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饮食出行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cb36e51d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c.png)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古代中国的饮食礼仪主要包括审美观念、礼仪习俗、桌椅风格、酿酒
茶饮、粮食食品、用餐场所等方面。
一、审美观念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自先秦以来就具有明显的气质,以“对美有慕道
以及对错有良心”的处事态度为原则,以“好吃不过对美”为标准。
因此,饮食礼仪把食物的审美观念融入了饮食文化中,其方式是将食物分为六色,即白、绿、黄、红、青和黑,以此作为在吃喝的过程中品味美食、促进文
化膨胀的依据。
二、礼仪习俗
在古代中国,食品和礼仪的习俗比较繁杂,它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经
济生活的影响。
非常重视尊重他人、慷慨待客以及不拘小节的礼仪习俗也
是古代中国饮食礼仪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
在家宴、宗族节日、百官
千官和会客场合,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这些礼仪也不仅仅体现在饮食和
饮酒等礼仪方法,还反映在礼节及传统文化传承中。
三、桌椅风格
古代中国的桌椅风格也比较严格,一般采用复杂的封建式桌椅,桌子
主要以斗椅为主。
古代有关饮食的文化
![古代有关饮食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24966b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c.png)
中国古代有关饮食的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有几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古人强调“食以味为先”,对食物的色、香、味、形、意都有一定的要求。
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食物精细和卫生的追求。
其次,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礼节和规矩。
比如在周代,饮食礼仪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按照亲疏尊卑分成了许多等级。
在《礼记·曲礼》中详细记载了天子、诸侯、大夫、士不同等级的饮食礼仪,包括席位、餐具、上菜顺序、座次等方方面面的规定。
另外,中国饮食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比如“五味调和”的理念,强调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和谐统一,是中国烹饪艺术的重要原则。
还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饮食中则表现为对食材的选取和加工的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最后,中国饮食文化还包括了众多的烹饪技术和食谱。
在古代,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菜系,如川菜、鲁菜、粤菜、苏菜等。
这些菜系在烹饪技术和口味上各有特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包括了哲学思想、礼节规矩、烹饪技术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e1f08d7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4.png)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导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食品文化
与饮食习俗。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于食物的烹饪、饮食习俗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食品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的饮食习俗、食品文化和饮食与健康等方面,深入探讨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一、古代的饮食习俗
古代中国人民对于饮食的习俗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容。
首先,我们
可以看到在古代饮食中,饭菜的摆设非常讲究。
古代餐桌上,往往摆
放着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从色香味到形状各个方面都非常考究,充分
展现了中国人民精细的饮食文化。
其次,在饮食礼仪方面,古代中国
人非常注重礼节,例如在宴会上,主人要先尝一口所有菜肴,才能让
客人品尝,这种为人服务的习惯,体现了尊重客人的文化传统。
二、食品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种植业与农耕文化在食品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人民
非常重视农业,注重对土地的耕作与管理,大量发展了粮食作物的种植。
在古代,面食是中国人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以大米和小
麦为主要原材料的面食。
其次,烹饪技艺在食品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
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炒、煮、烤、蒸等多种方式,使得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留原味与营养。
三、饮食与健康
古代中国人民非常注重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他们普遍相信“饮食有节,不生病”的理念,通过合理的饮食来保持健康。
古代人们相信,食物的属性、烹饪方式和。
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2a80656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4.png)
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这一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本文将从食材选择、烹饪技艺、餐桌礼仪以及饮食习俗等多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一、食材选择与烹饪技艺古代中国人注重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技艺,注重均衡的饮食结构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食材选择上,古代中国人讲究“五味调和”、“五谷丰登”。
他们追求食物的多样性,将五味原则应用到菜肴的烹饪当中,以达到口味的协调和营养的均衡。
古人常常选择鲜嫩的蔬菜、鱼肉、禽蛋等作为主要食材。
在季节变换中,他们根据不同的时令选择不同的食材,以追求鲜美的口感和充足的营养。
同时,他们还注重烹饪技艺的多样性与精湛程度。
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烹饪方法,如炒、烧、煮、炸等,为食物赋予了不同的风味和口感。
二、餐桌礼仪古代中国讲究餐桌礼仪,将之视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
尤其是在宴会或重要场合,餐桌礼仪更加重要。
古代贵族和士人有着独特的用餐礼仪,如乐餐、觞饮等。
大家要依照身份和地位的高低,在用餐中表现出相应的规矩和礼仪。
在餐桌上,人们常常用筷子代替刀叉,这种用具不仅灵巧方便,而且能够减少食物的损耗,减少浪费。
此外,中国古代人们重视餐桌上的审美和色彩搭配,追求菜品的调配和摆设,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美食盛宴。
三、饮食习俗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俗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他们特别注重食物的烹饪和味道,并将之视为一种享受的方式。
无论是尊重材料的原味,还是通过烹饪过程中不同的加工手法赋予食物丰富的口感和风味,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文风雅致的生活态度。
其次,古代中国人重视饮食与社交的结合。
他们喜欢邀请亲朋好友共进美食,借此增进感情、交流思想。
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者庆典活动中,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也会有一些特定的饮食习俗,如团圆饭、赏月赋诗等,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凝聚了人们的情感。
古代中国的饮食礼仪与社交习惯
![古代中国的饮食礼仪与社交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2f48d1d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5.png)
古代中国的饮食礼仪与社交习惯在古代中国,饮食礼仪与社交习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孔子的《礼记·檀弓上》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和社交习惯,这也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一、饮食礼仪1.饭食在古代中国,饭食是一天中最为重要的一餐。
在当时的文化里,家宴往往是规模最大、身份最重要的一种宴会。
与现在不同的是,古代的人们不像现代人那样会同时摆出很多道菜,而是只会有几道传统的菜肴,摆在一张大桌子上,每个人吃的时候用一把长柄汤匙从公共的盘子里盛出自己要吃的食物。
2.饮茶古代中国人非常尊重茶,他们认为茶是一种神奇的饮品,可以提神醒脑。
在茶宴中,主人会用一扇宽大的茶扇泡好茶,然后到客人面前递上,客人们会伸出食指和中指把茶盂接过来,喝完之后轻拍茶盂,表示谢意。
3.宴席在古代,宴席是一种非常隆重、庄重的社交活动。
宴席上,主人会亲自招呼每一个客人,向他们致以敬意,并让他们吃到最好的食物。
不仅如此,主人还会为每个客人端上自己独有的菜式,让客人们在品尝之余,感受自己的特别待遇。
二、社交习惯1.宴席礼仪在古代中国,人们在宴席上有各种不同的礼仪,比如说:吃饭要安静、不可以太外放;吃饭之前要先感恩、祷祝;喝酒要有一定的顺序、时机。
除此以外,在宴席结束的时候,主人会对每一位客人都提出一些话,诚恳地感谢他们的光临,并祝愿他们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2.互相称呼在古代中国,孝敬老人是一种非常重要、受人尊敬的行为。
因此,在面对长辈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用一些特定的称呼,比如“祖父”、“祖母”等等。
而在互相称呼的时候,男性通常要叫女性“小姐”或“女士”,女性要叫男性“先生”。
3.穿戴礼仪穿戴衣服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常会根据时令和场合来选择自己的服装,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穿戴的整洁和得体。
比如在宴席上,男性应穿长袍褂,带上玉佩,女性则应穿长裙衫,披上锦缎围巾。
总之,古代的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礼仪和社交习惯,这种注重礼仪和仪式的传统文化至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1e817adbf705cc1755270971.png)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常识一、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主食1、主食品种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黍、稷、麦、菽、稻;另一种指黍、稷、麦、菽、麻。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
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国外输入的五谷杂粮:豌豆(西汉-希腊)、胡豆(南北朝-西亚)、绿豆(北宋-印度)、玉米(明-美洲)、番薯(明-美洲)、高粱(非洲)▪2、主食食俗(南人食米、北人食面)▪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
糗一筐。
——《国语·楚语》舜之饭糗茹草也。
——《孟子·尽心下》▪饼:麦粉所制▪飺zí:米粉所制糗饵粉飺。
——《周礼·籩人》▪饵:米粉所制的饼状物饵,粉饼也。
——《说文》▪粥:▪饡zàn:以羹浇饭,与今天的“盖浇饭”相似▪(二)肉食▪1、肉食品种▪牛羊猪(三牲):▪狗:▪鱼:鲤、鲢、草、青四大家鱼▪2、肉食的制作▪炙:烤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诗·小雅·瓠叶》饮醇酒,炙肥牛。
——《乐府诗集·西门行》▪脍:细切的肉生肉为脍。
——《汉书·东方朔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醢hǎi :用肉、鱼等制成的酱▪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脯fǔ:肉干,亦称“脩”▪(三)蔬菜▪1、五菜▪葵、藿、薤、葱、韭▪2、其他蔬菜▪蔓菁(又称葑feng,俗称大头菜,)、萝卜、蒜、菰(茭白)、菘(白菜)、竹笋、苋菜、藤藤菜、大葱、花椒▪3、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莴苣(西汉-地中海沿岸和西亚一带)、苜蓿(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高地)、扁豆(汉、晋-印度)、大蒜(西汉-地中海)、香菜(西汉-地中海)、茄子(南北朝-印度)、菠菜(唐-波斯)、芹菜(中国古代称为“胡芹”,唐代经丝绸之路由西域时传入)、冬寒菜(唐-非洲)、胡萝卜(元-英)、丝瓜(元-印度)、苦瓜(明-印尼)、花生(明-巴西)、番茄(清-秘鲁)、四季豆(清-南美洲)、莲白(清-地中海)、花菜(清-地中海)、土豆(清-南美)、辣椒(清-中南美洲)、洋姜(北美洲)、芦荟(唐时由波斯人传入)▪(四)水果▪1、中原地区原产果类▪樱桃、桃、杏、梨、李、柰、山楂、柿子、枣、板栗、▪2、南方原产果品▪枇杷、荔枝、龙眼、甘蔗、香蕉、柚子、猕猴桃▪3、国外引入果品▪葡萄(西汉-欧洲)、石榴(西汉-伊朗)、核桃、西瓜(五代-非洲)、甜橙、酸橙、柠檬、花生、草莓、向日葵、苹果、椰枣(西汉-西亚)、芒果(明-印度)、菠萝(清-巴西)、腰果(20世纪30年代-美洲)、胡桃(原产于伊朗和阿富汗,后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五)酒和调料▪1、酒的出现▪夷狄造酒、杜康造酒、猴儿造酒▪酒的出现,似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
文化常识衣食住行科技其他 Word 文档
![文化常识衣食住行科技其他 Word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dfdf29983d049649a66580d.png)
第七节中国古代日常生活文化一、衣食住行:1.衣:衣裳——一般是交领大袖,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汉民族一般是左襟压右襟。
裳的结构类似裙子,上玄下黄的衣裳制,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也是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
上衣——古代穿的短上衣叫“襦”,冬天穿的有裘、袍等。
平民只能穿褐或布衣。
上古没有棉花,布也是毛或麻制成的,但比褐要细一些,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常服。
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
下衣——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绔、裈等。
裳就是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子。
绔也写作“袴”,与今天的裤子并不一样。
与现在裤子差不多的是裈。
深衣——又叫袍服,是官员及士大夫的常服,也可用作礼服。
不分男女,不论尊卑都能穿。
鞋——有履、屦、屐、屣等,无非是草木皮丝质的,都比现代的要粗糙。
衣料——除了毛、麻、皮等,还有总称为“帛”的各种丝织品,但那都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一般人是穿不起的。
褐衣是粗布衣服。
主要的佩饰——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玉。
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开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时盛行,秦汉以后渐改作装饰品。
除此之外,还有瑗、环、玦等。
环常作为妇女的佩饰。
这些圆玉在礼仪中都有特殊用途,如国事访问时以璧为凭信,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以瑗为凭信,断绝君臣关系以玦表示,重新召回绝交的人以环表示等。
冠礼——古代举行冠礼,一共加冠三次。
第一次加的冠叫缁冠,意味着占有统治权;第二次加的冠叫皮弁,意味着有军事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佩剑;第三次加爵弁,意味着有了祭祀权。
古代冠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古人戴的帽子——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叫“冠”,后代“冠”又泛指一般的帽子。
“冕”是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戴的。
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这样的冕,所以后代称皇帝即位为“加冕”。
“胄”是打仗时戴的,在秦汉以后又叫“兜鍪”,后代又叫“盔”。
古代平民不能戴冠,只能戴类似以后的头巾之类的东西,称为“帩头”等。
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奴仆,则仅能以青布束头,所以奴仆又称为“苍头”。
古代汉饮食
![古代汉饮食](https://img.taocdn.com/s3/m/f65cc9a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7.png)
古代汉饮食
1. 饮食文化的起源:古代汉饮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
代的生活方式和食物获取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农业的发展,种植和养殖技术的进步,古代汉族饮食逐渐形成。
2. 基本饮食结构:古代汉饮食以主食为主,包括米饭、面条和
米面粥。
蔬菜、肉类和豆制品是配菜,提供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
此外,古代汉族还喜欢吃一些特殊食物,如鱼、肉、奶制品和水果。
3. 饮食惯和餐桌礼仪:古代汉族有许多饮食惯和餐桌礼仪,如
尊重长辈、尽量不浪费食物、尝试不同的食物组合等。
4. 传统饮食食材:古代汉饮食讲究以地域和时令食材为主。
常
见的传统食材包括黄豆、花生、小麦、猪肉、牛肉、鸡肉、鱼肉、
蔬菜等。
5. 烹饪方式:古代汉族有各种烹饪方式,如蒸、煮、炒、炸等。
古代汉饮食注重火候掌握,追求原汁原味和营养的完整性。
6. 饮食文化的影响:古代汉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古代的丝绸之路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总结起来,古代汉饮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了解古代汉饮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饮食习俗介绍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饮食习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8425b9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5.png)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饮食习俗介绍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流传至今。
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丰富多样,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饮食习俗。
在中国古代,饮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人们常常邀请亲朋好友共进美食,以表达友谊和亲情。
宴席是重要的社交场合,人们会精心准备丰盛的菜肴,以展示自己的厨艺和对客人的尊重。
而在宴席上,主人和客人之间有着明确的礼仪规范,例如主人先尝、主客一起举杯祝酒等。
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也注重养生和平衡。
古人认为食物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讲究饮食的荤素搭配、五味调和。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腥为刺”,强调了不同食物对身体的作用。
例如,五谷包括稻米、小麦、粟米、高粱和黍米,它们共同提供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古代医书中也有许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例如《本草纲目》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食材的功效和作用。
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还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古人注重顺应自然规律,选择当季的食材进行烹饪。
春季人们喜欢吃嫩蔬菜和春笋等清淡的食物,夏季则以清凉解暑的食材为主,如西瓜、黄瓜等。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人们会采摘各种水果和蔬菜,制作成各种美味佳肴。
冬季则偏爱滋补养身的食物,如炖汤、鸡鸭鱼肉等。
中国古代还有许多特殊的饮食习俗和传统。
例如,年夜饭是中国农历除夕的传统,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晚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在中国古代的婚礼上,新娘会在婚宴上送鸽子蛋给客人,寓意着“早生贵子”。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与节日和庆典相关的特色食品,如元宵、粽子、月饼等。
饮食文化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古人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俱佳,尤其注重菜肴的色彩搭配。
他们常常运用食材的颜色和形状来表达美感,使得菜肴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艺术品。
古代人们还注重食物的烹调技巧,如炖、煮、炒、炸等多种烹调方式,以及刀工的精湛技艺。
中国古代文化的饮食习俗
![中国古代文化的饮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4c6a312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2.png)
中国古代文化的饮食习俗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饮食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观念以及社会背景。
一、饮食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饮食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古人常说:“民以食为天”,意思是人民的幸福和稳定有赖于吃饭有保障。
在古代中国,饮食被当作一种群众安定的手段,统治者也常常利用宴饮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二、饮食的分类古代中国的饮食主要可以分为五谷、肉类、蔬菜和水果四大类。
五谷指的是稻米、小麦、豆类等主要粮食;肉类主要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等;蔬菜和水果则是指各种原料丰富多样的植物食品。
古代中国人认为五谷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认为肉类可以补充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而蔬菜和水果则是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三、饮食的烹饪方式古代中国的饮食烹饪非常注重色、香、味、形的协调。
烹饪技术十分精湛,包括炒、炸、炖、蒸、煮、烤等多种方式。
每种烹饪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效果,以便更好地保留和提升食材的营养和口感。
另外,古代中国人还注重饮食的卫生和搭配。
食物的卫生处理和储存非常重要,以免食物变质造成健康问题。
同时,不同食材的搭配也是讲究的,古代的人们相信食物的搭配可以产生更好的营养效果。
四、饮食的社会意义古代中国的饮食习俗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阶层的分化。
在古代,人们的饮食习俗和菜肴的种类和品质不同会有所不同,贵族阶层常常享用高级的食材和美味的菜肴,而平民则更多地以五谷为主。
饭桌上的礼仪也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古代人们讲究以饮食来表达尊重和友好,重视与他人共享食物的过程。
在宴会和重要场合,人们常常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例如主人首先品尝食物来确认安全与美味,以及座次的安排等。
五、饮食的节日传统中国古代有许多与饮食相关的节日,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春节。
春节的饮食习俗独特而又丰富多彩。
除夕夜,家人们一起吃年夜饭,这顿饭通常会有很多吉祥的菜肴,例如鱼、猪肉等,寓意着幸福和吉祥之意。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https://img.taocdn.com/s3/m/7265e192b9f3f90f76c61ba9.png)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
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成白话是,孔子说: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为什么明明是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
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
“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
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
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
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
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堂在最前面,“堂下”是庭(内庭),堂在高台上,堂前有阶梯,一般左右各一,称西阶、东阶。
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
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总结
![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46435a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7.png)
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总结一、进餐前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入座礼仪在古代,人们在餐桌上的座位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礼仪规定的。
通常是主家或者地位高的人先落座,其他人员按照他们的地位和身份随后落座。
在坐下时,人们要注意保持端庄的姿势和仪态,注意不要蓄意挤占对方的位置。
2. 用餐前的洗手在古代,用餐前的洗手也有一套独特的礼仪。
用餐前,人们需要净手洗脸,并用精致的毛巾擦拭,以示清洁和清爽。
3. 用餐前的香火祭拜在古代,人们在用餐前通常要先向神灵、祖先等进行一番香火祭拜,以祈求食物的安全和家人的平安。
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食物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二、进餐中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用餐姿势在古代,人们在用餐时要保持仪态端庄、举止文明。
吃饭时,应该坐直身体,手拿筷子的姿势也要得体。
不宜大声喧哗或者大声嚼食。
2. 交流礼仪在用餐时,人们应该注意与旁人进行交流,但不宜在嚼食的时候大声说话或者讲笑话。
古代人们认为用餐时,言谈举止应该和气、温文有礼。
3. 赞美食物在古代,饭菜是主人和厨师的心血结晶,所以在用餐时,人们应该适当地赞美食物,表示对主人和厨师的肯定和感谢之情。
4. 食物的用餐顺序在古代,食物的用餐顺序也是有着一定的规矩的。
通常是先食用清淡的菜肴,然后再进食油腻的肉类菜肴,最后才饮用浓重的酒水。
不可胡乱搅拌或者挑食。
三、进餐后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整理桌面在用餐结束后,人们应该整理餐桌,将碗筷摆放整齐。
将未吃完的食物放回原处,不应浪费食物。
2. 整齐离座离座时,人们要保持整齐,不能慌乱匆忙。
应该在主人的首肯下离座,并且离座前要向主人表示感谢。
在座的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先起身,其他人员随后起身。
3. 感恩语言在离座时,人们应该表示感谢和道别的语言,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同时,主人也应该表示欢迎并且对客人的光临表示感谢。
以上是古代餐桌礼仪的一些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餐桌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包括了进餐前、进餐中和进餐后的各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食物与饮食习俗
![古代中国的食物与饮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5480196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4.png)
古代中国的食物与饮食习俗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丰富多样的食物和独特的饮食习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在古代中国,食物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也是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食物及相关的饮食习俗,展示其独特之处。
一、粮食作为主要食物古代中国人的主要食物是粮食,如大米、小麦和谷物等。
其中,大米在中国的食谱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人常常以米饭为主食,配以各种蔬菜、肉类和豆制品。
米饭的烹调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蒸、煮、炒等,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口味。
二、荤素搭配的饮食习俗古代中国人注重荤素搭配的饮食习俗。
根据中医理论,荤食易上火,而素食能够平衡身体的阴阳,保持健康。
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往往在一餐中搭配肉类和蔬菜食用,以保证膳食的均衡。
三、饮食文化的传统习俗1. 宴会风俗在古代中国,举办宴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宴会通常分为正宴和侧宴两部分,正宴时通常有多道菜肴,品种繁多。
在宴会上,人们也注重座次的安排,坐次高低与身份地位息息相关。
2. 家庭聚餐家庭聚餐在古代中国也是一种重要的仪式。
家人团聚时,通常会有一道名为“团圆饭”的传统菜肴,代表家庭的团结和幸福。
人们会一起坐在一张圆桌旁,共同享用这道菜,并表示对家庭的祝福和希望。
3. 茶文化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茶的制作和品饮。
茶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健康的饮品。
人们会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品尝茶叶,与朋友亲近交流。
四、地方特色食物和饮食习俗中国的不同地区拥有各具特色的食物和饮食习俗。
比如四川的辣椒和香辣菜肴、广东的粤菜和早茶、浙江的海鲜和重口味等。
这些地方特色的食物和饮食习俗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古代中国的食物与饮食习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作为主要食物、荤素搭配的饮食习俗、独特的宴会风俗、以及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食物和饮食习俗,都为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色彩。
我们应该传承并弘扬这种饮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的独特之美。
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a14020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5.png)
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古代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史国家,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在这个文明的积淀下得以形成。
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丰富多彩,不仅以丰富的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技艺为特点,更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哲学和道德观念。
一、食品文化的起源食品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
原始人开始学会狩猎、采集、种植食物,并通过简单的烹饪方法来改善食材的口感和储存方式。
随着时代的演变,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以米、面、肉类、蔬菜和水果为主要食材的食品文化,并发展出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饮食习俗。
二、禅宗与素食文化在古代的中国,佛教的传入对食品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倡导的素食观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尤其是禅宗对素食文化的推崇更是影响了许多人的饮食习惯。
素食文化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和修养,人们讲究清淡、素雅的味道,将素食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态度。
三、宴会文化的兴盛古代中国的宴会文化也是食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皇宫、贵族和富商大贾都喜欢举行盛大的宴会,以显示自身的财富和地位。
在宴会中,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物质,更多地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比如,龙、凤、鱼等动物形状的食物在宴会上非常受欢迎,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四、饮食习俗的多样性古代中国的饮食习俗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北方人爱吃面食,如北京的炸酱面、山西的刀削面等,而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如广东的粤菜和福建的客家菜。
此外,不同节日和场合也有不同的饮食习俗。
比如,农历春节时,人们要吃年夜饭,有一种说法是晚饭吃得越多,来年就越有余粮。
五、食品与文化的融合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文化的融合是不可分割的。
例如,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要求家长开席之前要先给饭菜献上一碗粥,这是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
而中餐中的“鱼”在发音上与“余”相近,所以人们在春节期间喜欢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
这些习俗和象征在中国的食品文化中得以传承。
六、古代中国的美食印记古代中国有许多美食印记留存至今。
其中,四川的火锅、广东的早茶和粤菜、江苏的淮扬菜、福建的闽菜、湖南的湘菜等地方菜系都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调技艺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7390da62c281e53a5902ff44.png)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希望能帮助到您!中国饮食礼仪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之一。
下面有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欢迎阅读!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
古代文化常识:饮食出行
![古代文化常识:饮食出行](https://img.taocdn.com/s3/m/9e374002a26925c52dc5bf0d.png)
古代文化常识:饮食出行【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麇、狼、兔;还有一种指麇、鹿、熊、狼、野猪。
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
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ǐ),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ǎ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ǔ),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
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鸿门宴》中“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质料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
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ò)、甑(zèng)、甗(yǎn)、鬲(lì)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
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
可在鼎腹下面烧烤。
古代吃饭礼仪常识
![古代吃饭礼仪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357bb4c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3.png)
古代吃饭礼仪常识中华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吃饭礼仪常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吃饭礼仪常识1.宴饮礼仪有主有宾的宴饮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能有秩序并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目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
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人的吃喝讲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人的吃喝讲究](https://img.taocdn.com/s3/m/84948edaeefdc8d377ee32a5.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人的吃喝讲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人的吃喝讲究上古的粮食作物有所谓的五谷、六谷和百谷。
五谷是稷、黍、麦、菽、麻;六谷是五谷外加一种稻。
百谷不是真指有那么多种粮食,而是多种谷物的意思。
稷是小米,又叫谷子。
(有种观点称稷和黍是一类,黍的籽粒为黄色,有黏性;稷的籽粒为白色,没黏性。
)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并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可见稷在上古的重要性。
黍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又叫黄米。
古代文献中黍稷常连称。
上古时代,黍被认为是比较好吃的粮食,《论语·微子》说:“杀鸡为黍而食之。
”麦有大麦小麦之分。
古代大麦叫麰(móu),又名来牟。
菽就是豆。
上古只称菽,汉以后叫豆。
麻指大麻子,古代可供食用,有吃麻粥的。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九月叔苴(jū)”,苴就是麻子。
麻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
谷是百谷的总称。
禾专指稷,后变为一般粮食作物的通称。
粟是禾黍的籽粒,后来也用作粮食的通称。
粱是稷的良种。
古人常以稻粱并称,认为这两种谷物好吃;又以膏粱或粱肉并称,认为是精美的膳食。
粮食炒成干粮叫糗,也叫糇粮。
“粮”字本身也指的是干粮,行军或旅行时才吃粮。
酒是后起的。
茶是我国主要的特产之一。
茶、荼本是同一个字。
上古没有饮茶的记载,到汉代才有相关记载。
古代汉族不吃乳类的饮料和食品,饮食乳类的习惯是从少数民族那里传来的。
《史记·匈奴列传》:“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
”湩是牛马乳;酪有干湿两种,干酪和今天的干酪一样,湿酪为酸奶。
酥油古称为酥,也是胡人的食品,所以唐玄宗嘲笑安禄山说:“堪笑胡儿但识酥。
”醍醐是上等的乳酪,《涅盘经》说,牛乳成酪,酪成生酥,生酥成熟酥,熟酥成醍醐,醍醐是最上品。
韩愈《初春小雨》有:“天街小雨润如酥”,可见唐时汉人已经习惯吃酥酪了。
古人吃饭的规矩
![古人吃饭的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18c184d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d.png)
古人吃饭的规矩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吃饭不只是一项生活实践。
它是具有历史色彩、文化内涵、仪式感、宗教主义和道德质量的人类社会活动。
吃饭时,古人有着严格的规矩,这些规矩不仅表达了一种生活文化,也表达了一种道德观念。
先祖们设立许多吃饭规范,它们成为人们吃穿、安排仪式活动等后代传承的典范。
古代人们视餐桌为沟通双方意思的场所,也是增进群众友谊的平台,但在这种范畴之内,有些事必须遵守,这就是“礼仪”。
礼仪的核心就是尊重,提高吃饭的宗教性,具有文化内涵。
古代日常礼仪也有很多。
比如,要在饭前准备餐具,进餐时要面对客人,并保持有礼貌的
姿态,不能把头低下,勉强承受,更不可以在吃饭过程中玩手机或聊天。
餐桌上是个用心的奉献,以大家一起分享来表达和维护社会礼仪,以文明礼仪来传达古代
社会的价值观念,从而增进友谊。
另外,古人也有严格的饭后习惯。
比如,不要吃饱就走,待客人尽兴后才能走。
有时,还会有拜谢“主人”之言,以示尊敬。
上述礼仪都是古人社会有秩序必须遵守的规矩,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关系、价值观念和精神
追求。
它们也可以做为我们当今社会人们遵守的标准,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礼貌文明,以
此作为我们道德观念的根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饮食出行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麇、狼、兔;还有一种指麇、鹿、熊、狼、野猪。
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
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ǐ),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ǎ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ǔ),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
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鸿门宴》中“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质料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
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ò)、甑(zèng)、甗(yǎn)、鬲(lì)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
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
可在鼎腹下面烧烤。
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
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
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
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
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
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彝、卣(yǒu)、罍(léi)、缶(fǒ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gō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
觥常被用来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
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小杯为盏、盅。
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羹】即肉汁。
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的食品。
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熟的肉。
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
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作“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
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
《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
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
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
唐宋以来,高型家具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
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古代交通工具】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皇帝、皇后坐的车子。
如:辇辂(皇帝的车驾)、辇毂(皇帝坐的车子)、辇道(帝王车驾所经的道路)、辇路(天子御驾所经的道路)、辇乘(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辇御(皇帝的车舆)。
【长亭短亭】长亭短亭,在古代是指设在路旁的亭舍,用来当作饯行的地方,后引申为旅程遥远。
【秉烛夜游】手持蜡烛在夜间行游。
意谓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
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