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理(选修②)
地理选修二知识点归纳
地理选修二知识点归纳一、海洋地理。
1. 海洋和海岸带。
- 海洋概况。
- 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海洋平均深度约3800米。
- 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S”形)、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最浅、纬度最高)。
- 海岸带。
- 定义: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包括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区域。
- 类型:基岩海岸(地势险峻、坡陡水深,如我国辽东半岛南端、山东半岛等)、砂质海岸(海滩宽阔平坦,多沙堤、沙坝,如北戴河海滨)、淤泥质海岸(坡度平缓,海岸带宽阔,如江苏北部沿海)、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热带基岩海岸边缘)。
2. 海洋开发。
- 海洋水资源开发利用。
- 海水淡化:主要方法有蒸馏法、反渗透法等。
蒸馏法是通过加热海水使之沸腾汽化,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反渗透法是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作用下使海水中的淡水通过半透膜而盐分被截留。
-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
- 盐类资源:海盐是重要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通过盐田法晒制。
我国盐场主要分布在北方沿海,如长芦盐场(地势平坦、海滩宽广、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
- 其他化学资源:溴(从海水中提取,主要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等行业)、镁(从海水中提取,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等。
-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 渔业资源:分布受大陆架(阳光充足,浮游生物多,饵料丰富)、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营养物质上泛)、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盐类带到表层)等因素影响。
世界著名渔场有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由于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衰退)、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秘鲁渔场(秘鲁寒流形成的上升流)。
-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传统的捕捞业和现代的海水增养殖业。
-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 第二章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优质课件(共25张PPT)
1234
6.读西太平洋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56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海底地
形:a
,b
,c
,d
,e
。
(2)在海底地形中,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
,其海水深度一般不
超过
米,且坡度较
。
(3)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
海沟,位于 板块与
板块交界
处。
(4)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人类活动使海洋变成陆地,即填海造陆。
思考讨论海底地形有何特点?
提示:海底地形的特点:一是海底地形的多样性;二是海底地形的分布 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和岛弧、洋盆和 洋中脊,它们以洋中脊为轴,基本对称分布。
探究海底地形分布规律
●问题导引●
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海域,在台湾省的东北,距温州市约 356 千米,福州市约 385 千米,基隆市约 190 千米。钓鱼岛指的是一组岛屿,除主岛钓鱼岛外,还 有龙头鱼岛、大黄鱼岛、小黄鱼岛、金钱鱼岛等岛礁。钓鱼岛周边海域渔 业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闽、台渔民的重要渔场。
架 为止
大 陆
大陆架之外相对陡峭的斜 坡
200~ 4 000 坡度大
—
坡
米大陆边缘与洋盆的过Fra bibliotek地岛弧 带,也称“岛链”或“弧形列
—
岛”,分布于大陆坡的前缘
弧形分布
太平洋西部岛 弧
海 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与
沟 洋盆的分界线
—
深度大
马里亚纳海沟
洋 海沟与洋中脊之间
盆
4
地壳活动相对
000~ 稳定,地形较 —
1234 56
A.海洋生物分布最集中的是②处表层的海域 B. ①处海底面积占整个海洋底部的一半 C. ③处的海底地形往往是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 D. ④处洋盆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天然气形成 解析:①处表层的海域海洋生物分布最集中,①处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天 然气形成;④处海底面积占整个海洋底部的一半;③处为海沟,其海底地形往 往是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 答案:C
鲁教版选修二海洋地理《海底地形及其成因》说课稿
鲁教版选修二海洋地理《海底地形及其成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海洋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一部分,选修二中的《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是其中的重要章节之一。
通过学习海底地形及其成因,学生可以了解海洋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而增加对地球的认识。
2. 教材内容本章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海底地理概述 - 海底地形特征 - 海底地壳构造 - 海底地形成因 - 海底地理的研究方法二.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 - 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海底地壳构造的基本知识 - 不同海底地形形成的成因与过程 - 海底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2. 能力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培养和提高以下能力: - 分析和解释不同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 - 运用地理知识解读海底地理图像和数据 - 进行基本的海底地理研究和实践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激发学生对海洋地貌多样性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理解海底地壳构造的形成原因和类型•理解不同海底地形形成的成因与过程2. 教学难点•理解和解释不同海底地形形成的复杂成因•运用地理知识解读海底地理图像和数据四. 教学方法与过程1.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深入理解海底地理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問題導探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海底地形及其成因的相关问题。
•报告演讲法:通过学生报告和演讲,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海洋地理方面所学的知识,并让他们谈谈对海洋地形的认识和想法。
•展示一些海底地理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海底地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讲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互动讨论,介绍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如海山、洋底平原、大洋槽等。
选修2 海洋地理
考点三
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疑难剖析
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鱼类、海洋虾蟹类、海藻类
海洋能源
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 海洋能源与常规能源相比,优点:①可再生, 总蕴藏量大;②清洁,不污染环境,可综合利 用。缺点:①时空变化大;②开发环境恶劣,技术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
海洋交通和通讯,围海填海造陆,海底储藏
考点一
海岸与海底地形
疑难剖析
1.各种海岸类型的比较
淤泥质 海岸 宽度大、 平原河流携 坡度小、 带颗粒较细 海岸线 物质的堆积 平直 作用 低洼, 红树林 植物与 泥沼相 结合 生物堆积作 用 滩涂 养殖 抵御风浪侵 蚀、保护沿 海湿地和生 物多样性 保护海岸、 抵抗海浪侵 蚀
淤泥
红树 红树林植 林海 生 物与泥沼 岸 物 海 岸 珊瑚 珊瑚虫的 礁海 遗骸和分 岸 泌物
特殊海区
暖流经过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 洋流 过海区水温较低 水温由表层向深层递减,1 000m 以下水温差别不大,经常保持低 太阳辐射 温状态 水温随深度增加而缓升(逆温现象) 地热作用
考点二
海水的温度与盐度
疑难剖析
(2)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海洋表层水温具有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对同一海区而言: 最高温 最低温 影响因素
考点三
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疑难剖析
海 平 面 上 升
大量温 室气体 排放, 导致全 球气候 变暖
剧风暴潮,淹没 沿海低地,渔业 资源受损,破坏 珊瑚礁、红树 林、海岸沼泽和 湿地等环境,海 水入侵、水质恶 化、地下水水位 上升
坡度大
弧形分布
深度大
成 因
大陆板块 受挤压上 拱隆起形 成
地幔物质的 洋壳在地 板块俯冲 对流向两侧 幔物质对 带动洋底 推开,海底 流上升的 下倾、陷 落形成 不断扩张形 顶托作用 成 下形成 海底扩张说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 海洋地理》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教案全套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教案全套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了解四大洋的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它们之间的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XXX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1.四大洋的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不同类型的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对比项目洋海占海洋面积比重 89% 11%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比较大无独立的系统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3.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
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XXX—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选修2 海洋地理
选修2 海洋地理1.读世界板块(局部)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处和b处都位于板块边界,分析其海底地貌有何不同?(2)图中海域可能出现的海洋灾害有哪些?(3)比较b处和c处海底岩石新老关系,并说明原因。
(4)A国不断加大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力度,其主要的利用方式有哪些?对该国的重要意义有哪些?解析第(1)题,a处于两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应为海沟;b处位于板块张裂处,应为大洋中脊。
第(2)题,图中海域可能出现的海洋灾害海水扰动产生的风暴潮等、海底岩石圈震动形成的地震引起的海啸等、大气扰动形成的巨浪等。
第(3)题,根据海底扩张学说可知,离大洋中脊越近年龄越少。
第(4)题,明确A国是指日本,夺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主要是传统的海洋捕劳、发展海水并业等。
答案(1)a处为海沟,b处为大洋中脊(2)巨浪、海啸、风暴潮、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海冰等。
(列举2种即可)(3)c处海底岩石老于b处海底岩石。
原因:海底岩石在大洋中脊形成,在海沟消亡,b处海底比c处海底更靠近大洋中脊。
(4)利用方式:填海造陆;发展海洋交通;海洋捕捞;海底矿产资源开采;发展海洋化学工业。
意义:缓解人地矛盾;拓展生存空间;增加资源获取方式。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种海岸类型景观图(如右图)。
材料二地球表面8%的海岸带提供了全球28%的生物生产,集中了全球50%的人口,是人类经济活动最频敏的区域。
(1)此图为何种海岸类型?(2) 此种海岸在我国哪些地区分布最广?(3)此种海岸类型,最适宜发展何种人文活动?并说明理由。
(4)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解析根据景观图中的海岸线弯曲基本确定此海岸类型为基岩海岸,然后围绕这一海岸类型进行分析其开发利用方式分析。
答案(1)基岩海岸(2)在杭州湾以南的华东、华南沿海,杭州湾以北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岸。
此外,台湾岛和海南岛也多基岩海岸。
(3)岬角向海突出,海湾深入陆地,常形成天然良港;岸边的山峦起伏,奇峰林立,怪石峥嵘,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优质课件(共24张PPT)
曲折
众多 全部在北 半球
一二三
图表导读读教材图1.3 四大洋的分布 大洋分界线主要是海、海峡或某一条经线。对四大洋分布的内 容,重在掌握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和主要特点,而对分界线作一般了 解即可。
一二三
三、海、海峡、海湾 1.海的分类:按照它所处的位置可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陆间海。 (1)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一面以大陆为界,另一面以半岛、岛屿 或群岛与大洋分开。 (2)内陆海:深入大陆内部的海。 (3)陆间海:介于大陆之间,并有海峡与相邻海洋相连通。 2.海峡、海湾的概念 (1)海峡指连通海洋与海洋的狭窄天然水道。 (2)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
1 2 3 4 5-6 7
4世界第一、二大洋的分界线为( ) A.白令海峡 B.纽芬兰岛60°W C.通过合恩角的68°W经线 D.通过好望角的20°E经线 解析:世界第一、二大洋分别为太平洋和大西洋,其分界线为通过 合恩角的68°W经线。 答案:C
读图,完成第5~6题。
1 2 3 4 5-6 7
1 2 3 4 5-6 7
1关于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洋内洋流系统强大,但由于洋面复杂,因此理化性质不稳定 B.有稳定的潮汐系统 C.远离大陆,深度大、面积广 D.是海洋的中心部分,也是海洋的主体 解析:大洋内洋流系统强大,洋面较均一,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 答案:A
1 2 3 4 5-6 7
一二三
二、四大洋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一二三
四大洋概况比较:
项目
太平洋
水温、水深
温度最高 深度最大
轮廓形状 近于椭圆形
海岸线 东直西曲
岛屿
最多
半球位置
既跨东西半球,又 跨南北半球
2024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2024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0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l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l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l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
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0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l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l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l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l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
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l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l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
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0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
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04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
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05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海-气相互作用-中图版选修2海洋地理教案
海-气相互作用-中图版选修2 海洋地理教案一、学科与课程标准本课程为海洋地理学科的选修2,主要内容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海-气相互作用。
本教案主要参考了中图版选修2,适用于中学海洋地理教育。
本课程的相关课程标准包括:•中国地理学会制定的《海洋地理学科教学大纲》;•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各省市教育厅制定的本地区的课程标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课程标准进行调整和适当的补充。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掌握海洋气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2.熟悉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掌握海气复杂系统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三、课程内容3.1 海洋-大气系统的基本组成•大气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地球的气候带;•海洋的基本概念、种类以及海洋的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态环境。
3.2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热交换和水汽交换的基本过程、物理原理和结构特征;•风场和海流对热交换和水汽交换的影响;•海洋大气波动和海气复合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
3.3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类型和程度;•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破坏和渔业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海洋交通、旅游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3.4 海气复杂系统•大气态变化和海洋环流的复杂性;•海气转换和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海气复杂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熟悉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海气复杂系统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1.理论授课:讲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介绍海洋气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2.图像解析:使用图像和实测数据展示海洋-大气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特征;3.讨论分析:案例分析、问题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研究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mechanism;4.课堂练习: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课堂演示和练习;5.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文献材料和科普性质的读物,引导学生参与到海洋和气象领域的深入探究。
基础知识篇—选修Ⅱ(海洋地理 )
海洋地理走进考纲:1. 海洋和海岸带:(1)海底地形:海底主要地貌类型;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与盐度:海水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海水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海水运动:波浪、潮汐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海岸与海岸带:海岸类型及其特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6)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2.海洋开发:(1)海水资源: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3)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锰结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的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的前景(5)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类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7)海洋旅游:海洋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1)海洋自然灾害: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4.海洋权益:(1)海域的划分: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概念。
(2)我国海洋国情: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国际海洋秩序: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基础回顾:Array一、海洋和海岸带1.海底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分布a—大陆架、d—大陆坡、f—岛弧、b—海沟e—洋盆c—海岭(洋中脊)2.海底地形的形成2注:影响盐度大小的因素:降水量与蒸发量,结冰或融冰(结冰—盐度升高;融冰—盐度降低),河流径流注入量,洋流,海域轮廓(开敞—盐度适中,闭塞—盐度升高或降低)。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教学目标:一、海洋和海岸带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二、海洋开发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四、海洋权益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本讲重点: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本讲难点: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地球上的海与洋1对比项目洋海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假设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地理》(选修②)重要的主干知识第一章海洋概述(一)地球上的海与洋1.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概况: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为1.49亿平方公里(占29%),海洋为3.61亿平方公里(占71%),世界大洋是连续相通的统一整体。
2.海陆分布大势是:①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②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③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陆冰)为主。
3.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也是海洋的主体。
深度大,面积广,受大陆影响小,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和潮汐系统,以及强大的洋流系统。
4.太平洋是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海岸线西曲东直。
其北侧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接,东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68°W经线为界,西以经过塔斯马尼亚岛的147°E经线与印度洋分界。
5.大西洋轮廓略呈“S”形,海岸线北曲南直,有世界最强大的墨西哥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经过。
其东侧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与印度洋为界,北通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尔辰角经冰岛、过丹麦海峡至格陵兰岛南端与北冰洋分界。
6.海是海洋的边缘附属部分,受大陆、河流、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水温、盐度等理化性质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按位置可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陆间海。
试判断下列各海域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北海、渤海、红海、黄海、黑海、珊瑚海、地中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巴伦支海、波斯湾)(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1.明代郑和下西洋经过的主要地区是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部(即“西洋”是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从风向和洋流流向分析,他出发应选择在冬季,返回时应选择夏季。
其主要贡献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并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创世界航海壮举。
2.麦哲伦航线主要经过的地区是南美洲东部、东南亚、非洲,其主要贡献是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和世界大洋是连续而相通的。
3.自15世纪末开始,哥伦布4次横渡大西洋达到南美洲,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1768—1779年,英国人库克4次进行海洋探险,首次完成了南极航行,并最早进行了海洋科学考察,获取了第一批关于大洋深度、表层水温、海流及珊瑚礁等资料;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环球综合海洋考察,奠定了海洋科学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
4.深海钻探技术的发展和海底钻探计划的实施,是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产生的基础,大洋观测计划使人们认识到全球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
因此,海洋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演化过程,能揭开许多地球之谜。
5.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是人类未来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的基地,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正是由于海洋的巨大潜力和价值,海洋研究已成为热点,使人们坚信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一)海岸1.海岸线通常是指大潮时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一定时期内其位置是固定的,但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海岸线位置是变化着的,导致海岸线进退的原因有:①冰期与间冰期的转换,引起海平面的升降;②地壳变动导致的地面升降;③河流流水堆积、海浪侵蚀等外力作用。
2.我国杭州湾以北除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外,海岸线较平直,沿岸多以平原为主;杭州湾以南海岸线多曲折,沿岸地形多以丘陵、山地为主。
3.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是海陆相互转换的地带。
潮间带向陆海两侧扩展到一定范围的陆地及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为海岸带。
它是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兼有海陆环境特征。
4.基岩海岸属于侵蚀型海岸,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岬湾相间,海岸线十分曲折。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浙、闽、台、粤、辽等丘陵分布地区。
其主要利用优势是建设天然的避风港。
5.砂质海岸属于堆积型海岸,由砾石、沙子组成,多宽阔平坦的海滩,如琼、桂北海银滩。
其主要利用优势是开辟海滨浴场。
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苏、鲁、冀平原地区沿海。
主要利用方式是发展滩涂农业(水产品养殖)和开辟晒盐场。
6.生物海岸主要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低洼的淤泥地带,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②保护湿地;③减缓台风,保护农田,防灾减灾。
珊瑚礁海岸分布在热带浅海,多依托岩石生长,故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常发育珊瑚礁海岸,典型分布地区有澳大利亚东北海岸、我国南沙群岛。
其主要作用是减轻海浪对海岸的冲击,保护海岸;环礁常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1.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是以洋中脊为中心,向两侧对称分布着洋盆、海沟、岛弧、大陆坡和大陆架。
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是由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2.大陆架是从低潮线(海滨线)延伸到坡度突增点止,坡度和缓,水深H<300m。
大陆架海区生物繁茂的原因是:①阳光集中,水生绿色植物光作用强;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③有寒暖流交汇或有沿岸上升流影响。
3.太平洋西部是世界岛屿最多的海域,组成的弧形列岛自北向南依此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
岛弧的外缘常常伴生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00m)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
(马里亚纳海沟与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为多少米?)4.洋盆面积约占海底总面积的1/2,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洋中脊(海岭)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是海底扩张地带(生长边界),属于裂谷型地壳,是新的洋壳诞生处。
大西洋中脊的峰是锯齿形的,分布在大西洋中部,自北极圈附近的冰岛向南延伸到40°S附近,呈“S”形纵贯南北。
太平洋中脊位于大洋偏东位置,印度洋中脊呈“入”型分布洋中部。
5.岛屿按成因分为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
试判断下列岛屿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新几内亚岛、夏威夷岛、台湾岛、澎湖列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瑙鲁岛、南沙群岛)(三)海底地形的形成1.大洋地壳生成—扩张—消亡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岩石年龄最轻,离它愈远则年龄愈老,并在它的两侧呈对称分布。
2.大西洋的形成过程:地幔对流托顶使陆壳上拱断裂→断裂处岩块下陷形成断裂带→地幔对流加速,裂谷扩张,海洋雏形形成,继续上升的岩浆冷凝形成洋壳→洋壳不断生长,海底扩张,大陆向两侧分离,形成大西洋。
3.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许多单元,即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运动。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动的地带。
4.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板块的张裂地区,是大洋地壳的生长地和海底扩张的出发处,常形成裂谷和海洋(东非裂谷带和大西洋);消亡边界一般位于洋壳与陆壳交接处,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多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5.试用学过的基本理论解释下列问题:①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形成;②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和红海面积在扩大;③新西兰、冰岛地热资源丰富;④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6.洋底的生成、消亡,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
目前世界海洋分别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孕育阶段的东非大裂谷;幼年期的红海、亚丁湾;成年期的大西洋;衰退期的太平洋;终了期的地中海。
当洋壳俯冲殆尽,两岸陆地块拼合碰撞,海水退出,大洋消亡。
第三章海洋水体(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1.海水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是:①水平方向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②垂直方向随深度递减,1000米以下变化不大;③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同纬度海区高,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即北半球向北凸,南半球向南凸。
中低纬度大洋西岸(大陆东岸)如此。
2.由于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大,因此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和缓,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海洋表层水温的最高值在2月,最低值在8月,通常比陆地推迟1个月。
由于海洋下垫面物理性质均一,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呈带状分布。
3.全球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主要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纬度分布规律决定的。
赤道地区因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量>蒸发量,盐度偏低;副热带海区受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量<蒸发量,盐度高;50°—60°纬度的海区,南半球海区盐度高于北半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有大量的河流淡水注入,而南半球此海区为海洋,且盛行西风加速了海水的蒸发,使盐度升高。
4.影响盐度的因素有:气候、洋流、河川径流、结冰和融冰等。
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红海盐度最高(>4%),原因有:①位于副热带海区,海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②周围为热带沙漠气候,几乎没有淡水汇入;③海域较闭塞,与大洋海水交换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1%),理由是: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于蒸发量;③陆地上有大量的河流水注入;④海区较封闭,与大洋水体交换少。
5.长江口附近海区盐度的时空分布规律是:时间上,夏秋季由于长江为丰水期,入海水量大,海水稀释作用强,盐度较低,等盐度线分布密集。
冬春季入海水量小,盐度较高,等盐度线分布稀疏。
空间上,由近海向远海递增,等盐度线呈舌状向远海凸出。
(二)海水的运动1.海浪是海洋表层水体最常见、最普通的运动形式。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风力作用、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水下塌陷(海啸就是由此形成的巨浪)。
2.潮汐是海水在月、日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白天涨落称潮,晚上涨落称汐。
产生的最主要动力是月球引潮力(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3.大潮(朔望潮)发生在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十六)日,此时日、地、月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月、日引潮力达到一月中最大值,且相互叠加,潮位最高。
小潮(方照潮)发生在上弦(农历初七、八)、下弦(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此时日、地、月连线大致垂直,太阳引潮力削弱月球引潮力,潮位最低。
(注:①月球公转、自转周期均为27.32日,月相变化周期为29.53日;②日食发生在朔,月食发生在望)4.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为恒河、亚马孙河和钱塘江。
钱塘江涌潮以秋潮最为壮观,主要原因有:①秋分前后,月地距离最小,月球引潮力最大,而望日前后,地、月、日更接近一条直线,合成的引潮力最大;②秋季盛行的东南风,与潮头流向一致,风助潮势;③钱塘江口呈外宽内窄喇叭状,潮波进入时能量高度集中,有利于潮位堆高;④秋季钱塘江水流量大,江水与海水相顶托,增加了潮势。
5.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地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影响着洋流的流向。
6.在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洋流方向北顺南逆,洋流性质东寒西暖;等水温线大洋东岸向低纬度凸,西岸向高纬度凸;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东暖西寒;南半球40°S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