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赏析——游侠列传

合集下载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游侠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游侠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着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

《游侠列传序》古文赏析

《游侠列传序》古文赏析

《游侠列传序》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

【原文】游侠列传序出处:《史记》韩子曰①:“儒以文乱法②,而侠以武犯禁③。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④。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⑤,辅翼其世主⑥,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⑦,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⑧,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⑨,褐衣疏食不厌⑩。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11)。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12),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13),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14),羞伐其德(15),盖亦有足多者焉(16)。

且缓急(17),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18),伊尹负于鼎俎(19),傅说匿于傅险(20),吕尚困于棘津(21),夷吾桎梏(22);百里饭牛(23),仲尼畏匡(24),菜色陈、蔡(25)。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26),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27):“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28)。

”故伯夷丑周(29),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30);跖、暴戾(31),其徒诵义无穷(32)。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33),非虚言也。

【注释】①韩子:即韩非。

所引文字见《韩非子·五蠹》。

②儒:儒家学派。

此指儒生。

文:指儒家经典,如《诗》《书》之类。

乱法:破坏法度。

③侠:游侠者。

武:勇武的行为。

禁:禁令。

④二者:指儒、侠。

讥:非难。

学士:指儒生。

称:被人称扬。

⑤术:方法。

此处实指权术。

⑥辅翼:辅助。

世主:当代的天子。

《史记·游侠列传》: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

《史记·游侠列传》: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

侠——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独特的一种生命形式。

在儒家建立的严密群体伦理社会结构中,侠——代表了一种孤独、一种背叛、一种出走。

侠——不仅仅是武功技术的拥有者。

侠,在儒家文化的天罗地网里,更大的价值是保有了最后一点个人浪漫的生命自由,保有了从人群走向江湖山水的纯粹心灵向往,保有了以个人力量对抗世俗价值的傲气。

中国文化如果缺乏“侠”的精神,会更没有个人价值,会更缺乏孤独自我完成的骄傲,也会更失去对抗权贵与统治者的自信。

侠——在堕落的儒学系统里是最后的是非与正义的坚持。

1 墨家具备了“侠”的雏形有学者认为“侠”的起源与春秋战国盛行的墨派哲学有关。

墨家主张“兼爱”与“非攻”。

“兼爱”有意对抗儒家以家族为主的私利垄断,提倡超越家族、以人性为基础、无阶级的、平等的社会,是初期的社会主义信仰。

“非攻”是指责强凌弱、众暴寡的社会掠夺,墨家哲学更以实际行动参与春秋战国国际间的和平与制衡。

墨家的“实际行动”包括了拥有武力,拥有精英的救援团队,在霸权的侵凌跋扈时,以实际行动救助弱小者。

墨家的成员多是一代有热血、有梦想,追求社会平等、助弱扶贫的社会精英。

他们多身怀绝技,却不甘为统治者驱使,不甘为功名富贵出卖自己,宁愿走向民间,独来独往,或隐姓埋名,或长啸狂歌于市井酒肆,惊世骇俗,无视家法国法,特立独行,视权力财富如粪土。

墨家的生命理想,墨家建立的人格典型,隐隐然已经具备了“侠”的雏形。

墨派的信仰在战国曾一度盛行,所谓“天下不归于杨,则归于墨”。

孟子曾强烈批判流行的墨派哲学。

孟子认为墨家思想导致“无父”、“无君”。

今日看来,“无父”正是家族的颠覆;“无君”也隐含着对抗统治者、还政于民的最初期民主理想。

墨家塑造了“侠”的雏形,在乱世替天行道。

但是,秦汉统一,中央集权,“侠”的特立独行自然不容于统治集团。

《史记》说:“侠以武犯禁”,墨派哲学急速消失,墨派分子被解散为隐匿民间的“游侠”,《史记》一句话,道破墨派知识分子反统治者的本质,也说明了“游侠”的悲剧命运。

《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杰出的历史文化作品。

其中,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历史文化瑰宝之一。

本文将为您翻译并鉴赏《史记》中的一篇名为《游侠列传太史公曰》的文章。

太史公曰:“昔秦穆公封泾阳君曰游侠之子。

”其说:抱子弑君,湮国亡君,虽身殁名消,德音未绝。

是以南面称孤者,皆新市泾阳之若耳。

昔者,秦文公之时也,富有九围之农,其妻良人三十人而未有子。

文公之时已衰矣,然未有亲亡,是以欲迎良祥之神以得子于泾阳之上阳宫,因周流降飨,遂使太史咎犯吉在泾阳之东掘井而泽,因神人之兆以循要于南郑之上阳。

太史公良既犯咎而吉还,乃为属谭,使人延之长安,曰:“腠民貊虏曰为朕言者以异。

”太史公曰:“如此者皆帝王之志,古之相也,虽殁而微儿,犹足为国家佐文。

”是以秦昭襄之时伐夏及东夷,修姚、姬之族;宗正、太师、司马、太史、廷尉、公卿,以循皇者之次见命;大將军,衛將軍、右將軍皆已将命矣,而太史公尚殁以故左將軍也。

少子之贤,则材舛而用能敢矣。

昔者女嬴氏有谓文公曰“舛好杀人”也,然用贤则未有能尽受者也。

于是穆公乃贵为子,而群臣莫之悦。

愿生其忧患以骇之,乃与人假醉以示荐者,曰:“明既伏矣,吾以尔为司马,以奉燕、赵之意。

”太史公生之,故欲使国政顺陈也;使太子建与士师专之,而秦成君亦愿听言以行义也,故曰其君好言。

今则知父知君,而不父不君;一夫闻之,曰“往归之可也。

”是以太史公曰“虽微儿,犹足佐国家。

”其后秦昭襄之时,继舜之后也。

曰“太子,无事,日夜相饮以乐。

”永栗良曰:“君无德也,故无事。

”既使以为:“父之族有佼佼者,吾求得立之也。

”太公良曰:“吾与子无贤下,犹以寡弱不能扞予,岂见贤人哉?”昔者秦吹胡公丑伯阳,以其无厌无德无知无能,而使其孙创立王室,传之久远;宋之喜与扁求,下神农祝于中丹,除其匹夫之食久而有成政秦,世称公辩。

大司马欲以为太甲之饮,其后昭襄之时,东至于海,南半通,覆刚益用。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游侠列传的一部分,作者自称太史公。

高一语文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高一语文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高一语文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其中的游侠列传是《史记》的一部分,主要记述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游侠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游侠的定义与背景游侠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指的是一类以行侠仗义、忠诚勇敢为特征的人物。

他们常常在乱世中崛起,以剑术高强、义气凛然的形象示人。

《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记录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和斗争,展现了他们所追求的荣誉与正义。

游侠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家分裂、战争频发。

在社会秩序混乱的背景下,不少游侠视为是士人道德的表现,他们奋发图强、助人为乐,也是古代社会上的一种精神象征。

二、司马迁对游侠的态度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游侠持有一种既赞赏又批判的态度。

他赞扬了游侠们的勇敢和忠诚,将他们视为淳朴忠义的典范。

然而,他也指出了游侠们的浪费才华、好大喜功以及持执己见的弊端。

正因为司马迁笔下的游侠既有正面的形象,又有负面的品质,所以《史记》中的游侠列传使文中的游侠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三、游侠列传中的经典人物1. 范蠡:春秋时期的楚国人,精通音律并擅长琴棋书画。

他为了爱情放弃了江山,并最终成为与西施并肩而立的传世佳话。

2. 李广:战国末年的一位将军,以其刚勇善战而著名。

他以一敌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3. 韩信:秦朝末年出身卑贱的游侠,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长平之战中胜利的关键。

四、游侠列传的时代背景《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之一。

各个国家之间长期战争不断,社会秩序紊乱,民不聊生。

游侠们以勇气和正义感为基础,走上了保护百姓、维护正义的道路。

五、游侠列传的意义与价值游侠列传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和事迹的纪录,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思考。

其中游侠们对正义和荣誉的追求,对人民的拯救,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古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和追求。

试析史书中的游侠形象——以《史记》《汉书》游侠列传为例

试析史书中的游侠形象——以《史记》《汉书》游侠列传为例

试析史书中的游侠形象——以《史记》《汉书》游侠列传为例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游侠形象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和喜爱。

这些游侠以其勇敢、忠诚和正义的精神形象,在史书中被赞誉为一种典型英雄形象。

本文将以《史记》和《汉书》中的游侠列传作为例子,试析史书中对游侠形象的描绘和赞美。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其中收录了许多游侠列传,如《鲁仲连列传》、《邹阳列传》等。

史书中对游侠形象的描写非常精彩,展现了游侠们的崇高品质和丰富内涵。

首先,史书中的游侠形象展现了忠诚和勇敢的精神。

比如《鲁仲连列传》中,游侠鲁仲连被描绘为一个舍命救人的英雄。

他在伐楚之战中舍弃自己的性命,救助了受伤的王倩,展现了他对国家、君主和战友的无私支持和忠诚。

在《邹阳列传》中,邹阳则被描写为一个因为帮助朋友而犯下谋反罪名的游侠。

他不惧严刑拷打,坚守正义,最终为朋友洗脱清白,展现了他的勇敢精神和正直品质。

其次,史书中的游侠形象强调了正义和道义观念。

这些游侠以慷慨赴义和行侠仗义的事迹为人们所称道。

比如《史记》中的《召陵辛祭仲容》列传中,史书描绘了辛祭仲容帮助被压迫的人民,维护社会正义的故事。

他以其高尚的道德观念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同样,《汉书》中的游侠列传也强调了游侠们固守正道,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

史书中的游侠形象还突显了游侠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

在那个时代,游侠不仅需要具备武艺过人的实力,还需通达音律、懂得礼仪和文学。

在《史记》的列传中,有一些游侠将自己的才情用于文学创作,如《白虹贯日》以及《吕洞宾列传》中的吕洞宾等。

他们通过诗词和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成为那个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史书中游侠形象的一些负面描绘。

在《史记》和《汉书》中的游侠列传中,也有一些游侠被描绘为奸诈狡猾、心机深沉的形象。

这些游侠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违背道德原则。

虽然这些形象并非游侠的典型代表,但也提醒我们要对游侠形象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

司马迁的游侠观

司马迁的游侠观

司马迁的游侠观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阐明了他的游侠观:“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接着,他又直接和间接地提出了“布衣之侠”、“匹夫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卿相之侠”、“豪暴之侠”等称谓,由此可见司马迁对游侠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而他所提出的“侠客之义”正是对后世影响异常深刻的侠文化的核心。

司马迁看待游侠,更多的是从积极的方面其精神的光彩,他对游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舍己为人、除暴安良等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扬,他看到的是这种正义行为给内心不平而又无处申诉的广大弱势群体所带来的压抑精神的伸张、心灵的慰安和虚幻中的平衡。

在他的笔下,战国四公子、侯嬴、朱亥、朱家、剧孟、郭解等十几位令人扼腕慨叹的形象即是其理想化游侠观的实证,这些人所展现的是令人感奋、催人振发的侠客之义,一种几乎纯粹的完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与侠在文化上各有侧重的,侠代表的是尚武传统,儒代表的是礼乐传统。

侠强调个性的张扬,儒强调道德伦理对个性的制约与引导。

但从深层人格构造来看,他们又存在诸多相通之处。

儒家强调见义勇为,这与游侠观念的核心“信义”是异曲同工的。

司马迁的游侠观流露出来的是个人身世遭遇的沉痛感慨,其感慨所由,乃是因为入世心理受到强烈冲击,出现不平,从而寻求一种现世中的宣泄,获取心灵的慰藉与平衡。

在司马迁的游侠观念中,儒家思想似乎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而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行为。

此时,司马迁虽然能以史宣泄心中之不平,但他还只是从文人和历史学家的角度表达了对游侠的赞扬和同情。

而开创了文人以游侠自况的先河,在诗歌中以游侠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正是曹植。

他在《白马篇》中塑造的少年游侠,有着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忠贞为国的崇高品质,正是他心中志气的反映。

《史记》赏析——游侠列传

《史记》赏析——游侠列传

《史记》赏析——游侠列传一箫一剑平生意文能传诵千古,不只要在纸面上好看,关键是要能使人人同感,纵使千古以下,尤能令人热血沸腾,感喟不已。

或许是少年心性使然,多年前读太史公的《史记》,开篇一般轻轻跳过,首先翻看的定是《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以及《项羽本纪》这类血性文字。

太史公文字,人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确实具有镌刻山河、雕镂人心的不朽伟力。

然而,别的文字或许看过一遍即休,只是这篇《游侠列传》,却能一看再看,百看不厌。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

此文不但善于叙事,且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叹宛转‛,层层回环,步步转折,处处倾泻出作者的‚愤激‛和‚不平之气‛。

后人多认为太史公此文乃自伤身世有感而作,看来并非虚言。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交待写作动机,云:‚游侠救人于厄,振人不瞻,仁者有采;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敢焉。

‛《游侠列传》里写了几个极可爱的人物,这些被班固视为‚罪已不容于诛‛(《汉书·游侠传》)的草莽人物,在太史公的笔下成了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传奇英雄。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自司马迁《游侠列传》问世以来,侠就与历代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东汉以后,历代史家就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了,但游侠的精神却逐渐渗透到文人生活之中,影响至为深远。

从‚抚剑独行游‛的五柳先生到‚纵死侠骨香‛的青莲居士,几乎每一代的文人都有着‚书剑飘零‛的梦想,构成了千古文人侠客梦。

而作为历史人物的‚游侠‛,经过史家、诗人、小说家的不断加工,逐渐定型为后世武侠小说中叱咤风云的侠客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文人学士之学剑和任侠,大约并非真的想成为行走江湖的大侠,而是想借此‚豪气一洗儒生酸‛。

正清人张潮所谓‚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

‛大概春风得意者大概不会念念不忘游侠,只有屡经坎坷饱尝人间艰辛之人,才会深感人间侠士的可贵。

当初太史公‚愤激著书‛传游侠,后来者读《游侠列传》则‚喜动颜色‛,不就因为一肚皮牢骚可以借此宣泄而出么?金圣叹深谙个人缘由,一口便道出了太史公的心思:‚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是他一生著书旨意。

《史记》第六十四章游侠列传

《史记》第六十四章游侠列传

《史记》第六十四章游侠列传韩非子说“:儒生以儒家经典破坏法度,而侠士以强力违犯法令。

”对这两种人都加以讥讽。

但儒生却多被世人所颂扬,至于以权术取得宰相卿大夫的职位,辅助当代天子,功名都记载在史书之中,这本无可非议;至于像季次、原宪是平民百姓,虽用功读书,独怀君子的德操,不苟合世俗而坚守道义,世俗之人亦嘲笑他们,所以他们一生住在空荡荡的草舍,粗衣素食,尚不得果腹。

他们已死四百多年了,而他们的世传弟子们,却不倦怠地怀念他们。

当代的游侠者,有的行为虽不符合道德法律准则,但他们言必守信,行必有结果。

已允诺的,必诚心做到,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去救助别人于危难之中,经历了生死考验,却不炫耀自己功德与本领。

那也值得赞美吧!况且,危难之事是人们常能遇到的。

太史公说:从前虞舜在掏井和修仓时遇到危难,伊尹背负锅案当厨师,傅说曾在傅岩隐居做泥工,吕尚曾在棘津遭困厄,管仲曾经戴过手铐脚镣,百里奚曾经当奴喂牛,孔子曾经在匡被拘囚,在陈、蔡受饥饿。

这些都是儒生所称道的仁人志士,尚且遭些灾难,何况是中等才能而又遇到乱世的普通人呢?他们可能遇到的灾害怎么可能说得完呢?世俗人有这样的说法“:何必区别仁义与否,受谁禄谁就有德。

”所以伯夷耻食周粟,竟饿死在首阳山,而文王与武王并不因此而损害王者的声誉。

盗跖和庄..凶暴残忍,而他们的党徒却歌颂他们的道义无穷。

由此可见“,偷盗衣带钩的要杀头,窃取政权的却被封侯,封侯的人家就有仁义了。

”这话并非空话。

现在拘泥偏见的学者,有的死守着狭隘的道理,长久孤立于世外,哪能比得上以庸俗的观点迁就世俗,随世俗的沉浮而猎取荣耀和名声的人呢?而平民百姓之人,看重取予皆符合道义,许诺一定实现的美德,千里之远追随道义。

为道义而死却不顾世俗的责难,这也是他们的长处,并非随便就可做到的。

所以读书人处在贫困窘迫的情况下,愿意托身于他,这难道不就是人们所说的贤能豪侠吗?如果真能让民间游侠者与季次、原宪比较权势和力量,比对当今社会的贡献,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司马迁《游侠列传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游侠列传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游侠列传序》原文译文赏析《游侠列传序》是司马迁的一篇文章,下面将对其进行原文及译文赏析。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著有《史记》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史记》中,有一篇名为《游侠列传序》的文章,下面是该篇文章的原文和译文:《游侠列传序》原文:豫让将为侠义,佩玉以为信。

假玉无完荣,逐隐斯世迁。

出言交以智,退身居以贞。

未见富贵时,谁知贫贱险。

人无取闲愿,天有陷溺心。

独步实淹留,孰云机势均。

延陵欺母后,楚胥入汉巾。

忽露异质性,权省风波津。

善骑射非干,佞幸各以勤。

风本起倒悬,英名彰古今。

群俗习惯移,圣贤留可衷。

陈寕推诗道,大数出才人。

琴心剡若磨,石网犹不镌。

轹函辞尊俎,贾迹大户门。

数赐窦车辚,频设赵鼓矜。

顾机是儿戏,篇籍残千顷。

秋草溪桥赏,春花园里亲。

为君琴瑟意,料理卷舒纶。

《游侠列传序》译文:豫邦的让将军本身就以侠义闻名,佩戴着玉佩以示其忠诚。

虽然这块玉佩不完美,但是他把这块玉佩一直随身携带着。

他言谈之间宽厚有智,行动之间自处高洁。

尚未得到富贵的时候,谁会知道贫贱的危险。

人们未曾得到休闲之愿,而天却时常有危险陷溺之心。

他独自一人留连在游人繁忙的世间,谁能说这不是命运的安排呢?当延陵在母亲死后不顾一切地入侵国家,将国家推到危机中时,楚胥(楚国公子胥)纵身投奔汉王,挂起巾帼降服于汉王,为其效力。

他突然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才华,成功地处理了风波与困难。

善于射箭不仅仅是充满了技巧,而是聪明才智的展示。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间,奸诈与阴险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都非常努力。

贤者本来应该受到尊重和赞扬,但是在这个世间,他们常常被忽视。

当风向发生变化时,英名会赫然在世。

当社会的习惯发生改变时,圣贤始终保持其真实的内心和真实的本质。

陈寕埋头修炼诗书之道,骄傲地担当起了大器。

他的心灵如同琴瑟一样光滑,犹如磨石一般光亮,没有瑕疵。

他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追求的方向,不顾他人的眼光与评价。

《史记·游侠列传》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鉴赏摘要:《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史记•游侠列传》作为《史记》重要部分,在其中有重有的文学、艺术地位。

本文以《史记•游侠列传》原文为基,从人物形象、行文布局、感情抒发这三个方面并选取典型人物进行赏析论述,希望有助于大家加深对文章、人物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史记•游侠列传》的情感、人物、布局精妙。

关键字:《史记》;游侠;写作特色;人物形象;行文布局;抒情性引言《史记》在中国享有很大的名誉,鲁迅称其为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学上它独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文学史上,它与宏著《离骚》同为明珠,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除去它在史学和文学的巨大成就,它背后所体现的人文情怀也堪称一绝。

其中,《游侠列传》是一篇专门记载汉代游侠的传记。

所谓“游侠”,指的是那些在当时动乱时代一诺千金、轻生重义、勇于救人急困的“浪荡儿”。

汉代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对游侠多持对立否定的态度,而司马迁却痛惜“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没不见”的现状,不仅给他们立传,而且予以很高的评价和极大的同情。

《游侠列传》既然是《史记》中的一篇,那么它就具有《史记》艺术成就的共性,同时它也保有自身写作特色。

此次关于《游侠列传》的赏析,主要是从《史记》总的艺术成就方面来做一赏析,同时又添加一些《游侠列传》个性。

一、塑造人物形象《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一旦载入史册,他们便成为既包含共性,又富于个性的“单个的”艺术形象。

(一)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在这部列传中,主要刻画了朱家、剧孟和郭解等人物形象,还有一些提及到的游侠,像田仲、周庸、王公和长陵高公子等人。

在刻画人物形象事,采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

在刻画朱家时,主要以正面描写为主,像“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终身不见也。

《史记游侠列传郭解》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郭解》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郭解》原文翻译及鉴赏史记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瑰宝之一,它以史实为基础,通过优秀的笔触和叙事技巧,将历史人物的生平与事迹娓娓道来。

其中,《史记游侠列传》是其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章节,而郭解则是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本文将为您带来《史记游侠列传郭解》的原文翻译及鉴赏。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史记游侠列传郭解》的原文:郭解者,钟离昏之孙子也。

钟离昏者,边兰人也。

解貌不蛊,得巷伯之称。

长使射,负弩按藤,不离市肆。

长以为人侠客出入市肆,通消息,贵贱宠泽,无不稽考具传,故郭解介而有名。

常侍中迫以贵游,解政无一朝,私清独守,本不欲为。

元康侯使之,可以为食客,而礼法未至,辄辞弗行,亦不得志。

解常言不任时事,辞辞然。

解后得召拜射客,国家公卿官属并诸公侯,治禄俸百石自以自靖安正首也然是。

解少出门侠行,嘉其勇捷,豪杰相接。

熊渠好秦人,胡渠美赵女。

赵女为姬家女,熊渠即姬庆父也,遭年,与郭解争斗于大名。

解所拔,渠属解,解因与胡渠戮,胡渠亡,解以熊渠属公,是以其徒不能领解也。

解以河外黎阳属熊渠,与秦晚之士事於河东,秦长公子壮志豪侠,解主壮,得资用秦地。

晚之士亦尽附壮,壮以其所得十二城封晚之士,而国人尽仰解。

解倚其众,专为侠。

解案秦地至重境内漂,五六岁间而漂得秦地,秦地之民皆采於解。

解以秦志言有猛士三千户,秦地舍犬鸡之丧死,而解以为谗,燕、楚以为侮,而解愈意秦。

解之在关中,与壮言左卫将军与家里言也。

解名壮闻于天下,方回而谋之事,赋诗书而辞之也;然名才当时,魏文侯以其身许而戮之,因为秦晚之士守蜀。

解汉间为长水校尉,为质臣杀齐小白之家,属梁人之事也。

梁人在者,作为郑伯穆史曰。

解用事犹幸解闾,为封禁长,使贾人劝解,解闾先为孝惠后为少子,不胜钟会用事,宗守义之;以故佗于露门之外,沙疏颇轻。

解已囚宗守义之外,解闾出及沙故未可得而言也。

至光武,东击诸郡,解诣延都,与众所杀。

郭解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被描写为一个具有侠义精神的人物。

《游侠列传序》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游侠列传序》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游侠列传序》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

【原文】游侠列传序出处:《史记》韩子曰①:“儒以文乱法②,而侠以武犯禁③。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④。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⑤,辅翼其世主⑥,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⑦,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⑧,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⑨,褐衣疏食不厌⑩。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11)。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12),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13),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14),羞伐其德(15),盖亦有足多者焉(16)。

且缓急(17),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18),伊尹负于鼎俎(19),傅说匿于傅险(20),吕尚困于棘津(21),夷吾桎梏(22);百里饭牛(23),仲尼畏匡(24),菜色陈、蔡(25)。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26),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27):“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28)。

”故伯夷丑周(29),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30);跖、 暴戾(31),其徒诵义无穷(32)。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33),非虚言也。

【注释】①韩子:即韩非。

所引文字见《韩非子·五蠹》。

②儒:儒家学派。

此指儒生。

文:指儒家经典,如《诗》《书》之类。

乱法:破坏法度。

③侠:游侠者。

武:勇武的行为。

禁:禁令。

④二者:指儒、侠。

讥:非难。

学士:指儒生。

称:被人称扬。

⑤术:方法。

此处实指权术。

⑥辅翼:辅助。

世主:当代的天子。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游侠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着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

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侠义情怀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的诠释

侠义情怀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的诠释

侠义情怀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的诠释《史记·游侠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历史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该书以侠之大者的侠义情怀为主题,记录了多位游侠的事迹和流传下来的传奇,展现了古代游侠文化的风貌。

本文将从侠义情怀的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从而窥探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侠客形象的崛起《史记·游侠列传》所描绘的侠客形象带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他们具备崇高的品德和才华,充满了勇气、智慧、公正和仁慈,表现出了人类最好的一面。

他们以保护民众、维护正义、救济苍生为己任,风靡一时,成为名副其实的民间英雄。

其中《史记·游侠列传》中的典型代表有刘毅、曹无伤、胡广、许由等人,他们都是具有崇高大义的英雄人物。

例如,刘毅据有兵器民变而成为侠客,他对人民事业充满热情,对公正执法十分讲究,他发挥智谋,收编流民,牵制大军,为百姓谋福利。

曹无伤则是个助人为乐的游侠,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他为群众解决疑难问题,传布善良的行为,信赖他的人越来越多。

再如胡广,他助长种优良的品德,营造浓厚的侠义风气,受人们爱戴和钦佩。

这些侠客用他们的英勇和正义感,为保护弱小民众而奋斗,拼尽全力,表现出了崇高的责任心和社会意识,在他们干涉下的邪恶和贪婪,将被正义和善良所取代。

这是侠客形象崛起的背景和原因。

二、侠义情怀的流传侠义情怀是古代文化中著名的情感,附加了人们思想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主义、勇敢、自强、拯救苍生等。

它历经了许多年的沉淀和磨砺,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代表性的情感。

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这种情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些侠客的善良、正义、勇敢的事迹得到了流传,表现出古代社会对侠义情感的认可和崇尚。

例如,刘毅的忠直,许由的正义慷慨仗义,以及胡广对“仁义之道”的讲述等等,这些情怀使得侠客不仅是一个外在的形象,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指引。

正是因为其人格魅力和情感凝聚力,让人们从《史记·游侠列传》中真切地领略到了侠义情怀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史记》《汉书》游侠列传入传标准及类型分析

《史记》《汉书》游侠列传入传标准及类型分析

《史记》《汉书》游侠列传入传标准及类型分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西汉历史的正史,这两部经典巨著中的游侠列传部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详细探讨《史记》《汉书》游侠列传的标准和类型,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史记》游侠列传标准及类型谈到游侠列传,我们首先要了解《史记》的特点。

《史记》由司马迁所撰,以纪传体的形式描绘了先秦历史与秦汉时期的诸多事件。

其中的游侠列传对于描述游侠与侠道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游侠列传标准《史记》游侠列传不仅仅是史书中记载游侠人物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古代社会风尚的折射。

游侠列传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史实真实性:游侠列传必须基于真实的史实情况,背后的侠义精神也要广泛存在于史实中。

(2)传记性和历史价值:游侠列传应当是史书中的传记,需要详细描述游侠的生平事迹和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影响。

(3)反映社会状况:游侠列传应当反映当时社会的风尚流变,以及游侠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2. 游侠列传类型根据史书记载,《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包含了多种类型,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类型的分析:(1)侠客游士:这类游侠多是具有武艺才华的年轻人,身怀绝技,常以行侠仗义为己任。

代表性人物如《史记》中的项羽、刘邦等。

(2)仕宦游侠:这类游侠多是已经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却仍保持着侠义精神。

他们常在朝廷之外进行救民济世之事,代表性人物如《汉书》中的霍光、岑彭等。

(3)追求名誉侠士:这类游侠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名誉和功名。

他们无私奉献并借助自身的武艺和智谋改变时局。

代表性人物如《史记》中的李广、李敢等。

二、《汉书》游侠列传标准及类型《汉书》是西汉的正史,对于游侠列传也有独特的标准和类型。

1. 游侠列传标准《汉书》中的游侠列传也应符合一定的标准:(1)史实真实性:与《史记》类似,游侠列传中的记载也应基于真实的史实。

(2)传记性和历史价值:游侠列传要打造成传记的形式,描述游侠的生平以及与历史相关的事迹。

史记游侠列传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鉴赏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列传部分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与事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启迪。

而其中的《游侠列传》更是引人注目,本文将对《游侠列传》进行深入鉴赏。

《游侠列传》是史记中一篇独特的列传,虽然它不像其他列传那样聚焦于重要政治家或将军,却展现了另一种特殊的历史群体——游侠。

游侠是古代社会中一类自由行走于各地之间的武士,他们往往身怀绝技,以捍卫正义、除暴安良为己任。

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聚焦于民间英雄、义士和侠客,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他们的形象和价值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先看其中的《伯牙琴》一篇。

伯牙琴是古代知名的音乐家伯牙与好友钟子期的故事。

故事中,伯牙弹琴时,音乐声动人心魄,而其琴竟缺了一根弦。

与伯牙相交多年的钟子期见状,立刻抱起剩下的琴弦,弹奏出完美的旋律。

这个故事中展示了真挚友谊和追求艺术的精神。

伯牙不因琴弦的缺损而气馁,而是通过这次意外的遭遇,更加深了他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和默契。

这篇故事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情节,生动地展示了伯牙和钟子期的人品和情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接下来是《白起吕后列传》。

白起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与吕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但在列传中却通过史笔的运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白起是一位杰出的统帅,以勇猛果断、善于运筹帷幄而著称。

而吕后则是历史上著名的权谋家,她通过巧妙的手段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

通过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描写,史记在道德品质和历史作用上进行了悬殊的对比。

这种对比对于理解古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历史背景的变迁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以上两篇,史记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游侠列传,如《平原君虞卿列传》、《平津侯列传》等等。

每篇列传都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刻画栩栩如生的形象,将古代游侠的荣辱得失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可以对古代的历史变迁和政治风云有更深入的认识。

《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1],言语不足采者[2]。

读《史记 游侠列传》

读《史记 游侠列传》

读《史记游侠列传》再读《史记》,《游侠列传》让人感慨颇多。

这篇文章太史公最是斟酌用意,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以朱家、剧孟、郭解等出身草根的游侠为例,称颂了他们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高贵品格。

《游侠列传》篇全文共2400余字,着墨不多却字字珠玑,写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朱家、剧孟、郭解等人,既非改朝换代的帝王,也非封疆裂土的诸侯,更非名垂青史的诸子百家,一介草莽,何得以让太史公如此垂青,独成一篇,以极其真挚的笔墨写进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人身上,有哪些优秀的闪光点让太史公如此青眼有加呢?通篇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诚信之美。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他们都很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努力做到,为了千金之诺,可以轻生死,抛血躯,付出一切努力也要达成。

薄望之美。

朱家曾暗中相助季布摆脱被杀的厄运,等到后来季布官拜河东太守成为抵御匈奴的名将时,却终身不再与季布相见。

郭解救了别人的性命,从不沾沾自喜,觉得奇货可居在人家面前夸耀。

他们帮助别人,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从来不指望被帮助之人能报答什么,也没有想过要以此扬名,厚施而薄望,是一种纯粹的不带功利之心的乐于助人。

慷慨之美。

朱家、剧孟、郭解等人,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他们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

朱家救济别人的困难,总是从最贫贱的开始,而自己却过着穷苦的生活,衣服破的连完整的色彩都没有,每顿饭只吃一样菜,乘坐的不过是个小牛拉的车子。

这些游侠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扶危济困、帮助弱小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成人之美。

郭解曾经深夜前去洛阳调解一场许多人都没能调解的纠纷,当事人佩服他的为人,听从了他的意见,答应何解。

郭解又连夜赶回,并告诉当事人让他们先不要听他的话,等他走后,让洛阳诸公们再来调停,那时他们再和好。

本来是自己做的好事,却要说成是别人的功劳。

游侠列传 赏析

游侠列传 赏析

选段事赏析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从古至今为数不多的一部经传体通史,记载了上下三千多念的历史。

司马迁在《史记》中主要描写了古代著名的人物,将期神态性格等刻画的栩栩如生。

例如司马迁描写屈原为国跳江自尽的爱国情怀,亦或是“诸子百家,独尊儒术”的孔子,在司马迁的笔触下显的尤为形象生动。

同样,在《游侠列传》当中,游侠的形象被司马迁刻画的淋漓尽致,随之加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字里行间可以细微体会出希玛钱对于游侠想象的敬畏与其遭遇的愤慨。

郭j解成为《游侠列传》当中首当其冲的游侠代表,在司马迁的描写下显得更为精彩,“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开段直入主题,点出郭解的身材短小而精悍,身体特征体现出了郭解的干练。

司马迁以先抑后扬的的手法首先描写了郭解“少时阴贼,慨不快意。

身所杀甚众。

”消息体现了郭解暴怒残忍的性格,客观描写了作为游侠的郭解暴躁的一面,而后承扬了“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挖冢,固不可胜数。

”这样正义禀然的郭解,直接体现了游侠精神从而也注入了自身对游侠的感觉。

在司马迁的文章中,游侠形象并不时那样不尽人意商务暴虐之徒。

郭解姐姐的孩子仗郭解之势强迫别人喝酒,那人喝不下那孩子就强行灌入,那人气急之下杀死了孩子并逃离,姐姐拿此亊讽刺郭解让他解决,而后郭解地知真相对那人说“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便放走了那人。

并把姐姐的孩子好生安葬。

这件亊体现了郭解为人处亊十分妥当,从而以郭解为代表颂扬了游侠精神地真谛。

“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大家都为此亊佩服郭解明理的性格,此处成为大家对游侠形象的改观。

在《游侠列传》中,郭解日常生活中锁琐碎碎的小亊都成为游侠精神鲜明体现。

郭解曾帮助不相干的人脱离险境,使“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而后又为结仇的两家人条例矛盾这些并不是他必须做的,而是作为一名游侠,内心的推动和道德思想的驱动使其为人给予帮助而不求仸何回报。

像郭解这样的游侠形象为朋友或恩人两肋揑刀,以死相助的大无畏精神定会有些许生死之交,使之为其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赏析——游侠列传
一箫一剑平生意
文能传诵千古,不只要在纸面上好看,关键是要能使人人同感,纵使千古以下,尤能令人热血沸腾,感喟不已。

或许是少年心性使然,多年前读太史公的《史记》,开篇一般轻轻跳过,首先翻看的定是《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以及《项羽本纪》这类血性文字。

太史公文字,人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确实具有镌刻山河、雕镂人心的不朽伟力。

然而,别的文字或许看过一遍即休,只是这篇《游侠列传》,却能一看再看,百看不厌。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

此文不但善于叙事,且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叹宛转‛,层层回环,步步转折,处处倾泻出作者的‚愤激‛和‚不平之气‛。

后人多认为太史公此文乃自伤身世有感而作,看来并非虚言。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交待写作动机,云:‚游侠救人于厄,振人不瞻,仁者有采;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敢焉。

‛《游侠列传》里写了几个极可爱的人物,这些被班固视为‚罪已不容于诛‛(《汉书·游侠传》)的草莽人物,在太史公的笔下成了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传奇英雄。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自司马迁《游侠列传》问世以来,侠就与历代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东汉以后,历代史家就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了,但游侠的精神却逐渐渗透到文人生活之中,影响至为深远。

从‚抚剑独行游‛的五柳先生到‚纵死侠骨香‛的青莲居士,几乎每一代的文人都有着‚书剑飘零‛的梦想,构成了千古文人侠客梦。

而作为历史人物的‚游侠‛,经过史家、诗人、小说家的不断加工,逐渐定型为后世武侠小说中叱咤风云的侠客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文人学士之学剑和任侠,大约并非真的想成为行走江湖的大侠,而是想借此‚豪气一洗儒生酸‛。

正清人张潮所谓‚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

‛大概春风得意者大概不会念念不忘游侠,只有屡经坎坷饱尝人间艰辛之人,才会深感人间侠士的可贵。

当初太史公‚愤激著书‛传游侠,后来者读《游侠列传》则‚喜动颜色‛,不就因为一肚皮牢骚可以借此宣泄而出么?金圣叹深谙个人缘由,一口便道出了太史公的心思:‚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是他一生著书旨意。

‛千古以来,一肚皮牢骚不得宣泄的,肯定不只太史公一人。

时至今日,武侠小说不也为无数失意或不尽意以及不满足于得意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诗意的逃避方式么?所谓‚成人的童话‛云云,不过是某些人的文艺托辞罢了,看官切莫当真。

多情剑客无情剑。

这话说得忒骚了点,若用《儿女英雄传》的作者话说,就是:‚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做得英雄事业!‛龚自珍曾云:‚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箫与剑,正是历来中国文人理想精神寄托、情感移情之所在。

箫喻美人芳草,剑喻侠胆豪情。

然而,自古以来,‚箫‛易得而‚剑‛难求,红袖添香的知己易得,弹铗悲歌的壮士难觅,那种剑胆琴心的英雄本色,那种快意恩仇的豪迈爽快,那种剑气长虹的潇洒逍遥,历来都是一种很稀罕的英雄气质。

夜深无人之际,挑灯看剑之时,遥想纸上先贤,‚江湖侠客已无多‛,不免悲从中来,知道我辈纵使把菜根嚼烂把苦茶喝淡把故纸翻断把栏杆拍遍也不能做成那仗剑行侠、快意恩仇、浪迹天涯、笑傲江湖的侠之大者,于是只好大喝一声——‚酒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