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
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
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和社会变革,是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它们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在这个进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的光辉和悲壮,也看到了社会变革的艰难和曲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重点阐述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
一、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革命,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这场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虽然这场革命只持续了短短两个月,但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朝向现代化的起点。
新文化运动则是辛亥革命后重要的思想运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北伐战争和抗战时期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北伐战争之前,中国政治和军事形势非常动荡,各种势力纷争不断。
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南北政权的统一,结束了战乱的局面。
抗战时期,中国以抵御外敌入侵为主要目的,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
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同时也为后来的解放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三、暴动和文化大革命暴动和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黑暗时期。
暴动是上世纪初至中期,中国社会中发生的一种无政府主义和社会动乱的形式。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和混乱。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和思想运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时至今日,社会的发展已经使人们认识到了文革的错误和危害,也为中国未来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四、经济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多项经济和政治改革,因此摆脱了贫困和封闭的命运。
中国这个时期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同时也提供了人们自由创新的空间和机会。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层次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辛亥革命前后的女性变化
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辛亥革命前后的女性变化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篇章,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近代史总是伴随着各种压迫和欺辱。
泱泱大国,那些让我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传统,在西方蒸汽机的轰鸣声中面临分崩离析,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声在列强的枪鸣炮轰中显得尤为苍白。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从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到毛主席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个阶级的人民都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辛亥百年,世纪新梦。
虽然辛亥革命未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性质,但是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借着辛亥革命的民主之风,利用西方的“天赋人权”以及“妇女解放”学说,中国的女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缠足女子与天足女郎——风俗习惯缠足是汉民族压迫女性,畸形审美的产物,沿袭近千年,如果以20年为一代来计算,在中国已传沿四五十代之久。
缠足给妇女带来身心扭曲的痛苦,在世界上也属罕有。
从记载所见,这缠足是用5尺长2寸宽的布条,紧紧地缠在女童的足上,把足背及4指下屈,压至足心,被缠者痛得汗如雨下,甚至鲜血淋漓。
亲自动手的往往是母亲,说是“娇女不娇足”。
所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真切地反映了女性缠足被摧残的痛苦。
随着民主革命的进行,人们的民族平等意识的觉醒,女性的平等呼吁开始,各种反缠足活动都开始出现。
20世纪初,反缠足宣传非常火热,各种报刊连篇累牍地刊载有关文章。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为扫除积弊,更新气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
1911年10月19日,辛亥起义成功后的第9天,湖北军政府即发布妇女放足的通告。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立即于1912年3月13日发布命令:“恶习流传,历千百岁,害家凶国,莫此为甚。
……当此除旧布新之际,此等恶俗,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国本。
为此令仰该部,速行通饬各省,一体劝禁,其有故违禁令者,予其家属以相当之罚,切切此令。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变化
政治影响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
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
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
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
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1901年至1919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
三、合作探究,重点点拨
3.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7分钟)
有学者认为,1901到1919年的中国既是“沉沦”的谷 底,又是“上升”的起点。是“沉沦”到“上升”的转 折期。 思考:
1901到1919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生了 哪些大事?其中哪些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沉沦”?哪些 又体现了由“沉沦”到“上升”?
6.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 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理论来源 基本主张 实践过程 结果 孙中山 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 共和国 建立中华 民国,但 未改变半 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的性质
课后巩固训练
学案中的课后巩固训练,我把其分为必 做和选做两部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求他们在自主学习时间用25分钟完成并 上交学案,教师进行批改,并进行总结反 馈。
课堂教学案
一、情景导入(1分钟)
领导我们觉醒了 领导我们站起来了 领导我们富起来了
课堂教学案
一、情景导入(1分钟)
20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100年。20 世纪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三次历史性巨 变。在此期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各自思 想理论及其革命实践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三位伟人。 他们走的是一条救国、建国、强国的之路。在马克 思传入中国之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无疑是那 一时代最进步的思想。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知识网络
生活变迁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资本主义发展 五四运动
五、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应针对“目标”与学案同步编 写,利用课堂最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闭卷 完成,以反馈“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通 过现场批改部分作业,即时获得关于这一节 课教学情况的进一步反馈,便于及时而准确 地辅导解难。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变化
由《大公报》社论变化看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影响摘要:《大公报》是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对中国北方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其作为“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英敛之.《大公报序》.大公报,1902年7月17日]的报纸,它像镜子一样反映了当时中国精英和普通民众的思想状态,其研究价值极其重要。
故本文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主要从研究其在辛亥革命前后关于政治论说的变化,来研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众关注重点的变化,进而研究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的影响,最终得出了辛亥革命导致人们思想更加求实、严谨、开放的结论。
关键词:大公报辛亥革命思想变化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清朝政府妄图通过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等大型改革,达到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多以“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报纸以及政府公文中均未见“辛亥革命”字样。
从现有材料看,尽管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探讨得最多最力,他在早年也惯用“武昌起义”、“辛亥一役”等说法,“辛亥”与“革命”连在一起,还是民国成立多年以后的事情。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快要100年了。
一个纪念日,到了纪念100回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会热闹一下。
况且,1911年双十这个日子,中国帝制告终的开始。
走向共和的中国,经过了100年。
民主共和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不知道,至少在名号上,跟上了世界潮流。
就凭这一点,也值得庆祝一番。
让我们一同把目光拉回到100年前的那个秋天。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
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下面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局势。
辛亥革命之后,北方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控制,南方数省被士绅军阀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控制,后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民国迁都北京。
北洋军阀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北洋政府是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军阀政府。
后来随着袁世凯打击异己,牟求称帝,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掀起了多次反袁战争。
袁世凯称帝后,旗下北洋军阀众叛亲离,袁世凯被迫宣布退位,不久病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解体,分裂成直系、奉系、皖系、浙系等军阀,各派军阀互相争权夺利,掀起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军阀混战的高潮。
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变化。
制度方面: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前后湖北社会生活变迁及其象征性意义
辛亥革命前后湖北社会生活变迁及其象征性意义作者:袁北星来源:《江汉论坛》2011年第11期摘要:辛亥革命前后湖北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荡涤旧事物,建设新风尚,从社会生活到城市建设,从交通通讯到大众传媒,从价值观念到社会风气等,都体现出弃旧迎新、推陈出新的显著特点。
以中心城市武汉为代表,湖北在外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以及内部渴盼发展的需求和愿望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发生着不同以往的变迁,这种变迁又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具有了社会转型与时代进步的象征性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湖北社会生活变迁;象征性意义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11-0106-05一、辛亥革命前后湖北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爆发前,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新政。
但事与愿违,这一系列新政反而加速了清王朝政权的崩溃,“我国今日之新政,固速乱之导线也。
”①新政带来了新旧文化的冲突、思想观念的碰撞以及权力和利益的重组,导致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如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所说:“今日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
”②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各地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不断冲击清王朝的统治秩序,终于导致辛亥首义在武昌爆发。
受此影响,湖北社会生活展现出一幅新旧交替、异彩纷呈的演变图景,既反映了社会变革的一些传统特征,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风格。
1. 经济生活环境的变化。
伴随欧美各国的殖民侵略,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被移植到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
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通商,中外贸易迅速发展,商业繁盛,华洋混居,五方杂处,商贾云集。
“传统的水路交通与商业,促成传统都市之兴起;近代工商业与轮船火车,加速了都市化的步伐,而使之慢慢变形。
”③汉口租界的开辟,为湖北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文明的窗口,“亚欧杂处,外交繁重,尺地寸天,阛阓日密,中西肆厂,角胜争奇。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政治运动,它是继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后,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又一次伟大的斗争。
辛亥革命不仅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次大事件,更是对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启示和冲击。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
一、政治上的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标志着中国的封建专制政治时代的结束。
辛亥革命中,各地民众闻讯赶来,形成了广泛而有力的革命力量。
辛亥革命的核心是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和自由四个主张,这些思想不仅引领中国民众走向近代政治文化,也对其他亚洲国家和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政治从此成为中国政治的主流。
相应的,中国的政治机构也出现了新的调整。
曾经的王朝被推翻,国家的权力向国民政府转移,国家现代化建设开始进入快速发展。
二、经济上的变革辛亥革命前期的清朝经济衰落严重,国家财政急剧恶化,随之而来是百姓经济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安。
而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经济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华民国开始不断尝试实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例如创立了金融机构,宣布商业法令和纳税法规,修筑铁路,加强国有企业建设等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改革举措。
在国家经济的推动和中央政府的指导下,开启了特别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计划,各地普遍开始了现代化建设和建立地方的商业、工业和金融机构。
这些措施消除了原有的落后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改变中国的落后经济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上的变革辛亥革命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上。
辛亥革命期间,许多人士提出了“新文化”理念,这是对旧文化的反抗,代表了新一代中国人争取自由和民主的强烈愿望。
新文化思潮中,人们追求科学、理性、民主、自由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反对封建思想、迷信和封建专制的体制。
在文化方面,辛亥革命带来的最大的变革正在于标志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绘画、书法、音乐、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态的创新和发展,新诗运动的强调了个人自我和民族精神。
辛亥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00年来,我们的民族从不断沉沦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国家从风雨飘摇、濒临灭亡边缘到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人民从穷苦不堪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历史性巨变是怎样实现的?其中蕴涵着怎样的历史启示?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巨大影响:辛亥革命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但是,这场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统一的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
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
认清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就像孙中山先生晚年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后继者只有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道路,进行艰苦斗争,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
不过,如果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则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赶跑了一个皇帝,更在于在两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对传统思想作了根本性的颠覆。
一是过去被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专制独裁政治,被宣布为罪恶的、黑暗的、“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公开声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一个根本颠覆。
二是过去被认为是卑贱的、可以任意生杀予夺的“愚民”、“草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
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又一个根本颠覆。
早在同盟会时期,革命派就提出“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在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孙中山先生特地要求加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内容。
论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风尚的急剧变化
论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风 尚的急剧变化
胡 大 泽 , 轶 楠 张
(. 庆 教 育学 院 历史 系 , 庆 4 0 6 ;. 京市 鼓 楼 中 等 专 业 学校 , 京 2 0 0 1 重 重 00 72南 南 10 9)
摘 要 : 亥 革 命 前 后 新 旧思 想 的 斗 争 十 分 剧 烈 , 映 在 社 会 风 尚领 域 内 的 急 剧 变 化 , 多 方 面 的 、 远 的 。 根 辛 反 是 深 其 源 在 于 西 学 浪 潮 的 冲 击和 崇 洋 思 潮 的 兴 起 。 动 力是 资 产 阶 级 的 人 生 观 和 价 值 观 , 使 新 旧 社 会 风 尚相 互冲 击 , 其 致 起 伏 趺宕 , 织 呈 现 , 示 出 时代 精 神 与社 会 的发 展 趋 势 , 为五 四运 动 提供 了 思 想原 动 力 。 交 显 并 关键词 : 会风尚; 化; 力; 学 社 变 动 西
宫 室 有 度 , 徒 有 数 , 祭 械 用 , 有 等 宜 ”苟 子 : a 制 》的 人 丧 皆 ( (i ) 规 范 。 王朝 被 推 翻 后 , 种 显 等 级 示 尊 卑 的 服 饰 , 多 式 多 清 那 被 样 的 款式 所 替 代 。 样 有 :西 装 东 装 , 装 满 装 , 有 尽 有 , 式 “ 汉 应 庞 杂 至 不 可 名 状 。[色 彩 是 “ 洋 洒 洒 , 离 光 怪 , 入 五都 ”] . 洋 陆 如 之 市 。 人 目不 暇 给 ” 】 州 的 女 学 生 高擎 绸 伞 足 踏 革 履 。 令 [ 5 苏 南 京 的 妇 女 衣 服 , 时 髦 者 , 追 踪 上 海 式 样 , 有 模 仿 北 京 官 好 每 或 僚 自称 阔 老 者 , 有 步 尘 俳 优 , 趋 时 髦 者 。 东 女 子 服 装 或 务 广 “ 日变古 怪 ” “ 始 不过 私 娼 荡 妇 所 为 , 则 女 学 生 亦 纷 纷 效 ,其 继 法 。 【有 的 地 方 甚 至 出 现 “ 国人 外 国装 , 国人 中 国 装 ” 一] 6 中 外 、 “ 子 装 饰 像 女 , 子 装 饰 像 男 ” “ 女 效 女 学 生 . 学 生 似 男 女 、妓 女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迁民国时期走向的历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落后的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科技进步极为缓慢,文化水平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而经过了辛亥革命和废帝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之后,中国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一、政治领域的变革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因为这是第一次代替封建政治的国家政权,对于国家政治制度影响很大。
中华民国将传统的封建社会的体制废除,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制定并实施了宪政制度。
这项制度的建立,创造了中国的民主政治文化传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除了宪政制度之外,中华民国还实施了许多有助于现代化的政策,例如对于法制的发展、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平衡以及官制的权力下放等等。
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变革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特别是在工业方面。
工农业生产力都极为落后,而经过了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近三十年的经济建设,中国经过了比较快速的工业化发展。
这一时期内,中国建立了很多的企业,并且得到外国资本的投入。
同时,国家政府也开始大力推动农业、港口、运输、电力和矿业方面的发展,使社会各方面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由此可见,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走向了现代化、工业化的国家。
在社会领域里,经济的增长和对传统社会的影响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变革。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时期,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解体,而身份、职业、群性之间的阶层关系逐渐变得复杂。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地方官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于信息交流设施的缺失,因此地方文化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力比通讯技术的影响力更强。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的城市化和人口迁徙逐渐加剧,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也开始向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文化领域的变革从文化领域的发展来看,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民族主义思想变化分析--从“驱除鞑虏恢复中
政策与商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期128㊀㊀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民族主义思想变化分析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到 五族共和韦子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西安710072)摘㊀要:辛亥革命前期,革命党内充斥着民族主义思想,主张建立汉本位的单一民族国家,而视少数民族地区为可有可无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军队斗志和革命情绪,推动了革命的进程,可是在更大程度上使中国面临民族冲突㊁领土分裂甚至外来侵略的危机.随着革命形势的进展,革命党内气氛逐渐温和,五色旗取代了十八星旗,标志着民族共和思想取代汉本位思想,从而避免了民族冲突;再加之南北议和的成功,清帝逊位,实现国家政权和领土的和平交接,从而避免了进一步的民族冲突和领土分裂,使得近代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现代国家.关键词:辛亥革命;民族主义;五族共和中图分类号:D 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0.01.061㊀㊀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宪政革命,从革命所收获的结果来看,这个定义毋庸置疑,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还颁布了临时约法.可是,如果从这场革命的酝酿到发起以及革命的前期进程来看,辛亥革命则具有很多传统民族革命的影子.1㊀单一民族建国思想1.1㊀十八省内成立新国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是同盟会的誓词,人们往往将其简单理解为推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清政府并重新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府,可是这种理解似乎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有一定偏离.革命党实际上要做的,是把作为 鞑虏 的满族统治者驱逐至山海关外的满洲,即今日的中国东北,亦如明太祖朱元璋曾将蒙古族逐至北元一样;而 恢复中华 自然是要让 中华 回到过去的情形,即让汉民族在长城之内重新统治中国.从这个角度来看,革命党想要建立的以汉民族为本位的中国似乎并不包括边疆广阔的少数民族地区.1903年革命党人在«政体进化论»中提出了在长城以内传统汉族聚居的十八省建国的主张,认为汉地十八省拥有天然的人文与地理优势,四亿同族同胞可以做到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从而实现民族的独立于国家的富强.1908年章太炎在«排满平议»中也表达了对满族政府的斥责与对实现满汉分治㊁建立汉族独立政府的期望.可见革命派中长久存在着恢复建立单一汉族国家的思想,而边疆少数民族则可以独立分治,实现 汉人治汉,满人治满,地稍迫削,而政治易以精严.1.2㊀思想来源一方面,汉本位思想来源于我国传统.内地十八省是长城以内汉族的聚居地,革命党人的汉本位思想正是来自这一历史传统.孙中山一向以继承明太祖的事业自勉,而且事实上,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推翻少数民族在中原的政权㊁恢复汉族统治的思想也正是来源于朱元璋的«讨元檄文».1912年2月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就在南京率领官员拜谒明孝陵,并在祭祀朱元璋的祭文中表达了国家统一㊁民族独立以及继承明太祖事业实现汉族光复的愿景.另一方面,汉本位思想也来源于从19世纪开始在欧洲盛行的 民族建国主义 理论,该理论着重强调单一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而多民族国家则很容易产生民族对立与国家分裂的情况.这种激进的汉本位思想在当时的革命党中广为流行,1903年«民报»发表的«民族主义论»一文就对单一民族国家进行了宣扬并对多民族国家进行了批判,认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差异过大,思想语言文化习惯都不相同,必然会导致政府统治力的下降,而单一民族国家可以实现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同心同德.2㊀汉本位思想弊大于利革命党人通过激起民族仇恨,使得无数群众站在了革命的一边,很大程度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加速了封建统治的灭亡.在革命时期,如此群情激昂的民族运动是有益革命成功的,然而,从长久来看,激化民族矛盾会促使狭隘民族主义抬头以至于政局动荡.2.1㊀国内民族冲突与边疆危机鞑虏长期以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革命的民族主义的特征让当时各少数民族都心怀疑惧,革命党人除了将矛头指向满族,还特别针对蒙古族.满族统治者认为革命党人是逆贼,蒙古王公则是认为,汉族人起义造反了,自己是不是应该派兵入京勤王?当时蒙古王公就曾质问南北和谈的革命派谈判代表武廷芳关于新成立的共和国是否包括满㊁蒙㊁回㊁藏等少数民族在内.因争议而起的暴力冲突也时有发生,外蒙古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在1911年和1912年相继宣布独立,在此期间中国官员被驱逐,汉族商民备受虐杀和驱逐.西藏也爆发了冲突,藏军 不分玉石,见汉即杀,西藏汉民或被屠杀或流亡至印度㊁锡金等地.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民族主义思想的严重负面作用,过分强调民族之间的对立与仇恨势必会导致大规模的冲突甚至战争,这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将是不堪设想的.在当时的中国,如果不能缓和民族矛盾稳定国内政局,灾难无疑还会蔓延更深更广.2.2㊀为侵华势力提供可乘之机日本作为我国近邻,从遣唐使到大化改新,都体现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期129㊀着长久以来都对中国的崇敬之心.在日本人看来, 大和民族 与 大汉民族 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同胞,而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则皆为外族,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史学家会提出著名的 崖山以后无中国,明亡以后无华夏 的论断.近代以来,成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对中国的态度逐渐从崇敬转变为觊觎,以至于进一步的挑衅侵略.甲午战争前,日本发布«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文中指出和汉两族同衣衫㊁同文字㊁同伦理,有共同的情谊,也有共同的敌人,将日本描绘成从满族统治下拯救汉族人民的解放者,号召汉族推翻专制统治,报当年剃发易服㊁扬州十日之仇.日本对中国的民族情感与革命党人的民族情感不谋而合,这也是革命党人在前期与日本走得非常近的原因之一.更有传闻记录孙中山为了得到日本对革命的支持以及成功后日本对新政府的承认,不惜以牺牲少数民族地区为代价.«日本之亚细亚»一书中就曾披露,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为了得到日本方面对革命派的经费援助以及对革命成功后新生政权的认可,孙中山与黄兴先后承诺中国只会在长城以内成立新政府,而包括中国东北在内的满蒙等少数民族地区利益则会被出卖给日本.3㊀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3.1㊀激进的革命形式和民族情绪很长一段时间革命党内都由孙中山㊁黄兴等激进派人士掌权,汉本位的民族主义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武昌起义后 铁血十八星旗 成为革命军的旗帜,这是一幅极具汉族文化特色的旗帜,旗帜上的九个分枝代表 九州 ,每个分枝两端各镶嵌一颗星,共十八颗星代表 内地十八省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革命党即发出«布告全国电»,其中号召汉族团结一致并痛斥少数民族.所以,在辛亥革命初期,革命党内的民族主义思想尤为盛行,目的就是在长城以内恢复成立新的汉族国家,而这显然缺乏对于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考虑.3.2㊀党内气氛的温和以及南北和谈随着革命进程的北上,革命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南京,这时在江浙的维新派人士,如梁启超和杨度,以及部分清政府官僚转投了革命的队伍,再加上革命党中原有的以宋教仁为代表的对民族分治保持警惕态度的人士,此时的革命派中多了很多温和的思想,这使得原本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得到缓和,从而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也为南北谈判的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11年12月各省代表会议上,温和派已经占有明显优势,大会建议定 五色共和旗 为国旗,其中红㊁黄㊁蓝㊁白㊁黑代表占当时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㊁满㊁蒙㊁回㊁藏五大民族,旗帜代表各民族团结融合的寓意.1912年1月民国参议院正式议决以五色旗为新的国旗,而原本的十八星旗则被定为陆军军旗.五色旗的出现标志着接受民族融合㊁倡导民族团结的温和派思想已经在革命党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温和派认为包括满族和汉族在内的多民族早已实现共通和融合,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必然会导致中国的分裂甚至灭亡,这在清末维新派与革命派的论战中表达的十分清楚,转投革命队伍以后的原维新派人士对民族团结的主张并未改变.革命发展到这个阶段,作为革命领导者的孙中山㊁黄兴等激进人士也逐渐认识到革命的主要任务已经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转移成了维护民族团结和避免国家分裂,所以接受了多民族共和的主张.1912年元旦,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在誓词中强调,民族的统一在于合五大族为一人,领土的统一在于合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为一国.至此,革命党内激进人士才最终妥协,单一民族成立新国家的思想退出历史舞台,这场民族纠纷的历史大剧画上了句号,辛亥革命才彻底蜕变成为一场资本主义民主革命.4㊀结语极端的民族政策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革命派产生这样思想的原因可能有三点:第一,国内主要领土㊁人口㊁财政及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十八省的范围内,再加之汉族人占国内人群比重的绝大多数,所以革命派得以利用这个客观形势,激起民族冲突从而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第二,革命派中大多是南方人且长期漂泊海外,对北方人口分布的变化认识不清,实际上随着长久以来的民族迁移与融合,以长城为基础的民族界限早已模糊,因此革命派对国家和民族分裂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估计不足.第三,革命派可能还存在以部分换整体的想法,通过牺牲局部从而换取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过,好在南北和谈的成功避免了进一步的内战以及民族冲突,灾难性的后果没有发生,历史的悲剧也终究没有上演.随着五色共和旗正式成为当时的中华民国国旗,五族共和的思想在全国占据领导地位,中华民族的历史自此有了新的改变.参考文献[1]王健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孟庆鹏.孙中山文集[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3]刘朋涛.浅谈辛亥革命中的民族主义[J ].新西部(理论版),2017(02):71+33.[4]李恭忠.辛亥前后的 洪门民族主义 论说[J ].近代史研究,2016(06):4G22+160.[5]朱新屋.«扬州十日记»与辛亥革命 一个书籍史和阅读史的分析[J ].近代史学刊,2015,(01):45G65+277G278.[6]陈玉屏.西方民族主义的传播与辛亥革命[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2):19G23.[7]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N ].光明日报,2011G09G22(011).[8]李帆.辛亥 夷夏之辨 和民族国家认同[J ].明清论丛,2011,(00):75G79.[9]何艺.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汉本位因素[J ].西安社会科学,2010,28(05):65G67+81.[10]吴红英.论黄兴的民族主义思想[J ].阴山学刊,2007,(05):59G62.[11]沈寂.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J ].安徽史学,2005,(03):36G39.。
辛亥革命后给当时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那些变化
辛亥革命后给当时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那些变化:
1.从衣着上看,辛亥革命以,出现了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新服装,大家认
为式样简朴庄重,胜于当时西方西装。
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衣服的制作与其包含的意义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交相辉映,另外还有短袖袄裙、西装、学生装、工人装等等逐渐取代了以前的长袍、小马褂儿。
旗袍的改良样式也层出不穷,越发精致和华美,滚边、钮扣也别具一格,腰身也越做越窄,完全贴身,将全身的曲线充分显露于外等等。
2.从通讯工具上,火车、轮船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19
实际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有线电报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信息和发新闻报道。
加速了社会人力资源和商品信息的流通。
3.从建筑上看,城市里传统的住宅建筑渐渐受到欧式建筑风格的影响如所建
的楼房多了,故搭棚也不再以搭低棚为主,而是以搭高棚为主了。
4.餐饮上,一些西式的餐点,如:中西合璧的宴席,仆人迎门、侍役拉座、设
摆台、置餐具、插牙签、放餐巾乃至送沙滤水(也有以茶代替的)等一系列西方饮食礼仪,也开始普见于中式菜肴的饮食场所,国民食观念开始偏离农业社会崇俭恶奢,以菜蔬为常食之品,鱼肉则唯阴历初二、初八、十六和廿三食之的传统荤素调节习惯模式,开始出现了综合性的室内菜市场——“虹口三角地菜场”。
5.在社会风俗上,革命后,国名政府颁布了男人剪辫子、女子禁缠足、改称谓
(不再叫“老爷”请叫“先生”等)、不跪拜、男女平等无别、采用公元纪年、禁止鸦片、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主张恋爱、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等等。
极大地改善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良风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 亥 革 命 前 后 的 变 化
艺术设计4班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快要100年了。一个 纪念日,到了纪念100回的时候,无论如何,都 会热闹一下。况且,1911年双十这个日子,又是 中国帝制告终的开始,走向共和的中国,经过了 100年。民主共和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不知道, 至少在名号上,跟上了世界潮流。就凭这一点, 也值得庆祝一番。
任何一场较大的社会变革,都是社会各 个领域各种因素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积变 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在一定历史时期 中对这些领域或因素发生着程度不同的 推进效力,使整个社会在既有历史基点 上跨上更高一级的台阶或跨入更新的发 展历程。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波涉 社会范国最广、动摇传统根基最深的社 会变革,它既是社会各个领域较长时问 不断渐变的历史必然,又必然对各社会 领域发生着较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从而 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上成为社会各有关 领域变化发展的中介点。近代社会观念 的现代变迁,就是以辛亥革命为其中介 点的。它前承晚清社会变革以来社会观 念推陈出新的历史成果,后启民国成立 以降社会观念步入现代化轨道的历史新 程。
教育上
以前的科举考试制度、小私塾 等等 而后统统‘改革了’
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 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 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 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 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 人出国留学、游历。
饮食习俗的变化
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 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小农经 济日益瓦解。
皇帝就代表着专制,所以革命后,人们已经清 醒的认识到这是一种落后的制度,严重的阻碍 了人民的创造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皇帝 仅仅是封建的象征,人民要民主,要自己来管 理自己,不再受别人的压迫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
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的,实质上体现了西方 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 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 念的深刻变化。
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 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 影的变化。中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 反而更加混乱。
很多人都明白,一个有两千年帝制传统 的国度,骤然民国,其实难免消化不良, 但是,人们不情愿看着刚刚确立的进化 论历史观在自己身上破产,不愿意承认 自己跟西方人其实不一样,没法原封不 动地移植一个“最好的制度”,因为这 样,似乎就等于承认自己种族的劣质。 于是,只能把混乱归咎于变革的不彻底, 革命的不彻底,因此只好在前进方向上 做更激进的动作,革命,再革命,从制 度变革走向文化和伦理革命,再则阶级 革命,把中国社会翻过来,将传统的结 构彻底打碎,建设一个人们谁也弄不明 白的新世界。
辛亥革命真正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既不是 风俗的变化,西化的习染,也不是新事物 的出现,零星的现代化,甚至也不是制度 的革命。如果没有革命,清朝如果能正常 立宪的话,代议制民主早晚都会来,西方 的法律、政治制度,总会进来,只是技术 上到底学谁的问题,而没有不学的道理。 在我看来,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 其实是制度的困扰和变化的焦虑。
服饰打扮上的
变化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民谚有“孔雀翎,马蹄袖” 之说。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 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 此后,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 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清亡后,曾出现过“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热”,在通都大邑,人们 “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要求清政府“断发”易服, 一般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 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当时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理发店取代了众多的 “剃头匠”。连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民国的成立更带来了短发的普及。 以及 反对缠足,主张放足
革命成功后不久 ,上海 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 命前后的变化
共和政体成,专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 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 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 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 灭,盘上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 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栏栅灭,律师兴, 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 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 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 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 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行鞠躬礼,使用 “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 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 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 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 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
辛亥革命 前后
人们生活 的变化
礼仪习俗的变化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 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 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 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 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 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 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 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 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