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的上海,介绍老上海
民国早期(1912-1926)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
民国早期(1912-1926)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民国初年(1912-1926),上海滩班社成为沪剧的主要表演形式。
这一时期,滩班社在上海的剧场中崛起,成为了盛行一时的演艺形式。
滩班社在沪剧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崛起不仅推动了沪剧的发展,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滩班社最初是由一些独立的商贩和艺人组织成的演出团体,他们以在黄浦江滩贩卖商品为生,偶尔在街头表演一些杂耍杂戏,渐渐发展成集戏曲唱、说、打、弹、念、笑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小型团体。
滩班社的演员数量一般在20至40人左右,其中既有唱功出众的梅花扮、青衣,也有擅长演技的小生、旦角,还有担任丑角的丑角和一些临时表演的临时工。
他们通常通过租借一些简陋的戏院或者无顶的露天舞台进行演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服饰和道具简陋,但是却并不影响他们极高的演技和唱功。
滩班社的崛起得益于民国初年上海经济的繁荣。
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有着极其发达的商业和工业。
上海也是全国最重要的戏曲表演、演出和市场。
滩班社从商业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上海的大大小小的戏院众多,市场需求旺盛,所以滩班社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尤其是在一些小型的戏院、露天舞台和娱乐场所,滩班社成为了主要的表演形式。
滩班社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
他们的剧目既有历史剧、传奇剧,也有喜剧、说唱和滑稽戏。
滩班社演员们的表演形式也非常丰富,舞台技艺和表演手段非常灵活多变。
他们唱腔婉转动听,动作姿态夸张夺目,演出技巧娴熟老练。
这使得滩班社的演出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滩班社更是成为了当时上海城中的主要文化消遣。
由于滩班社的发展,沪剧在民国初年也经历了一次焕发的时期。
滩班社的崛起为沪剧的舞台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滩班社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技巧都对沪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滩班社的演员在技艺上健全了沪剧的表演技巧,丰富了沪剧的表演形式,推动了沪剧的时代发展。
滩班社的演员们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精髓,同时吸收了现代文化和时尚元素,从而使沪剧在这一时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名词解释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名词解释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时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上海滩的黄金时代。
在这段时间里,上海成为了中国最繁荣、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以下是一些20世纪30年代上海常见名词的解释:
1. 上海滩,这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代名词,指的是上海的外滩地区,也是当时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和娱乐区域。
上海滩是当时国际租界的一部分,聚集了大量的外国侨民和各国商人,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化风情。
2. 国际租界,国际租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中国沿海城市建立的外国租界,上海也有国际租界。
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租界成为了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各国政府和商人的活动地点。
3. 老上海,老上海是指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上海,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上海的独特历史文化和生活风貌。
老上海有着浓厚的外来文化氛围,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也是上海滩黄金时代的代名词。
4. 外滩,外滩是上海黄浦江畔的一片地区,也是上海滩的一部分。
外滩以其独特的欧式建筑和浪漫的滨江风光而闻名,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5. 百乐门,百乐门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是当时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夜总会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名流和富豪前来消遣娱乐。
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化氛围对当时的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是指上海市的历史时期,一般泛指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主要指1910年代至1940年代间的上海。
这个时期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于此。
老上海的故事众多,代表了这个时期的繁华、浪漫和传奇。
以下是一些老上海的故事:
1. 外滩风华:外滩是老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曾是许多国际租界银行和洋行的所在地。
在外滩,大量欧洲建筑和餐厅林立,成为当时上海最富有和繁华的地区。
许多故事发生在外滩,其中包括许多商人的传奇和文化名人的足迹。
2. 滩头堡的战争:滩头堡是老上海的一处军事防御工事,是上海租界时期的法国人为了保护租界而修建的。
在抗日战争期间,滩头堡成为了中国抵抗日军的据点,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和中国军民与法国租界居民的合作与抗争。
3. 大世界的风流:大世界是老上海最著名的娱乐场所之一,也是中国最早一批综合娱乐场所之一。
在大世界,演出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乐团,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欣赏。
大世界也是当时上海社交场所的代表,各种社交活动和派对在此举行,成为上海独特的社交文化风尚。
4. 旧式弄堂生活:弄堂是老上海特有的居住形式,是窄长的街
巷,两边是高大的石库门房屋,弄堂里住着许多不同阶层的居民。
老上海的弄堂生活丰富多彩,街巷里人来人往,有着独特的人情味道和社交生活。
这些故事代表了老上海的魅力和特色,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老上海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对于那个时代的遐想和思考,也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程和城市精神的传承。
老上海风格讲解
老上海风格讲解
老上海风格是20世纪初上海特有的一种文化风格,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符号。
一、历史背景
上海自19世纪末开始逐渐崛起为一个国际都市,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和外来人口,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上海曾被称为“东方巴黎”,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繁华奢华的城市”,有许多西洋建筑和文化元素,与当地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融合。
二、文化符号
1.汉口路、南京路步行街
汉口路和南京路是老上海的核心商业区,也是老上海风格的代表之一。
步行街两旁的老建筑、霓虹灯牌,以及马路中间的绿化带、花坛等均是老上海风格的代表元素。
2.洋建筑
老上海风格的建筑中,洋建筑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
洋建筑采用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但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
比如,建筑外立面常常采用陶瓷以及浮雕的装饰,并在建筑的头顶上加上中式的天花板。
3.夜场
夜场是老上海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
夜场的场景多以大马戏、歌舞、变戏法等节目形式呈现,对当时的上海社会十分有影响。
4.老字号商店
老字号商店是指那些有着悠久历史、依托名牌商标为生存保障的企业。
老字号商店为老上海文化的传统提供了支撑,其描绘出的是一个尘封的时代,也体现了老上海的经济和文化底蕴。
三、影响
老上海风格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建筑、商业、文化等各个领域,还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总的来说,老上海风格是上海特有的文化品牌,它充分体现了上海百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即便现在时代已变,许多人依然与这些熟悉的元素产生共鸣,留下了浓郁的怀旧情感。
民国早期(1912-1926)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
民国早期(1912-1926)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沪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上海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
民国早期(1912-1926)是沪剧崛起的重要阶段,本文将就民国早期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进行详细阐述。
民国早期,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商人涌入这座城市。
各地戏曲流派的演员也纷纷来到上海,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熏陶下,上海地方性戏曲逐渐形成,其中就包括了沪剧。
沪剧是在浙江、苏州等地的传统乱弹班、滩班、悲喜班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沪剧本滩班社是民国早期上海地区知名的沪剧班子之一,由知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道亭创建。
王道亭在戏曲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声望,他曾是苏月秋班的演员,对于沪剧的艺术理论和演唱技巧有着深入研究。
在王道亭的带领下,沪剧本滩班社迅速崛起,并成为上海戏曲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演技密不可分。
沪剧通过对传统悲剧和喜剧剧目的改编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剧目体系。
悲剧方面以《红楼梦》、《西游记》、《王阳明》等剧目为代表,喜剧方面以《提鞋记》、《泥鳅火锅》、《十里洋场》等剧目为代表。
这些剧目在情节、人物塑造、唱腔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创新和突破,使沪剧脱颖而出。
沪剧本滩班社的演员们也是其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们凭借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出色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他们不仅能够演唱高亢激昂的戏曲唱腔,还能够细腻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使得观众们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沉浸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沪剧本滩班社还注重与时俱进,积极引入西洋文化元素,使得剧目更具时代感和现代性。
他们在剧中融入了著名音乐作品、舞蹈、机动道具等元素,使得戏曲艺术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值得一提的是,沪剧本滩班社在民国早期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注重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的剧目创作。
他们通过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方式,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关注,为上海民众提供了深深的思考。
民国早期(1912-1926)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
民国早期(1912-1926)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民国早期,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魔都。
这时,上海的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称为沪剧。
沪剧是上海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它集中了中国传统戏剧、流行歌曲、京剧和评剧的影响,并注重表演艺术的特点和形式。
在民国初期,上海的戏剧界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京剧,另一个是地方戏剧。
但是,在这两个流派之外,还有一种新的表演方式出现了,这便是沪剧。
沪剧诞生于1912年,那时,一些京剧和地方戏剧的表演者开始在上海组织自己的表演团体。
这些团体在上海的滩区表演,称为“本滩班”。
沪剧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表演形式。
它包含了京剧、评剧和其他地方戏剧的特点和艺术语言;同时,对于地方音乐和流行歌曲等方面也有较高的包容性。
因此,沪剧在上海迅速得到了人们的追捧,逐渐成为了当时上海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之一。
而沪剧的发展离不开“本滩班”这个组织。
在20世纪初,上海的滩区是一个热闹的地方,这里汇聚了很多流浪汉、小商贩和流浪艺人。
这些流浪艺人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能。
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滩班”这个组织兴起了,它成为了沪剧的主要源头。
“本滩班”之所以能够崛起,是因为它成功地将自己融入了上海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些艺人们在滩区表演时,通常演唱一些与当地人有关的歌曲和故事。
这些歌曲和故事往往采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和叙述,非常容易被当地观众所接受。
这些演出常常发生在街头、市场和茶馆中,因此它们也被称为“地面戏”。
在沪剧的演出中,非常讲究表演技巧。
艺人们需要兼备唱、念、做、打等多项技能。
他们不仅需要唱得好,还需要会说一些有趣的段子、做一些生动的动作和表情。
这些技巧对于沪剧的艺术表现至关重要。
艺人们通常会在“本滩班”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沪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
然而,它始终保留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吸取了当时流行文化的元素。
老上海的历史建筑【图文】
老上海的歷史建築【圖文】建筑,见证着城市的历史;建筑,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建筑,宣示着城市的精神。
当我们看过一座城市的建筑,就能了解她曾经经历过的风雨和沧桑,就能感受从她骨子里流露出的气质和内涵,就能发现在她内心里涌动着的抱负和追求。
原有名称亚细亚大楼现有名称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银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号建筑年份1916年.原有名称上海总会现有名称东风饭店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号建筑年份1911年.原有名称有利银行现有名称上海建筑设计院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4号建筑年份1916-1918年.现有名称华夏银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6号建筑年份1893年前.原有名称大北电报局现有名称盘谷银行上海分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7号建筑年份1906-1907年.原有名称汇丰银行大楼现有名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0-12号建筑年份1923年原有名称江海关现有名称上海海关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3号建筑年份1925年现有名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5号建筑年份1910年.原有名称台湾银行现有名称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6号建筑年份1926年.原有名称字林西报大楼现有名称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通联实业总公司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7号建筑年份1924年.原有名称麦加利银行现有名称上海家用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8号建筑年份1922年.原有名称汇中饭店现有名称和平饭店南楼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9号建筑年份1906年.原有名称沙逊大厦、华懋饭店现有名称和平饭店北楼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0号建筑年份1929年.原有名称中国银行现有名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3号建筑年份1937年.原有名称横滨正金银行现有名称工商银行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4号建筑年份1923-1924年.原有名称怡和洋行现有名称市对外贸易局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7号建筑年份1920年.原有名称东方汇理银行现有名称中国光大银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9号建筑年份1914年.原有名称格林邮船大楼现有名称上海广播电台坐落位置北京东路2号建筑年份1922年.原有名称国华银行大楼现有名称黄浦区税务局坐落位置北京东路342号建筑年份1933年.原有名称英国领事馆现有名称市机管局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33号1#、8#楼建筑年份1813年.原有名称光陆大戏院现有名称外贸会堂坐落位置虎丘路146号建筑年份1928年.原有名称迦陵大楼现有名称嘉陵大楼坐落位置南京东路99号建筑年份1937年.原有名称新新公司现有名称上海第一食品商店坐落位置南京东路720号建筑年份1925年.原有名称麦家圈医院现有名称仁济医院坐落位置山东中路145号建筑年份1937年.原有名称美国花旗总会现有名称高级法院坐落位置福州路209号建筑年份1925年.原有名称大来大楼现有名称锦江集团财务公司证券经营部、建设银行三支行坐落位置广东路51、59号建筑年份1921年.原有名称永年人寿保险公司现有名称上海巴黎国际银行、轻工业局老干部大学坐落位置广东路93号建筑年份1910年.原有名称跑马总会现有名称上海美术馆坐落位置南京西路325号建筑年份1933年.原有名称华安、人寿保险公司现有名称金门饭店坐落位置南京西路104号建筑年份1933年.原有名称西侨青年会现有名称上海体育总会、市体委坐落位置南京西路150号建筑年份1932年.原有名称吴同文私邸现有名称恒越集团中恒豪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办公楼坐落位置铜仁路333号建筑年份1938年.原有名称金城银行现有名称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坐落位置江西中路200号建筑年份1927年.原有名称公共租界工部局现有名称老市府大楼坐落位置江西中路215、209号;汉口路193号、223号、239号;福州路198、200号建筑年份1913~1919年.原有名称王伯群旧宅现有名称长宁区少年宫坐落位置愚园路1136弄31号建筑年份1934年原有名称刘吉生的私宅现有名称上海市作协的所在地坐落位置巨鹿路675号建筑年份1931年原有名称马勒别墅现有名称现为酒店式公寓(衡山马勒别墅饭店)坐落位置陕西南路30号建筑年份1936年原有名称沙逊别墅(罗别根花园或罗白康花园)现有名称龙柏饭店一号楼坐落位置虹桥路2419号建筑年份1932年原有名称丁香花园现有名称丁香花园坐落位置华山路849号建筑年份19世纪60年代原有名称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现有名称上海工艺美术品陈列室坐落位置汾阳路79号建筑年份1905年原有名称马歇尔公馆现有名称瑞金宾馆太原别墅坐落位置太原路160号建筑年份1928年原有名称孔祥熙公馆现有名称民宅坐落位置多伦路250号建筑年份1924年原有名称梓园现有名称民宅坐落位置乔家路113号建筑年份清朝康熙年间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
老照片旧时光:上海记录(1912-1949)
老照片旧时光:上海记录(1912-1949)1912年1月1日,上海北站,上海各界人士欢送孙中山前往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合影。
1913年,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万国储蓄会内景。
1914年,上海九江路外滩,赫德纪念像。
1915年,上海精武体育会自建之新会所。
1916年,上海总商会第三任会董合影。
1917年夏,宋耀如一家在上海拍摄的全家福,这是民国最有权势的家族。
前排为宋子安,二排右起宋庆龄、宋子文、宋蔼龄;后排右起宋美龄、倪桂珍、宋耀如、宋子良。
1918年,上海港口,清华留美学生在上海登船远赴大洋彼岸。
1919年,上海祥生汽车出租公司。
1920年,上海,南京东路。
1921年,上海,吃饭的劳动者。
1922年,上海,女子肖像。
1923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救护车和警察赶到犯罪现场。
1924年11月17日,孙中山夫妇来到上海,在寓所接见各界代表。
1925年,上海,永安公司门口的骚乱与火灾。
1926年,蒋介石到上海孔祥熙寓所做客,孔夫人宋霭龄全力赞成他们的婚姻。
宋美龄手执介绍蒋介石的伦敦新闻画报偕同外甥孔令杰与蒋中正合影于庭院。
宋美龄时年29岁。
1927年,上海街头,手持警棍的美国海军。
1928年,上海外滩。
1929年,上海,中央造币厂。
1930年1月4日,上海,鲁迅全家福。
周海婴百日全家照。
1931年初夏,上海,洪灾。
1932年9月,上海,赛马场。
1933年2月17日,上海宋庆龄住宅院内,鲁迅与萧伯纳、蔡元培合影。
1934年,上海外泊渡桥,某日。
1935年,上海大世界。
1936年,上海市政府办公楼。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日军进攻上海。
1938年,上海,手推车。
1939年,在日军控制下,正在修缮被毁房屋的上海市民。
1940年,上海大世界夜景。
1941年,上海,美海军陆战队巡逻。
1942年,上海,日军巡逻兵。
1943年,张爱玲与著名影星李香兰(山口淑子)在上海寓所。
1944年,上海宁海路,八仙桥菜市场。
老上海记忆:普陀(1)
老上海记忆:普陀(1)(2012-10-17 09:57:14)普陀1:大自鸣钟。
192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劳勃生路(今长寿路)路口,为日本内外棉纱厂前总经理川村建立了一座纪念塔,塔顶端装设大电钟,人们习称其大自鸣钟,并成为普陀区闹市中心地标。
后来塔钟被拆除,但这个地名延用至今。
普陀2:上海造币厂,前身是中央造币厂。
1949年6月后,隶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曾命名六一四厂。
主要担负国家流通硬币和各种金、银币(章)的生产任务,并制造各种铜币纪念章、金饰品和工业金、银材。
其中以熊猫系列金银币誉盛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
1983年版“熊猫”金、银币在1985年国际硬币比赛中分别荣获“最佳金币”和“最佳银币”奖;“熊猫”系列普通金币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中的金杯奖。
普陀3:长寿路,为区境吴淞江南部东西向干道,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工部局辟筑,原名劳勃生路,民国32年改现名。
西起普陀、长宁、静安3区结合部曹家渡五角场,东端在1953年建长寿路桥后通连闸北区天目西路。
该路是区商业中心所在。
普陀4:武宁路,为区境中部跨越吴淞江的南北干道,1954~1956年,在修建武宁路桥的同时,先辟长寿路至中山北路一段,1958年又伸筑到曹杨路,与随后辟筑的曹安路相接,成为郊县及江苏省进入市中心区的要道。
1995年建成武宁南路段。
这样,武宁路成为南北跨区(普陀与静安)主干道。
图为中山北路武宁路口,为内环线未建时。
普陀5:上海江南造纸厂,建于民国15年,是我国民族资本在区内最早开设的造纸厂。
在20世纪30年代,生产的连史纸、毛边纸,畅销国内市场,远销南洋群岛。
民国26年被侵华日军占领。
民国30年被迫以低价卖给日本钟渊纺织株式会社,改名为江南制纸工场。
民国34年9月以后,一度被中央信托局接管。
1954年公私合营以后,更新了设备,产品增加双面胶版纸、邮票原纸、铜版原纸等新产品。
寻访巴老上海故居
寻访巴老上海故居巴金走了,巨星陨落。
可他的生命火焰并没有熄灭,也永远不会熄灭。
他的《家》还是那样百看不厌,他的家——更令我急切地想去凭吊和瞻仰。
巴老自1923年来到上海,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上海。
巴金在上海的生活轨迹,每一个地址都是他创作生涯的一个驿站。
第一站:贝勒路天祥里1925年,怀揣毕业文凭的巴金自南京返沪,住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天祥里,这是巴老在上海生命历程的起点。
在这座斑驳古旧的老弄堂牌坊上写着“1925”的字样,据老街坊介绍,这座有着80年历史的弄堂不光出了巴金一位名人,大画家刘海粟当年创办的上海美专也在这里。
据了解,当时身患肺病的巴老在这里和朋友合办《民众》半月刊,每天只“靠着两个小面包和一壶白开水度日”,在天祥里住了一年左右。
第二站:康益里4号当我来到建国东路,宛如走入了他的腕底:“我住在上海康悌路康益里某号亭子间里的时候,常常睡在床上听到房东夫妇在楼下打架。
”就在这无数的不眠之中,《灭亡》的情节渐渐在他脑中形成。
当我站在车水马龙的陕西路旁,似乎在听他讲述抗战小说《海的梦》的写作真情:“我把我的感情,我的愤怒都放进我的小说。
小说里的感情都是真实的。
”1926年下半年,巴金搬出天祥里,住到了康悌路(今建国东路)的亭子间,在那里,他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
康益里的整条弄堂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系上世纪20年代初建造,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岁月风雨的洗涤,墙壁已十分破旧,居民们说过两年这里要拆迁改造。
第三站步高里52号1927年1月15日,他和朋友卫惠林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昂热号轮船。
1928年12月上旬,巴金自法国返沪,住在宝山路宝光里14号一幢石库门房子里。
后来这里遭日军轰炸后,巴金又迁往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步高里52号。
现在这幢三层石库门住宅里住着四户居民。
三楼的沈慎德老人今年87岁高龄,至今仍清楚记得巴金当年在这里居住的情景。
巴金在步高里创作了《海的梦》等作品。
上海怀旧景点小红书介绍
上海怀旧景点介绍
上海有很多怀旧的景点,以下是其中一些:
周公馆:位于思南路73号,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谈判期间,中国代表团在上海设立的办事机构。
周恩来、董必武等在这里积极宣传“制止内战、主张和平”的方针,为上海留下了周公馆的传奇。
孙中山故居:位于香山路7号,是孙中山先生的故居。
这座故居见证了孙中山先生救国求索的一生,展现了他的生活和革命历程。
杨浦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具有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是上海的文化地标之一。
武康大楼:建成于1924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很多历史名人和影视明星都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而且还是很多著名的影视剧的取景地。
这些景点都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是了解上海历史和文化的好地方。
老上海名宅资料
老上海名宅资料巨鹿路675号刘吉生住宅:建于1931年,加4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1666.5m*m,原系上海著名企业家刘吉生宅邸,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所在地。
该建筑为文艺复兴时代古典式花园住宅,由著名建筑师匈牙利籍邬达克设计,陶馥记老板陶桂林施工营造。
按照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和普绪赫的故事设计的。
带爱奥尼克柱式门廊。
陕西南路30号马勒住宅:建于1936年,3层混合结构,基地面积为5269平方米,。
1930年马勒买进,请华盖建筑事务所按其女儿梦境设计的私人豪宅,现为衡山集团马勒宾馆。
建筑造型为北欧建筑风格。
陕西北路457号何东住宅:建于1928年,住宅占地17亩,面积近1000平方米,原为英国商贾何东住宅,现为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在地。
仿英国文艺复兴时代流行于欧洲17世纪的建筑风格。
它在理论上以新兴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思想为基础,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歌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
有爱奥尼克柱式。
建国西路365弄福履新村:占地5147平方米,1934年有姓章的业主在这里建造14幢2层砖木结构住宅,建筑面积工共3520平方米。
为西班牙建筑风格。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1937年出生在这里建国西路388号陈氏住宅:建于1928年,层高2层,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原主人系沈姓商贾,在台湾经营糖业生意,现在房主陈氏。
建筑是一幢欧洲独立式花园住宅。
比较有代表的是南昌路法国总会、东平路9号“爱庐”、太原路上太原宾馆。
汾阳路45号丁贵堂住宅:建于1932年,为3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 236平方米,原系海关税务司官邸,后来由海关副总税务丁贵堂居住。
现在为海关转科学校办公楼。
此楼是上海近代西班牙住宅建筑的典范。
汾阳路150号白崇禧住宅:建于1930年,为2层混合结构,原系法商私宅,上世纪40年代曾做过白崇禧在上海的住宅,现在为上海越剧院的越友酒家,这座建筑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
关于老上海的故事
关于老上海的故事
老上海是指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巴黎”。
在老上海,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交融,这里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外国人、商人、政治家和流亡者。
这个时期的上海也是中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拥有繁荣的金融业、娱乐业和时尚业。
老上海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而闻名。
在这个时期,沿着外滩的建筑充满欧洲风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黄浦江对岸的外滩大楼群,包括钟楼、和平饭店等。
此外,老上海还有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如豫园、法租界和英租界等。
在老上海,人们过着富裕而奢华的生活。
有名的购物场所如南京路和淮海路上林立着高级百货公司和精品店。
上海的夜生活也非常繁华,各种咖啡馆、夜总会和歌舞厅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娱乐。
然而,老上海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在这个时期,上海的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贫富差距悬殊。
同时,租界制度和外国势力的存在也引发了一些社会不满和政治冲突。
总的来说,老上海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矛盾的时代。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起点之一。
如今,虽然老上海已经成为过去,但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仍然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南京东路——老上海的矜持与骄傲
南京东路——老上海的矜持与骄傲展开全文啊杜的油画棒2020.09.06 10:29:10魔都之称的由来你有想过为什么上海被称为魔都吗?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出版散文集《魔都》,书中大量描写租界时期的上海,外来文化与本土县城互相渗透冲突,世相错综迷离,这也是上海第一次被称作魔都。
还有一种说法是魔都由摩登(modern)上海演化而来,由于占领了有利位置,上海从小渔村渐渐演变为与世界接轨的城市,成为摩登与时尚的代名词。
出游特色主题:感受老上海风情推荐游玩时间:2天参考行程安排:DAY1 南京东路——外滩——夜游黄浦江/大剧院DAY2 博物馆——豫园——城隍庙——田子坊南京东路要想回顾那段错杂交织的历史,要想感受老上海十里洋场的风情,黄浦江畔的南京东路当然不容错过。
南京东路即老南京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当时创下亚洲百货业无数先河:第一座自动扶梯,第一座空中花园,第一次使用空调系统,第一次采用统一制服,第一个开据发票,第一个有售后服务。
在当年就是洋气的代名词。
跟随人潮漫步逛街时,可以看到许多曾经的商场建筑大多是掺杂欧式风格的折中主义,比如先施大楼(今上海时装公司)、永安公司、353广场、老介福商厦。
这条路上,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百年老店。
沈大成地址:黄浦区南京东路636号沈大成的外卖窗口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排着队。
窗口内的上海阿姨,说着一口甜糯的上海话,卖的也是各式甜糯的糕点。
他家最有名是桂花条头糕、双酿团、青团,甜而不腻,香糯顺口。
朵云轩书画店地址:黄浦区南京东路422号这家不起眼的书画店成立于1900年,木版水印复制艺术独具特色,形成悉仿古制、刻意乱真、工细兼及、神形并重的风格。
尤其泼墨大写意画的复制,水墨淋漓,酷似原作,使其享有盛誉,与北京的荣宝斋并称南朵北荣。
邵万生南货店地址:南京东路414号邵万生南货店是经营糟醉食品的百年老店,创立于咸丰二年(1852),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中华糟醉席上珍,众口皆碑邵万生”。
1926年的上海,介绍老上海
房子·居住·家·上海——梦的房子“马勒别墅”引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就一直跟学画的我说一个故事。
说有个小女孩,是船长的女儿。
有一天她做梦,梦见一幢房子,第二天就把它画了下来。
船长看了很高兴,就把女儿的图造成了真正的房子。
长大以后知道这个故事说的就是马勒别墅。
爸爸并没有在故事里讲什么旧上海的殖民,讲什么穷人啊富人的……只是告诉我:坚持美好,坚持做梦。
长大后,向往在有明媚阳光的下午走进马勒别墅,在露台上,在草坪上,嘬着咖啡闲翻着杂志,甚或静听时光流失鸟雀呢喃。
在雷雨的下午走进马勒别墅,坐在靠窗的沙发里细看雨地里的青青小草,很柔弱又很妩媚。
想着小女孩的美丽梦想,想着父亲对我说的话,就这样让童话变成现实,让现实实现在童话中。
82年前的一天,1926年的上海,生活在上海的一个英国小女孩梦见一个童话一般的地方,既像是父亲常常提到的英格兰故乡,又像是传说中的北欧山地,就因为这个美丽的梦,小姑娘醒来后就把她的梦中见到的奇境告诉了她的父亲马勒,一个到上海冒险的英籍犹太人。
多年的闯荡让马勒早已经不会轻易感动了,这次却被女儿的瑰丽的梦感动,决定按照女儿的梦境来造一幢房子。
于是,他请来了设计师,设计了这座有着北欧建筑风情的城堡式别墅,并投入巨资,10年以后上海有了一幢童话般的建筑。
这幢住宅,不仅有女儿的梦,也纪念了父亲自己早年的冒险生活。
1936年,被建筑专家称为“多种艺术风格混合,结构神奇的建筑”的马勒住宅完工了,永远的伫立在了街角。
大约是1859年,一位叫赛赐·马勒的英籍犹太人在上海创办了赛赐洋行,代理航运业务,以后又自己购置船只开展运业。
1913年爱立克·马勒子承父业,使公司的业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1920年已拥有海运船只17艘。
为了定期大修,他又在上海创办了马勒机器造船有限公司,最多时拥有工人2000余人。
这家工厂就是今天沪东造船厂的前身。
从事造船、修船、轮船报关、进口业务代理和运输业,使得爱立克·马勒成了上海滩炙手可热的“洋大人”。
我的家乡东方之珠——上海
Thank
you
数媒(5)班 姚璐 08B01130133
1932年,在静安寺附近,耸起了一座壮观的美式风格建筑-百乐门舞厅, 它楼高六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楼顶设计为逐级上升的梯形机构, 周围装饰有霓虹灯,左右两翼又置有通贯上下的灯柱,每当入夜便百 灯齐放,从几里外的地方就能清楚得看到它,引得无数名流贵人出入其 中,成为当时上海滩上最高级、最有人气的豪华舞厅。
主 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 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核心思想: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 有机系统。人是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创新能力的 细胞。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相 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 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了城市发展的历程,三者也将日益融合成 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南京路是上海商业的 象征,也是上海对外开放 的窗口;是万商云集的寸 金宝地,也是国内外购物 者的天堂。南京路凭借其 风格迥异的商厦、先进的 装备设施、繁花似锦的橱 窗、琳琅满目的商品、现 代化的管理、舒适的购物 环境,成为与纽约的第五 大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大 街、伦敦的牛津街、东京 的银座齐名的世界超一流 商业街。
• 上海风情是闲情逸致、小资情调、寻愁觅 恨等等一系列同类词语的总称。 • 旗袍是上海的招牌形象。 单说造成旗袍的流行,一部《花样年 华》就足够了。解放前,衡山路是法国租 界的一条街,如今是使馆区了。衡山路是 欧式的,有殖民地色彩。20世纪90年代开 始,这条街慢慢地出现了各种酒吧,直至 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品牌。这里的一切:梧 桐、音乐、美洒、香风……无一不透露看 这个主题:怀旧的时尚。
老上海(1)
老上海Old Shanghai
(1)
香格里拉-上海老百乐门爵士E-mail文化传播网
上海的电车
上海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
民国日报(1922年11月15日)载爱因斯坦到沪讯息
上海苏州河四川路桥、西藏路桥
1921-1924年上海一家普通米店,堆得整齐的大米
1921-1924年上海无轨电车来了
1922-1927年交通部上海南洋大学校门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金陵东路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出租汽车行
上海街边的糖果烟摊
三十年代上海虹口日租界的2个日侨小女孩(后面背景的招贴画也是日文的)
三十年代的在茶楼吃点心的上海女性
20世纪30年代,上海穿着打扮深受同时代美国人的影响,以中分头和吊带裤为时尚。
20世纪30年代,
上海时尚女性的打扮,看得出受美国的影响很大
1935年4月3日下午集团婚礼的照片上海特别市(1927-1937)江湾政府礼堂前
上海舞厅内的外国人乐队
1936年的上海,广告牌无孔不入,赛马球赛占据了好位置。
当时上海男性不少都戴着礼帽。
上海的犹太人在领取救济食物
民国时期,上海一家禽蛋加工厂,看得出那时工厂的卫生条件良好
美国水兵在付钱给三轮车夫
上海大世界的商业广告
上海街边的书报摊,其中有不少美国杂
志
坐在一起贪看小画书的儿童
1947年,联合国救济总署援华物资抵达上海
1948年1月,绘有好莱坞明星Lana Turner的广告牌
1948年5月,上海,台湾省代表队出席第七届全国运动会。
摄于南京路
End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上海长乐路旧址的历史回顾
上海长乐路旧址的历史回顾上海长乐路是一条承载着丰富历史的街道,它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与变迁。
在长乐路曾经有许多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和他们的故事,都为这条街道增添了不少的历史色彩。
长乐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那时候的长乐路是老上海的繁华地段之一。
1909年,长乐路正式修建并开放,成为上海市中心地区的重要道路。
在长乐路的黄金时代,这里聚集了不少外国商人和富有的居民,建起了一栋栋气派豪华的别墅和公馆。
长乐路的旧址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罗租界俱乐部。
这个建筑物建于1924年,设计师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英国建筑师莱斯利·辛普森。
这座建筑兼具西方文艺复兴风格和中国传统元素,凸显了上海的国际化特色。
罗租界俱乐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至今仍然屹立在长乐路的街角。
如今,它已成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喜爱的打卡地。
长乐路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旧址--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馆。
这座建筑始建于1926年,原为红十字会上海分会的办公地点。
它是一座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石雕、大理石柱以及屋顶的巧妙设计,彰显了建筑师的匠心独运。
红十字会上海分会馆见证了上海红十字会在近一个世纪间的发展变迁,是中外志愿者共同努力的象征。
1937年,上海抗战爆发,红十字会上海分会馆成为战时医疗救助的重要基地。
除了罗租界俱乐部和红十字会上海分会馆,长乐路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旧址。
例如上海法租界卫理公会堂,它建于1919年,这是当时美国卫理公会在上海的一座重要教堂,为宣传基督教信仰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还有中国光明会馆、永利公司大楼等等。
长乐路的繁华曾一度衰落,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长乐路上的许多建筑被严重破坏,对于长乐路的历史建筑保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长乐路开始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当今的长乐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商业街区,各种高端餐厅、酒吧和时尚店铺林立。
但这里的建筑仍然承载着过去的历史记忆,保留着古老的面貌。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怀旧是一种情绪,怀旧是一种时尚。
比如,翻开老照片,一张照片、一段住事,所包涵的意义并非话语所能简单描述的,而一些历史的角落也正因为这些老照片的存在而变得逐渐清晰、变得逐渐鲜活起来!透过发黄的老照片,回望这些细节,也让我们仿佛伸手便触摸到了昨天经历过的种种痕迹,握在手心的是如此让人动容的线索。
精致与奢华已经是人们脑海中对上海不容辩驳的第一印象。
从近代到21世纪,上海始终处于中心焦点位置。
十里洋场,上海曾经硝烟弥漫,曾经历尽豪门情仇,曾经充满伤感暧昧……现今的上海,依然豪华大气,依然高贵时尚。
历史的尘烟,都化在一幢幢有记忆的老房子里。
昔日的恩怨情仇已经随风而逝,成为一道道食色大餐供今天的吃客们茶余饭后谈笑风生南市小东门清末北大门1909年落成的上海南市小南门警钟楼(救火会)现位于中华路581号跑馬廳(南京西路、黄陂路)老上海的赛狗徽章龙华庙会南京路(1870年)清末民初的南京路1938年的南京路1941年的大马路(南京路)南京路中段大马路(南京路)商业街大马路(南京路)静安寺路西藏路口的新世界饭店(今南京西路西藏路口,后为黄浦区少年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拆除)上海外灘海關有轨电车制造局路清末民初的福州路1890年的福州路娱乐城十九世纪trinity教堂老上海北火车站码头 1891年老上海外滩1928年上海公共租界外滩(右侧的和平女神像在日军占领期间被强行拆除去造炮弹去了!)俯视外滩(四十年代)外滩1856年苏州河上的韦尔斯桥(外白渡桥前身)1907年外白渡桥外白渡桥图中三桥:前为自来水桥(原江西路桥),旧称二摆渡桥,1942年拆除,中为1922年重建的四川路桥,旧称里摆渡桥,后为1927年重建的乍浦路桥,旧称头摆渡桥。
礼查饭店始建于1846年。
1906年重建,1910年竣工。
1959年改名为浦江饭店。
霞飞路(淮海中路)淮海路茂名路口的国泰电影院徐家汇天主教堂创建于1879年的圣约翰大学(極司非而路,原名:圣约翰书院,圣约翰学院,用普通话和上海方言授课。
老上海风格讲解
老上海风格讲解
老上海风格是指上海在20世纪初至1949年解放前的建筑、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风格。
这个时期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建筑方面,老上海风格的建筑多为欧式建筑,如法式、英式、意式等,这些建筑在上海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这些建筑的特点是外观华丽、装饰繁复,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外滩的十九、二十世纪初的建筑,如中信泰富、浦东发展银行等,这些建筑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老上海风格的代表。
在文化方面,老上海风格的文化是多元化的,吸收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上海的文化活动非常丰富,如音乐会、戏剧、电影等,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上海的文化活动也吸引了许多文化名人,如鲁迅、茅盾、丰子恺等,他们的作品对上海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生活方面,老上海风格的生活是富裕、舒适的。
上海的富人们过着奢华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品味也影响了整个城市的生活方式。
上海的餐饮业也非常发达,有许多著名的餐厅和小吃店,如南翔小笼包、老正兴饭店等,这些餐厅和小吃店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老上海风格是上海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代表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也是上海的骄傲。
虽然现在的上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老上海风格的建筑、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它们是上海的一部分,也是上海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子·居住·家·上海——梦的房子“马勒别墅”引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就一直跟学画的我说一个故事。
说有个小女孩,是船长的女儿。
有一天她做梦,梦见一幢房子,第二天就把它画了下来。
船长看了很高兴,就把女儿的图造成了真正的房子。
长大以后知道这个故事说的就是马勒别墅。
爸爸并没有在故事里讲什么旧上海的殖民,讲什么穷人啊富人的……只是告诉我:坚持美好,坚持做梦。
长大后,向往在有明媚阳光的下午走进马勒别墅,在露台上,在草坪上,嘬着咖啡闲翻着杂志,甚或静听时光流失鸟雀呢喃。
在雷雨的下午走进马勒别墅,坐在靠窗的沙发里细看雨地里的青青小草,很柔弱又很妩媚。
想着小女孩的美丽梦想,想着父亲对我说的话,就这样让童话变成现实,让现实实现在童话中。
82年前的一天,1926年的上海,生活在上海的一个英国小女孩梦见一个童话一般的地方,既像是父亲常常提到的英格兰故乡,又像是传说中的北欧山地,就因为这个美丽的梦,小姑娘醒来后就把她的梦中见到的奇境告诉了她的父亲马勒,一个到上海冒险的英籍犹太人。
多年的闯荡让马勒早已经不会轻易感动了,这次却被女儿的瑰丽的梦感动,决定按照女儿的梦境来造一幢房子。
于是,他请来了设计师,设计了这座有着北欧建筑风情的城堡式别墅,并投入巨资,10年以后上海有了一幢童话般的建筑。
这幢住宅,不仅有女儿的梦,也纪念了父亲自己早年的冒险生活。
1936年,被建筑专家称为“多种艺术风格混合,结构神奇的建筑”的马勒住宅完工了,永远的伫立在了街角。
大约是1859年,一位叫赛赐·马勒的英籍犹太人在上海创办了赛赐洋行,代理航运业务,以后又自己购置船只开展运业。
1913年爱立克·马勒子承父业,使公司的业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1920年已拥有海运船只17艘。
为了定期大修,他又在上海创办了马勒机器造船有限公司,最多时拥有工人2000余人。
这家工厂就是今天沪东造船厂的前身。
从事造船、修船、轮船报关、进口业务代理和运输业,使得爱立克·马勒成了上海滩炙手可热的“洋大人”。
与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喜欢辟出“唐人街”一样,会聚在上海的洋人也有在他国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癖好。
那个年代,在陕西北路还叫西摩路的时候,陕西南路还叫亚渔产培路的时候,就是老上海大名鼎鼎的“洋人街”。
这条“洋人街”的住客有点鱼龙混杂的味道,其中有英国和法国的富商,有犹太难民和美国水兵,还有大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白俄人。
如今延安路高架将一条陕西路(西摩路)一截为二,延安路到肇家浜路那段陕西路叫做陕西南路,延安路到宜昌路那段陕西路叫做陕西北路。
马勒就将别墅选择在了这里,现陕西南路30号,延安中路陕西南路拐角处,延安路高架旁(如图)。
周边除了有很多20,30年代的老洋房外,不远处的陕西北路上就有一座有90多年历史的犹太教堂——西摩教堂,也许也是这位犹太人将住宅设计在此的重要原因。
马勒住宅委托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工程历时7年。
建成于1 9 3 6年,占地5 3 9 5.7平方米,建筑面积2989平方米。
别墅大门很小(见图),饶有欲扬先抑之势,然而走进去,却又有开门见山之感,进入眼帘的就看到这个色彩斑斓带着童话色彩的别墅。
挪威式的尖塔、哥特式的尖顶、中国式的琉璃瓦、老虎窗、泰山面砖、彩色花砖、随处可见的佛龛汇聚一堂,到处都雕着美丽精致的图案,仿佛来到一个北欧的神秘乡村。
整组建筑由六幢大小不同的楼房组成,楼房高三层,主楼、副楼共有房间1 0 6个,主楼面积241 7平方米,为砖木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楼顶矗立着高低不一的两个四坡顶,东侧的坡屋顶高近2 0米,上面设有拱形凸窗,尖顶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装饰物;西侧的坡屋顶高约2 5米,屋顶高尖陡直。
建筑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雪。
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雪。
主楼南立面上有3个垂直于主脊、造型优美、装饰精细的双坡屋顶和4个老虎窗,连同东西两座四坡屋顶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座华丽的小宫殿。
中间双坡顶的装饰木构件清晰外露,构件间抹白灰缝条,比较典型地表现出斯堪的纳维亚情调的乡村建筑风格。
主楼三楼外有阳台,另外,主楼与其他几幢楼房相连相接,底层相互有门可通,但需跨过桥形楼梯。
更值得一提的是,主楼的外墙用泰山面砖镶嵌,颇具特色。
在那个年代是一种昂贵的耐火砖,使用这样的建材已是相当的奢华,民国政府,总统府的子超楼用的就是这样的砖片,当时政府为了节省经费也只在南立面上部分贴了装饰性的这种砖片,可见马勒别墅的奢华。
泰山砖其中还嵌有玻璃,晚间会半透光。
夕阳西下,尖顶的老洋房被余晖包围,更加散发出梦幻气息。
马勒和许多西方冒险家一样,在继承父业之前,原本一无所有,多亏了一匹马发了家。
1919年,马勒两手空空来到上海,仅以一匹马作为资本打进“跑马总会”,他在跑马厅赛马中屡屡获胜,同时,他也参与跑狗,而且运气也相当不错,竟然财源滚滚,富甲中城,当了跑马总会的大班。
然而,这位尤太商人让人刮目相看的,不仅仅是他之后慈父的一面,他还是一个非常感恩的人。
据说,他后来发迹后,化重金买下了那匹当初解救他出困境的已垂垂老矣的赛马。
当那匹功臣骏马终于终老的时候,他命人用石膏留了摸板,专门请人浇注了一匹青铜马,并在自己的花园厚葬了那匹马。
而那优美的青铜马就永远地立在花园里,就像他们家的一员。
甚至现在和建筑一起永远地被传诵着。
当然致富主要还是老航运,所以他把住宅装修得酷似一条豪华的邮轮:一幅幅木雕画面全是船队的海上情景,如船舵、船锚、海草、海浪、海上日出、海上灯塔、海上作业等;就连地板,亦拼出了海草、海带的图案,最细的地板木条仅几毫米宽,精美细巧有如工艺品。
半个世纪过去了,地板打上蜡后仍然锃亮如新。
最具特点的是它内部的主楼梯,被称作“处女梯”。
曲折多弯的楼梯分出东西两翼,一翼通向“前舱”,另一翼通向“后舱”,通道上的圆窗就像是船上的船舷,第一次来的人想要由一楼到三楼去,往往会被转得迷失了方向。
它意喻的就是:少女的心,就像一个迷宫般的美丽。
楼梯是3段而不是两端,从一侧楼梯走上来,对面就有楼梯可以走下去,不熟悉的人很容易在错综复杂的楼梯口迷路。
别墅的大大小小根据功能分房间,每个房间的装饰都十分讲。
,过道、走廊等处都装有护墙板,到处都雕着美丽精致的图案,所有的柚木地板木纹拼花和天花板樱桃木的木纹拼花绝无雷同,那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而所有的木材,都是由当时的英国运抵安装。
仔细研究其细部构造,更是惊叹,无论是窗台的排砖角度,砌法还是室外明沟散水做法,都堪称独一无二,完美绝伦。
别墅花园设在主楼南向,花园四周用彩色花砖铺地,并植有龙柏、雪松等名贵花木,中间是一大片草坪,放置那匹青铜马。
为美化园景和便于室内赏花,园中还设有赏花房,房内原装有暖气设备,室内雕花精美绝伦,地上铺有彩色瓷砖。
花园一处,还立着一座石灯,就像他满怀憧憬地漂泊在茫茫大海时看到的航标灯灯塔的感怀。
然而,别墅刚建成后不久,就遇上了抗日战争,马勒一家也不得不离开了这个梦中的城堡。
1941年日本人进入租界后,马勒一家被赶往集中营,别墅成了日军的俱乐部。
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成了国民党的一处机关。
解放以后,马勒住宅成为了上海市公安局的情报处。
马勒别墅多历战乱,几经转手,1949年后成为共青团上海市委办公场所。
至此,许多进出的人才得以一窥这座神秘豪宅的“庐山真面目”。
幸运的是,当时马勒住宅被很好保护下来,楼里除了佛龛里的神灵已不复存在外,过去的设施一切如旧,连墙上的琉璃瓦也是当年的。
1989年,马勒住宅被列为上海市一级优秀近代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还被欧洲建筑师设计协会权威评为“二十世纪建筑设计十个最经典作品”之一。
2001年1月18日团市委搬出马勒,根据上海市文管会的要求,对这幢一类近代优秀建筑必须以“修缮、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使其符合国际宾馆的接待标准。
同时还在原来马勒别墅主楼旁边新建了2号楼,建成了29间现代标准客房。
2002年5月,衡山马勒别墅饭店正式对外营业,是目前国内城市中唯一一家在一类近代保护建筑上修建的现代宾馆。
2006年,饭店暂时关闭。
同年9月马勒别墅酒店对面的电线杆上,新装了摄像头,日夜对着别墅大门。
斜对面的弄堂里,停着一辆可容纳12名警员的公务车和一辆囚车。
这里成为中央纪委专案组的办公地点,专案组负责调查上海陈良宇系列腐败案。
马勒别墅一度成为了上海反贪总部的代名词,给这个美丽无邪的童话世界添上了也许永远抹不去的最耻辱,最污浊的一笔。
2007年至今,马勒别墅正在进行又一轮的维护装修。
目前,除2号楼已经对外营业外,主楼部分将改为马勒申粤轩,等待10月的再次开放营业。
时隔82年,马勒一家和马勒别墅的故事在历史的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已经绝非只是一个梦想成真的现实。
细细研究和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和一大批犹太人的建筑一起记录了犹太社团在近现代上海的历史大舞台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
他们从事的贸易、金融和房地产等经营活动,将西方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引入上海,客观上带动了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他们出资兴建的众多风格各异的建筑在上海近代市政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为上海的教育、文化和卫生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今天,别墅的保留不仅仅记录了往日上海滩的风云变幻,而且成了上海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宝贵财产。
对于建筑方面而言,犹太人的建筑在外观上并没有统一的犹太民族风格,因为犹太民族在离散中往往受到其客居国主体建筑文化的影响,但都生动地展现了当年上海犹太人的生活状况,都带有上海犹太人的历史文化烙印。
总体来说,它们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上海犹太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的活动状况,并且在建筑专业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丰富了上海的城市民居建筑式样。
其次,这些犹太遗址和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都实现了特定时间与特定空间的相互统一,是时代特征与空间处理有机结合的典范,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在近现代上海碰撞、渗透、交汇和融合的历史脉络。
上海自辟为商埠后,“五方杂处、华洋杂居”的社会居民结构为其创造了多种文化类型共存、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客观环境。
在建筑方面,最初上海租界内的建筑设计事务完全由外国人包办,其建筑设计较多地运用西方的建筑语汇、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但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熏陶,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东方文化的神韵,反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审美格调。
马勒别墅在北欧式的建筑上增添了不少装饰,颇多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
高低不一的攒尖项、四坡顶,围墙上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黄绿琉璃瓦盖顶,富丽堂皇。
大门口就像中国传统的豪门大宅一样,放置了一对中国式的石狮子,房间里的摆设也多为中国古玩。
走在楼道里,时不时地还能撞上佛龛,就像渔民在船上供养的菩萨,保佑着主人一帆风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