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理(选修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地理》(选修②)重要的主干知识

第一章海洋概述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概况: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为1.49亿平方公里(占29%),海洋为3.61亿平方公里(占71%),世界大洋是连续相通的统一整体。

2.海陆分布大势是:①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②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③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陆冰)为主。

3.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也是海洋的主体。深度大,面积广,受大陆影响小,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和潮汐系统,以及强大的洋流系统。

4.太平洋是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海岸线西曲东直。其北侧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接,东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68°W经线为界,西以经过塔斯马尼亚岛的147°E经线与印度洋分界。

5.大西洋轮廓略呈“S”形,海岸线北曲南直,有世界最强大的墨西哥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其东侧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与印度洋为界,北通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尔辰角经冰岛、过丹麦海峡至格陵兰岛南端与北冰洋分界。

6.海是海洋的边缘附属部分,受大陆、河流、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水温、盐度等理化性质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按位置可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陆间海。试判断下列各海域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北海、渤海、红海、黄海、黑海、珊瑚海、地中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巴伦支海、波斯湾)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1.明代郑和下西洋经过的主要地区是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部(即“西洋”是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从风向和洋流流向分析,他出发应选择在冬季,返回时应选择夏季。其主要贡献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并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创世界航海壮举。

2.麦哲伦航线主要经过的地区是南美洲东部、东南亚、非洲,其主要贡献是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和世界大洋是连续而相通的。

3.自15世纪末开始,哥伦布4次横渡大西洋达到南美洲,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1768—1779年,英国人库克4次进行海洋探险,首次完成了南极航行,并最早进行了海洋科学考察,获取了第一批关于大洋深度、表层水温、海流及珊瑚礁等资料;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环球综合海洋考察,奠定了海洋科学的基础,被认为

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

4.深海钻探技术的发展和海底钻探计划的实施,是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产生的基础,大洋观测计划使人们认识到全球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因此,海洋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演化过程,能揭开许多地球之谜。

5.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是人类未来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的基地,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由于海洋的巨大潜力和价值,海洋研究已成为热点,使人们坚信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通常是指大潮时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一定时期内其位置是固定的,但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海岸线位置是变化着的,导致海岸线进退的原因有:①冰期与间冰期的转换,引起海平面的升降;②地壳变动导致的地面升降;③河流流水堆积、海浪侵蚀等外力作用。

2.我国杭州湾以北除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外,海岸线较平直,沿岸多以平原为主;杭州湾以南海岸线多曲折,沿岸地形多以丘陵、山地为主。

3.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是海陆相互转换的地带。潮间带向陆海两侧扩展到一定范围的陆地及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为海岸带。它是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兼有海陆环境特征。

4.基岩海岸属于侵蚀型海岸,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岬湾相间,海岸线十分曲折。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浙、闽、台、粤、辽等丘陵分布地区。其主要利用优势是建设天然的避风港。

5.砂质海岸属于堆积型海岸,由砾石、沙子组成,多宽阔平坦的海滩,如琼、桂北海银滩。其主要利用优势是开辟海滨浴场。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苏、鲁、冀平原地区沿海。主要利用方式是发展滩涂农业(水产品养殖)和开辟晒盐场。

6.生物海岸主要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低洼的淤泥地带,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②保护湿地;③减缓台风,保护农田,防灾减灾。珊瑚礁海岸分布在热带浅海,多依托岩石生长,故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常发育珊瑚礁海岸,典型分布地区有澳大利亚东北海岸、我国南沙群岛。其主要作用是减轻海浪对海岸的冲击,保护海岸;环礁常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1.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是以洋中脊为中心,向两侧对称分布着洋盆、海沟、岛弧、大陆坡

和大陆架。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是由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2.大陆架是从低潮线(海滨线)延伸到坡度突增点止,坡度和缓,水深H<300m。大陆架海区生物繁茂的原因是:①阳光集中,水生绿色植物光作用强;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③有寒暖流交汇或有沿岸上升流影响。

3.太平洋西部是世界岛屿最多的海域,组成的弧形列岛自北向南依此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岛弧的外缘常常伴生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00m)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与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为多少米?)

4.洋盆面积约占海底总面积的1/2,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洋中脊(海岭)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是海底扩张地带(生长边界),属于裂谷型地壳,是新的洋壳诞生处。大西洋中脊的峰是锯齿形的,分布在大西洋中部,自北极圈附近的冰岛向南延伸到40°S附近,呈“S”形纵贯南北。太平洋中脊位于大洋偏东位置,印度洋中脊呈“入”型分布洋中部。

5.岛屿按成因分为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试判断下列岛屿分别属于什么类型?

(新几内亚岛、夏威夷岛、台湾岛、澎湖列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瑙鲁岛、南沙群岛)

(三)海底地形的形成

1.大洋地壳生成—扩张—消亡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岩石年龄最轻,离它愈远则年龄愈老,并在它的两侧呈对称分布。

2.大西洋的形成过程:地幔对流托顶使陆壳上拱断裂→断裂处岩块下陷形成断裂带→地幔对流加速,裂谷扩张,海洋雏形形成,继续上升的岩浆冷凝形成洋壳→洋壳不断生长,海底扩张,大陆向两侧分离,形成大西洋。

3.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许多单元,即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动的地带。

4.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板块的张裂地区,是大洋地壳的生长地和海底扩张的出发处,常形成裂谷和海洋(东非裂谷带和大西洋);消亡边界一般位于洋壳与陆壳交接处,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多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5.试用学过的基本理论解释下列问题:

①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形成;②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和红海面积在扩大;③新西

兰、冰岛地热资源丰富;④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6.洋底的生成、消亡,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目前世界海洋分别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孕育阶段的东非大裂谷;幼年期的红海、亚丁湾;成年期的大西洋;衰退期的太平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