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重点
1.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
海绵动物缺乏运动能力,它的摄食、呼吸、排泄和有性生殖等生理机能都是靠水在体内不断流动来完成。
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
2.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功能相同的细胞构成。
3.终末宿主:寄生虫的成体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
4.中间宿主:寄生虫在幼虫或性未成熟时期所寄生的宿主。
例如钉螺对于血吸虫来说就是中间宿主.5.世代交替:生物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和产生配子体的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6.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有了明显的前后、左右、背腹之分,从而引起动物机能上的分化。
7.同律分节:分节是两侧对称长形动物由前向后分成许多相似段落的现象。
8.异律分节:身体不同部位在体节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9.异变态:昆虫不全变态的一个类型。
异变态可看作是一种极其特化的新变态,仅在半翅目、同翅亚目的粉虱类可以见到.10.真体腔:真体腔(又称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是在中胚层之内的腔,内外都由中胚层产生的体腔上皮所包裹。
体腔形成时,体腔外侧的中胚层与外胚层合成体壁,体腔内侧的中胚层和内胚层合成肠壁。
环节动物。
11.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
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其特点是: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12.胚层逆转:多孔动物(即海绵等)胚胎发育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小分裂球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分裂球中间形成一个开口,然后整个囊胚从开口处翻转出来,于是成为小分裂球鞭毛向外的两囊幼虫。
接着具鞭毛的小分裂球内陷形成内层,而大分裂球留在外边形成外层。
这种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层次正好相反的特殊现象称为胚层逆转。
13逆行变态: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如脊索、背神经管、尾),成体的形体变得比幼体的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14.反刍胃:包括四个相通的隔室,按食物运转次序,从前到后分别叫做瘤胃、网胃、瓣胃、皱胃。
动物生物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动物生物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A. 门B. 纲C. 目D. 种答案:D2. 以下哪个是脊椎动物?A. 蜈蚣B. 蜻蜓C. 蜥蜴D. 蚯蚓答案:C3. 鸟类的生殖方式是:A. 胎生B. 卵生C. 寄生D. 孢子生殖答案:B4. 哺乳动物的显著特征是:A. 有羽毛B. 有鳞片C. 有乳腺D. 有外骨骼答案:C5. 以下哪个动物属于节肢动物?A. 章鱼B. 蜗牛C. 蜈蚣D. 蝌蚪答案:C二、填空题6. 动物的______系统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组成,负责调节动物的生理活动。
答案:调节7. 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由______、脊柱和肋骨组成。
答案:头骨8. 鱼类的呼吸器官是______。
答案:鳃9. 昆虫的外骨骼是由______构成的。
答案:几丁质10. 鸟类的羽毛具有______、保护和调节体温的功能。
答案:飞行三、简答题11. 简述动物的生殖方式有哪些?答案:动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卵生、胎生和卵胎生三种。
卵生是指动物产卵后,卵在母体外孵化成新个体;胎生是指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后出生;卵胎生是指动物产卵后,卵在母体内孵化成新个体后出生。
12. 描述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结构和功能。
答案: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负责泵血;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等。
四、论述题13. 论述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
答案: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具有复杂的体温调节机制。
首先,哺乳动物的皮肤具有汗腺和毛囊,可以通过出汗和毛发的竖立来调节体表温度。
其次,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血管的收缩和扩张来调节热量的分布。
最后,哺乳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新陈代谢率,进而影响体温。
结束语:动物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理、分类、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科学。
通过本试题库的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物生物学复习资料(超全)
动物生物学复习资料周柏全一,名词解释:1.动物生物学:以生物学观点和技术来研究动物生命规律的科学。
2.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3.生物群落: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
4.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5.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6.组织: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以及一些非细胞结构物质(细胞间质)以一定形式相互连接,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群。
7.器官: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并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的功能单位。
8.系统:若干种器官一起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时,即构成了动物的系统。
9.亚种:物种内部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
10.双名法:用拉丁文的属名和种名来表示物种的命名方法。
11.排遗:动物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肛门排出的过程。
12.卵裂:受精卵至囊胚早期的有丝分裂。
13.完全卵裂:受精卵分裂为完全分离的胚细胞。
14.不完全卵裂:受精卵分裂不彻底。
15.体制:机体各部分的布局比例,即对称性。
1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对称类型。
17.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等分身体的对称类型。
18.体腔:内脏器官周围的腔隙。
19.真体腔:即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
20.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囊胚腔遗留的空腔成为成体的体腔。
21.同律分节:动物身体分节的一种,指动物体除身体前两节与最后一节之外,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
22.异律分节:动物身体分节的一种,指动物体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
23.无体腔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没有体腔而充满中胚层间质的动物的通称。
24.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指未受精卵子经刺激后发育成子代的生殖方式。
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入的科学,它研究生物界中所有动物的形态、结构、行为、发育、分类、生活史、进化史以及在自然界中的生态位置和生态作用。
本科研究包括动物的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以及古生物学等,针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动物形态学研究的目的是弄清动物的形状、结构及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其中,形态结构是指动物体内外的结构成分,其中包括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如躯干、头、四肢以及身体关节等。
这些结构有助于动物的功能,例如动物的视觉、听觉及运动能力等。
此外,动物形态学还涉及动物体表上的种类变化,从而研究动物具有的特征和种类分化。
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各种内在或外在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动物生命过程中因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生的生理反应。
它主要研究动物机体组织及其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有丝分裂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其功能的变化;过程的研究包括营养代谢、水质平衡、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生殖等。
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环境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所承担的作用。
它从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出发,解析动物个体在物种群中的角色与功能,通过研究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繁殖、空间分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护,以及在自然界中的生态作用。
古生物学是以生物进化及古生物化石等古生物现象为基础的科学,它研究的是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的演变及其关系,以及古环境的演变。
它主要涉及古生物的形态、多样性、分布、繁殖能力、进化和消亡等方面。
主要工作是通过收集和研究古生物化石等物质,探索古代生物的进化历史及其与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推断未来的演变趋势。
动物生物学的研究对认识动物的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进化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动物,保护动物多样性,以保持生态平衡。
同时,动物生物学也可以为其他学科如医学、机能学提供宝贵的理论和研究经验,从而促进动物研究的发展。
动物生物学-02
• 进化分类学方法: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 进化论观点为分类学提供了自然基础。 进化分类学的目的是使每一类群的分类 地位反映出它的进化历史即系统发生, 各个分类单元可以通过进化联系起来。 进化分类学通过决定同源特征或同功特 征、原始特征或衍生特征以及估计两个 类群中的特征之间进化差异度来分类, 分类结果以进化树来表示。进化分类学 注重的是各类群的进化水平和进化地位。
前三次卵裂图示
1. 卵细胞形成
卵 裂 过 程 图 解
2. 受精卵形成
3. 前三次卵裂
4. 囊胚形成
海胆卵裂过程
• 完全卵裂按卵裂的取向分为两种模式。 • 辐射型卵裂的分裂轴(即纺锤体轴线) 与卵轴(受精卵动、植物极连线)垂直 或平行,卵裂球呈辐射状对称排列。见 于腔肠动物和后口动物类群。 • 螺旋型卵裂从第三次分裂开始,分裂轴 与卵轴之间形成约45°倾角,卵裂球围 绕卵轴螺旋状排列。见于多数原口动物 类群。
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方式图解
• 端细胞法:植物极的一个细胞即中胚层 的端细胞分裂成两个原始中胚层细胞, 对称排列在胚孔两侧。这两个细胞不断 分裂,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条。 中胚层条的细胞之间出现成对空隙,就 是体腔囊。 • 由于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 的,这种方式又叫裂体腔法。原口动物 都是以这一方式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的。 高等脊索动物也是由这一方式来形成中 胚层和体腔的,但具体过程更复杂。
3.1 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
• 人类对动物界物种多样性的认识是伴随 着生产和生活不断深入进行的。首先是 对动物的物种进行识别、鉴定、描述、 命名,并归类和建立分类系统,把各个 已知物种放在该系统中的合适位置上, 这是分类学(taxonomy)的任务。 • 现在全世界已知大约有174万种动物,而 每年大约有15000个新种被命名和描述。
动物生物学-07
动物生物学-07简介动物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动物的构造、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讨论动物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动物的分类、适应性进化以及一些普遍的动物行为。
动物的分类动物生物学的基础是对动物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特征和特性,动物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类别。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是动物分类中最基本的分支。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和脑髓,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
而无脊椎动物则没有脊柱,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昆虫的分类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庞大的类别之一。
根据昆虫的特征和特性,它们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群体。
•鞘翅目(如甲虫):它们的前翅大部分是硬化的,后翅则是薄透明的。
•膜翅目(如蝴蝶、蜻蜓):它们的翅膀是薄膜状的。
•直翅目(如蟋蟀、蚱蜢):它们的前翅和后翅都是硬化的,类似于一对短翅。
•广翅目(如蟋蟀、蚱蜢):它们的翅膀很宽,类似于一对薄膜。
适应性进化动物生物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适应性进化。
适应性进化指的是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逐渐适应其环境中的特定条件。
适应性进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结构适应动物的结构适应是指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形态在漫长的进化中适应环境的需求。
例如,鸟类的翅膀适应了飞行,鱼类的鳞片适应了水中的游动。
生理适应动物的生理适应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调节和适应。
例如,沙漠中的动物可以通过自己的新陈代谢方式来对抗高温。
行为适应动物的行为适应是指动物在漫长的进化中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
例如,鸟类的迁徙行为可以帮助它们逃离严寒的冬季。
动物行为动物生物学也研究动物的行为和交流方式。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采食行为:动物的采食行为受到生存环境和食物的影响。
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采食方式,如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等。
•繁殖行为:动物的繁殖行为受到生物学进化和群体结构的影响。
一些动物会进行交配行为,一些动物则是无性生殖。
•社交行为:动物在社会群体中会表现出一些社交行为,如争斗、群居等。
动物生物学1、2--绪论、基本原理
放射虫
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
生活环境:
海水
淡水
陆地
生存方式: 自由活动的动物:两侧对称 附着或固着生活的动物:辐射对称
2、体节
分节 :见于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
多态现象(Polymorphism):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 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1、细胞是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高等动物及人的组织可分为四类: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上皮组织
神经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3、器官是由一群组织组成的大功能单位
一种器官可以含有四种基本组织的大部或全部
猪心脏
含有全部四种基本组织
4、系统:一些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 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系统
脊椎动物神经胚形成图解
胚层的分化和器官的形成: 动物不同胚层奠定了组织和器官的基础。 外胚层分化成表皮及其衍生物,还有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消化道前后两端。 中胚层分化成许多器官,如真皮、肌肉、骨骼、 血管、生殖系统、排泄器官。 内胚层分化成消化道中肠上皮(肠粘膜)和消 化腺如肝脏、胰腺,还有鳔、肺以及呼吸道上 皮,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和尿道的 上皮。
加上前缀 sub- 或 infre- 即为亚 - 或附 - ,低
于 此 阶 元 。 比 如 subfamily 为 亚 科 , infrafamily为附科。
生物分类等级示例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分类地位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哺乳纲Mammalia 食肉目Carnivora 熊科Ursidae 熊猫亚科Ailuropodinae 大熊猫属Ailuropoda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动物生物学教案范文
动物生物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学习动物的分类、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3.了解动物的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等方面的知识;4.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动物现象及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动物的分类、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3.动物的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1.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2.动物的分类和进化。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互动讨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实际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学时: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30分钟)1.动物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动物的特征和分类;3.动物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学时: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50分钟)1.动物的体型、体壁和运动方式;2.动物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生理特征;3.通过实验和实际观察,学生进行动物的解剖和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
第三学时:动物的行为特征(50分钟)1.动物的行为分类和行为模式;2.动物的学习、记忆、交流和社会行为;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动物的行为特征,并讨论其生存和繁殖的适应性。
第四学时:动物的生态学与进化(40分钟)1.动物的栖息地选择和适应性;2.动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动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第五学时:复习与总结(20分钟)1.总结动物生物学的重点内容;2.复习重点知识点,并进行思考和讨论;3.布置复习作业。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表现、讨论和解答问题,评价学生对动物生物学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理解程度;2.通过实验和观察记录,评价学生对动物形态和生理特征的了解程度;3.通过讨论和分析,评价学生对动物行为和生态学的理解程度;4.通过考试或作业,评价学生对动物生物学全面知识的掌握程度。
动物生物学
动物的细胞和组织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细胞间质构成。
2.动物的组织分为4类,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3.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特点是细胞之间是紧密连接,细胞间质很少。
4.结缔组织:有发达的细胞间质,细胞分散于细胞间质中。
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血组织,脂肪组织,软骨和硬骨。
5.肌组织:由肌细胞组成。
细胞细长呈纤维状,一个肌细胞即一根肌纤维。
依椐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分布,肌肉组织分三种类型:横纹肌,平滑肌,心肌。
6.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7.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综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的结构,如:心脏、肺等。
8.系统:一些在机能上密切关联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连续的生理机能。
如心血管系统。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1.受精指生殖细胞形成、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过程。
2.卵裂: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细胞的过程。
分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完全卵裂:整个受精卵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
2种主要形式为:等裂:分裂球大小几乎相等的卵裂方式,如:文昌鱼、海胆.不等裂:动物性极的分裂球较小,植物性极的分裂球较大,如:海绵动物、蛙类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受精卵仅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
盘裂:分裂只限在不含卵黄一端(胚盘),如:乌贼、鸡。
表裂:分裂只限于卵表面,如:昆虫卵3.三胚层的多细胞动物中,根据体腔的有无和形成方式,又可人为地将其分为三胚层无体腔动物、三胚层假体腔动物和三胚层真体腔动物。
真体腔有2种形成方式:裂体腔法和肠腔法。
★假体腔:不是中胚层之间的腔,而是位于中胚层和内胚层之间,是胚胎期的囊胚腔一直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腔。
如线虫动物蛔虫的假体腔★真体腔:由裂腔法或肠腔法形成。
★4.动物发育的阶段划分一)当卵裂到128—256个细胞时,分裂球排列形成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内为囊胚腔。
★二)原肠胚的形成:原肠胚的结构特点是具有内、外两个胚层,具与外界相通的原口(或称胚孔)1)内陷法:原来动物极的细胞在外层,为外胚层。
动物生物学和分类学
动物生物学和分类学动物生物学和分类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及其分类的学科。
它们研究的对象是动物,包括各种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等。
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涉及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分布等方面,也包括动物的分类和进化等问题。
一、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是对动物的解剖学、生理学、发育、行为以及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对于生物学的学习中,动物生物学几乎是必需的一个内容。
动物生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功能和行为特征的学科,它是研究进化、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基础。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是站点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动物群体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其生物学特性,从而对动物行为作出更好的解释和预测。
二、动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是研究动物分类、命名、描述、命名和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动物的进化史、形态、解剖、生物学特征、生态等方面,以建立一个较为统一的分类制度来对生物界进行分类。
对于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生命科学家更好地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其进化历史、生态作用等方面特征,帮助研究者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实验和探索,拓宽数百年以来建立的延续不断的生物分类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和探索生命之谜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
三、分类法分类法是分类学中的最基本问题,它是描述群落或者个体的属性,构成群落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性的根据。
(一)形态分类法:依据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来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二)解剖分类法:根据动物解剖结构的相似差异来确定其分类的归属。
(三)生态分类法:依据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活习性和群落中的地位等因素将其进行分类。
(四)发育分类法:根据动物的发育阶段,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四、动物与分类学动物和分类学之间的关系密切。
生物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对动物分类的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富,但对于动物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则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在未来的学习研究中,我们应当关注动物个体差异性的变异,进一步完善动物分类学的方法、规律和思考途径,为更好地探求生命之谜提供更为有力有用的资料,也为人类生态文明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
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
书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认识动物的生物学特征,了解动物的行为特征,以及动物的生物学知识。
二、实验内容
1.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如体型、毛色、鳞片等。
2.观察动物的行为特征,如活动路线、社会性、捕食习性等。
3.观察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如繁殖方式、栖息地、食性等。
4.观察动物的环境适应性,如温度、水分等。
三、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材料:实验室的动物标本、显微镜、照相机等。
2.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的细节,用照相机记录动物的形态特征。
3.观察动物的行为特征:观察动物的活动路线、社会性、捕食习性等。
4.观察动物的生物学特征:观察动物的繁殖方式、栖息地、食性等。
5.观察动物的环境适应性:观察动物对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
四、实验结果
1.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通过显微镜和照相机记录动物的形态特征,如体型、毛色、鳞片等。
2.观察动物的行为特征:观察动物的活动路线、社会性、捕食习性等,以及动物的反应。
3.观察动物的生物学特征:观察动物的繁殖方式、栖息地、食性等。
4.观察动物的环境适应性:观察动物对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
五、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认识动物的生物学特征,了解动物的行为特征,以及动物的生物学知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为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动物生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生物学教学大纲引言:动物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的结构、功能、行为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演化和适应。
本课程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培养学生在动物分类、形态学、生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1.1 了解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熟悉动物的分类、形态与结构1.3 掌握动物的生理特征和机能1.4 理解动物行为与适应的关系1.5 培养对动物生物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和技能二、教学内容2.1 动物的系统分类2.1.1 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1.2 动物界的分类体系2.1.3 主要动物门的分类及特征 2.2 动物的形态学与结构2.2.1 动物的身体组织与器官 2.2.2 动物的生殖与发育2.2.3 动物的内外分泌系统2.2.4 动物的神经与感觉系统 2.3 动物的生理学2.3.1 动物的消化与吸收2.3.2 动物的呼吸与循环2.3.3 动物的排泄与水平衡2.4 动物的行为学2.4.1 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2.4.2 动物行为的调控机制2.4.3 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和进化意义 2.5 动物的适应与演化2.5.1 动物的适应与生存2.5.2 动物的进化与演化三、教学方法3.1 课堂讲授3.2 实验观察与实践3.3 文献阅读与文献分析3.4 学生讨论与小组合作3.5 实地考察与调查研究四、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 (占比:10%)4.2 实验报告 (占比:20%)4.3 学术研究论文 (占比:30%)4.4 期末考试 (占比:40%)五、教材参考5.1 《动物生物学》王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5.2 《动物学原理》 R.L.布兰诺克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六、参考文献6.1 《原生动物学》程庆荣等著,科学出版社6.2 《动物行为学导论》约翰.艾伦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3 《动物行为学》科林.麦本立著,浙江大学出版社结语: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介绍了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并从分类、形态学、生理学、行为学等方面深入讲解。
动物生物学学科的融合及其发展趋势
动物生物学学科的融合及其发展趋势动物生物学是对动物结构、功能、发育、进化、分布、生态、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动物生物学也逐渐向多学科融合方向发展,与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进化论、生物信息学等学科进行紧密联系和交叉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动物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动物生物学与生态学的融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动物生物学则更为专注于动物本身的特性和行为。
两者的融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种群的演化、物种分布的规律以及生物圈内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动物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时候,除了研究物种形态结构的变化,还需要对其生理特征以及行为习性做出系统性分析。
动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融合,不仅可以解决许多生态问题,而且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动物生物学与行为学的融合行为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生态的学科。
动物的行为往往能够反映出其生物学特征,这也是许多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开始在分子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中融合研究宠物和野生动物的行为。
通过运用现代技术,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探讨动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和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研究工作鼠的行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其生理特征;而研究候鸟的迁徙行为则有助于我们了解物种适应环境及时变化时的规律。
动物生物学和行为学的融合,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动物行为以及其生物学特性内涵。
三、动物生物学与遗传学的融合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遗传学成为生物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而动物生物学和遗传学两者之间的融合,则为我们深入了解动物的遗传特性奠定了重要基础。
将分子研究技术和生物学研究相结合,可以揭示生物体内基因的调控和表达过程,了解其在动物进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例如,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人员能够在遗传水平上比较分辨不同物种间的遗传差异,了解其繁殖能力和潜力。
动物生物学实质的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实质的名词解释动物生物学是研究动物的生命现象和生物特征的科学领域。
在动物生物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了解。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名词进行解释,以增进对动物生物学实质的理解。
1. 进化:进化是指物种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进化是动物生物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解释了为什么物种会发生变化,并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
自然选择、遗传变异和适应性是驱动进化的主要机制。
2. 适应性:适应性是指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中的生存压力和资源利用。
适应性可以通过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实现。
物种通过适应性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改变生理结构、行为模式和生存策略,以提高生存能力和繁衍后代的机会。
3. 物种:物种是指具有共同遗传信息和能够交配繁殖产生育种后代的群体。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物种间的分化和形成是进化的结果,也是动物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4. 基因:基因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序列。
基因是控制物种遗传特征和形态发展的基本单位。
基因的变异和组合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通过研究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动物生物学家可以了解基因在个体发育、适应性和进化中的作用。
5. 行为:行为是动物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
它涉及到动物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对该刺激做出的反应。
从基本的生存行为(如觅食、寻找伴侣和避免捕食者)到复杂的社会行为(如合作、竞争和交流),行为是理解动物生物学的重要方面。
6. 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动物体内的所有生物过程都发生在细胞内。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
细胞可以自主获取和利用能量,通过细胞分裂繁殖,并执行特定的功能。
7. 运动系统: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等组成部分。
它负责动物的运动和 locomotion,保护内脏器官,并提供机械支持。
不同的动物物种具有适应其生存环境的不同运动系统特征。
8.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动物用来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系统。
它包括呼吸器官(如肺、鳃、气孔等)和供应氧气的血液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生物学无颌类:指没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现存的类群只有圆口纲。
颌口类(有颌类):指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羊膜动物: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备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脊索:是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泡状细胞组成,外围以纤维组织和弹性组织组成脊索鞘,坚韧而有弹性。
鳍式: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的记载方式。
鳞式:用来表示鳞片排列方式的公式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至背鳍前端的横列鳞)/侧线下鳞数(侧线至臀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镰状突:硬骨鱼类调节视距的特有结构,一端中附着于盲点,另一端附在晶体腹面的晶体伸缩肌上,伸缩移动晶状体调节视距。
(在鱼类眼球中用于替代睫状体的镰状突起。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鳔与内耳之间依靠由舟骨、间插骨、三脚骨等骨构成的器官器,具有特殊感觉功能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联合形成后延的腭,使内鼻孔后移,呼吸道与口腔分开。
潘氏孔:鳄类的心脏完全分为四室,但在左、右体动脉基部有一小孔称潘氏孔。
早成雏:在孵化时发育较充分,有绒羽,眼已睁开,脚有力,体羽干燥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地栖性鸟类和游禽。
羊膜卵:卵外被有坚韧的外壳(卵膜)愈合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
它是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而且它又与宽大的骨盆(坐骨、耻骨)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胎儿暂时性肺、肝、小肠、肾的功能,并能产生激素。
口咽式呼吸:因无胸廓,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双重呼吸:鸟类特有呼吸方式,气囊存在,使鸟类无论在吸气或呼气,通过d-p-v系统均在平行支气管内发生气体交换。
d-p-v系统(d-p-v system):鸟类的肺为缺乏弹性的海绵实体,内分中支气管→背(d)、腹支气管(v),借平行支气(p)管连接,气体流向为d-p-v,呼吸单位为平行支气管,因此无论吸气、呼气、平行支气管均发生气体交换,而称为双重呼吸。
胸腹式呼吸: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内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后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呼出。
来进行肺部的气体交换。
反刍:食草动物食团经瘤胃发酵分解,粗糙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造成逆呕反射,粗糙食物返回到口腔被再度咀嚼,咀嚼后的食物再经瘤胃与网胃的底部到皱胃.这种过程可反复进行,直至食物充分分解为止。
滑行学说:肌纤维的收缩是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的结果。
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都相互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出现了整个肌细胞和整个肌肉的收缩。
反射弧:从接受刺激到发出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通路。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激素: 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经体液运输的,传递信息的,高效能的化学物质。
免疫:动物体识别自己、排斥外来的和内在的、非本身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机能。
作用对象是非己的抗原物质。
突触:两细胞间相互接触并且能传递信息的部位。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静息电位(RP):细胞在安静的条件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端的电位差,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膜内较膜外为负。
K外流>Na内流,内正外负。
动作电位(AP):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RP的基础上产生短暂的可向四周传播的电位变化,此电位变化称为AP。
原尿:指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可以滤过到囊腔内形成肾小球滤液,而各种血液以及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则不能滤过,仍保留在血液中。
这样的滤过液称为“原尿”。
小管液:滤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各种溶质全部或部分地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收回血液,这个过程称为肾小管的重新收作用。
由于滤液进入肾小管后即不断发生变化,故称“小管液”。
物种: 物种是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个基本单位,以种群的方式存在,占有一定的生境,同一物种个体的形态基本一致,如有差别,其差别在遗传上是连续的,个体之间可以杂交并产生能育的后代,它们享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与其他物种之间由生殖隔离分割开。
种群: 指的是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自由交配、繁殖的一群同种个体。
群落:是一定的地区内所栖息的各种生物种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组合。
生物圈:地球表层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构成,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水圈、大气圈和土壤岩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P349动物区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整体,也就是有关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在现今生态条件下所生存的动物群。
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所占据的时空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大进化: 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体的进化,以现代生物和古生物资料为研究依据,研究物种和物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长时间内的进化现象。
小进化:是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改变,以现在的生物种群和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短时间内的进化改变。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含着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多样性是基础。
二、问题1、脊索动物门的三大特征是:(一)脊索:是位于消化道背部的一条棒状结构,具有支持功能。
(二)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方,是一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的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三)咽鳃裂:为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的裂隙状构造,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充满毛细血管,具有呼吸作用。
脊索动物门分类:尾索动物亚门——海鞘(Ascidia)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七腮鳗)、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2、简述圆口纲的主要特征:(1)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领;(2)终生有脊索;(3)无偶鳍,只有奇鳍;(4)单鼻孔;(5) 鳃囊呼吸;(6)内耳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3、圆口类的原始性和特化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是脊椎动物中唯一无成对附肢的纲。
(2)无上下颌,口为吸附型(称口漏斗)。
(故称“无颌类”)(3)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囊内有鳃片。
(故称“囊鳃类” )(4)具有原始肌节,成<<<形。
(5)骨骼全为软骨。
(6)皮肤柔软、裸露,腺体发达,无鳞。
(7)终生存在脊索,无脊椎。
但脊索鞘上有分节排列的软骨弧片(相当于高等种类的脊椎)。
(8)集中的肾脏和生殖腺。
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
4、为什么说圆口类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皮肤裸露,无鳞片,身体主要支持结构任为脊索,背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脑又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和延脑,但依次排列在一个平面上,有集中的感觉器官(位于身体的前部),嗅觉(内耳有前,后半规管),有心脏的分化,由1心室、1心房、1静脉窦组成,单循环,具有集中的肾和生殖腺,无生殖管道。
5、鱼鳔有哪几种类型,有什么作用?(1)通鳔类(鳔管类,喉鳔类):鳔有一细的鳔管与食道相通,借此调节鳔内气体。
(2)闭鳔类:无鳔管的鱼类。
主要依靠鳔内层的一部分微血管组成的红腺和鳔的后背面的卵圆窗来分泌和排出气体。
注:鱼鳞有哪几种类型?楯鳞、硬鳞、骨鳞6、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身体多呈纺锤形(侧扁型),常被保护性鳞片,富含粘液;由软骨或硬骨组成完整的内骨骼系统,中柱骨愈合,附肢出现成对的偶鳍;终生水生,鳃呼吸;具鳔,调节身体浮沉或静止;具上下颌,加强了主动捕食能力;中肾排泄,调节渗透压;7、脊椎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哪些?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如何呼吸空气中的氧?浮力减小:如何支撑身体、完成运动?空气湿度减小:如何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陆地温度变化大:如何维持体内生理活动所须的温度?如何在陆地上繁殖?陆地复杂环境与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矛盾.8、两栖纲动物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及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皮肤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功能:(1)保护身体。
(2)具呼吸机能(但不利于保持体内的水分)。
】五趾型附肢可以支撑身体,并适宜于在陆地上运动。
多样呼吸;出现颈椎,间椎和原脑皮不完善性:生殖离不开水;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附以皮肤呼吸;体温调节;皮肤。
9、爬行类比两栖类进步的特点有那些?具陆上繁殖能力,(体内受精和产大型的羊膜卵);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完全的肺呼吸,主要为胸腹式呼吸;躯干肌复杂化,出现了肋间肌(包括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和皮肤肌;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1、口腔与咽区分明显。
2、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取食和呼吸两不误。
3、口腔腺发达。
);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中出现隔膜,多氧血和少氧血在隔膜的分隔下有所分流;从爬行动物开始,成体以后肾排泄;出现了新脑皮;头骨发达,出现了鼻甲骨,表面有嗅上皮,分布着嗅神经和嗅觉细胞;少数种类保留顶眼10、从各器官系统的特征论述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体内受精和产大型的羊膜卵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皮肤骨骼多数为骨化程度较高的硬骨,具有五趾型附肢肋间肌和皮肤肌出现,躯干肌复杂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口腔和咽明显分化,消化管和呼吸道分开呼吸系统进一步完善,是完全的肺呼吸,呼吸方式为胸腹式呼吸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出现隔膜具羊膜动物式排泄器官11、爬行类分为几个目?各举一例代表动物。
(一)喙头(蜥)目:喙头蜥;(二)龟鳖目:甲鱼;(三)蜥蜴目:蜥蜴。
(四)蛇目:眼镜蛇。
(五)鳄目:扬子鳄。
10、简述羊膜卵的结构特征及其在演化史上意义①卵壳:具保护作用——防止卵的变形,防止水分蒸发,使卵“只透气,不透水”。
②绒毛膜:紧贴于卵的背面,具保护胚胎的作用;③尿囊: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血管。
有“肺”的作用;④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得以在液体环境中发育,能防止干燥及机械损伤,羊膜和羊水是陆上繁殖的保障,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
⑤卵黄囊:含大量卵黄,供给胚胎营养。
意义: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中的依赖,从而真正适应了陆生生活。
11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1体呈纺锤形(减少阻力),具有流线型的外廓。
2、皮肤薄、松而且缺乏腺体; 3、骨骼轻而坚固,大骨腔内充满气体(蜂窝状结构); 4、背部肌肉退化,与飞翔有关的肌肉发达; 5、消化系统:直肠短,不储存粪便(减轻体重),且具吸水作用(减少失水)。
6、呼吸系统:十分特化,具发达的气囊—双重呼吸; 7、完全双循环,两心房两心室,循环迅速,代谢旺盛。
8、无膀胱,尿连同粪便排出体外——减轻体重。
9、生殖系统:非生殖季节生殖腺显著萎缩——减轻了体重。