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动力学 第四章
第四章电化学腐蚀反应动力学详解
![第四章电化学腐蚀反应动力学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db32729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1.png)
a)腐蚀的驱动力——腐蚀电池的起始电势差 0,C 0, A
b)腐蚀的阻力——阴、阳极的极化率 PC 和 PA ,以及欧姆电阻 R
三项阻力中任意一项都可能明显地超过另两项,在腐蚀过程中对速度起 控制作用,称为控制因素。利用极化图可以非常直观地判断腐蚀的控制 速度。
欧姆电势降与阴极(或阳极)极化曲线加和起来,如图中的 0,C A线, 然后与阳极极化曲线 0,AS 相交于A点,则点A对应的电流I1就是这
种情况下的腐蚀电流。
0,C 0,A C A I1R I1PC I1PA I1R
I1
0,C
PC
0,A
PA R
即
I corr
0,C 0,A
PC PA R
则阳极极化 阴极极化
A E Ei Ee (4.1a) c E Ee Ei (4.1b)
对不可逆电极存在一个稳态的电位Es,也使用电极极化一词。这时,极化值 的大小用类似式(4.1)的方程式表示
E Ei Es (4.2)
极化的结果:阴极极化使电极电位负移,阳极极化使电极电位正移。 当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上产生两种相反的作用:
铜不溶于还原性酸,因为铜的平衡电势高于氢的平衡电势,不能形成氢阴极 构成腐蚀电池,但铜可溶于含氧酸或氧化性酸中,因为氧的平衡电势比铜高, 可构成阴极反应,组成腐蚀电池。酸中含氧量多,氧去极化容易,腐蚀电流 较大,而氧少时,氧去极化困难,腐蚀电流较小。见图4.10
铜在非含氧酸中是耐蚀的,但当溶液中含氰化物时,可与铜离子配合形成配 合离子,铜的电势向负方向移动,这样铜就可能溶解在还原酸中。见图4.10
图4.7 氧化性酸对铁的腐蚀
图4.8 金属平衡电极电位对腐蚀电流的影响
图4.9 钢在非氧化酸中的腐蚀极化图
中山大学无机化学第4章反应动力学初步习题及答案
![中山大学无机化学第4章反应动力学初步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6ad9ca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9.png)
第4章 反应动力学初步一、选择题 4-1 利用反应生成产物B ,在动力学上要求 ( )(A) (B) (C) (D)答案: B 4-2 对的反应使用催化剂可以 ( )(A) 大大加速 (B) 减速(C)、皆加速 (D) 无影响答案: C4-3 催化剂能加速反应的速率,它的作用机理是 ( ) (A) 增大碰撞频率 (B) 改变反应途径,降低活化能 (C) 减少速率常数 (D) 增大平衡常数 答案: B4-4 下列有关活化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不同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B) 同一条件下同一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其反应速率越小 (C) 同一反应的活化能越小,其反应速率越小(D) 活化能可以通过实验来测定 答案: C4-5 已知下列两个反应的活化能:(1)(2)在同一温度下,所有反应物浓度为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反应(1)比反应(2)的速率慢。
(B) (A) 反应(1)比反应(2)的速率快。
(C)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D) 对于反应(1)与反应(2),当温度变化的始态、终态相同时,反应(2)的反应速率(或速率常数)的改变比反应(1)显著的多。
13 2A B C −−→−−→←−−123a a a E E E >>123a a a E E E <<123a a a E E E >=123a a a E E E =<0r G ∆>v 正v 正v 正v 负42284224243(NH )S O + 3KI (NH )S O + K SO + KI →1-156.7kJ mol a E =⋅2222SO + O 2SO →2-1250.8kJ mol a E =⋅-1mol L ⋅12a a E E 和答案: A 4-6 已知反应 的反应历程是:(1) (快)(2)(慢)此反应的速率方程可能是 ( ) (A) (B)(C) (D)答案:C4-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个化学反应的越负,在温度T 下,反应的速率就越大。
化学动力学三四章习题和答案
![化学动力学三四章习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9a549876eeaeaad1f330b7.png)
《化学反应动力学》第 三、四章习题1、试推导A + B → P ,当其为二级反应r = k [A][B]时,其积分速率方程为: ln{1 + Δ0(P 0 - P ∞)/ [A]0(P t – P ∞)} = ln [B]0 / [A]0 +Δ0k t式中,P 为用物理仪器测定的体系的某种物理性质(如吸光系数),该性质与浓度有线性关系,Δ0 = [B]0 - [A]0解: 设B 过量A +B → Pt = 0 [A]0 [B]0 P 0 = [A]0λA + [B]0λB + λM (1) t = t [A]0-x [B]0-x P t = ([A]0-x) λA + ([B]0-x) λB + λM(2)t = ∞ [B]0 - [A]0 P ∞ = ([B]0- [A]0) λB + λM (3) 据二级反应速率方程:)]([][)]([][ln ][][1000000x B A x A B B A kt ---= x x A A B kt B A --+=-000000]B [][ln ][][ln)][]([ kt A B x A x B 00000][][ln ][][ln ∆+=-- (1)-(3)得:P 0 – P ∞= [A]0(λA +λB ) , 即:00A ][A P P B ∞-=+λλ (1)-(2)得:P 0 – P t =λA x + λB x由上面两式可得:000][A P P P P x t ∞--= 0000000000][][][][ln ][][ln A P P P P A A P P P P B x A x B t t ∞∞------=-- 000000000000][][][][][][][][ln A P A P P A P A P A P A P B P B t t +--+--=∞∞ )(][][][][][)][]([ln00000000∞∞∞∞-+-+--=P P A P A P A P A P B P A B t t)(][)(][))(][]([ln 00000∞∞∞--+--=P P A P P A P P A B t t ))(][)(1ln(000∞∞--∆+=P P A P P t 故: kt A B P P A P P t 000000][][ln ))(][)(1ln(∆+=--∆+∞∞ 2、反应Np 3+ + Fe 3+ → Np 4+ + Fe 2+。
第四章-固相反应与烧结
![第四章-固相反应与烧结](https://img.taocdn.com/s3/m/ff1c51fc76c66137ef0619e7.png)
VR
d(Cdt
x)
Kn (C x)n
x d(Cx)
t
0 (Cx)n 0 Kndt
n 1 1[(C 1 x)n 1C 1 n 1]K n t
讨论:
当n=0 ,x=K0t;
x d(Cx) t
n1,
0
(Cx)
K1dt
0
lnCC xK1t
n=2 ,
x C(Cx) K2t
2) 非均相固相反应系统
F 2(R 0 x )l 2R 0 l(1 G )2
N
1
R02l
F F.N
2
1
(1G)2
R0
1
ddG tKnF(1G)n
n0时F , 0(G)1(1G)2 K0t n1时F , 1(G)(1G)1 21K1t
(4) 、 设颗粒为立方体时,
a 3 (a x )3
1
G
a x a (1 G )3
AB
设经dt通过AB层单位截面的A的量为dm
A
B
x dx
由Fick第一定律得
dm dC dtD.(dx)|x
CA=C0 0
设反应产物AB密度为,分子量为dm dx
且为稳定扩散
dC (dx)|x
=C0 x
dxDC0 dt x
x22D0C tKt
_______抛物线速度方程
而实际通常以粉状物料为原料,因而又作下列假设:
3、 固相反应的分类
纯固相反应
( 1) 按物质状态分 有液相参加的反应 有气体参加的反 应
加成反应 置换反应 (2) 按反应性质分 热分解反应 还原反应
(3) 按反应机理
化学反应速率控制过程 晶体长大控制过程 扩散控制过程
第4章 扩散控制的电极反应动力学
![第4章 扩散控制的电极反应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a1979ef204a1b0717fd5dd8d.png)
4.1 扩散控制
在上一节讨论的快速电极反应、即可逆电极反 应中,电极电位和电活性物质的表面浓度始终维持
Nerst关系,这时,电极反应的速度v就完全由反应
物移向电极表面或者生成物移开电极表面的质传递
速度vmt所决定
v v mt
i nFA
1. 质传递类型
溶液中的质传递有三种形式:
上式两边微分并代入
DO i s C C O O nFA (t )
不考虑对流和电迁移,对于还原反应 物质传递的速度与电极表面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cO x v mt (0) x x 0
式中的x是与电极表面的距离。
稳态下扩散层厚度不随时间变化
cO c O 1
cs
2
O
0
x
图 1.4.1 电极上的浓度分布;x=0相当于电极表面 (1)在csO约为cO /2的电势下的浓度分布。 (2)在csO0, i = il的电势下的浓度分布。
s nFADO cO i cO 1 d cO
或
同样对于阳极反应:
c c i DR nFA d
s R
( 2)
s nFADO cO i cO 1 d cO
当 c 0 或者 c c
s O
s O
O
c c c
eq
il,c
log[(il,c – i)/(i-il,a)]
(-)
eq
(-)
O'
RT mO RT il,c i ln ln nF m R nF i il,a
il,c i ln i i l , a
化学反应工程-15-第四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化学反应工程-15-第四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ed1c363c03d8ce2f006623d6.png)
四、抑制剂
抑制剂是促进剂的对立物,抑制剂用来降低催化剂对不希望发 生的副反应的催化活性。
4.2.2催化剂的制备
催化剂的活性不仅取决于化学组成,而且与其结构有关。催化剂的 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备技术。
ka
k10V
exp
Ea0 RT
同时: g
RT
则:ra ka PA exp g A 1
脱附过程:rd
k1' A
k1'0 exp
Ed0 A
RT
A
k1'0 A
exp
Ed0 RT
exp
A
RT
V可认为是常数,令:
kd
k1'0 A exp
Ed0 RT
同时: h
RT
则:rd kd exp h A 2
总速率:r ra rd ka PA exp g A kd exp h A
达到平衡时:r=0,即:
一部分才能碰上空白的活性位,碰撞的几率为f A ;
3、吸附活化能Ea。只有能量大于Ea的气体分子才有可能被吸附, 这种分子占总分子数的分率为:
exp Ea RT
则: ra
k0 PA
f
A
exp
Ea RT
k0为吸附比例常数。
化学脱附速率为 rd 取决于两个因素:
主要的制备方法 ①浸渍法; ②沉淀法; ③离子交换法; ④共混合法; ⑤滚涂法; ⑥溶蚀法; ⑦热溶法; ⑧沥滤法; ⑨络合催化剂的固载化法。
4第四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2007
![4第四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2007](https://img.taocdn.com/s3/m/9392052458fb770bf78a55d9.png)
2NO(g) + O2 (g) → 2NO2 (g)
r = kc ( NO
)
2
c(O2 )
2+1 2+1 2+1 2+2 1+1 1+3
( 2NO g) + 2H2 (g) → N2 (g) + H2O(g) r = kc2 ( NO) c ( H2 )
2 S2 O 8 (aq ) + 3I (aq ) →
B
2.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r = k∏c
B
nB B
k ---反应速率系数,比速常数,其物理意义是 反应速率系数, 反应速率系数 比速常数, 各反应物的浓度均等于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各反应物的浓度均等于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k的量纲与反应级数有关,为[浓度1-n 时间-1]。 的量纲与反应级数有关, 浓度 的量纲与反应级数有关 。
t/s p / kPa 0 20 50 80 100 120 150 180 200 50.65 46.60 41.03 35.43 33.43 30.39 26.85 23.81 21.78
作图, 作 ln p~ t 作图, k1 = - m = 4.2×10-3 s-1 ×
t1/ 2
ln 2 = = 165 s k1
S2 O + 3I → 2SO + I k1 2 ① S2 O8 + I 2S2 O8 I3 (慢 ) → 3 2 ② 2S2 O8 I + I → 2SO 4 + I 2 (快) ③ I + I 2 → I3 (快)
2 8
2 4
3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
1. 反应速率:——单位体积反应体系中反应进度 反应速率: 单位体积反应体系中反应进度
化学反应工程-16-第四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化学反应工程-16-第四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9f4b81d7360cba1aa811da38.png)
积分反应器定义:组分单程转化率较大(xA>25%)时的情况。 问题:由于转化率高,对于热效应大的反应,如何保持反应器恒温? 问题:由于转化率高,对于热效应大的反应,如何保持反应器恒温? ①气体进入催化剂床层之前,常有一段预热区;且要求反应管要 足够细,管外的传热要足够好。 ②用等粒度的惰性物质稀释催化剂,以减轻管壁传热的负荷。为 了强化管外传热,可选用恒温浴、流化床、铜块等方式,力求催 化剂床层等温。
2、内扩散影响的检验: 、内扩散影响的检验: 方法:改变催化剂的粒度(直径 d P),在恒定的 w / FA0下测量转化率 xA 以x A ~ d P 作图:
若 d P 在b点左边,x A 不变。表明内扩散无影响。
x 若d P 在b点右边, A 变化。表明内扩散有阻力存在。
二、实验反应器
1、固定床积分反应器 、
(1) (2)
试推导由式(1)(2)分别控制时的均匀表面吸附动力学方程。
解:(1)式控制时,由控制步骤得:
r = k1 PH 2 Oθ V − k1' PH 2θ O
因(2)式达到平衡:
' k 2 PCOθ O = k 2 PCO 2θ V
θ O + θV = 1
1 PCO 2 +1 k 2 PCO
θ B = K B PBθV
(2′)
对(4)
′ ′ k 4θ R = k 4 PRθV
θ R = K R PRθV
同理对(5)
′ k4 KR = k4 (4′)
θ S = K S PSθV
(5′)
θ A + θ B + θ R + θ S + θV = 1
1 1 + ∑ K i Pi
第四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
![第四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450e56ff9b89680203d825aa.png)
第四章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4.1 什么是化学动力学?4.2 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法4.3 浓度与反应速率:微分速率方程与反应级数4.4 温度与反应速率: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理论4.5 反应机理4.6 催化作用4.7 化学动力学前沿话题Ahmed Zewail (Caltech, USA) 1999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for his studies of the transition states of chemical reactions usingfemtosecond spectroscopy ”http://nobelprize .org/4.1 什么是化学动力学瞬间完成的炸药爆炸反应大西洋底泰坦尼克号船首的腐蚀过程1/2N2(g) + CO2 (g)?●化学动力学的任务:1) 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2) 化学反应的机理问题●净反应速率和初速率化学反应有可逆性,所以实验测定的反应速率实际上是正向速率和逆向速率之差,即净反应速率。
有些化学反应逆速率非常小,可看作是单向反应。
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时,正向反应速率和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此时净反应速率等于零,平衡浓度不再随时间变化。
我们把反应刚开始一霎那的瞬时速率称为初速率,记作v(2) 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化学反应速率与路径有关。
有些反应的历程很简单,反应物分子相互碰撞,一步就起反应变成生成物。
这种反应叫基元反应。
多数反应的历程较为复杂,反应物分子要经过几步,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叫非基元反应。
化学平衡常数式中平衡浓度的方次和化学方程式里的计量系数总是一致的,按化学方程式即可写出平衡常数式,因为化学平衡只取决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而与路径无关。
但化学反应速率与路径密切相关,速率式中浓度的方次一般要由实验确定,不能直接按化学方程式的计量系数写出。
k = 6.23 ×10−4 s −1N 2O5分解反应的lg(N2O5)−t图N2O5分解反应的(N2O5)−t图)●半衰期(t1/2将一级反应速率方程改写为:lg[(A)/(A)0] = −kt/ 2.303/2时,此刻的反应时间t= t1/2,也就是反应进行一半当(A) = (A))。
第四章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第四章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8d02447f0b1c59eef8c7b449.png)
程的计量系数。
如对反应:
k Aa Ba
其速率
r kC C Aa Ba
吸附物种表面经常用覆盖度来代替,所以
r k A B
二、机理模型法建立速率方程 获取速率方程的方法:机理模型法和经验模型法。 机理速率方程:假定一个机理,借助于吸附、脱附、以及表面
第四章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反应动力学的重要参量: 速率常数:可用来比较催化剂的活性; 活化能:判断活性中心的异同; 指前因子:用于求取活性中心的数目。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步骤: 反应物从气流扩散到催化剂表面(外扩散-内扩散); 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上吸附形成表面物种(吸附); 表面物种反应形成吸附态产物(表面反应); 吸附态产物从催化剂表面脱附形成气相产物(脱附); 气相产物从催化剂表面扩散到气流(内扩散-外扩散)。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特点: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表面浓度/覆盖度有关; 总包反应动力学带有吸附和脱附动力学的特征,甚至内扩散 的影响。
例2、设反应A2 C按以下机理进行
A2 2 * 2A *
k 2A * C 2*
总反应速率
r k A
2
k A PA (1 A PA ) 2
1 2 1 2
Rideal机理:吸附物种和气相分子间的反应为速控步骤。 例1、设反应A + B C按以下机理进行
实验结果表明PH3在钨表面的分解可能按以上机理进行:
例2、设一反应机理模型为
A * A *
k A** B * C *
B* B * C* C *
总反应速率
kA PA r k A* 2 (1 A PA B PB C PC )
第四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第四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dd92358984868762caaed5e8.png)
第四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1. 催化剂要求——活性好、选择性高、寿命及稳定性好。
2. 孔容V g ——每克催化剂内部孔道所占体积,采用氦-汞置换法测定,氦-汞置换体积之差除以催化剂质量为孔容。
由被置换的氦体积可求得真密度ρt ,由汞体积可求得表观密度或假密度ρp ,单位堆积体积的颗粒质量为堆密度或床层密度ρb 。
颗粒催化剂的孔隙率θ为颗粒的孔容积与总容积之比。
催化剂床层空隙率为ε,ρb =ρp (1-ε)=ρt ((1-θ)(1-ε)。
θ=ρp V g 3. 气固相催化反应由反应物在催化剂内表面的活性位上的化学吸附、吸附态组分进行化学反应和吸附态产物脱附三个串联步骤组成。
按上述步骤获得的催化反应的化学反应动力学为本征动力学。
4. 分子间的引力产生物理吸附,无明显选择性,即可是单分子层吸附,也可是多分子层吸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减少。
化学吸附是固体表面与吸附分子间的化学键造成的,有显著的选择性,吸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吸附层是单分子层。
5. 化学吸附速率与气相中组分A 的分压p A 、吸附活化能以及表面覆盖度θA 有关。
6. 理想吸附层等温方程或均匀表面吸附模型表面覆盖度:∑=∗∗+=n 1i ii ii i p b 1p b θ;真实吸附等温方程式或不均匀表面吸附模型表面覆盖度:)p ln(b f1A 0A ∗=θ。
7. 单组分理想吸附速率方程:()∗∗+−=AA A A a p b 1p p k r 8. 单组分理想脱附速率方程:()∗∗+−=AA A A a p b 1p p k r 9. 表面反应控制速率方程:∑+−=2i i D C 2B A 1)p b (1p p k p p k r 10. 非理想吸附速率方程:())p b (p p k r A A A A a ∗∗−= 11. 不可逆单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采用较高的操作温度可以提高反应速率,获得较高反应产率。
第四章 链反应动力学
![第四章 链反应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26b236de84254b35eefd34ce.png)
§4.2 链反应的机理
一、链反应的引发过程
1. 链引发的活化能 链式反应中产生链载体的过程称为引发过程。 最常见的是稳定分子分解产生自由基(或自由原子)的过程。 此过程的活化能(通常等于反应热)很大,一般约在 200 ~ 400 kJ/mol,即链的断裂能 (D) : XY→X· + Y· 拟过程: XY→X : Y→X· + Y· • 第一过程表示分子劈裂为两个自由基,但保持其原来在分子 中的空间构型,此过程所需要的能量称为化学键的劈裂能D0
(7)惰性添加物也可能起到产生或消灭链载体的作用,故链式 反应对惰性添加物也敏感。 (8)链式反应的速率方程和动力学方程都很复杂。
五、自由基存在的检定
——确定链反应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1. 化学法 (1)金属镜法 把金属放入管道内,当含有自由基的气流通 过时,自由基与金属作用,生成一定的化合物。如:
产生或消耗链载体,即相当于加入引发剂或阻化剂,对链
式反应的速率产生很多影响。例如: 亚硝酰氯: 加入H2+1/2 O2→H2O 反应后,反应温度由580℃下 降到330℃,起到正催化作用。 用在光气合成反应中,几乎使反应终止,起到阻化作用。 (6)链载体是非常活泼的,它对反应容器十分敏感。
容器的材料、形状、甚至大小不同都会对反应产生影响。
热引发:以加热的方式供给体系能量,增加分子的热运动, 加速分子间的碰撞,使一个共价键的单分子的一个键发生对 称分裂,形成两个自由基或自由态原子。 例如 合成HBr的热反应 Br2→2Br 引发产生Br。
化学反应动力学-第四章-链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动力学-第四章-链反应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de59c30277232f60ddcca181.png)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链反应的引发过程
例如乙烷的热裂化过程由于:
CH3 CH3C2H5 H 410kJ
因此引发的初级过程主要是生成甲基自由基
(8)链式反应的速率方程和动力学方程都很复杂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四、链反应的表观特征
上述列举的链式反应的特征从链载体的存在及 作用的角度是不难理解的。但要确定一个反应 是不是链反应, 不能简单地从一些个别现象得 出结论。例如有些比较缓和的链反应,其反应速 率曲线有的和非链反应的速率曲线相似,诱导期 很短而不易察觉。甚至有时与一般的非链反应 的热爆炸或自动催化反应相混淆。热爆炸和链 爆炸虽都是爆炸,但其机理不尽相同。
表示为: XYhX Y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链反应的引发过程
光解速率依赖于光照强度I,有时还和被光解物 的浓度有关。但只有当照射的光不被完全吸收 时,被光解物的浓度才是光解反应速率的一个因 素。当被光解物的浓度c不太大时,光解反应的 速率可近似地表示为:
r0 Ic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四、链反应的表观特征
(6)链载体是非常活泼的,它对反应容器十分敏 感。容器的材料、形状、甚至大小不同都会对 反应有所影响。
(7)惰性添加物也可能起到产生或消灭链载体的 作用,故链式反应对惰性添加物也敏感。这时, 惰性添加物起的是能量传递作用,即它本身成为 能量的施主或受体,以碰撞物的形式出现。
(CH3·),但链载体却不是甲基而是乙基自由基 (C2H5·)和自由态氢原子(H)。它们并非由乙烷 直接分解生成的,而是由CH3·所进行的次级反 应产生的,即: CH3 C2H6C2H5 CH4
4章 化学动力学(1-3)
![4章 化学动力学(1-3)](https://img.taocdn.com/s3/m/e6b2fb5c3b3567ec102d8afd.png)
k1
Hale Waihona Puke ②2I → I2r2 k c
2 2 I
k2
③ H2 + 2I → 2HI
r3 k c c
r2 ( dcI 2 dt )2 1 2 ( dcI dt
2 3 I H2
k3
1 dcI r1 ( )1 ( )1 dt 2 dt
)2
r3 (
dc H 2 dt
第四章
化 学 动 力 学
§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与概况
一、化学动力学的任务
化学热力学研究(战略问题——可能性): 化学反应自动进行的方向、限度及平衡条件 化学动力学研究(战术问题——可行性) : 化学反应进行的速率、机理和影响速率的因素
H2(g) + 0.5O2(g) ==== H2O(l)
r G m ,1 ( 298 .15 K ) 237 .19 kJ mol 1
dcF dt
2 k 2 cF
若cA,0 ≠ cF,0,则为混 2 级,
r dc A dt k 2c A cF dx A dt dx F k 2 ( c A , 0 x F )( c F , 0 x F ) dt k 2 ( c A , 0 x A )( c F , 0 x A )
两个以上的元反应构成的总(包)反应称为非元反
应或复杂反应。
总(包)反应: H2+ I2 →2HI
①I2 → 2I ②2I → I2 ③ H2 + 2I → 2HI
3. 反应机理(历程) 一个总包化学反应中所包含的元反应按序排 列就构成该总包化学反应的机理(历程)。 4. 反应速率方程 r = f(cA, cB,... …,cN,T) 一般指定温度,则 r = f(cA, cB,... …,cN)—— 反应速率方程
第四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四章-酶促反应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c00bf308c5da50e2524d7f71.png)
四、酶动力学图解法
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动力学方程,必须通过动力学 实验确定其动力学参数。对Michaelis-Menten方程, 就是要确定rmax(或k+2)和km值。但直接应用 Michaelis-Menten方程求取动力学参数所遇到的主 要困难在于该方程为非线性方程。为此常将该方程
加以线性化,通过作图法直接求取动力学参数。
mol/l
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中,求得
k 0.0202
当 t=3min时,可以求得
min-1 、
S 0.94105
xS=6 %
mol/l
P 6% S0 6 107
mol/l
(2)当[S0]为1×10-6mol/l时,仍可视为一 级反应, ∴t=3 min时,同样可求得 xS=6 %
Km=1.7x10-5mol/L
乳酸脱氢酶
乳酸 乙酰CoA Km=1.3x10-3 mol/L Km=1.0x10-3mol/L
丙酮酸
丙酮酸脱氢酶
丙酮酸脱羧酶
乙醛 Km可以帮助推断某一反应的方向和途径
(2)Vmax和K3(Kcat)的意义
在一定的酶浓度下,酶对特定底物的Vmax也是一个常数。 当[s]很大时, Vmax=K3『E]。Vmax与K3成线性关系,而直线 的斜率为K3。 K3 表示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数,这 个常数又叫转换数(简称TN),通称催化常数(catalytic constant, kcat). Kcat值越大,表示酶的催化效率越高。
dc k (a x) 2 dt 1 x k t a (a x)
x b( a x ) ln a x a(b x)
k
情况1:A和B的初始浓度不同,则 移项积分
化学反应动力学4
![化学反应动力学4](https://img.taocdn.com/s3/m/4e252e5f284ac850ac0242e5.png)
[
A]4r 2B
(r)
B (r)
(DA
DB
)
d[B]r dr
1 kBT
[B]r
dV (r)
dr
kB 4r 2B (r)
4r
2 DA
DB
d Br
dr
Br
k BT
dV (r)
dr
V (r )
kB 4r 2 DA DB e kBT
d
B
V (r)
e kBT
r
dr
B (r)
(DA
kD 4 DA DB
4
DA
DB
1
Z AZ Br0 exp Z AZBr0
R
r0
e2
k BT
R = rA + rB
一般来说,r0 > R
三、分子反应与离子反应的比较
Effect of Reactant Charge on the
Diffusion-limited Rate Constant
zAzB 0
r:球的半径;Ni:分子数 。
2、传导 由于溶液中电位梯度的存在引起的溶质分
子移动的通量:
i ciVi (3)
ci :溶质 i 的浓度; Vi:溶质 i 移动速度。
Vi iE (4)
▽E:电位梯度 ( Volts cm-1 ) μi: 离子淌度 ( cm2.Volt-1s-1 ),
( 单位电位梯度时离子的移动速率。)
积分得:ln
kP
ln
kP0
V RT
P
P0
即:
ln kP
kP0
V RT
P
V P0 RT
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链的中止阶段(断链反应或链的失活):
当 自由基被消除时,链就中断,反应就
中止。
中止的方式是二个自由基结合生成分子,
也可以是器壁断链:
如:Cl·+ 器壁 → 断链 这一阶段是自由基或自由原子的复合反 应,所以其活化能一般为0。
二、链反应的分类
根据链的传递方式不同 ,可将链反应 分为: 直链反应 1. 直链反应 凡是反应前后自由基(价)保持恒定 的链反应称为直链反应。 甲烷的卤化反应是直链反应,我们从 该反应的机理判断一下直链反应的特点。 支链反应
另将此式代入d[Cl]/dt表达式。
可得:
2k1 [Cl2] [M] = 2k4 [Cl] 2 [M]
变换后得:
[Cl] =(k1 /k4)1/2 [Cl2]1/2
将上面所得: [H] = (k2 /k3) [H2] [Cl] /[Cl2]; [Cl] =(k1 /k4)1/2 [Cl2]1/2 代入 d[HCl] / dt 的总速率方程,得: d[HCl]/dt =2 { k2(k1 /k4)1/2} [H2] [Cl2]1/2 而总速率方程为: r =1/2 d[HCl]/dt ={ k2(k1 /k4)1/2} [H2] [Cl2]1/2 = k [H2] [Cl2]1/2 与实验所得的速率方程相同。所以假设的 机理从速率方程的角度讲是合理的。
链反应的三个基本阶段:
①链的引发阶段:反应物分子借助热、光等 外界因素生成自由基的反应 。因该阶段需 要断裂化学键,所以需要较大的活化能。 ②链的传递或增长阶段(链的持续):自由 原子或自由基与分子作用生成新的分子和 新的自由基或原子 。因自由基反应活性较 大,故 所需活化能相对较小 。该阶段不断 交替,如果不受阻,可使反应不断进行。
可见反应体系中[H] 远小[Cl],所以链的 终止阶段是Cl的断链反应为主。
链反应实例2 自由基加成聚合反应
乙烯类的加聚反应是典型的自由基引发的 聚合反应。 而且是一个化学引发的链反应。 特点:是通过外加的引发剂来实现的。 引发剂的作用:本身易形成自由基。 如:苯乙烯在溶剂中的加聚反应,可用偶
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其历程如下:
应注意与非链反应的区别。
有些反应在光、热、辐射或其他外界因 素作用下,也能产生中间活性体,但是 一 旦失去外界因素,反应就终止 。这类反应 称为非链反应。
通俗的说,非链反应必须是 外界因素始 终存在或作用着的。 而链反应只是在反应的开始阶段需上述 外界条件的作用,一旦活性中间体产生, 就不再需要这些外界条件的作用。
如果假定总反应为基元反应,即: H2 + Cl2→2HCl是一步完成的。按此估算 其活化能的话,
Ea = (εA—A-εB—B)×30% = (εCl—Cl-εH—H)×30%=203(kJ/mol)
以链反应方式进行时,Ea=146.5(kJ/mol) 这种估算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以 基元反应一步进行完成此反应,比通过链反 应分步完成此反应需要更大的活化能。
3.断链反应:
可表示为:RMp + RMq —k4→ R2Mp+q
(p和q可以是≥1的任何整数)
应该明确的是,断链反应不只是一个反 应,可以有无限多个,当然,都是自由基的 复合反应。所以也可认为其速率常数是相同 的,都为k4。
这样一个加聚反应其反应的总速率可 以用单体的消耗速率来表示: -d[M]/dt=k3[RM][M]+k3[RM2][M]
活化能检验: 根据所得的速率公式: 总速率常数 : k = k2 (k1 /k4)1/2 历程基元反应均符合阿累尼乌斯公式。
∴k1=A1exp(-Ea,1/RT);k2=A2exp(-Ea,2/RT);
k3=A3exp(-Ea,3/RT);k4=A4exp(-Ea,4/RT);
代入 k = k2(k1 /k4)1/2 中可得:
(6)链反应的速率方程都很复杂。
§2 链反应的机理
链反应机理主要分三个阶段: 一、链的引发 产生链载体的过程称为链的引发过程。 通俗的说就是产生活性自由基或自由原 子的过程。一般是分子断键形成自由基或 自由原子。 如:XY→X+Y 根据: ΔH = Ea (正 ) - Ea’(逆) 逆反应是自由原子的复合反应,活化能 约为0,∴平均键能约为断键反应活化能。
HCl合成反应的机理如下:
① Cl2+ M—k1→2Cl +M
Ea=243 kJ· mol-1
② Cl +H2—k2→ HCl + H
Ea=25(kJ/mol)
③ H +Cl2—k3→HCl+Cl
Ea=12.6(kJ/mol)
④ 2Cl +M—k4→Cl2+ M……
Ea=0 (kJ/mol)
如果用HCl生成的速率来表示反应速率的 话,根据链增长的二个反应可表示为: d[HCl]/dt =k2[Cl] [H2] + k3[Cl2] [H]
二、链的增长或持续或传递
Cl +H2—k2→ HCl + H …② Ea=25(kJ/mol) 估算值:Ea =(εH—H)×5.5%=24(kJ/mol) H +Cl2—k3→HCl+Cl …③ Ea=12.6(kJ/mol)
估算值: Ea = (εCl—Cl)×5.5%=243×5.5%
=13.36 (kJ/mol)
1.自由基的引发阶段: 该反应可简写为: I —k1→2R 引发剂分子分解为二个自由基
生成的自由基R与苯乙烯反应进一步产生 与反应有关的自由基。 可简写为: R + M —k2→RM R是自由基;M表示苯乙烯分子,RM是 新的自由基。Φ表示苯乙烯分子中的苯环。
2.持续反应: 可简写为:RM + M —k3→RM2 RM2 + M —k3→RM3 …… RMn + M —k3→RMn+1 链的持续反应都是自由基与同一分子(苯 乙烯)的反应,可认为有相同的反应速率。 所以持续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都为k3。
+ k3[RM3][M]+……
= k3 [M]{ [RM]+ [RM2]+ [RM3]+……}
= k3 [M]Σ[RMi]
关键是要求出加和式的值,根据稳态近 似法,可求得: Σ[RMn]=(k1/k4)1/2[I]1/2,[I]是引发剂的浓度。
代入总速率方程可得:
-d[M]/dt = k3(k1/k4)1/2 [M] [I]1/2 可见,对反应物来说,是一级反应,而 对引发剂来说,是反应级数为0.5级,总反 应级数为1.5级。
讨论:断链反应中为什么是Cl的断链反应 而不是H的断链反应? 根据二个链增长反应,可得: [H] /[Cl] =(k2 /k3) 当A2/A3≈1(近似处理)时,
∴ k2/k3 ≈ exp{(Ea,3-Ea,2)/RT}
当温度T=300K时,将活化能代入得:
[H] /[Cl] = k2 /k3≈0.001
其一般过程可图示如下(见图)
始终维持一个自由基(原子)与一个分子反 应生成一个新的自由基(原子)和一分新的分 子。
2. 支链反应
在链的传递过程中,每个链的载体可生 成一个以上的新的链载体,即反应前后自 由价(基)增加,这种链反应称为支链反应。 如:H2和O2的混合气体支链爆炸过程的 机理片段中有: 支链支化:H ·+O2 → ·O ·+ ·OH ·O ·+ H2 → ·OH + H · 每个反应前后自由基(原子)数量增加。
我们要求分清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的区
别。在链的传递过程中,前者自由基或自
由原子的数量不变;后者自由基或自由原
子的数量增大。
三、链反应的表观特征 了解链反应有哪些重要特征,不作详细 讨论。主要有下列六点: (1)指前因子A较大; (2 )反应物及产物的动力学曲线与一般反 应不同; 注:链反应的c~t曲线呈S形上升或下降。 且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非链反应、 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各有特点。 见P83图4.2,1是非链反应,2是直链反应, 3是支链反应的v~t曲线。
上述速率方程中不仅涉及到反应物分子 [H2]、[Cl2]的浓度,也涉及到反应活性很大 的自由原子 [Cl] 和 [H] 的浓度。
因为反应活性很大的自由原子[Cl]和[H] 的浓度无法用实验方法测定,可采用稳态近 似法求得。
根据机理推出速率方程。 稳态近似法的基本观点如下: 链反应实例1
∵自由基等中间产物极活泼,浓度低,寿命短, 所以可近似的认为在反应达到稳定态后,它 们的浓度为定值,不随时间而改变。 ∴ d[Cl]/dt=0;d[H]/dt=0。
其中: d[Cl]/dt=2k1 [Cl2][M]- k2[Cl] [H2]
+ k3[Cl2] [H] -2 k4[Cl]2 [M]=0
注:+表示Cl生成速率;-表示Cl消耗速率。
d [H] /dt = k2 [H2] [Cl]-k2 /k3) [H2] [Cl] /[Cl2]
支链反应的特点:
一个自由基或原子参加反应后生成了二 个自由基或自由原子,如果二个自由基或自 由原子再进行支链反应的又会产生四个自由 基或原子,以此类推……。 不断产生新的支链。
自由基或自由原子的数量急剧增大,所 以反应速率也急剧增大,最后发生爆炸反应。 如:H2和O2的爆炸反应。
实际上支链反应又可根据产生新支链载 体的情况分为三类。 这部分内容不作要求。
………
……
上述二反应不断的重复,且自由原子数量 不变,故是直链反应。
三、链的中止:
链反应中链的载体消失过程称为链的终 止过程。 如: 2Cl +M—k4→Cl2+ M……④ Ea=0 (kJ/mol) 还有一种可能是: 2H+M—k5→H2+ M……⑤ 我们可分析得到,链的终止反应以④ 为主,将在后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