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山南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建筑访谈

合集下载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

由文人画边界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借景设计概要:借景,是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常用手法。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众多具有传统韵味建筑设计的重要案例之一。

在本文中,作者将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边界”为中介,重点探讨借景手法是如何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得到实现,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建筑空间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边界借景象山校区传统韵味空间引子对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产生兴趣,肇始于2005年在《时代建筑》上读到的他的文章《那一天》。

能在满载理论与术语的专业杂志上读到这样一片至情至性而又不乏理性的文字,确实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从那时起,我便将王澍划归为具有鲜明文人气质的建筑师一类。

后来又知道了他深谙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我想,从传统书画艺术入手应该是解读其建筑设计的一条捷径吧。

一关于文人画的“边界”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独特遗产。

它上承画家多彩纷呈的内心世界,下接具体而微的形态结构。

对建筑学来说,可资借为探讨中国传统空间观的理想文本。

在本文中,笔者仅讨论文人画中的“边界”。

所谓“边界”,就是画家所能感受到的世界范围在纸面上的反应。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的类似的名词是“取景框”。

不同的是,后者囿于物理极限,无法任由感性世界恣意流淌,且往往会“框”死边界的形状,也变削弱了边界对于内容的影响。

文人画中的“边界”问题,在建筑学领域业有人进行过研究,典型的如北京大学王欣的硕士论文《山水画与篆刻的边界问题对园林中墙垣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启示》。

在论文中,作者将边界与表达对象的关系分为三类:1.对象对边界的漠视是指山水画中“对象与边界的关系比较拘谨,边界的作用并不明显,或者作为静态的‘画框’,或者作为取景的‘裁切线’”。

1同时在构图中,画面还隐藏着一条“中心法线”,“画面空间力图保持一个均衡稳定的关系,维持中规中矩的经典场景”。

2如北宋李成的《情恋萧寺图》。

2.对象对边界的依赖“随着作画方式与空间观念的转变,山水空间作为描绘对象从一个清晰明确的场景变成了一个迷离的世界,人不在场景之外,而在场景之内,没有任何东西是作为描绘的中心与视觉的焦点。

杭州象山校区

杭州象山校区

意义性的建筑解构作者姜梅中国美院象山校区(1)“山决定了那座房子的尺度,那座房子就像一棵树种在山边。

远处几座新民居还算朴素,但尺度感大得多,决定尺度的已不是那山。

”①民居是最通俗的建筑形式,但同时它也承载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建筑的灵魂。

可以说,中国当代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

然而,单纯的传统性结构并不能承载他对于建筑的全部理解,生活的每一片断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我们对传统的寻找不断受到各种意外事件的阻挠,愈是想回复到最初的“零”位置,反而离开这个位置越远,在此那个回归传统的过程便被永远搁置了。

(2)“一种思考着的目光,面对这个世界,沉静而温暖。

视角的突然转折,好像有点走神。

”对王澍而言,一个理想的读者应该包含一种理想的失眠。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些图像,它们不能被言语所表达;因为对于他想要的,语言显得过于准确了。

于是我们幡然醒悟到他所表现的并非一个建筑,而是一种印象。

梦境是第二种生活,好像半睁着眼在观看什么似的。

有时候,在半梦半醒之际,我们看见它们,想要抓住它们,定义它们,然后我们醒来,它们逃之夭夭……这是些模糊、鬼魅般的景象、记忆和氛围,它不在词语的表达之内,又存在于词语之间,它说不出来,就像江南早春的晨雾,我们张着半开半闭的眼睛瞰览风景,无法界定清楚任何物体的形状。

王澍甚至乐意享受可能出现的这种恍惚的感觉。

(3)“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从外看塔,密檐瓦压暗塔色,檐口很薄,材料与山体呼吸,塔如吸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完全隐匿,变得很轻。

那一刻,我明白了庞大坡顶建筑可能的立面做法,一种内外渗透性的立面,而那塔的轻和隐匿让我看见了象山校园的返乡之路。

”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

一方面,面对现代,我们不得不放弃古典情感;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放弃又必须是在熟悉和尊重基础上作出的决定,若没有古典情感而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弃古典情感是不可能的。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一.引言: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

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

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

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

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

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

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

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

美院建筑利用传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

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20.3墙材网用旧砖瓦做出的建筑被誉为浙江最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是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

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m 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

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整个校园建筑的结构形式选用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加砖砌填充墙体系,建筑师利用这种体系,大量使用回收旧砖瓦,并充分利用这里的手工建造方式,将这一地区特有的多种尺寸旧砖的混合砌筑传统和现代建造工艺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

选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屋顶,和回收旧砖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屋顶体系,这种厚墙与厚板的结合,在这个夏季炎热冬季阴冷的地区能有效减少空调的使用。

整个校园建筑和景观共使用多达700万片回收旧砖瓦,节约了资源,也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生态观念。

Most beautiful university in Zhejiang9墙材网2020.3名哲学家陈嘉映曾这样赞美:“是国内大学里少有的,能让师生咖啡馆小酌、秉烛神游度夜,而毫无作息表压力的校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地处杭州转塘镇,是由王澍设计而成。

这位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的设计师,极为推崇唐宋的绘画和音乐,同时,当年为了遵循“再回收利用”的原则,从浙江省收集了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用于象山校区的建设。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存十分稀有,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苏杭古代私家园林和水乡巷 能就是还原这些自然生活的场景。真正的让人感觉到融建筑、空 道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显得弥足珍贵,成为研究古代中国建筑和园 间、园林景观、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此时设计已并
林重要的一个窗口,这也使得苏杭成为建筑学者一个重要的根据 地,也正是在这样文人气息浓厚的地域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影 响力的建筑师,可以说苏杭地区的建筑基本成为建筑师旅行计划 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摘 要: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介绍了该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思路,并探讨了象山校区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及意境的表达
方式,解决了大学校园建设空间单一、尺度不合理、场所意境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校园,建筑空间,场所意境,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14 DOI:10.13719/14-1279/tu.2016.36.013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Planning and compilation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Linfen sponge city
Wang Pingzhen
( Linfen Bureau of Planning,Linfen 041000,China)
对苏杭具有最初的印象不是缘于雷峰塔下的白娘子,也不是
十二壮景西湖,而是始于《红楼梦》,故事开篇前几回发生的场景
文献标识码:A
设计的民俗博物馆,依附在校园里面的山坡上,屋顶重峦叠嶂,十 分契合地形环境。
都是发生在姑苏 城,即 今 苏 杭 地 区,全 书 的 灵 魂 人 物 林 妹 妹 和 苏 杭好似绕不开的 关 系,也 许 一 方 水 土 一 方 人,在 想 估 计 也 只 有 娟 丽秀美的苏杭才能孕育出似娇花照水的她,于是姑苏在作者心中 无数次魂牵梦绕。

美院象山校区调研

美院象山校区调研

一期建筑 象山 二期建筑
美院象山校区二期建筑布局
校园建筑全部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 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形成法律 所允许的最高密度。因而与这一地 在区校的园传里统,城建市筑平以面法更规加所相允似许。的最 高密度布置,主要为3-4层。似乎是 偶然的平面位置,突然转折,空间 在大与小,开放与静谧上的突然变 化,一个建筑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立 面,形成一系列似乎在等待某种事 件总突平发面的上小每场栋所建,筑似都乎自有然点“散摆漫动,”, 甚与至中没国有的一书个法严相格似的,结体构现,出但建真筑正对 的象生山活的才蜿可蜒能起在伏这的里敏放感松反地应发。生如。同 书法,这个过程不能有任何中断, 才能做到与象山的自然状态最大可 能的相符。这里的每个建筑都如同 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山 的方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 样重要,是在暂时中断时一次又一 次回望那座山的位置。
很多人以为现代建筑剥离了装饰,有了极简的劲头,建筑就完全剥离了叙事; 其实,这是个误读。只不过,现代建筑的叙事转移到了空间序列,空间里的小 品和其他特征里去了。
具象装饰的叙事时代过去了,建筑师们得动用更为运动,更具身体性,也更为 沉默的东西。
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
斯坦因别墅
柯布的斯坦因别墅(也 叫加尔什别墅),在柯 布全集第一本里有详细 介绍,令人最感兴趣的 是他所画的一稿。
以“自然”和“城市”两个主题组织的建筑群,体现了王澍对“园林”的理解, 建筑的质变在于建筑自身开始讲述故事。主要体现在三种基本方式: 1、以与当地的自然山水结构融合的疏密去布置总体建筑格局; 2、重整地形,建筑与地形的区别被模糊,以地形、水体、植物与建筑间隔重 复的方式,建筑群呈现出以层次为主的状态,让人曲折进入; 3、一系列有诗意的小场所,以书法书写的节奏,在行进中突然出现,在曲折 反复中再次出现。

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论“在地性”建筑与其营造手法--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城市建筑研究】2012年,我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犹如春夜中的惊雷一般,他的建筑作品与建筑理念随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王澍以其基于本土环境的建筑理念及融合大量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建筑手法,为当代中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随着文明的发展及建筑技术的增强,我们在追求不断挑战经济发展效率极限的同时正在逐渐与环境脱节。

王澍说:“今天的建筑师处在文化断裂当中,传统建筑是文人和工匠相结合,但今天的中国建筑师基本上和文人无关,建筑设计师一个技术性的、服务性的行业,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传统建筑也面临相同的难题,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地域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所组成的水泥森林。

传统老建筑的消逝与当代建筑中的文化缺失导致地域间建筑的差异愈发单薄,进而几乎所有城市都相差无几。

建筑与自然,在现今的建筑环境下正在走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而对于王澍来说,他的建筑精神即是回归自然,他对建筑的“营造”理念以及“业余”的态度使得其建筑作品意境深远,令人耳目一新。

一、“造园”与“造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王澍的代表作之一(图1),整座校园形式简洁,没有人为形式主义的元素,更多的是展现了纯粹的自然秩序与原生态的环境塑造。

在细节处理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各种元素转化为新的形式体现在建筑当中。

王樹对中国园林的偏好使他在设计中更多地采用造园的技法理念,旨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

整个校园以象山南北分为象山校区的一期及二期,其中包括山北十个和山南十二个单体建筑,顺延山体的走势以自然山水融合的疏密来进行布置总体建筑格局。

通过对建筑形体的特定处理如“山房”、“水房”以及“合院”等形式使得建筑融于自然环境,达到弱化建筑的目的。

纵观整座校园,江南民居中的砖、瓦、竹、木等饱含地域性色彩的元素让其富有江南水一般的灵性。

层层铺陈的瓦与错落有致的屋檐配合灰色建筑所形成的厚重感,加上合院周围郁郁葱葱的竹林,使人不自禁地联想到沐雨时节的情景:细雨飘落在竹林间,顺着屋檐淌下传出滴滴答答声,连同沉浸在山坡之间的一座座合院。

象山校区

象山校区

I特稿-FeatureStillnessandBlatancy:XiangshanNewCampusoftheChinaAcademyofFineArts沉静与喧哗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空间阅读撰文李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摘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王澍建筑师在杭州进行的成规模的校园建设实践,本文通过记述校园一期与二期现场参观经验,对在校园总体营造中体现出来的当代建筑中国性具有中国传统气息的建筑观,以及建筑师在校园建筑群中实现城市性的尝试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象山校区王澍建筑观城市性杭州市西南,钱塘江北岸有一转塘镇,镇子周边散布着几座小山,象山是其中一座。

山高50余米,山体圆润,林木葱郁,伫立于斯,不为人识,不知经年……2004年底,随着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园在山脚下铺陈延展(图1),形成气候,象山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成为建筑学界关注讨论的对象。

1象山游记转塘是一处典型的中国式城乡结合部——田风土气刚刚散尽,都会的浮华还未显现——眼前的景色是整齐划一的多层住宅楼、店面临街门户大开的小汽修厂,副食店外瓷砖墙上应景的百事可乐美人招贴。

路不宽,没有行道树,夏日的午后让人感觉燥热。

走出镇子,一条城市干道从东边斜刺出来,伸向南方无穷远处。

校区的主入口,就在这条马路边上。

没有大广场、主席像、恢宏的主楼和主题雕塑,只有嵌固在一道青砖墙上的铁字校名提醒着此处的所在。

门房是以旧青砖砌筑的小品,素雅干净。

踱入校门,眼前便是一座小山——山体满披植被,绿树成荫、凉风习习,白鹭翻飞、鸣啭啁啾;山脚下溪流潺潺,一条水带回转而过——这就是象山了。

象山校区118otd万方数据分两期建设,一期在山北,已经完成投入使用;二期在山南,游历之时还在建造之中。

校园内的场地被按照中国江南丘陵地貌改造得此起彼伏,站在象山脚下左右望望,两边厢都不能一目了然,感觉景外有景,难以穷尽。

1.1象山一期站在山脚下向北能看到一座巨大的白房子和退在远处一面斑驳的虎皮石墙。

白房子是图书馆,单面内坡瓦顶,四水归堂的形制;南墙上挑出层层密檐瓦作,黛墙灰瓦,江南民居的样子,只是尺度大了几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建筑设计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为基础,但是仅仅满足使用功能是无法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因此在实用的基础上,还应当具备极强的审美功能,通过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使建筑与艺术相互交融。

本文以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通过对其建筑作品所体现的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方面的解读分析,思考关于建筑功能与美的结合。

标签:设计;美学;建筑;王澍王澍的建筑作品极具美学价值,迄今为止王澍建筑作品的数量虽然算不上多,但是却有浓厚的个人特色,结合中国江南地区的环境,建筑作品带有个人的符号性,文化性,风格自成一派,王澍对于建筑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且有自己所要坚守的设计理念;建筑奖项不是评价一个建筑师的唯一标准,但是没有得过奖的建筑师肯定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王澍作为普利兹克奖中国籍的第一得主,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得主,中国建筑界的大师的称号实至名归。

一.王澍建筑作品及其建筑语言解读黑格尔说:“房屋完全是一种有目的的结构,由人按照人的目的而建造出来的。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亦具有很高的地位,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文化开始变得暗淡,面临挑战,近代以来的建筑师数量庞大,但是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做到有机结合,彰显浓郁地方特色的却寥寥无几,个人认为王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建筑现代的形式与中国的地方特色的完美集合,并且自成一派。

传统的中国建筑不管是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还是北方宫殿的金碧辉煌,对于西方人而言,都代表着中国的“过去”与“古典”时期,无论在历史上怎样经典,就当下而言却很难具有说服力,王澍的作品站在西方人的审美与理解的角度之上,用西方的建筑语言诉说中国的建筑特色。

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西方语言诉说中国建筑之美1.整体校区规划与布局国美的新校区位于杭州转塘区,周围环境良好,山明水秀,王澍负责对整个校区设计并没有采用传统“套模板”的形式,将校区做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形式,而是另辟蹊径,结合江南地区的地方特色,民居文化等融入其中,使得建筑焕然一新,漫步其中悠闲自在,怡然自乐,远离城市喧嚣,颇具田园韵味。

田园·风土——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环境营造

田园·风土——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环境营造
田园 ・ 风土
浅析 中 国美术学 院象 山校 区的环境 营造
■ 文 /王 立 群
- ≥ 摘要 :中国美院象 山校区是王澍先生 2 0 0 7年在杭州进行的成规模 的校园建设实践。文章以中国美术学 院象 山校 区作 为研 究
对象 , 从选址布局 、 材 料美学 、 空1 司处理 、 场所精神 等方面去分析校区 的环境营造 。
环境 , 同时也 能感 受到外 形多 变 , 立面 丰富 的建 筑 , 犹 如漫 步江 南水 乡一般 。青砖 、 白墙 、 竹子、 茅 草等材料在 整个校 园中多次 出现 。整个 校园将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 、 传统的诗意和审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选址与布局
时, 眼前的景色可以幻化成纸上灵动的画面。校园中种着高粱地 , 种

大, 是 非常大胆 的设 计。在每一 个合院 中, 都用砖 块砌起一个 基座 , 来 达到地势 的变化 , 就 像一个下 沉 院落 , 将 空间进 行 了分 割。这些 下沉 的院落灵感来源于传统建筑中的“ 天井” , 院落中或种着桂花、 或种着 翠竹 , 地面上铺着 青砖 , 很好 的营造 了一个传 统意蕴 的院落 。 空 间处理 得再好也需 要有校 园功能 ,这一 点象 山校区也是 做得 很好 的。因为这是 一所艺 术类 的大学 , 更需 要营造一 种优美 、 闲适 的 景观环境 来进行 艺术 的创 作 。当师生们走 在校 园中的小径 、 走 廊时 , 周 围的景 色能激 发f 电 1 门 的创 作灵感 , 当他们驻 足象 山脚下 、 建筑 外廊
坪上立着 的领 导人碑 刻 , 用火 车头改造 的咖啡馆 , 无不显 示 了校 园的 文化l 生。3 、 交, 庄l 生 与参与性 。同学 问 、 师生间 的交往 能促进 大家 对学 校的认 同感 和场所感 。 校 区内的设计非 常注重尺度 感和归属感 。 宽大 的草坪 、 笔直 的小 道都是大家 交流 的好 场所 。 不管 是合院式建 筑围合 出的下沉 院落还是特 别设 计 的蜿 蜒的建 筑外廊 都是学生 交流学 业 的 好去处 。 前 文提到 的建筑 屋顶也是一个 独特 的交 流场所 。 校 园内开垦 的几块菜地 , 院落 门前 种 的高 粱地 , 大 面积 的鱼 塘都能增 加学生 对于

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公共艺术、景观和建筑谈学习感悟

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公共艺术、景观和建筑谈学习感悟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公共艺术、景观和建筑谈学习感悟王刚(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00)摘 要:大学现在来讲已不是那么陌生,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学,我国的大学发展也是百花盛开,百花齐放。

国内的大学不同于国外环境,我们的大发展阶段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好多大学依然保留着建校时的老建筑,老的标志性雕塑,老校门等等,这些都是见证高校的发展。

在国内大学中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设施、公共艺术建设可谓是独具特色,这也是依托学校优势,在整个象山校区的建设中功能与结构相适应,材质与原生相和谐,整体与自然相和谐。

关键词:校园;公共艺术;景观;建筑中国美术学院坐落于风景秀美的浙江省杭州市(以下简称国美),这是一所有着80余年历史的校园,象山校区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在2004年和2007年分期而建的校区,是一处与杭州地区的山水美景相呼应的优美校园,在建设中校方也是本着“山水校园,人文校园”的基本宗旨。

在学校不断的迁徙过程中也是不断追求学校在校园环境和人文气息上有更大的突破。

这也是要求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环境有机相统一结合。

在象山校区是著名建筑师,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老师团队创作建设而成,象山校区整体建设在国内高校中可谓是独具特色,整个设计与建设之路可谓是工程量之大、设计之难、材料整理之复杂最终完成效果之震撼。

此项目全部使用回收废废旧材料,共用去了800万件回收旧材料,从设计到最终落成共经历长达十年之久,独具匠心。

走在校区中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让本就人文气息浓郁的中国美术学院更加诗意盎然。

本文分析象山校区从中体会学习感悟。

[1]从整体上理解“自然、生态”在整个校区的设计中是没有高楼大厦的,但却是让象山校区整体坐落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运用的回收废旧材料、石头、原木料、竹子等等天然的材料并在加上现代化的钢筋混净土结构创作出了具有江南水乡建筑特色、有现代风格的、自然生态的且形态不同的各式功能性建筑,包括宿舍楼、图书馆、博物馆等等。

认识实习——浅谈国美象山校区

认识实习——浅谈国美象山校区

个人感悟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校园,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作品。 象山校区的设计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有着深层的传承关系。 在新校园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象山”为中心,将它做为最重要的 思考与观看的对象。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 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这使得人们在漫 游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 而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一些历史的遗物本 来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但在这里却的到了循环利用,王澍的设计理 念也同样有效控制了造价,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 好的建筑的确可以表达思想,展现建筑师的思想和观念,但我以 为无论思想还是观念,都必须牢牢建立在实用功能之上。学校毕竟还 是一种实用型的建筑,它首先要解决师生日常生活使用功能上的问题, 艺术、文化、思想、观念,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如何使功能性与 艺术性(文化性)相结合,使艺术观念、文化反思在建筑满足使用功 能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这才是一个建筑师的高明之处。建筑的艺术 性不应当脱离实用性这个基础。
3.楼梯的问题
有的楼梯设计的过于狭小,只能走一个人, 人员疏散缓慢,而且采光明显不足,楼梯间几 乎是黑的
采光问题
采光难几乎是象山校区的通病,说白了就是 因为墙面上开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无规律的窗, 纯然的为了追求某种视觉效果,导致其中许多 无法使用而遭废弃。事实上,窗户是沟通内外 空间的重要部分,承担着采光照明的重要责任。 如何开,开在哪里,本应该按照室内实际的采 光需求而定,而不该这么形式主义,将外观放 在第一位。 听美院的学生说大家最怕的还是冬天,教 室里面极其阴冷,每次上课几乎都直跺脚, 最恼火的是温暖的阳光就在门外,可是却怎 么都照不到里面,师生们只能趁课间的休息 时间去晒晒太阳,暖暖身子 。

城市园林的守望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城市园林的守望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在如今喧嚣的社会,王澍沉浸于乡间,寻找中国传统民间匠作技术,创造性地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并与之对话。

在他看来,中国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体现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他喜欢运用自然的材料和自然的营造方式,并融入本土的民族文化,让建筑有历史、有文化、有记忆,同时具有现代建筑的时代感。

王澍对中国园林深感兴趣,认为造园是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方式,认为这个诗意、安静的活动首先由文人来完成;此外,王澍对山水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因此,他在建筑作品中融入了许多造园的特征、手法和山水画的构图,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环境和永久的诗意。

一、项目概况象山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因这座山而得名。

21世纪初,我国大部分大学在组建大学园区,中国美术学院没有追随这股潮流,而是独树一帜,选址在一座名为“象山”的小山附近。

象山校区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工程分两期建设,首先动工的校区位于象山北侧,二期则位于象山南侧。

整个项目从2001年至2007年历经6年完工。

第一期工程从2001年设计,至2004年建成,由图书馆、体育馆、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和两座廊桥组成,较大的建筑共10座,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第二期工程从2004年设计,至2007年建成,由美术馆、体育馆、设计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学生食堂和宿舍组成,较小的建筑有2座,较大的建筑有10座,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

二、合院建筑布局从平面图上看象山校区,其建筑布局形式是一种合院式的分布格局,面向象山而造园,营造了一幅与山共存,建筑实体向内心(象山)围合的画面。

在设计象山校区时,王澍对校园设计思考的定位落在了中国传统书院上,这个传统不仅仅涉及纯美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探讨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回望中国传统书院,有诗云:“生平有志在山水,得绂此邦非偶尔,行行白鹿书院来……”(钱闻诗《三峡桥》)中国传统书院的选址都非常考究,诗中所说的白鹿书院就依庐山五老峰而建。

中国美术学院:以山水之境成就诗意栖居

中国美术学院:以山水之境成就诗意栖居

中国美术学院:以山水之境成就诗意栖居作者:木子霏来源:《小演奏家》2018年第02期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国立高等美术院校,创立于1928年的中国美术学院历经初创期的艰辛、成熟期的丰硕和拓展期的跃进,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肩负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与世界艺术积极对话。

如今,中国美术学院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大校区,于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

【美丽校园】于西子湖畔、象山之麓看中国最美校园西湖涌金,清波粼粼,象山叠翠,白鹭点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依湖而居,青砖灰墙,绿藤围绕,早已成为文化风景区。

象山校区围山而建,别具匠心的21座建筑仅占校园面积的50%,其余地方都让位给了山水和农田。

校园内抬眼就能看到目前国内最大的夯土现代建筑群——水岸山居,传统建造工艺复原在眼前,信步可至国内首家民艺博物馆,可近距离品读近50000件皮影藏品及水乡木作、手工器物,这里是青年学子观摩研习的实验室、工作坊。

中国美术学院的学子令人羡慕,在一片山水相望、滋养心灵的美丽环境中学习美、创造美。

中国美术学院重视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秉承人文教育的山水精神,将对自然风景的感悟与大学建造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育人环境。

这种把空间营造与心灵塑造共构的大学理念,这种具有中国本土内涵的建造方式还获得了著名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中国美术学院构筑的是一座现代书院,一座人文山水相望相契的精神家园,这正是中国美术学院校训中所提倡的“行健、居敬、会通、履远”。

校园里的民艺博物馆掩映在葱郁的树林间,在层层叠叠的斜坡后面仿若一个小村庄。

江南是最适合水墨画的,屋子不能太高,打开窗户就能看到远处的水田,倾斜的屋顶用瓦片搭盖而成,雨滴打在上面叮咚作响。

江南的传统生活方式以茶米为食,以麻丝为衣,以竹陶为用,以林泉为居,围绕这种衣食用居维系着一个独具风采的器用世界,浸染着本土日常生活的技艺精神,这种器用世界与技艺精神被人们称之为“民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论坛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论坛

〔l编治择板
狡猾黛纳避
榷衷诊兴危停
停焦达永刻
续逢停凭妒
毗停衷搭配
停政治搭
房它颈宝预
概停封沿献达
材型操逻择宝
葛焦宝择搭粗
它必诞葛续你
奋狱择停推凸
护卷料惊革技
刻载持编答失
瑰压街努焦玩ຫໍສະໝຸດ 毗须奋必失究什焦固任加既
喧凸简
崖冶妙速常
滴达瑰宝择
玩停续辑择
策消避
释短载
限快永混称
毗料惊你曹
停搭推渴莱遍
径载毗治做
孜卷选l寸
曹滴烈惯
控奖完操
操诺负搭粗虑

巡封
欢呼候执乏
启宝择速




晰字做粗热
操沿称钢糊保
寸晰夹字操签


玩房操唤衷究
阮究竟操冶富
象山的周



择沿纳奖操你
暇妒谢操彭任
什操还负杆永



释毛预颇具北
择调消预山形
签崖瑰社操件



任临称强烈
字沿径街
纳革速剔宝
择操存疑负狡


择执热火称
孜嫌曹葛操控
振火茶奇

巡玩
裂 逢 唤 停
卖 充 富
恩 策 衷 极 火
护 还 … 黛 筛
纳 葛 按 裂 停 澄 犷 奇
瑰宝择载贵停
答余澄刻瑰彭
热凸衷笼冶
护濒停l凸策
恋称葛习恋护
余政停段粗茶
状冶存停献良
存停献良
恩恋皿
纳笼诺彭玩悉
治皮彭振曹状
贵衷玩钢忍
狱彭你忌操献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

一方面,面对现代,我们不得不放弃古典情感;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放弃又必须是在熟悉和尊重基础上作出的决定,若没有古典情感而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放弃古典情感是不可能的。

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

然而,单纯的传统性结构并不能承载他对于建筑的全部理解,生活的每一片断都是在原有旧事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些新的事物。

他的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对传统和现代建筑结合的漫长探索。

环境“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

决定着知识与教育将来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整个方案选址正是以此为基础,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个尝试。

就好比王澍一直所向往,喜爱的江南园林一般,他企图把中国传统上的园林元素而不仅是建筑,重新呈现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呈现在一所校园里。

而成功落成的象山校区在今天便是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的范式。

象山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建筑在山水中只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在王澍看来,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

象山校区里,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得到得山水之照应和领引。

原本平坦的场地被顺山形水势改造为这一带典型的低丘,连续、突然转折、高低起伏且不断分叉的步道系统使这里成为一种水平绵延的漫游场所。

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一.引言: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

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式解构”的意味。

对他也充满了崇拜之情,当大巴车进入美院的象山校区,她与南山校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在这里你仿佛进入江南水墨画般的仙境,新奇的艺术造型,个性的立面和开窗形式,传统的乡土材料。

此时的建筑很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很急不可耐的下车,一睹她的真容。

但通过几个小时的实地参观接触,我对他却没有了崇拜,反而有了种质疑——“功能”难道比“所谓的形式、文化”更重要吗?首先谈谈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的独到优异之处吧二.象山校区的设计的独到之处。

第一,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大到整体的布局经营,小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确实有很多对传统与本土营造方式的思考。

这种对当代建筑界“忘本”现象的批评,并最终提出了结合本土与当代现实的具体实验方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王澍在文章中常说,环境比建筑更重要。

设计师对环境自然而然的改造,以及大量的种植和绿化,的确使校园富有生机和意趣。

象山校区这种崇尚自然的独特环境,在众多大学校园中的确是不多见的。

这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第三,建筑师重新认识本土营造观念,特别是挖掘出了一些在当代仍显示着可用价值,甚至在当前社会中显得十分先进的建筑理念。

美院建筑利用传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却又获得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三.象山校区的不足之处单纯为了立面效果,根本没有考虑人的真实感受。

从外立面看建筑的效果很不错,很有艺术气息,与我们见惯了的正常建筑截然不同,打破了多年来几乎大同小异的大学校园格局,使大家重新思考大学校园的建设问题。

但他完全没有将人考虑进去,仿佛就在“玩弄”建筑,“玩弄”美院的在校师生。

问道——方振宁和王澍的对话

问道——方振宁和王澍的对话

问道——方振宁和王澍的对话作者:方振宁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4期导语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二期工程设计,是确立王澍在中国建筑界地位的代表作品,特别是象山二期工程,无论是体量和建造规模都是惊人的。

而最重要的是,许多建筑类型和设计语言都是王澍独创的,这一点在当今缺少创意、山寨成风的中国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我们为象山二期设计空间的复杂性和类型的丰富性而感到震撼,同时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此外,宁波博物馆是一件集大成的作品,无论是使用砖瓦的数量,还是建筑的体量,都显示了建筑家王澍作品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或许是这一点,让他的作品超越了有关形式和风格的争论。

著名建筑和艺术评论家方振宁,和刚刚获得2012年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家王澍,在2009年有过一次长长的对话,我们辗转觅得这份沉淀了3年的文稿在此首次全文发表。

文中,王澍长久以来的感性与哲思渐渐浮现方振宁告诉我们说,王澍的得奖不是偶然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初见象山校园方振宁(以下简称方):最早知道象山校园是2005年在深圳建筑双年展,当然也有在其他媒体报道中看到的图片;第二次就是许江先生的推荐,我们在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他送了一本他策划的关于象山的小书《回望》(75x95mm),可以看出他对这个他亲手抓的项目很得意,我觉得这实际上是两个文人在情结上的结合。

王澍(以下简称王):就是那本里面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小书是吧!有一个门可以看到一幅自然风景的画。

方:对。

这次来到杭州的第二天我就去象山校园看了,这可以说是第一次正式看你的作品。

之前听过很多议论,包括我推荐过一些人看,我说你去杭州一定要去看象山校园,但反馈回来的意见也有不同。

所以我也困惑,这个建筑到底好不好?总之要来看一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