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简述革兰氏染色方法的步骤及原理。
![简述革兰氏染色方法的步骤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5cfea5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0.png)
简要方法步骤:涂片→干燥→冷却→结晶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番红复染→干燥→镜检。
原理:与两类细菌的细胞壁成分笔结构有密切关系。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含较多的类脂质,而肽聚糖含量较少。
当用酒精脱色时,类脂质被溶解,从而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后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胞被脱色,经复染后则呈现复染剂的颜色。
而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多且交联度大,类脂质含量少,经酒精脱色后,肽聚糖层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因而细胞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b5dbdc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4.png)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该染色方法基于不同细菌细胞壁组成的差异,通过特定的染色步骤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取一片细菌培养物,涂抹在玻片上,使其形成薄膜。
2. 将涂片在火焰中烘烤,以使细菌附着在玻片上。
3. 将烘烤后的涂片浸入革兰氏紫染色剂中,静置数分钟。
4.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紫色溢出。
5. 在涂片上滴加碘酒,静置一段时间。
6.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7. 滴加脱色剂(乙醇或乙醚)在涂片上,迅速冲洗。
8.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9. 滴加革兰氏染色剂(碱性洋红)在涂片上,静置1-2分钟。
10.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11. 用纸巾或吹风机轻轻吹干涂片。
12. 使用显微镜观察涂片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厚的层状壁,并富含肽聚糖和穿孔蛋白,所以在革兰氏紫染色剂作用下会显现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内层有脂多糖包裹,所以在革兰氏紫染色剂作用下不易显现出紫色。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初步细菌分类方法,通过观察细菌在显微镜下的染色特性,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型,对于临床诊断和细菌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523d5c4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4.png)
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可根据细菌的染色特性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
该染色方法主要通过酸碱性染料的交替作用,使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能够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分为四个主要过程:准备、染色、洗涤和观察。
1. 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好细菌涂片。
将细菌培养物均匀涂布在玻片上,使其干燥。
2. 染色:将涂片先用香精酊固定,使细菌附着在玻片上。
然后将涂片浸入革兰氏碘液中,进行固定。
固定后,将涂片通过酒精醇溶液脱色。
接下来,将涂片浸入革兰氏紫水溶液中,染色时间一般为1分钟。
染色完成后,用水冲洗涂片。
3. 洗涤:将涂片在水龙头下冲洗,直到液体变清澈。
4. 观察:将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革兰氏阳性细菌会呈现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会呈现粉红色。
总的来说,革兰氏染色方法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细菌染色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以区分细菌的革兰氏阳性和阴性,有助于进一步分析细菌的形态结构和鉴定。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b30dbf0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61.png)
1.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2 】机理:G+.G-重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才能的差异.重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构造所决议.G+的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削减,透性降低,不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G-的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消融,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步骤:①涂片:在清洁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用接种环挑取菌体平均涂布于水中.②固定:将玻片接近酒精灯火焰,蒸干水分,但不要烤焦.③初染:用碱性颜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④媒染:以碘液媒染1min,水洗,吸干水分.(细胞内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加强互相感化)⑤脱色(症结步骤):以95%的乙醇脱色30s,应恰当振荡平均,是乙醇脱色完全.⑥水洗,吸干.⑦复染:??(第2张)复染30s,水洗吸干.⑧湿润镜检.2、用渗入渗出皮层膨胀学说讲解芽孢耐热机制.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入渗出压去牟取芽孢焦点中水分,其成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焦点的高度掉水,恰是这种掉水的焦点才付与芽孢极强的耐热性.3、引起微生物造就进程中PH变化的几种可能反响,并解释若何可以或许保持微培PH稳固.答:造就进程中,因为养分物资被分化应用,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聚,会导致PH变化.(第2张中的图)还与造就基的C/N比有关,C/N高,经造就基后PH明显降低,C/N低,经造就基后PH明显上升.PH调节:①参加缓冲剂--------常用:一氢二氢磷酸盐,K2HPO4呈碱性,KH2PO4 酸性,只在必定的PH规模内调节(6.4--7.2)②大量产酸的菌株,加CaCO3调节,CaCO3难溶于水,不会使造就液的P H过度增长,但可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的酸.③造就液中消失自然的缓冲体系,如AA,肽,Pr均属两性电解质,也起缓冲的感化.④过酸:治标------加NaOH.Na2CO3中和,治本-----加适量氮源:NaNO3.Pr.NH3·H2O;增长通风量.⑤过碱:治标-----H2SO4.HCl中和,治本----加适量碳源:G类,脂类;减小通风量.3、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为何能浓缩养分缺点型突变株?抗生素法(青霉素法):实用于细菌.道理:青霉素克制肽聚糖链间的交联,组织了合成完全的CW,野生型B处于正常发展滋生,所以对青霉素迟钝,可被克制或杀逝世;营缺B在根本造就基上休眠状况存活下来,从而达到浓缩营缺型目标.制霉菌素法实用于真菌,其可与cm上?(第1张)醇感化,引起cm毁伤,因为它只能杀逝世发展滋生着的真菌,所以......菌丝过滤法:根本培上,野生型霉菌,?菌的孢子能萌发并长成菌丝,而缺型孢子一般不萌发,或不能长成菌丝,是以造就一段时光后,用灭菌脱脂棉或滤纸滤去菌丝,收集滤液,反复数遍后可除去大部分野生型,从而……4.临盆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产生遗传变异,使得产量性状降低,你若何解决?写出具体实验计划.答:将必定量的枯草芽孢杆菌造就液,做必定浓度的稀释,涂布在含有酪素蛋白质的根本造就基上,37°C造就一段时光后,掏出造就基,不雅察单菌落形成的透明圈大小,取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挑取造就做进一步的判定,即可得到高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5.以磺胺为例,解释化学治疗机的感化机制.答:机理:磺胺是叶酸构成部分对氨基苯甲酸的构造类似物,(磺胺类药物代替对氨基苯甲酸,干扰叶酸的合成,克制了转甲基反响,导致代谢杂乱,从而克制B发展),磺胺的抑菌感化是因为很多细菌须要本身合成叶酸而发展,磺胺对人体细胞无毒性,因为人体缺少从对氨基苯甲酸合成叶酸的相干酶-----二氢叶酸合成酶,不能用外界供给的对氨基苯甲酸自行合成叶酸,而必须直接应用叶酸为发展因子进行发展.(磺胺类----与正常代谢产物竞争酶的活性中间,干扰了酶的功效,从而干扰代谢的正常进行).6、画动身展曲线.(第1张)1、微生物的共性?哪个最根本?答:①体积小,面积大(最根本)②接收多,转化快③发展旺,滋生快思顺应性强,易变异⑤散布广,种类多.2、比较G+,G-B在CW构造,构成,对溶菌酶,青霉素的迟钝性4方面的异同点.3、表型延迟现象?若何战胜?答:表型延迟:表型的转变落伍于?(第四张)转变的现象,分为①分别性延迟;突变的?经DNA复制和细胞决裂后变成纯合状况,表型才能表现出来.②心理性延迟;杂合状况→纯合状况,仍不能表现出来,(如营缺型)经由过程中央造就(CM,造就留宿),可使突变?稳固下来,战胜表型延迟.4、造就B常用的斜面造就基是什么?简述配制程序.答:牛肉膏蛋白胨造就基①称量;按配方依次精确称量②熔化:取少量水于烧杯中,加1%的蛋白胨,加热消融,加0.5%的牛肉膏,加热消融,加0.5%的NaCl,热熔,加水补充到所需体积.③调PH至7.6阁下.④加琼脂固体2%,热熔.⑤分装入试管,加塞,包扎,高压灭菌⑥弃捐斜面(斜面长度不超过试管一半)⑦无菌检讨:将灭菌的造就基放入37°C的温室中造就24-28h,以检讨灭菌是否彻底.5、啤酒酵母在分批发酵中的发展曲线分哪几个时代?在菌种扩培时,哪个时代做种子?为什么?答:延滞期,对数发展期,稳按期,阑珊期.对数期做种子.利于缩短延滞期.6、菌种阑珊的根本原因?防治措施?答:?的自觉突变.措施:①削减传代次数②创造优越的造就前提③采用不易阑珊的菌种传代④采取优越的菌种保藏措施4、菌种阑珊的根本原因,防止措施.若何区分阑珊和饰变?答:根本原因:?的自觉突变.(②传代次数的影响,是负突变株比例占优势,③造就前提)防止措施见上题.区分:阑珊:指跟着菌体的不断发展,负突变菌株的数目占全部菌体数目的比例增大,最终导致菌株的临盆机能大幅降低的现象.①原有形态性状不典范,②发展速度降低③代谢产物临盆力降低④对宿主侵袭力降低⑤抵抗力降低饰变:遗传物资构造不产生变化,而只在转录与转译程度上的表型变化,可以统一前提持续造就,不雅察子代的情形.饰变特色:临时性,不可遗传性,表现为全体个别的行动.变异:遗传性,群体中少少数个别的行动.5、gone?突变的特色?答:①自觉性②非对应性③罕见性(突变率10-6~10-9)④自力性⑤可诱发性(升高10~10^5倍)⑥稳固性⑦可逆性(原养型<=>突变型)6、v(第三张)的特色.答:①形体渺小,能通细致胞滤器(0.22um),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②不具有细胞机构,重要成分NA,Pr③V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④无核糖体,即无产能酶系,也无Pr,NA合成酶系,专性活细胞内寄生⑤无个别发展,也不进行二决裂,以NA,Pr等“元件”装配,实现大量滋生.⑥离体下以无性命的生物大分子状况消失⑦对大多半抗生素不迟钝,对干扰素迟钝.7、?月元病毒的致病机理.答:月元病毒是一种Pr侵染颗粒,仅有Pr构成,称作PrP.细胞型PrP----PrP^c对蛋白酶迟钝,无凝集才能,而致病型PrP---PrP^sc对蛋白酶有必定抗性,可凝集成纤维状组织,PrP^sc进入细胞后,与PrP^c联合,形成PrP^sc---PrP^c复合体,PrP^c构型产生转变,转化成PrP^sc,PrP^sc数目呈指数增长,其埋伏期长,对中枢神经伤害轻微.估菌计数法及其特色(笔记P31)乳糖操纵子(P30)1.2、伴孢晶体?它在何种B中产生?答:伴孢晶体: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肉毒素)称为伴孢晶体.对约200种虫豸无为鳞翅目幼虫有毒杀感化,可制成B杀虫剂.3、霉菌菌落的特点?答:①质地松散,呈絮状,网状,绒毛状,地毯状.②形态大,分为局限性发展(青.曲)和舒展性发展(根毛)③菌落湿润(孢子)④色彩丰硕,正反色彩常不一致,中间与边缘常不一致.⑤各类霉菌,在必定造就基上,形成的菌落大小,外形,色彩相对稳固,为分类根据之一.4、应用磷酸盐或碳酸钙若何保持PH稳固性?答:①磷酸氢二钾略呈碱性,磷酸氢二钾略呈酸性,两物资以等摩尔浓度溶液PH为6.8,其缓冲才能一般在6.4~7.2规模内有用.磷酸氢二钾+H阳离子---->磷酸氢二钾+K阳离子磷酸二氢钾+K阳离子+OH- →磷酸氢二钾+H2O②大量产酸的菌株,参加碳酸钙调节,碳酸钙难溶于水,不会使造就基P H过度升高,但可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的酸,同时放出二氧化碳,而降造就基PH掌握在必定规模.5、单倍体酵母细胞经??(第5张)诱变后,得到一系列的突变株,欲从平分别筛选出一株(Leu-),请设计合理的实验程序.答:镌汰型野生型→(制霉菌素法)→检出→判定(滤纸片法)将单倍体酵母细胞突变株,制成菌悬液,平均涂布于完全造就基上,长成单个菌落之后,以逐个检出的方法接种于完全造就基上,并影印到根本造就基上,在合适前提下造就一段时光,在完全造就基上发展,而在根本造就基上不发展的,即为养分缺点型菌株.将此菌株检出离心,水洗之后制成恰当浓度的菌悬液,与根本造就基平均混杂后,倾泻于平板中,湿润凝固之后,在板上划分几个区,在区中参加蘸有色AA的滤纸片,经造就后,在纸片四周有污浊的发展圈的,解释为色AA养分缺点株. 6、MR,V.P.实验的道理.答:MR:用来检测由G产生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乳酸等,细菌代谢糖产酸,PH降低,甲基红指导剂由橙色(PH=6.3)变成红色(PH=4.2)大肠杆菌---阳性:应用乳糖产生乳酸,造就后PH<4.5大肠杆菌---阴性:夙兴产有机酸,后转化有机酸→乙醇,丙酮酸.②V.P.用来测定细菌应用G产生非酸性或中性末尾产物的才能,如丙酮酸.丙酮酸经缩合→乙酰甲基甲醇(经碱性.氧化)→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精AA中胍基感化,生成红色化合物,产气肠杆菌---阳性,大肠杆菌---阴性.7、什么叫发展曲线?单细胞微生物的典范发展曲线分几期?划分根据?答:发展曲线:将少量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定量的液体造就基中,准时取样测定细胞数目,以造就时光为横坐标,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得到一条反响在全部造就时代菌数变化纪律的曲线.分为延滞期,对数期,稳按期,衰亡期.根据发展速度常数划分,即单位时光内决裂次数的不同.8、为什么诱变时,要制成充分疏散的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对放线菌进行诱变育种时,宜处理其孢子照样菌丝细胞?为什么?答:使每个细胞平均接触诱变剂,削减表型延迟现象,并避免长出不纯菌落.多应用单核无性孢子,因为孢子心理上处于休眠状况,单核区基中了大部分的DNA,削减分别表型延迟,进步突变后果.造就基原则:①目标明白②合适的养分物资③浓度及配比适合④掌握PH前提⑤掌握氧化还原电位⑥原料起源经济勤俭⑦灭菌处理1、青霉素的感化机制?答:道理:β-内酰胺环的构造与肽聚糖单体五肽尾末尾的D-Ala-D-Ala二肽构造邻近,因而可竞争性的克制转肽酶的活性,克制单体间交联,形成缺损的CW.青霉素对发展兴旺的G+有明显的克制造用,对休眠期的无克制,对G+的感化比G-强得多.2、筛选抗代谢构造类似物突变株的意义是什么?答:在含有较高浓度终代谢构造类似物的造就基中,野生型细胞不能发展,而遗传性的解除了反馈克制或反馈阻遇的抗代谢构造类似物突变株则能发展,突变株在终产物累积的情形下仍然可以不断合成这一产物,所以采取必定的办法,筛选到抗代谢构造类似物突变株,即可获得终产物的高产菌株.3、酿酒酵母生涯史.(同P15)4、烈性噬菌体?生涯史包括几个进程?答:沾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引起宿主细胞敏捷裂解的噬菌体.吸附→侵入→增殖(NA复制,Pr的生物合成)→装配(成熟)→裂解(释放)5、缩短延滞期的措施答:①应用遗传学办法转变种的遗传特点,使延滞期缩短,②应用对数发展期的细胞做种子,③尽量使接种前后应用的造就基构成不要相差太大④恰当扩展接种量6、盘算代时(G),滋生代数(n),发展速度常数(R)答:见第七张7、诱变育种?举例①非电离辐射诱变剂②电离辐射诱变剂③烷化剂④插入诱变剂⑤间接引起碱基置换的诱变剂答:诱变育种:指应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细胞,促进其突变率明显进步,然后从中拔取少数相符育种目标的突变株的办法.①紫外线②x射线,γ射线③EMS,NTG④吖啶类颜料,ICR类⑤碱基类似物(5-BU等)(直接引起:①亚硝酸G:C<--->A:T,②羟胺:只引起G:C<--->A:T③烷化剂G:C<--->A:T)8、什么是辨别造就基?应用EMB造就正常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时,菌落现象?为什么?答;辨别造就基:用于辨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造就基,在造就分散参加能与目标菌的无色代谢产物产生色彩反响的指导剂,从而用肉眼就能将该种微生物的菌落与外形类似的其他微生物菌落相区分的造就基. 伊红和美蓝在低酸度时联合形成沉淀,起产酸指导剂感化,大肠杆菌强烈分化乳糖而产生大量混杂酸,菌落被染成深紫色,还可看到绿色金属闪光.沙门氏菌不能应用乳糖,菌落无色通明.1、微生物的产能方法有?与食物发酵工业亲密相干的微生物的代谢方法有哪几种?答:微生物产能方法分为: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与食物发酵工业亲密相干的发酵,本质是底物程度磷酸化,,底物氧化不彻底,产能程度低,为厌氧前提,兼性厌氧菌在有氧的前提下,从发酵→呼吸感化,对发酵感化克制(巴氏效应)2、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操作步骤和留意事项?答:步骤:①掏出内层锅,外层锅加水至与三角搁架相平②放回内层锅,放入带灭菌物品,加盖并将盖上排气软管插入内层锅③打开加热开关,并同时打开排气阀3-5Min④关上排气阀,温度升至121℃计时,掌握热源119-123℃15-20min⑤关上开关,断电后压力降0开盖取物⑥无菌检讨留意;①切勿忘却加水,水量不可过少②三角瓶,试管口不要与桶壁接触③切勿忘却打开排气阀排锅内空气④压力降为0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3、造就基应包括哪几种养分物资?若何掌握PH?答;碳源,氮源,能源,发展因子,无机盐,水治标过酸----NaOH.NH3·H2O,过碱----H2SO4.HCl治本酸---加氮源,增大通风量 ,碱----加碱?(第8张)源,减小通风量加缓冲剂:加碳酸钙4、若何延伸对数发展期?答;补充养分物资,调剂PH,取走代谢产物,改良物化前提,调剂养分配比,C/N比4/1时,菌体大量滋生.5、简述烈性噬菌体一步发展曲线制造进程,并绘制曲线图.答:适量噬菌体接种于造就好的高浓度迟钝细胞中,②经数min吸附后,将造就物高倍稀释,或参加抗V抗血清,中和给准时光内未吸附的噬菌体,从而使因吸附噬菌体树立同步沾染③适温下持续造就,准时取样,测样品中V的效价.沾染T横坐标,V效价纵坐标,绘制订量描写烈性噬菌体发展纪律的实验曲线.(曲线见第9张)6、应用物理化学诱变剂对微生物进行诱变的目标有哪些?中央造就的目标?用简图表示应用EMS对微生物进行诱变育种的进程?答:诱变育种目标:①获得高产菌株②抗性突变种③养分缺点型突变株(检致癌物,高产次代产物)中央造就为了战胜表型延迟现象.EMS(甲基磺酸乙酯)----烷化剂----直接引起碱基置换(烷化后的碱基引起碱基配对错误,也能使嘌呤整体直接从DNA链上脱下来,产生一个缺口,在与缺口相对应的位点上,就能配上任何碱基,从而引起转换或颠换)选择动身菌株→前造就,制造菌悬液→EMS适合剂量诱变处理→中央造就→初筛造就基涂布→划线分别→菌种判定7、简图表示两亲株细胞(A+B-.A-B+)进行原生质体融会的操作示意图,并对重要步骤作扼要解释. 答:见第9张常用造就基:细菌---牛肉膏蛋白胨造就基(PH7-7.5)放线菌---高氏1号造就基(PH7-7.5)酵母菌---麦芽汁造就基(PH4.5-5,5)霉菌---查氏合成造就基(PH4.5-5,5)1、放线菌的造就:28℃,3-5d,PH=7~7.5 染色:碳酸复红染1min不雅察:(链霉菌)菌落湿润慎密,正反色彩不一致,边缘有辐射状皱褶,小不舒展,不易挑起.2、酵母菌造就:25~28℃,24h,PH=4.5~5.5,染色:美蓝--活体染色不雅察:(酿酒酵母)菌落较B的大且厚,多为乳白色,表面潮湿,粘稠,边缘整洁,易被挑起.3、霉菌造就:28℃,5~7天,PH=4.5~5.5,染色:乳酸碳酸棉签染液.不雅察:见第10张4、酵母菌①大小测定:测微尺,酵母造就物制成水漫片,高倍镜测出宽长与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再乘以目镜微尺每格代表长度.②计数:血球计数板:逝世菌+活菌总数,1ml总菌数=5中方格总数/5 *中方格数*10^4*稀释倍数平板菌落计数法:只活菌5、革兰氏染色:机理+步骤(04真题①)6、MR,V.P.实验(02真题⑥)吲哚实验---磨练水解色AA,水解色AA(经水解)→丙酮酸+吲哚大肠杆菌---阳性,产气肠杆菌---阴性柠檬酸盐实验----检测柠檬酸盐是否被应用大肠杆菌---阴性(绿色),产气肠杆菌---阳性(蓝色)硫化氢实验---是否分化含硫有机物大肠杆菌----阴性,产气肠杆菌----阳性(黑色沉淀)1、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食物卫生重要指导菌,合成V B,大肠菌素2、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淀粉酶,蛋白酶3、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δ-肉毒素,生物农药4、酿酒酵母(真)Sacharomyces cerevisiae 酒类酿造5、灰色链霉菌(放)Streptomyces griseus 链霉素6、产黄青霉 Penicillum chrysogenum 青霉素7、米曲霉 Aspergillus oryzae 酱,酱油8、黑曲霉 A.niger 淀粉酶,柠檬酸9、黄曲霉 A.flavus 蛋白酶10、米根霉 Rhizopus oryzae 制曲酿酒,乳酸11、总状毛霉 Mucor racemosus 腐乳,豆豉(强蛋白质分化才能)属名:首字母大写,斜体种名:小写。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ee4b162b14e852458fb57e9.png)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1 .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 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 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 (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e4189a05087632311212a2.png)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1 .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精编版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1fb4a925c52cc58ad6be27.png)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1.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一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1)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3)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一30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4)复染用番红液染1一2分钟,水洗。
(5)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6)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Gram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知识分享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知识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2beebe8352ea551811a6877b.png)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1 .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dddd36c8f8c75fbfc77db2ed.png)
1.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机理:G+、G-主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能力的差异。
主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结构所决定。
G+的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
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减少,透性降低,不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
G-的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
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溶解,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
步骤:①涂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用接种环挑取菌体均匀涂布于水中。
②固定:将玻片靠近酒精灯火焰,蒸干水分,但不要烤焦。
③初染:用碱性颜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④媒染: 以碘液媒染1min,水洗,吸干水分。
(细胞内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增强相互作用)⑤脱色(关键步骤):以95%的乙醇脱色30s,应适当振荡均匀,是乙醇脱色完全。
⑥水洗,吸干。
⑦复染:??(第2张)复染30s,水洗吸干。
⑧干燥镜检。
2、用渗透皮层膨胀学说解说芽孢耐热机制。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3、引起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的几种可能反应,并说明如何能够维持微培PH稳定。
答:培养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分解利用,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会导致PH变化。
(第2张中的图)还与培养基的C/N比有关,C/N高,经培养基后PH显著下降,C/N 低,经培养基后PH明显上升。
PH调节:①加入缓冲剂--------常用:一氢二氢磷酸盐,K2HPO4 呈碱性,KH2PO4 酸性,只在一定的PH范围内调节(6.4--7.2)②大量产酸的菌株,加CaCO3调节,CaCO3难溶于水,不会使培养液的PH过度增加,但可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的酸。
③培养液中存在天然的缓冲系统,如AA,肽,Pr均属两性电解质,也起缓冲的作用。
④过酸:治标------加NaOH、Na2CO3中和,治本-----加适量氮源:NaNO3、Pr、NH3·H2O;增加通风量。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精编文档).doc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精编文档).doc](https://img.taocdn.com/s3/m/e2a2fcad0b4e767f5bcfceae.png)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1 .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323d78525c52cc58ad6be4e.png)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之吉白夕凡创作一,过程1 .涂片将培养的分歧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成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成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布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经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但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暗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暗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分歧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分歧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存在细胞内而不容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敷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b66ce5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1.png)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检测和分类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它是由丹麦细菌学家洛尔德·克里斯廷·革兰于1884年发明的。
革兰氏染色通过染色的方式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从而有助于快速诊断和鉴定细菌。
1.取一块无菌玻璃片,将其浸泡在80%酒精中,用火鉴或酒精灯将其加热烘干。
3.用无菌棉签取适量菌液,涂抹在玻璃片上,并尽量保持均匀。
4.用火鉴或酒精灯加热玻璃片,使细菌在玻璃片上固定。
5.将固定的玻璃片浸泡在革兰碘液中,浸泡2分钟,使细菌固定。
6.将玻璃片从革兰碘液中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7.将玻璃片放在洗涤盘中,滴入革兰染色剂,染色剂液体覆盖玻璃片。
8.把玻璃片放在盛有革兰染色剂的洗涤盘上,静置30秒钟。
9.将玻璃片从革兰染色剂中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10.用酒精清洗涤盘中的染色剂,直到洗涤盘中的染色剂变为浅紫色。
11.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直到从玻璃片上冲洗下的清水不在有颜色。
12.用滴状水用于玻璃片上,除去上面的残余水分。
13.用显微镜观察玻璃片上的细菌,根据染色后细菌的颜色和形状,判断细菌是否革兰阳性或革兰阴性。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层厚厚的胞壁肽聚糖复合物组成,细胞壁对革兰染色剂有高度的亲和力,因此在染色后能保持染色剂的颜色,呈现紫色或深紫色。
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则相对较薄,同时细胞壁外还有一层脂质结构,染色剂难以渗透进入细胞壁内部,因此在酒精处理过程中,会溶解掉染色剂,导致细胞失去染色,最后用对比性染色(如用红色染料)重新染色,呈现红色。
通过上述步骤和原理,我们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辅助进行细菌鉴定和分类。
革兰氏染色的速度快、操作简单,因此在临床医学和实验室中得到广泛应用。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8432d9eb0717fd5360cdcf9.png)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1 .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90bbdb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a.png)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第一步:准备好白色的玻璃板和酒精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出细菌的形态、分布和数量。
该方法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革兰氏于1884年发明的,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改良,现在已成为临床医学和微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检测手段之一。
1.样品制备:首先要准备好待检测的细菌样品,通常需要从血液、尿液、痰液、分泌物或其他体液中获得。
为了确保样品的洁净和完整性,最好将样品进行稀释,减少样品的干扰,同时也便于操作。
2.染色处理:将制好的样品涂在载玻片上,使其干燥,然后用甲醇进行固定处理,使细胞蛋白质凝固,并烘干。
随后将载玻片以45度角倾斜,加入革兰染色液,静置约1分钟,然后用水冲洗2-3秒钟。
再加入碘酒,静置1分钟,然后再用水冲洗2-3秒钟。
洗涤后可以在载玻片上滴一两滴乙醇,退色1-2秒钟,再用水冲洗,并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3.洗涤:将载玻片表面涂上感兴趣的菌株的染色处理,静置一定时间后,用盐水等进行洗涤,去除载玻片表面无关物质,使细胞染色更加清晰。
4.显微镜观察:用油镜片把载玻片放到显微镜上,通过放大镜片观察载玻片上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能够使革兰氏阳性的细菌形成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的细菌则形成粉色。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基于细菌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性。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主要由多层厚壁多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细胞壁中还含有少量脂质和磷酸化甘露醇,能够吸附革兰染色液,形成紫色颗粒。
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相对较薄,主要由一层厚度较小的胞外膜和较厚的革兰氏染色物质组成,故染色后革兰氏阴性菌呈粉色。
革兰氏染色方法简单、便捷、易于操作,能够快速鉴别出不同类型的细菌,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
这种染色方法对细菌的形态、数量和分布都能进行精确的检测和分析,对于临床医学和微生物学领域的细菌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5cebe1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c.png)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细菌培养:首先,把细菌样本放入一种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中。
细
菌可以在培养基中繁殖,并在培养基表面形成一个厚厚的菌膜。
︰等待培养、灭菌:然后等待培养。
一般培养4-24小时,直到细菌
厚度达到均匀的状态。
之后,用70%的乙醇或氯仿灭菌。
分离细菌:之后,用称重的方法将培养基向玻片上移动,或者用分离
到新的玻片上,以便后期染色分析。
染色:最后,细菌玻片进行染色。
革兰氏染色分为单色染色和复合染色。
单色染色使用单一物质染色,复合染色使用一种物质的多种染色剂来
染色细菌。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主要是应用染色剂对细菌的形态特征,如质壁厚度,膜厚度,细菌颗粒形状,胞素和细菌颗粒大小,以及细菌的生理特性,如
环境的Tolerance,抗生素的Tolerance,等给予染色。
染色剂会在细菌
的膜和质壁上积聚,从而形成不同的染色环境,形成细菌的不同形态及染
色特征。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fba7edee518964bcf847cee.png)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1.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一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1)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3)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一30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4)复染用番红液染1一2分钟,水洗。
(5)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6)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Gram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一,过程
1 .涂片
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
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溶菌酶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溶菌酶作用机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种黏
多糖的碱性酶,只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
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之间的
B-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
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流
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以和带负电荷
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
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因此该酶具
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判断细菌有无鞭毛的方法
电镜观察,鞭毛染色,半固体穿刺培养,菌落形态观察
描述细菌与古细菌在细胞膜上的主要化学区别
在革兰氏阴性菌的表层,有由肽葡聚糖形成的细胞壁,在壁的外面,又有由蛋白质、磷脂质、脂多糖形成的膜层,与里面的细胞质膜相对应,特称此层为细菌外膜。
外膜比细胞质膜的磷脂质含量低,但脂多糖的含量则比较高。
外膜的蛋白质与细胞质膜不同,主要部分为数种蛋白质所构成。
其主要蛋白质的部分与特异的内面的肽葡聚糖以共价键结合。
脂多糖存在于外膜的最外层。
在外膜中仅知有磷脂酶,在细胞与外界的联系中,已看到有许多功能的蛋白质,即有各种噬菌体、维生素B12、大肠杆菌素等的受体存在,而其一部分蛋白质则与DNA的复制、细胞分裂有关,此外,外膜对水溶性低分子物质容易透过,但对抗菌物质则是透过的屏障,它对革兰氏阴性菌间的透过性带来很大的差异。
对于古细菌来说,细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质为主,有的含杂多糖,有的类似于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
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生物,除了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缺壁细胞,比如支原体外,实验室菌种的突变、人为抑制新细胞壁合成、和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都可以得到缺壁细胞。
缺壁细胞主要有四类: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以及支原体。
L型细菌;
形成;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性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特点;细胞膨大,对渗透敏感,在培养基上可形成油煎蛋状菌落,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实践意义;没有了细胞壁的机械固定,细胞及其柔韧,呈多样性,成为“滤过型细菌”。
原生质体,球状体;
形成;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再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最后得到一层仅有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特点;无完整的细胞壁,细胞呈球状,对渗透压极其敏感,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胞不能分裂,对相应噬菌体不敏感,无繁殖能力
实践意义;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容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良好材料
支原体;
形成;在长期进化中形成,适应自然生活条件
特点;细胞膜中含有甾醇,故机械强度较大
实践意义;青霉素等针对细胞壁杀伤的抗生物对其无效,但是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和破坏含甾醇细胞膜结构的抗生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等)对其有效。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