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讲解-第一组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讲解-第一组

结论1
地租收入R对同 样的作物而言, 随距市场距离增 加的运费增多而
减少
结论2
当地租收入为零 时,即使耕作技 术可能,经济上 也不合理,而成 为某种作物的耕
作极限。
地租曲线到杜能圈: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 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 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上)。因农产 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 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
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杜能圈形成: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
植相对于其价格而 农业生产 言笨重而体积大的 空间配置 作物,或者是生产
随着距城 市距离的
增加
易于腐烂或必须在
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种植相对于农产 品的价格而言运
费小的作物
形成在某一 圈层以某一 种农作物为 主的同心圆
结构
Page 8
杜能圈:
国家或大洲范围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 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 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 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地带:森林
我国学者对上海和北 京周围的农业土地利 用情况的研究,也分 别得出与杜能圈结构
非常相似的结论。
Page 11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启示及局限性: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启示
农业地理学上的启示:即使自然 环境相同,仍会出现农业的空间 分异;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 优越性;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 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 方式越合理。
经济学上的启示:

【课外阅读】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__杜能环

【课外阅读】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__杜能环

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杜能环1826年,德国人杜能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他假设有一个与外界无任何联系的孤立国,在这个孤立国内:(1)只有一个中心城市,城市周围是广阔的、自然条件均一的可耕平原;(2)均匀分布着具有相同技术素养的农民,他们追求最大利润,并有能力按市场要求调整其农业经营类型;(3)城市是农产品唯一的市场,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农民承担农产品的运费,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杜能认为,在孤立国内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的6个农业圈。

第一圈:自由农业带,距市场最近,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如鲜奶、蔬菜等。

第二圈:林业带,为城市提供木材和燃料。

第三圈:作物轮作带,该带内作物6年轮回一次。

6年中有2年种稞麦,分别用1年种土豆、大麦、苜蓿和野豌豆。

这样,中间就不需要有休闲地。

第四圈:谷草轮作带,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7年轮回一次。

第五圈:三圃轮作带,每年分别有l/3的土地种燕麦、稞麦和休闲,3年轮回一次。

第六圈:畜牧带,生产牧草,放养牲畜,实行粗放经营。

在该带以外就是未耕的荒野。

1969年,地理学家对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进行的研究发现,尽管当地的种族和环境与欧洲不同,但是亚的斯亚贝巴的周围情况与杜能环有明显的一致性。

特别是该城外部的一圈油加利树林带,其位置与作用和杜能环中的林业带相似。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例如,为城市提供木材和燃料的林业带已不复存在。

有人根据实际情况,对杜能环进行了如下的修改。

第一圈:市场园艺业与栏饲业地带。

第二圈:乳畜业地带。

第三圈:混合农业地带。

第四圈:商品谷物业地带。

第五圈:大牧场业地带。

第六圈:非农业地带。

这种修改后的模型,不仅可用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周围地区,而且可以运用于较大规模的地区。

例如,从美国的农业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中心,自东北向西南依次分布着市场园艺业带、乳畜业带、混合农业带、商品谷物业带以及大牧场业地带。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 .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181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

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

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第三讲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三讲 杜能农业区位论
2
➢ 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那么人类活 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和变 化。
➢ 在农业经济时代,人类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 产活动,因而如何选择农业活动的场所是整个社 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 区位理论;
3
➢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 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 在其中是一个影响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 因此最早出现了以成本(主要是指运费) 最小化为目的的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7
(1)自由式农业圈—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 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
(2)林业圈—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 建筑用材。 (3)轮作式农业圈——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如下
图)
28
(4)谷草式农业圈——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 放(如下图)
29
(5)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 产更粗放(如下图)
11
➢ 区位条件主要是说由于场所不同因而生产条 件不同;而区位因子则是说,对于生产者而 言,由于场所不同将表现出生产费用或利益 的差异。
12
➢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 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 区位因子的分类:
区位因子
经济因子 非经济因子
收入因子 成本因子
运费因子 非运费因子
17
关于“农业集约”的教学资料——
➢ 农业经营集约化生产指在单位土地中投入较多的劳、 资本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可分两阶段: ➢ 初期阶段——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集约; ➢ 高级阶段——以资本的大量投入为主的集约。
18
二、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 理论前提(“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通航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其他自然条件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一)产业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基本思想:对离城市任何一点距离而言,不同农业生产的利润不同,对土地报价也不同,报价高者获得使用权,从而确定给农场主带来最大地租收入的农业生产布局区间。

运输成本差异导致城市周边形成农业布局的圈层结构,即“杜能环”。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其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

其中区位因子包括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等。

该理论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最优。

1.一般区位理论——俄林工业区位的移动既与已经形成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的历史格局有关,也是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重新配置和均衡关系变动的结果。

2.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等级序列:在某一区域内,城镇作为“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

中心地的规模和级别与其服务半径呈正比,与其数量呈反比。

规模大、级别高的中心地还含有多个较其低级的中心地。

中心地模式:理论模式是指在—个平原地区,各处自然条件、资源都一样,人口均匀分布,人们在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上均无差别,购物以最近为原则,则这个平原上的中心地最初应是均匀地分布,每个中心地的理想服务是圆形服务面4.市场区位理论——廖什该理论认为,由于产品价格随距离增大而增大(产地价格加运费),造成需求量的递减,因而单个企业的市场区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局限性——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河流干扰要素情况
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的影响
技术发展和交通手段发达使市场距离缩短 该理论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而现实农业生产中大部分是自给性经营
2016/10/25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15
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的多样性
五、农业区位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 5.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品供应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
•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 问题: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 化。 • 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 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 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 微观尺度
• 微观尺度的研究以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研究为代表。
2016/10/25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11
宏观尺度
• • • • • • • • 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模式:国家或大洲范围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地带:森林
• 同时,大量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成为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农业劳动者。 于是,出现了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杜能的 《孤立国》正是试图解释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问题。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 .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181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

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

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杜能农业圈理论

杜能农业圈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10年在德国梅克伦堡附近购置一块146hm2的土地,经过多年的记载研究,与1826年完成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关系》,创立了农业区位理论。

(一)基本假设杜能对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以下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无山脉、河流,土壤与气候条件一致,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2、居民接受同等教育,掌握同等劳动技能和生产工具。

3、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运费与运距成正相关。

4、农产品主要用于销售,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为其经营的最终目的。

5、城市为产品交换的市场和消费中心,为农村提供全部的生产与生活资料。

农村除中心城市外,不与其他任何市场发生经济联系。

6、民生产的驱动因素是获取最大的区位地租,他们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调整产品类型。

7、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工资、资本的利息率都固定不变。

(二)形成机制根据前述假设,杜能给出一般地租收入公式: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 农产品的生产费用Q农产品生产量(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地租的收入R对同样作物而言,随距市场的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0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成为这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把这种作物的地租最大点(市场点)的地租收入与耕作极限点(地租收入为0)连接的曲线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的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大,相反则较小。

图距离自由、林业、轮作、谷草、三圃、畜牧(三)杜能圈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者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是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以某种作物同心圆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基本经济分析农业经营者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的最大利润为:P农业生产成本为: 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农产品的运输费用:T他们之间的关系为:P=V—(E+T)由于V(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相同的)和E(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即均质的假设)是常数,因此V-E也是常数,故有:P+T=V-E=K=常数意义:要想利润最大化,只有将运费最小化.由此得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运费最小,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的六种耕作制度由内而外划分为六个区域: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谷物轮作区,草田轮作区,三圃农作制区,畜牧业区3)修正模型修正原假设1: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均质修正原假设3:交通工具多样化,除了马车外还有河运等修正原假设1:大城市周围除了农村外,还有许多的小城市(城市不唯一工业区位理论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品的生产成本的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假设条件1)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地区2)原材料产地已知3)消费为已知4)劳动力已知且充足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6)同一产品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前提假设:影响因素只有一个即运费韦伯认为:工业企业应选在原料和制成品两者的总运费最小的地方运费的大小取决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比例关系:运费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成正比关系韦伯将工业原料分为:遍布性原料(到处都有的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限地性原料(分布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原料):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及其重量和制成品重量的比值,即有: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原料指数的不同将导致工业区位的趋向不同,因此,当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只有在原料、燃料与市场之间找到最小运费点,才能找到工业的理想区位。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四、意义
2.经济学上的意义:
(1)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经济区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的研 究思维方法,最具重要意义。 (2)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 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理可说明农业土地利用,对 于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五、局限性
1.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 模式。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条件。 2.修正后杜能模式考察了河流、其它小城市、谷物价格和 土质对“孤立国”土地利用的影响。 3.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 是自给性经营。这种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 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 4.经营者的主观意识。 5.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 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 6.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 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
二、理论概要
2.产生的问题:
(1)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 生怎样的影响?
二、理论概要
3.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的干扰,而只探 讨一个要素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 ,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 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二、理论概要
4.形成机制:
地租公式:R =PQ-CQ-KtQ=(P-C-Kt)Q 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Q: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 K: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二、理论概要
4.结论:
(1)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与Kt( 运费)有关; (2)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方式( R不能为负)。

《杜能农业区位论》课件

《杜能农业区位论》课件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01
02
03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等自然条件对农业布局具 有重要影响。
经济因素
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生 产成本等经济因素也制约 着农业布局。
社会文化因素
政策法规、人口分布、文 化传统等社会文化因素也 对农业布局产生影响。
农业区位论的形成过程
早期的农业布局理论
早期的农业布局理论主要基于经验和实践,强调自然条件 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
在优化农业布局过程中,需要考 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 社会需求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
的农业发展规划。
04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 用与实践
农业规划与布局
农业规划
根据杜能农业区位论,农业规划应考虑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自然条件、社会 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和布局,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 效率。
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
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理论中未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 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结合现代科技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区位论需要结合新技术、新模式进行 完善和发展。
考虑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 环境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
3
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
杜能农业区位论强调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对 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06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局 限性与展望
理论局限性
假设条件过运
输成本等,这在现实中很难完全满足。
忽视农业技术进步
02
理论中未考虑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使得理论在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认为农业的组织形式,以城 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 第二圈——林业、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 第六圈——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通常称为杜能 圈。
7
三、杜能圈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 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 奶。 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 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 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 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 (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 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3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 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17
18
作者:Rhea
本模板作品由PowerBar模板组成员创作,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 即通知,立刻处理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 本作品 ;创作演绎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您必须按照作者或者许可人指定的方式对作品进 行署名;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对本模板进行出售、收费下载或者做非实质性改动之后进行类似的 行为。
12
三、杜能圈
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 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 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 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 51~80km处。 该区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外,为城 市提供日常所需的肉类和奶类制 品,更新周期快,商品率高。 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 利用的荒地。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圈结构
第一圈-自由农作区 第二圈-林业区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区 第四圈-谷草式轮作区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区
第六圈-畜牧业区
注:杜能农业区位论从孤立化研究和区位地租出发,得出了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 呈环带状分布的理论模式
三、生产方式空间配置原理
杜能圈的修正
为什么需要 修正呢?
修正原因:杜能圈模式是一 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是对客观实际的高度抽象,“孤 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 针对实际存在的情况,杜能 对其农业区位图式进行修正, 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使 标准的杜能圈发生变化。
三、生产方式空间配置原理
杜能圈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 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
价格而言笨重且体积大的作物,或
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 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
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
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 ,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 心圆结构。
三、生产方式空间配置原理
四、理论意义及缺陷
缺陷
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 他人文因素的影响。 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 力方面的差异,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
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
受历史所限,不能完全运用当前现代化交通条件Biblioteka 的现实五、现实意义及发展借鉴
在我国城乡土地利用上,一些特大城市如 京、津、沪其郊区农业已呈明显的地带 分异,其它大、中城市亦不例外。城市内 各处的人口和经济密度,服从于距市中心 愈远,土地利用的强度愈低。可以看出, 杜能的区位论,正是我们制定级差土地费 用和推行土地合理化的依据。可见,杜能 对后人的贡献巨大。 在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思想影响下,我 国正在努力使现有市区的功能布局更趋 合理,亦使市区扩大过程中各方面的经济 利益得到照顾,并逐步达到缩小城乡、远 近郊区居民收入差别的目的。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第三章农业与⼯业区位理论第⼀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时代。

19世纪德国乃⾄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产⼒状况呈现⼤变⾰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

杜能,他本⼈是⼀个农业资本家,(德)1783-1850,以下简称杜能)于1826年出版了《孤⽴国》⼀书,⾸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的:农业⽣产⽅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论——以轮作式农业⽣产⽅式全⾯取代三圃式农业⽣产⽅式(⿊⻨区、⼤⻨区、休闲轮作区)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对中⼼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将形成以城市为中⼼,由内向外呈同⼼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孤⽴国”的假设条件)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个城市;不存在可⽤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是唯⼀的交通⼯具;⼟质条件⼀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的⻝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和⻝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追求利益最⼤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地租收⼊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R——地租收⼊;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产成本;Q——农产品的⽣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1)在“杜能条件下”同⼀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2)运费不能⽆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式(R不能为负)地租曲线当地租收⼊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条地租曲线,其斜率⼤⼩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般斜率较⼤,相反则较⼩。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内容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内容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内容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地理位置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区位论是农业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生产特点和优劣势。

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规律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生产特点和优劣势。

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由于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农业生产的特点也不同。

例如,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作物;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此外,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水资源等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劣势。

二、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市场、技术等。

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例如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市场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例如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技术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例如新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劣势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

例如,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作物,但由于气候湿润,容易发生病虫害,需要加强防治;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但由于气候干燥,需要加强灌溉。

此外,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水资源等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劣势。

四、农业区位的优化农业区位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位的优化需要考虑自然条件、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因素,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农业生产的优化。

例如,在南方地区,可以通过加强防治病虫害、提高水稻品质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北方地区,可以通过加强灌溉、推广新技术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相关推荐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P=V-(E+T)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

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第一文库网即E也是个常数。

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P+T=V-E=K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

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

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

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

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

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论是指对于农业发展的区位选择进行的理论研究。

该理论以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杜能为代表,主要探讨农业区位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

在杜能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交通运输、市场需求和政治因素等方面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他还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区位,如资源型农业区、交通型农业区、市场型农业区、政治型农业区等。

杜能认为,农业区位的选择应该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促进农业的发展。

他还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区位的选择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杜能农业区位论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V-(E+T)
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

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

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

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

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

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

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

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

杜能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

为了使其区位图式更加符合实际条件,他在《孤立国》第一卷第二部分中将他的假设前提加以修正,指出现实存在的国家与“孤立国”有以下区别。

(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土壤的物理性状都完全相同的土地。

(2)在现实国家中,不可能有那种唯一的大城市,它既不靠河流边,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

(3)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它的首都,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

针对以上情况,杜能根据市场价的变化和可通航河流的存在对“孤立国”农业区位模式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杜能圈”进行了修正。

他假设当有一条通航河流可达中心城市时,若水运的费用只及马车运费的1/10,于是一个距城100英里,且位于河流边上的农场,与一个同城市相距10英里远,位于公路边上的农场是等同的。

这时,农作物轮作制将沿着河流两岸延伸至边界(如图所示)。

杜能还考虑了在孤立国范围出现其他小城市的可能。

这样大小城市就会在产品供应等方面展开市场竞争。

结果根据实力和需要形成各自的市场范围。

大城市人口多,需求量大,不仅市场范围大,市场价格和地租亦高。

相反,小城市则市场价格低,地租亦低,市场波及范围也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