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4 Nu i r . . S s k , e e F, t a . n e f r n e b u t gi cf a J F C, a a iM P tr M. e 1 I t ree c y h n i tn o n
a d ar p y — wi n t h -1 o t CBP — h -me it d ta s r t n l a i g t el l r d ae r n c i i e d n o c lu a p o tx ct . c e c 2 01 2 :2 2 — 2 8 o ii S in e, 0 , 91 4 3 y 42
部 颤抖 , 肉痛 性 痉 挛 或 轻 度无 力 可 能 是 治 疗 起 始 的标 志 ; 肌 当 然 , 提 是 患 者 同 意 不 再 生 育 。 此 研 究 同 时 表 明 热 休 克 蛋 白 前
的 过 度 表 达 或 活 化 也 对 p l Q疾 病 有 一 定 的 疗 效 。T S i o o y hm -
参 考 文 献
1 Al e tR. a S a a, ia e h M . t 1 Ha d n Ke n t . ic b c . br L p d El b t e . r i g, n e h H F s h e k z a An r g n r c p o e e m u ai n n X — l k d s i a n u b rmu - d o e e e t rg n t t s i - i e p n la d b l a s o n c l ra r p y u a t h .Na r 1 91, 5 o o t e, 9 3 2:7 —7 7 9 2 Na c A , ta . ln c la p cs o A G r p a i a e . r i a h l neM e 1 C i ia s e t fC e e td s s s B a n P t o , e 1 9 , : 81— 9 0 97 7 8 0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2 甚 至 有 的 NS D , AIs抑 制 C X 一 1的 程 度 大 干 抑 制 C X一 2 O O 许 多 倍 . 故 可 出现 相 应 的 不 良反 应 , 如 恶 心 、 呕 吐 、 胃 溃白、 肾功 能不 全 等。近年 来 研制 出选择 性抑 制 C X一2的 NS D ,如 美 洛昔康 ( 比可) O AI s 莫 、尼 美舒 利
O C X 一21J 3

亚 型 的 R 的 预 后 、 转 归 不 同 , 因 此 治 疗 也 应 有 所 不 同 。 所 谓 A 的 “ 良性 ” R 即 发 作 1 以后 缓 解 至 少 1年 或 不 再 发 , 对 这 A 次
类患者 用 1种副作 用 少 的药物 ,病 情 既可得 到控 制 ,又可 避 免
维普资讯

6 86 ・
Ch n s n r lPr c ie, S p e b r 2 0 i e e Ge e a a t c e tm e 0 2. v0 . 1 5 No. 9
类 风 湿 关 节 炎 的 治 疗 进 展
马 丽
单用 1种 二线或 三 线药病 情 不能 控制 。所 以对 “ 袭性” 或预 侵
治 疗 , 即 所 谓 “ 台 阶” 或 “ 金 字 塔 ” 治 疗 方 案 。 下 倒 R 致 残 率 很 高 , 目前 尚 无 根 治 方 法 , 因 此 RA 的 治 疗 一 A 直 是 人 们 研 究 的 热 点 。 随 着 对 RA 发 病 机 制 的 深 入 研 究 , 2 0 世 纪 末 提 出 了 治 疗 RA 的 新 策 略 … , 使 许 多 患 者 病 情 得 到 缓 解 。 除 此 之 外 还 有 生 物 治 疗 以 及 正 在 探 索 中 的 基 因 治 疗 、 干 细 胞移 植 等,总 之 R 的治疗 正在 不 断发展 、不断 完善 。 A l 治 疗新 策略

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治疗的研究近况

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治疗的研究近况

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治疗的研究近况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摘要:药物治疗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主要手段。

本文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各类药物治疗研究近况进行简要的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对称性、周围性多个关节慢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的发作过程[1]。

RA是多发病、常见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随之增高,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同时,RA也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获得高效的药物,更好地治疗和预防类风湿关节炎,将有更重要的意义。

1 RA的病因病机RA可能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由多因素所引起的综合征[2]。

其主要的病因包括感染、遗传、免疫学异常、内分泌因素等几个方面,一般说来,受凉、潮湿、劳累、精神创伤、营养不良、外伤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明确。

它涉及一系列免疫反应,抗原、巨噬细胞、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等多种因素参与导致软骨和骨的降解,最终关节发生关节畸形和关节强直[3]。

2 RA治疗的方法RA是严重残疾性的疾病,目前还无根治和预防的方法。

治疗的早晚对疗效和转归有重要影响,所以能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本病治疗原则是:(1)控制关节炎症,减轻病人痛苦;(2)控制疾病发展,阻止关节破坏;(3)促进关节修复,改善关节功能。

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风湿免疫疾病的新治疗方法与研究进展

风湿免疫疾病的新治疗方法与研究进展
这类疾病通常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 障碍,还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疲劳等。
风湿免疫疾病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感染 等多种因素,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治疗方法与研究进展的重要性
02
01
03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针对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 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新的治疗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 减轻社会和经济负担。
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信息安全。
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
03
在进行新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前,应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确
保试验过程符合伦理原则。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疾病知识普及
02
心理干预与支持
03
患者互助与社交平台
通过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患者对风 湿免疫疾病的认知和理解,增强自我 管理能力。
针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 理问题,提供心理干预和支持,帮助 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心态和生活态度 。
多学科协作的加强
风湿免疫疾病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之 间的协作,共同推动风湿免疫疾 病的研究和治疗水平提升。
临床试验与转化的挑 战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需要 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未来 需要克服临床试验中的诸多挑战 ,如患者招募、试验设计、数据 分析等,以确保新治疗方法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得到科学验证。
04
新治疗方法与研究进展的应用前景
提高治疗效果
1 2 3
新型生物制剂
针对特定免疫细胞或分子的生物制剂,如肿瘤坏 死因子抑制剂、B细胞抑制剂等,可精准调节免 疫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免疫细胞治疗
通过改造和培养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重新输回 体内以攻击风湿免疫疾病的根源,为治疗提供新 的途径。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进展

2019.21科学技术创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进展Progress in med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史曼(西安医学院基础医学部,陕西西安710021)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全球发病率约为1%[1]。

主要表现为滑膜炎和渐进性、不可逆的软骨和骨破坏,关节骨质破坏及由此产生的功能障碍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2]。

RA 发病机制复杂,在其病理生理的基础上寻找靶点是近年来研发RA 新药和新疗法的有效手段,在进入疾病终末期阶段前给予积极的干预,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NSAIDs 是不含甾体结构的解热镇痛药,目前有数百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RA 、多种发热及多种疼痛的缓解。

在RA 的治疗中具有缓解疼痛,减轻炎症的作用。

其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时前列腺素的合成,阻止致痛物质的产生和释放。

常用的NSAID 包括布洛芬(Advil ,Motrin IB )和萘普生钠(Aleve )。

副作用可能包括胃肠道刺激,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2类固醇激素皮质类固醇药物,如泼尼松,可减轻炎症和疼痛,减缓关节损伤。

常用的此类药物包括甲基强的松龙,强的松,地塞米松等。

其用于RA 治疗的一线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抗炎和免疫抑制。

副作用可能包括骨皮质变薄,体重增加和糖尿病。

3改善疾病的抗类风湿药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这些药物可以减缓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进展,并保护关节和其他组织免受永久性损伤。

常见的DMARD 包括甲氨蝶呤(Trexall ),来氟米特(Arava ),羟氯喹(Plaquenil )和柳氮磺胺吡啶(Azulfidine )。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进展论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进展论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进展【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近年来中西医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治疗方法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两种疗法各有各的优势结论:对于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医疗法途径更为广阔,有较大发展空间。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66-02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伴关节外损害,如血管炎,心包炎,肺间质纤维化,周围神经炎,皮下结节及眼部疾患等。

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畸形,丧失关节功能,致残率高。

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约有41%的患者在发病一年后久出现骨侵蚀,3年内关节破坏大于70%[1]。

由于病因未明,所以防治方面有着很大的困难。

本文从中医,西医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ra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就本病展开论述:1 发病机理1.1 西医观点: 1. 促炎因子: forrestcm等[2]发现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产生的免疫性调节细胞因子,不仅能强烈地诱导干扰素-c产生,还能促进许多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等的释放,从而作用于关节软骨和滑膜组织,从而导致ra的发病。

2. 葡萄糖 6-磷酸异构酶(gpi):chahs等[3]的研究表明,在关节液中的抗gpi抗体水平与ra有显著的相关性,并提示gpi及其自身抗体可能是人类ra的重要的发病机制。

1.2 中医观点:1.外感邪气,痹阻经络:《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也”。

外邪湿痹症发病的主要外因。

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病的内在因素,《灵枢.百病始生》中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Toll样受体简介及TLR2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简介及TLR2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简介及TLR2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作为天然免疫分子的成员已经成为目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迄今为止人类TLR家族至少包括有11个成员[1],主要表达在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它们参与多种免疫反应,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发病也有突出影响。

TLR2是Toll样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本文就TLRs做一简介,并对TLR2在RA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Toll样受体简介Toll样受体最早是在研究果蝇的胚胎发育中发现的,称为Toll受体,它们不仅是果蝇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必须成份蛋白,同时也能介导天然免疫,抵抗微生物的感染[2]。

1997年Janeway[3]等首次发现与果蝇同源的人的Toll蛋白,并命名为TLRs。

1.1 TLRs的结构和分布哺乳动物的TLRs均为Ⅰ型跨膜蛋白受体,主要由三个功能区构成: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

胞外区含有18-31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leucine rich repeats,LRR),研究发现TLR家族成员胞外区的同源性差,提示不同的TLR成员与不同的配体结合[4],亦即表示LRR具有决定TLRs与配体结合部位的特异性。

TLR的胞内区与人白介素-Ⅰ受体(IL-IR)胞内区结构相似,故称为TIR结构域(Toll/IL-IR domain,TIR)[5],TIR结构负责向下游进行信号转导,它是TLR和IL-IR向下游转导信号的核心元件,其关键位点的突变或序列缺失会阻断信号下传。

TLRs分布广泛,大部分组织至少表达一种TLR,有些甚至表达全部,其中所有淋巴组织都有TLRs的表达,在外周血白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及DC都表达TLR mRNA。

1.2 TLRs的配体TLRs是一类Ⅰ型跨膜形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它主要识别广泛存在于病原体细胞表面的分子标志,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从而迅速激活免疫反应的。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进展
22 Ri x ma . t i b u
因此 , 阻断第二信号就成为生物制剂 治疗的靶点 。T细胞
的 另 一 种 调 控 机 制 是 T抑 制 细胞 .一类 表 达 C 2 + D + D 5 C 4 细 胞 群 . 以表 达转 录 因 子 F X 3 有 效 地 抑 制 T细 胞 的 可 O P,
项荟 萃分析结果 提示 T F抑 制剂可 以显著增加 严重感 N
染 和肿 瘤 的 危 险 性 嘲 但 另 一 研 究 未 发 现 R A患 者 接受 抗
T F治疗前后结 核发病的风险增高用 N 其 他少见的副反应
还 有 神 经 脱 髓 鞘 、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及 诱 发 红 斑 狼 疮 等 充
B 淋 巴 细 胞 在 R 的 发 病 机 制 中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A
Rtxm b是 一 种 针 对 于 B 细胞 和 前 B细 胞 表 面 C 2 i ia u D 0抗
活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 内缺少 T抑制细胞 , 这一点有
可 能 有 治疗 意 义1 3 ] 1 B淋 巴细 胞 . 3 B淋 巴细 胞 主 要 通 过 以下 方 面 参 与 R 的 发 病 :1 A () 产 生 自身 抗 体 ( 类 风 湿 因 子 , 环 瓜 氨 酸 抗 体 等 )在 关 如 抗 , 节局 部 抗 原 形 成 免 疫 复 合 物 , 化 补 体 ;2 作 为 A C, 活 () P 通 过协 同刺 激 分 子 活 化 T淋 巴 细胞 :3 ( )产 生 前 炎 症 细 胞 因
疗。 最终会导致受 累关节强直 、 畸形和功能丧失 . 严重影响
生 活 质 量 1 类 风 湿 关 节 炎 的 发病 机 制 11 遗 传 因 素 . >O 8 %的类 风 湿 患 者 携 带 有 被 称 为 共 同 表 位 的 人 类 白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研究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研究概述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8.021
本文引用格式:胡水寒,乔晨曦,于宗良,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研究概述[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98): 52-53.
Summary of The Mechanism of Rheumatoid Arthropathies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程较长、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甚至生活障碍的疾病,属于中医“顽痹”范畴。其发病机制仍具
有一定的争议,尚无公认的特效药。本文就国内外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以期对临床诊断及治疗作出指导。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综述
中图分类号:R593.22
HU Shui-han1, QIAO Chen-xi2, YU Zong-liang1, FENG He2, YUAN Zeng-ze1, FU Peng-yu1, LIU Xiao-hui1*
(1. College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1 诱发因素
RA 发病机制迄今未有定论,各种原因导致的关节滑膜中自 身抗原(胶原)暴露、外源感染进入机体的共同抗原,都可能 诱导的自身抗体及自身反应性 T 细胞的产生,此为重要的炎症 始动因素。自身抗体(主要是 IgG)的持续产生及变性,与诱导 产生类风湿因子(抗变性 IgG 的自身抗体 IgM)形成免疫复合 物,沉积于关节滑膜及多种组织基底膜,激活补体导致炎症病 理复杂化和迁延不愈。
在对同卵双胞胎的调查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遗传率对 很高[8],与 RA 最相关的基因主要为 MHCⅡ类基因,RA 虽然不 是遗传性疾病,但这些等位基因的差异会影响个体对于疾病的 免疫应答能力,基因变异则可能提高患病率[9]。但另一项研究表 明遗传因素对于 RA 发病的影响较为局限,其在同卵双胞胎中 的相似性仅为 12%-15%[10]。环境因素对 RA 的发生发展可能更 为关键,尤其是微生物因素[11]。有研究表明 RA 与肠道菌群直接 相关。在患者发病早期阶段,肠道菌群失调会引发 RA 出现。 1.2 饮食、生活习惯及肠道因素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型免疫药物的研发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型免疫药物的研发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型免疫药物的研发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和功能障碍。

传统治疗方法通常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疏通血气的中药治疗等,但是长期使用会导致许多副作用和风险,如肝损害、骨质疏松、感染等。

因此,寻找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很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免疫学的进步,新型免疫药物正在成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前途的方法。

1.什么是新型免疫药物?新型免疫药物是指通过调节或阻断机体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或受体蛋白等分子的药物。

一般来说,它们是通过转录因子、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等作用于免疫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

2.新型免疫药物的种类(1)TNF-α抑制剂:TNF-α作为一种炎症介质,被认为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开发针对TNF-α的抑制剂成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方向。

常见的TNF-α抑制剂包括英夫利昂、纳泊单抗、肯特拉佐和阿达木单抗等。

(2)IL-6抑制剂:IL-6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也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相关。

具有抑制IL-6的药物包括扶他林、依巴泰、欧珂芬、前列帕他等。

(3)B细胞抑制剂:B细胞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关键细胞。

新型免疫药物中的B细胞抑制剂可以抑制B细胞的活性,并且能够减少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

比较常见的B细胞抑制剂包括里扎珠单抗和贝利单抗等。

(4)T细胞抑制剂: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细胞,参与了多种免疫反应。

使用T细胞抑制剂可以减少T细胞的活性和数量。

目前,较常用的T细胞抑制剂有环孢素A、依诺莫德、西罗莫司等。

3.新型免疫药物的研发难点尽管新型免疫药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难点。

一方面,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只有少数免疫药物能够有效缓解疾病。

另一方面,由于免疫药物的药效作用和副作用高度相关,因此需要进行调整和平衡。

此外,由于新型免疫药物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较高的费用和技术。

4.新型免疫药物的临床表现虽然新型免疫药物还没有研究到完美的药物方案,但是许多数据已经表明,它们在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进行性关节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1]。

目前认为RA可能是由于现在尚未知的某种抗原对具有敏感性的某些遗传背景的人产生刺激后,发生免疫反响所引起的一个与环境、免疫细胞及因子、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免疫细胞细胞因子1 免疫细胞RA的发病与免疫系统有密切关系。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甄别外来物质并将之去除,在细胞免疫中,巨噬细胞识别外来组织,细胞或抗原等物质,经处理后传递给T细胞,T细胞激活后产生细胞因子,并聚集其他炎症细胞(包括其他T 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更多细胞因子,大量巨噬细胞被激活并且释放了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致使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释出细胞毒素,造成关节及其周围正常细胞和组织伤害,滑膜增生,骨和软骨受损。

T细胞还可激活体液免疫中的B细胞,使之产生抗体,联合补体在炎症部位吸引多形核白细胞,后者释放细胞因子和自由氧残基造成细胞损害。

1.1 T细胞RA主要发病机制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响异常,成熟的T细胞按其免疫效应功能,可分为CD4辅助性T细胞〔CD4 T细胞〕,CD8杀伤性T细胞〔CD8 CTL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细胞〕。

T细胞主要是通过细胞相互作用和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RA致病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1.1.1 CD4 T细胞CD4 T细胞根本价值在于引起,控制盒驱动免疫应答。

CD4 T细胞一旦被激活就分化成为各种专一效应细胞,根据特殊的细胞因子分泌模式以及伴随产生的效应功能,初始CD4 T细胞可分化为TH1,TH2,TH3三类效应TH细胞。

TH1/TH2的比值对RA影响很大。

1.1.2 CD8 T细胞RA的产生和最初产生的TNF-α有关。

活化了的CD8 T细胞会产生高水平的TNF等,这些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疾病中会加剧病理性免疫应答的反响,直接或间接造成靶细胞的破坏,引起持续性炎症[2]。

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献 标 识 码] A 文
D : 1 . 8 0 z zh . 0 0 0 . 2 0I 0 3 7 / g z x 2 1 . 3 0 0
类 风 湿 关 节 炎 (h u ti rhi s A) 是 re maodatr i,R t
I 一 7 随后 命名 为 T 1 ) L 1 F( h 7 ,也 表 达 I -2 L 2 L 2 、I -1 及T NF,其 中 I - 7 是 Th 7细胞 发挥 免疫 调 节 L 1A l
子及 缺氧 环 境 下 反 应 性 氧 化 中间 体 ,赋 予 滑 膜 T 细胞 另外一 些显 著特征 ,这 些显 著特征 包括 内在 的
抗凋 亡 ,不 表 达 C 2 、C 2 、C 2 D 5 D8 D 7及 C 4 L, D 0
恒定 的 TC R亚 单位 T R C 一 ,增强 表达像 TNF 的 —
示 ,存 在一个选 择性 启动 对滑 膜基 质局部 生成 的趋 化物反 应 的 T 细胞 亚 群 的组 成 成 分 。其 次 ,滑 ]
2 3维持并 加强 Th 7细胞 的表达 _ 。 1 5 ]
研 究提 示 ,R 中 C +C 8T 细 胞 可 能 负 A D4 D2一
调Tl h 7细胞 。滑 膜 液 中 C 4 D +C 2 一 细胞 高 表 D 8T
达 IN7 F 一 ,一 个在滑 膜 中极少 发现 的细 胞 因子 ,报 道 它阻 止 T 1 h 7细胞 分 化 。相 反 ,T 1 h 7细 胞 负 调 T l细胞 增值 ,为 R 滑膜组 织 中 I N 7极 少提 供 h A F 一
了一 个 可 能 的解 释 l 。 _ 6 ]
膜 微环 境 中细胞 间的相互 作用 、充 足 的炎 症细胞 因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新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新进展

带该基因的吸烟者高 8倍 ; 如果该 基 因为纯合 子 , 发病 风 则
险高 1 6倍 。 吸 烟 在 R 发 病 中 的 作 用 是 由 于存 在 H A — A L D R共 同表 位 基 因 时 , 烟 增 加 呼 吸 道 黏 膜 和 肺 泡 P D2表 吸 AI 达 , 而 诱 发 R 特异 的瓜 氨 酸 合 成 蛋 白反 应 J 一 项 研 究 从 A 。
发现 , 维生素 C摄 入不 足可使 R A发病 风 险增加 一倍 ; 日 每 高摄人 p隐黄质和玉米黄质者 R A发病 风险最低 ; 经常摄入 红 肉者有较高 R A发病风险 ; 长期暴露 于硅尘 和矿 物油等 如 也可增加 R A发病风险 。
2 R 的发 病 机 制 A
的D R基因 中都存在 , 括 D 4、 R 4及 D 1 包 R D 1 R 。该 易感 性抗 原决定簇还可能影响疾病 的严 重程 度 , 与疾病 的关节外 损害 及 侵 袭 性 病 变 相 关 ” 。蛋 白 酪 氨 酸 磷 酸 酶 非 受 体 型 2 ’ 2
上 述 提 及 的 T淋 巴 细 胞 在 R 发 病 机 制 中起 着 重 要 作 A
用。A C摄取一种或多种抗原 , P 加工为肽段并将 其表达于细
胞 表 面 H A—D 4的 沟槽 中 。 表 达 相 应 T淋 巴 细胞 受 体 的 L R T淋 巴细 胞 与 A C表 面 H J P I A—D 4及 其 沟 槽 中 的抗 原 多 肽 R
1 R 的病 因与 危 险 因素 A
殊成分或体 内产 生 的 内源 性 物质 也 可 能作 为 自身 抗 原 被
A C呈 递 给 活 化 C 4+T淋 巴 细 胞 , 动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 P D 启

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的新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的新进展

生 免 疫 应 答 。 滑膜 产 生 的 炎 性 细 胞 因 子 则 可 诱 导 内 皮 细 胞 粘附分子上调 , 过细胞 与细胞 、 胞 与基质 的相互 作用 , 通 细 导 致 慢 性 炎 细 胞 浸 润 , 白酶 类 表 达 , 终 引 起 滑 膜 的 炎 症 及 蛋 最 骨 质 破 坏 - 非 T 细 胞 依 赖 机 制可 能 对 R 病 情 的持 续 有 重 要 作 用 。 A R A滑 膜 组 织 中 , 检 测 到 多 种 细 胞 因 子 , I 1TN a I 可 如 L 、 F 、L
R 炎 性 滑 膜 组 织 的 细 胞 数 目成 倍 增 长 , 体 可 通 过 细 胞 凋 A 机
亡清 除这些过 多的细胞 , 以保持平 衡 。近来有 资料 证实 : A R
存 在 细 胞 凋 亡 , 且 多 于正 常 人 , 是 由于 细 胞 凋 亡 不 足 , 而 只 使 滑 膜 组 织 的 细 胞 增 生 和 清 除 不 平 衡 , 而 出现 R 的 一 系列 因 A

起修 复作用 。包 括非 甾体 类抗 炎 药 、 ’ 腺皮 质激 素 、 作 肾上 慢
用 抗 风 湿 药 (l at gat hu t rgS A s w ci ni e mai du ,A RD) o n r c 如抗 疟
药、 金制剂 、 青霉胺 、 代谢 药和免疫抑制 剂等。 抗 控 制 疾 病 抗 风 湿 药 ( i s o t ln ni emai d ̄ e cnr l g a th u t oi r c
6G 、 M C F 粒 细 胞 一巨 噬 细 胞 集 落 刺 激 因 子 ) 。 它 们 S( 等
主 要 来 源 于 巨 噬 细 胞 和 成 纤 维 细 胞 一 。 I 1可 促 进 滑 膜 L 纤 维母细胞 和软骨细胞合 成 释放 P E G 2和 胶 原 酶 , 发 滑 膜 引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一、发病机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关节炎为特征。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等。

1. 免疫系统异常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免疫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过度活跃的自身免疫反应。

这导致免疫细胞如B淋巴细胞和T细胞对自身组织发生攻击,并产生大量的促进关节损伤的细胞因子。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亲属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人群更容易患上该病,说明遗传基因对该病的敏感度增加。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与类风湿关节炎密切相关,其中包括HLA-DR4等。

3. 环境影响环境因素也是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因素之一。

吸烟、感染、荷尔蒙变化以及健康习惯和饮食等均可能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起到负面影响。

特别是吸烟,已被证实是增加患者罹患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因素。

二、治疗方法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标包括控制关节炎活动、改善功能障碍、缓解关节疼痛和预防或减少关节损害等。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缓解关节肿胀和减轻关节疼痛。

(2)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等,可迅速减轻关节肿胀和控制活动性关节炎。

(3)免疫调节剂:如甲氨蝶呤、氯喹等,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来减少自身组织受损。

(4)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白细胞介素(IL)抑制剂等,可针对特定的疾病靶点进行干预治疗。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温热疗法、冷敷、按摩和康复训练等,可以帮助缓解关节肿胀和改善关节活动度。

特别是康复训练,通过锻炼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增加关节灵活性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

3. 手术治疗在严重的关节损伤或无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手术可能成为一种选择。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关节置换术和关节融合术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并恢复功能。

4. 综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疾病,因此综合治疗非常重要。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年2月第7卷第1期・87・●综述与进展●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李学勇1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药疗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671-4040(2007)01-0087-03喻建平2南昌330006)(1江西中医学院2004级研究生南昌330006;2江西省中医院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类以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患者遍及全球,一旦发病,往往终身罹患。

由于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西医尚无特异疗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A取得显著成果。

现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肝养肾为主,药用生地、山茱萸、白芍、山药、枸杞、夜交藤、知母、泽泻、木瓜、丹皮。

结果近期控制8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疗程最长3个月。

莫成荣[8]将本病分为寒湿痹阻、湿最短1个月,热痹阻、痰瘀痹阻、肝肾亏虚。

其中寒湿痹阻,治宜祛寒除湿、通络止通,药用威灵仙、桑枝、土茯苓、路路通、露蜂房、红花、赤芍、羌活、桂枝、甘草;湿热痹阻,药用忍冬藤、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牛膝、黄柏、土茯苓、防己、红花、桑枝、赤芍、甘草;痰瘀痹阻型,治宜活血化瘀、袪痰通络,方用身痛逐瘀汤;肝肾亏虚型,治宜补益肝肾气血,药用桑寄生、秦艽、防风、川芎、当归、熟地、芍药、桂枝、茯苓、杜仲、牛膝、党参、甘草。

肖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将33例RA分为云松[9]运用西医诊断,湿热并重、热邪偏重、寒邪偏重、肝肾虚损等型,其中湿热并重,治以清热利湿、搜风通络,药用苍术、黄柏、防风、羌活、蜂房、生苡仁、滑石、泽泻、猪苓、土茯苓、金银花、蜈蚣;热邪偏重,治以清热解毒、祛湿通络,药用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生石膏、桑枝、豨莶草、络石藤、猪苓、防己、蜂房、生甘草、蜈蚣、羚羊角粉;寒邪偏重者,治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药用制川乌、制草乌、桂枝、防风、防己、羌活、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僵蚕、老观草、全虫、蜈蚣;肝肾虚损者,治以滋补肝肾、温经通络,药用生熟地、川断、杜仲、补骨脂、鹿角胶、防风、防己、制附片、桑寄生、白花蛇舌草、老观草、全虫、蜈蚣。

风湿免疫病的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风湿免疫病的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风湿免疫病的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风湿免疫病是一组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这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尚未找到完全治愈的方法,但是研究人员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并且发展了新的治疗策略。

一、研究进展1.免疫系统的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免疫系统与风湿免疫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他们通过研究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和免疫调节等方面的变化,揭示了风湿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2.遗传因素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风湿免疫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一些基因与该疾病的发病有关。

通过对遗传因素的研究,有助于预测和阻断风湿免疫病的发展。

3.炎症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风湿免疫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炎症反应的异常。

通过研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助于揭示风湿免疫病的病因和进展,并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

二、治疗策略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主要方法。

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靶向治疗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疾病的症状,控制疾病的活动度,减少关节破坏和组织损伤。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针对免疫系统异常的治疗方法。

包括免疫调节剂、脾切除、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调节免疫应答,达到治疗的目的。

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和促进康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包括热疗、冷疗、理疗和运动治疗等。

4.生活方式调整: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控制风湿免疫病的发展非常重要。

包括合理饮食、充足的休息、适度的运动、减轻精神压力和戒烟限酒等。

总的来说,针对风湿免疫病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这些进展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风湿免疫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其内在的机制。

此外,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也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血 管 翳 形 成 , 累 及 软 骨 及 骨 组 织 时 , 引 起 关 节 结 构 的 破 当 可
I.是 引发 R L1 A关节 软骨 损伤 的主要 细胞 因子 。I-作 用 于 Ll
滑膜细胞 和软 骨细胞 , 可促进其 释放 P E G 2和胶原 酶 , 引发滑
坏, 最终导致关节 畸形 、 功能 障碍或丧 失。本病致 残率 高 , 但
维普资讯

4 8・ 5
安 徽 医 药
A h i dcl n h r aeta ora 2 0 y1 ( ) n u Me i dP am cui l un l 0 7Ma ;1 5 aa c J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 节炎研究进 展
余方流 , 董 群
率高 , 多需终身维持治疗 。 目前所用药物近期疗效 尚可 , 副 但
作用较 大 , 以维持用 药。 中药 治疗类 风湿性关 节炎 历史悠 难
久, 疗效确切 , 副作用少 , 且 适于长期应用 , 因而有广泛的应用
前 景。本文就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 景 作一综述 。 关键词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中药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 ( h u ti a his R 是一种以慢性 R ema d r ri, A) o t t
位点上有 R A易感基 因。该基 因出现频率越 高 , A发病 机率 R
刺 激单核细胞 、 巨噬细胞 和成纤维细胞产生 , 生物学效应为 其 趋化 中性 粒细胞至炎症部位并增强其作用 。
由于 R A的原发病 因至今未 明 , 目前对 R 故 A的治疗多为
就越大 。H A I 类基因位于人 第 6对 染色体 短臂 , 括 D , L. I 包 P
D D Q, R三类基 因。其 中, R 与 A发病相 关 的为 D R基 因族 中 D 4基 因。D 4基 因编码 的 D R R R分 子 , 分布 于 A C表 面。一 P 般认为 , R D 4编码 的蛋 白分 子第 三高变 区 H R V 3的第 7 0~7 4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晚期致残率极高,中医上称为“痹症”、“顽痹”等。

目前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种因素参与其发病,也无特效根治方法,基本上均为对症治疗,副作用大,故探索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降低患者致残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中医对RA的研究历史悠久,其辨证治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中西医结合治疗RA具有巨大潜能。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致病机制,治疗方法,综述Abstract:Rheumatoid arthritis is a kind of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s, with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which is chronic, symmetrical and multiple Synovial arthritis and abarticular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its disability rate is extremely high in the later period. However,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RA has not yet fully been understood, for so many factors partaking, and there is no any high-efficiency or completely curable therapies, basically all symptomatic treatment with large side-effect.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to reduce the degree of disability of pati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esides, sin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RA research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treatment has a high reference value,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RA has great potential.Key words:Rheumatoid arthritis, pathogenic mechanism, therapeutic method, review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关节和关节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炎,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急性期滑膜肿胀、渗出,粒细胞浸润;慢性期滑膜增生肥厚,形成血管醫,持久反复发作,造成关节内软骨和骨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晚期致残率极高,中医上称为“痹症”、“顽痹”等。

目前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种因素参与其发病,也无特效根治方法,基本上均为对症治疗,副作用大,故探索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降低患者致残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中医对RA的研究历史悠久,其辨证治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中西医结合治疗RA 具有巨大潜能。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致病机制,治疗方法,综述Abstract:Rheumatoid arthritis is a kind of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s, with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which is chronic, symmetrical and multiple Synovial arthritis and abarticular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its disability rate is extremely high in the later period. However,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RA has not yet fully been understood, for so many factors partaking, and there is no any high-efficiency or completely curable therapies, basically all symptomatic treatment with large side-effect.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to reduce the degree of disability of pati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Besides, sin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RA research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treatment has a high reference value,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RA has great potential.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hogenic mechanism, therapeutic method, review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关节和关节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炎,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急性期滑膜肿胀、渗出,粒细胞浸润;慢性期滑膜增生肥厚,形成血管醫,持久反复发作,造成关节内软骨和骨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

RA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

致畸率极高。

患者血清中可以查到多种自身抗体,其中约90%RA患者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检测呈阳性,具较高诊断意义。

在RA发病中,由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l、肿瘤坏死因TNF-α、干扰素IFN-γ等)可通过抑制红系细胞生长和下调EOP受体表达等方式抑制造血,可造成患者继发性贫血。

RA对患者的心脏损害主要为心包炎、心肌病变、心计瓣膜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类风湿性冠状动脉炎)等,但临床表现一般较轻微。

此外,有临床研究发现,RA患者肾脏损伤率可达100%,大部分与其自身免疫异常有关。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发病机制1.1.遗传因素RA发病具有较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与一组由遗传决定的MHCⅡ分子有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的DR、DP和DQ正位于此区域,特别是HLA-DR。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基因内,都有特殊HLA—DR的关键性结构成分编码的核甘酸序列。

目前认为与RA相关的易感基因包括HLA—DR4、TNF基因、球蛋白基因、TCR基因等,其中HLA—DRB1*04亚型的B链第3高变区70—74位点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称之为“共享表位”,携带该序列的HLA分子能与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肽结合,导致某些T细胞的活化,参与致病。

目前多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多基因性疾病,其致病相关基因尚未完全发现,因此仍未能阐明RA的发病机理及对疾病进行预测。

1.2.环境因素除遗传易感因素外,环境因素对RA的发病亦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多种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细小病毒B19、HBV、HCV、HHV6、EBV等,可诱导RA的发生,其机制为在特定遗传背景下(具HLA—DRB1*04等易感基因),感染的具有“共同基序”的外来病原体(如EBV),通过“分子模拟机制”与携带“共享表位”的HLA分子结合,取代了T辅助细胞信号与TNFR家族信号系统反应,激活了T 淋巴细胞、NF-κβ、JNK、STAT等,造成免疫功能紊乱。

然而,尽管研究CD8+T细胞与EBV抗原之间的反应提示了RA和病毒感染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目前尚缺乏更直接的证据证明病其之间的关联性。

1.3.RA患者体内免疫学变化RA是以T淋巴细胞特别是Th1细胞介导为核心的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疾病,伴活性异常的B淋巴细胞和高表达的抗自身抗体,导致了滑膜关节的炎症发生,各种炎症因子又可加重免疫紊乱和炎症的反复发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研究RA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改变有助于研究其发病机制,并且可从此方面研究相应药物治疗。

RA致病机制在T淋巴细胞的表现主要为Th1/ Th2的失衡,且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激活是导致RA炎症反应的首发环节。

Th1细胞激活后,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同时可抑制Th2细胞的分化,而Th2细胞具有抗炎效应,可通过分泌IL-4、5、10、13等,抑制单核细胞,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释放。

因此,调节Th1/ Th2的平衡应是治疗RA的重点。

B淋巴细胞在RA发病过程中参与了自身抗体的产生、细胞因子的分泌、抗原提呈和T淋巴细胞的激活等重要环节,其类风湿性因子RF是针对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特异抗体,可与自体、异体或异种IgG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激活补体系统诱发炎症反应。

RF在RA诊断中具重要作用。

其他细胞因子:HLA-G:人体白细胞抗原G,为非经典HLAⅠ类抗原,可抑制NK 细胞和CTL介导的细胞裂解,抑制T细胞,促进Th2细胞增殖,降低Th1/Th2的比值,有利于RA的转归。

IL-17:为Th17细胞的表达产物,在RA患者体内高表达,其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一致,可与IL-1、TNF-α协同刺激关节滑膜细胞表达IL-6、IL-8、MMP等,增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13),促进软骨蛋白多糖及胶原的降解,造成RA发病进程中的关节破坏。

IL-17自身可刺激RA的发生。

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调控血管生长,在RA患者体内,大量滑膜细胞的增生压迫血管,导致血管流量减少,局部需氧量增加,关节腔内缺氧及滑膜组织持续缺氧,使滑膜细胞大量表达缺氧诱导分子(HIF),HIF可上调VEGF,使滑膜内血管增生,形成血管翳。

因此,在治疗RA的过程中,可通过抑制VEGF来抑制血管生成。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过程中,还有大量的细胞因子高表达,这些细胞因子与炎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因此研究RA细胞因子对理清其机制有重要意义。

1.4.中医学论痹症的发病机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的中医认为,痹症,即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外感或内生风、寒、湿、热邪等,或是五脏功能失常,或是久病入络,侵犯经脉,使津血运行不畅,血停为瘀,津凝为痰,痰之既成,胶结于关节筋肉,因此其发生在邪责之于风寒湿热之邪,在脏腑主要责之于脾、肝、肾。

结合现代医学分析,在RA发生的早期,气血津液郁结于关节,因此滑膜充血水肿,甚至有关节腔积液;随后水化痰湿,血停为瘀,痰瘀互阻,凝结成团,对应为纤维蛋白渗出,滑膜纤维化;气血津液平衡破坏后,其内含的有形成分析出,因此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导致滑膜炎;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本质原因是正气虚,气血津液循环乏力,病理产物阻塞更甚,积聚日久化热,热可耗血伤津,炼液为痰,而痰又阻塞脉道,血行不畅,停于脉内而成瘀;痰瘀胶结,缠绵难解,积聚日久,又可生热,热生痰,痰化瘀,形成恶性循环,局部中代谢产物进一步增多,而RA发展过程中滑膜变厚,并向关节腔内突出形成肉芽组织,导致关节面粘连、关节畸形、强直,甚至功能丧失,侵犯关节周围软骨组织可导致脱钙和骨质疏松等。

由此可见,RA发病过程中痰瘀贯穿始终,并可与西医中RA的发病过程相对应,证明了中医的痹症论具有一定正确性。

此外,有研究认为,RA的发病与肾虚有关,中医学认为肾主藏精,精能生髓,髓能养骨,肾虚则血气不足,寒湿外侵则瘀血痹阻,也可加重肾虚,造成肾损害,这与临床上RA患者肾脏损伤率有很高的吻合度。

由于目前关于RA动物模型采用佐剂或胶原诱导关节,中药治疗疗效不佳,因此,可建立基于肾虚等证型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以适应中医的辨证疗法。

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无任何根治方法,一般对已确诊的RA患者采用抗炎治疗,需长期用药,疗效差,副作用大,对肝肾的毒性作用大,故临床用药时必须密切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

2.1.西医临床治疗方法目前多采用倒金字塔模式,即一开始就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早期使用改善病情药物,控制病情后.逐渐撤药,最后以副作用小的药物维持,由于 RA滑膜炎在最初1~2年内进展很快,近半的关节软骨及骨破坏在此阶段发生,因此倒金字塔模式可较好控制病情,尽可能降低骨关节破坏,后期则可减少药物副作用。

联合方案依次有:非甾体+甲氨蝶呤(MTX)+柳氮磺胺吡啶;非甾体+MTX+抗疟药;非甾体+MTX+青霉胺;非甾体+MTX+金诺芬;非甾体+MTX+硫唑嘌呤;非甾体+MTX+植物药。

其他生物学治疗药物还包括人体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Adarimumab)和直接选择白介素-1(IL-1)阻断剂阿那白滞素(Kineret,Anakinra)等,可抑制体内的抗炎因子和炎症细胞,减低RA的炎症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