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中历史高考论证题分析(大题)
历史高考41题论证探讨类
历史⾼考41题论证探讨类⾼考材料题考查⽅式及答题技巧集训之41题:史学素养----论证与探讨问题41题是⽂综历史考试中难度较⼤的题,思维含量⼤,不易得分,⾼考的选拔性功能就体现在这⾥。
谁能在这样的试题中多得⼀分,谁就能⽐别⼈多⼀分胜算!41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虽然题型灵活多变,图⽚表格类的、公式类的、观点论题类的等等多种不同呈现的⽅式,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考查运⽤你所积累的历史学科知识和正确的史学观点,在试题提供历史史料中去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
是对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科素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综合考查。
本题对能⼒要求⾼于知识要求,如果对题⽬的问题的提炼的不对,那么历史史实的运⽤就会失去价值,因此读懂题、审对题⾮常重要!⼀、观点论题类1、思路:这类试题思路⼀般是三步⾛,即观点+论从史出的论证过程+结论。
2、有两种考法:⼀种是材料中已有观点,进⾏提取和论证,即“论证别⼈的观点”;⼀种是根据材料⾃⼰概括提炼观点,再进⾏论证,即“论证⾃⼰的观点”。
3、针对练习:考法⼀:设问⽅式:(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相关史实对这⼀观点进⾏探讨。
(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者另有观点,作出判断并加以论证。
(3)就材料中的观点,选择你认同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考真题回顾:16年⼀卷41题制度构想与实践、11年41题关于西⽅崛起的观点、12年“冲击—反应”模式。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整个科学的历史若从⼀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
其中每⼀种解释都被看做是⼀种根据当时所能掌握的全部科学资料制定出的理论,直⾄这种包罗万象的理论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突然被推翻。
于是另⼀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会成为进⼀步发展的出发点。
——布罗代尔《⽂明的历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命”⾃⾏拟定⼀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简要阐述。
高中历史高考大题突破技法-解答观点论述(论证)类开放型试题的注意事项
3.注意有时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完全 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 凿。
模拟演练 ——在训练中创新应用 2.[2021·新高考湖南卷,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 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 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 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 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 表达清晰。)
[微点拨] 解答时要注意围绕“变与不变”,多角度、多方面进行 构思。论述时要做到逻辑清晰,语言凝练,书写规范;尤其要做到史 论结合。抓住关键词“民德”“东汉儒学”“宋”“明末”“清中叶” 等得出观点,由此可见,在不同时代,民德会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本题可以从不同时代的民德具体情况入手,分析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 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措施、国家安定或动乱、外部环境、儒家思想的传 播情况等,由此思考社会与民德的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经典示例 ——在体验中品悟技法 [例] [2023·全国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 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 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
高考历史因果类论证类大题答题方法(考试必备)-
历史大题的方法很重要,找好答题的角度才是关键,本篇文章可以帮助你全面的了解高考历史的角度,也可以帮助你将通史联系起来,对因果类历史大题尤其有效。
角度: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政治:制度、整体、政策思想:社会思想技术:(科学民族:广义(国家间、狭义(国内地理环境经济:中国:先进性:农业:铁力牛耕、精工细作手工工商业:市民阶层扩大、士人群体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古希腊:海外贸易、多种经济形态并存政治: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整体*阶级是重点思想:中国:儒家:孔子(仁、孟子(仁政、董仲舒(罢百尊儒、朱熹(理学、明清民主思想法家: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秦律》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科技:中国:进步性:四大发明、农业、手工业落后性:总结类民族:狭义:民族歧视→战争→国家分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平等【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广义:国际:战争、外交地理环境:海洋文明→山地文明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文明差异→民族性、经济、思想差异经济:世界: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殖民掠夺→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厂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经济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重商主义、自由放任政策、国家干预经济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斯大林模式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外商经济的冲击洋务企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世界:资本主义民主→人文主义、理性之光→民主法律、法制、选举、代议制、内阁制、社会主义民主→马克思主义(苏联中国:西方列强侵略→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双办社会思想:世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实质是人文主义、理性精神、天主教神学、天主教会、罗马教皇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顽固派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革命派、新文化运动科技:世界:近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民族:广义:国际关系:战争→普法战争、一战二战和平→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的对抗。
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详解范例
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详解范例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例、“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10)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参考观点:1、赞成“冲击——反应”模式。
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
2、反对“冲击——反应”模式。
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
中国19世纪中期以来的社会变化,虽然有西方的影响,但主要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
高考历史论述题各观点解析观点一参考答案赞成“冲击—反应”模式。
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
(或者阐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加紧侵华步伐,从而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封建士大夫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惊醒,于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惊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面临“外患”危机,为挽救清王朝自身的统治,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以“自强”和“求富”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技术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工业化或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随后加紧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清政府彻底暴露了其软弱腐败的真面目并最终沦为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工具,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
20XX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20XX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四、论证题: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大致分两类: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
如20XX年全国Ⅰ卷;20XX全国Ⅰ卷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XX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XX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阐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为何”②论证过程“缘何”③提升小结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探讨”或“探究”。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四步:①材料观点“为何”②我的观点“若何”③论证过程“缘何”④提升小结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 评分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分”。
因此,“是什么”+“为什么”+小结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结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例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12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
苏继红:高考历史论证题的解题策略:以近年全国课标卷第41题为例
比 较两 份
,
目
并结 合 所 学 知 识 指 出 其 中
,
—
一
处 不 同 并分析 出 现
。
細不 剛 細
、
”
,
也属历 史 阐释 题
历 史 论 证 题 主 要 考 查 学 生 获 取 和 解 读 信 息 调 历 史 探 讨 题 是 对 材 料 和 题 目 中 所 呈 现 的 观 点
、
;
国 民 党 反共高 潮
自
“
国 民党 的黑 暗 统治
等内
方式 不 同 等
,
。
关
容 也可 以 根 据
; ,
己 对 历史 的 理 解 对 目 录 结 构 进 行
、
开论 证 而 不 是 停 留 在 简 单 的 表 层 叙 述 上
,
是 要 多 角 度 逻 辑严密 地逐层 展
、
。
因此
’
调 整 嫌 据 抗 战 的 三 个 阶段 的 时 序 正 面 战 场 肖
、 、
这样 的认识 再
;
’
幅 中 外 政 治 场 所 配 以 简 短 文 字 说 明 呈 现 试 题 内 如
,
2 0
“
1
2
年全国 卷 评 析
“
‘
冲击
”
一
反应 模 式 题 确
,
”
容 材 料简 明 扼要 隐 含 信息 丰 富 要求考生
,
, , , ,
“
提 取 立
中 国 的 近 代 化是 西 方 冲 击 的 结 果
?"
IK
教 学 参 考
丨
機坛
高考历史论证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历史论述题一般解题思路(开放题)(共21张PPT)
题型二:目录修补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 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角度二:国内+国外
举例三要素: ①事例背景 ②事例具体表现 ③事例影响
角度三:内因+外因
3、小结(理论升华):论证内容概括+结论
注:格式要求
观点:****************************** 论证:(政治)例子一:(背景、表现、影响) (经济)例子二(背景、表现、影响) (文化)例子三(背景、表现、影响)
评材料中关于全球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 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一:全球化削弱了国家主权,有利于世界稳定、促进国家间合作,增加 国家的财富。(2分) 表态:我赞成!
论述:①全球化中许多主权国家以国家手段应对全球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 将会加强抛弃国家间竞争的行动,冲突将减少。(如全球气候问题、恐怖主 义问题等,需要全球国家共同应对。)(表现)
3.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60年新中国成立11年, 打败了反动统治者。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出于与中央 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6分)
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对待历 史。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 (2分)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解析答案)2019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41.(2019•全国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2018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高三历史评析题训练大整理(含答案)
高三历史论述题专项训练(盛纪腾整理)1.(12分)运州历史思维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历史素养。
阅读示例,完成下列要求。
示例:“工农武装割据”(1)背景: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位一体的红色政权建设思想。
首先,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其次,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再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战略阵地。
(3)影响: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是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
(4)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关系: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有着本质不同。
军阀割据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建立的反动武装集团,它既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又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工农武装割据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了工农大众的利益。
仿照示例,从经济史方面任选一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解析。
(要求:概念的选择须从经济史方面人手;要素分解全面、科学;对要素的解析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些先进国家占统治地位,并且少数资本主义强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列宁语)。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根本前提的,其形成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其内容包含三方面:(1)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组成的政治体系;(2)以资本主义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分析。
高中历史史料辨析题解析说题稿一、原题重现(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
高中历史史料辨析题解析说题稿一、原题重现(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二、命题立意及能力水平考查说明本题以法律改革为主题,以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改革为考点,依托了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改革的相关史料,创设了新情境和新的设问角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
三、学生解题障碍分析“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
”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
本题以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改革为考点,高中教材中并没有相关的内容,因而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要求,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从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的答题信息,迁移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部分学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往往存在着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等缺陷,抓不住关键信息点,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有待加强,从而导致分析、归纳的不到位。
高中历史论证题的解题分析
突破 口 。最 后 理 清 解 题 思路 , 归纳 历 史 论 证 题 的 解题 + y - a t  ̄答题注意点。
关键词 : 历 史 论证 题
一
分类 破 题
解 题 步 骤
历 史论 证 题 的形 势 2 0 1 1 年 江 苏 省 高 考 历 史 的第 2 2 题 ,第 一 次 出 现材 料分 析 论 证 题 的题 型 , 要 求 学 生 运用 材 料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论 证 陈 旭 麓 先生 的论 点 。从 2 0 1 1 年开始 , 连 续 四年 , 江 苏 省 高 考 历 史 试 题 都 出现 材 料 分 析 论 证 题 的 题 型 。  ̄ t n 2 0 1 2 年 的 第2 2 题, 运 用 上 述 材料 。 结 合所学 知识 , 以萧 公 权 的 康 有 为 研 究 为 例 , 以“ 时 代 、 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 为 主 题 进 行 论 证 。2 0 1 3 年的第2 3 题 . 综 合 上 述 材 料 和所 学 知 识 , 多角度论述 “ 新 政 的机 遇 与 挑 战” 这一主题。 2 0 1 4 年 的第 2 2 题, 与 传 统 相 对 应 的 是 近 代性 。 综 合 上 述 材料 , 结合所学知识 , 以“ 王 韬 课 士 的近 代 性 ” 为 主 题 进 行 论证 。 历史论证题 是学生最头疼 也是得 分率最低 的一种题型 。 据2 0 1 3 年 江 苏 省 历 史 阅 卷 现 场 的 不 完 全 统 计 ,第 2 3 题 的分 值 为8 分的论证题 , 零 分 率 高达 1 8 . O 9 %, 得4 分 以上 的 考 生 很 少 。 考 生 的 回答 多数 脱 离 材料 , 不 能 从 材 料 中提 取 多个 视 角 , 思 维 僵化 , 习惯 于 从 政 治 、 经济 、 思 想 文化 方 面论 述 问 题 , 史 论 结 合 的能力薄弱 , 难 以达 到 层 次 分 明 、 论 述 严 谨 的要 求 等 。那 么 如 何 才 能 让 学 生 不 再 惧 怕 历 史 论 证 题 ? 如 何 才 能 让 学 生 把 握 这 类 题 型 的解 题 能 力 与 技 巧 ?如 何 才 能 让 学 生 在 历 史 论 证 题 中 顺 利 得 到 基 本 分 并 向 高 分 靠 近 ? 这 些 问题 是 临近 高考 必 须 解 决 的, 也 是历 史 论 证 题 专 题 复 习 所 要 围 绕 的 中心 。 二、 了解 历 史 论 证 题 的 特 点 要解析历史论证题 , 首 先 就 要 了 解 历 史 论证 题 的特 点 。 历 史 论 证 题 频 繁 出现 在 高 考 中 。集 中体 现 了历 史 高考 对 学生历史能力的综合考查。 历 史 论 证 题 考 查学 生 的 能力 有 : 获 取 和解 读 信 息 的 能 力 ; 调 动 和运 用 知 识 的 能 力 ; 分 析 和 评 价 历 史事件或人物的能力 ; 描述 和阐释事务的能力 ; 论 证 和 探讨 问 题 的能 力 。 等等。 1 . 观点论证 , 史 论 结 合 。历 史 论 证 题 , 由论点 、 论据 、 论 证 过 程 三 部 分 组 成 且 缺 一 不 可 。在 论 证 过 程 中 , 强调史论结合 , 史 实与 论 点 要 有 机 结 合 。 2 . 角度 多 重 , 分 值 大 。历 史论 证 题 的 分 值 往 往 偏 大 , 一 般 在8 分 左 右 。 分值 大 , 要点多 , 要 求 学 生 答 题 的 角 度要 多重 。 3 . 运 用 历 史 学科 语 言 , 表 述 成 文 。历 史 论 证 题 , 毕 竟 不 像 语 文学 科 中 的论 文 ,需 要 洋 洋 洒 洒 大篇 幅 的 论证 。 历 史 论 证 题 , 实质 仍不脱离历史 主观题 , 需 要用历史 学科的思维 解题 . 也 需要 用 历 史学 科 语 言表 述 。但 历 史论 证题 与 一 般 历 史 主 观 题 在表 述 形 式 方 面存 在 差 异 .历 史 论 证 题 需 要将 答 案 组 织 起 来 表述 成 文 , 而不 是 一 个 个 零 散 的 答 案 要 点 。 4 . 有 明确 的 行 文 要 求 。历 史 论 述 题 都 有 明 确 的 行 文要 求 . 如角度多重 、 观 点 理 解 正确 、 史论 结合 、 逻辑严密 、 表述 清楚 、 字 数 限制 。 5 . 阅卷 时 只 给 出评 分 等 级 和 标 准 , 没 有 标 准 答 案 。 阅 卷 时, 往 往 会 以2 分作为一个等级 , 每 个 等 级 对 应 相 应 的分 数 及 阅 卷 的 要求 。 如 以2 0 1 3 年江苏高考第2 3 题论证题为例. 评 分 细 则为 : 水平 l , 分值 范围为7 —8 分, 要求学 生的答案 能够充分 、 有 效 地 提 取 材 料信 息 和 调 动所 学 知 识 . 立论角度多重 . 层 次 分 明, 观点与史实相统一 , 行文流畅 , 论述结构严谨。 水平2 。 分 值
历年高中历史高考论证题分析(大题)
历年高中历史高考论证题分析(大题)历年高考论证题分析2017年全国卷一根据XXX编《世界历史年表》等资料,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促进自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西方殖民国家进行殖民掠夺,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亦加强了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往来。
自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成为了中国航海界的创举,加强了中国和国外世界的联系;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西方传教士来华,如利XXX、XXX等人来华,传播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加强了国人对西方的了解,也推动明清时期总结性著作的出现,如《泰西水法》、《天工开物》;同时西方殖民者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带来中国,促进了中国饮食结构的变化,同时中国的茶叶和瓷器等产品也大量输往欧洲;而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017年全国卷二根据表1钟表的演变,完成下列要求。
(12分)论题:钟表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古代日器被成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在XXX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准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到来,钟表的制造成本逐渐降低,钟表开始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计时工具,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钟表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古代日器到现代的智能手表,钟表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手表的发展历程论题:手表的发展历程手表最初是女性的装饰品,但在20世纪初逐渐被男性所接受。
随着户外运动和汽车驾驶的流行,手表成为了男性的必备配饰。
高考历史15种热考题型:9 论证类选择题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9.论证类选择题考题示范(2013·北京·Tl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 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答题指导】1.命题立意:本题以19世纪末清朝官员奏折为史料栽体来论证这一历史现象,考查原文材料的信息提取和史论结合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获取信息(两个关键信息)(信息1)关注时间限定词:1893 。
(信息2) 关注作答要求:“由此,,即依据材料;“结论”即备选项是对材料信息的概括总结。
3.分析信息(1)从“江、皖、川、楚等省”可知洋纱洋布不仅仅在主要通商口岸使用,故排除A。
(2)从洋纱“较洋布行销尤广”“或有难销洋布之区”不能得出洋布“市场萎缩”,故排除B。
(3)“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的结论与材料不相符.故排除C。
(4)从材料中“洋纱一项进口日多”“无不用洋纱之地”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大量进口洋纱,故选D。
题型特点1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分为三类:(1)在题干中提出历史结论或以一段材料作为论点,要求学生在备选项中选出与之相符合的论据或结论。
例如:(2013·四川·T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2)在题干中列出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
例如:①(2013·广东·Tl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人。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②(2013·浙江·T23)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
高考历史论述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论述题专项练习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注:赶上潮流)。
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
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陈寅恪《敦煌劫余录序》(1930)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示观点的一点或整体进行评析。
(说明:运用3个具体史实,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中外史实均应列举,不能重复材料)【答案】示例:观点:赞同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说明:时代发展与变化对历史研究需要新材料与新问题。
汉初为了恢复经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后来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自汉武帝以后,历朝历代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
近代以来,面对中国的变局,中国仁人志士探索救国图强之路,在学习器物和制度失败后,转而去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对儒家思想全面否定。
在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一些国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改革。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学术领域与其同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学术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相关。
【解析】材料的观点是层层递进的,学术需要适应时代,学术研究者研究时需要与时代同步。
考生可以结合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等进行分析。
围绕材料的观点,进行论述,要求把史实写清楚。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它(汉字)没有字母文字的种种便利之处,但是它所体现的简朴和终极真理却牢不可破,不受狂风暴雨和艰难时日的侵袭,保护了中国文化达四千年之久。
它坚固、方正而优美,恰如它所代表的精神。
——李济(音译)《中国人类学诸问题》(转引自英国哲学家罗素《中国问题》—书)请回答:汉字方正而优美,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缩性。
高考历史常考论述题解析汇编
高考历史常考论述题解析汇编论述题汇总(一)政治1.观点∶社会制度的更替过程充满艰巨和曲折。
论证1: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查理一世领导国王军队与议会军队交战,经过几年斗争,失败了。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克伦威尔独揽大权,后期出现了斯图亚特王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开始到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历经几十年的斗争和探索,体现了艰巨性。
论证2: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1922年苏联成立并于1936年正式形成苏联模式。
历经赫鲁晓夫等人的改革,没能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苏联最终解体了。
论证3:中国于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且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国家综合实力,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结论︰综上所述,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历经曲折,但是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方式才能真正巩固制度。
新时期的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观点:新的社会制度战胜旧的社会制度需要经过长期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过程,都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曲折的过程,并且都呈现出由开始到顶峰、再由顶峰到低谷、最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曲线趋势,而以英、法两国尤为典型。
论证1:在这个漫长的革命过程中,英国出现过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克伦威尔独裁;论证2:法国出现过拿破仑独裁。
其间充满了反复激烈的斗争,表现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但在无数次斗争之后,新的社会制度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
结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一定的曲折性,新的社会制度最终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
历史历年高考论述评述题1、2010年湖南宁夏新课标卷(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
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l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
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13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2011年新课标卷(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高考历史论述题分析
高考历史论述题分析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思路这是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
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
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思路的规范是基于前面第二种规范要求的,即在认真审题和分析题目的基础上。
我们既要注意在时答题当中的一些答题套路和“公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形成正确的作答思路。
题目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题目要求在分析原因是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的限定,只是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对于这类题目,“根据时代背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等分析,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图表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 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
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
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开放型材料题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无法预知。
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
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历史中考的必考题,也是很多学生日常考试中比较畏惧的题目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运用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这类题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从审辩式思维角度分析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
从审辩式思维角度分析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发布时间:2021-09-22T08:31:35.626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4期作者:杨昌贵[导读] 新时代背景下,审辩式思维作为深化我国高考内容的改革以及命题工作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杨昌贵望谟民族中学贵州省,黔西南州 552300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审辩式思维作为深化我国高考内容的改革以及命题工作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其创新新和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创新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并且,通过审辩式思维模式可以充分的发挥历史事物中的联系,以及对历史观点以及结论的思考,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并对现实问题进行回应。
关键词:审辩式思维;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分析;高中历史前言: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具备、审慎、理性、包容的态度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分析、推论以及评估解析,并利用自我不断的修正,最终形成的一种理性的判断。
而将审辩式思维培养了落实到高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得其教学改革的目标得到快速的发展。
因此,本文将从审辩式思维角度对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进行分析,使得,其审辩式思维渗透到高考历史试题复习当中[1]。
一、审辩式思维对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的分析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直风向标,对高中历史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部分历史教师在针对高考历史试题研究时,已经逐渐达到了历史学科思维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的高度。
但是,却没有多少人士,从审辩式思维的角度对近三年的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进行分析。
以此,本文将结合高考历史选择题为例,如2020年全国卷第27题“内阁首辅张居正”、2019年全国卷第14题“一路一带粤港澳大湾区”以及2018年全国卷第25题“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等高考历史试题都是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代表性题目。
可以通过设置溢出普通高考学生常识的情境问题或者是设问的角度,以此来引发学生对该类型问题的反思和质疑,从而测试考生能够在正确的思想理念指导下,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以及自身思维能力来提升对问题认识、分析以及解决,从而达到测试考生审辩式思维的目的。
高考历史观点论证评价题讲解
高考历史观点论证评价题讲解历史观点论证评价题讲解:一、试题特点1.注重开放性与人文性观点论证评价题一般来说,需要考生对所给内容或观点进行自由选择,然后围绕所选观点或角度进行论证评价,试题形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由于试题所给内容主要是一些观点或角度,考生如何调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考生选择怎样的思维模式组织内容,都由考生自己选择,给各位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自由空间,这种形式由于限定较少,问题暗示或控制较少,内容开放度高,利于考查不同层次考生的能力。
常见的高考试题答题角度明确,答案具有确定性,这种试题过于注重牵制学生的理解与思想答题。
观点论证评价题却可以兼顾不同考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考生可以依据自我选择自由作答,还可以依据自己的思想见解答题,有效彰显考生的个性化理解。
因此,观点论证评价题从形式与内容都较好地体现了考试的人文性。
2.注重探究性与思维深广性观点论证评价题由于只有总的答题观点,有利于考生依据自我的理解进行分析论证与评价,有利于考生见仁见智,进行历史探究,试题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层次考生的探究水平,包括如何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与评价,如何依据情境性问题自觉迁移运用所学思维模式形成论证评价的角度,综合构成论证评价的要素,形成丰富的答案。
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考生答题将会出现思维模式是否完整恰当,认识问题是否具有深度等问题,考生因受知识面与视野的影响,还会出现思维广度的问题,除去这些情况考生还会因答题丰富性差异,出现能否比较完整地解答较为复杂的认识观点的问题。
事实上,优秀的考生回答观点论证评价题思维灵活,能够有效地调动所学知识,很好地利用历史思维模式组织答案,认识问题很有深度,常常还会出现鲜明的独到见解,很好地考查出了考生的思维能力。
反之,思维素养较差的考生思维狭窄,运用的知识较少,证据与观点缺乏联系,不能合理推理,缺乏足够的论证评价能力,一些考生论证评价角度单一,几乎答不出什么内容来。
总之,观点论证评价题有利于考查考生思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较好反映考生历史认识的不确定性,促进考生进行灵活思维,避免考试的模式化与程序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高考论证题分析
2017年全国卷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信息:自14世纪以来,中西方联系日益加强。
阐述:自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西方殖民国家进行殖民掠夺,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亦加强了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往来。
自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成为了中国航海界的创举,加强了中国和国外世界的联系;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西方传教士来华,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来华,传播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加强了国人对西方的了解,也推动明清时期总结性著作的出现,如《泰西水法》、《天工开物》;同时西方殖民者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带来中国,促进了中国饮食结构的变化,同时中国的茶叶和瓷器等产品也大量输往欧洲;而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信息: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联系日益紧密
阐述: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欧洲各国进行殖民扩张,打破世界各地分散的局面;西方各国的扩张,极大程度密切了中西方联系;
西班牙和葡萄牙势力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美洲的经济作物也传播到中国,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扩大;中国茶叶、丝绸等输送到欧洲;同时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西学东渐”的现象开始在中国出现,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推动了一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的出现,如《天工开物》和《泰西水法》等著作。
东西方之间的往来对于双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都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中西方依旧由较为密切的往来。
2017年全国卷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表1 钟表的演变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论题:近代以来科技进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阐述:在近代以前,生产力水平低,处于封建制度及传统教会控制下,科技发明比缺乏,人们的计时工具比较简单,日常生活较单调;
至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发展,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等事件,极大推动人类近代化历程,于18世纪至20世纪,先后出现了两次工业革命,人类先后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众多科技发明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电影、电报、电话、汽车、轮船等发明的出现。
综上所述,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的进步极大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使得日常生活趋向于多元化。
2017年全国卷三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论题:鸦片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阐述:工业革命后,西方各国急需原料和市场,先后发起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面临巨大的民族危机,各阶层先后进行救亡图存,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
在政治上,维新派宣扬民权和资产阶级代议制,进行维新变化;革命派宣扬民主共和思想和进行辛亥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
在经济上,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客观上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洋务派和民族资产阶级引入西方先进器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在思想上,为救亡图存,先后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民权”、“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等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中国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进程。
综上所述;西方的侵略激发了中国人的救亡图存行动,客观上瓦解中国传统因素,加速了中国近代胡历程。
2016年全国卷一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制度构想对实践的影响
阐述:于17—18世纪,西欧兴起了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宣扬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新思想;不仅起到思想解放作用,也给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建设提供了制度构想。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各国先后以改良和革命的方式走上资产阶级代议制道路;如美国的民主共和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国的议会共和制、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都体现了权力分立制约等启蒙思想原则;同时《独立宣言》、《权利法案》、《人权宣言》近代欧洲三大法案,体现了“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思想。
综上所述,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法案的制定,受到启蒙运动时期制度构想的影响。
2016年全国卷二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使得社会长期稳定,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使得古代中国科技发明众多,并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观点二: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
论述: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发达,科技发明众多,逐步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巨大的影响力,使得古代中国对外交流频繁。
如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往来;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郑和下西洋更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中国了东南亚、南亚各国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在小农经济主导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对外交流依旧较频繁。
近代以来,
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
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清末开设的商埠多集中于沿海地区。
业多集中于此;沿海地区,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