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合集下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人的定义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系统能够分为两个子系统:⑴第一个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⑵第二个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操纵和调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前进;⑥进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持续的进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①依范畴:狭义(指能够观看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差不多行为;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推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摸索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因此有文化。

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阻碍行为的定则⑴各年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改变阻碍行为的进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

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进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阻碍人类行为较多。

反之,个人身心进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阻碍较少。

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专门不良,阻碍个人的行为较多。

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阻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

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关系的说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关系的说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青少年旳行为受目前社会环境旳影响较小
B. 大众旳一致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旳影响巨大
C. 良好旳遗传基因可单独对人类行为发挥作用
D.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相影响旳力度是平衡旳
正确答案:B
解析:
少年期旳社会性发展是由青少年社会化旳任务决定旳,宏观环境对青少年旳影响逐渐扩大。

部分青少年在准备不充足旳状况下过早接触社会,少数青少年受到社会负面信息旳不良影响。

故A错误。

人类可以变化社会环境,由于人类具有很强旳能动性,因此人类可以变化自然环境,也可以变化社会环境,领袖人物或者大众旳一致行为,对社会环境旳影响作用巨大。

故B正确。

影响人类行为旳原因复杂多样.这也是导致人类行为多样性旳一种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影响人类行为旳原因包括生物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三个方面。

故C错误。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相影响旳力度并不是平衡旳,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旳影响要大某些。

故D错误。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认为个人动 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韦伯)。

(二)互动关系
• 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 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得以 发挥;
•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C 运行的角度——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 个过程即压力—应对/防卫、挑战—奋斗
(三)分析视角
查尔斯·H·扎斯特罗、卡伦·K·科斯特- 阿什曼(2006) 提出了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多层系统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 系,即一种“用于描绘和分析人和其他存在的系统,以及他 们之间交往的系统理论。”
从横向的角度重在评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通常 区分为生物系统、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逐一进行解释。
从纵向的角度重视生命周期或生命历程的视角。人的一生会 经历很多转变或过渡,每次转变都意味着生理、心理和社会 关系的变化。
(三)分析视角
谢谢观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 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
(三)分析视角
我们必须把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 分析。
杰美因和布鲁姆的社会生态学理论提供了三个分析角度
A 结构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
B 发展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及其
一、人类行为 二、社会环境 三、二者的关系
四、学习的意义
三 、
1

者 关
2

3
理论观点 互动关系 分析视角
(一)理论观点
二者关系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在环境中: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性别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

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0.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①母亲的年龄;②体重;③身高;④孕史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比如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和倡导者的角色。

13.人口性别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数量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本我(id):类似于无意识,与生俱来,是生物成分。

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4、自我(ego):是心理成分,派生于本我,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遵守“现实原则”。

5、超我(superego):象征着理想,是一种内化,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6、依恋:指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

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7、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8、同辈群体(peer groups)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

9、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

10、心理性断乳: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11、.专业荒废一种专业在某人的实践领域之内就目前而言是可用的,但是在从事此后的业务时,知识、理论和技术就力不从心。

12、功能性文盲:指的是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导论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可控性:人类能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变化性: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整合性:只有整合各方观点,才能理解4、社会环境的构成:(1).家庭①教导:父母向儿童传授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②奖惩:父母通过奖惩模式塑造儿童的行为③榜样:儿童仿效父母,学习其行为方式④支持:通过情感与社会支持帮助儿童成长(2).朋辈群体•从偶然选择到主动选择(3).学校、单位与组织①个体成长约有1/4的时间在学校度过②离开校园后,单位或组织对个体产生较大影响(4).社区:通过价值与目标实现某种社会控制(5).社会:个体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展开互动(6).文化:如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日本人拘泥于礼节、美国人活跃外向(7).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1.行为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2.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3.人类行为也会改变社会环境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无意识(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力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二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 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 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 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 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 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 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 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受自身的控制和社会的控制。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对于塑造人类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和引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定义与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社会背景。

它包括了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规范和制度等方面。

社会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它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成行为模式:社会环境不仅塑造了个体的认知和价值观念,还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2. 规范行为准则:社会环境通过制定和传递行为准则,引导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

这些准则可以是法律法规、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它们约束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范围。

3. 影响价值取向: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价值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一个崇尚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可能会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益和个人奉献,而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则可能使人们更加强调个人成就和物质追求。

二、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具体影响1. 社会认知: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方式。

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可以促使人们对他人更加怀疑和警觉,而一个合作共赢的环境则会培养人们的信任和合作意识。

2. 社会正义感: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社会正义感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反之则可能导致不公平和社会不满。

3. 社会支持与孤立感: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社会支持和孤立感产生影响。

一个和谐团结的社会环境可以提供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帮助个体克服困难,而一个冷漠和孤立的环境则可能导致人们的退缩和自卑感。

三、调节社会环境与改变人类行为了解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社会环境,实现积极的行为变革。

以下是一些调节社会环境的方法:1. 培养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教育、宣传和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社会氛围。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 2、人类行为也会引起社会环 境的改变
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学龄前儿童与社会环境
(一)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自我体验的发展 3、自我控制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与社会环境
(二)性别认同的发展
1、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 2、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 3、对父母的认同
青少年性意识发展阶段
抵触 好感 依恋第四节 成来自行为与社会环境一、成人前期(青年期)行为与社会 环境
1.成人前期(青年期)社会角色的 变化
2、成人前期(青年期)社会性发展
二、成人后期(中年期)行为与社会环境
1、 成年后期的家庭生活 2、成人前期(青年期)社会性 发展 3、成年后期(中年期)的职业 发展
从来源与作用的角度来看,影响人 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因素与非 常规事件因素两个方面。
2、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主 要有生物过程、心理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三大方面。
(1)生物过程 (2)心理过程 (3)社会化过程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表现为:
二、学龄期儿童与社会环境
学龄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道德的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青少年的情绪发展
1、情绪的两极性特征 2、反抗情绪的具体表现 3.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二、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道德的发展的发展 3、 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三、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
第五节 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老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人际交往的特点 3、生死观的发展

第六 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六 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本章重点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人类成长
第一节
人类行为Βιβλιοθήκη (一) 涵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它是对人的一切行 动的泛指。意为有机体的作为及其行动,包括内 在隐秘和外在可观察到的行为。

社会工作倾向于从综合观点看待人类行为: 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 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 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 1.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 • 2.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
(三)关于人类行为正常与异常的划分
大众普遍认为人的行为有正常和异常之别, 但是两者的绝对区分极其困难。按照社工视角, 任何人都是独特的,所谓异常只是体现了一种与 众不同,并不表示该个体有负面问题。因此,正 常和异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类型划分,不应该 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划分的相对标准:统计规律、社会规范、行 为适应性、个人主观感受等。
一、 社会环境的涵义
社会环境是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相关 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造环 境、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氛围和文化等。
(二)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
人不可以依靠自身完成各项人生发展任务。 作为社会系统的元素,人总是处于家庭、学校、 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的单系统或多系统的交 叉场景之中的。
(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 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 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个人会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 对等。
(三) 社会工作者要科学地分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可以归纳为生理、认知、 社会心理和精神四个层面,个体每阶段的发展都 是这些层面的有机结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面对整个心理学的一种 方向,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和学派。 方向,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和学派。它主张 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主张对不同的心理学学说 的尊重,对可接受的方法持开放态度。主要代 的尊重,对可接受的方法持开放态度。 表有马斯洛 罗杰斯等人 马斯洛和 等人。 表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 马斯洛( Maslow,1908—1970),美国 1970), 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 1970),美国 著名的心理学家, 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最著 名的概念是“自我实现” 高峰体验” 名的概念是“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是他 的另一著名的概念。 的另一著名的概念。
六、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乔治.赫伯特. 米德(1863—1931 1931) 乔治.赫伯特. 米德(1863 1931)美国社 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符号互动 论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者。他认为, 论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者。他认为,社会其 实也就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进行社会交往过程, 实也就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进行社会交往过程, 在这些象征符号中语言最为重要。 在这些象征符号中语言最为重要。 米德比较值得关注的理论是关于自我的学 在自我的学说中,又包括两个重要组成: 说,在自我的学说中,又包括两个重要组成: 一是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 主体我和客体我, 一是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 主体我和客体我, 二是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模仿 模仿、 二是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 模仿、游戏和比 赛。
第二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 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是紧密联系的,人类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人类行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人们生存的空间、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社区、城市、国家等所有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因素。

人类行为主要指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等各种方面。

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和言语对孩子印象深刻,往往对孩子的性格、品德、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的教育方式、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的教学方法等,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沟通能力等方面。

在工作场所中,员工之间的互动、公司的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等,会对员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工作动力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人类行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行为、消费观念等,对环境质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不断增大,对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这直接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重视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影响,尽可能地减少人类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手段,来引导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减少浪费和排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政策、制度等措施来规范人类行为,保护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我们才能真正使得每个人的行为在保护环境和资源消耗方面有所贡献,实现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我们需要关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影响,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教育、政策等途径,促进每个人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推动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行为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 社会化影响: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是人类行为形成的基础。

个体在社会中接受社会化过程,通过社会交往、角色扮演、价值观传递等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约束。

2. 形塑行为: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家庭、教育、工作等,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长大,家庭环境的关爱或冷漠、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其性格和行为产生影响。

3. 行为反馈:人类行为的结果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反馈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

比如,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受到社会认可,会对其获得奖赏或惩罚,从而影响其行为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4. 社会问题和挑战: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会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

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人们的新行为需求和适应方式的变化。

总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人类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影响,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行为:是指主体的活动或对环境的反响。

2、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

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响,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情境中的人:就是研究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社会如何让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个人如何让适应开展变化的社会和应对社会压力。

4、呼吁者:为案主的利益和权利而呼吁的社会角色。

5、自恋人格:人和客体相处,把它当作自体的一局部或该客体对自体起着非常重要、生死攸关的功能。

6、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展互动的婴儿、儿童或成人。

7、同一性危机:对原来形成的同一性产生疑心,从而再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

8、自律: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9、社会交换:指个人为了获得回报,而又真正得到汇报的自愿性活动。

10、顶峰体验:是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状态时感受或体验到的最完美的心理境界,是对灵性最特殊的体验。

11、灵性:作为人体核心的局部,也是最深入的层面,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自我超越能力的表现,可藉由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他人关系及其他关系的交流,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12、增权: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13、头尾原那么:即婴幼儿的开展遵循从头到脚,由上至下的原那么。

14、松果体:在人体的功能就是分泌褪黑激素,监视着体内各种腺体、器官的运作,指挥各种荷尔蒙维持在正常的浓度,能够减轻精神压力,提高睡眠品质,调节生物钟,缓解时差效应,能提高免疫能力。

15、生长陡增:身体外形方面的急剧变化。

16、亚XX:指人体界于XX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的改变。

17、更年期:指从生育年龄到无生育能力的年龄之间的过渡阶段。

18、产翁习俗:主要是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历到的病症,如腹部肿胀、恶心呕吐、焦虑不安,以及牙痛、头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过程属于行为吗?
狭义行为指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 广义行为还包括人的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Eg.一位有志于精神分析的青年慕名去找弗洛伊德,见面时
弗洛伊德问其姓名,他竟说出:“我叫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 ”,然后才慌忙改口道出其真正的姓名。
Eg.有人去买羊肉串伸出4个手指对老板说“来3根羊肉串”
社会环境中的人
三、“人在环境中”的基本理念
思考讨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因素
内因
先天环境
外因 后天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系统论、生 命历程理论。 遗传决定论(霍尔、高尔顿)、个体的 主观能动性 环境决定论(华生) 思考:遗传与环境谁的作用更大?如何 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2.认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 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影响 • 熟悉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规律 • 学习分析各阶段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这门课程的作用
3.作用
适应社会环境 调整社会关系(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发现和利用社会资源 改善社会环境 帮助自己、帮助他人
内容架构
第一章:整体、宏观介绍 第二章:理论基础 第三章
(四)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
生理因素
物质基础, 主要通过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心理的需要 和 动机影响行 为的变化
遗传基因影
响人类的行 为发展
人的行为 受 社会文化 因素制约。
二、社会环境
思考:
什么是环境? 环境有哪些分类标准? 如何给社会环境下定义? 社会环境应该有哪些内容?
环境(environment):是影响有生命事物的所 有因素和条件。 • 环境分类: 自然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
社会环境分类
根据社会环境的的构成分: • 物理环境(改造后的自然界、人工世界) • 社会组织(家庭、群体、社区、关系网) • 社会文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风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制度等)
社会环境分类
按所包含要素分: 物理社会环境 (如:道路、建筑设施) 生物社会环境 (如:驯养的动、植物) 心理社会环境 (如:风俗、制度法律) 按涉猎内容领域分: 聚落环境 文化环境 产业环境 休养环境
高尔顿“名人的研究”
,老板蒙了“几根?” 又伸出3个手指说“4根”……
Eg.某人想请大家吃桃,恰好没钱,所以就去卡里取钱。 到
了服务台,“麻烦您,来两斤桃子~~!!” 服务员呆了 ~~~~
(二)人类行为分类
按行为起源分:
• 本能行为(遗传):抓握反射、吮吸、吞咽、巴宾斯基反
射……
• 习得行为(学习)
按行为的功能分:
• 生理行为 • 心理行为 • 社会行为
思考:偷盗属于哪种?
按行为内容分 • 摄食行为(生存行为) • 睡眠行为(生养行为) • 游戏行为(生趣行为) • 认知行为(生智行为) • 劳作行为(生产行为) • 繁衍行为(生殖行为) • 皈依行为(生息行为)
按行为的主体分 • 个人行为 • 群体行为 • 组织行为
按医学标准分 •健康行为 •病理行为 •正常行为 •异常行为
• 方法类
社会工作方法、社工研究与评估、宏观微观工作等
• 实务类
社工实习、儿童妇女老年社工、学校企业家社工等
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1.认识行为
• 了解人类行为在各发展时期及社会环境中生物、心理、社会 发展特性 • 了解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变化过程,掌握人类行为的发展变 化规律 • 学习分析研究人类行为的主要理论 • 学习分析人类行为在不同环境特点
1、自然环境:环绕人们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2、社会环境:
•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劳动,加工和改造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 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的环境体系。 • 自然—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内容诠释:
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 精神
条件的总和。
(四)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

生理、心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生理因素
人类行为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生理因素影响心理:盲人的听力很好 生理影响社会因素:无脑畸形儿的发展 心理因素影响生理因素:癔症 躯体化 心理影响社会因素:社交恐惧症的适应性 社会因素影响心理因素:同性恋 社会因素影响生理因素:厌食症的女孩
主要内容
1
2 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地位 人类行为的含义、分研究视角
本课程的参考资料及考试要求
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序曲:课程学科地位
• 本门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 概述类
社工导论、社会学、社会福利政策、社工法规等
• 诊断分析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
• 广义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如生产力、生产关
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
• 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劳动组织、
学习条件和其它集体性社团等。 • 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社会制度、社会意识 和社会文化等。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自然环境是 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 境的发展。 • 区别关键:是否被人类活动影响和改造过 例如:
以年龄为主线介绍各生命历程阶段 的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特征及各 层面因素的影响和具体作用方式。
第七章
一、人类行为的内涵 (一)人类行为 • 思考: • 什么是行为?(behavior) • 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是主体对环境的反 应
什么是人类行为?
• 人类行为(human behavior) 个体(或群体、组织)为适 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 的活动或反应,是生理、心 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
• 按行为的性质及其后果分
• 攻击性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 利他主义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及
种族的繁衍
(2)多样性: (3)动态性:变化既受人们自身变化的影响,也受社会生活
条件改变的影响
(4)指向性:行为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 (5)可控性:意识 社会规范 (6)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