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高考语文阅读的变化及应对策略探索
高考语文阅读的变化及应对策略探索
随着高考改革不断深化,语文阅读的形式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以往高考语文阅读主要以短文阅读为主,常见题型有词义猜测、语句理解、段落主题等。
但近年来,语文阅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题目类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短文阅读之外,还增加了对长篇文章、实用文本、古代文献等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2. 阅读材料复杂化:语文阅读材料不再仅限于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还包括社科类、科普类、实用类等多种不同领域的文章,内容更加广泛且专业化。
3. 阅读目的明确化:除了理解材料中的文字表达,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获得有关知识、观点和态度等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和应用。
针对以上变化,考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备考:
1. 广泛阅读:扩大阅读范围,涉猎各类文章,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对不同文本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2. 训练信息提取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提取、整理和梳理信息,培养学生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3. 培养综合分析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立场观点、社会背景等因素对文章表达的影响,增强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4. 提升论述和应用能力:通过对文章的深度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和应用文章中的知识、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5. 练习答题技巧: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例如词义猜测、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提高解题水平。
高考语文阅读的变化要求考生具备更广泛的阅读能力、更深入的理解能力和更高级的思考能力。
考生应从多个方面进行备考,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以应对高考语文阅读的挑战。
【聚焦新教材】统编语文总主编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统编语文总主编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新教材专治“不读书”!【统编语文教材“专治”不读书】问:高考题材料“没读过”,不等于“没学过”。
统编本语文教材对阅读的深度、广度、速度要求都有提高,与此相应,中考和高考会有什么变化?温儒敏:有媒体报道说,统编本语文教材是“专治”不读书的,意思是这套教材回归“读书为本”,重视拓展阅读面,学习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
但无论如何,教材容量有限,所收的阅读文章并不多,重要的是举一反三,让学生从教材和课堂教学拓展出去,扩大读书面和阅读量。
这也是高考和中考的要求吧。
我不参加命题,但对这方面有所关注。
从近几年高考语文的阅读考题看,很多命题材料都并非出自教材,涉及面相当广,甚至就选自有些专业性较强的论文,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历史、哲学,等等,给人印象是——学过的都没有考,考的都是没有学过的。
其实“没有读过”不等于“没有学过”,考的是阅读能力的迁移、方法的运用。
重点是考能力,考思维,考综合分析、检索和审美,等等。
平时阅读面较广、书读得多思想活跃的考生,面对这种考试变化就如鱼得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而阅读面窄,只读教材教辅,只注重“刷题”的考生,就可能不适应,很难取得好的成绩。
后者即使上了大学,其“读书少”的弱项也会显现出来,制约他们的学业发展。
【高考开始探索如何考“整本书阅读”】问:统编本语文教材为何要鼓励“整本书阅读”?有人抱怨如果语文要求多读书,特别是整本书,会增加学业负担。
您怎么看?温儒敏:统编本语文特别重视读书,重视读原著,在小学就有“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读童话、故事、小说等整本书;初中设置了“名著导读”,三年要求读12种名著,另外还提供自主选择阅读的24种名著的书目。
高中语文即将面世,一些课后有延伸阅读,或者要求学生在研习任务驱动下自己去找书来读,还专门安排有“整本书阅读”的单元。
为何如此重视“整本书阅读”?一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接触一些原典,给人生发展“打底子”;二是有意针对网络阅读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倾向,让学生多少回归完整的健全的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读书养性”,用“整本书阅读”来“磨性子”,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
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颠覆?渐变?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话乍一听有些惊异不已(耸人听闻。
)2018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100多名对文学充满理想的名牌大学中文教授和各地著名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挤在北京大学的会议现场。
启动仪式上,3人对话环节在中学教师中最具人气。
温儒敏与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坐在了主席台上,纵论语文教育、青少年写作和高考改革大势。
这3位大咖也许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们最想亲近的人了。
自今年9月,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后,温儒敏就成了中小学语文老师追逐的对象——对新教材怎么把握和吃透?新教材对学生母语素养提出了什么要求?隐含的未来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而温儒敏在会上透露,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童话作家曹文轩也在部编本教材的编写队伍里,前一阵是编小学初中的,现正要编高中语文课本。
将来的作文怎么教,曹文轩会倡导浅显易读的文字,还是要把更多美学哲学思想融入?中学生寸时寸金,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如何分配?怎样培养,才能保护好孩子的文学天赋?老师们有一肚子问题。
有等级考试之后,高中孩子将不是在考场,就是在去考场的路上出人意料的是,温儒敏的言论并没有遭到众多语文特级教师的反对。
因为,年逾古稀的温儒敏这两年还在地方高中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调研。
他发现,号称向985、211高校贡献了很多学生的中学,语文课是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刷题。
所以作文在高中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不安排写作课。
高中语文老师将精力用在总结应对高考作文的技巧上,只讲怎么对付考试。
部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部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前不久,在某知名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的现场,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参加论坛环节,对“语文高考趋势”进行了解读,对“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大家注意了,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前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
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
去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
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对女生特别不利!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那种思辨性,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女孩子中学大多喜欢读小清新、小文艺、小立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
这些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审美趣味。
可她们马上读大学了,就要开始更多地考虑思辨,面对很复杂的逻辑。
所以教改必须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
高考以前爱考实用文,一个文学类,一个应用类,二选一。
有一年考了刘震云一篇小说,结果选他的文学类题目答题的只有8%~15%。
剩下大部分考生选了应用类的。
我们第二年就调整了,现在文学类也要考,应用类也要考。
否则语文课堂不讲诗,不讲散文,不讲小说,最终中国文学教育也崩溃了。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
对高一,有一个基本的设想,每个学期应安排6~8次的写作。
其次要有文学写作,比如写诗,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为什么要倡导文学创造?并不是要学生写得多么好,以后变成一个诗人。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高考内容的变化及教学应对思路
前沿视角(三)第三大变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相较于传统高考模式而言,新高考的题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题目类型更加多样,更加注重培养语文思维能力。
从文章内涵上看,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第一篇现代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理解原文中“竞争性真相”的概念。
这类分析性题型在传统高考中相对较少,学生不能再单纯地根据文中的内容选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要在明确文章内容主旨的前提下,辩证地分析文章中阐述的问题才能解答。
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尤其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比如在文言文题目中,第10题的断句题采用了八选三的新模式,与传统选择题模式相比,避免了学生通过排除、盲猜等应试技巧解题的可能性。
写作题目也避免了传统以议论文为主的题材类型。
学生通过解读写作要求,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写作要求的理解确定体裁,避免了写作体裁固化的问题。
由此可见,新高考的题目类型在不断增多,教师只有紧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课堂形式,才能应对高考题目类型的不断变化。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了解新高考变化的同时,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要审视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考的具体变化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加符合新高考的具体要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背诵记忆为主,忽略融会贯通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过分强调背诵教材中古诗词、文言文等知识内容的作用,认为只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就能获得相对更高的分数。
这种应试化思维在传统高考中确实能够让部分学生取得不错的成绩,因此被许多教师和学生奉若圭臬。
然而,在新高考背景下,这种忽略语文学习本质的教学方式已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题型和考查点带来的挑战。
在新高考中,题目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生活实践、社会现象等进行联系,从而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批判性解读。
新高考题型体现了更加注重考查语文思维能力的命题思路。
高考语文阅读的变化及应对策略探索
高考语文阅读的变化及应对策略探索随着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的不断变革,高考语文试题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在阅读部分,考生需要对文学、教材、报刊杂志等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
高考语文阅读的难易程度和题型也在不断变化。
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成为了考生备战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
接下来,就让我们探讨一下高考语文阅读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一、高考语文阅读的变化1. 题型多样化高考语文阅读的题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而是涵盖了阅读理解、文学鉴赏、文学常识、写作包括材料作文、图画作文、作诗作赋等多种形式。
这意味着考生需要具备更广泛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知识。
2. 题目更加灵活高考语文阅读题目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单纯是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更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这需要考生具备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阅读素养。
3. 题目更具难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高考语文阅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题目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且需要考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而非简单的表层理解和拼凑字面意思。
二、应对策略探索1. 提高阅读能力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阅读量和提高阅读能力。
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增加对不同风格、题材的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注重积累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2. 多维度思考高考语文阅读不再单一考查考生的课文理解能力,而是更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多维度思考的能力,注重文本之外的细节和内容的挖掘和拓展。
可以通过与老师和同学讨论、参加文学社团等方式,增加自己的思维宽度和深度。
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高考语文阅读中文学鉴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加强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可以参加一些文学鉴赏的讲座、展览等活动,了解文学作品的背后故事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4. 注重实战演练在备考阶段,考生可以多参加一些模拟考试和真题的练习,加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应试能力。
必看!语文总主编温儒敏:部编版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必看!语⽂总主编温儒敏:部编版教材的七个创新点北⼤教授、部编版语⽂总主编温儒敏先⽣谈到部编版语⽂教材时,说了新教材七个⽅⾯的变化,或者称创新点,也对使⽤新教材提出了⼀些建议,供⽼师们参考。
1.以选⽂强调四个标准⼤家⽐较关注选⽂,先说说“部编本”语⽂教材课⽂数量的变化。
和原来⼈教版作⽐较,课⽂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上原来共41课,包括汉语拼⾳13课,识字8课,另有课⽂20篇;新教材共32课,其中汉语拼⾳减少为8课,识字则增加到10课,另有课⽂14篇。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现在每⼀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是⼏个板块的内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学的变化⼤⼀些。
以前孩⼦从学前班到⼩学,刚上来就学拼⾳难度⼤,对学语⽂的兴趣可能会损伤。
这些年学界对于汉语拼⾳教学在整个教学体制中的位置效能问题有调查研究成果,总的是要减少汉语拼⾳的难度,让拼⾳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
新教材据此作了调整,减少难度,往后磨⼤概⼀个多⽉,先做⼊学教育,开始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学拼⾳,让识字教学和拼⾳教学更好地结合。
初中课⽂减少,30篇减少为24篇,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
⼤家使⽤新教材,要理解课⽂相对减少,但其他⼏个教学板块⼜有所加强的⽤意。
回到选⽂问题。
“部编本”语⽂教材的课⽂选篇更加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有适当兼顾时代性。
这也是针对性的。
课改之后流⾏的各种版本语⽂,都把⼈⽂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的兴趣,甚⾄多选“时⽂”,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场,强调经典性、⽂质兼美和适宜教学。
⼤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这次⼜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相对少了。
有⼀个变化⾮常明显,就是传统⽂化的篇⽬增加了。
⼩学⼀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学六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原有⼈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高考语文改革走向的分析-温儒敏
• 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 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 重不宜再增。
•
4、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 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 课改之后探索开设选修课,本意就是拓展 阅读面,可是受制于高考,很难实施。
• 读书状况其实最能体现语文素养,高考语 文理所当然要重视。
• 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 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 面的话: •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 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 人生的意义。”
• 主张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往理性靠拢,“多一 些理性思维,不要停留于叙事抒情。 • 作文命题两种类型,一是给出的材料多是名言、 寓言和哲理故事等,属于哲理类;另一是贴近现 实的素材,属于时事类。无论哪一类,都是引出 话题,需要考生自己来选择和确立写作的题目。 而基本走向,都是论述性的,要展开思路,阐述 观点;要围绕所提供的材料,又要有自己的理解 和提升,或者要凝聚为某一观点。这样出题能往 理性靠拢,是应当肯定的。
• 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 • 预料以后高考中考的命题也会更多考虑如 何评价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
5、作文的改革,应当往理性靠拢。
• 大作文 • 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
• 高考作文无论大小,都会有“限定动作”, 与平时写文章毕竟不同,但又会引导开放 思路,发挥个性。 • 两者之间恰当的平衡,体现命题水平,也 是一种改革。
• “申论”,其实就是一种考察思辨能力表达 能力的写作。 • 以后高考作文可能也会出类似“申论”的 题目,注重考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 如果把作文课上成应试技巧课,完全纳入 高考或中考准备,那是很难引起兴趣的。 如果教师都很功利,对写作没兴趣没感觉, 那不能指望学生对作文有兴趣。 • 写作的技能、知识、套路,也就是一些 “规矩”,是可以“教”的,但写作水平 的整体提升又不能只靠这些。
温儒敏谈高考语文改革
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已看到曙光6月10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温儒敏评说今年高考语文改革的文章,现转帖如下:高考刚刚结束,本报记者就今年的高考命题、高考改革及语文改革等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
高考语文开始考查读书和思辨能力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语文高考试题历来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是否有亮点?您感觉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温儒敏(以下简称“温”):今年高考语文的确在改进,有“亮点”:一是考卷命题的材料范围拓展了。
历来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依赖的材料都比较偏狭,主要就是文学方面的,而且偏于琐碎的分析,这其实并不利于选拔培养现代人才。
今年命题的覆盖面普遍要比以前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涉及社会、经济、时政、哲学、历史、科技,等等。
二是有的试卷开始注重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考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语文课的要义就是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过去高考语文命题对这方面是不够重视的,现在有改进,将促进语文教学,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三是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当然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但高考语文也责无旁贷。
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普遍转为看重思维能力,是一个最值得肯定的变化。
记:您一直强调语文教育中的思维能力训练。
这方面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中有哪些具体体现?温:今年3月18日,我曾在《光明日报》发文《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与建议》,其中就谈到高考作文应当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其实这也不只是我个人的建议。
拿今年高考作文题和阅读题来看,大多数试卷都在体现这一改革趋向,这是可喜的。
我看到今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90%都在回归理性,看重思辨。
很多作文题在这方面探索,设计得不错。
例如“新课标卷”要求围绕“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规则来展开讨论;上海卷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考生就此论述;北京卷题目是“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等,网上有过热议,要求考生就此议论为文。
温儒敏:改革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走向
5.提倡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因为现在多数人都读不完整本书,一是没有耐心, 二是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所以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 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6.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相当一部分糟粕,只属于它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转 化,也不可能支持当代文化生活。如传统文化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 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仁爱、民本、 诚信、正义、大同等观念,都是精华的部分,可以继承和转化、吸收;而愚忠、愚 孝、封闭、自私、奴性、麻木,等等,都是糟粕,应当批判和抛弃。
新教材
读书为要
“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用一家媒体的 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 不变的法宝。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 要的宗旨。
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是教语文的最重要的办法。举一反 三(精读课)运用精读学来的方法来读其它书(略读课)。老师们赤手 空拳重读课文,才使备课有温度,自己的感知。
2. 自由阅读
名著导读的主要功夫依旧在课外,课内只是激发兴趣,提供建议,或者 排除难点。所以,教师在做名著导读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自由”这 两个字。哪怕学生完不成任务,或者任务完成得不好,也不要扼杀他的兴趣。
具体做法 名著导读要以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目标管理,就是要设立名
著导读的总体任务和要求;过程管理,则是把完成任务每一步需要做的பைடு நூலகம்情 都规定好,包括“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消灭什么状态”“每天读多少页” 等。
比如《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写给自己看的,是一个成年人的回忆, 是成年人很痛苦的时候靠小时候的生活(回忆)来安慰自己,并不能当 成故事来读。所以要给学生预先说明这本书理解起来有难度,告诉他你 能读最好,读不懂就查查资料,了解一些背景,想办法读完;实在理解 不了没关系,以后再说。同时也要告诉他方法——
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
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
温儒敏是一位中国语文教育专家,他对语文教材变化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思想性和人文性的传承: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他认为,真正优秀的语文教材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价值观和公民责任等问题,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2. 强调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他主张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
3. 注重实用性和生活性的增强: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他主张通过教材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 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跨学科学习。
他主张通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温儒敏对语文教材变化的解读主要关注语文教育的价值传承、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实用性与生活性的增强以及学科
整合和跨学科学习等方面,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
——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在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总主编温儒敏在会议上发表讲话,着重谈了以下五个话题:
1.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
2.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3.注重整本书阅读教学
4.单篇与群文是并存的
5.老师读书的三个圈层
就上述五点,做了以下简要梳理。
1. 应对统编教材更新的策略
面对统编教材的大幅度更新,教师们自然感到压力。
新的教材带来了许多新课文和新的教学方式,这确实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变化并非彻底颠覆原有教学体系,而是基于传统基础上的改良和革新。
因此,通过逐渐适应和学习,是可以掌握这些新内容的。
在应用新教材时,建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教学条件,有计划地实施改革,而不是盲目跟风或一刀切。
2. 理解并应用“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强调以“学习任务群”作为单元教学的组织核心。
教师在备课时,。
新高考制度下语文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应对策略
新高考制度下语文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应对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高考制度的实施正对语文教学和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在新高考制度下,如何有效应对语文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确定教学目标在新高考制度下,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辨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目标,学生可以在高考中更好地应对各类题型。
二、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高考制度的要求。
在新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阅读策略指导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有效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新高考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类课外阅读资源。
例如,推荐优秀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扩大阅读广度和深度。
同时,还可以组织相关的读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四、注重阅读策略的培养阅读策略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包括预读、标记、提问、总结等技巧。
通过指导学生掌握这些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效率和准确性。
五、积极开展阅读理解训练阅读理解是高考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应该安排定期的阅读理解训练,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和作答技巧。
同时,还可以结合阅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历史、地理等学科中引入文献阅读,让学生学会从多种文本中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七、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并提高阅读能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温儒敏谈部编新教材
温儒敏先生介绍部编新教材的七个“创新点”(2016-08-07 15:55:40)转载▼分类:学习提升温儒敏先生介绍部编新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一、选文强点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具有时代性。
和原来人教版比,课文总量减少了。
但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
而是几个板块内容进行了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效。
变化:减少汉语拼音难度,让汉语拼音服务于识字教学。
新教材一开始就是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学拼音。
选文变化:经典课文又恢复了;“时文”减少;传统文化篇目增加;革命传统教育篇目占较大比重。
二、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分单元教学,若干板块内容穿插安排在各单元之中。
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课文、识字写字、拼音。
教学中可以大致按照板块顺序进行,也可以穿插进行。
综合性学习——往往在实际教学中有走过场之嫌,新教材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
口语教学表面上减少了,实际是分散了。
汉语拼音教学可以相对集中完成,识字写字教学和课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融合。
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予以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双基”、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分成若干点,由浅入深分布在各单元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
小学的单元设计:思考练习题;语文园地;“和大人一起读”(强调亲子,这是一个两点)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在教材呈现和教学中不可以强调体系,防止过度操练。
但总得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时有“干货”可以把握,一课一得。
体现知识体系、能力点的五个渠道——教师用书,单元导语,思考拓展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补白”。
备课时要注意——重新学习课标,了解各学段目标要求,特别是关于知识能力的要求;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知识点、能力点,这可以和课标互为补充;研究这些“要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有梯度螺旋上升。
语文教学中的新高考应对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新高考应对策略新高考改革的推进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新的考试要求,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新高考在语文考试方面呈现出一些显著的变化。
首先,题型更加灵活多样,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阅读理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分析,可能会涉及到多文本的比较阅读、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等。
其次,对写作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不仅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新高考强调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和工具性。
针对这些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还应涵盖科普文章、时事评论等多种类型的文本。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质疑,提高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阅读分享会、读书小组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写作教学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模板化教学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
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写作,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此外,加强写作的针对性训练,如书信、演讲稿、倡议书等实用文体的写作,使学生能够熟练应对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
课堂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
摒弃单一的讲授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探究式学习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去探索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要关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新高考强调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可以与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
例如,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可以引入地理知识帮助理解相关内容。
2023届新高考语文学科变化及相关攻略
2023届新高考语文学科变化及相关攻略
引言
2023届新高考对语文学科有一些变化和调整。
本文将介绍这些变化,并提供相关的应对策略,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新高考。
变化
以下是2023届新高考语文学科的主要变化:
1. 内容调整:新高考将增加对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的考查,重视对当代文化和社会问题的理解与分析,突出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考察。
2. 题型变化:新高考将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包括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题目。
同时,单选题和填空题的比例可能会减少。
3. 考试形式调整:新高考语文科目可能采用在线考试的形式,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
相关攻略
为了更好地备战2023届新高考语文学科,考生可以考虑以下攻略:
1. 多练现代文阅读:重点关注当代文化和社会问题,提升对现代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加强文言文的阅读训练,熟悉常考的文言文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3. 增加主观题的练:多做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题目,锻炼自己的归纳总结、思辨分析能力。
4. 熟悉在线考试形式: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熟悉在线考试的界面和操作流程。
5. 多参加模拟考试:通过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环境和紧张的考试节奏,提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结论
2023届新高考语文学科在内容、题型和考试形式上都有所调整。
考生应该针对这些变化,制定合适的备考策略,并通过多练和模拟
考试,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和应试技巧。
祝愿所有考生取得优异的
成绩!。
温儒敏剧透视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员” “半个 幽默大 师”……那么,教 情 绪渐渐 消失 ,最后 能够 自信 独立
师语言一定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 地 朗读完 毕 。在 最后 的评课 中 ,评
力。这样的课堂 ,怎么会不生动呢? 委 们都提 到 了这 个生成 ,为 这名教
三照生成 。教 师在备课 中会做 师加 分不少。
对付考 试 。比如 ,有 老师总 结 出15 可 能增加 到 i万字 ;阅读 题量 也 增
种 写法 : 怎么 用爱 因斯坦 的名言 , 加 了,今 年 的题量 ,不 是题 目的数
怎 么 套 入 自 己 的 经 历 和 想 法 , 怎 么 量 ,是你 要做完 的题 的体 量 ,比去
联系新闻,诸 如此类。
师 的口头语 ,这固然不对 。但从另一 迪 智慧,生成精 彩?
方面来看,教师的 口头语分散 了学生
笔者 曾在 《小 学语文教 学》杂
的注意力 ,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
志 上读过 一篇 文章 ,里面讲 到 :在
上 海 市 特 级 教 师 贾 志 敏 说 过 , 一 次 优 质 课 评 比 中 , 一 名 学 生 由于
中小学生 喜爱 的童话作家 曹文 轩也 15O分 ,作文 占60分 。作 文分 数分
在 “部编 本 ”教 材 的编 写 队伍 里 , 成 四等 ,二等 分是42 ̄45分 。他们
前一 阵是编小 学、初 中的 ,现 正要 调 查 了4个 省 ,75% ̄85%的学生是
编高 中语 文课本 。 “将 来 的作 文怎 二等分 ,根本拉不开距离 。
培 养 ,才 能 保 护 好 孩 子 的 文 学 天 类 高校 的学生作文 成绩 ,比考入二
赋 ?”老师们 有一肚 子 问题 。
高考语文新教材的新变化_怎么应对
高考语文新教材的新变化_怎么应对高考中语文所占的分值是比较大的,新高考之后,语文教材有哪些变化,我们考生该怎么应对?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有关高考语文新教材的新变化,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语文新教材的新变化1.单元变化语文旧教材主要依据文体来组合单元,过去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是诗歌,该单元全部篇目都是现代诗。
而新教材接受双线组元,一条线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是以任务群学习来组元,每单元入选篇目的体裁多样,多篇成课,也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
这种编辑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梳理和比较中开展深度学习。
2.新增内容另一个突出变化是,新教材要求考生阅读整本书,体现了对深阅读的重视,引导考生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前不要求背诵的的课文,新教材要求背诵,例如【过秦论】;在高考补习阶段有两本书是必读的:《乡土中国》、《红楼梦》;选择性必修1阅读经典文学名著节选【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
3.语文生活新教材更留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打造了实践性课程和活动课程。
新教材还增加了很多综合活动,更加留意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如何应对语文新教材的变化1.在学习的过程中,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整本书阅读”单元,适应新增的独立单元。
2.留意语文实践性的落实,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来应对高考语文的命题转向。
3.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跟生活联系紧密的任务,培育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不能靠刷题来提高语文素养。
应加强阅读,特殊是加强深阅读,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进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觉的能力,增加思维的规律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此外,学生应乐观地投入到实践课程之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高中使用新教材要留意什么改版以后,新教材在内容安排实行“螺旋上升”的模式,好处是缓慢提高学科的难度,兼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地回顾和温习,避开间隔太远直接遗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2018-10-24 21:55 历史/阅读/高考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还不全面。
”新高考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
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
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
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以前我们的教学比较注重思想内容、字词句、艺术手法,这里边也包括有检索,但是是不自觉的,更多是停留在技巧层面,不是考学生的脑子灵动,是考他们有没有记住。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
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引进检索阅读。
备考高三,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
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
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如下文注入的“概念干扰”,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在短时间筛选信息。
题例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
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_________,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肤释放出来。
短短几行字,就出现了多巴胺、内啡肽、辣椒素这些复杂概念,四个选项也有意进行概念干扰。
这种题目就是考思维能力,要考生能够尽快排除干扰信息,抓住核心信息。
所以我们老师光给学生讲方法还不够,要学生平时阅读得多,对文字慢慢心里有定数,学生不慌了,才可以完成题目。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
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
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内容。
20世纪50年代是要学逻辑的,但后来没有了,现在重新重视起来,是因为当今社会太不讲逻辑了,网上掐架的人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对象是谁,完全没有逻辑。
温儒敏(右)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现在还在研究中。
文言文考试变化最大现在古诗文在新教材里面变化最大,小学古诗文占比到30%,但是真正考的没那么多;初中占40%,实打实。
高中占50%,实际上超过50%。
现在我们尽量不要超过,为什么?我知道,老师们教文言文,花费的时间最多,如果一本教材里面60%、70%都是文言文,那基本上是文言文的天下。
我主张文言文也要1+X,教一篇古文,然后配上四、五篇课外古文,让学生似懂非懂地泛读,能基本上读下去就读下去。
没有这个量,他就语感出不来,现在文言文的考试很注重考情景下的使用,就是语感。
另外,现在文言文押题是押不动的,这几年文言文的阅读题,绝大部分都是历史,而且很多时候出人物传记,传记具有情景性。
2015年,全国卷出的是宋史里《来护儿传》,2016年又是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又是宋史《谢弘微传》。
今年则有《晋书》、《后汉书》。
注意,出的题都是有情节性的,让考生放在情境中判断、研究,一般占分19分。
断句和翻译是最能够考查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需要多练习,多看古书。
虚词、动词知识性的考查,相对减少。
老师可以把古书印出来给高中生看一看,让他们感受是什么样子的,给他们信心。
我们要很重视断句,这是文言文占分最重,也是最难的部分。
此外,这两年高考语文还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
这方面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见多识广,老师自己讲不过来的。
这些题目难度也不大,但就靠平时积累,这些题目正好是拉分项。
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更注重综合性题型变化不是很大,但未来可能出现注重综合性的考查。
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
今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和赋分和往常差不多,但它出现新变化——随文设点。
随文设点,考语境中的对错,训练语感。
不是单句考成语、病句,而是随文设点,要求从文章自然段中来看成语、病句是否存在,逻辑有没有问题,这个难度增加了。
实际上也给一线教学提出新的思路:注重情景化。
考的是语境中的对错,是需要语感来判断的。
默写也在一个语境中出现。
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
如“的,得,地”等之类的考核。
任务指令,规定写作的范围与针对性,多维度比较中说理。
高考作文,作文要重视议论文,但不能放弃叙述文,还要“防止套题”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好,有思辨力。
作文题要有一些平衡,既照顾到体现时代性,又要充分考虑命题的科学性,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考量。
现在这种作文题很难达到这几个“度”的调试统一。
2018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受到批评很多,明年应该有所改变。
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围剿套题,所以不要放弃记叙文。
如果学生都写小社论,是不行的。
记叙文才是最能训练人的语言能力。
高中的作文教学很难教,因为写作只能教会学生最基本的东西,没有办法教他们写好。
不要去相信什么写作学,写作没有那么多道理的。
多读书,适当练习写作,学会模仿不同体式的文章,这样写作才能基本过关。
语文作文的重头戏是阅读,依然要扩大阅读面。
高一放开写,充分抒发个性,让写作练脑,成为有趣好玩的事情;高二收拢一点,按照文体、一般写作技能或者主题来分专题训练。
应当特别注重议论文学习,如前面说的,往理性思辨靠拢;高三主要是应考,可以有些技巧,包括如何避免常见的写作弊病。
新课标“学习任务群”将颠覆传统新课标指出一个概念,叫“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宗旨性概念,统领整个课标。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
这四方面内容相互融合,不能分开。
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内容,是其它三个方面的基础。
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经久违了“情趣”,很少顾及和尊重学生个人的“情趣”,新课标给一线教学提了个醒:“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而“鉴赏品位”这个说法的提出,在这个过分物质化的浮躁且低俗的环境中,是有针对性的。
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这样明确的概括和提示,也是第一次。
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将会改变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材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写之中。
高一是“必修”,要求完成7个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应用性阅读与写作。
这7个任务群的前4个,是贯穿整个高中课程的。
高二是“选择性必修”,除了前面4个任务群,又还增加了5个“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任务群的设置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中强调的不是以课文为纲,也不求知识的完备与系统,训练也不再是纯技巧的分解,而是任务群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三个问题,要平衡兼顾一下,不走极端:一是任务驱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二是防止任务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造成浅阅读的弊端。
三是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活动应适当。
近年来,语文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太热闹,太浮躁了。
我们缺少的是沉浸式的学习,自由式的阅读。
未来的教师要吸收新课标关于任务群的理念,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可以多使用这些方法,但应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与教学的内容来确定合适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
用一家媒体的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不变的法宝。
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要的宗旨。
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是教语文的最重要的办法。
举一反三(精读课)运用精读学来的方法来读其它书(略读课)。
老师们赤手空拳重读课文,才使备课有温度,自己的感知。
精读+泛读精读课主要是老师教。
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
功能是什么?举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趣,就是精读课。
略读课呢?主要是学生自己读。
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而且主要是泛读,要快浏览。
所以要求备课要注意区分两类课,而且要既教文体,又要突出重点。
所以我们特别强调老师们备课的时候,第一步不要去网上查别人的课件、教案,而要重新读课文。
我举个例子,小学二、三年级的课文:《弯弯的月亮》和《小小的船》。
我说这很简单,谁都背下来了。
但老师备课的时候,自己要静下心来再读两遍,进入那个状态,想象儿童接受的情况,他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可能有什么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