37,∴NE =37MF =37×14=6.∴BE =BN +NE =5+6=11. 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已知AB ∥CD ∥EF ,若AC =6,CE =2,BD =3,则BF 的长为(C) A .6 B .5.5 C .4 D .4.5第1题图2.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DE ∥BC ,AD =2,BD =5,AC =5,求AE 的长.第2题图提示:根据DE ∥BC 得到AD AB =AE AC ,然后根据比例的性质可计算出AE 的长为107.通过设置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是什么?推论是什么?易错点是什么?注重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参与的主(2)目前我们有什么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3)本课两个重要的结论在探索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42页习题27.2第4,5题.动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表现创造机会.板书设计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3.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在思考中,学生总结出当求证的两个比例式的线段不在同一基本型的时候应该怎样解题,并且掌握中间比的找法.对于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比例式问题,需要“透析”题目中的条件和证明方法.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上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比较理想,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并具备了有关三角形中位线和平行四边形知识后,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节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一方面,该定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另一方面,不仅可以直接用来证明有关三角形相似的问题,而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实验、猜想、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题27.2.1 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 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能运用这两个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2.结合全等三角形的SSS和SAS的证明方法,会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证明以上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通过对相似三角形两个判定定理的学习,会用已知条件证明三角形相似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两个判定定理,学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问题:1.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3.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简单的判定方法?由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类比思考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能否更简单?能有哪些简单的方法?复习旧知,承前启后,回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类比的思想展开思维,按顺序展开探究.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问题情境:1.相似三角形是如何定义的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问题1是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问题2是本课探究现应用 并说明理由:(1)AB =4 cm ,BC =6 cm ,AC =8 cm ,A ′B ′=12 cm ,B ′C ′=18 cm ,A ′C ′=24 cm.(2)∠A =120°,AB =7 cm ,AC =14 cm ,∠A ′=120°,A ′B ′=3 cm ,A ′C ′=6 cm. 解:(1)∵AB A ′B ′=412=13,BC B ′C ′=618=13, AC A ′C ′=824=13,∴AB A ′B ′=BC B ′C ′=ACA ′C ′.∴△ABC ∽△A ′B ′C ′. (2)∵AB A ′B ′=73,AC A ′C ′=146=73,∴AB A ′B ′=ACA ′C ′.又∵∠A =∠A ′,∴△ABC ∽△A ′B ′C ′. 【变式训练】1.如图,在 △ABC 和 △ADE 中,AB AD =BC DE =ACAE ,∠BAD =20°,则∠CAE 的度数为20°.2.如图,D ,E 分别是 △ABC 的边 AC ,AB 上的点,AE =1.5,AC =2,BC =3,且AD AB =34,求 DE 的长.解:∵AE =1.5,AC =2, ∴AE AC =1.52=34=ADAB,且∠EAD =∠CAB. ∴△AED ∽△ACB. ∴DE BC =34,即DE 3=34, ∴DE =94.学生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D 是 △ABC 一边 BC 上一点,连接 AD ,使△ABC ∽ △DBA 的条件是 (D)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A.AC∶BC=AD∶BD B.AC∶BC=AB∶AD C.AB2=CD·BC D.AB2=BD·BC 效果,做到“堂堂清”.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新知识?(2)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惑?说一说!教师强调:1.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42页习题27.2第1,3题.注重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表现创造机会.板书设计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问题.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本课教学力求使探究途径多元化,把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做静态探究与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做动态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的全面性,丰富探究的内涵.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数学实验的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第3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九年级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四大板块中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是相似一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全等三角形研究的继续,也为后面测量、相似三角的应用和研究三角函数做铺垫,还是研究圆中比例线段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研究基础,更为其它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重要的是它还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并能灵活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地位可见一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课题27.2.1 第3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直角三角形相似的特殊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理解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的含义并掌握它们的数学符号表述方法,能运用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判定三角形相似及解决简单的问题.2.会用相似三角形证明角相等或线段成比例,或进行角的度数和线段长度的计算等问题.3.经历类比→猜想→探索→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进一步领悟类比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运用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推导及应用.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请回答下列问题:1.我们学习过相似三角形的哪些判定方法?2.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猜想还会有怎样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采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降低知识难度,鼓励学生猜想,为学新知做好铺垫.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观察猜想: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三角尺,与教师的三角尺相对照,找形状相同的一组,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通过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猜想,为探究问题:两个三角形相似是由什么条件得到的呢?师生活动:学生将直观印象表达出来,再进行思考,得到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可简化为两个角分别相等即可.新知指明了方向.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展示问题:如图所示,在△ABC与△A′B′C′中,若∠A=∠A′,∠B=∠B′,试猜想△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根据图形的外观,绝大多数学生会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根据题设条件,需要构造出符合定理条件的图形:在△ABC中,作BC的平行线,且在△ABC中截得的三角形与△A′B′C′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全等),共同分析,完成证明,学生书写证明过程.证明:如图,在△ABC 的边AB上截取AD=A′B′,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则有△ADE∽△ABC.∵∠ADE=∠B, ∠B=∠B′,∴∠ADE=∠B′.又∵∠A=∠A′,AD=A′B′,∴△ADE≌△A′B′C′.∴△ABC∽△A′B′C′.得出结论: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个定理:在△ABC与△A′B′C′中,∵∠A=∠A′,∠B=∠B′,∴△ABC∽△A′B′C′.2.探究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问题:我们知道,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用“HL”来判定,那么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在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方法十分特别,学生理解和应用均会产生困难,教师在引导中解析,在解析中总结,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能够把握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师生总结: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36页练习第2题)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求证:△ACD∽△ABC.证明:∵CD是斜边AB上的高,∴∠ADC=∠CDB=90°.∴∠ACB=∠ADC=∠CDB=90°.∵∠A=∠A,∴△ACD∽△ABC.【变式训练】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DE⊥AC.(1)图中共有几对相似三角形?(2)请选择其中的一对给予证明.解:(1)∵在Rt△ABC中,∠ACB=90°,CD⊥AB,DE⊥AC,∴∠AED=∠ACB=90°.∵∠A是公共角,∴△ADE∽△ABC.同理:△CBD∽△ABC,△ACD∽△ABC,△DCE∽△ACD,∴△ADE∽△DCE∽△CBD∽△ACD∽△ABC.∴图中共有10对相似三角形.(2)选择△CBD∽△ABC.证明:在Rt△ABC中,∵∠ACB=90°,CD⊥AB,∴∠CDB=∠ACB=90°.又∵∠B是公共角,∴△CBD∽△ABC.通过经历对例题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已知AB∥DE,∠AFC=∠E,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C)A.1对 B.2对 C.3对 D.4对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 相似 》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全章教案本文已经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了,但是可以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的改写,以增强文章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第一节课重点讲解了相似图形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了相似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不同,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
同时,老师还通过线段的长度比例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了相似图形的比例关系。
在例题讲解中,老师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们运用相似图形的特征,判断哪个图形与左边的图形相似。
同时,老师还给出了一道关于比例尺的例题,让学生们运用相似图形的知识,计算出实际距离。
第二节课重点讲解了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和识别方法。
老师让学生们了解到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识别相似多边形,并运用其性质进行计算。
总的来说,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相似图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和实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在研究第26页的内容时,学生需要了解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对应角是否相等,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如果要说明两个多边形不相似,则必须说明各角无法对应相等或各对应边的比不相等,或者举出合适的反例。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依靠直觉观察是不可靠的。
课堂引入:1.对于图中的两个相似的四边形,它们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
2.相似多边形的特征是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3.相似比是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
4.当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全等,因此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
例1(补充)(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因为任两个正方形的各角都相等,且各边都对应成比例,因此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
例(教材P26例题):要求相似多边形中的某些角的度数和某些线段的长,可以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
人教版9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全章教案
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1.从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实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重点)2.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确定线段的比.(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是两张大小不同的世界地图,左边的图形可以看作是右边的图形缩小得来的.由于不同的需要,对某一地区,经常会制成各种大小的地图,但其形状(包括地图中所描绘的各个部分)肯定是相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这种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称为相似图形.像这样的图形有哪些性质?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吧!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相似图形观察下面图形,指出(1)~(9)中的图形有没有与给出的图形(a)、(b)、(c)形状相同的?解析:通过观察寻找与(a),(b),(c)形状相同的图形,在所给的9个图形中仔细观察,然后作出判断.解: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图形(4)、(8)与图形(a)形状相同;图形(6)与图形(b)形状相同;图形(5)与图形(c)形状相同.方法总结:判断两个图形的形状是否相同,应仔细观察,当两个图形的形状除了大小没有其他任何差异时,我们才可以说这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探究点二:比例线段 【类型一】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 下列各组中的四条线段成比例的是( )A .4cm ,2cm ,1cm ,3cmB .1cm ,2cm ,3cm ,5cmC .3cm ,4cm ,5cm ,6cmD .1cm ,2cm ,2cm ,4cm解析:选项A.从小到大排列,由于1×4≠2×3,所以不成比例,不符合题意;选项B.从小到大排列,由于1×5≠2×3,所以不成比例,不符合题意;选项C.从小到大排列,由于3×6≠4×5,所以不成比例,不符合题意;选项D.从小到大排列,由于1×4=2×2,所以成比例,符合题意.故选D.方法总结:判定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只要把四条线段按大小顺序排列好,判断前两条线段之比与后两条线段之比是否相等即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类型二】利用成比例线段的定义,求线段的长已知线段a 、b 、c 、d 是成比例线段,其中a =2m ,b =4m ,c =5m ,则d =( )A .1mB .10m C.52m D.85m 解析:∵线段a 、b 、c 、d 是成比例线段,∴a ∶b =c ∶d ,而a =2m ,b =4m ,c =5m ,∴d =b ·c a =4×52=10(m).故选B. 方法总结:求线段之比时,要先统一线段的长度单位,然后根据比例关系求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类型三】利用比例尺求距离若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150000,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cm ,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A .3000mB .3500mC .5000mD .7500m解析:设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x cm ,根据题意得1∶150000=5∶x ,x =750000(cm),750000cm =7500m.故选D.方法总结: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根据比例尺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探究点三:相似多边形 【类型一】利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求线段和角 如图所示,给出的两个四边形是相似形,具体数据如图所示,求出未知边a 、b 的长度及角α的值.解析:根据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和对应边成比例解答.解:因为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A ′B ′C ′D ′相似,所以∠B ′=∠B =63°,∠D ′=∠D ,AD A ′D ′=AB A ′B ′=BC B ′C ′,所以416=a 20=4.5b ,所以a =5,b =18.在四边形A ′B ′C ′D ′中,∠D ′=360°-(84°+75°+63°)=138°.∠α=∠D =∠D ′=138°.方法总结:若两个多边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在书写两个多边形相似时,要注意把表示对应角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类型二】相似多边形的判定如图,一块长3m 、宽1.5m 的矩形黑板ABCD 如图所示,镶在其外围的木质边框宽75cm.边框的内边缘所成的矩形ABCD 与边框的外边缘所成的矩形EFGH 相似吗?为什么?解析:两个矩形的四个角虽然相等,但四条边不一定对应成比例,判定两个矩形是否相似,关键是看对应边是否成比例.解:不相似.∵矩形ABCD 中,AB =1.5m ,AD =3m ,镶在其外围的木质边框宽75cm=0.75m ,∴EF =1.5+2×0.75=3m ,EH =3+2×0.75=4.5m ,∴AB EF =1.53=12,AD EH =34.5=23.∵12≠23,∴内边缘所成的矩形ABCD 与边框的外边缘所成的矩形EFGH 不相似. 方法总结:判定两个多边形相似,需要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0题三、板书设计1.相似图形的概念;2.比例线段;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和性质.本节课中对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的教学要注意难度的把握,不要过高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内容.学生能了解性质,并能简单运用即可,重要的还是后续的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当相似三角形的特征掌握之后,再进一步研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1.了解相似比的定义;(重点)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本事实以及利用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重点)3.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来解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在△ABC 中,D 为边AB 上任一点,作DE ∥BC ,交边AC 于E ,用刻度尺和量角器量一量,判断△ADE 与△ABC 是否相似.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如图所示,已知△OAC ∽△OBD ,且OA =4,AC =2,OB =2,∠C =∠D ,求:(1)△OAC 和△OBD 的相似比;(2)BD 的长.解析:(1)由△OAC ∽△OBD 及∠C =∠D ,可找到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即可求出相似比;(2)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BD 的长.解:(1)∵△OAC ∽△OBD ,∠C =∠D ,∴线段OA 与线段OB 是对应边,则△OAC 与△OBD 的相似比为OA OB =42=21; (2)∵△OAC ∽△OBD ,∴AC BD =OA OB ,∴BD =AC ·OB OA =2×24=1. 方法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既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也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探究点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类型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如图,直线l 1、l 2、l 3分别交直线l 4于点A 、B 、C ,交直线l 5于点D 、E 、F ,直线l 4、l 5交于点O ,且l 1∥l 2∥l 3,已知EF ∶DF =5∶8,AC =24.(1)求CB AB 的值; (2)求AB 的长. 解析:(1)根据l 1∥l 2∥l 3推出CB AB =EF DE ;(2)根据l 1∥l 2∥l 3,推出EF DF =BC AC =58,代入AC =24求出BC 即可求出AB .解:(1)∵l 1∥l 2∥l 3,∴CB AB =EF DE .又∵DF ∶DF =5∶8,∴EF ∶DE =5∶3,∴CB AB =53; (2)∵l 1∥l 2∥l 3,EF ∶DF =5∶8,AC =24,∴EF DF =BC AC =58,∴BC =15,∴AB =AC -BC =24-15=9.方法总结: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一定要注意正确书写对应线段的位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类型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推论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DE ∥BC ,AD =2,BD =5,AC =5,求AE 的长.解析:根据DE ∥BC 得到AD AB =AE AC,然后根据比例的性质可计算出AE 的长. 解:∵DE ∥BC ,∴AD AB =AE AC ,即22+5=AE 5,∴AE =107.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深入观察图形,准确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线段,正确列出比例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探究点三:相似三角形的引理【类型一】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引理判定三角形相似如图,在▱ABCD 中,E 为AB 延长线上的一点,AB =3BE ,DE 与BC 相交于点F ,请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并求出相应的相似比.解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BC ∥AD ,AB ∥CD ,进而可得△EFB ∽△EDA ,△EFB ∽△DFC ,再进一步求解即可.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BC ∥AD ,AB ∥CD ,∴△EFB ∽△EDA ,△EFB ∽△DFC ,∴△DFC ∽△EDA ,∵AB =3BE ,∴相似比分别为1∶4,1∶3,3∶4.方法总结:求相似比不仅要找准对应边,还需要注意两个三角形的先后顺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 【类型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引理求线段的长 如图,已知AB ∥EF ∥CD ,AD 与BC 相交于点O . (1)如果CE =3,EB =9,DF =2,求AD 的长;(2)如果BO ∶OE ∶EC =2∶4∶3,AB =3,求CD 的长.解析:(1)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求得AF =6,则AD =AF +FD =8;(2)根据平行线AB ∥CD 分线段成比例知BO ∶OE =AB ∶EF ,结合已知条件求得EF =6;同理由EF ∥CD 推知EF 与CD 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求得CD =10.5.解:(1)∵CE =3,EB =9,∴BC =CE +EB =12.∵AB ∥EF ,∴FO AF =EO EB ,则FO EO =AF EB.又∵EF ∥CD ,∴FO FD =EO EC ,则FO EO =FD EC ,∴AF EB =FD EC ,即AF 9=23,∴AF =6,∴AD =AF +FD =6+2=8,即AD 的长是8;(2)∵AB ∥CD ,∴BO ∶OE =AB ∶EF .又∵BO ∶OE =2∶4,AB =3,∴EF =6.∵EF ∥CD ,∴OE OC =EF CD .又∵OE ∶EC =4∶3,∴OE OC =47,∴EF CD =47,∴CD =74EF =10.5,即CD 的长是10.5.方法总结: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推论一定要找准对应线段,以防解答错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三、板书设计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3.相似三角形的引理.本节课宜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1.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重点)2.会运用“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解决简单问题.一、情境导入我们现在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必须要知道它们的对应角是否相等,对应边是否成比例.那么是否存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简便方法呢?在如图所示的方格上任画一个三角形,再画第二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的三边长的相同倍数.画完之后,用量角器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大家的结论都一样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类型一】直接利用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在Rt △ABC 中,∠C =90°,AB =10,BC =6,在Rt △EDF 中,∠F =90°,DF =3,EF =4,则△ABC 和△EDF 相似吗?为什么?解析:已知△ABC 和△EDF 都是直角三角形,且已知两条边长,所以可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第三边的长,看对应边是否对应成比例.解:△ABC ∽△EDF .在Rt △ABC 中,AB =10,BC =6,∠C =90°,由勾股定理得AC =AB 2-BC 2=102-62=8.在Rt △DEF 中,DF =3,EF =4,∠F =90°,由勾股定理得ED =DF 2+EF 2=32+42=5.在△ABC 和△EDF 中,BC DF =63=2,AC EF =84=2,AB ED =105=2,所以BC DF =AC EF =AB ED,所以△ABC ∽△EDF . 方法总结:利用三边对应成比例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说明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而不是两边对应成比例.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类型二】网格中的相似三角形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 和△DEF 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判断△ABC 和△DEF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解析:首先由勾股定理,求得△ABC 和△DEF 的各边的长,即可得AB DE =AC DF =BC EF ,然后由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判定△ABC 和△DEF 相似. 解:△ABC 和△DEF 相似.由勾股定理,得AB =25,AC =5,BC =5,DE =4,DF=2,EF =25,∵AB DE =AC DF =BC EF =254=52,∴△ABC ∽△DEF . 方法总结:在网格中计算线段的长,运用勾股定理是常用的方法.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 【类型三】利用相似三角形证明角相等如图,已知AB AD =BC DE =AC AE,找出图中相等的角,并说明你的理由.解析:由AB AD =BC DE =AC AE,证明△ABC ∽△ADE ,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求解. 解:在△ABC 和△ADE 中,∵AB AD =BC DE =AC AE,∴△ABC ∽△ADE ,∴∠BAC =∠DAE ,∠B =∠D ,∠C =∠E .方法总结:在证明角相等时,可通过证明三角形相似得到.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类型四】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如图,某地四个乡镇A ,B ,C ,D 之间建有公路,已知AB =14千米,AD =28千米,BD =21千米,BC =42千米,DC =31.5千米,公路AB 与CD 平行吗?说出你的理由.解析:由图中已知线段的长度,可求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的比,证明三角形相似,得出角相等,通过角相等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解:公路AB 与CD 平行.∵AB BD =1421=23,AD BC =2842=23,BD DC =2131.5=23,∴△ABD ∽△BDC ,∴∠ABD =∠BDC ,∴AB ∥DC .方法总结:如果在已知条件中边的数量关系较多时,可考虑使用“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类型五】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探究性问题要制作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教具,其中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为50cm ,60cm ,80cm ,另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一边长为20cm ,请问怎样选料可使这两个三角形教具相似?想想看,有几种解决方案.解析:要使两个三角形相似,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则我们可以采用三边分别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判定.解:①当长为20cm 的边长的对应边为50cm 时,∵50∶20=5∶2,且第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是50cm ,60cm ,80cm ,∴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分别为:20cm ,24cm ,32cm ;②当长为20cm 的边长的对应边为60cm 时,∵60∶20=3∶1,且第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是50cm ,60cm ,80cm ,∴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分别为:503cm ,20cm ,803cm ;③当长为20cm 的边长的对应边为80cm 时,∵80∶20=4∶1,且第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是50cm ,60cm ,80cm ,∴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分别为:12.5cm ,15cm ,20cm.∴有三种解决方案.方法总结: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分类讨论,当对应比不确定时,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可避免漏解.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问题.因为本课时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先猜想出命题,然后证明猜想的命题是否正确.课堂上教师主要还是以提问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去证明命题.从课后作业情况看出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总体掌握得较好.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1.理解“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含义,能分清条件和结论,并能用文字、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重点)2.会运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两个三角形,使它们的两条对应边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量一量第三条对应边的长,计算它们的比与前两条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另两个角是否对应相等?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类型一】直接利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已知:如图,在△ABC中,∠C=90°,点D、E分别是AB、CB延长线上的点,CE=9,AD=15,连接DE.若BC=6,AC=8,求证:△ABC∽△DBE.解析:首先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AB的长,再由已知条件可求出DB,进而可得到DB∶AB 的值,再计算出EB∶BC的值,继而可判定△ABC∽△DBE.证明:∵在Rt△ABC中,∠C=90°,BC=6,AC=8,∴AB=BC2+AC2=10,∴DB =AD-AB=15-10=5,∴DB∶AB=1∶2.又∵EB=CE-BC=9-6=3,∴EB∶BC=1∶2,∴EB∶BC=DB∶AB,又∵∠DBE=∠ABC=90°,∴△ABC∽△DBE.方法总结:解本题时一定要注意必须是两边对应的夹角才行,还要注意一些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对顶角等.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类型二】添加条件使三角形相似如图,已知△ABC中,D为边AC上一点,P为边AB上一点,AB=12,AC=8,AD=6,当AP的长度为________时,△ADP和△ABC相似.解析:当△ADP ∽△ACB 时,AP AB =AD AC ,∴AP 12=68,解得AP =9.当△ADP ∽△ABC 时,AD AB =AP AC ,∴612=AP 8,解得AP =4,∴当AP 的长度为4或9时,△ADP 和△ABC 相似.故答案为4或9.方法总结:添加条件时,先明确已知的条件,再根据判定定理寻找需要的条件,对应本题可先假设两个三角形相似,再利用倒推法以及分类讨论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类型三】利用三角形相似证明等积式如图,CD 是Rt △ABC 斜边AB 上的高,E 为BC 的中点,ED 的延长线交CA 的延长线于F .求证:AC ·CF =BC ·DF .解析:先证明△ADC ∽△CDB 可得AD CD =AC BC ,再结合条件证明△FDC ∽△F AD ,可得AD CD=DF CF,则可证得结论. 证明:∵∠ACB =90°,CD ⊥AB ,∴∠DAC +∠B =∠B +∠DCB =90°,∴∠DAC =∠DCB ,且∠ADC =∠CDB ,∴△ADC ∽△CDB ,∴AD CD =AC BC.∵E 为BC 的中点,CD ⊥AB ,∴DE =CE ,∴∠EDC =∠DCE ,∵∠EDC +∠FDA =∠ECD +∠ACD ,∴∠FCD =∠FDA ,又∠F =∠F ,∴△FDC ∽△F AD ,∴DF CF =AD DC ,∴AC BC =DF CF,∴AC ·CF =BC ·DF . 方法总结:证明等积式或比例式的方法:把等积式或比例式中的四条线段分别看成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然后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到要证明的等积式或比例式.【类型四】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计算如图所示,BC ⊥CD 于点C ,BE ⊥DE 于点E ,BE 与CD 相交于点A ,若AC =3,BC =4,AE =2,求CD 的长.解析:因为AC =3,所以只需求出AD 即可求出CD .可证明△ABC 与△ADE 相似,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出AD .解: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B =BC 2+AC 2=42+32=5.∵BC ⊥CD ,BE⊥DE ,∴∠C =∠E ,又∵∠CAB =∠EAD ,∴△ABC ∽△ADE ,∴AB AD =AC AE ,即5AD =32,解得AD =103,∴CD =AD +AC =103+3=193. 方法总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边角计算时,应先利用条件证明三角形相似或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和对应边成比例进行求解.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类型五】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动点问题如图,在△ABC 中,∠C =90°,BC =8cm ,5AC -3AB =0,点P 从B 出发,沿BC 方向以2cm/s 的速度移动,与此同时点Q 从C 出发,沿CA 方向以1cm/s 的速度移动,经过多长时间△ABC 和△PQC 相似?解析:由AC 与AB 的关系,设出AC =3x cm ,AB =5x cm ,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 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x 的值,进而得到AB 与AC 的长.然后设出动点运动的时间为t s ,根据相应的速度分别表示出PC 与CQ 的长,由△ABC 和△PQC 相似,根据对应顶点不同分两种情况列出比例式,把各边的长代入即可得到关于t 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得到t 的值,从而得到所有满足题意的时间t 的值.解:由5AC -3AB =0,得到5AC =3AB ,设AB 为5x cm ,则AC =3x cm ,在Rt △ABC 中,由BC =8cm ,根据勾股定理得25x 2=9x 2+64,解得x =2或x =-2(舍去),∴AB =5x =10cm ,AC =3x =6cm.设经过t 秒△ABC 和△PQC 相似,则有BP =2t cm ,PC =(8-2t )cm ,CQ =t cm ,分两种情况:①当△ABC ∽△PQC 时,有BC QC =AC PC ,即8t =68-2t ,解得t =3211;②当△ABC ∽△QPC 时,有AC QC =BC PC ,即6t =88-2t ,解得t =125.综上可知,经过125或3211秒△ABC 和△PQC 相似.方法总结: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相似的对应顶点不同,分两种情况△ABC ∽△PQC 与△ABC ∽△QPC 分别列出比例式来解决问题.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应用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为主,利用多煤体引导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4课时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1.理解“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含义,能分清条件和结论,并能用文字、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重点)2.会运用“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与同伴合作,一人画△ABC ,另一人画△A ′B ′C ′,使得∠A 和∠A ′都等于给定的∠α,∠B 和∠B ′都等于给定的∠β,比较你们画的两个三角形,∠C 与∠C ′相等吗?对应边的比AB A ′B ′,AC A ′C ′,BC B ′C ′相等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和同学们交流.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类型一】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如图,在等边△ABC 中,D 为BC 边上一点,E 为AB 边上一点,且∠ADE =60°.(1)求证:△ABD ∽△DCE ;(2)若BD =3,CE =2,求△ABC 的边长.解析:(1)由题有∠B =∠C =60°,利用三角形外角的知识得出∠BAD =∠CDE ,即可证明△ABD ∽△DCE ;(2)根据△ABD ∽△DCE ,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ABC 的边长.(1)证明:在△ABD 中,∠ADC =∠B +∠BAD ,又∠ADC =∠ADE +∠EDC ,而∠B =∠ADE =60°,∴∠BAD =∠CDE .在△ABD 和△DCE 中,∠BAD =∠CDE ,∠B =∠C =60°,∴△ABD ∽△DCE ;(2)解:设AB =x ,则DC =x -3,由△ABD ∽△DCE ,∴AB DC =BD DE ,∴x x -3=32,∴x =9.即等边△ABC 的边长为9.方法总结:本题主要是利用“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知识得出角相等.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 【类型二】添加条件证明三角形相似 如图,在△ABC 中,D 为AB 边上的一点,要使△ABC ∽△AED 成立,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为____________.解析:∵∠ABC =∠AED ,∠A =∠A ,∴△ABC ∽△AED ,故添加条件∠ABC =∠AED 即可求得△ABC ∽△AED .同理可得∠ADE =∠C 或∠AED =∠B 或AD AC =AE AB可以得出△ABC ∽△AED .故答案为∠ADE =∠C 或∠AED =∠B 或AD AC =AE AB. 方法总结: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各种判定方法是解题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类型三】相似三角形与圆的综合应用如图,AB 为⊙O 的直径,C 为⊙O 上一点,CD ⊥AB 于点D ,交AE 于点G ,弦CE 交AB 于点F ,求证:AC 2=AG ·AE .解析:延长CG ,交⊙O 于点M ,连接AM ,根据圆周角定理,可证明∠ACG =∠E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证明△CAG ∽△EAC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可得出结论.证明:延长CG ,交⊙O 于点M ,连接AM ,∵AB ⊥CM ,∴AC ︵=AM ︵,∴∠ACG =∠E ,又∵∠CAG =∠EAC ,∴△CAG ∽△EAC ,∴AC AE =AG AC,∴AC 2=AG ·AE . 方法总结:相似三角形与圆的知识综合时,往往要用到圆的一些性质寻找角的等量关系证明三角形相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类型四】相似三角形与四边形知识的综合如图,在▱ABCD 中,过点B 作BE ⊥CD ,垂足为E ,连接AE ,F 为AE 上一点,且∠BFE =∠C .若AB =8,BE =6,AD =7,求BF 的长.解析:可通过证明∠BAF =∠AED ,∠AFB =∠D ,证得△ABF ∽△EAD ,可得出关于AB ,AE ,AD ,BF 的比例关系.已知AD ,AB 的长,只需求出AE 的长即可.可在直角三角形ABE 中用勾股定理求出AE 的长,进而求出BF 的长.解: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CD ,∴∠BAF =∠AED .∵∠AFB +∠BFE =180°,∠D +∠C =180°,∠BFE =∠C ,∴∠AFB =∠D ,∴△ABF ∽△EAD .∵BE ⊥CD ,AB ∥CD ,∴BE ⊥AB ,∴∠ABE =90°,∴AE =AB 2+BE 2=82+62=10.∵△ABF ∽△EAD ,∴BF AD=AB AE ,∴BF 7=810,∴BF =5.6. 方法总结:相似三角形与四边形知识综合时,往往要用到平行四边形的一些性质寻找角的等量关系证明三角形相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类型五】相似三角形与二次函数的综合如图,在△ABC 中,∠C =90°,BC =5m ,AB =10m.M 点在线段CA 上,从C 向A 运动,速度为1m/s ;同时N 点在线段AB 上,从A 向B 运动,速度为2m/s.运动时间为t s.(1)当t 为何值时,△AMN 的面积为6m 2?(2)当t 为何值时,△AMN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解析:(1)作NH ⊥AC 于H ,证得△ANH ∽△ABC ,从而得到比例式,然后用t 表示出NH ,根据△AMN 的面积为6m 2,得到关于t 的方程求得t 值即可;(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得到有关t 的二次函数求最值即可.解:(1)在Rt △ABC 中,∵AB 2=BC 2+AC 2,∴AC =53m.如图,作NH ⊥AC 于H ,∴∠NHA =∠C =90°,∵∠A 是公共角,∴△NHA ∽△BCA ,∴AN AB =NH BC ,即2t 10=NH 5,∴NH =t ,∴S △AMN =12t (53-t )=6,解得t 1=3,t 2=43(舍去),故当t 为3秒时,△AMN 的面积为6m 2.(2)S △AMN =12t (53-t )=-12(t 2-53t +754)+752=-12(t -532)2+752,∴当t =532时,S 最大值=752m 2.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证得的相似三角形得到比例式,从而解决问题.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应用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备课时应多考虑学生学法的突破,教学时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重点)2.会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两个三角形相似,除了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之外,还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结论.例如,在图中,△ABC 和△A ′B ′C ′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k ,其中AD 、A ′D ′分别为BC 、B ′C ′边上的高,那么AD 、A ′D ′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类型一】利用相似比求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是BC 边上一点,且BE =EC ,BD 、AE 相交于F 点.(1)求△BEF 与△AFD 的周长之比;(2)若S △BEF =6cm 2,求S △AFD .解析: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可以得到周长和面积之比,然后再进一步求解. 解:(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 ∥BC ,且AD =BC ,∴△BEF ∽△AFD .又∵BE=12BC ,∴BE AD =BF DF =EF AF =12,∴△BEF 与△AFD 的周长之比为BE +BF +EF AD +DF +AF =12; (2)由(1)可知△BEF ∽△DAF ,且相似比为12,∴S △BEF S △AFD =(12)2,∴S △AFD =4S △BEF =4×6=24cm 2.方法总结: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6题【类型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或面积比求相似比。
初中数学相似教案
初中数学相似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 学会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相关知识,如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相似三角形吗?有没有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2. 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3. 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4. 举例说明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如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测量问题、几何图形的构造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解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后作业(5分钟)1.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作业,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应用;2. 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拓展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掌握程度;2. 课堂练习: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3. 课后作业: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以及应用,使学生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举例和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人教版 数学 精品教案】27.1 相似(第1课时)
27.1 相似(第1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相似图形的概念,相似图形之间的关系.2.内容解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并且研究了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有关图形的全等变换.相似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这节课为全章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生活中的实例知道相似图形的特征是“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只要两个图形相似,把其中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就得到另一个图形.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图形的概念.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识别方法.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知道相似图形的特征是“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仔细观察每个图形特征,能利用图形变换,辨别变换前后的图形是否形状相同.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形,对形状相同已有一定的认识,学习相似图形时,可能认为从直觉上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即可,而不关注全等与相似知识间的联系.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图形的识别方法.11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引入问题1 如图,图中的两个图形是什么关系?什么样的图形是全等形?师生活动: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强调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的图形是全等形.教师追问:如图,如果把其中的一片树叶缩小,它们还全等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全等的原因是什么,并引入课题:这两个图形只是形状相同,把它们叫相似图形,也可以说,这两个图形相似.和全等一样,相似也是两个图形的一种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全等图形的特征,为探索相似图形的概念作准备. 2.探究新知问题2 相似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看了下图中这些相似图形,哪位同学能给相似图形下一个定义?1师生活动:让几名同学尝试回答,教师板书.设计意图:通过与全等形的对比,让学生明白,相似图形的特征是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问题3 下图是一些相似的几何图形,观察这四组相似图形,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怎样变换得到?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投影的图片,让几名同学尝试回答.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相似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从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教师追问1:你还知道哪些相似图形?师生活动: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相似图形的实例.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加深理解两个相似图形之间的关系.问题4 如图,国旗上的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是相似图形吗?四颗小五角星呢?师生活动:学生先自主探索,再交换意见,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得到国旗上的小五角星也是相似图形.设计意图:通过相似图形与全等形的对比,使学生理清相似图形与全等形的从属关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发展类比意识.问题5 课本第25页的“思考”.师生活动:学生先自主观察,分析说出哈哈镜看到的图像不相似的理由.教师点评.设计意图:加深对相似图形的本质特征“形状相同”的理解,感知相似图形的识别方法.3.巩固新知(1)想一想:①所有的圆都是相似形吗?②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相似形吗?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相似形吗?④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相似形吗?⑤所有的长方形都是相似形吗?(2)教科书第25页练习.设计意图:理解概念,考查学生用相似图形的几何直觉识别相似图形.(3)如图,左边格点图中有一个四边形,请在右边的格点图中画出一个与该四边形相似的图形.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又快又好.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网格中将图形放大.设计意图:实现教学目标: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1。
九年级数学《相似-复习课》教案
《第27章相似》复习课教学设计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的全章复习。
2.知识背景分析本章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章共有三节内容第1节图形的相似主要介绍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并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2节相似三角形主要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相似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及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第3节位似研究了一种特殊的相似-位似,研究了位似图形的画法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变化。
本节课是在学习前三节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一些图形性质的探索、证明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3.学情背景分析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本章正处于学生对于掌握的推理论证方法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阶段,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综合法证明命题,熟悉探索法德推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做到以新带旧,新旧结合。
要加强解题思路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已知与未知,简单与复杂,特殊与一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把未知化为已知,把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把一般问题化为特殊问题的思考方法。
通过小结对于学生推理证明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复习,梳理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的平方。
(3)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4)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5)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使学生综合运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特点。
4.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小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建立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 相似》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主要讲述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本章内容包括相似图形的定义、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相似圆的性质和判定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图形的变换和判定方法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
3.图形变换的熟练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演示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想象能力。
3.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图片。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相似的图形,如字母“A”和“a”,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类似的练习题,巩固对相似图形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应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相似三角形全章学案
27.1 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总 1 课时一、教学目标:通过对事物的图形的观察、思考与分析,认识理解相似的图形。
二、重点难点:认识图形的相似、形成图形相似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在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着图形相似的现象,探究相似图形一些重要性质的过程,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描述形状相同的物体,体会相似图形在刻画现实世界中重要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自主探究问题一:1、相似图形的定义?2、请举例说明我们生活中相似图形的实例。
问题二:1、两个相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2、思考(1)放大镜下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似吗?(2)人站在平面镜前看到的镜像及哈哈镜里看到的镜像,它们相似吗?为什么?问题三:全等形与相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五、尝试应用1、下图中的哪组图形是相似图形()2、观察图27-1-6中图形(a)—(g),其中哪些是与图形(1)、(2)、(3)相似的。
1第页第 页2 3、如图,在4×4的正方形网格上,有一△ABC 。
现要求再画一△A’B’C’,使这两个三角形相似(非全等)。
六、补偿提高1、(教材P37练习第2题变式题)观察下列各个图形,找出其中相似的图形。
2、如图所示,左侧上海名牌大众汽车的标志图案,与右侧A 、B 、C 、D 四个图形中相似的是( )3、下列是相似图形的有( ) A. 两个三角形 B. 两个正方形 C. 两个直角三角形 D. 两个矩形4、如图,作出与方格纸中的图形相似的图形,使点A 与A ′对应,且所画的图形是原图形的2倍。
七、小结与作业八、教学后记:九、学生出勤:CBA十、安全提示:27.1 图形的相似(第2课时)总 2 课时一、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以及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应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我们已学过相似图形的概念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研究相似图形的性质并不是很困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类比全等图形的性质,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归纳、验证推理,从而让学生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相似》全章教案
27.1 图形的相似(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经历探究图形的形状、大小,图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以及相似比,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是相似多边形.2.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3.能根据相似比进行有关计算.【自学指导】第一节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记法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如△ ABC与△ DEF相似,记作△ ABC∽△ DEF。
A与 D,D注意:其中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位置,如AB 与 E,C与 F 相对应. AB∶DE等于相似比.2.想一想B C E F如果△ ABC∽△ DEF,那么哪些角是对应角?哪些边是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对应边呢?3.议一议(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2)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归纳:【典例分析】例 1:有一块呈三角形形状的草坪,其中一边的长是 20m,在这个草坪的图纸上,这条边长 5cm,其他两边的长都是 3.5cm,求该草坪其他两边的实际长度.(14m)例 2:如图,已知△ ABC∽△ ADE,AE=50cm,EC=30cm,BC=70cm,∠ BAC=45°,∠ACB=40°,求(1)∠AED和∠ ADE的度数;(2)DE的长.5.想一想:在例 2 的条件下,图中有哪些线段成比例?练习: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与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相似,相似比为 3∶1,已知斜边 AB=5cm,求△ A′B′C′斜边A′B′上的高.(第 2 课时)【自学指导】第二节1、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两个多边形大小不等,但各角,各边这样的两个相似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注意:与相似三角形的定义的不同点。
2、叫做相似比。
3、判断:( 1)各角都对应相等的两个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
第27章《相似》大单元(教案)
此外,今天的总结回顾环节中,学生们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问题,这表明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他们不仅学会了相似的知识点,还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在实际应用中,难点在于培养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从建筑物的平面图抽象出相似关系,进而计算面积、长驱动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确保学生对相似知识的理解透彻。同时,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巩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从众多信息中抽象出相似关系,并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解释:
-在相似性质的证明过程中,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一核心概念,并通过具体例题帮助学生掌握证明方法。
-在位似变换的教学中,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位似中心的选择对图形变换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准确计算位似比。
3.拓展相似的概念到多边形,探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4.分析生活中的相似现象,运用相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增强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相似变换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把握图形的本质特征。
2.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运用定义、定理、公理进行严谨的证明,掌握相似性质与判定的逻辑推理过程。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7章 相似 同步教案(全章)
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相似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对事物图形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认识相似的图形.2.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3.体会图形的相似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24~25,弄清楚相似图形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①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②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③从放大镜里看到的三角板和原来的三角板相似吗?相似.④哈哈镜中人的形象与本人相似吗?不相似.⑤全等三角形相似吗?相似.⑥生活中哪些地方会见到相似图形?答案不唯一.【点拨】研究几何主要是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只要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就叫做相似图形.例题讲解:例1下列各图中哪组图形是相似图形(C)A BC D【点拨】观察图形,要从本质入手,如C,将小图的位置稍加旋转就可以发现它们是相似图形.【跟踪训练1】下列图形中,不是相似图形的是(C)A BC D【跟踪训练2】(教材P25练习2)如图,图形(a)~(f)中,哪些与图形(1)或(2)相似?解:(d)与(1)相似,(e)与(2)相似.巩固训练1.如图所示各组图形中,两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是(C)A BC D2.下列图形中:①放大镜下的图片与原来的图片;②幻灯片的底片与投影在屏幕上的图象;③天空中两朵白云的照片;④卫星上拍摄的长城照片与相机拍摄的长城照片.其中相似的组数有(C)A.4组B.3组C.2组D.1组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第2课时相似多边形与比例线段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成比例线段,并能运用比例线段进行计算求值,理解并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以及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26~27,理解并掌握“相似多边形”及“相似比”的概念,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①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两条线段的比,如ab=cd(即ad=bc),那么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②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当相似比为1,这两个多边形全等.④用一个放大镜看一个四边形ABCD,若该四边形的边长放大5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角A是原来的5倍B.周长是原来的5倍C.每一个内角都发生了变化D .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题讲解:例1 下列图形中,不一定相似的是(D) A .任意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B .任意两个等边三角形 C .任意两个正方形 D .任意两个菱形【跟踪训练1】 下列四组图形中,一定相似的是(D) A .正方形与矩形 B .正方形与菱形C .菱形与菱形D .正五边形与正五边形例2 (教材P26例)如图,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求角α,β的大小和EH 的长度x.【解答】 因为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所以它们的对应角相等,由此可得,α=∠C =83°,∠A =∠E =118°.在四边形ABCD 中,∠β=360°-(78°+83°+118°)=81°.因为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所以它们的对应边成比例,由此可得EH AD =EF AB ,即x 21=2418.解得x =28.【点拨】 相似多边形对应边成比例,关键要理解“对应”二字.【跟踪训练2】 如图,DE ∥BC ,DE =3,BC =9,AD =1.5,AB =4.5,AE =1.4,AC =4.2. (1)求AD AB ,AE AC ,DEBC 的值;(2)求证:△ADE 与△ABC 相似.解:(1)AD AB =1.54.5=13,AE AC =1.44.2=13,DE BC =39=13.(2)证明:∵DE ∥BC , ∴∠D =∠B ,∠E =∠C.又∵∠DAE =∠BAC ,AD AB =AE AC =DEBC,∴△ADE 与△ABC 相似. 例3 已知A ,B 两地的实际距离AB =5 km ,画在地图上的距离CD =2 cm ,则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250__000. 【点拨】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跟踪训练3】 (教材P27练习1)在比例尺为1∶10 000 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30 cm ,求两地的实际距离.解:设两地的实际距离为x.30x =110 000 000. 解得x =300 000 000.∵300 000 000 cm =3 000 km.∴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 000 km.巩固训练 1.下列各组线段中,成比例线段的是(B)A .1,2,3,4B .1,2,2,4C .3,5,9,13D .1,2,2,3 2.下列各组图形中,必定相似的是(D) A .两个等腰三角形B .各有一个角是4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C .两条边之比都是2∶3的两个直角三角形D .有一个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3.在一张由复印机出来的纸上,一个多边形的一条边由原来的1 cm 变成了4 cm ,那么这次复印的放缩比例为4∶1.4.把矩形对折后得到的矩形和原来的矩形相似,那么这个矩形的长与宽之比为2.5.已知三个数,1,2,3,请你再添上一个(只填一个)数,使它们能构成一个比例式,则这个数是23. 6.在两个相似的五边形中,一个边长分别为1,2,3,4,5,另一个最大边为8,则后一个五边形的周长是多少?解:另一个五边形的周长为24. 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如何根据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判断多边形相似?27.2 相似三角形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1课时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推论. 3.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29~31,弄懂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并完成下面的预习内容.①如果△ABC ∽△A 1B 1C 1,且相似比为k ,那么△A 1B 1C 1∽△ABC 的相似比为1k.②如图,l 1,l 2分别被l 3,l 4,l 5所截,且l 3∥l 4∥l 5,则AB 与DE 对应,BC 与EF 对应,DF 与AC 对应;AB BC =(DE )(EF ),AB (AC )=(DE )DF ,AB DE =(BC )(EF )=(AC )(DF ).③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点拨】 找准对应线段是关键. 例题讲解:例1 (教材补充例题)如图,DE ∥BC ,则下面比例式不成立的是(B)A.ADAB=AEACB.DEBC=ECACC.ADDB=AEECD.BCDE=ACAE【跟踪训练1】如图所示,已知AB∥CD∥EF,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ADDF=BCCEB.BCCE=DFADC.CDEF=BCBED.CDEF=ADAF例2(教材补充例题)如图,ED∥BC,EC,BD相交于点A,过A的直线交ED,BC分别于点M,N,则图中有相似三角形(C)A.1对B.2对C.3对D.4对【跟踪训练2】如图,在△ABC中,点D在BC上,EF∥BC,分别交AB,AC,AD于点E,F,G,图中共有几对相似三角形?分别是哪几对?解:共有3对相似三角形,分别是:△AEG∽△ABD,△AGF∽△ADC,△AEF∽△ABC.巩固训练1.如图所示,若△ABC∽△DEF,则∠E的度数为(C)A.28°B.32°C.42° D.52°2.如图,在▱ABCD中,点E在边AD上,射线CE,BA交于点F,下列等式成立的是(C)A.AE ED =CE EFB.AE ED =CD AFC.AE ED =FA ABD.AE ED =FE FC3.如图,在△ABC 中,DE ∥BC ,DE =2,BC =6,AD =3,求BD 的长.解:∵DE ∥BC , ∴△ADE ∽△ABC. ∴AD AB =DE BC ,即3AB =26. ∴AB =9.∴BD =AB -AD =9-3=6. 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当平行线与三角形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吗?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教学目标掌握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两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2~34,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与判定定理2.完成下列预习内容. ①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③下列是两位同学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并写出你的解答.判断如图所示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简单说明理由.甲同学: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虽然分别相等,但是它们的边的比不相等,AC IJ ≠AB HJ ≠BCHI ,所以他们不相似.乙同学: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相等,对应边之比也相等,所以它们相似.解:甲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甲同学所分析的边的比不是对应边的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甲同学的说法不正确;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乙同学的说法正确.【点拨】 判断三角形相似要注意对应关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时可类比全等三角形中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的方法.例题讲解:例1 (教材P33例1(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A ′B ′C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AB =4 cm ,BC =6 cm ,AC =8 cm ,A ′B ′=12 cm ,B ′C ′=18 cm ,A ′C ′=24 cm.【解答】 ∵AB A ′B ′=412=13,BC B ′C ′=618=13,AC A ′C ′=824=13,∴AB A ′B ′=BC B ′C ′=ACA ′C ′.∴△ABC ∽△A ′B ′C ′.【跟踪训练1】 如图,在△ABC 中,AB =25,BC =40,AC =20,在△ADE 中,AE =12,AD =15,DE =24,试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解:相似.理由:∵AC AE =2012=53,AB AD =2515=53,BC DE =4024=53,∴AC AE =AB AD =BCDE.∴△ABC ∽△ADE. 例2 (教材P33例1(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A ′B ′C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A =120°,AB =7 cm ,AC =14 cm ,∠A ′=120°,A ′B ′=3 cm ,A ′C ′=6 cm.【解答】 ∵AB A ′B ′=73,AC A ′C ′=146=73,∴AB A ′B ′=ACA ′C ′.又∠A =∠A ′,∴△ABC ∽△A ′B ′C ′.【跟踪训练2】 如图,四边形ABCD ,CDEF ,EFGH 都是正方形.(1)△ACF 与△ACG 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2)求∠1+∠2的度数.解:(1)相似.理由: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AC =a 2+a 2=2a ,∵AC CF =2a a =2,CG AC =2a 2a =2,∴AC CF =CGAC.又∵∠ACF =∠GCA ,∴△ACF ∽△GCA. (2)∵△ACF ∽△GCA ,∴∠1=∠CAF.∵∠CAF +∠2=45°,∴∠1+∠2=45°. 巩固训练1.在△ABC 和△A ′B ′C ′中,AB =9 cm ,BC =8 cm ,CA =5 cm ,A ′B ′=4.5 cm ,B ′C ′=2.5 cm ,C ′A ′=4 cm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 .△ABC 与△A ′B ′C ′相似 B .AB 与B ′A ′是对应边C .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是2∶1D .BC 与B ′C ′是对应边2.在△ABC 与△A ′B ′C ′中,已知AB ·B ′C ′=BC ·A ′B ′,若使△ABC ∽△A ′B ′C ′,还应增加的条件是(C)A .AC =A ′C ′B .∠A =∠A ′C .∠B =∠B ′D .∠C =∠C ′3.如图,两个三角形的关系是相似(填“相似”或“不相似”),理由是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4.右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不相似,说明理由:对应边不成比例.5.如图,DE 与△ABC 的边AB ,AC分别相交于D ,E 两点,若AE =2 cm ,AC =3 cm ,AD =2.4 cm ,AB =3.6 cm ,DE =43cm ,则BC 的长为多少?解:∵AE =2 cm ,AC =3 cm ,AD =2.4 cm ,AB =3.6 cm , ∴AE AC =AD AB =23. ∵∠A =∠A ,∴△ADE ∽△ABC. ∴DE BC =AE AC. 又∵DE =43 cm ,∴43BC =23.∴BC =2 cm. 【点拨】 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以进行边的计算. 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什么借鉴作用?第3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2.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深化对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方法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相似三角形的有关问题.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5~36,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3及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完成下列预习内容. ①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②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③要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再找除直角外的一组内角对应相等,就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判定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④如图所示,已知∠ADE =∠B ,则△AED ∽△ACB .理由是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⑤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解:相似,理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顶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其底角也对应相等.再根据“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个判定定理即可判断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点拨】 要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例题讲解:例1 (教材P35例2)如图,在Rt △ABC 中,∠C =90°,AB =10,AC =8.E 是AC 上一点,AE =5,ED ⊥AB ,垂足为D.求AD 的长.【解答】 ∵ED ⊥AB , ∴∠EDA =90°.又∠C =90°,∠A =∠A , ∴△AED ∽△ABC. ∴AD AC =AE AB .∴AD =AC ·AE AB =8×510=4. 【跟踪训练1】 如图,∠1=∠3,∠B =∠D ,AB =DE =5,BC =4. (1)△ABC ∽△ADE 吗?说明理由; (2)求AD 的长.解:(1)△ABC ∽△ADE.理由如下:∵∠1=∠3,∴∠1+∠2=∠3+∠2, ∴∠BAC =∠DAE. 又∵∠B =∠D , ∴△ABC ∽△ADE. (2)由(1),知AB AD =BCDE .∴5AD =45.解得AD =254. 例2 (教材补充例题)已知:如图,∠ABC =∠CDB =90°,AC =a ,BC =b ,当BD 与a ,b 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解答】 ∵∠ABC =∠CDB =90°, (1)当BC BD =ABCD 时,△ABC ∽△CDB ,此时BC BD =AB CD =AC BC ,即a b =b BD .∴BD =b 2a.即当BD =b2a 时,△ABC ∽△CDB.(2)当AB BD =BCCD 时,△ABC ∽△BDC ,此时AB BD =BC CD =AC BC ,即AB BD =AC BC. ∴a 2-b 2BD =a b ,BD =b a a 2-b 2.∴当BD =b aa 2-b 2时,△ABC ∽△BDC.综上所述,即当BD =b 2a 或BD =b aa 2-b 2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点拨】 本题要考虑当两个三角形有一个角相等时,夹这个角的两边的比相等时有两种情况.【跟踪训练2】 在△ABC 和△A 1B 1C 1中,∠A =∠A 1=90°,添加下列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是(D) A .∠B =∠B 1 B.AB A 1B 1=ACA 1C 1C.AB A 1B 1=BC B 1C 1 D.AB B 1C 1=AC A 1C 1巩固训练 1.下列条件中,一定能判断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的是(C) A .都含有一个40°的内角 B .都含有一个50°的内角 C .都含有一个60°的内角 D .都含有一个70°的内角 2.在△ABC 与△A ′B ′C ′中,有下列条件:(1)AB A ′B ′=BC B ′C ′;(2)BC B ′C ′=ACA ′C ′;(3)∠A =∠A ′;(4)∠C =∠C ′,如果从中任取两个条件组成一组,那么能判断△ABC ∽△A ′B ′C ′的共有(C)A .1组B .2组C .3组D .4组3.如图,在△ABC 中,∠C =90°,E 是BC 上一点,ED ⊥AB ,垂足为D.求证:△ABC ∽△EBD.证明:∵ED ⊥AB , ∴∠EDB =90°. ∵∠C =90°, ∴∠EDB =∠C.∵∠B =∠B , ∴△ABC ∽△EBD. 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何区别?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7~39,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2)如图,△ABC ∽△A ′B ′C ′,相似比为k,AD ⊥BC 于点D ,A ′D ′⊥B ′C ′于点D ′.①你能发现图中还有其他的相似三角形吗?【解答】 其他的相似三角形还有△ABD ∽△A ′B ′D ′,△ADC ∽△A ′D ′C ′.②△ABC 与△A ′B ′C ′中,C △ABCC △A ′B ′C ′=k ,S △ABCS △A ′B ′C ′=k 2.【点拨】 在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要注意周长的比与面积的比之间的区别,不要混为一谈,另外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反过来相似比等于面积比的算术平方根.例题讲解:例 (教材P38例3)如图,在△ABC 和△DEF 中,AB =2DE ,AC =2DF ,∠A =∠D.若△ABC 的边BC 上的高为6,面积为125,求△DEF 的边EF 上的高和面积.【解答】 在△ABC 和△DEF 中, ∵AB =2DE ,AC =2DF , ∴DE AB =DF AC =12.又∠D =∠A , ∴△DEF ∽△ABC ,△DEF 与△ABC 的相似比为12.∵△ABC 的边BC 上的高为6,面积为125,∴△DEF 的边EF 上的高为12×6=3,面积为(12)2×125=3 5.【跟踪训练】 如图,在▱ABCD 中,E 是CD 的延长线上一点,BE 与AD 交于点F ,CD =2DE.若△DEF 的面积为10,则▱ABCD 的面积为多少?解:∵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AD ∥BC ,AB ∥CE.∴△DEF ∽△CEB ,△DEF ∽△ABF.∴S△DEFS△CEB=(DECE)2=(DECD+DE)2=(DE3DE)2=19,S△DEFS△ABF=(DEAB)2=(DECD)2=(DE2DE)2=14.∴S△CEB=90,S△ABF=40.∴S▱ABCD=S△ABF+S四边形BCDF=S△ABF+S△CEB-S△DEF=40+90-10=120.巩固训练1.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2,则它们面积的比为(C)A.2∶1 B.1∶ 2C.1∶4 D.1∶52.如图,在▱ABCD中,点E在边DC上,DE∶EC=3∶1,连接AE交BD于点F,则△DEF的面积与△BAF的面积之比为(B)A.3∶4 B.9∶16 C.9∶1 D.3∶13.如果△ABC∽△DEF,A,B分别对应D,E,且AB∶DE=1∶2,那么下列等式一定成立的是(D)A.BC∶DE=1∶2B.△ABC的面积∶△DEF的面积=1∶2C.∠A的度数∶∠D的度数=1∶2D.△ABC的周长∶△DEF的周长=1∶24.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的比是4∶9,那么它们对应的角平分线的比是2∶3.5.已知△ABC∽△A1B1C1,△ABC的周长与△A1B1C1的周长的比值是32,BE,B1E1分别是它们对应边上的中线,且BE=6,则B1E1=4.6.如图所示,Rt△ABC∽Rt△DFE,CM,EN分别是斜边AB,DF上的中线,已知AC=9 cm,CB=12 cm,DE=3 cm.(1)求CM和EN的长;(2)你发现CMNE的值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得到什么结论?解:(1)在Rt△ABC中,AB=AC2+CB2=92+122=15,∵CM是斜边AB的中线,∴CM=12AB=7.5.∵Rt△ABC∽Rt△DFE,∴DEAC=DFAB,即39=13=DF15.∴DF=5.∵EN为斜边DF上的中线,∴EN=12DF=2.5.(2)∵CMEN=7.52.5=31,相似比为ACDE=93=31,∴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7.2.3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与认识.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积累经验与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9~40,进一步体会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太阳光下,同一时刻,物体的长度与其影长成正比(正比或反比).(2)太阳光下,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影子、光线构成的三角形相似吗?答:相似.例题讲解:例1(教材P40例5)如图,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点P,在近岸取点Q和S,使点P,Q,S共线且直线PS与河垂直,接着在过点S且与PS垂直的直线a上选择适当的点T,确定PT与过点Q且垂直PS的直线b的交点R.已测得QS=45 m,ST=90 m,QR=60 m,请根据这些数据,计算河宽PQ.【解答】∵∠PQR=∠PST=90°,∠P=∠P,∴△PQR∽△PST.∴PQPS=QRST,即PQPQ+QS=QRST,PQPQ+45=6090,PQ×90=(PQ+45)×60.解得PQ=90 m.答:河宽大约为90 m.【跟踪训练1】(菏泽中考)如图,M,N为山两侧的两个村庄,为了两村交通方便,根据国家的惠民政策,政府决定打一直线涵洞,工程人员为计算工程量,必须计算M,N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选择测量点A,B,C,点B,C分别在AM,AN上,现测得AM=1千米,AN=1.8千米,AB=54米,BC=45米,AC=30米,求M,N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解:连接MN.∵ACAM=301 000=3100,ABAN=541 800=3100,∴ACAM=ABAN.又∵∠BAC=∠NAM,∴△BAC∽△NAM.∴BCMN=3100,即45MN=3100.∴MN=1 500.答:M,N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 500米.例2小刚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学校大楼AB的高度.如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面平面镜,镜子与教学大楼的距离EA=21 m,当他与镜子的距离CE=2.5 m时,他刚好能从镜子中看到教学大楼的顶端B,已知他的眼睛距地面高度DC=1.6 m,请你帮助小刚计算出教学大楼的高度AB是多少m?(注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有∠DEF =∠BEF ,而FE ⊥AC , ∴∠DEC =∠BEA.又∵∠DCE =∠BAE =90°, ∴△DEC ∽△BEA.∴CD AB =ECEA .又∵DC =1.6,EC =2.5,EA =21, ∴1.6AB =2.521.∴AB =13.44. 答:建筑物AB 的高度为13.44 m.【点拨】 从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是解决本类题型的关键.【跟踪训练2】 如图,某校数学兴趣小组利用自制的直角三角形硬纸板DEF 来测量操场旗杆AB 的高度,他们通过调整测量位置,使斜边DF 与地面保持平行,并使边DE 与旗杆顶点A 在同一直线上.已知DE =0.5米,EF =0.25米,目测点D 到地面的距离DG =1.5米,到旗杆的水平距离DC =20米,求旗杆的高度.解:由题意可得,△DEF ∽△DCA ,则DE DC =EFAC ,∵DE =0.5米,EF =0.25米,DG =1.5米,DC =20米, ∴0.520=0.25AC.解得AC =10. 故AB =AC +BC =AC +DG =10+1.5=11.5(米). 答:旗杆的高度为11.5米. 巩固训练1.如图,小明在打网球时,击球点距球网的水平距离为8 m ,已知网高为0.8 m ,要使球恰好能打过网,而且落在离网4 m 的位置,则球拍击球时的高度h 为2.4m.2.如图,测得BD =120 m ,DC =60 m ,EC =50 m ,求河宽.解:由题意,可得∠B =∠C =90°,∠ADB =∠EDC ,∴△ADB ∽△EDC. ∴AB EC =BD CD ,即AB =BD ·EC CD =120×5060=100(m). 答:河宽AB 为100 m.【点拨】 证明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简单、合适的一种.课堂小结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测量的一般步骤:(1)因地制宜,构造相似三角形;(2)测量与所求线段对应的边的长以及另外任意一组对应边的长;(3)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进行计算.27.3 位似第1课时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位似图形等有关概念,能够按照要求利用位似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以及能够正确地作出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2.在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会到几何图形之美,提高对数学美的认识层次,陶冶美育情操,激发学习热情.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47~48,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像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3)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中心位置可能在(D)A.原图形的外部 B.原图形的内部C.原图形的边上 D.任意位置【点拨】位似的三要素即是判定位似的依据,也是位似图形的性质.例题讲解:例1如图,作出一个新图形,使新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的比为2∶1.【解答】 1.在原图形上取点A,B,C,D,E,F,G,在图形外任取一点P;2.作射线AP,BP,CP,DP,EP,FP,GP;3.在这些射线上依次取A′,B′,C′,D′,E′,F′,G′,使PA′=2PA,PB′=2PB,PC′=2PC,PD′=2PD,PE′=2PE,PF′=2PF,PG′=2PG;4.顺次连接点A′,B′,C′,D′,E′,F′,G′,A′.所得到的图形就是符合要求的图形.【点拨】作位似图形的步骤:(1)按要求作出各点的对应点后,(2)连线.注意:不要连错对应点之间的连线.【跟踪训练1】如图,请在8×8的网格中,以点O为位似中心,作出△ABC的一个位似图形△A′B′C′,使△A′B′C′与△ABC的相似比为2∶1.解:如图所示,△A′B′C′为所求的三角形.例2请画出如图所示两个图形的位似中心.图1 图2【解答】如图所示的点O1,就是图1的位似中心.如图所示的点O2,就是图2的位似中心.【点拨】正确地作出位似中心,是解位似图形的关键,可以根据位似中心的定义,位似图形的对应点连线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跟踪训练2】找出下列图形的位似中心.巩固训练1.在下列图形中,不是位似图形的是(D)A BC D2.如图,以点O为位似中心,将△ABC放大后得到△DEF,已知△ABC与△DEF的面积比为1∶9,则AB∶DE的值为(A)A.1∶3 B.1∶2 C.1∶ 3 D.1∶9第2题图第3题图3.如图,以O为位似中心将四边形ABCD放大后得到四边形A′B′C′D′,若OA=4,OA′=8,则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B′C′D′的周长的比为1∶2.4.如图,△DEF是△ABC经过位似变换得到的,位似中心是点O,请确定点O的位置,如果OC=3.6 cm,OF=2.4 cm,求它们的相似比.解:连接AD,CF交于点O,则点O即为所求.∵OC=3.6 cm,OF=2.4 cm,∴OC ∶OF =3∶2.∴△ABC 与△DEF 的相似比为3∶2.5.如图,图中的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ABC 与△A ′B ′C ′是以点O 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它们的顶点都是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找出位似中心点O ;(2)△ABC 与△A ′B ′C ′的位似比为2∶1;(3)按(2)中的位似比,以点O 为位似中心画出△ABC 的另一个位似图形△A ″B ″C ″.解:(1)如图所示,点O 即为所求. (2)∵AC A ′C ′=21, ∴△ABC 与△A ′B ′C ′的位似比为:2∶1.故答案为:2∶1. (3)如图所示,△A ″B ″C ″即为所求. 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位似图形与一般相似图形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3.利用位似作图的步骤有哪些?第2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掌握位似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应用,即会根据相似比,求位似图形顶点,以及根据位似图形对应点坐标,求位似图形的相似比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作出位似图形.2.让学生在应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应用意识,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48~50,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的两个位似图形对应顶点的坐标规律,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3,把线段AB 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答:线段缩小后,点A ,B 的坐标与其对应点的坐标的比为13.(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 ,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坐标的比为k . (3)△ABC 和△A 1B 1C 1关于原点位似且点A(-3,4),它的对应点A 1(6,-8),则△ABC 和△A 1B 1C 1的相似比是12.(4)已知△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2),B(1,0),C(3,3),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把△ABC 放大得到其位似图形△A 1B 1C 1,则△A 1B 1C 1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1(2,4),B 1(2,0),C 1(6,6).例题讲解:例 (教材P49例)如图,△ABO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4),B(-2,0),O(0,0).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与△ABO 的相似比为32.【解答】 如图,利用位似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分别取点A ′(-3,6),B ′(-3,0),O(0,0).顺次连接点A ′,B ′,O ,所得△A ′B ′O 就是要画的一个图形.【点拨】 作位似变换时,要先弄清点的坐标的变化情况,求出变换后对应的坐标.然后在坐标中描出对应点,连线即可.【跟踪训练】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4),B(3,-2),C(6,-3). (1)画出△ABC 关于x 轴对称的△A 1B 1C 1;(2)以点M 为位似中心,在网格中画出△A 1B 1C 1的位似图形△A 2B 2C 2,使△A 2B 2C 2与△A 1B 1C 1的相似比为2∶1.解:(1)如图所示,△A 1B 1C 1即为所求. (2)如图所示,△A 2B 2C 2即为所求. 巩固训练1.某个图形上各点的横、纵坐标都变成原来的12,连接各点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相比(C)A .完全没有变化B .扩大成原来的2倍C .面积缩小为原来的14D .关于纵轴成轴对称2.如图所示的△ABC ,以A 点为位似中心,放大为原来的2倍,画出一个相应的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点的坐标.解:根据题意,图中的△AB 1C 1就是满足题意的三角形,其中A 点的坐标不变,仍是(-3,-1),B 1,C 1的坐标分别为(3,-3),(1,3).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2.想一想位似作图与平移作图、轴对称作图、旋转作图有什么共同点?。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主要介绍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本章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环节,为后续学习函数、解析几何等知识点奠定基础。
本章内容涉及的概念和性质较多,学生需要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能理解并运用平行、相交、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仍有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动手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2.学会判定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并能运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判定两个图形相似的方法。
3.相似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相似图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问答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应的教案和教学课件。
2.准备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软件。
3.准备相关案例分析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软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和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相似图形的判定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图形,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面积、比例问题等。
[初中数学]相似图形全章教案 北师大版6
(3)如果增加一角相等,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吗?
(4)全等三角形有哪些判定方法?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你认为可能还有哪些方法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请大胆猜想)
第二环节:构造悬念,创设情境
内容:
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为测量A,B两点间的距离,在池塘边任选一点C,连接AC,BC,并延长AC到D,使CD= AC,延长BC到E,使CE= BC,连接DE,如果测量DE=20m,那么AB=2×20=40m。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课本78页随堂练习
第六环节:总结串联,纳入系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内容: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困惑?
目的: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实际收获,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效果: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1.(必做题)课本习题1、2、3
2.(选做题)
(1)课本习题4
(2)如图,正方形ABCD中,E为AB中点,BF= BC,那么图中与△ADE相似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
板书设计: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
一、判定定理3:三条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定理的证明
三、例题讲解
四、练习
批注:
课后反思
第三环节:目标导向,自然引人
内容:
以四人为一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画△ABC与△A’B’C’,使∠A=∠A’, 都等于给定的值k。设法比较∠B与∠B’的大小(或∠C与∠C’)。△ABC和△A’B’C’相似吗?
2.改变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
由学生归纳总结: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七章 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2.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确定线段的比.二、重点、难点重点:相似图形的概念与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难点:成比例线段概念. 难点的突破方法:(1)对于相似图形的概念,可用大量的实例引入,但要注意教材中“把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只是对相似图形概念的一个描述,不是定义;还要强调:①相似形一定要形状相同,与它的位置、颜色、大小无关(其大小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当形状与大小都一样时,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所以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②相似形不仅仅指平面图形,也包括立体图形的情况,如飞机和飞机模型也是相似形;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有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而把一个图形的部分拉长或加宽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不是相似图形.(2)对于成比例线段:①我们是在学生小学学过数的比,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成比例线段的;②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③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④四条线段a,b,c,d 成比例,记作d c b a =或a:b=c:d ;⑤若四条线段满足dcb a =,则有ad=bc (为利于今后的学习,可适当补充:反之,若四条线段满足ad=bc ,则有dcb a =,或其它七种表达形式).三、例题的意图本节课的三道例题都是补充的题目,例1是一道判断图形相似的选择题,通过讲解要使学生明确:(1)相似形一定要形状相同,与它的位置、颜色、大小无关;(2)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有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而把一个图形的部分拉长或加宽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不是相似图形;(3)在识别相似图形时,不要以位置为准,要“形状相同”;例2通过分别采用m 、cm 、mm 三种不同的长度单位,求得的ba的值相等,使学生明确: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但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必须一致;例3是求线段的比的题,要使学生对比例尺有进一步的认识:比例尺=实距图距实际距离图上距离=,而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求两条线段的比.四、课堂引入1.(1)请同学们看黑板正上方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上的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再如下图的两个画面,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还可以再举几个例子)(2)教材P36引入.(3)相似图形概念:把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强调:见前面) (4)让学生再举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 (5)讲解例1.2.问题:如果把老师手中的教鞭与铅笔,分别看成是两条线段AB 和CD ,那么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是多少?归纳: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3.成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b,c,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比相等,如dcb a =(即ad=bc ),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注意】 (1)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2)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3)四条线段a,b,c,d 成比例,记作d c b a =或a:b=c:d ;(4)若四条线段满足dcb a =,则有ad=bc . 五、例题讲解例1(补充:选择题)如图,下面右边的四个图形中,与左边的图形相似的是( )分析:因为图A 是把图拉长了,而图D 是把图压扁了,因此它们与左图都不相似;图B 是正六边形,与左图的正五边形的边数不同,故图B 与左图也不相似;而图C 是将左图绕正五边形的中心旋转180º后,再按一定比例缩小得到的,因此图C 与左图相似,故此题应选C.例2(补充)一张桌面的长a=1.25m ,宽b=0.75m ,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1)如果a=125cm ,b=75cm ,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2)如果a=1250mm ,b=750mm ,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解:略.(35b a =) 小结:上面分别采用m 、cm 、mm 三种不同的长度单位,求得的ba的值是相等的,所以说,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但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必须一致.例3(补充)已知: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32000000,量得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大约为3.5cm ,求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km ?分析:根据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可求出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解: 略答: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120 km .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37的观察.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明上幼儿园时的照片和初中毕业时的照片相似.B .商店新买来的一副三角板是相似的.C .所有的课本都是相似的.D .国旗的五角星都是相似的.3.如图,请测量出右图中两个形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1)(小)长是_______cm ,宽是_______cm ; (大)长是_______cm ,宽是_______cm ;(2)(小)=长宽 ;(大)=长宽 . (3)你由上述的计算,能得到什么结论吗?(答:相似的长方形的宽与长之比相等)4.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中国政区”地图上,量得福州与上海之间的距离时7.5cm ,那么福州与上海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5.AB 两地的实际距离为2500m ,在一张平面图上的距离是5cm ,那么这张平面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七、课后练习1.观察下列图形,指出哪些是相似图形:(答:相似图形分别是:(1)和(8);(2)和(6);(3)和(7) )2.教材P37练习1、2.3.教材P40 练习1与习题1.教学反思:本节教学,对于相似图形的概念,用了大量的实例引入,强调了教材中“把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只是对相似图形概念的一个描述,不是定义;对于成比例线段:①是在学生小学学过数的比,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成比例线段的;②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27.1 图形的相似(二)一、教学目标1.知道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即: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2.会根据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并会运用其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二、重点、难点1.重点: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与识别.2.难点:运用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进行相关的计算.3.难点的突破方法(1)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要看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且对应边的比是否也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可以以矩形、菱形为例说明:仅有对应角相等,或仅有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多边形不一定相似(见例1),也可以借助电脑直观演示,增加效果,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2)由相似多边形的特征可知,如果已知两个多边形相似,就等于知道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在计算时要能灵活运用.(3)相似比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实质是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即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长放大或缩小的倍数).三、例题的意图本节课安排了3个例题,例1与例3都是补充的题目,其中通过例1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要看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且对应边的比是否也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若说明两个多边形不相似,则必须说明各角无法对应相等或各对应边的比不相等,或举出合适的反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依靠直觉观察是不可靠的;例2是教材P39的例题,它主要考查的是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运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即可求解;例3是相似多边形特征的灵活运用(使用方程思想)的题目,在教学中还可根据自己的学生学习的程度,适当增加一些题目用以巩固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四、课堂引入1.如图的左边格点图中有一个四边形,请在右边的格点图中画出一个与该四边形相似的图形.2.问题:对于图中两个相似的四边形,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3.【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反之,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2)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问题: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结论: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全等,因此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五、例题讲解例1(补充)(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相似B.所有的矩形都相似C.所有的菱形都相似D.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分析:A中平行四边形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都相似,故A错;B中矩形虽然各角都相等,但是各对应边的比不一定相等,因此所有的矩形不一定都相似,故B错;C中菱形虽然各对应边的比相等,但是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菱形不一定都相似,故C也错;D中任两个正方形的各角都相等,且各边都对应成比例,因此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故D说法正确,因此此题应选D.例2(教材P39例题).分析:求相似多边形中的某些角的度数和某些线段的长,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关键是找准对应角与对应边,从而列出正确的比例式.解:略例3(补充)已知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A 1B 1C 1D 1相似,且A 1B 1:B 1C 1:C 1D 1:D 1A 1=7:8:11:14,若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40,求四边形ABCD 的各边的长.分析:因为两个四边形相似,因此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 解:∵ 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A 1B 1C 1D 1相似, ∴ AB :BC :CD :DA= A 1B 1:B 1C 1:C 1D 1:D 1A 1. ∵ A 1B 1:B 1C 1:C 1D 1:D 1A 1=7:8:11:14, ∴ AB :BC :CD :DA= 7:8:11:14.设AB=7m ,则BC=8m ,CD=11m ,DA=14m . ∵ 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40, ∴ 7m+8m+11m+14m=40. ∴ m=1.∴ AB=7,则BC=8,CD=11,DA=14. 六、课堂练习1.教材P40练习2、3. 2.教材P41习题4.3.(选择题)△ABC 与△DEF 相似,且相似比是32,则△DEF 与△ABC 与的相似比是( ).A .32 B .23 C .52 D .94 4.(选择题)下列所给的条件中,能确定相似的有( )(1)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圆;(2)所有的正方形;(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5)所有的等腰梯形;(6)所有的正六边形.A .3个B .4个C .5个D .6个5.已知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 1B 1C 1D 1相似,四边形ABCD 的最长边和最短边的长分别是10cm 和4cm ,如果四边形A 1B 1C 1D 1的最短边的长是6cm ,那么四边形A 1B 1C 1D 1中最长的边长是多少?七、课后练习1.教材P41习题3、5、6.2.如图,AB ∥EF ∥CD ,CD=4,AB=9,若梯形CDEF 与梯形EFAB 相似,求EF 的长.教学反思:教学中,应到学生弄清楚了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要看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且对应边的比是否也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以矩形、菱形为例说明:仅有对应角相等,或仅有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多边形不一定相似(见例1),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其中,由相似多边形的特征可知,如果已知两个多边形相似,就等于知道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在计算时要能灵活运用.此外相似比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实质是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即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长放大或缩小的倍数).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一、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2.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 三、课堂引入 1.复习引入(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 与△A ′B ′C ′中,如果∠A=∠A ′, ∠B=∠B ′, ∠C=∠C ′, 且k A C CAC B BC B A AB =''=''=''. 我们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 ∽△A ′B ′C ′,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反之如果△ABC ∽△A ′B ′C ′,则有∠A=∠A ′, ∠B=∠B ′, ∠C=∠C ′, 且A C CAC B BC B A AB ''=''=''. (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2.教材P42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探索与证明.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四、例题讲解例1(补充)如图△ABC ∽△DCA ,AD ∥BC ,∠B=∠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3)若AB=10,BC=12,CA=6.求AD 、DC 的长.分析: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来寻找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对(3)可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求出AD 与DC 的长.解:略(AD=3,DC=5)例2(补充)如图,在△ABC 中,DE ∥BC ,AD=EC ,DB=1cm ,AE=4cm ,BC=5cm ,求DE 的长.分析:由DE ∥BC ,可得△ADE ∽△ABC ,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ACAEAB AD =,又由AD=EC 可求出AD 的长,再根据AB AD BC DE =求出DE 的长. 解:略(310DE =).五、课堂练习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 ) A .两个直角三角形 B .两个钝角三角形 C .两个等腰三角形 D .两个等边三角形 2.(选择)如图,DE ∥BC ,EF ∥AB ,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 )A .1对B .2对C .3对D .4对3.如图,在□ABCD 中,EF ∥AB ,DE:EA=2:3,EF=4,求CD 的长. (CD= 10)六、作业1.如图,△ABC ∽△AED, 其中DE ∥BC ,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如图,△ABC ∽△AED ,其中∠ADE=∠B ,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3.如图,DE ∥BC ,(1)如果AD=2,DB=3,求DE:BC 的值;(2)如果AD=8,DB=12,AC=15,DE=7,求AE 和BC 的长.教学反思: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教学难点是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很重要,它是学习其它判定的基础,自身也有广泛的应用.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一、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两种判定方法,会运用两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三、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1) 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 (2)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3)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4) 如图,如果要判定△ABC 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2.(1)提出问题: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 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带领学生画图探究;(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1)提出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 (2)教师带领学生探求证明方法.4.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提出问题:由三角形全等的SAS 判定方法,我们也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让学生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 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四、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6例1)分析: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看是不是符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或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对于(1)由于是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B'C'A'ABC四条边长,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对于(2)给的几个条件全是边,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其方法是通过计算成比例的线段得到对应边.解:略※例2 (补充)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ACD ,AB=6,BC=4,AC=5,CD=217,求AD 的长. 分析:由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猜想应用“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来证明.计算得出ACCDCD AB =,结合∠B=∠ACD ,证明△ABC ∽△DCA ,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得出关于AD 的比例式ADACAC CD =,从而求出AD 的长.解:略(AD=425). 五、课堂练习 1.教材P47.2.2.如果在△ABC 中∠B=30°,AB=5㎝,AC=4㎝,在△A’B’C’中,∠B’=30°A’B’=10㎝,A’C’=8㎝,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试着画一画、看一看?3.如图,△ABC 中,点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求证:△ABC ∽△DEF .六、作业1.教材P47.1、3.2.如图,AB•AC=AD•AE ,且∠1=∠2,求证:△ABC ∽△AED .※3.已知:如图,P 为△ABC 中线AD 上的一点,且BD 2=PD •AD ,求证:△ADC ∽△CDP .教学反思:教学中很好地把握了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是学生能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后续学习还要加强训练.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一、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1.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的运用. 三、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如图,△ABC 中,点D 在AB 上,如果AC 2=AD •AB ,那么△ACD 与△ABC 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3)如(2)题图,△ABC 中,点D 在AB 上,如果∠ACD=∠B ,那么△ACD 与△ABC 相似吗?——引出课题.(4)教材P48的探究3 . 四、例题讲解例1(教材P48例2).分析:要证PA •PB=PC •PD ,需要证PBPCPD PA,则需要证明这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由于所给的条件是圆中的两条相交弦,故需要先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然后利用圆的性质“同弧上的圆周角相等”得到两组角对应相等,再由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可得两三角形相似.证明:略(见教材P48例2).例2 (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 中,E 为BC 上一点,DF ⊥AE 于F ,若AB=4,AD=5,AE=6,求DF 的长.分析:要求的是线段DF 的长,观察图形,我们发现AB 、AD 、AE 和DF 这四条线段分别在△ABE 和△AFD 中,因此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这四条线段对应成比例,从而求得DF 的长.由于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故有一对直角相等,再找出另一对角对应相等,即可用“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解:略(DF=310). 五、课堂练习1.教材P49的练习1、2.2.已知:如图,∠1=∠2=∠3,求证:△ABC ∽△ADE . 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2)有一个角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六、作业1.已知:如图,△ABC 的高AD 、BE 交于点F . 求证:FDEFBF AF.教学反思: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效果很好.27.2.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3.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1.重点: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2.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三、课堂引入问: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位于哪个国家,叫什么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在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泰勒斯.一天,希腊国王阿马西斯对他说:“听说你什么都知道,那就请你测量一下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吧!”,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个大难题,因为是很难爬到塔顶的.你知道泰勒斯是怎样测量大金字塔的高度的吗?四、例题讲解例1(教材P49例3——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分析:根据太阳光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特点,可知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竖直的两个物体的影子互相平行,从而构造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求出金字塔的高度.解:略(见教材P49)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用身高等)解法二:用镜面反射(如图,点A 是个小镜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例2(教材P50例4——测量河宽问题)分析:设河宽PQ 长为x m ,由于此种测量方法构造了三角形中的平行截线,故可得到相似三角形,因此有ST QR PS PQ =,即906045x x =+.再解x 的方程可求出河宽.解:略(见教材P50)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 解法二: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例3(教材P50例5——盲区问题)分析:略(见教材P50) 解:略(见教材P51) 五、课堂练习1.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成正比例.在某一时刻,有人测得一高为1.8米的竹竿的影长为3米,某一高楼的影长为60米,那么高楼的高度是多少米?2.小明要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从距他2米的一小块积水处C 看到塔顶的倒影,已知小明的眼部离地面的高度DE 是1.5米,塔底中心B 到积水处C 的距离是40米.求塔高?六、作业1.教材P51.练习1和练习2.2.如图,小明在打网球时,使球恰好能打过网,而且落在离网5米的位置上,求球拍击球的高度h .(设网球是直线运动)3.小明想利用树影测量树高,他在某一时刻测得长为1m 的竹竿影长0.9m ,但当他马上测量树影时,因树靠近一幢建筑物,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在墙上,如图,他先测得留在墙上的影高1.2m ,又测得地面部分的影长2.7m ,他求得的树高是多少?教学反思:本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27.2.3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2.能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运用.2.难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及对“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对它的反向应用的理解,即对“由面积比求相似比”的理解.三、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已知: ∆ABC ∽∆A’B’C’,根据相似的定义,我们有哪些结论?(从对应边上看; 从对应角上看:)问:两个三角形相似,除了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之外,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2.思考:(1)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周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两个相似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有什么关系? 推导见教材P54.结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即:如果 △ABC ∽△A ′B ′C ′,且相似比为k ,那么k AC C B B A CABC AB =''+''+''++.性质2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如果 △ABC ∽△A ′B ′C ′,且相似比为k ,那么22)(k B A AB S S C B A A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