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8模板

合集下载

2024年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必背知识点

2024年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必背知识点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护士执业的基础和必备知识。

以下是2024年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必背知识点。

1.人体解剖学:包括人体组织、器官、系统、腔隙等的组织结构及彼
此之间的关系,例如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等。

2.生理学:包括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呼吸系统、消
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3.病理学: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变化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等。

4.药理学: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分类、药物的副作用、药物
的使用原则等,例如抗生素、镇痛药、抗高血压药等。

5.护理伦理学:包括护理职业道德、护理伦理的理论基础、护理伦理
决策等,例如尊重患者的隐私、保护患者的权益等。

6.护理技术:包括各种常规护理技术和疾病护理技术,例如测量体温、观察病情、给药等。

7.护理诊断:包括护理学认识患者、护理学评估患者、护理学诊断患
者等,例如分析患者的疼痛状况、分析患者的自理能力等。

8.护理计划:包括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评价护理计划等,
例如制定插管护理计划、制定疼痛管理计划等。

9.护理评价: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价
患者的护理效果等。

10.护理文献检索:包括护理学领域的文献检索方法、护理文献的评价、护理文献的利用等。

以上是2024年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必背知识点,非常重要和基础的知识点。

在备考和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点,并且注意与实际护理工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必背知识点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必背知识点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必背知识点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初级护士而言,掌握一些基础护理学的高频考点和必背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最新版的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必背知识点:1.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护理学是研究护理的学科,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整体性等特点。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护理的定义、护理目标、护理方法和护理过程等。

2.护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护理伦理学是研究护理伦理问题的学科,包括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和护士伦理学等。

护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人的尊严和自主权、保护人的利益和隐私、维护公正和公平等。

3.护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和步骤护理过程是护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和评价护理效果等步骤。

评估包括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判断健康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包括制定目标和护理措施;实施护理措施包括执行护理计划和记录护理过程;评价护理效果包括评估目标达成程度和修改护理计划。

4.体温的测量方法和常见异常体温变化体温的测量方法包括腋下测温、口腔测温、肛门测温和额温测温等。

常见的异常体温变化包括发热、低体温和周期性体温变化等。

5.血压的测量方法和常见异常血压变化血压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

常见的异常血压变化包括高血压、低血压和不稳定血压等。

6.心率和呼吸的测量方法和常见异常变化心率的测量方法包括手动计数和心电图测量等。

呼吸的测量方法包括观察呼吸的频率和深度等。

常见的异常变化包括心律失常、心率过快或过缓等。

7.疼痛的评估方法和常见处理方法疼痛评估方法包括问诊法、观察法和评估量表法等。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心理干预等。

8.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手卫生、消毒和隔离等。

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和规范咳嗽和打喷嚏等。

9.营养的评估和干预措施营养的评估包括测定体重、测定身高和测定体质量指数等。

常见的营养干预措施包括合理饮食、适当增加能量摄入和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第一章绪论1.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三个阶段。

2. 南丁格尔开创前线护理事业,在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使病死率由原来的50%降到2.2%。

因此,南丁格尔被称为“提灯女神”和“克里米亚天使”。

3. 1983年,天津医学院首先开设护理本科专业。

1993年3月卫生部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关于护士执业和注册的部长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1995年6月首次举行全国范围的护士执业考试,考试合格获执业证,方可申请注册。

1993年,中华护理学会设立护理科技进步奖,每两年评奖一次。

6.护理学的4大任务: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

7.个案护理是一名护理人员负责一位病人全部护理的护理工作方式。

这种护理方式,护士责任明确,并负责完成全部护理内容,能掌握病人全面情况,但耗费人力。

8.责任制护理是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和连续的整体护理。

这种护理方式,责任护士的责任明确,能较全面地了解病人情况,但要求对病人24小时负责难以实现,且文字记录书写任务较多,人员需要也较多。

9.临床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毕业后护理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规范化培训。

第二章护理学基本概念10.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是人、健康、环境和护理,这四个概念的的核心是人。

11.护理的服务对象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

12.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水平。

13.自我概念由四部分组成:身体心象、角色表现、自我特征、自尊。

14.1948年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5. 最佳健康模式:由Dunn(邓恩)1961年提出,他认为健康仅仅是“一种没有病的相对稳定状态”。

16. 最佳健康模式更多地强调促进健康与预防疾病的保健活动,而非单纯的治疗活动。

17.治疗性环境要考虑两个主要的因素:舒适和安全。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必背知识点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必背知识点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必背知识点以下是初级护士《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的必背知识点(最新版):1. 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常见的正常生命体征范围是:体温36.5℃~37.5℃;脉搏60次/分~100次/分;呼吸16次/分~20次/分;血压120/80 mmHg。

2.感染控制:包括手卫生、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床单、服装、器械的清洁和消毒、废物的处理等。

3.疼痛评估和管理:疼痛评估工具包括VAS评分、面部表情评分法、疼痛问卷等。

疼痛管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镇痛药物的使用)、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和心理治疗(如放松训练)等。

4.皮肤护理:包括清洁、保湿、预防压疮和伤口护理等。

常见的皮肤护理技术包括频繁更换体位、使用护理垫、合理使用辅助装置等。

5.导管护理:包括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的管理。

导管护理包括固定、清洁和观察导管周围情况等。

6.呼吸护理:包括氧疗、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护理等。

呼吸护理中需要注意氧疗的流量、气管插管固定方式和护理、气管切开护理等。

7.营养护理:包括饮食指导、留置胃管和静脉营养等。

营养护理中需要注意饮食的平衡、留置胃管的护理和静脉营养的配制和观察等。

8.备孕期、孕期、分娩期和产后护理:包括孕妇体格检查、孕期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分娩过程的观察和协助、产后护理等。

如孕期的保健知识、产程阶段和产程的护理等。

9.新生儿护理:包括新生儿的基础护理、喂养护理、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和护理等。

如新生儿的各项护理、新生儿黄疸的护理等。

10.儿童护理:包括儿童的生理特点、发育指标、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等。

常见的儿童发育指标有身高、体重、头围等。

11.老年护理:包括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疾病的预防和护理等。

常见的老年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12.精神护理:包括精神疾病的观察和护理、心理治疗等。

通常需要了解各种精神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13.环境护理:包括病房环境的清洁和整洁、空气质量的控制、病人安全的保护等。

护考基础护理知识点

护考基础护理知识点

护考基础护理知识点
护考基础护理知识点如下:
1.护理的概念: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所产
生的反应。

2.护理的基本任务: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3.医院的物理环境:空间、温度、湿度、通风、光线、装饰。

4.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做到"四轻"。

5.手术室应选用绿色或蓝色装饰。

6.医院的人际关系主要有:护患关系、病友关系、病人与其他人员
的关系。

7.病人床单位是指住院其间医疗机构供给病人使用的家具和设备,
它是病人休息、饮食、排泄、活动与治疗的最基本的生活单位。

8.铺床法有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卧床病人床的整理。

9.护理入院病人入院的程序:办理入院手续、实施卫生处置、护送
病人入病区。

2023初护《基础知识》35条基本护理学考点

2023初护《基础知识》35条基本护理学考点

♦1.护理学的任务:我国医药卫生护理事业的基本任务是保护人民健康、防治重大疾病、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健康素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卫生保健问题,以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

♦2.护理学的时间范畴: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研究、护理教育。

♦3.临床护理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包括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4.社区护理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将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残障等服务,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5.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确保护理服务正确、及时、安全、有效。

♦6.护理教育分为基本护理教育、毕业后护理教育和继续护理教育三大类。

♦7.护理工作方式:个案护理、功能制护理、小组制护理、责任制护理、综合护理。

♦8.个案护理: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一名护理人员负责一位病人全部护理的护理工作方式。

适用于抢救病人或某些特殊病人,也适用于临床教学需要。

这种护理方式护士责任明确,一名护理人员负责完成其全部护理内容,能掌握病人全面情况,但耗费人力。

♦9.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按工作内容分配护理工作,各司其职。

护士分工明确,易于组织管理,节省人力。

但工作机械,缺少与病人的交流机会,较少考虑病人的心理社会需求,护土较难掌握病人的全面情况。

♦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形式(3~5 位护士) 对一组病人 (10~20 位) 进行整体护理。

组长制定护理计划和措施,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病人的护理。

这种护理方式能发挥各级护士的作用,能了解病人一般情况,但护士个人责任感相对减弱。

♦11.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和连续的整体护理。

其结构是以病人为中心,要求从病人入院到出院均由责任护士对病人实行 8 小时在岗,24 小时负责制。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必背知识点(最新版)

初级护师《基础护理学》高频考点必背知识点(最新版)

1.护理学的形成经历了人类早期护理(以自我护理、家庭护理为主)、中世纪的护理(以宗教护理、医院护理为主,护理工作仅限于生活照料)、文艺复兴与宗教革命时期的护理、护理学的诞生(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

2.1912年国际护士会将5月12日(南丁格尔的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中华护士会成立于l909年,l936年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

3.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

4.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

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一所医院里开办了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将护理教育列为中专教育之一。

1995年6月25日,全国开始了首次护士执业考试。

5.护理学的性质~是一门生命科学中综合了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应用性科学。

护理学的范畴~包括理论范畴和实践范畴,其中实践范畴包括临床护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社区保健、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等方面。

6.人、健康、环境和护理是护理学最基本的四个概念,其中,核心是人,即护理实践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活动。

护理中的人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

7.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的服务对象从单纯的病人扩大到健康人群,即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人。

8.1990年WH0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没有绝对的健康或疾病状态,健康是动态的过程。

9.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10.成长与发展是持续的、有顺序的,并按照有规律的和可预测的方式进行。

11.机体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

12.住院处的护理工作内容有:办理入院手续;通知病房;卫生处置;护送病人人病区。

13.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观,即以整体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身心整体护理。

护师知识点汇总

护师知识点汇总

护师知识点汇总一、基础护理学知识点。

1. 医院环境与患者入院出院护理。

- 医院的物理环境要求:温度(一般病室18 - 22℃,新生儿室、老年病房、产房等22 - 24℃)、湿度(50% - 60%)、通风(每次30分钟左右)、噪声(白天较理想的强度是35 - 40dB)等。

- 患者入院护理:包括迎接新患者、进行入院评估(一般资料、健康史、身体状况、心理 - 社会状况等)、安排床位等。

- 患者出院护理:办理出院手续、给予出院指导(饮食、休息、用药、康复锻炼等)、整理患者床单位(按终末消毒处理)。

2. 患者卧位与安全护理。

- 卧位的分类。

- 主动卧位:患者身体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变卧位。

- 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变换卧位的能力,躺在被安置的卧位,如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 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所需而被迫采取的卧位,如肺心病患者由于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卧位。

- 特殊卧位。

- 去枕仰卧位:适用于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可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患者,可预防颅内压降低而引起的头痛。

- 中凹卧位(休克卧位):头胸部抬高10° - 20°,下肢抬高20° - 30°,适用于休克患者,以增加回心血量。

- 半坐卧位:适用于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患者(减少局部出血);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使渗出液流入盆腔,减少炎症扩散和毒素吸收)等。

- 患者安全护理。

- 保护具的使用:床档(预防患者坠床)、约束带(约束患者肢体,防止患者自伤或坠床等,但要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等情况)、支被架(用于肢体瘫痪或极度衰弱的患者,防止盖被压迫肢体而影响血液循环)。

3.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医院感染的概念: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学护理初级考试复习考点

医学护理初级考试复习考点

医学护理初级考试复习考点一、解剖学1. 人体结构与器官- 概述人体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的结构与功能。

- 记忆人体主要器官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2. 组织学- 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 熟悉不同组织的类型和结构。

- 掌握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关系和层次。

3. 生理学- 理解细胞的生理功能,如代谢、呼吸、发育等。

- 了解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 了解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二、病理学1. 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学- 熟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

- 掌握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2. 病理学与医学护理的关系- 了解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如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护理措施的制定等。

三、药物学1. 常用药物分类与作用- 熟悉药物的分类,如抗生素、止痛药、抗炎药等。

- 理解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2. 药物给药途径与剂型- 掌握不同给药途径的特点和适用情况,如口服、注射、贴患处等。

- 了解不同剂型的特点和应用。

四、基础护理1.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和常见异常情况的判断与处理。

2. 尿液、粪便、呕吐物等常见排泄物的收集与分析,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3. 皮肤、口腔护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 床位常规护理,如卧床转位、被褥整理、床单更换等。

5. 防感染知识,如手卫生、消毒灭菌、穿戴防护装备等。

五、临床护理1. 常见疾病的护理措施,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2. 常见手术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3. 紧急护理常识,如心肺复苏、止血、扭伤处理等。

4. 临终关怀护理,包括病人和家属的物理和心理护理。

六、专科护理1. 儿科护理,包括新生儿护理和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

2. 妇科护理,包括孕妇护理和妇科手术护理。

3. 老年护理,包括老年常见疾病的护理和老年康复护理。

初级护师基础学考点归纳

初级护师基础学考点归纳

知识点一:输液时静脉炎1.临床表现:病人输液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病人感到灼热、疼痛,有时伴有全身发热症状。

2.原因:长期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液,或静脉置管时间过长,引起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

也可因输液过程的无菌操作不严引起静脉的感染。

3.护理措施: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刺激为原则。

(1)严格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延长使用时间。

(2)立即停止局部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可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

(3)用中药如意金黄散等外敷。

(4)超短波理疗。

(5)合并全身感染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知识点二:输液时急性肺水肿1.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可有泡沫样血痰自口鼻涌出,肺部听诊可闻及大量湿啰音。

心率快,心律不齐。

2.原因:输液速度过快,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心脏负担过重引起。

3.护理措施(1)预防严格控制输液滴速和输液量,对心肺疾患、老年人、儿童尤为重要。

(2)立即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3)使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

(4)给与高流量吸氧,使肺泡内压力增加,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给予20%~30%乙醇湿化吸氧。

乙醇有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泡沫破裂,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及缺氧状态。

(5)按医嘱给予血管扩张剂、平喘药、强心剂、利尿剂等。

(6)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止血带以阻断静脉血流,每隔5~10m i n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缓解肺水肿症状。

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解除止血带。

知识点三:输液的发热反应1.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h,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

轻者体温升高至38℃左右,停止输液数小时体温可恢复正常。

重者初起寒战,继之体温可高达40℃以上,并伴有头疼、恶心、呕吐、脉速等症状。

初级护师考试知识点

初级护师考试知识点

初级护师考试知识点一、如何预防医院感染1、改善医院环境: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定期对空气进行消毒。

2、规范操作: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细菌传播。

3、减少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应勤洗手,避免用手接触面部和污染的物体表面。

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或使用消毒剂。

4、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5、加强监测和报告: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二、如何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等,明确各级职责。

2、制定规章制度: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制度、防护用品更换制度等,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3、加强培训教育: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意识和技能水平。

4、做好监测工作:定期对医院环境、医疗器械、医护人员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5、做好隔离消毒工作: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对病房、手术室、实验室等场所进行定期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6、合理使用医疗用品:选择符合标准的医疗用品,严格控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避免浪费和污染。

7、加强患者管理: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病情轻重合理安排病房和医生,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一、考试大纲及要求初级护师考试旨在检验护士的全面护理能力,包括基础医学知识、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能以及患者的观察与护理等。

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对护理流程有深入的理解,同时能够灵活运用护理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二、考试知识点模板1、基础医学知识(1)人体解剖学:骨骼、肌肉、内脏、神经系统等基础结构与功能。

(2)生理学:生命活动的调节与控制,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3)药理学:药物的作用机制,如抗生素、抗过敏药、镇痛药等。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学》重点复习笔记(二).doc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学》重点复习笔记(二).doc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学》要点复习笔录(二)2018 年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学》要点复习笔录(二)81.压疮的好发部位有哪些?仰卧位:枕骨粗隆、肩胛部、肘、椎体隆突处、骶尾部、足跟。

侧卧位:耳部、肩峰、肘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

俯卧位:耳、颊部、肩部、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脚趾。

坐位:坐骨结节。

82.预防压疮发生的护理举措有哪些?应做到勤察看、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改换。

(1)防止局部组织长久受压:准时翻身,减少组织的压力 ;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缝隙处。

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及夹板固定。

(2)免摩擦力和剪切力(3)防止局部湿润等不良刺激(4)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全范围的关节运动、按摩受压部位(5)改良机体营养情况(6)健康教育83.压疮瘀血红润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瘀血红润期 :皮肤出现红、肿、热、麻痹或有触痛,排除压力30 分钟后,皮肤颜色不可以恢复正常。

84.压疮炎性浸润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炎性浸润期:受压表面呈紫红色,皮下产僵硬结,皮肤因水肿而变薄,表皮有水泡形成,此时极易破溃,破溃后,可显现出湿润的疮面,病人有痛苦感。

85.压疮浅度溃疡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浅度溃疡期:此期表皮水疱渐渐扩大,水疱破溃后,可显现湿润红润的疮面,有黄色溢出液流出;感染后表面有脓液覆盖,以致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痛苦加剧。

86.压疮坏死溃疡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坏死溃疡期:为压疮严重期。

坏死组织侵入真皮基层和肌肉层,感染可向周边及深部扩展,可深达骨面。

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加,有臭味,严重者细菌入侵易惹起败血症,造成浑身感染。

87.压疮的治疗及护理举措有哪些?(1)浑身治疗:踊跃治疗原发病,增添营养和浑身抗感染等(2)局部治疗和护理(3)健康教育(4)依据压疮不一样发展期间采纳不一样的治疗护理举措:A. 瘀血红润期:增添翻身次数,防止局部过分受压 ;防止摩擦、潮湿和排泄物的刺激 ;改良局部血液循环,可采纳湿热敷、红外线或紫外线照耀等方法 .B. 炎性浸润期:此期应保护皮肤,防止感染 ;未破的小水泡要减少摩擦 ,防备破碎 ,进水泡自行汲取 ;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后 ,消毒局部皮肤 ,再用无菌敷料包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终护理概述一、濒死与死亡的定义(一)濒死的定义濒死即临终。

指病人已经接受治疗性和姑息性的治疗后,虽然意识清楚,但病情加速恶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

因此濒死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二)死亡的定义死亡是指个体的生命功能的永久终止。

二、死亡标准(一)传统死亡标准将心跳、呼吸停止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已经沿袭数千年。

(二)脑死亡标准目前医学界人士提出新的比较客观的标准,这就是脑死亡标准。

脑死亡即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

不可逆的脑死亡是生命活动结束的象征。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提出的脑死亡标准是:1.无感受性及反应性。

2.无运动、无呼吸。

3.无反射。

4.脑电波平坦。

上述标准24小时内反复复查无改变,并排除体温低于32℃及中枢神经抑制剂的影响,即可作出脑死亡的诊断。

三、死亡过程的分期死亡不是骤然发生的,而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期:(一)濒死期濒死期又称临终状态,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

此期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极度衰弱,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部位的功能处于深度抑制状态,表现意识模糊或丧失,各种反射减弱或迟钝,肌张力减退或消失,心跳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出现潮式呼吸及间断呼吸。

濒死期的持续时间可随病人肌体状况及死亡原因而异,猝死等病人可直接进入临床死亡期。

此期生命处于可逆阶段,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生命可复苏;反之,则进入临床死亡期。

(二)临床死亡期临床死亡期,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散到皮层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抑制状态。

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

此期一般持续5~6分钟,超过这个时限,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但在低温条件下,尤其是头部降温,脑耗氧降低时,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达1小时或更久。

(三)生物学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此期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及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整个机体已不可能复活。

随着此期的进展,相继出现早期尸体现象,即尸冷、尸斑、尸僵等;晚期尸体现象,即尸体腐败等。

1.尸冷是最先发生的尸体现象,死亡后因体内产热停止,散热继续,尸体温度逐渐降低称尸冷。

死亡后尸体温度下降的规律是:一般死后10小时内尸温下降速度约为每小时1℃,10小时后为每小时0.5℃,大约24小时左右,尸温与环境温度相同。

2.尸斑死亡后血液循环停止,由于地心引力的缘故,血液向身体的最低部位坠积,该处皮肤呈现暗红色斑块或条纹称尸斑。

尸斑出现时间是死亡后2~4小时。

若病人死亡时为侧卧,则应将其转为仰卧,以防脸部出现尸斑而颜色改变。

3.尸僵尸体肌肉僵硬,并使关节固定称为尸僵。

形成机制主要是死亡后肌肉中三磷酸腺苷,即ATP不断分解而不能再合成,致使肌肉收缩,尸体变硬。

尸僵一般在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4~6小时展到全身,12~16小时展至高峰,24小时尸僵开始减弱,肌肉逐渐变软,称尸僵缓解。

4.尸体腐败死亡后机体组织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因腐败细菌的作用而分解的过程称为尸体腐败。

一般在死亡24小时后出现。

死者生前存在于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各种细菌,可在死亡后在尸体内大量生长繁殖,体外细菌也可侵入人体繁殖,尸体成为腐败细菌生长繁殖的场所。

尸体腐败常见的表现有尸臭、尸绿等。

尸臭是肠道内有机物分解从口、鼻、肛门溢出的腐败气体。

尸绿是尸体腐败时出现的色斑,一般在死后24小时先在右下腹出现,逐渐扩展至全腹,最后波及全身。

临终关怀一、临终关怀的概念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安息所等。

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二、临终关怀的发展现代临终关怀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创始人桑得斯博士1976年在英国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被誉为“点燃了世界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

从此以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相继出现临终关怀服务。

1988年7月我国天津医学院在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的资助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上海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

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已跻身于世界临终关怀研究与实践的行列。

以后,沈阳、北京、南京等多省都相继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建立临终关怀机构。

三、临终关怀的研究对象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探讨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面照料,减轻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是与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政策学、法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新兴边缘学科。

四、临终关怀的组织形式和理念1.临终关怀的组织形式(1)临终关怀专门机构。

(2)综合性医院内附设临终关怀病房。

(3)居家照料。

2.临终关怀的理念(1)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对症为主的照料:临终关怀是针对各种疾病的末期、晚期肿瘤,治疗不再生效,生命即将结束者,对这些病人不是通过治疗使其免于死亡,而是通过全面的身心照料,提供临终病人适度地、姑息性治疗,控制症状,解除痛苦,消除焦虑、恐惧,获得心理、社会支持,使其得到最后安宁。

(2)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临终关怀不以延长生存时间为重点,而以丰富病人有限生命,提高其临终阶段生命质量为宗旨,提供临终病人一个安适、有意义、有尊严、有希望的生活,让病人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有清醒的头脑,在可控制的病痛中,接受关怀,享受人生的最后旅途。

(3)尊重临终病人的尊严和权利:临终病人是临近死亡而尚未死亡者,只要他没有进入昏迷状态,就仍有思维、意识、情感,仍有个人的尊严和权利。

医护人员应注意维护和保持人的价值和尊严,在临终照料中应允许病人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保留个人隐私权利、参与医护方案的制订等。

(4)注重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在对临终病人全面照料的同时,也提供临终病人家属心理、社会支持,从而获得接受亲人死亡事实的力量,坦然地面对死亡。

使病人家属既为病人生前提供服务,叉为其死后提供居丧服务。

临终病人的护理一、临终病人生理变化及护理(一)评估1.感知觉、意识改变表现为视觉逐渐减退、到视力消失。

眼睑干燥,分泌物增多,瞳孔放大,听觉常常是人体最后消失的一个感觉。

意识改变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等。

2.肌肉张力丧失表现为尿、便失禁,吞咽困难,无法维持良好舒适的功能体位,肢体软弱无力,不能进行自主躯体活动,脸部外观改变呈希氏面容,即:面肌稍瘦、面部呈铅灰色、眼眶凹陷、双眼半睁、下颌下垂、嘴微张等。

3.胃肠道蠕动逐渐减弱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便秘、脱水、口干等。

4.循环能力减退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大量出汗,四肢发绀、斑点,脉搏快而弱、不规则或测不出,血压降低或测不出,心尖搏动常为最后消失。

5.呼吸功能减退表现为呼吸频率由快变慢,呼吸深度由深变浅,出现鼻翼呼吸、潮式呼吸、张口呼吸等,最终呼吸停止。

可出现痰鸣音及鼾声呼吸。

6.疼痛表现为烦躁不安,血压及心率改变,呼吸变快或减慢,不寻常的姿势,疼痛面容。

如:五官扭曲、眉头紧锁、眼睛睁大或紧闭、双眼无神、咬牙等。

7.临近死亡的体征各种反射逐渐消失,肌张力减退、丧失,脉搏快而弱,血压降低,呼吸急促、困难、出现潮式呼吸,皮肤湿冷。

通常呼吸先停止,随后心跳停止。

猝死病人常心跳先停止。

(二)护理措施1.促进病人舒适(1)维持良好、舒适的体位,加强皮肤护理(2)重视口腔护理,晨起、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2.营养支持(1)主动向病人和家属解释出现消化系统症状的原因,以减少焦虑,取得心理支持。

(2)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少量多餐,以减轻恶心,增进食欲。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等便于病人吞咽的饮食。

必要时采用鼻饲法或完全胃肠外营养,保证病人营养供给。

(4)加强监测,观察病人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

3.促进血液循环(1)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皮肤色泽和温度。

(2)病人四肢冰冷不适时,应加强保暖,必要时给予热水袋,但水温不宜超过50℃。

(3)注意皮肤清洁、干燥。

4.改善呼吸功能(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

(2)神志清醒者,采用半卧位以扩大胸腔容量,减少回心血量,改善呼吸困难。

昏迷者,采用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防止呼吸道分泌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

(3)必要时使用吸引器吸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4)视呼吸困难程度给予吸氧,纠正缺氧状态,改善呼吸功能。

5.减轻感觉与知觉刺激(1)提供安静、空气新鲜、通风良好、有一定的保暖设施、适当的照明的环境,避免因病人视觉模糊产生害怕、恐惧心理,增加安全感。

(2)及时用湿纱布拭去眼部分泌物,病人眼睑不能闭合时可涂金霉素等眼药膏或覆盖凡士林纱布,以保护角膜,防止角膜干燥发生溃疡或结膜炎。

(3)护理中应防止在病人周围切切私语,以免增加病人的焦虑。

可采用触摸病人等非语言交流方式,配合柔软温和的语调、清晰的语言交谈,使临终者感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并不孤独。

6.减轻疼痛(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

(2)协助病人选择减轻疼痛的最有效方法。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把握好用药的阶段,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给药方式,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3)适时采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松弛术、音乐疗法、催眠意象疗法、外周神经阻断术、针灸疗法、生物反馈法等。

(4)护理人员采用同情、安慰、鼓励方法与病人交谈,稳定病人情绪,并适当引导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二、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护理(一)评估当一个个体接近死亡时,其心理反应是复杂的。

心理学家罗斯博士提出临终病人通常经历五个心理反应阶段。

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

1.否认期病人得知自己病重将面临死亡,其心理反应是“不,这不会是我,那不是真的!”以此极力否认、拒绝接受事实,他们怀着侥幸的心情四处求医,希望是误诊。

这些反应是一种防卫机制,它可减少不良信息对病人的刺激,以使病人躲避现时的压迫感,有较多的时间来调整自己,面对死亡。

这段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大部分病人能很快停止否认,而有些人甚至会持续地否认直至死亡。

2.愤怒期当否认无法再持续下去时,病人常表现为生气与激怒,产生“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的心理,往往将愤怒的情绪向医护人员、朋友、家属等接近他的人发泄,或对医院的制度、治疗等方面表示不满,以弥补内心的不平。

3.协议期病人愤怒的心理消失,接受临终的事实。

病人为了尽量延长生命,作出许多承诺作为交换条件,出现“请让我好起来,我一定……”的心理。

此期病人变得和善,对自己的病情抱有希望,能配合治疗。

4.忧郁期当病人发现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协商无法阻止死亡来临,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好吧,那就是我”,出现悲伤、退缩、情绪低落、沉默、哭泣等反应,要求与亲朋好友见面,希望由他喜爱的人陪伴照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