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95 自我与社会化

合集下载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在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习得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自己的自我概念,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特点和个性的主观认识。

它包括人们对自己外貌、性格、能力和角色等各个方面的理解。

自我概念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情感、行为和决策,还与个体的幸福感、自尊心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社会化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企业组织中,个体从小就开始学习与他人互动、合作和共处,从而了解到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和责任。

例如,在家庭中,孩子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交习惯。

在学校中,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了解到自己的学业能力和兴趣爱好,从而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

其次,社会化促使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进一步塑造了自我概念。

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对于他人具有独特的能力或特点,这种比较和竞争刺激了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影响了个体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在学术竞赛或体育比赛中,个体常常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这种经历可以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塑造了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此外,社会化还通过社会认同的形成影响了个体的自我概念。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个体经历社会化过程后,会逐渐了解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认同。

这种认同既包括个体对社会价值观念、规范和期望的认可,也包括个体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情感联系。

例如,一个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了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他会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我概念,同时与学校群体产生情感联系。

不可否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也可能受到负面的影响和压力,这些因素会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
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⑵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是个生物学概念;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是个社会学概念。

三、社会角色的分类: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规定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工人、农民是功利型角色,教师、咨询师是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四、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精选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资料

精选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资料

由父母及其他亲人构成的家庭是婴儿获得 情感和生理需求最为现实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
•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 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 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 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 场所。
• 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 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
电视对人社会化的积极作 用:它使人们有效地了解社 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 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 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儿 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 1)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 儿童侵犯行为 • 2)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 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 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 则的过程。它有三个方面:
•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 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 效果到动机。
•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 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 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 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 义感等。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
人的过程。
一、社会化概念
•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 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 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 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 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 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 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与自我》PPT课件

《社会化与自我》PPT课件
小,如,公务员、军警;后者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自由度较大,如,朋 友、同学等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按角色的功能划分,前者是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商人,发 挥效率功能;后者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的角 色,如教授,主要发挥社会公平功能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划分,前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 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如演员;后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只是
3、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个体行为的一致稳定关键 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的。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 我概念引导着个体行为
解释经验 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 决定的。不同个体可能有相同经验,但他们对此往 往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
决定期待 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他 们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以习 惯的方式行动。如“男性”
三、角色扮演过程
1、角色期待 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 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个 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至他人的异议或反对。如、领导 (内敛、稳重、距离、威严)中国式好孩子(乖、听 话……思维能力、独立性缺乏、双重人格)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行为及人格有更为 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方式。
2、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 其它自我的载体。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心理自我 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
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社会自我 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
詹姆斯的主我与客我 主我-个体的主观经验,认识的主体, 动力成分,活动的过程;客我-经验的内容,认识的对象,即 被观察者,客我则制约主我活动。

社会化与自我成长

社会化与自我成长

社会化与自我成长时间在流逝,人也在不断的成长,成长离不开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家庭环境。

这样就离不开一种关系“社会化与自我成长”。

首先让我们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社会化包括两个途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从社会环境因素入手分析社会化,个体内化则是从个体能动性着眼探讨社会化。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内化是指个体认识社会现实的内在关系,加工改造社会影响,使外部现实转化为内部意识的过程。

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个体内化则是内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一、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弗洛伊德曾说过,“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就是“把野兽关到笼子里”。

”有关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

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有: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

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但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遇到的贯彻社会教化的执行者是不同的,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概括起来,进行社会教化的执行者主要有下列几个因素:1家庭:家庭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这是因为:①、童年期是人一生的关键期,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以后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②、儿童不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对家庭依赖最强烈,父母对儿童有着不可动摇的权威和支配作用;③、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得到反映,并折射给儿童,影响儿童的发展。

因此,儿童最初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生活态度,基本上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结合个性、自我与社会化,分析自己的内驱力

结合个性、自我与社会化,分析自己的内驱力

结合个性、自我与社会化,分析自己的内驱力序:在学生阶段,促进学生社会化主要通过教育教学方法、课程安排、校园文化来实现。

在德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而循序渐进的智育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潜力,释放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个人社会化有助于为学习提供充足的内驱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曾指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社会中的人。

"因此人的一生都应该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角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即有相应的意义与价值。

而价值的实现与否既取决于先天禀赋与个人对于自身价值的定位,又受制于后天成长环境即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学生在掌握技能发展智力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力,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以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甚至漫漫人生路上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而这一过程就是"社会化",且该过程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促进学生社会化显得尤为重要。

有学者根据人的一生中不同阶段包含的不同中心任务,将社会化分成五种类型:基本社会化(在该阶段是语言学习的主要时期,要求学习获取知识的手段,被归为生命早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学生清楚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并朝一方向努力)、发展社会化(能够应对生活中不断浮出的问题与挫折,新知与挑战,并能够顺势而为,采取恰当的方式回应:具有义务责任观念)、反向社会化(伴随现代技术的进步与迅速的认知迭代,年轻人以其特有的认知结构与价值观,能够更好更快地处理信息接受新知识,并以此反过来影响前辈的过程)、再社会化(个人与过去一切决裂,接受截然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在此基础上内化)。

由此可知,学校在社会化的前三阶段,发挥着几近奠基性的作用,学校所制定的种种课程设计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校园合力打造的文化氛围,都在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社会化。

校园社会化程度越高,学生学习内动力越足。

一、基本社会化阶段以智育为核心,从而为学生打牢基础。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一、社会化的定义 1、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 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 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社会化。 2、社会化涉及社会与个体两方面。 3、阶段:早期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 4、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 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二、社会化基本内容 1.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 识与技能。 2.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 理想。 4. 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三、自尊 1、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 果。 自尊=成功/抱负 2、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3、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岁—13、份 1、定义: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 定的自我认同。 2、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1. 家庭 2. 学校 3. 大众传播媒介 4. 参照群体 五、社会化的分类 1. 语言社会化 2. 性别角色社会化 3. 道德社会化 4. 政治社会化: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 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概念 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 理状态。 二、分类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三、角色扮演 1. 角色期待 2. 角色领悟 3. 角色实践
四、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 角色间冲突 角色内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

论自我社会化

论自我社会化

论自我社会化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

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

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

首先让我们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一种全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发展出一种人类的人格且学习成为一位社会行动者。

因此社会化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来观察:我们可能强调人格发展当他在孩童时期的成熟以及成年生活的全部,或者是我们可能强调对于参与组织化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必要技能的学习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是在他的「人格型塑」或者是「社会学习」的面向上,经常被想像为主要发生在孩童时期,但是这是一种粗略的过度简化。

当然孩童时期,以及特别是最初几年,乃是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头,个人获得了基本人格特质,以及学习到许多重要的互动的技巧-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语言。

虽然如此,社会化的过程从未在青少年时期结束,而是相当持续地在个人整个生命历程里头开展。

我们的人格是持续地发展及改变,且无论何时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关系或组织里头,我们必须学习适当的互动类型及文化理念。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演示文稿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演示文稿
规范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 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 接受广泛教育;适应未来生活;受文化传统、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 遗传素质
• 大脑,超越本能的能力
• 社会化载体– 家庭ຫໍສະໝຸດ • 出生起(童年期),关键期
– 学校
• 学龄期重要场所,地位正式、管理严格、不可替代
– 大众传媒 – 参照群体
• 规范、比较
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社会角色)的
认知 • 身份?
• 身份定义
– 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 地位身份:稳定、主体; – 处境身份:易变
• 角色构成身份/身份由角色构成 • 角色是由地位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
• 身份的特点:
– 客观性----他人与公众认可 – 主观性----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 – 多重性----多个社会地位、处境地位 – 稳定性----利于身心健康、行为一致 – 契约性----社会契约,履行其规定的权利、义务
己(“我”)。
• 罗杰斯
– 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更重要
我心里的自己……
• 自我的结构:五个层面
– 1、物质自我---(其他自我的)载体---看自己身体
– 2、心理自我---态度、信念、价值观、人格特征的总 和---看自己心理世界
– 3、社会自我---核心,扮演的社会角色---社会如何看 自己(被个体意识到的)
• 自尊
– 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 – 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对每一角
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 马斯洛:自尊需要
– 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 – 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 自尊满足----自信,有价值、有地位、有力量; • 自尊不满足----无能、弱小、自卑

社会化与自我认同

社会化与自我认同

社会化与自我认同在当今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适应和融入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塑造个人认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也会通过社会化的过程来塑造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自我认同。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和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化在个体认同中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它从个体出生开始,通过家庭、学校、社交圈子等各种社会环境对其进行塑造。

社会化将个体置于各种不同的社交环境中,并教会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适应和表达自己。

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会了遵循社会规范、加强与他人的互动,并形成了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往往会面临着与他人的比较和不同群体的压力,从而塑造了他们的自我认同。

其次,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和理解的过程,是形成独特个性的基础。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化的过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个性特点。

社会化环境中的角色扮演和自我的探索帮助个体形成对自己的理解。

例如,一个人在学校中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某一学科或特定领域特别感兴趣,这可能会成为他追求的方向,并对自己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社会化和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社会化为个体提供了认识自我的机会和环境,塑造了个体的自我认同。

而自我认同又会影响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表现和处理方式。

一个对自己有清晰认识的个体更容易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与他人建立深入的关系。

同时,社会化的过程也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探索自己的自我认同,不断完善和调整。

然而,社会化和自我认同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困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多样性的增加,个体在面对不同社会化环境和价值观时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例如,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期望和规范,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到困扰。

此外,社会化环境中存在的群体压力和评价也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需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价值观,同时也需要适应和妥协,以实现自己的认同。

第二讲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二讲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简言之,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社会角色. 简言之,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社会角色. 因此,与此种目的相关的社会知识,社会态度,社会 因此,与此种目的相关的社会知识,社会态度, 相关的社会知识 情感,社会认同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 情感,社会认同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能够生存的 社会技能等 都是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社会技能等,都是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一,社会化的内涵
是否"在人类社会生存的其他生物, 是否"在人类社会生存的其他生物,因为 其他生物 不具备人类的语言和抽象思维模式, 不具备人类的语言和抽象思维模式,无论历时 多久,也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员" 多久,也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员"?
科幻电影《人工智能》 科幻电影《人工智能》,《我的女友是机器人》 我的女友是机器人》
第二讲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本章要点
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形成 社会化的形成机制 自我
一,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 某种社会背景下的个体 社会背景下的个体, 某种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因为受到该社会 背景的影响,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 背景的影响,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 并逐渐形成该社会认同的心理 行为模式, 形成该社会认同的心理—行为模式 并逐渐形成该社会认同的心理 行为模式,成 为该社会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为该社会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是否所有人都能够被社会化?动物呢? 是否所有人都能够被社会化?动物呢?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语言社会化
理解别人,被别人理解,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理解别人,被别人理解,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是为一种文化的反映.学习某种语言的过程, 是为一种文化的反映.学习某种语言的过程,其 实就是学习该社会文化的过程. 实就是学习该社会文化的过程. 英语-美国式幽默 美国式幽默; 英语-美国式幽默; 日语-谦卑礼貌的态度 谦卑礼貌的态度; 日语 谦卑礼貌的态度; 韩语? 韩语? 普通话? 普通话?

当代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化问题分析

当代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化问题分析

当代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化问题分析在现代社会中,青年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化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青年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和挑战。

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成为了当代青年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特定的个人特质、生物特质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态度和综合评价。

在青春期,青少年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体、思维和心理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这就意味着青年人的自我认同也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

在自我认同的发展过程中,青年人会考虑很多问题,例如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和地位等。

如果一个人无法建立健康、积极的自我认同,就会影响他的个性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同时,如何进行社会化也是当代青年必须面对的挑战。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学习和接受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社会特征的人格和个性。

社会化是个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今天,社会化也变得非常复杂。

现代社会信息高速传播,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个人的消费习惯、审美标准等都在发生变化。

同时,青年人要不断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以达到更好的社会效益。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青年人往往会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完成自我认同和社会化过程,青年人需要拥有开放的思维和自信的心态。

首先,他们需要从小学会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健康的方式来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青年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加强自我认知。

同时,青年人也需要学会适应并接纳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在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观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强自我认同,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化过程。

其次,青年人还需要建立起健全的社会关系。

社交关系可以帮助青年人更好地获得有益的社会支持和资源。

同时,青年人还可以通过社交关系来了解和感受不同群体中的文化和价值观。

自我与社会化

自我与社会化

SOCIAL PSYCHOLOGY
六,自尊
波普(Pope)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 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 影响自尊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成 绩的好坏;个人因素。 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导致自 尊降低 。 自我提高和自我确认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SOCIAL PSYCHOLOGY
七,自我服务偏见
SOCIAL PSYCHOLOGY
**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 3. 主动感对内疚 4. 勤奋对自卑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6. 亲密对孤离 7. 产出对停滞 8. 自我完整对绝望 婴儿期(0-18个月) 童年期(18个月-4岁) 学前期(4-6岁) 学龄期(6-12岁) 青春期(12-18岁) 成年早期(18-30岁) 中壮年期(30-50岁) 老年阶段(50岁以后)
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我们会出现一种 潜在的偏见。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 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主要表现: 对积极事件(内归因)和消极事件(外归因) 对积极事件(内归因)和消极事件(外归因)的 解释 高于平均水平(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高, 高于平均水平 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善良,更聪明) 盲目乐观(高估自己能力的大学生经常体会到自 盲目乐观 尊心受挫的痛苦) 虚假普遍性(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像我们一样思 虚假普遍性 考和行事)
SOCIAL PSYCHOLOGY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 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对于 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 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 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 定的自我同一性。

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第三讲个人与社会化社会与个人角色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society)的存在,使得地位与角色、群体与组织、社会设置与社区得以产生。

这些概念作为社会的局部,不属于个别人。

它们代表着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迫使社会中的人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社会中的个人*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通过身份确认、角色扮演并组成群体,建立社会机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并成为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的一部分。

1、身份或者地位 status* 指在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例如女性、黑人、医生、父亲等等,都可以用来确定身份地位,大多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种族、宗教和职业相关。

* 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或者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

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营业员、拾荒者、父母、配偶等等。

自致地位原则上可以改变。

* 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某人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

如长子、孙女、某些皇室成员等等。

* 身份与地位的高低:绝大多数的身份或者地位可以依据责任、权力和声望等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

但社会学中将等级看作是次等重要的问题,在提到身份或地位时,是指不必分出等级差别的某个位置。

但当涉及到社会平等关系时,就会强调等级次序,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位的差异。

* 首要地位: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关键性身份。

如总统、富翁、流浪汉、黑人等等。

* 优势身份:某些有助于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身份。

如男性、白人、贵族等等。

2、角色 role*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例如: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被要求的角色有:有识之士、教导者、长辈)*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

*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社会对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

社会化的自我鉴定

社会化的自我鉴定

社会化的自我鉴定社会化的自我鉴定指的是个人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对自我认知的评价和回顾。

在当今社会中,自我鉴定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

因为在这样一个繁荣而开放的社会中,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受到广泛的影响,社会化的自我鉴定也成为了每个人评价个人价值和社会角色的方式。

本文将从自我鉴定的概念入手,深入探讨社会化的自我鉴定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化自我鉴定。

一、自我鉴定的概念自我鉴定是指人们在选择行为、发展方向、自我评价与自我认识等方面进行的反思与判断。

它是人类认知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进化中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每一个人都具备自我鉴定的能力,但在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中,这种能力具有不同的表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化的自我鉴定。

二、社会化的自我鉴定的意义和作用社会化的自我鉴定是指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我认知的评价和回顾。

它具有以下几个意义和作用。

1、促进个人的内省思考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和束缚。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公共场合中,个人的言行举止都需要考虑到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化的自我鉴定就是一种内省思考的方式,通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和观念,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2、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化的自我鉴定可以帮助个人发掘自己的优缺点,了解自己的发展需要和方向。

这样一来,在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社会化的自我鉴定可以帮助个人避免盲目行动和错误决策,提高个人的自信和自尊,促进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升。

3、促进个人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已经成为每个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通过社会化的自我鉴定,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从而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同时,社会化的自我鉴定可以帮助个人发现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从而确定自己职业规划的方向和目标,提高职业适应性和生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与社会化
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亲子心理咨询:是一个家庭父母孩子三人的问题协调;
婚姻家庭:是夫妻关系的协调问题;
婚恋情感:则是恋人之间的情感问题;
职场心理:更多的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
即使是个别的看似好像是个人的自身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惑也是无法孤立的存在的,一定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情,这就涉及到社会化和自我的问题。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性的高级动物。

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

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

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那么我们在谈到社会化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概念。

自然人(naturalperson):是在自然状态下出生的人。

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

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

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而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既然社会化涉及到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而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就结束了,现在更多的人则认同为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是伴随人的一生。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那么自我的概念又是什么呢?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今天为什么会谈到自我和社会化的问题,因为在日常的心理咨询中,我们通常尊称心理咨询的人为:求助者;但是求助者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一定是和他生活的社会中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的,这时涉及到的人就成为被动求助者。

对于被动求助的人而言,往往不会想到原来自身也是有问题的,所谓先知者先觉,主动求助的人,也因为自身的态度决定了求助的目地不同。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文里我们曾经谈到:神经症的人让自己痛苦,人格障碍的人是要身边的人痛苦;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的对象是求助者,但是很多求助者是带着改变被动求助者的态度来的,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反思自身的问题,这时的交流往往容易偏离甚至影响问题的解决。

求助一定要有积极主动的求变心理,不是改变被动求助者的心理,而是寻求自身的改变来影响被动求助者的改变,毕竟被动求助者之所以被动,是因为他们尚且没有重视到自身问题
所在,即使这时被动求助的一方接触到求助者所求助的心理咨询师,强烈的不信任的心理的阻抗会成为问题解决的无法逾越的障碍。

所以只有当求助者可以意识到自身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时,才是最积极的态度,也才可以真正的解决我们所求助的问题。

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对应的参照群体构成了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既然是在谈自我和社会化,那么还会涉及到一个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它是对特定的地位和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会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会按照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自我,整饰自我形象,追求自己的理想,以完成自我目标的达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