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文章中的深层意味。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孤独之旅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孤独之旅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与困惑,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生、社会和自我认识的深入思考。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理解人生的坎坷与挫折,培养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还需引导。

学生在生活中也许会遇到类似的孤独和困惑,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对于人生思考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培养坚定的信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孤独之旅。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人生感悟资料。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作者的简介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合作探讨以下问题:a.课文讲述了作者的孤独之旅中的哪些经历?b.作者在孤独之旅中产生了哪些困惑和思考?c.作者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和孤独的?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孤独之旅》。

请大家先谈谈对“孤独”这个词的理解。

生1:孤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没有人陪伴。

生2:孤独是一种心理感受,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

师:很好,那我们来探讨一下,本文的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哪些事情,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2.自主阅读(1)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2)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3)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3.课堂讨论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主人公在旅途中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如暴风雨、冰雹等。

生2:他还遇到了一些危险,如被狼群追赶、陷入沼泽等。

师:很好,那么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呢?生1:他并没有被孤独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断前进。

生2:他还学会了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4.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1:文章开头对大草原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孤独的处境。

生2:文章中对暴风雨、冰雹等恶劣天气的描绘,突显了主人公面对孤独的勇敢。

生3:文章结尾对星空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宁静和成长。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勇敢地面对孤独,不断成长。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孤独呢?生1: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孤独,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生2:我们要学会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3.10《孤独之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3.10《孤独之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能力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

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

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生字词。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孤独之旅》【教材及学情分析】(一)课文解读:《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积累了学习小说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文章讲述一个孩子杜小康的成长故事,主人公杜小康是和学生同龄的孩子,从内容上讲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把握成长的重点,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全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最后走出文本,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塑造坚强自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一)教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延伸拓展法(二)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影片导入,进入故事情境播放影片《草房子》中杜小康快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九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课《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九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课《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10孤独之旅鞍学目标’引寻学生用自主、合倶採童的卑习万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計学珂芒识,培界学生快谨阖i 彙梳理要点的能力和用铤探究的能力。

N在欣黄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塔养芋空积极的人生态度卜玉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学习分祈人物瞻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潼染气氛* 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第一课时一、导入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

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同学交流读《草房子》感受二、文学常识和字词1、文学常识:曹文轩,江苏盐城人。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著有多种学术著作,另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2、《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9章,作者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

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3、字词: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觅食戳破驱除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朦朦胧胧歇斯底里三、读课文,感知内容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杜小康因(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地点:)(事情:)的经历,描写了一个(性格:)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性格:)的男子汉的过程。

”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2、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结构。

开端(1):交代背景,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发展(2 —27):杜小康跟随父亲在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安了家高潮(28—49):在暴风雨夜,小康独自一人寻找鸭子,他感觉自己长大了。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知识目标:1、结合《草房子》,了解“孤独之旅”的前因后果,引发学生阅读《草房子》的兴趣。

2、细读文本,理解文中杜小康在这趟放鸭之旅中的心理变化轨迹。

3、培养学生在成长途中的抗挫折意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请括号注明渗透什么知识点?贯穿什么理念?)一、谈“昨天的杜小康”有个男孩,他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

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当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而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的自行车。

这个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可不再是这样的了。

下面,让我们跟着他,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放鸭之旅”中成长的杜小康,激起学生对《草房子》的阅读兴趣,让原著来帮助学生更一步了解文本中的形象。

)二、感受“今天的杜小康”1、阅读第一段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散文:《前方》ppt 显示①杜小康就要离家了,他的离家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明确:无奈(借助曹文轩的一句话来作为解读文章的一个窗口,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纵向的深入,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你们从哪个词读出了无奈?明确:只好(品读语言,培养学生语感。

)③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明确: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放鸭之旅”,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这个“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

(检测预习情况,对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复述)资料链接: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0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游戏打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肥硕:大而肥胖。

掺杂:混杂;使混杂。

撅断:折断。

(二)了解曹文轩曹文轩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精擅儿童文学,任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等。

长篇小说:《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课堂活动(一)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朗读、扫读、跳读等)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小说的主人公是,找出文中有关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想想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出发时:,;到达芦荡时:、;安顿之后:;时间久了:;暴风雨后:。

2.句段品读朗读课文第36~52段,思考下列问题。

(1)第46段中说“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那他为什么哭了呢?(2)本文对鸭群的成长描写得很生动,请从文中找出体现鸭群长大了的句子,想想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3)第38段和第47段都属于描写,各起了什么作用?3.探究质疑(1)文章标题“孤独之旅”有何含义?(2)读了本文后,你有何启示?(二)中考1.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0年某某某某)一包花生陈亦权①海啸袭击了这座贫穷的海滨小镇,无数大树和房子被摧毁,包括小镇上唯一的学校——艾莱特小学。

艾莱特是这所小学的校名,同时也是个人名,他是城里的一位富翁。

②以前,小镇没有自己的学校,孩子们都要走到五里路以外的另一座小镇上去读书。

后来,镇长想在自己的镇上建一所学校,就四处奔走,最后在艾莱特富翁那里得到了筹建资金。

学校建成后,为表示感谢,镇长把富翁的名字定为小学的校名。

九年级语文上册 10《孤独之旅》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0《孤独之旅》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0. 孤独之旅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2.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自读课文,本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本文注重环境描写的学习,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3.中招考点“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一些小说篇目的学习,以及本单元第一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感知,只是对本文这样大量运用环境、心理描写的作用还缺少了一些认识,同时,九年级学生对这类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感兴趣。

二、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能说出主人公成长的历程。

2、通过品读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句子,能说出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通读课文,能说出小说的主题。

进而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细节描写,能总结出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通读课文,能说出小说的主题,进而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历程。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孤独”、“成长”等。

2.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如《我的叔叔于勒》、《草房子》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孤独之旅》。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生字词、重点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孤独之旅是如何体现的?请用具体事例说明。

(2)小组分享: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4.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主题: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历程。

(2)分析人物形象:陆鸭、翠翠、翠翠的奶奶等。

(3)讲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文中对环境的描绘、对人物心情的衬托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了解字词含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既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3.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孤独?旅途中的孤独又意味着什么呢?”学生甲:“孤独可能是一种独自面对困境的感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课文题目:《孤独之旅》课堂类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积累∙欣赏《月下独酌》唐·李白·五言古风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学习路径】☆☆导入课文:学会孤独,才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也是学业与事业成功的的重要因素。

同学们,你们想拥有这种品质吗?▲▲▲基础练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嬉(xī)闹觅(mì)食驱(qū)除雍(yōng)旧茬(chá)儿戳(chuō)破撩(liáo)逗凹((āo)地教师学生批注栏:【翻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掺(chān)杂胆怯(qiè) 撅(jué) 给(jǐ)予(yù)2、释词⑴厚实:丰富、富裕。

⑵嬉闹:嬉笑打闹。

⑶撩逗:挑逗、招惹。

⑷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⑸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②机灵。

3、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4、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出发时:P69 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P72 害怕,胆怯安顿之后:P73 感到孤独时间久了:P74 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P76 坚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孤独之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孤独之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0*孤独之旅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重点着重分析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成功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文章结构。

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1.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并由此理解课文内容。

2.体验法:在研读中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芦苇荡的图片。

1课时同学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在一天天地长大,不仅在身形上,也在心理上。

但是,你们是否长大到能够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呢?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去芦苇荡里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使他在经历磨难和痛苦中长大了。

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你有过这样“长大”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

1974年入北京大学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年)。

近作《细米》获第六届(2001~2003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草房子》是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六年中,他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芒,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晰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

9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能概括情节,结合人物语言评说人物。

2.能赏析自然环境描写的妙处及作用。

3.感悟人物的历程,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对成长历程的感悟。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文学作品已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但细读文本、深入品味的能力不够。

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做批注的习惯,能够运用批注法在课前预习课文,在课堂上做补充完善性批注或二次批注,展示交流批注成果。

所以对于《孤独之旅》这样的长篇小说节选的课文,可以运用批注法长文短教,选点突破。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播放PPT课件)文学作品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而只有赏深阅透,方可品出其语言的魅力。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播放PPT课件)根据预习批注,结合小说三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杜小康因家道中落,随父养鸭放鸭,在暴风雨中成长。

(一个表现少年经受苦难而坚强成长的故事。

一个用生动景物描写烘托“孤独之旅”的故事。

)三、评说人物(播放PPT课件)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

在文章中,杜小康的语言不多,就四句,但却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感情变化,折射出故事情节的变化。

请同学跳读课文,勾画杜小康的语言。

(播放PPT课件)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2.我要回家……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注意:要联系相关内容,关注说话的背景。

可按这样的层次思考并做批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说话人的心情、心理怎样。

(一)示例赏析第一句话:1.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哪一段交代了原因?(他家由富变穷了,第1段。

)2.这段中哪一个词语鲜明地表示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怎样的态度?(“只好”;写出杜小康的无可奈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教案一、学习目标:能力目标1、学习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在推动情节、塑造人物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1、成长是个艰苦的过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拒绝成长,通过课文学习杜小康的勇敢坚强。

2、了解菲利普夫妇的势利、鄙俗,学习如何正确对待物质与金钱。

二、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重点解读分析:(一)导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们在感到孤独的时候,总会想到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

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鲜艳的花,让生命更灿烂。

孤独,除去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

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最险峻的山岭往往座落在最荒芜的莽原,最清澈的泉水往往流淌在最深邃的密丛中,最简洁的真理也往往掌握在最孤独的人手中。

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杜小康是怎样面对一场人生的“孤独之旅”的。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曹文轩(1954年—?),江苏盐城人。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著有多部学术著作,另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课文《孤独之旅》即选自《草房子》。

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经历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9章,作者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

但由于一次意外变故,导致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探究学习:1、思考:读完《孤独之旅》,杜小康在你的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同学们不妨以“我眼中的杜小康”为题来写一段话,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杜小康,油麻地小学学生,担任班长,家境富裕。

最让孩子们羡慕的是,他还拥有油麻地唯一的一辆旧自行车,要知道就连老师都没有自行车。

一次,杜小康的父亲运货时遭遇翻船,赔光了所有的积蓄。

父亲大病一场,杜小康含泪辍学,跟着病弱的父亲离开油麻地去放鸭子。

在生活的漫长旅程中,他也曾沮丧过、恐惧过、忍受过孤独和寂寞,但他最终在风雨的洗礼中长大,变得坚强。

我眼里的杜小康: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平凡到不能再平凡,人间最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常与你有关。

从小康之家堕入困顿,从人人羡慕的主角陷入孤独的境地,你的沮丧,你的恐慌,你的寂寞,都因为你的平凡,你的普通,你的勇敢,你的坚强,都注定了你的不平凡,不普通。

你在苦难中勇敢自救,在孤独中成功突围,诠释了一个强者的真正内涵。

于是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心灵的受难史。

2、“成长”,一个深刻甚至有点残酷的话题,因为所有的成长几乎都伴随着泪水和痛苦。

在一番风雨、一番挣扎之后,从旧我中蜕变一个新我出来。

杜小康是怎样从胆怯、恐慌走向勇敢、坚强的呢?(1)文章的开头简单交代了一下杜小康的遭遇:因为意外的家庭变故,从没有吃过什么苦的杜小康不得不辍学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这段话表现了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2)船行渐远,离开油麻地,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这段话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

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3)终于来到一望无边的芦苇荡。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

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

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4)在芦苇荡的生活是艰苦的,不止是物质生活的艰苦,还包括精神上的。

这里全无人烟,除了杜小康父子再没有其他人,语言似乎成了多余的东西,交谈也成了奢侈品。

强烈的孤独感笼罩着父子俩。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

不管怎么说,人在本质上还是社会性的,一旦脱离了人群就不免会有失群的感觉。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想家。

跟第一次相比,这一次显然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的,这才是刻骨铭心的想家,虽然也表现了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5)在发现孤独是在所难免的时候,父子俩反而平静下来。

“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这样反而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杜小康更进一步走向勇敢与成熟,敢于面对目前的困境和无边的孤独。

(6)“屋漏偏逢连夜雨”,暴风雨不期而至,对杜小康来说这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

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

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

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杜小康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

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虽然他此时有着“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仍坚持去找鸭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刻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的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

(7)杜小康去寻找剩下的十几只鸭,这才是真正的孤独之旅,此时他一个人在风雨后了无人迹的芦苇荡中孤独地行走,找到了鸭子却又迷失了方向。

可以想见此时杜小康的境遇:一身泥水,饥饿、孤独、疲惫、伤痛包围着他,四周是无边的黑暗与孤寂。

此时杜小康哭了,这时,泪水当中都包含了什么呢?“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

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眼见着天黑了。

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

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杜小康这时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渲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同学们不妨思考一下,这泪水里都有什么?(委屈之泪、喜悦之泪、激动之泪、领悟成长真谛之泪)(8)“阳光总在风雨后”,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后,杜小康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是心灵的港湾。

在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它,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就这样,杜小康勇敢地完成了他的孤独之旅,一个男子汉在暴风雨之后诞生了。

小说通过对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向我们展现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总结: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3、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我们常说环境造就人,杜小康生活的环境对杜小康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环境描写渲染了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孤独害怕的心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这段对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造成的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了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

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

这些更增添了他对家乡生活的留恋。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

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这才是真正的芦荡。

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

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

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