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土壤分布规律
安徽省资源分布与利用
安徽省资源利用与分布【地理资源】[面积]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时区]安徽省与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同一时区,[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资源介绍: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3.83万平方公里,除东北部及其他少数地区有低矮的残丘外,其余绝大部分为平原,约占淮北土地面积95%以上。
淮北平原海拔高度在15~46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平均坡降约万分之一点二,非常有利于全面实行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由于地质时期(全新世中期)的沉积和近代黄河屡次南泛以及淮河干支流的侵蚀和沉积的结果,使淮北平原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征,对排涝和灌溉都有不利的影响。
大体上北部为黄泛平原,地势最高,土地质量较好,农业土产水平较高。
资源利用:根据其自然资源特征,大量种植果树以及栽培林木,根据其地势地貌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的特征,安徽政府正在一步步实现此地区全面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此地区农业生产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已初步形成(2)江淮丘陵。
资源介绍: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一带。
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
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
受地质构造和上升运动的影响,沿江一带平原形成了2~3级阶地,分布着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冈地。
流水侵蚀切割,多冈、冲相间地貌。
滨江和江心发育有面积很大的江心洲和滩地。
处在中亚热带区域,水、热资源丰富。
年均温15.5~16.5℃,无霜期多在230~240天之间资源利用:根据地貌特点种植农作物,部分矿产资源丰富地区以开发矿产为主,人文、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
此地区作物一般一年两熟,也可一年三熟。
作物主要以水稻、冬小麦为主。
淮南以南的平原大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与淮北平原以旱作为主有别。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安徽省地质环境总体良好,但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有所差异,全省大体可分出淮北、江淮、沿江、皖西和皖南5个环境地质区。
这些环境地质区最直接的反映是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区域性地貌差异,与省内地貌、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农业地质分区均大致一致。
一、淮北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平坦,便于建设;土地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电力和煤化工,浅层孔隙水和区内东北部岩溶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深部地热资源丰富。
该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此外,盐渍土和砂礓黑土等低产田、高氟水地方病,阜阳等市集中、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淮北采煤塌陷。
二、江淮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相对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地表主要覆盖中更新统粘土,其下为中、新生界碎屑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便于建设。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地下水资源贫乏,淮南煤矿采煤塌陷,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胀缩土发育等。
三、沿江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铁、铜、硫、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温泉热水可供开发利用,地质构造和岩土分布虽较复杂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采矿引起矿山环境问题,红壤等中、低产田分布,河湖崩岸和淤积,岩溶塌陷等。
四、皖西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能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金、石材资源和温泉热水可开发利用。
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是山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部分地区流行地甲病等。
五、皖南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可建立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山区地形复杂,矿产资源不丰,滑坡、崩塌、小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李益湘2003年)。
浅析安徽长江流域第四系土层
浅析安徽长江流域第四系土层摘要:本文根据多年在我省长江流域地质勘察工作的经验,对本区第四系地层进行了总结,并提供常用原位测试的指标。
关键词:长江流域;第四系;地层;沉积Abstract:According to many years my province Yangtze River Bas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 work experience, on the Quaternary strata are summarized, and the commonly used to provide in situ test indicator.Key words:Keywords: Yangtze River Basin;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sedimentary1前言根据古气候,新构造运动以及地貌特征,将安徽的第四系分为两个地层区,即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和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本文着重介绍下扬子地层分区长江流域第四系土层情况,本区位于晓天、庐江、巢湖一线以南,西邻湖北,向南东延伸到江西、江苏和浙江等省境内。
因山间河流水浅流急,故第四系长流流域成因类型复杂,主要以冲积和冰川沉积为主,其次为洪积、湖积和沼泽沉积。
沉积厚度一般不超过50m。
在皖江平原区,早更新世地壳活动状态继承了新近纪的特点,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上升,长江流域仍发育在中山—高山之中,沉积物很少,基本上属于上升剥蚀区;中更新世,大别山继续上升,沿江地带发育两级河流阶地:Ⅴ级阶地阶面高程70~120m,Ⅳ级阶地阶面高程30~60m,这组阶地连续性差,长江谷地中未发现中更新世沉积物,说明此时连续的长江尚未最终形成;晚更新世,地壳活动比较和缓,升降幅度不大,因而冲积、残坡积黄色粘土特别发育,在相对上升的长江流域形成Ⅲ级阶地(阶面高程20~40m)和Ⅱ级阶地(阶面高程15~25m),这组阶地的连续性和对称性都较好,且有典型的河床相和河漫滩堆积物沿江连续分布。
安徽省地形地貌讲义
冲积平原
河流堆积物形成 的天然堤把湖水和河 流分开。在河谷被湖 相和河床相沉积完全 填满后,由沉降运动 所决定的堆积作用彻 底地改变了丘陵区的 地貌,初步形成了冲 积平原。
广阔的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中堆积作用 随着构造沉降不断发展 。在这种运动和湿润气 候条件推持不变的情况 下,冲积层将一组组地 继续堆积,整个冲积层 系不断加厚。地貌则表 现为平坦广阔的冲积平 原。
沿江平原
沿江平原位于中国安徽省中南部长江沿岸和巢湖附近,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海拔 20~30米左右,呈东北走向。平原土地肥沃,河湖星罗棋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沿江平原地貌及其形成原因
沿江平原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是长期以来的沉降地带。长江及其支流携来大 量泥沙在此堆积,形成了沿江平原,主要由河漫滩和三级阶地组成。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 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阶地是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
目录
1.淮北平原 2.沿江平原 3.江淮丘陵 4.皖西大别山区
安徽省地理位置
安徽省,在中国东南部 位于东经114° 54′~119°37′、 北纬29°41′~34°38′之间。 居华东腹地,东连江苏省 、 浙江省,南邻江西省,西接 湖北省、河南省,北靠山东 省 ,地处长江、淮河中下 游,是沿海与内陆腹地的过 渡 带 。 东 西 宽 约 450 千 米 , 南 北 长 约 570 千 米 。 面 积 13.97万平方千米, 居全国第 22位。
地貌类型
安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与 平原南北相间排列,是一个以丘陵、山地为 主的省份。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长江 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 五个自然区域:
(1)淮北平原(皖北平原) (2)江淮丘陵(皖南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安徽土壤》课件
皖中丘陵区
以黄棕壤、石灰岩土为主 ,分布在丘陵和低山地区 。
皖南丘陵山地
以红壤、黄壤为主,分布 在丘陵和低山地区,以山 地为主。
安徽土壤的类型
潮土
砂姜黑土
主要分布在皖北平原区,土壤质地较轻, 肥力较低,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旱作物 。
在皖北平原区也有分布,土壤质地较粘重 ,肥力较高,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 。
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管理措施,如保护性耕作、有机农业等,可以改善土壤健 康,增强土壤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土壤与水文循环
土壤在水文循环中的作用
土壤作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重要过渡带,能够吸收、 储存和释放水分,影响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土壤质量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健康的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保水能力,能够有效地调 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而退化的土壤则可能导致水资 源的枯竭和水质下降。
土壤与气候变化
土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气候变化会对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如温度升高可能导致土壤有机质的 分解加速,进而影响土壤的碳储存和养分循环。
土壤对气候变化的调节作用
土壤作为地球表面的重要碳库,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碳。健康的土壤可以降低碳排放, 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的土壤管理措施
保护土壤水文功能的措施
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等, 有助于保护和恢复土壤的水文功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
CHAPTER 04
安徽土壤的保护与可持续发 展
土壤退化与防治
土壤退化现状
安徽地区部分土壤面临退化问题 ,包括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等。
退化原因分析
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土壤退化 。
皖西大别山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及与地形的关系
赵 明 松 I ,2 , 李 德 成 2, 程 先 富 3,4, 王 世 航 1
(1.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 徽 淮 南 232001;2.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 苏 南 京 210008;3.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4.安徽省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实验室,安 徽 芜 湖 241003)
摘 要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G IS 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皖西大别山区土壤侵蚀空间 分布特征,讨论了侵蚀强度与海拔、坡度、坡向等因子的关系.基于信息熵模型评价地形因子与土壤侵
蚀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 )皖西大别山区2 0 1 0 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 8 4 4 .3 0 X 104t ,平均侵蚀模 数 为 1 4 1 5 . 0 5 t / k m 2 *a . 区域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5 2 . 9 5 % 和 3 1 . 9 9 % ,侵蚀强度由
1450m m ,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 - 2200h .海 拔 29 - 1745m ,是安
徽省内长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研究区内以花岗岩、片麻岩
为主,颗粒粗、易风化.土壤类型主要包括黄棕壤与黄褐土、粗
骨土、草甸土、潮土、水稻土等.土地利用以林地、草地和耕4 8 % 和 15. 37 % ;农业生产以
引言
据我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全 国 约 有 37.4 2 % 的国土面积水土流失严重,土 壤 流 失 量 达 4.98 x 109t [1].20世 纪 9 0 年代以来,在 GIS和 R S 技术的支 持 下 ,国内学者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 S L E )、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 U S L E ),在区域土壤侵蚀和风险评 价方面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2 6].地形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控制着地表水热等能量的再分配, 主导着地表径流的强度和方向.程先富和余芬[3]研究了安徽省土壤侵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陈思旭等[5]分析了 南方丘陵山区土壤侵蚀与坡度、海拔的关系,但这些研究没有定量评价地形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强弱.
安徽省土壤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江淮丘陵平原区,沿江地区,皖南山地丘陵区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华东的第三位,全国的第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5%。
本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的过渡类型特点,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形成了全年的湿热多雨季节,冬季低温少雨雪,形成了比较干冷的季节,全省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丰富。
第一节安徽省土壤分布一、安徽省土壤分类系统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于1988年制定了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五个土纲,八个亚纲,十三个土类,三十四个亚类,一百十一个土属。
土纲亚纲土类土纲亚纲土类湿热铁铝土红壤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铁铝土湿暖铁铝土黄壤紫色土湿暖淋溶土黄棕壤石质土黄褐土粗骨土淋溶土湿温淋溶土棕壤半水成土暗半成土山地草甸土人为土水稻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淡半水成土潮土二土壤的水平分布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不仅生物气候有过渡特征,土壤的过度特征也很明显。
1、淮北平原低山丘陵有地带性土壤--棕攘分布,淮北平原上主要为半水成土纲的非地带性土壤--潮土与砂姜黑土。
2、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
东部和西部是由多种母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
3、沿江多为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以及在这些土壤上久经耕作种稻而发育成的各种类型水稻土,除此之外,在长江沿岸冲击平原边缘,即在沿江二、三级阶地上,多出现下蜀黄土发育的黄褐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棕红壤,长江以北以黄褐土较多,长江以南则以棕红壤出现较普遍。
4、皖南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与红壤,受母质影响深刻的棕红壤出现也较多。
安徽传统农业分布原因分析
安徽传统农业分布原因分析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农业
发展的理想地区。
传统农业在安徽省的分布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自然条件:安徽省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平原广阔,西部山地较多。
丰沛的自然水源使得农田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安徽省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如小麦、水稻、棉花等,因此
农业在安徽省的分布较为广泛。
2.地理环境:安徽省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出产的农产品可以方便地流通到各地。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这为
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外,安徽省还有一些河流湖泊,为渔业提供了
条件。
4.经济需求:安徽省地处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人口密集,市场
需求旺盛。
农产品在安徽省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安徽农民借助丰富的农
业资源,满足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的食品需求,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5.政策支持:安徽省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农业政策
支持。
政府投入资金,改善农田灌溉设施,推广科学农业技术,培训农民等,为传统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政府的政策支持使得传统农业
在安徽省仍然具有竞争力。
综上所述,安徽传统农业的分布主要受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文化
影响、经济需求和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
传统农业在安徽省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做出了重
要贡献。
第十六章--安徽土壤
3、母质
(1) 近代黄泛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 北部与沿淮一带,因为沉积时间不长,未经 强烈淋溶具有强?灰反应,CaCO3含量在5-10%,起质地具成带性与成层性。
(2) 黄土性古河流冲积物:主要分布在淮北 中部与南部,属第四期早期沉积物,沉积物 质起源为富含碳酸钙旳黄土性物质。但年代 已久,至今碳酸钙被淋洗到下层形成砂姜, 土体已无石灰反应,该沉积物颗粒变化不大, 质地多为重壤到粘土。
第十六章 安徽土壤
第十六章 安徽土壤
内容简介
安徽省土壤分布 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域
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
江淮丘陵平原区
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
沿江地域
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
皖南山地丘陵区
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
第十六章 安徽土壤
第十五章 安徽土壤
安徽省位于我国旳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 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 全国土地总面积旳1.3%,居华东旳第三位,全国旳第 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旳44.5%。
第十六章 安徽土壤
2、性状与种类
第十六章 安徽土壤
黄潮土质地层次变化很大,沿河两岸 向两侧伸展,依次出现砂土、石砂土、两 合土、淤土(紧砂缓淤)。在微地形上。 稍高处分布着砂土,低平处为淤土,界于 两者之间为两合土。大多数表层有机质含 量1%左右,全剖面具强石灰反应,PH在 8.0--8.5之间(构型:耕作层H--心土层 A/B--底土层B--母质层)。
1 分布:主要分布在萧县、砀山两县黄河故 道两侧,呈条带状;其次为宿县、灵璧、泗 县、亳州、濉溪等县(市),地形多为排水 不良而又不致常年积水旳浅洼平原,常与黄 潮土呈斑状插花分布,,在微域地形上,洼 中稍高处盐碱化程度稍高。
安徽省土壤分布规律
〔山 地草 甸土〕 安徽省山地草甸土面积很少,仅 0.08 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 0.008%。零星 分布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海拔 1000 米以上的中山之颠及局部洼地。山地草甸土是一种 非地带性土壤,是湿润季风气候区,中山上部草甸灌丛植被下形成的一种土壤类型。由 于地处高寒,山地草甸土利用困难,要注意植被保护。 〔砂 姜黑 土〕 安徽省砂姜 (礓)黑土面积 164.73 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 15.91%,集中分 布于淮北平原中南部的河间洼地和淮河以南的浅平洼地上。砂姜 (礓)黑土含有腐泥状 黑土层和潜育砂姜 (礓)层,土体结构差,有机质含量低,具有易涝、易旱、僵、瘦、渍 特点,是安徽省最严重的低产土壤。在利用上要加强综合治理,改良土壤性质。 〔潮 土〕 安徽省潮土面积 118.42 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 11.44%。全省各地都有分布, 相对连片集中的有淮北平原黄泛区、沿淮平原和沿江冲积平原。潮土是一种非地带性土 壤,是江河冲积物受地下水和旱耕作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潮土一般土层深厚,有机质含 量高,适宜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水 稻土〕 安徽省水稻土面积 241.53 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 23.32%。遍布全省,但 90% 以上分布于淮河以南。水稻土是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土体受还原淋溶、氧化淀积和水耕 熟化 共 同作 用 下形 成的 一 种耕 作土 壤 。土 体 中有 机、无 机物 质 不断 积累 、转化 和 迁移 ,剖 面上发生明显差异,形成特有的耕作层、犁底层、渗育层、潴育层、脱潜层、漂洗层等 发生层。水稻土适宜水稻种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被覆盖率低,极易水土流失,只能作林业用地。 〔粗 骨土〕 安徽省粗骨土面积 121 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 11.68%。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
安徽乡土地理
安徽乡土地理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位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多变。
年平均降水量由北向南为 770-1770毫米,主要集中在6 至 9月,且年际降水量悬殊较大,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频繁。
淮河、长江横贯省境,天然地把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域。
淮北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江淮是岗峦起伏的丘陵,江南是重山叠嶂的山区。
全省总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省耕地面积6378万亩,总人口6152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1%。
一、自然特征(一)、地理位臵安徽省简称“皖”,地处中国东部,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 1′--34°38′之间,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二)、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皖北平原)。
(2)江淮丘陵(皖南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安徽省地形图(三)、气候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并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黄山山脉以南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 800-1800毫米。
安徽江淮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21年6 02 月
安徽地 质
Ge lg fAn u oo y o h i
Vo .2 No. 12 2
Jn 2 1 ue 02
文章 编号 : 0 1 5— 6 5 (0 20 0 1 72 1 )2—13—0 2 7
安徽江淮地 区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成 因分析
壤类 型和成 土母 质 区 ,突 出样 点代 表性 。 的半 水 成 土 一 潮 土 和砂 姜 黑 土 ,其 中潮 土 主 要 分 布 深层 土壤 采样 以保 证样 品原始 性 ,未 受表 生环 境 在沿淮及其两岸支流 的泛滥带 ,砂 姜黑土则分布于
干扰 ,能代表 区域土壤背景为原则。平原区点位尽量 淮 河 以北 ; 江淮 丘 陵 岗 地 主 要 是 北 亚 热 带 的地 带 性 布置在采样单元 中间部位 ,丘陵区主要在沟谷等土层 土壤一黄棕壤 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 ,局 较厚部位布设样 点 ,以能采集 到 1 m以下土壤样 品 部 丘 陵 区 ( 岩 风 化 区 ) 分 布 有 石 灰 岩 土 、粗 骨 . 5 基 为首 选 ,兼 顾 土壤类 型 、土地 利用 现状 和地 质背 景 。 土 、紫 色 土 、石 质 土 ;沿 江 一 带 分 布 有 长 江 冲积 物
S n、 S 、 Th、 Ti Tl U、 V、 W 、 Y 、 Zn、 Zr r 、 、 、
、 安徽省土壤微量元素状况与地质背景之间存在着 Cl
密切 的相 关性 n,本 文 以多 目标 区域地 球 化学 调查 结 Mn、
e、 果 为 基 础 ,对 安 徽 江 淮 地 区 ( 作 区域 见 图 1 图 S 工 、
位尽量布置在格子中间部位 ,丘陵区的采样点是以土 各 类 土 壤 分 布 具 有 一 定 的地 带 性 ,从 北 向 南 : 壤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质图为参照来布设点 淮北属棕壤带 ,主要发 育 ( 暖湿 )淋溶土纲 中的黄 褐 土 ,并 叠 加 非 地 带 性 的 由淮 泛 和 黄 泛 沉 积 物 形 成 位 ,同时兼顾土流汇集方 向,以保证样点位于主要土
《十六安徽土壤》课件
农业用地改良土壤
探索不同类型的农业用地改良土壤,包括种类、 特点和应用。
土壤保护与治理
1
土壤污染状况
分析安徽省土壤污染的现状和影响,呼
土壤保护政策和法律规定
2
吁对土壤保护的重视。
介绍各级政府对土壤保护所采取的政策
和法律规定。
3
土壤治理方法
探讨土壤治理的方法和措施,以保护和 改善安徽省的土壤质量。
结论
土壤类型及特征
深入研究安徽省的棕壤、黑 土和红壤,探讨它们的特点 和适用作物。
天然土壤
1
棕壤
介绍棕壤在安徽省的分布范围、性质、
黑土
2
特点以及适用作物。
探讨黑土的分布范围、性质、特点和适
用作物。围、性质、特点 以及适用作物。
人工土壤
城市土壤
研究城市土壤的特点,并讨论城市土壤治理方法。
土壤资源优劣势
总结安徽省土壤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在未来的农 业发展中应如何利用。
未来发展方向及建议
提出关于安徽省土壤资源未来发展方向和改进建 议。
《十六安徽土壤》PPT课 件
欢迎来到《十六安徽土壤》PPT课件,本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安徽土壤资源, 包括分布情况、类型特征和土壤治理等内容。
概述
土地面积和农业占比
探索安徽省广阔的土地面积, 以及农业在该省经济中的重 要地位。
土壤资源分布
了解安徽省土壤资源的分布 情况,包括主要土壤类型和 分布范围。
安徽省土壤可蚀性k值及其分布特征
类型主要为红壤、粗骨土、黄褐土、黄棕壤、黄壤和紫色土,分布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4.9% ;安徽省水土流失区
主要类型土壤可蚀性实测值与EPIC模型估算值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建立的线性方程可用于EPIC模型修订;通
过验证,分形模型可用于该地区的土壤质地转换;安徽省皖西山地丘陵区、皖南山区及江淮丘陵区的土壤可蚀性值 为 0. 020 ~0. 050 fhm2-h/(MJ-mm-hm2),全省平均 K 值为 0. 036 6 fhm2 • h/( MJ-mm-hm2),该地区水土流失潜在
摘要:土壤可蚀性是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数据,科学获取土壤可蚀性数据对提升水土流失预测准确性具有重要意
义。利用径流小区实测资料和估算模型,借助土壤质地转换方法和ArcGIS软件,研究安徽省土壤可蚀性K值及其
分布。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壤类型多,但主要土壤类型有10种,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2.3%,水土流失区的土壤
第17卷第6期 2019年12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 17 No. 6 Dec. 2019
安徽省土壤可蚀性K值及其分布特征
汪邦稳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30088,合肥)
WANG Bangwen
(Anhui and Huaihe River Institute of Hydraulic Research , Anhu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Water Resources, 230088 , Hefei, China)
收稿日期:2018-08-22 修回日期:2019-06-17 项目名称:安徽省水利科技项目“江淮丘陵区坡地水沙分配及氮磷流失规律研究”(slkj2018-06);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科院
《十六安徽土壤》课件
成土母质的化学性质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和盐基饱和度,进而影响土壤 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01 02
植被类型
安徽植被类型多样,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的根系分 布、枯枝落叶的积累量以及根系与微生物的活动等对土壤的发育和形成 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活动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动对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养分的转化和释放 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运动,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土壤肥力
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生 物等养分,对植物生长和发育至
关重要。
土壤酸碱度
适宜的酸碱度能够保持土壤养分 的有效性,促进植物生长。
不同类型土壤的农业利用
黄棕壤
适宜种植茶叶、烟草、果树等经济作物。
红壤
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
紫色土
适宜种植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
《十六安徽土壤》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安徽土壤概述 • 安徽土壤的形成因素 • 安徽土壤的改良与利用 • 安徽土壤与农业生产 • 安徽土壤与生态环境 • 安徽土壤研究展望
01 安徽土壤概述
安徽土壤的分布
皖北平原区
以潮土、砂姜黑土为主,分布在 地势平坦的黄河、淮河平原及湖
间洼地。
皖中丘陵区
黄棕壤
主要分布在皖中丘陵和皖南山 区,土层深厚,质地适中,适 宜种植茶叶、果树等经济作物 。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皖中丘陵和皖南山 区,土层深厚,质地适中,适
宜种植水稻等作物。
安徽土壤的特点
01
02
03
多样性
安徽土壤类型多样,包括 潮土、砂姜黑土、黄棕壤 、水稻土等,适宜种植多 种作物。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滁州市土壤有机质变异特征分析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滁州市土壤有机质变异特征分析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丰富。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膜,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土壤中的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土壤结构、水分保持和微生物的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滁州市土壤有机质变异特征的分析,探讨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为土壤养分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一、滁州市地形起伏度特点滁州市地形起伏度较小,主要为平原丘陵地貌。
整体上,滁州市的地势北部高,南部低,东部与西部相对平坦。
滁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中上游的过渡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河网纵横,河岸沙地、冲积平原和翔实沃裕的丘陵地带交错分布。
山地和丘陵地带以及冲积平原耕地较多,地形起伏度相对较小,适宜种植。
由于地形起伏度的差异,土壤类型和有机质分布规律也存在差异。
二、滁州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1. 空间分布特征滁州市土壤有机质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
通过采集滁州市土壤样品并测定有机质含量,发现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丘陵地区有机质含量较高,而平原地区有机质含量较低。
在丘陵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集中在山地和山脚,而在平原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东部低、西部高的分布特征。
2. 地形起伏度影响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地形起伏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土壤有机质累积较多。
这是因为地形起伏度大的地区土壤侵蚀较强,有机质在土壤中得不到有效保护,造成有机质流失;相对而言,地形起伏度小的平原地区土壤有机质更容易得到保护,有机质含量较高。
3. 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方式也对土壤有机质的分布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滁州市山区和丘陵地区大部分被用于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农作物单一种植,导致有机质的积累有限;而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种类多样,包括农田、园地、林地等,植物种类繁多,导致有机质的积累相对更多。
三、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土壤有机质管理建议1. 加强丘陵地区土壤保护在丘陵地区,由于地形起伏度较大,土壤侵蚀严重,导致有机质流失较多。
第六章 安徽土壤6
34
砂姜黑土的成土特点 —2
伴随干湿交替和地下水上下运行,同时引起水体 中易溶性物质的淋溶与淀积,在暗色腐殖质下部形成 黄棕色过渡层与砂姜土层。黄色过渡层也称氧化还原 层,是地下水季节性升降,土体干湿交替作用形成的, 反映半水成土的总特征,铁锰氧化物的迁移和淀积, 形成锈斑与铁锰结核等。 干湿条件下,富含重碳酸盐的地下水及成土母质 中的碳酸钙。在砂姜黑土长期成土过程中淋溶淀积成 砂姜结核(层)。砂姜土层的土体呈橄榄色或黄棕色, 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夹黄棕色锈纹锈斑;砂姜呈黄白 色、灰色,形状呈砂姜核状或浑圆块大小不等。通常 面砂姜(雏形钙质结核)在 70 厘米深处出现,刚砂姜 (完形钙质结核)在1米左右,砂姜盘(钙质硬盘)在 3米左右出现。
第六章 安徽土壤
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土壤应该与地方的特点结合起来,做 到学以致用,因此本章要求学生在了解安徽基 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土壤类型的特点, 学习一些主要土壤类型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安徽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主要土壤资源性状
合肥地区土壤情况
合肥地区土壤情况合肥地区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两类为主要土壤,约占全部土壤的85%。
其余为石灰(岩)土、紫色土和砂黑土。
土壤计为5个土类,12个亚类,103个土种。
黄棕土壤遍及全境,成土母系下蜀黄土。
该土壤土层较厚,质地粘重,阻水、阻气,在30厘米深以上形成滞水层,水分难以向下渗透。
降雨时上层滞水,即从地面流失,雨过天晴,土壤很快又变干,出现龟裂。
适耕期短,肥力低,理化性关也差。
此土壤俗称黄泥或“黄泥板子”。
农民形容为“下雨流不歇,晴天大开裂”,还有“雨天一包脓,晴天一块铜”之说。
水稻土呈黄白色或青灰色,下部有细砂层、砾石层,其成土母质为下蜀黄第四纪堆积物。
原成土母质,经过人类长期耕作水稻后,逐渐发育形成一种特殊类型的耕作土壤。
该土主要分布于巢湖沿岸低洼圩区及中部波状丘陵旁中间。
该土壤在上旁地肥力较差,下旁地及十阶地平坦地带,肥力较高,低洼地带,土性冷,团粒结构差,系石灰岩风化物,属自然土壤。
市境内东部和西南低山残丘及舜耕山南麓,零性分布着紫色土和砂黑土。
紫色土质地较轻,结构疏松,含有砂粘、砾石,成土母质为大别山红砂岩,含水性差,有机质贫乏。
砂黑土(又称黑土)成土母质为黄泛沉积物,上部为黑土层,下部为砂石土层,故又名砂石黑土。
黑土层一般厚度30厘米,颜色浅灰或暗灰,质地多属粘壤,无石灰反映,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低;砂石层局部出现在70厘米左右浅土层,多数在两米以下深土层。
砂黑土土壤组合变化,按地形从上到下划分为黄土、灰白土、黑粘土三个亚类。
三亚类土都是质地粘重,土性冷,耐旱,易涝渍,是水、肥、气、热很不协调的一种土壤。
此类土壤亦是适耕期短,耕作阻力大,难以耕种。
全市境域内土壤酸碱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目前,合肥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35(单位,克/千克,下同),与1981年的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减少了1.15,减少幅度为6.97%。
从土壤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分析看,目前,合肥市耕地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为1.16,增加了0.2,增加幅度为20.84%。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教学文案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合肥市:位于东经117°10′~117°22′,北纬31°48′~31°58′,地处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形成较低缓的鱼背状地带。
总趋势是西南、东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
境内地形较平缓。
芜湖市:位于东经118°22′,北纬30°20′在长江与青戈江的交汇口。
主要市区沿长江南岸呈一带状,区内圩区~丘陵~山区呈梯形上升。
蚌埠市: 位于东经117°22′,北纬37°57′,其北部是广阔的淮北平原, 地势坦荡;南部连接淮南丘陵,地势稍有起伏,市区地形河流众多。
淮南市: 位于东经116°21′~117°11′,北纬32°32′~32° 56′,地处安徽省中部偏北,跨淮河两岸。
地形多样,地势南高北低。
土壤类型亦复杂多样,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基质是古河流沉积物,主要为砂礓黑土和黄土。
淮河沿岸的湾地为潮土类土壤。
湾地与丘陵之间的岗地,基质为下蜀系黄土,土壤主要为黄棕壤。
此外,凤台县留有部分白碱土。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东经118 °24′9″~118° 39′37″,北纬31°38′7″~31°47′2″,呈丘陵地形,西临的长江近似于南北流向,从采石矶至马鞍山(山名)北沿江为一狭长的带状山脉,走向与长江流向一致,市区的东部、东北部、东南部多山区,呈东高西低形。
淮北市: 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东经116°23′~116°59′,北纬33°17′~34°02′。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
铜陵市:位于东经117°48′38″,北纬30°56′42″,地处安徽省长江南岸。
铜陵为丘陵地带,境内岗峦起伏,东南山脉绵延,西北面为沿江洼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土 壤
一、土壤类型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具有地形复杂,成土母质多样,水热条件变化大的特点,加上农耕历史悠久,导致了土壤类型多种多样。
根据1979年开始的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安徽省共有5个土纲,8个亚纲,13个土类,34个亚类,111个土属,218个土种。
5个土纲分别是铁铝土纲、淋溶土纲、潴育土纲、半水成土纲和人为土纲。
13个土类分别是红壤、黄壤、黄棕壤、黄褐土、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石质土、粗骨土、山地草甸土、砂姜(礓)黑土、潮土和水稻土。
二、分布规律
安徽省土壤分布,过渡特征非常明显。
在水平分布上,淮北平原为棕壤带,江淮丘陵和大别山为黄棕壤和黄褐土带,皖南山区为红壤和黄壤带。
在垂直分布上,大别山北坡基带土壤是黄棕壤,350~800米为暗黄棕壤,800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大别山南坡的东面和东北面,基带土壤为黄棕壤,400~800米为暗黄棕壤,800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大别山南坡南面,基带土壤是红壤,450~1000米为暗黄棕壤,1000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皖南山区基带土壤是红壤,600~1000米为黄壤,1000~1600米为暗黄棕壤,在山顶平台和鞍部有山地草甸土。
在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地貌组合等共同作用下,安徽省土壤组合为:淮北平原以潮土、砂姜(礓)黑土为主;江淮丘陵和大别山区以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和石灰(岩)土为主;沿江和江南平原以灰潮土和水稻土为主;皖南山区以黄壤、红壤、紫色土和石灰(岩)土为主。
三、土类
〔红壤〕
安徽省红壤面积169.88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6.40%,主要分布在皖南、皖西南的低山丘陵区,约在北纬31度线以南。
红壤是亚热带气候生物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
·
·
7
4
土壤。
气候高温多雨、干湿季明显;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红壤的形成需经过脱硅富铝化和生物富集化过程。
红壤养分状况较好,适宜发展粮、油、棉作物和亚热带经济林木,但应防止水土流失。
〔黄壤〕
安徽省黄壤面积11.15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08%,主要分布于皖南的西天目山、黄山、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和五龙山等山地的海拔700~1100米的中山地带。
黄壤是安徽省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的土壤类型之一。
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云雾多,干湿季不明显;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针阔混交林。
黄壤具有强风化和强淋溶的富铝化过程。
黄壤以造林为主,林茶果综合利用为宜。
〔黄棕壤〕
安徽省黄棕壤面积53.24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5.14%。
主要分布在北纬33度以南的广大丘陵山区。
黄棕壤是地带性土壤。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干旱。
土壤形成过程中兼有棕壤的粘化过程和红壤的富铝化过程,但富铝化过程较弱。
黄棕壤适宜农、林、牧各业生产。
〔黄褐土〕
安徽省黄褐土面积83.79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8.0%。
主要分布于江淮低丘岗地、沿江低岗阶地、沿淮岗坡阶地和淮北部分地区。
黄褐土是在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的淋溶过程强烈;粘粒形成与淋溶淀积十分活跃,脱硅过程明显。
黄褐土可作旱作物耕地。
〔棕壤〕
安徽省棕壤面积10.76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04%。
主要分布于皖西大别山的海拔800~1700米的中山地区。
棕壤为一种盐基不饱和而又无灰化特征的土壤类型,适宜发展松树、杉树等用材林。
〔石灰(岩)土〕
安徽省石灰(岩)土面积36.26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3.5%。
主要分布于全省的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和条带灰岩构成的丘陵低山上。
植被为散生灌丛草地及稀疏乔木。
石灰(岩)土是非地带性土壤,在形成过程中除了碳酸盐类矿物遭化学溶蚀外,其余矿物未受强烈风化,云母类矿物脱钾不深。
石灰(岩)土适宜多种作物和喜钙果木生长,但要注意水土保持。
〔紫色土〕
安徽省紫色土面积18.57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79%。
除阜阳地区和淮北市外,其他地区都有分布,但以皖南的休宁——屯溪盆地两侧的低丘岗地最集中。
紫色土是非地带性土壤,仅发育在紫色岩上。
植被为稀疏灌木,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易水土流失。
受母岩影响,紫色土的形成过程中,物理风化强,化学风化弱。
紫色土是幼年土壤,经长期耕作后,肥力会明显提高,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石质土〕
安徽省石质土面积6.07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0.59%。
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陡坡和山脊部位。
石灰土是幼年土壤,土层厚度小于10厘米,非常浅薄,植·
·
8
4
被覆盖率低,极易水土流失,只能作林业用地。
〔粗骨土〕
安徽省粗骨土面积121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1.68%。
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
粗骨土也是一种发育程度差的幼年土壤,比石质土发育程度稍高。
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适宜作林业、牧业用地,已开垦为耕地的应停垦还林或种草。
〔山地草甸土〕
安徽省山地草甸土面积很少,仅0.08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0.008%。
零星分布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之颠及局部洼地。
山地草甸土是一种非地带性土壤,是湿润季风气候区,中山上部草甸灌丛植被下形成的一种土壤类型。
由于地处高寒,山地草甸土利用困难,要注意植被保护。
〔砂姜黑土〕
安徽省砂姜(礓)黑土面积164.73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5.91%,集中分布于淮北平原中南部的河间洼地和淮河以南的浅平洼地上。
砂姜(礓)黑土含有腐泥状黑土层和潜育砂姜(礓)层,土体结构差,有机质含量低,具有易涝、易旱、僵、瘦、渍特点,是安徽省最严重的低产土壤。
在利用上要加强综合治理,改良土壤性质。
〔潮土〕
安徽省潮土面积118.42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1.44%。
全省各地都有分布,相对连片集中的有淮北平原黄泛区、沿淮平原和沿江冲积平原。
潮土是一种非地带性土壤,是江河冲积物受地下水和旱耕作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潮土一般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水稻土〕
安徽省水稻土面积241.53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23.32%。
遍布全省,但90%以上分布于淮河以南。
水稻土是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土体受还原淋溶、氧化淀积和水耕熟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耕作土壤。
土体中有机、无机物质不断积累、转化和迁移,剖面上发生明显差异,形成特有的耕作层、犁底层、渗育层、潴育层、脱潜层、漂洗层等发生层。
水稻土适宜水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