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行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探析
消渴有什么症状,中医如何辩证治疗
治疗的效果,还验证了中医治疗的安全性。 上述研究对中医
治疗消渴均得出了肯定结果,可见该治疗方法值得应用。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中医治疗消渴相关知识,中医治疗
疗效好,安全性高,消渴为慢性疾病,长期西药治疗存在低血
糖风险,中医治疗联合西药治疗优势明显。
实际中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会选择西医治疗,例如双胍类降糖
药物、第 4 类胰岛素、第 3 类 α-葡糖苷酶抑制剂等。 许多病
人以为中医治疗糖尿病是偏方,其实不然,多数研究认为在
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辅助调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
果,促进胰岛功能的恢复,改善临床症状。 同时运用中医辩
证思维治疗有对症效果,那么中医如何辩证治疗呢?
健脾益气为原则,予以参苓白术散,方剂组成人参,白术、砂
仁、茯苓、白扁豆、桔梗、莲子肉、山药、薏苡仁、甘草,根据症
状加减治疗。 人参补脾益气,白术健脾益气,同时具有调节
胃肠作用,砂仁温脾止泻,茯苓镇静安神、利尿消肿,白扁豆
健脾益胃,莲子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降血压,山药补脾胃
效果显著,薏苡仁健脾去湿,甘草调和药性。 中成药可选择
单靶点作用的缺陷,降血糖的同时还兼顾了并发症,夏中尚
团队研究了 755 份处方,发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效处方有
196 份,且对神经系统并发症有效处方 253 份,其中黄芪、山
药、地黄等药材使用频率最高,补虚、清热、补气、补阴类药物
在消渴治疗中效果受到肯定。 刘春梅则针对消渴患者予以
滋阴、补气、疏肝等中医治疗手段,治疗有效率高达 87.75% ,
参考文献:
[1] 严静. 糖尿病中医治疗的临床分析 [ J] . 健康前沿,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按“三消”辨证之要点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按“三消”辨证之要点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按“三消”辨证之要点
我国宋元以来,
各医家多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
据此来进行辨证。
简单说:
偏于多饮者为上消,
偏于多食者为中消,
偏于多尿者为下消。
在临床实践中三消症状的出现,
一般有轻重缓急程度的不同,
而以上、中、下三消的名称来进行分类,
对指导临床确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但三消之中,症状错综复杂,
并没有明显界限,只是有所侧重。
总而言之,
五志过激化火,心火上炎、燥热灼伤肺津,
或心肾不交,水火不能交融,
心火上炎,肾水不能上潮,病属上消;
长期恣食肥甘及醇酒辛辣厚味,
损伤脾胃,酿成内热,积热内蕴,而成中消;
或因房事不节,劳逸失度,
肾阴亏损,虚火上浮,
精微下流,而成下消。
大凡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
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
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
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
就个人经验而言,
总以滋肾为主,兼治肺胃,
往往还要注意到疏肝解郁,以及清心降火。
中医辩证治糖尿(消渴病)
中医辩证治糖尿(消渴病)关键词:中医辩证消渴杨银才一、辩证的主要特点1、分别辩病位:消渴证:(糖尿病)首先要辩三消在那个脏腑,要把三消脏腑定位。
隋唐论“消渴”其病位多责于肾,宋元则按三消分别定脏腑。
宋代多认为“消渴”;其病位多责于肾。
宋代多认为消渴属心,消中属脾,消肾属肾。
消渴在心,则胸中烦燥,舌赤唇红,渴而饮常多,小便数而少。
消喝在脾,症见消谷善肌,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渴而不甚烦,但欲饮冷。
消渴在肾,可见腿膝枯细,骨节酸痛,精走髓虚,引水自救,渴而饮水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
金元多认为“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
消渴在肺,肺中坚燥,饮多食不多,大便如正常,溲多而频。
消喝在胃,胃火燔烁,善喝善饥,能食而溲;溺赤便闭,消渴在肾,肾虚火旺,精髓枯竭,引火自救,随即溲下,小便稠浓如膏。
心肺因居上焦,脾胃相连,肝肾属位下焦,故消。
故上消防以心肺多病,中消则脾胃俱殃,下消多在于肾,亦有肝并患者。
本病在某脏为主,某脏次之,亦有肺胃同热,必肾不齐,脾肾两虚等多种因素,上中焦,上下焦,中下焦合病,为消渴者,又有上、中、下三焦阳虚而燥热,盛合为消渴者,一般而论,消渴病久,很传变,方易见合病,如上消不解,阳伤气绥,病传中下,中消不解,上炎薰肺,不灼肝肾,而传及上下,下消不解,阴损及阳,火微及阳而不足。
2、虚实而辩:消渴多为多虚,其中正虚是本,阳虚不能制火,火亢而炎止,阳虚火不能归原,多是虚实而存。
虚火浮越,气虚不运,积而生热,化火均是虚火。
初起体壮,邪热有余为主,实火较少,肺经燥热,上焦内燔,胃火炽盛,中焦坚燥,虽时有所见,伤阴耗气,有虚象,瘀血常存于消渴,痰浊亦偶见,但多是脏腑虚弱不化之结果。
故张景岳说:“此三消者,古人悉认为旺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者;以真阴为足也,使消证而不辩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
邪火实证,可见大渴引饮,消谷善饥,心烦便硬或便溏,溲频亦,肌肉消瘦,脉数、虚证阴火,则见五心烦热,面目黧瘦,脉数、耳轮焦枯,面亦唇红。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分证论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消渴的分证论治。
消渴的分证论治1.津伤燥热症状:烦渴引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消谷善饥,小便色黄、次频量多,身形渐瘦,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
舌脉:舌红苔少,脉滑数或弦细。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除烦。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或玉泉丸、玉液汤等。
2.阴精亏虚症状:尿频尿多,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欲饮,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乏力,遗精失眠,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
舌脉:舌红,舌体瘦而干,苔少或薄白;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3.气阴两虚症状:口干欲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或口干而不欲饮,或头晕多梦,手足心热,或纳差腹胀,大便溏薄,或腰膝酸软,肢体麻木,或自汗盗汗。
舌脉:舌红或淡红,苔白;脉象: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
4.脾胃气虚症状:口渴引饮,多食与便溏并见,或精神不振,纳食减少,四肢乏力。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药方:七味白术散或参苓白术散。
5.阴阳两虚症状:多饮多尿,尿液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畏寒,四肢欠温,面容黧黑,耳轮干枯;乏力自汗,或五更泄泻,或水肿尿少,或阳萎或月经不调。
舌脉: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益肾。
方药:金匮肾气丸。
6.瘀血阻滞症状:口干尿多,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肢体麻木或刺痛,入夜尤甚,或肌肤甲错,唇紫不华。
舌脉:舌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张,苔薄白或少苔;脉弦或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内二科
一、基本情况:
对我科10月——12月9例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如下:平均住院天数5天,阴虚火旺证2例,气阴两虚证1例,阴精亏损证4例,肝阳上亢证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观察口渴多饮、活动饮食指导、尿量增多频率、观察倦怠乏力情况、及多食易饥情况。
应用的主要护理技术:中药熏洗、耳穴贴压、艾灸。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按压,艾灸,其次是中药熏洗。
分析原因:1、耳穴贴压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按压和艾灸、中药熏洗。
分析原因: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按压和艾灸。
分析原因:它能减轻消渴患者症状、尿量增多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
三、本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如下:
通过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80%以上的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配合消渴病治疗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消渴病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形体逐渐消瘦,多伴尿有甜味的病证,日久常并发心、脑、肾、眼等多脏器的慢性进行性病变,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多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过用温燥,或外感六淫、毒邪侵害,致机体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引发。
日久出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或瘀血痰浊内阻的病理机转。
糖尿病近年发病率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也成为患者致死、致盲、致残的重要原因。
西医治疗时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等都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药物肝肾损害、继发性失效和并发症防治等。
因此,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具有重大意义。
1 诊断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皆可诊断为消渴病。
临床上上述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症状明显时口渴多饮,每日总尿量3~5升以上,食欲亢进,体重减轻,面容憔悴,神疲乏力,皮肤瘙痒,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盲等,或出现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因并发症前来就诊者,临证应加以分辨,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糖、尿糖、葡萄糖耐量试验、尿酮体等明确原发病诊断。
2 症候特征2.1 上消多饮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口涩口苦,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洪数。
2.2 中消多食多食、善饥、嗜食,消谷善饥,一日数餐,尚嫌不足。
若病程中由多食到厌食(突然),多属危候。
2.3 下消多尿便溺不摄,尿多或如胶油,或频数。
尿多,所谓饮一溲二者,病危重。
2.4 肥胖或消瘦及全身其他症群体型多肥胖,肌肉松软,或肌肉枯燥,体型瘦削。
还有精神疲乏,四肢无力,面容憔悴,肌肤麻木,腰腿酸痛,阴痿遗精,月经不调,头昏目暗,大便秘鞭等症。
幼年患此病,影响发育,身材矮小瘦弱。
2.5 脉象舌征脉沉、滑、弦者多,或弦滑或革数,或弦曳,舌质红干或绛,光亮如镜,苔无、少,薄白或薄黄。
3 辨证治疗3.1 肺热津伤型本证为燥热之邪伤肺,津液耗伤。
玉女煎加减治疗消渴病中消证的临床分析
玉女煎加减治疗消渴病中消证的临床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消渴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包括口渴多饮、尿频、消瘦等。
在中医理论中,消渴病属于“消渴病”,其病机主要是脾胃失和、津液亏虚所致。
针对这一病机,中医治疗常采用“滋阴清热、养阴生津”的消证方法。
玉女煎是一种具有滋阴清热、养阴生津功效的中药方剂,由人参、玉竹、麦冬、五味子等多种药材组成。
在临床中,玉女煎已被广泛运用于治疗消渴病,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对于玉女煎加减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玉女煎的组成与作用、消证疗法的理论基础、玉女煎在治疗消渴病中的应用、玉女煎加减方案的临床观察以及消证疗法在治疗消渴病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玉女煎在治疗消渴病中的临床有效性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消渴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玉女煎在治疗消渴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加减方案对消证疗法的临床效果和意义,为提高消渴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玉女煎的组成与作用、消证疗法的理论基础以及其在治疗消渴病中的应用进行综合研究,旨在总结归纳玉女煎加减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和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并探讨消证疗法在治疗消渴病中的意义,促进中医药传统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验证玉女煎加减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有效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玉女煎的组成与作用玉女煎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由多种药材组成。
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黄柏、栀子、苦参、生地黄、茯苓、泽泻等。
这些药材各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清利湿热等功效。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消渴病中的湿热证型。
黄柏能清热燥湿、止血解毒,对于湿热积滞引起的消渴病有一定的疗效。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可以归纳为“消渴”范畴,即与身体阴虚、肾阳虚有关。
中医治疗糖尿病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改善体质,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和方法。
一、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糖尿病首先需要明确病因,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痰热互结等。
不同的辨证类型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药组合。
1. 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是糖尿病的常见辨证类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口干咽燥、大便干燥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滋阴养气、补脾生津。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养阴清热汤等。
2. 痰瘀互结型痰瘀互结型是糖尿病的较为复杂的辨证类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痰喘、痞块、乳头破溃等。
治疗原则是祛痰化瘀、调理脾胃。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二婚汤、葛根芩连汤等。
3. 痰热互结型痰热互结型是糖尿病的另一种复杂辨证类型。
患者常伴有痰多、尿黄、口苦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清热化痰、解毒利水。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百合固金汤、五苓散加味等。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在糖尿病中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内关、太溪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三、中药煎煮中药煎煮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常见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煎煮的方式提取有效成分,增强药效。
常用的煎煮方法有水煎法、加热法等。
通过合理的煎煮方法,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最大化,提高治疗效果。
四、饮食调理中医治疗糖尿病还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应该遵循“平衡饮食,少油少盐,多蔬果,适量粗粮”的原则。
选择低糖、低脂、低盐的食物,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同时保证膳食营养的均衡。
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医还注重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起居规律,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帮助改善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方法及效果。
方法:将本院 2012-2013年期间收治的 48 例消渴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 24 例),给予实验组患者中医辨证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西医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空腹及餐后 2h 血糖水平,观察组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v0.05);同时经临床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 91.7%)明显优于对照组( 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讨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消渴病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在消渴病的治疗方面巨大的潜力,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消渴病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563【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 2014) 05-0344-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渴病的发病率逐渐呈增长趋势,该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临床以消瘦、多饮、好食甜食、尿甜等为主要特征,由于该病为一种终身疾病,会严重危害到人们生命健康。
近年来,临床治疗消渴病多采用中医治疗手段,主要因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能发挥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笔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消渴病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2-2013年期间收治的48 例消渴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内分泌分会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的相关诊断标准。
48 例消渴病患者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3〜75 (60.8土 2.6)岁,病程1〜8 (5.4± 3.1 )年。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 24例),在一般资料比较方面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消渴有什么症状,中医如何辩证治疗
消渴有什么症状,中医如何辩证治疗提起消渴病,想必很多人都很陌生,但是谈起糖尿病时,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实质上,中医将糖尿病称之为消渴病,其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为消瘦和口渴。
临床上,消渴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发病机制相对比较复杂,同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消渴经常会出现像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的并发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形成较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要正确、全面认识消渴症,清晰该病症的临床症状,做到尽早发现、及时就医,这是防止病情持续恶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一、什么是消渴?医学上,消渴症是一种中国传统医学疾病名称,其临床症状主要以多饮、多尿、多食为主,同时伴有消瘦、疲乏、尿甜等综合症状,在化验检验时其结果主要体现出高血糖及尿糖。
从祖国医学角度讲,该疾病的病机主要体现在患者的肺、胃、肾部位出现阴津亏耗和燥热偏盛。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消渴按照临床症状主要分为三种,即上消、中消和下消。
其中上消患者主要以口渴、伤津为凸显症状;中消患者主要以胃肠消谷善饥、胃火炽盛为凸显症状;下消患者主要以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凸显症状。
1.消渴的临床表现据权威部门医学数据统计,消渴的高发时期在40岁以后,大多数患者的形体较为肥胖,并且男女患者数量并无明显区分。
大量数据表明,消渴病的形成较为缓慢,而且病程都比较漫长。
临床上,该疾病的主要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有较明显的三多特征,同时伴有疲乏倦怠、形体消瘦、尿甜等。
但是,从临床治疗经验来看,部分患者“三多”症状的显现程度各有不同。
例如消渴病多尿特征,部分患者表现为尿量增多且排尿次数增加,但是还有些患者发现本病是由于夜间频繁排尿。
大部分消渴患者在多尿的同时会出现多饮的现象,其喝水量与喝水次数对比正常人有较为明显的增多现象。
针对于消渴患者的多食易饥症状,对比正常人其食量非常大,身体出现疲惫乏力、日渐消瘦的症状。
但是,现代消渴患者的体形经常表现为肥胖。
消渴长时间不愈,引发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很大,像疮疡痈疽、视物不清、手足偏废、头痛剧烈、腹痛呕吐等,具有较高的危害性。
消渴的中医辨证护理对策及健康指导
消渴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且尿有甜味、消瘦等病症。主要是由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导致尿糖和高血糖。本文结合本院治疗的116例消渴病患者,对其采取中医辨证的护理方法和健康指导取2016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16例消渴病患者,其中男62例,女54例;年龄37~82岁,平均年龄49岁。中医辨证 35例肺热津伤型,33例胃热炽盛型,22例阴阳两虚型,26例肾阴亏虚型。
1.4健康指导对患者进行健康方面的指导与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特别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拥有良好的心态,积极治疗,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控制了疾病的发展。教会患者测尿糖、血糖,学会注射胰岛素,了解自己的病情,使治疗及时得到调整。同时指导患者控制饮食、适当的运动,使治疗效果达到最理想水平。还要让患者定期到医院检查血脂、血压、心电图等,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2辨证治疗方法①肺热津伤型上消表现在容易口渴,虽多饮但口干舌燥,舌苔黄而薄,尿量多且频繁。用消渴方加减方药,达到清热润肺,生津止渴。②胃热炽盛型中消多表现为多食容易饿,口渴,舌苔黄,多尿,逐渐消瘦,大便干燥。用玉女煎加减方药,达到清胃泻火,增液养阴。③阴阳两虚型下消表现为小便次数多且混浊,面空无神憔悴,耳轮焦干,腰部膝部酸软,身体怕冷畏寒,月经不调或阳萎,舌苔干呈白色。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方药治疗,达到滋阴温阳,补肾固摄的效果。④肾阴亏虚型下消表现为尿多频繁且混浊,或尿带甜味,腰部膝部酸软、无力,耳鸣头晕,口、唇、皮肤较干燥,舌苔较少。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药,达到补肾滋阴,止渴润燥的效果。
【】目的探讨消渴的中医辨证护理对策及健康指导对消渴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医辨证与施护及合理的健康指导治疗消渴病患者116例,总结其临床效果。结果中医护理方案及健康指导实用性强,116例消渴病患者治疗后收到满意疗效。其中,显效73例,有效3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92.2%。结论应用中医护理方案并开展健康指导,有效地提高消渴病生存质量,延缓并发症,临床可积极推广。
消渴症的中医治疗及效果初步评定
生地 黄 、 麦冬 、 玉竹 、 玄参 、 栀子 、 牛膝各 1 0 g ; 肾阴 亏虚 型处 方 : 黄芪 3 0 g , 枸杞子 2 0 g , 党参、 熟地黄、 山药 、 茯苓、 丹 皮各 1 5 g , 山 茱萸 、 泽 泻 3 讨 论 中医学认 为 消渴症 多 由情 志失调 、 饮食 不节 、 劳 欲过度 所 致 。在 各 1 0 g ; 气 阴 两虚 型处 方 : 黄芪 3 0 g , 党参、 山 药各 1 5 g , 茯苓 、 白术 、 葛 直 接 或 间 接导 致 机体 内形 成 痰湿 症 , 日久 , 使 脏腑 根、 麦冬 、 五 味子 、 木香各 1 0 g , 甘草 5 g ; 阴 阳两 虚型 处 方 : 茯苓 1 5 g , 肉 上 述病 因影 响下 , 气 血 失调 、 燥 热偏 盛 、 阴津 亏 耗 , 致 使 机体 出现尿 量 频 多 、 多 食 易饥 、 桂、 熟 地黄 、 生 地黄 、 山药 、 山萸 肉 、 泽泻 、 丹皮 各 1 0 g , 附子 3 g 。 以上处 方 , 1 剂, d , 用水 煎煮 后取 汁约 4 0 0 m L , 分早 、 晚2 次 服用 。
机 将 其分 为 中药组 8 1 例 与 西 药组 8 1 例 。西 药组 给 予 常规 西 药对 症 治疗 , 中药 组给 予 口服 中药 治疗 , 将 两组 治 疗8 w k 后 效 果进 行 对 比 。结 果 : 两组 治 疗效 果 比较 : 两组 治疗 总有 效 率无 显 著 差异 ( P > 0 . 0 5 ) , 但 中药组 在 治 疗显 效 率 方 面优 于西 药组 ( P < 0 . 0 5 ) ; 两组 治 疗期 间 药物 所 致 副 反 应发 生率 相 比 , 中药组低 于 西药组 ( P < 0 . 0 5 ) 。结 论 : 将 中医疗 法应 用于 消渴 症 治疗 , 能够 有 效控 制血 糖 水 平 。 对促 进病 情 转 归及 提 高患 者
每日秘方“消渴病”使用中医辨证疗法
每日秘方“消渴病”使用中医辨证疗法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随之而来的糖尿病等“富贵病”却越来越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导致的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以及功能障碍。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
是由体质因素加以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年高劳倦、外感邪毒或药石所伤等多种病因所致。
疾病表现: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原因不明之消瘦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也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不明显,以肺痨、眩晕、胸痹心痛、水肿、中风、眼疾、疮痈等病症,或因烦渴、烦躁、神昏等病就诊,或无症状,体检时发现本病者。
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等。
•糖尿病足•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分型辩证治疗方糖尿病的分型辩证治疗方来自于乌苏市中医院内分泌专家孙燕萍。
1.燥热内盛:证喉特点:口渴多饮,大便干燥为主证,兼见口干舌燥,多食,心烦,小便灼热或黄赤,手足心热,舌尖红,苔黄燥,脉红数。
治法:清燥泄热,养阴生津。
方药:增液承气汤基本方:大黄5g,生地15g,沙参12g,枳实6g,玄参12g,麦门冬10g,天花粉12g。
加减:若燥热偏盛,大便干燥难解,甚或便秘,加芒硝3-10g冲服,番泻叶10g以助大黄、枳实清燥邪热之功;若燥热内盛,气逆不降,出现咳嗽、声音嘶哑者,加栀子10g、菊花12g以清热宣肺;如果在糖尿病中后期,有的患者出现间断性大便干燥,或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且伴有心烦、口干等,治疗则以养阴增液,益气活血为法,药选黄芪20g、玄参12g、麦冬10g、熟地15g、川芎12g、桃仁10g、当归10g等。
2.脾虚湿盛证候特点:以脘腹痞闷,舌苔厚腻为特点,兼见恶心,呕吐,四肢困倦,不思饮食,头昏,舌淡胖,舌苔厚腻,脉濡弱。
从历代医案中探讨消渴病的中医治法
从历代医案中探讨消渴病的中医治法从历代的中医病案中可以看出,药物治疗消渴病是主要的方法,通过辨证、依据病情的轻重将消渴分为三类,上消责之于肺兼治胃,中消责之于脾胃,下消责之于肾。
综观古代临床文献,可大致看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病的思路方法。
一为辨病为主,一方统治。
从《黄帝内经》到《干金要方》、《外台秘要》,虽有三消分法,但在治疗上,大多采用一方统治,这无意中蕴含着辨病施治的思想。
汉代张仲景以肾气丸治消渴病小便多,可谓辨病治消的典范。
唐孙思邈治消渴病多用生地、黄连、麦冬、栝楼等养阴清热之品,创“口含酸枣丸治干燥内消方”,宋代《活人书》载有“通治三消主方”。
金代张从正以蚕丝煮茧汤主治三消,刘河间也说:“余闻世之方、多一方而通冶三消渴者,以共善消水谷而喜渴也。
”说明金元时期,—方统治消渴病的思想颇为普遍。
二为三消分型,辨证论治。
三消分型在《内经》已初见端倪,但临床按三消分治当在宋金元时期。
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在综合前人治疗消渴病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三消分型辨治。
他说:“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
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调胃承气三黄丸治之。
下消者,烦躁引饮,耳轮焦干,小便如膏…以六味地黄丸治之。
”三消分治,到清代已成定论,诚如程仲龄所说:“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
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冶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
夫上消消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补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
”说明消渴病虽有三消分治,但治疗上又不能截然分开,应三焦兼顾。
三为分阶段辨证论治。
消渴病病程漫长、病情复杂,证候多变。
故应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证候辨证论治。
明代医家李梴曾明确提出消渴应分阶段治疗,他说“治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盖本在肾,标在肺,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
消渴中医辨证论治资料
消渴中医辨证论治资料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口渴、多尿、多食、消瘦和疲乏无力。
根据中医学理论,消渴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治疗上需要调理整体,应用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的方法。
以下为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论治资料。
1.辨体质消渴病患者多具有阴虚体质,易出现口渴、咽干、盗汗、潮热、头晕等症状。
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脾胃虚弱,容易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针对患者的体质进行调理,以滋养阴液、调整机体平衡为主。
2.辨症状消渴病的症状可分上、中、下三消。
上消症状为口渴、咽干、尿频,治疗宜用滋阴润燥方法,如天花粉、山药、沙参等;中消症状为食欲亢进、饥饿感明显,治疗宜用清热泻火方法,如黄连、黄芩、栀子等;下消症状为尿多、腰酸乏力,治疗宜用补肾固涩方法,如山茱萸、熟地黄、覆盆子等。
3.辨病位消渴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
肺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喘息等症状;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多食、腹胀、腹泻等症状;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尿频、尿急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针对不同的病位进行治疗,如润肺、健脾、补肾等。
4.辨分期消渴病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初期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伴有疲乏无力等症状;中期表现为食欲亢进,食后腹胀,伴有头晕等症状;晚期表现为身体消瘦明显,伴有腰膝酸软、尿频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根据不同的分期进行辨证论治,如初期以养阴清热为主,中期以健脾和胃为主,晚期以补肾固涩为主。
5.辨兼症消渴病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如失眠、便秘等。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同时关注这些兼症,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如失眠患者可采用养心安神方法,如酸枣仁、夜交藤等草药或柏子养心丸等中成药;便秘患者可采用润肠通便方法,如决明子、火麻仁等草药或麻仁润肠丸等中成药。
6.辨舌脉象舌脉象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
消渴病患者的舌质多红,舌苔多黄或少苔,脉象多细数或弦细。
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
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消渴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甚高的一种疾病,尤以中老年发病较多。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内伤疾病,要及时辨别糖尿病的病位,病性及并发症,;根据症候特点,辨证分型,分证论治,并做好预防和调养。
那么消渴病有哪些辨证要点?又如何辨证分型,开方用药呢?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给那些需要的人一份治疗保障。
#哆咖医生超能团# #健康科普排位赛#一、消渴病的辨证要点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
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
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并可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3,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
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
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
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二、中医的治疗原则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胃(脾)、益肾之别。
但上中下三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其病机性质是—致的,由于消渴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及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应注意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转)
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转)一、消渴病的辨证要点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
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
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并可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3,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
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
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
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二、中医的治疗原则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胃(脾)、益肾之别。
但上中下三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其病机性质是—致的,由于消渴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及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应注意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三、消渴病的辨证分型及方剂配伍1.上消:肺热津伤证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消渴病的中医辩证治疗效果分析
消渴病的中医辩证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消渴症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消渴症患者66例为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采取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69.70%,观察组患者MBG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MAGE和CV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结论;消渴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临床治疗推广。
【关键词】消渴症;中医;辩证治疗;疗效;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
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
根据肺、胃、脾、肾病位的偏重不同,阴虚燥热,阴精号损,气阴两虚证候的情况,配合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及润肺、养胃、健脾,滋肾等法为治[1]。
又当视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补肺健脾、滋养肝肾、益气养血、通络祛风、清热解毒、化瘀除湿等治法。
现对中医消渴病患者应用中医辩证治疗临床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消渴症患者66例为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龄为34~73岁,平均年龄为(53.0±1.5)岁,病程为10个月~12年;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为33~72岁,平均年龄为(54.5±1.0)岁,病程为9个月~11年。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治疗中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给予口服0.25 g盐酸二甲双胍片,一天3次,一次2片。
口服药不理想,可给予适当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观察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如下。
肺热津伤证:以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为辩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肺脏燥热,津液失布;治法为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代表方为消渴方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行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探析
目的探讨中医辩证疗法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方法和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55)与研究组(n=55)。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资料,研究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
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87.3%)明显高于对照组(69.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MBG、MAGE、CV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MBG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前后的MAGE、CV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BG、MAGE、CV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MAGE、CV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MBG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消渴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标签:消渴病;中医辩证;糖尿病
糖尿病,又称“消渴病”,指的是一种高血脂、高血糖、高粘倾向的慢性疾病。
在医学中,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包括自由基毒素、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和精神因素等[1]。
在临床治疗中,传统西药治疗虽然在短时间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若长期服用,则可能会损害人体肝肾功能。
有研究者提出,中医辩证疗法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
现将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
经相关诊断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按照随机数表,将该11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均为55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6例,女性患者为29例,年龄为35~72岁,均龄为(53.41.34)岁,病程为10个月~12年;研究组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为28例,年龄为34~73岁,均龄为(54.51.27)岁,病程为9个月~10年。
据了解,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两组患者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糖尿病治疗,并应接受相关健康教育。
给予对照组口服0.25 g盐酸二甲双胍片(生产厂家为辽宁一成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1024375),一天3次,一次2片。
若口服该药的效果不理想,可给予患者适当的皮下注射胰岛素(生产厂家为长春海悦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为国药准字H22021244)。
给予研究组中医辩证治疗。
(1)对于肾阴亏虚型患者的治疗,应采用滋补肾阴方。
药用:山药、丹皮、山芋肉、茯苓、熟地、黄柏、泽泻和知母分别15 g;沙参、枸杞、龟板和麦冬各10 g。
(2)对于燥热伤肺型患者的治疗,应采用生津止渴、清热润肺的治疗方法。
药用:沙参、知母、麦冬、花粉各15 g;玉竹、竹叶、黄岑、葛根各10 g;黄连、人参各6 g;生地30 g;甘草5 g。
(3)对于胃燥津伤型患者的治疗,应采用清热补虚的的方法。
药用:黄连、花粉、黄岑、葛根各12 g;丹皮、五味子、石斛、玉竹、党参各10 g;知母、麦冬、生地和天冬各15 g。
(4)对于阴虚阳浮型患者的治疗,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
药用:丹参、赤芍、沙参各15 g;生地、川楝子、郁金、白芍、地龙、枸杞各10 g;首乌20 g;生草5 g;当归9 g。
(5)对于阴阳两虚型患者的治疗,应采用温阳滋肾固摄的方法。
药用:泽泻、熟地、丹皮、茯苓、山芋肉、山药各15 g;肉桂、知母、蛤壳、附子、金樱子、黄芪、桑螵蛸、覆盆子各10 g。
上述药房均为煎服,一天一剂,分两次服用。
两组患者均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关于糖尿病疗效的评价标准[3],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证候积分减少不小于70%为“显效”;中医临床症状有好转,且证候积分减少不小于30%为“有效”;中医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且证候积分减少小于30%为“无效”。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血糖仪对两组患者的FBG、2h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进行监测,同时对其24 h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1d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Average blood sugar fluctuation range,MAGE)、血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进行记录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統计分析。
用%表示本次研究所有计数资料,并用卡方x2进行检验。
用P表示检验结果。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3个月后,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1%(38/55)、87.3%(48/55)。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BG、MAGE、CV变化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MBG、MAGE、CV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MBG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前后的MAGE、CV 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BG、MAGE、CV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MAGE、C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但两组患者的MBG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其致病因素较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在中医《黄帝内经》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病”的范畴[4]。
由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表现各部相同,古代医院典籍中对其也有多种不同的名称。
就目前来讲,对于糖尿病的并发症仍无法治愈。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压力的增大,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因此,研究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有研究者提出,中医辩证疗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
本研究结果显示,3个月后,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1%、87.3%。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由此可知,中医辩证疗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中医辩证疗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持患者的身体健康。
与传统西药治疗相比,中医辩证疗法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因此,中医辩证疗法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恒.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57-58.
[2] 江楠,刘坤,杨玲.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93-94.
[3] 李国栋.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3(17):60-61.
[4] 杨庆霞.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8(4):116-118.
[5] 李丽,李伟.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