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6篇)
中小学生《我们仨》读书笔记范文5篇
中小学生《我们仨》读书笔记范文5篇《我们仨》是杨绛先生92岁高龄时完成的长篇回忆散文,时值丈夫钱锺书先生去世四年,爱女钱媛去世五年。
书中回忆了一家三口曾经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点点滴滴。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书笔记(一)很早就买了这本书,搁置了很久。
最近分两个晚上读完了它。
深深缠绕在脑海里的,是杨绛先生在钱钟书与女儿钱媛都病重的那段,是在梦中,却能在现实里遇见;不是在梦中,却又如此真切。
对于牵挂的人,无论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都能相见。
杨先生说虽然不在女儿身边,却能在梦中见到女儿日日的病况及生活情景,这种有些奇妙灵异的遇见,我是相信且亲身经历过的。
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离开了我。
爷爷出殡的那天深夜,我起床上厕所,刚一下床,就听到了爷爷在叫我,我迟迟不敢去,就喊姥姥告诉姥姥我听到了爷爷在喊我。
记忆里姥姥只是说了句:“要是真疼孩子,就别这样吓孩子。
”爷爷的声音就消失了。
爷爷是瘫痪,却很疼我,小时候的我很活泼,每当在幼儿园学了新的舞蹈或歌曲,回到家就会站在爷爷面前表演一番,记忆中的爷爷总是笑眯眯的。
等我表演完,爷爷就从他座椅背后拿出一些美味的零食给我(其实那是姑姑伯伯们拿给爷爷吃的,爷爷总舍不得,都留给了我)。
爷爷去世的那天晚上,收拾爷爷的床铺,把被褥掀开,床板上还有爷爷为我藏着的几本作业本、些许铅笔和一把多的三个或四个长在一起的花生(正常的花生都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小时候特别喜欢那种三个或四个长的奇形怪状的,我老家叫这种花生“老等”),奶奶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的眼眶里充盈着晶莹的泪珠,不敢掉下来,那时候的自己,总是害怕哭泣,害怕煽情,却总是忍不住。
长大后,感动和煽情的时候很少了,有时候却还要硬生生的逼出些眼泪来。
所以,我自从小就特别相信灵魂的存在。
对于深深挂念放不下的爱人,灵魂是永生的。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19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19篇)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最后,我得说明一下!先生的《我们仨》是指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先生与丈夫都叫女儿为“阿圆”)还有先生自己杨绛!而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其实是这样的,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看到很多的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必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这个传统,称杨绛女士为先生,同样,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精选6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精选6篇)《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精选6篇)大家读过《我们仨》这本书吗?杨绛先生以深触的笔法描述了他们一家三口63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赏析,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篇1】在这个还没有暖起来的冬天,我接受了《我们仨》中的温暖与沧桑。
命运指引着这三个人在冥冥中相遇。
《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篇如同圆舞曲一般共同跳跃着浓浓的亲情的主旋律。
最后作者独自一人在静静地怀念这仨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怀念着一个家族最平凡的光。
细腻的文笔平缓地诉说着心事,委婉温暖。
《我们俩老了》是晚年时对钱钟书,钱瑗的回忆;《我们仨失散了》,是在亲人们相继离去的那些年,作者自己支撑着家,照顾着这个家。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用自己的笔诉说着亲情的姿态。
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仿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像花一样绽放着思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
即使当时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杨绛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
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使我们沉入她的静思,去理解,去赏析她的命运,去评析她的为人。
当初的我们仨,现在,独留杨绛一人形影孤零,几十年中,杨绛,见到了太多太多,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与离合,所有的潮起与潮落,她早已释怀,以至于悲喜无常,淡定自如了,但是这样却还是给我一种淡淡的悲伤凄凉。
杨绛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她无法决定命运齿轮如何转动,无法预测命运在下一秒钟如何转动。
她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各种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
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去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9篇
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9篇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1妻子无意间给我提起他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有关杨绛先生的文字,令我想起七八年前读过的先生的至情之作《我们仨》。
只是记得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爱女钱瑗和钱钟书先生先后病逝后,饱含着对丈夫、对爱女永世别离的痛苦和思念写成的,具体内容已渺然不能记起。
我便到书架上找到这本书。
仅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把这本不到二百页的书读完了。
这一天的时间里,我几乎撇开了其他一切事务,专心致志地读。
我被书中所透出的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洁净的文笔深深吸引着!不得不承认,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机缘的,读书也不例外!七八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感触是极浅薄的,也许跟年龄和阅历有关。
想到这儿,很是愧疚,那简直就是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亵渎。
《我们仨》共分三部。
第一部《我们都老了》,写的是一个梦境,大概是钱钟书先生病逝后不久,情景凄婉。
只有不到一页半的文字。
末一句是: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开首便是: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共有三十多页,以梦的场景写钱钟书先生及钱瑗先后住院治病,杨绛先生以耄耋之岁奔波于家和医院之间,伺候丈夫,牵挂爱女。
境况之凄绝读后不禁让人潸然落泪。
第三部《我一个思念我们仨》,写的是一家三口波澜起伏又恬淡宁静的幸福生活。
起笔于一九三五年两人新婚燕尔,共同去英国牛津求学,止笔于钱钟书先生和钱瑗先后住院治病。
杨绛先生用她那散淡而又清丽的笔触浓缩了从一九三五到一九九八六十余年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共一百多页,约计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
《我们仨》到处洋溢着对人性真善美的向往追求以及对人生际遇的莫测和无奈。
譬如,书中写钱瑗四岁时的天真无邪和伶牙俐齿,有一次钱钟书先生和母女二人分别两年,回到家中,小小的钱瑗已把钱先生当成陌生人,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
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我们仨》读书笔记15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我们仨》读书笔记1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书笔记1不知上帝给了敏锐的感知是坏是好,往往懂得珍惜的人,失去了才会特别痛。
昨天在图书馆找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觉得她就已经剖心给读者看了。
千穿百孔,血肉模糊。
这种情感,普通人也会有,只是我想即便会痛一痛,也不能清晰的表达出来。
当初姥姥去世的时候,姥爷只是一直哭,哭的像个小孩子。
三叔去世的时候,奶奶也一直哭,边哭边说,老三没有等到这次过年。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很小,但是妈妈跟我说以后你就再也见不到你爷爷了,然后我就一直哭一直哭,跟着送葬的队伍,边走超哭。
奶奶去世的时候,看着她的灵柩缓缓移动,想着她离开了就不能回来了,便忍不住。
这种痛的感情,要理顺了,思索了千万遍才能呈现,这时候心痛不会消除一点点,反而像一道道划痕,每写一个字就痛一下。
不过我还是希望写成作品后这种痛能缓一缓。
时间会治愈一切吗?会抚平伤疤,留下印记的吧。
《我们仨》读书笔记2闲来读到杨绛的作品《我们仨》,这是杨绛暮年写下的她与丈夫、爱女之间温馨有爱的文字,这是讲述亲情爱情的感人作品。
而我只想借大师的题目,讲述一下我现在珍惜感恩的朋友至情,它不只是三人行的友情,是以让我倍加珍惜。
北京,这个地方说大,它是真的很大,大到从东北角的平谷到南边的大兴,需要两个半小时;可说小,它却也很小,小到只要想见,我的挚友就能很快相见。
读书期间对朋友的概念应该还是不甚明朗的,毕业之后,大家都各赴各的前程,相互间的问候也少了许多,才惊觉生命中一两挚友的重要性。
我自认是一个幸运的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可以结交一只手的数量的挚友,更重要的是她们也互为知己,周末几个人泡在一起,真真让我有一种人生大赢家的错觉。
《我们仨》读书笔记(10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10篇)《我们仨》读书笔记第一篇: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像一场梦,真真假假,悲欢离合。
杨绛的书像个梦,在梦中离别,在梦中失散,独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叹一声人生如梦,道一声如梦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个常家老人叙叙叨叨的讲着大半辈子的事,聊聊平凡朴素的家常。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和平常的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
她继而说道: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人生如此,平凡中蕴含着一点火花,潜藏着一点不寻常的巧合。
《我们仨》是一个万里长梦。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时间的残酷并不防碍杨绛把他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编织于梦中,记录于那条悠长的古驿道上。
1997年―1998年的岁月,对于杨绛是怎样一种”凄凄惨惨切切是旁人无法读懂的,女儿和老伴相继去世,独留一人于世,不厌其烦的回忆着他们共同的时光,与其说,我们仨是杨绛、钱钟书和钱瑗三个人,不如说是他们的情感。
我们仨是一段回忆,是一个整体,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为浪漫,他们把痛苦化为诗歌,化为文字,朦朦胧胧,如文中的描写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条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称为古驿道的前途,老伴钱钟书的生命则似驿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驿道上行走,去追随,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树从绿叶成荫到枝寒萧瑟。
如此往复,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经意间漂走,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进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
这是杨绛写钱钟书去世前两年的手法。
而女儿钱瑗的回忆就更是迷幻,她把钱瑗从患病到去世的所有过程编成了梦,通过梦的视角、播放、记叙。
读书笔记《我们仨》
读书笔记《我们仨》第一篇:读书笔记《我们仨》生死两岸的守候——《我们仨》读后有感《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一位先后痛时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人生的最后年月中踽踽前行中的回忆录,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初次接触杨绛先生,是在她为《围城》写的后记里,她用平淡而优美的笔调讲述钱钟书的一桩桩趣事,连钱钟书也觉得是‚文笔之佳,不待言也‛。
钱钟书散文集《人生边上的边上》)更觉得这是个聪明而又灵巧的女子,而后来果真见识了她的智慧,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翻译名著《堂吉诃德》等更让她从钱钟书的光环里走了出来,和她的丈夫一样高,然而‚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住,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仨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就叫做《我们仨》。
这本传记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是怎样的一种孤独的痛呢?一个年已八九十岁的老人先是送走自己的女儿,再又送走相伴一生的丈夫,然后在一个人的时间里独自默默地思念他们仨走过的每一个日子,这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包含了心血的,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
一、看着死亡来临她是文学家,是翻译家,然而她说她更愿意做的是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于是当她目睹了她的阿圆,她的永远叫她牵心挂肚的唯一的女儿,在死亡的路上挣扎时,她是什么感觉呢?她在文章中用悲伤的笔调写道,‚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是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她是用‚心被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她心上的痛和不舍得,心是何等柔软的物体,哪里经得捅,还绽出血泡来?而血泡‚像是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比喻说明她早已是流泪了。
而当病中的女儿述说对娘的思念时,‚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母亲心上为孩子而生就的血泡是怎样的痛呢?不要说是死亡路上的折磨让她痛彻心骨,就是平时女儿一个小小的摔倒也是会让她心里禁不住受惊吓,当看护了半生的女儿最后抗挣不过狰狞的死神终于永远离她而去时,‚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悲痛莫过于白发的父母为先去的黑发的儿女心里流出的浑浊的泪水,她说老人的眼睛已干了,只会心里流血。
《我们仨》读书笔记(6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6篇),怀着对杨绛女士和钱钟书先生的尊敬,我认真地阅读每一个文字,读到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的结尾时,我不禁泪眼盈眶,因为这本书是在杨绛老师的女儿和丈夫去世的时候才写出来的。
我不能想象杨绛老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书写这本具有浓厚情味的书的,字里行间中根本看不出有逝世的影子,透着幸福,和普通家一样的平平淡淡但浓郁的情昧。
原谅我笨拙的文字写不出她对女儿和丈夫的深厚的思念,我也想象不出她是怎样的乐观与深情,这太重了,压的我有点喘不过气来。
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让联想出一份情意,那样的快乐,那样的幸福。
书中杨绛女士这样写到;“我活的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无论是女儿和丈夫的生前和生后,杨绛女士活的很幸福,她作为一个母亲和妻子的强大,让我十分敬佩。
有说能撩动帘的风,必定是迷路的风,因为那风是追赶乌云的,终究留不住。
但杨绛女士并不是这飘忽不定的风,她是那深情的花,守护着她的大树,那样的坚韧,那样的心甘情愿,那样的执着。
执笔完毕,往窗外一看,那花儿正与她的大树共眠呢。
《无题》落花满地无惜,万践踏不惧伤。
月月年年复此行,深情只为边旁树。
《我们仨》读书笔记第六篇:起初有读《我们仨》的欲望,是因为这个温暖而饱含深意的名字。
整本书读完,觉得书的内容和它的名字别无二致。
这本书激起了我对生的一种思考,让我更进一步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想过一种怎样的生。
“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国外留学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文革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还遭遇了白发送黑发的心酸。
这些疼痛和落寞可能是我们此生都未必会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读了《我们仨》之后,我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
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我也想成为他们一样恬淡的,有一生所爱的,有一个想要保护的家庭,和一两件怎样也割舍不下、愿意终生坚持的事,这便是最好的生。
《我们仨》读书笔记(10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10篇)《我们仨》读书笔记第一篇: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像一场梦,真真假假,悲欢离合。
杨绛的书像个梦,在梦中离别,在梦中失散,独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叹一声人生如梦,道一声如梦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个常家老人叙叙叨叨的讲着大半辈子的事,聊聊平凡朴素的家常。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和平常的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
她继而说道: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人生如此,平凡中蕴含着一点火花,潜藏着一点不寻常的巧合。
《我们仨》是一个万里长梦。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时间的残酷并不防碍杨绛把他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编织于梦中,记录于那条悠长的古驿道上。
1997年―1998年的岁月,对于杨绛是怎样一种"凄凄惨惨切切是旁人无法读懂的,女儿和老伴相继去世,独留一人于世,不厌其烦的回忆着他们共同的时光,与其说,我们仨是杨绛、钱钟书和钱瑗三个人,不如说是他们的情感。
我们仨是一段回忆,是一个整体,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为浪漫,他们把痛苦化为诗歌,化为文字,朦朦胧胧,如文中的描写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条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称为古驿道的前途,老伴钱钟书的生命则似驿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驿道上行走,去追随,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树从绿叶成荫到枝寒萧瑟。
如此往复,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经意间漂走,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进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
这是杨绛写钱钟书去世前两年的手法。
而女儿钱瑗的回忆就更是迷幻,她把钱瑗从患病到去世的所有过程编成了梦,通过梦的视角、播放、记叙。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范文300字(精选6篇)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范文300字(精选6篇)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范文300字(精选6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范文300字(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书笔记1杨绛先生的一本回忆录,初读第一部分,没有读懂,一直到结尾,才明白写的是什么意思。
如此年纪的人,其心路历程一般外人无从得知,顶多也就是口述,别人记录,难得杨绛先生如此高龄还能有这般笔法。
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闺女,无能为力,却又想寸步不离,几十载风雨相伴,却落得孤家寡人,仅撰一文,以慰思念。
时局动荡,思想更迭,在乱世中只想专心读书做学问,却被外界所左右,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只求平安。
著书立说,翻译外文,无愧于心。
才华横溢,世事弄人,身处桎梏,“文思”被“限量”。
在外是名人,是学者,是教授,在家只是家人,风雨携手,同喜悦共患难,身隔两世,心系一身。
聚散无常,唯此般情谊,长存人世之间,任后人凭吊,却又在不知某处,悄然上演。
《我们仨》读书笔记2“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
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我们仨》读书笔记3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
关于我们仨的读书笔记
关于我们仨的读书笔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总结计划、自我介绍、自我鉴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articles, such as insights, letter of understanding,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plans, self introduction, self-evaluati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other sample article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articles, please stay tuned!关于我们仨的读书笔记关于我们仨的读书笔记(精品5篇)通过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记住和回忆所读的内容。
有关我们仨读书笔记5篇
有关我们仨读书笔记5篇有关我们仨读书笔记5篇《我们仨》让人不禁回忆起自己的家庭,并且希望自己以后也有一个这样的小家庭,有趣,温暖,轻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我们仨读书笔记例文,希望你喜欢。
有关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篇1)中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的名字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没有阅读过一本,包括《围城》。
近期心情多有不佳,于是不断阅读,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杨绛先生,以及她写的《我们仨》。
这本书我是在微信阅读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纸质版,但这次微信阅读居然给了我一周的会员权利,让我可以随时在微信阅读),阅读过程中得知小帅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这本书,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的巧妙: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于是你会发现,你身边有许多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如果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总结,应该是杨绛先生在书本末提到的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杨绛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与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阿圆的一生,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凝练的字句、平静的叙述、鲜明的人物,大多数时候都觉她仿佛一个旁人一般,却能步步引人入胜。
从民国到新中国,人们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但在书中从不见过度的呻吟,看不到生离死别的过分的哀痛,看不见抱怨,这种豁达的情怀以及处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
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样去面对这般生活呢?我无法在一夜之间表达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这段时间的不停阅读,性情逐渐得到了改变,刺头在逐渐拔去。
放不下的,学着放下,拿得起的.学着拿稳。
“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有关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篇2)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学生读书笔记六篇
《我们仨》学生读书笔记六篇《我们仨》同学读书笔记[篇1]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熟悉更近一步了。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低一部分中,杨女士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叙述了最终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其次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爱的。
是写了钱氏夫妇赴英国留学,他们远离家乡,不复早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他们两人作伴,相依为命,他们在那的生活可以说是又节居又欢快的。
印象比较深的是钱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
我都为他揪了吧心。
幸好他没事。
在牛津学习时,由于学费较一般学习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费也较高,于是为了节约点,杨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高校图书馆自习,并且钱氏夫妇还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见他们还是很节居的。
这本书告知我们钱氏夫妇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他们的脚印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妙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平安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熟悉更近一步了。
《我们仨》同学读书笔记[篇2]《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一本回忆录,叙述了杨绛、钱锺书和钱瑗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个梦开头,其次部分是一个亦真亦假的梦,钱先生生病,圆圆生病,杨绛奔波在老伴和爱女之间,最终圆圆先走了,钱先生也走了,“我们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完全真实的故事,叙述了钱钟书和杨绛婚后工作,爱女诞生直至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世的人生历程。
钱钟书和杨绛婚后到英国留学,后又回国,他们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把平淡的生活当作是“探险“,在”探险“中,沟通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没有主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沟通什么,这是多么让人艳羡的夫妻。
新整理《我们仨》读书笔记(6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6篇)《我们仨》读书笔记第一篇: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
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生边。
低调、与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的感觉。
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
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
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生历程。
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
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
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
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俩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
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
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
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
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
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46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4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1杨绛先生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家三口的相聚、相守、相离、相思……满满的都是爱。
杨绛先生字里行间里透出一种慈母的温暖,贤妻的知书达理,每当钟书闯了祸,她总是会说“不要紧,我会修”,然后钟书就真的不再担心,而杨绛先生也真的会修好。
那种温柔如水里又有一种强大的包容,被孩子和丈夫深深的信任和依赖。
圆圆4岁就开始看书,翻书的样子和爸爸一摸一样,用拇指和食指,翻的很快,那副画面立刻生动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圆圆12岁就看完了很多名著,比如西游记等等,说到西游记我现在正在看,是那种半古文的,一边看一边看注释,所以要不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呢,在这样充满书香之气的家里耳濡目染,常看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啊……圆圆成为大学教授后,杨绛先生还和丈夫说:咱们的孩子强爹娘胜祖宗,开会发言时我的心都跳的蹦蹦响,阿圆却不慌,还总是有她独到的见解,好多会议都是她主持!钟书书也一个劲地点头称赞说,我们的圆圆是可造之才!从这里又可以看出杨绛夫妻的谦虚和对孩子肯定和赞赏!一家人都朴素简单纯真,有着高贵的灵魂。
杨绛先生说我们仨在一起就算不说一句话,也会让我们觉得很舒服和温暖。
三个人在一起互不打扰,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互相依赖,又互相尊重。
后来阿圆得病先走了,过了一年丈夫也离开了,就留下杨绛先生一个人,她说:只留下我一人,我想念我们仨……看着眼泪止不住流下来…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听杨绛先生在讲自己的一生,从她很小的时候,讲她的父母亲,她的兄弟姐妹,讲她和钟书,讲圆圆和她们仨,安静平和的语气讲述着娓娓动听的好故事。
我们仨读书笔记篇2七月初与《我们仨》失散了,怎么也找不到,一直认为失散与家以外的地方。
却不想8月初时被一直念念不忘此事的儿子苦寻到了《我们仨》。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5篇)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书笔记1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本书为我们平静地讲诉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两个人,三个人,一个人,最后他们都“回家”了……先生的文章,情感总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欢;先生的为人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爱情,更是让人羡慕。
老爷子和先生于二十四五岁结婚后,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爷子去世,他们一同度过了六十四載的时光。
过去人的爱情总是含蓄的,书中从未提及过“爱”字,但无一不传递着“爱”,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那样一把抓。
我并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能和钟书对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弃钟书刻薄了。
我们饿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
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
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这些无不透露着,先生对老爷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赏他所擅长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长的,甚至偶尔他做下所不擅长的事儿,她便会大加赞赏,由衷的开心。
谁不爱这样的女人呢?这样的爱,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
这样的尊重还体现在他们有矛盾的时候,“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商量。
”在教育女儿方面,他们也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孩子自己决定,不予干涉”,这样开明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女儿。
她这么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就是,我们仨的意义。
2024年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而《我们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温馨的家庭。乖巧懂事、聪明能干的阿园,和蔼可亲、学富五车的父母,构成了一个普通却又独一无二的三口之家。我认为,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杨绛先生在书中记录的日常琐碎,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他们如同血液,和着生命一起奔流。
我相信,杨绛先生在面对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世时,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悲伤。但她选择好好活下来,并以思念为笔,写下了感人的《我们仨》。钱锺书曾赞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绝对是有依据的,我单单从《我们仨》一书中就看到了一个善良体贴、富有智慧的杨绛先生的形象。亦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是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多么睿智的一句话!
2024年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篇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对于失女丧父后的杨绛来说,家可能就是回忆和思念。回忆是动名词,思念是现在将来进行时。
翻开书,合上书,我看见的,正如那些全家福照片一样,是杨绛先生的青年、中年到老年以及他们仨的一生——相守相伴,相聚相散。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累了倦了想要去的地方,以至于杨绛先生在失去女儿后的那句:“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每每读此,我只能无力地痛心,苍白地悲凉。人走茶凉,曾经被杨绛视为“终于有了一个家”的“家”已经不复存在。
我们仨优秀读书笔记
我们仨优秀读书笔记我们仨优秀读书笔记5篇在女儿、丈夫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我们仨》面世了,书籍一上,就立即受到大家的欢迎,好评如潮。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优秀读书笔记例文,盼望你喜爱。
我们仨优秀读书笔记(篇1)读完《我们仨》的故事,我久久不能释怀。
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暖和亲情和相濡以沫如亲情般的爱情已经把他们仨永久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杨绛先生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在《我们仨》里面寻到一点安慰。
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他们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
杨绛先生的幸福和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悲伤充满在字里行间,令我动容。
读完《我们仨》感受颇多,受益匪浅,详细感悟如下:《我们仨》让我学会了生活《我们仨》告知我们,做人心态最重要,你没有许多的钱,但要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你出身不好,但要懂得上进,你长得不美丽,但你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你没有多富有,但要懂得知足和感恩,一个人只有好的心态,才能够感觉到幸福,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这一家三口非常擅长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如把饭后的漫步美其名曰“探险”;钱老在学术界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可在家中却如孩童一般要被人宠着,被人照看:杨绛女士干起家务活来洁净利索,算是家务事上的顶梁柱。
可她还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带着女儿才敢走夜路……许多人只顾着为了追求远方那虚无缥缈的幸福,可到达时才发觉幸福就在自己动身的原点。
平平淡淡才是真。
杨绛女士一家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他们与世无争,不求富有,不求闻达,“成名,只不过是多了一些不相知的人而已”。
很是为文末所描写的一句话感动:人间没有单纯的欢乐。
欢乐总夹带着苦恼和忧虑。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如此,会历经大起大落,会历经生老病死,端看我们用何种态度生活着。
用乐观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欢乐和幸福的;用消极的一面看待人生,则人生布满不幸。
其实现代社会,我们人人是幸福的。
我们身处宏大时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看完了《我们仨》,我学会了生活,学会了承受。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500字(精选6篇)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我们仨的读书笔记500字(精选6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的读书笔记500字,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1这三四天临睡前躺在床上看杨绛写的《我们仨》,昨晚看到十二点,也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看完这本书也就能大体了解钱钟书从结婚后直至去世的一个生活轨迹。
钱钟书一家三口是那样的相亲相爱,真的令人非常感动。
钱钟书夫妻喜欢互背诗词,喜欢相邀“探险”,从中收获了生活的许多乐趣。
当妻子不在身边,钱钟书总是把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给妻子读。
他们把这种记录下来的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事比作滞留海滩上的石子,相聚时就搬出来观赏玩弄。
他们彼此尊重自己的人生见解与选择,从不勉强,足见他们做为大师的睿智。
杨绛写了这么一句话“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有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
我记起我们夫妇早先制定的约,决计保留自己的见解,不勉强他。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能如此之融洽地生活了一身一世。
从书中可以知道钱钟书和他的妻子杨绛最喜爱的事情就是读书,他们不追名逐利,不喜欢交际应酬,最以读书为乐。
还可以知道钱钟书和他的女儿记忆力都非常好,似乎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读完此书似乎心上也压上了一种似有似无若轻若重的伤感、惆怅、忧伤。
是因为他们的女儿比他们更早地离开人世,当钱瑷走了,钱钟书又走了之后,杨绛在书中写到“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读来是多么的酸楚而又令人伤感。
是因为大师的凋零和后继乏人吗?钱钟书只有一个女儿钱瑷,但钱瑷却比他们更早离开人世,钱瑷也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可是她的婚恋生活缺乏该有的幸福美满。
但他们的不平凡学问与成就,更不平凡的甘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大约就是留给后人最好的纪念。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2“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读书笔记我们仨读书笔记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读书笔记1“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它带给我的不只只是感动,更是思考。
杨老先生说,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着烦恼和忧虑。
细细想来,似乎杨老先生和钱老的快乐大都是苦中作乐,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亦没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们习惯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寻找支点。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命运待她不公,在她年迈,经历了无数苦难,理应享受天伦时,让她在经历了女儿的离去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又让她承受丧夫之痛。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老先生是坚强的,她没有让悲伤逆流成河,甚至,她连悲苦都没能任情啼哭。
我不知道杨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我们仨》的,但我想,她在无可避免的伤感中定然也会觉得释然、安然吧,她是如此挚爱至亲,她宁愿是自己承受所有伤痛留下来“打扫现场”,宁愿所有的担子自己一肩挑起,她向来承受惯了,向来就不是一个会感叹“人生如梦”“若梦幻泡影”的人。
但任是多么坚强的人,也无法回首那最痛心的日子啊,于是她只能将它写成万里长梦了。
《我们仨》第一部,杨老先生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钟书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走了。
钟书并不辩护,只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也许是钟书记住了此梦,不愿意让杨老先生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让她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第二部,杨老先生开始了古驿道之旅,从轻灵的梦,直到后来的沉重,再到不敢梦,让人真切触摸到了杨老先生的苦痛,那么真那么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仨》读书笔记(6篇)《我们仨》读书笔记第一篇: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
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生边。
低调、与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的感觉。
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
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
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生历程。
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
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
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
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俩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
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
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
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
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
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
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
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
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
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
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了解和明白了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
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我们仨》读书笔记第二篇:3这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它有个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钱钟书温馨的家。
在这个家中三个互相守护的感故事。
它好像一抹清风,那么的清新,吹散走噪热,陪伴我的暑假。
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一个家庭的互爱,不多不少,似他们每句话前加上的“我们仨”成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
故事从梦引入,“在一个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她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当她向钱钟书讲起这个梦时,钱钟书只是淡淡地说,老了。
是啊,转眼间,他们老了,两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风雨,无论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样一个学者的家庭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为这个家庭带来许多的欢笑。
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像两位老的跨龄好友。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却总是相处的愉快,家里始终洋溢着温馨。
好景不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轻易的失散,抒发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遗憾。
杨绛开始对生价值和意义开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生经历为基础,探讨生老病死这一生规律,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们仨最终只剩下一个,哪怕再辉煌,也不可能再和从前一样了,但她说“我一个思念我们仨”,家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却被真切地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掩上书,一种感慨由然而生。
家,是每个的避风港湾,无论你在外面多么的劳累,多么的辛苦,回到家,你会彻底的放松下来。
所以,家,需要我们家中的每个都用心的去经营,让它被爱包围,让它充满温馨、充满温暖。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我们的家,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们仨》读书笔记第三篇:《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对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忆录。
本长篇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一段梦境为开端,虽然篇幅很短却给行文一种幽怅的基调,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意味深长。
第二部分用梦幻般的描写形式,写了丈夫、女儿的相继离去。
第三部分则是三的生活往事,透着温馨、朴实和快乐。
这三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极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凉的歌,曲中却变得温澜潮生。
如果顺序变了,味道也就淡了。
全文通篇以往事写生活、以梦幻写死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先生对丈夫、女儿的想念萦绕其间、独留一的那种沧桑感挥散不去。
看似全文没有睹物思,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地呈现了出来。
深藏其中的宁静和悲凉,是一个老者的释怀。
《我们仨》读书笔记第四篇:我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生实苦”,听见的不免一阵打趣,“知足常乐”。
让我想起一副“常想一二”的题字,寻其原委,竟来自“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偶尔细想一下,觉得很是具有智慧。
早先读起季羡林先生的《八十述怀》《九十述怀》,看到了一个老的“絮叨”,文章中洋溢着偷得浮生的小确幸,又不时表露出对回归的从容,让我在寒夜中为之一振。
后来,读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感受到了相同的精神。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
它描述了一个梦境,梦中老与另一半走散了,焦急地寻找却始终找不到。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
古驿道上,梦境与现实交错,失去两位至亲的痛苦回忆,恍惚地好像天命一般。
第三部分:我一个思念我们仨。
老回忆了她和钱钟书先生、女儿钟瑗同行一路的生活形态,从海外留学的趣事,到生育女儿的喜悦,再到归国后的谨小慎微,一家熬过了浩劫年代,走过了平和的三十年,仅留一于尘世间。
杨绛先生于93岁完成此书,原本以为这本书的“智慧”分量太重,可实际读起来却很轻快,比如:杨绛在医院生小孩,钱钟书说自己在家里“干了坏事”。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钱钟书说,“墨水呀!”杨绛安抚他,“墨水也能洗”。
回家后钱钟书又把台灯砸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又比如:杨绛是在新式家庭长大,钱钟书却出生于家教森严的旧式家庭,他们俩的婚礼仪式是新旧参半,婚礼前,钱钟书向杨绛父亲说明,在钱家婚礼必须磕头,杨父认为这是旧朝废礼,大为不快,可杨绛却表示这不过是“礼节而已,不重要”。
每次回到钱家,杨父都幽默地说,又要去“做媳妇”了。
因为见不得别的书里有太多沉痛,所以第二部分我是最后才粗略翻了一遍,即使是这样,也无法阻挡那排山倒海的苦楚,想想自己,想想那么多悲欢离合,也许世间走一遭,苦难就是生的标配,我们所挣扎的,不过是一点零星的念想,不肯屈服的念想。
《我们仨》读书笔记第五篇:花落满地无惜,深情只为边旁树。
花儿总是这样不惧万践踏的痛苦,每年都要为钟意的大树献上自己的养分。
小时候的我只会对此厌恶不己,因为落花阻挡了我前进的步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才明白这是花对树的痴情。
小时候追看电视剧,总是喜欢看君王为她喜爱的妃子抛下一切,只为与她相守,所以羡慕诸如烽火戏诸侯之类的故事。
但随着知识的积累,才发现古代君王冷薄无情,大多数位高权重者怎会为了这虚无缥缈的东西舍去荣华富贵。
直到这时才真正明白帝王无真情,深情只在凡间,就像杨绛老师与钱钟书先生的爱情。
为了更加了解杨绛老师与钱钟书先生,我特意去读了杨绛老师的《我们仨》。
因为没有更多的了解,我莽撞的翻开了它。
先是杨绛老师与钱钟书先生的旧照,他们彼此眼中的深情,就连我这个过客都能轻而易举的看了出来,慢慢的我翻到了正文,怀着对杨绛女士和钱钟书先生的尊敬,我认真地阅读每一个文字,读到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的结尾时,我不禁泪眼盈眶,因为这本书是在杨绛老师的女儿和丈夫去世的时候才写出来的。
我不能想象杨绛老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书写这本具有浓厚情味的书的,字里行间中根本看不出有逝世的影子,透着幸福,和普通家一样的平平淡淡但浓郁的情昧。
原谅我笨拙的文字写不出她对女儿和丈夫的深厚的思念,我也想象不出她是怎样的乐观与深情,这太重了,压的我有点喘不过气来。
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让联想出一份情意,那样的快乐,那样的幸福。
书中杨绛女士这样写到;“我活的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无论是女儿和丈夫的生前和生后,杨绛女士活的很幸福,她作为一个母亲和妻子的强大,让我十分敬佩。
有说能撩动帘的风,必定是迷路的风,因为那风是追赶乌云的,终究留不住。
但杨绛女士并不是这飘忽不定的风,她是那深情的花,守护着她的大树,那样的坚韧,那样的心甘情愿,那样的执着。
执笔完毕,往窗外一看,那花儿正与她的大树共眠呢。
《无题》落花满地无惜,万践踏不惧伤。
月月年年复此行,深情只为边旁树。
《我们仨》读书笔记第六篇:起初有读《我们仨》的欲望,是因为这个温暖而饱含深意的名字。
整本书读完,觉得书的内容和它的名字别无二致。
这本书激起了我对生的一种思考,让我更进一步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想过一种怎样的生。
“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国外留学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文革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还遭遇了白发送黑发的心酸。
这些疼痛和落寞可能是我们此生都未必会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读了《我们仨》之后,我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
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我也想成为他们一样恬淡的,有一生所爱的,有一个想要保护的家庭,和一两件怎样也割舍不下、愿意终生坚持的事,这便是最好的生。
“我们仨”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他们都没有野心,他们毕生所努力追求的,不过是做好本职工作。
他们从来都不争取什么,即使被安排在了并不喜欢也不适合的岗位上,也选择默默接受,并不反驳或做格外的要求。
对于名利,他们唯恐避之不及,甚至视名利为祸害,为累赘。
钱钟书因《围城》而出名,杨绛在本书的末尾处写到“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的烦扰和烦恼。
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
知识是有重量的,它能够拉着的心往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